成绩abcd代表多少分
成绩abcd代表多少分
学科成绩abcd分别对应多少分学科等级要求1、必修学科等级计算方法:各科原始分满分为100分。
2、100分~90分为A级,89分~75分为B级,74分~60分为C级,59分及其以下为D级。
3、单科C级及其以上的比例一般控制在95%以上。
4、选修学科等级计算方法:各科原始分满分为120分,根据考生成绩按比例折换成相应的等级。
5、A级为前20%(含20%)的考生(前5%为A+),B级为前20%至前50%(含50%)的考生(前20%至25%为B+),C级为前50%至前90%(含90%)的考生,D级为90%以后的考生。
6、必修学科的成绩从应届高考之年起算,三年有效;选修学科的成绩当年有效。
7、必修科目考试只要有一项科目为D等者(信息技术考试不合格视作D等),将不能填报高考普通类志愿。
孩子成绩abcd有什么指导意义1、学生学科成绩的等级分A、B、C、D四个级别,分别代表优、良、及格、不及格;与学科具体分数段的对应关系分别为
2、A:对应等级优,对应学科分数段:大于等于八十分;
3、B:对应等级良,对应学科分数段:大于等于七十分小于八十分;
4、C:对应等级及格,对应学科分数段:大于等于六十分小于七十分;
5、D:对应等级不及格,对应分数段:小于六十分。
6、另外根据优秀分数的高低还可以将优等细分为A+和A++。
成绩abcd代表多少分(成绩排名隐藏)
记得《小舍得》热播的时候,有一集是南俪问夏欢欢老师要考试成绩,老师发过来了一个数字一个字母:79C。
一开始并没有看懂这字母是什么意思,但是看南俪快滴出水来的脸色和对小学生来说并不算高的分数,突然就明白了,这个C应该就是排名等级。
隐藏成绩的做法早在一两年前就已经在一些地区开始实施,现实情况和电视剧中基本差不多。
考试后,学校不再向学生群体展示成绩和排名,只有家长能和老师联系询问,而成绩单上也只是标明ABCD,告知大概的水平。
之所以变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有些家长认为成绩和排名是学生隐私,担心公布成绩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而作为一个在学校中奋斗了12年的人,排名是每次考试的必然流程。
有过班级前几名的成绩,也有吊车尾的经历,但是经历了这么多次的考试排名,也从没觉得自尊心被伤害了。
尽管在成绩上有过一些心理落差,但是也还到不了被伤害的程度。
而如今,为了保护学生们的自尊心要将成绩排名隐藏,这样的做法真的有必要吗?
“快乐教育”?一开始看到现在学生们的成绩单变成了ABCD时,就觉得有些似曾相识,仔细一想就想到了在哪个老美剧中曾经看到过学生的成绩单上的各种“A+”“F-”。
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国内的成绩单也许就是复制了西方的成绩单。
实际上从某种情况上看,不怪一些家长如此重视孩子的自尊心,因为西方的教育实在是太深入人心了,又或者说太洗脑了。
从“快乐教育”开始,国内家长似乎就对西方的教育十分信任。
今天认为孩子作业太多可以不用写了,明天觉得占孩子体育课就是影响孩子的健康,反正只要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不到快乐了,那这教育就是不好的。
虽说西方发展确实比国内要好,但是,优秀只在一部分,而他们的教育理念实际上并不算优秀,尤其是快乐教育,甚至可以说是个骗局。
在西方,确实大多数人都在享受“快乐教育”,他们每天日上三竿才到校,午饭吃完没一会又放了学,而放学后就可以随便玩,因为根本没有作业。
他们的生活确实快乐,但快乐的原因并非得益于教育,而是因为离他们学习的距离足够远。
学习本身是一个非常枯燥乏味的事情,除了一些“学神”外,对大多数普通学生来说,学习根本和快乐沾不上边。
如果不靠拼命努力,一心只想着在“快乐”中学习,想要学习成绩变好的可能性太低了。
不过,虽然“快乐教育”已经被无数人辟谣,但是依旧有家长将国外的教育理念视作先进。
就像如今隐藏学生的成绩排名一样,大致一看虽然是为了学生的自尊心,但实际上却是对西方教育的盲从。
是优质教育还是自欺欺人?实际上,公布成绩排名的形式虽然对后进生来说有些难过,但是这却并不能成为取消公布排名的原因,因为公布排名对这些学生也是有益处的。
在过去,成绩排名的公布几乎是每次考试的必经流程。
学校中,学生们最重要的任务便是学习,在成绩上有些比较也实属正常
对于差生来说,成绩排名的确成为了这个流程中的“受害者”。
之所以为受害者加上了引号,是因为他们受到的伤害终究还是转变成了好处。
所谓的学习兴趣其实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在对比之下产生的。
当他的成绩不如其他人时,这就能成为学生在学习上前进的动力,知耻而后勇,毕竟没人愿意自己是班里的“吊车尾”。
康德说:没有目标的生活,恰如没有罗盘的航行。
成绩的排名让学生有对自己更清晰的认知和定位,就能在每次的排名中找到自己与学霸的差距。
在了解了差距后,前进目标就清晰了,有了目标,明确了方向,进步就会水到渠成。
但如今,成绩隐藏,只用ABCD代表成绩,自己与学霸之间的距离模糊了,也就没有了催着学生进步的“羞耻心”。
表面上看,学生们的地位回到了同一个水平线上,但是,实际情况却没有任何改变,学习上的差距依旧存在。
这样的环境让学生就像待在温水中的青蛙,习惯于温水的舒适却不去考虑热水。
在自欺欺人的享受后,当他们在那场最重要的考试中知道了自己的差距时,真的还来得及吗?
那时的他们会不会后悔如今的“快乐”呢?
自尊心要保护,但是要分清利弊那难道为孩子自尊心考虑就错了吗?
事实上,为孩子好的想法没错,但是最基本的逻辑却错了。
一篇名为《中国孩子的自杀率全世界第一》的文章曾经在网上被很多人疯狂转载。
不少人拿这个数据说事,认为孩子的心理压力太大,现在的教育就应该为以为学生减压为目标。
先不说这数据的真假,就说如今孩子们的压力难道仅仅只来自于学习吗?这样的自杀率真的只是因为在成绩上的自卑吗?
有多少学生在考了低分后,老师要在班上当众批评,回家后家长还要说着各种打击人的话。
成绩差心里有落差,只要努力学习就能解决,但是来自外界不经意间的伤害却没那么容易消失。
学生的自卑心并非来自于成绩,更多是因为其他人对成绩的指指点点,从这方面来看,加强其他人对尊重心理的教育要比隐藏成绩更为重要。
虽说成绩透明会让有些学生因为成绩差导致心中有些别扭,但是却不能把所有缺点和优点都靠“一刀切”去除。
排名能让人清醒,就算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但是保护太多就会演变成温水煮青蛙。
伤害依旧存在,只不过是在受伤的同时为学生打上了一针“止痛针”而已。
所以,家长要做的并非是把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当做要事,而是应该思考如何让学生能以平常心对待失败。
学习的路并不容易,过程一定充满荆棘,失败也一定会有,但是,失败并不一定是结局。
如果有再闯高峰的毅力那么总有一次会成功,但是如果因为害怕失败就再也不想站起来,那么失败的结局永远没办法改写。
上一篇:益智仁的用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