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谈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埋葬帝王、后妃的坟墓和祭祀建筑群。它与宫殿、坛庙一样,都属于政治性很强的大型纪念建筑,体现了奴隶制、封建制王朝的政治制度和伦理观念。
建筑形制和沿革远古时代,殉葬制度简单。《礼记·檀弓》载:“古也,墓而不坟;”《易·系辞》载:“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商代已很重视埋葬制度。至迟在周代就把殡葬制度纳入朝廷礼制范围。《周礼·春官》载“冢人”的职责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先王之葬居中。……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其树数。……正墓位,跸墓域,守墓禁。”现知最早的地上王墓遗存,比较典型的是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的中山国王墓,墓上有坟丘,坟顶有寝殿遗迹,坟上可能遍植树木。陕西省临潼县骊山秦始皇陵,规划和造型都很严格整齐。陵丘为3层方形夯土台,顶部建有寝殿;坟上遍植柏树,以象征山林。古代帝王坟墓通称陵寝,又称山陵,即从这种形象而来。秦始皇陵周围有2层围墙, 围墙正中建门阙,整齐对称;陵墙外还有规模宏大的兵马俑坑。汉承秦制。西汉陵墓大部分位于长安西北咸阳至兴平一带,陵丘都是正方形截锥体,称为方上。陵上面建寝殿,四周建围墙,呈十字轴线对称。帝陵旁还有后妃、功臣贵戚的坟墓,形式与帝陵相似,但规模大为减小。帝陵周围还建有官署、贵戚第宅、苑囿,外绕城墙,称为陵邑,是一种很特别的贵族居住区。东汉帝陵大部分集中在洛阳(北魏)北邙山上,形制继承西汉,但体量缩小,而且没有陵邑。南朝帝陵规模不大,坟丘上不建寝殿,但开始在陵前设置纵深的神道,神道两侧对称排列石刻的麒麟(辟邪)、墓表和碑。唐代陵墓是汉陵以后的又一种典型形式。唐代18处陵墓中有15处是利用自然山丘作为陵体,周围建方形陵墙,四面正中建阙门,外置石狮,正南设置很长的神道,南端建大阙门。两侧布置石人、石马、朱雀、华表等。陵顶不建寝殿,而改在门内设献殿。五代十国帝陵规模都不大,从已发掘的南唐二主和前蜀王建墓来看,更多注重墓内装饰,雕刻、壁画的构图和技法水平都很高。北宋陵墓综合了汉唐的特征,但更规格化。帝陵的主体称为上宫,为十字轴线对称,方形围墙,四面正中设门,转角处建角楼,南面设神道,建阙门。神道两侧对称排列大朝会的仪仗,有宫女、官员、使臣、马、象、羊、虎等石刻,最南端建阙门,称为乳台。另在上宫的北面建下宫,为一组供奉帝后遗像和祭祠使用的祠祀建筑。帝陵西北方为后陵,形制与帝陵相同而规模减小。宋以前帝王陵墓至今只发掘了很少几座,很难全面判断墓室形制,但从已知的有关材料来看,大体上汉以前多为土穴木椁方形单室;汉以后多为砖石拱券结构,有前、中、后3墓室或前后2墓室,墓道很长。
明代陵墓继承了宋代集中建陵,组成陵区环境的传统,同时加强了神道建筑处理,突出陵墓前导部分的气氛,但对陵体作了大的变动。明陵的陵体完全宫室化,是对朝会格局的模拟,其中前朝部分为宫室型的纵向院落,而将后寝部分改为明楼宝城。清代陵墓与明陵基本相同,只是规模略小,每陵都设神道,并有独立的后妃陵墓。墓室都是多室型拱券结构。
建筑的艺术形式中国古代陵墓属于礼仪性纪念建筑,其功能主要是体现帝王神灵不朽,法统永存。因此要求建筑表现出某种肃穆、崇高、永恒的艺术气氛。陵上种植长青松柏,就表明了陵墓所追求的涵义。在建筑处理上,唐代以前,多注重陵墓本身的造型设计,十字轴线对称的截锥体,富有稳定、坚实、严肃的性格,陵丘顶上建寝殿,更突出了这种建筑的神圣性。但当时对环境序列重视不足。唐代开始重视环境,陵前设置很长的神道,用门阙、石刻加深了序列层次,烘托出了浓重的纪念性格。而利用自然山峰作为坟丘,使神道至陵前逐步升高,展示出雄伟壮阔的气势。但陵墓本身建筑处理不多,气魄开阔有余而格调深沉肃穆不足。宋陵综合汉唐手法,并将帝陵后陵集中修建,环境总体气氛组织得比较好,但因受风水观念影响,依“五音姓利”的说法,以国姓赵属“角”音,利于丙、壬方位(北偏西),必须按照“东南地穹,西北地垂”布置建筑,所以各陵都是前(南)高后(北)低,再加南对嵩山少室,北靠洛河,更加大了后倾的趋向。明清陵墓艺术形象最突出,手法最成熟,主要表现在:
1.集中修建,注重环境效果。环境都是正面开敞,其余三面山峦环抱的小盆地,前低后高;建筑与环境尺度适中,都是在人的正常视野范围以内,既保证了整体气势雄阔,又使人能够把握住完整的艺术效果。
2.每陵正对一个山峰,将自然的山陵组织到人造的陵墓建筑中,增加了建筑艺术形象的内涵。
3.特别注重前导部分的序列处理。清陵每陵前都有神道、碑楼,加深了各陵的层次。明十三陵只有1条神道,从石牌坊到长陵前总长达7.5公里,共分3段,4.艺术效果极为强烈,实际上是整个陵区的一条脊骨。
5.陵墓建筑整齐对称,造型严谨,特别是明楼宝城,形如城堡,坚实有力,很富有纪念性格。
帝王陵墓的建筑形式及代表
汉文帝第一个提出了薄葬观,反对厚葬。
据《史记》,他临死前这么说的:“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这位皇帝,就是创造中国封建社会第一盛世“文景之治”的刘恒,史称“汉文帝”。
公元前157年6月,汉文帝在未央宫去世,享年46岁——23岁当皇帝,当皇帝23年,天意还是巧合死后仅7天时间,汉文帝便速葬于霸陵。
霸陵,离当年的长安城有70里。
西汉皇帝有即位次年即选址营建自己陵墓的风俗,汉文帝也是这样。其墓为什么叫霸陵《史记集解》引东汉人应劭的说法称,“因山为藏,不复起坟,山下川流不遏绝也,就其水名以为陵号。
原来,汉文帝的陵墓临近灞水。
据史书,霸陵不论是营建,还是下葬,均是按“节葬”要求来处理的。《史记·孝文帝本纪》记载,霸陵随葬品,“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一改以往厚葬风俗,随葬品都是瓦器,没有金银财宝。汉文帝为什么会这样其有节约社会财富、改革葬制之用意,但最现实也是首要的目的,是反盗墓——这一反盗墓思维,被后来的魏晋皇家所继承。
汉文帝为何要这样想应该与以前张释之的一番话有直接关系。
霸陵建好后,有一次汉文帝带着他最喜欢的妃子慎夫人和一班臣僚,去视察陵墓。据《史记·张释之传》,汉文帝站上陵墓北边远望,指着去新丰的路对慎夫人说,“这就是向你老家邯郫去的路。
汉文帝说这话什么意思缘于慎夫人是河北邯郸人,她色艺双佳,尤擅鼓瑟。汉文帝当时来了兴致,让慎夫人鼓瑟,他随着音乐唱和了起来。慎夫人触景生情,可能想家了,情意绵绵的瑟声中透露着凄惨悲伤。唱罢,汉文帝似乎也伤感了,竟然想到了盗墓。
他回过头来对群臣说:“拿北山上的石头做棺的外椁,把综麻绵絮剁细,用漆粘合着塞在石椁的缝隙间,难道还能打得开吗”左右都随声附和说,“是”。
刚提拔为中郎将的张释之走上前,说了大实话,大概意思这样:如果墓面有能够引起贪欲的东西,言下之意如果随葬金银财宝,即使是封闭住南山,也还是有空隙的,能打开的。假如里面没有人想要的东西,即使没有石椁,又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汉文帝对张释之的说法很是赞赏,觉得有道理,后将张释之提升为廷尉。
在陵墓外观设计上,霸陵也相当低调,即“不治坟”,意思是陵墓没有巨大的封土堆。直到今天,哪怕是民坟都有封土的,最差也会堆个“馒头包”。但汉文帝却不要封土,如何做到的因山为藏!
这种陵墓的营造方法,是充分利地山体优势,凿山为穴,将山体开凿出一个空洞,将放棺材、随葬品的地宫设计在山洞中。下葬以后,山体、地貌不会有任何变化,有利于保护环境,所以史书记载,“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
这一种葬法,叫“依山为陵”,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崖洞墓,这是汉文帝在中国皇家陵墓制度上的一大新创举,霸陵也是汉朝帝王陵中惟一一座依山为陵的陵墓。汉文帝这种营造陵墓的方式,又可称为“霸陵模式”。
在汉文帝之后,霸陵模式成为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两种主要营造方式之一。虽然汉朝帝陵中只有一座霸陵是这样,但在各地封王墓,有条件的都采用霸陵模式,在山中造墓。如江苏徐州的楚王墓、河北满城的中山靖王墓、山东曲阜的鲁王墓,都是建在山体内。
另一种帝王陵墓营造方式是挖地为穴,封土为陵,将地宫深埋于地下。这类陵墓以中国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秦始皇帝嬴政的陵墓为代表,故可能称为“秦陵模式”。
秦陵模式是中国帝王陵最传统的营造方式,先秦时期的王公大墓也都是这类形式,西汉开国皇帝、汉文帝的老爸、高祖刘邦的长陵,便是这样营造的。
霸陵模式虽然在汉朝没有兴起,但在800年后,却成为唐朝帝王陵的最主要营造方式。
大唐关中“十八陵”中,唐太宗的昭陵、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唐中宗的定陵、唐睿宗的桥陵、唐玄宗的泰陵、康肃宗的建陵、唐代宗的元陵、唐德宗的崇陵、唐顺宗的丰陵、唐宪宗的景陵、唐穆宗的光陵、唐文宗的章陵、唐宣宗的贞陵、唐懿宗的简陵等14座陵墓,全都是凿山为穴,依山为陵。
只有唐高祖的献陵、唐敬宗的庄陵、唐武宗的端陵、唐僖宗的靖陵等4座陵墓,仍是挖地为穴的封土大墓,依然采用秦陵模式。
霸陵模式的出现,与反盗墓设计要求有密切的关系。秦陵模式既然地宫挖在地下,但再深也容易挖开,毕竟是泥土。而将陵墓建在山体里,相当坚固,盗墓的难度和成本无疑大大增加,一般盗墓者只能望陵兴叹。
汉文帝在营造霸陵时“不治坟”,公开说法是想不劳民伤财,即所谓“欲为省,毋烦民”。实际上这是漂亮话,依山为陵的成本,所动用的民力,远大于挖地封土墓。其真正目的,我想还是他与张释之在霸陵现场所表达的,不希望被人打开,希望更为坚固!
但是,汉文帝的反盗墓愿望并没有实现,虽然在汉末盗墓最凶的时候没有被盗,虽然一时有人相信霸陵没啥值钱的随葬品,但之后还是有盗墓者光顾了。
霸陵在西晋后期的乱世之秋,被盗墓者掘开了。应验了魏文帝曹丕所说的:“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
宋人罗泌《路史》卷四十六“女英”条提到此事:“故魏晋群盗发掘陵堬,而霸陵独得不抇[hú]。至元康间,三秦人尹桓解武,始发霸、杜二陵。潜闼之中,金玉灿陈。
“元康”是西晋惠帝的年号。另据《资治通鉴纲目书法》,霸陵被盗发生在晋愍帝司马邺当皇帝时,盗墓者从中盗出了大量的随葬宝物,即所谓“金帛甚多”。
盗墓事件的发生,也证实汉文帝的薄葬、节葬,所谓“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一说,纯是忽悠盗墓者的。
汉文帝为什么要这样传统史家认为,这不是汉文帝的本意,而是继位的太子、汉景帝刘启不忍心让父亲下葬太寒酸,故未能遵从汉文帝遗嘱,“薄葬之制景帝未尝果从也。
而陕西最新的考古发现认为,霸陵模式可能错了——汉文帝的陵墓可能不是依山为陵,极可能仍是传统的秦陵模式。
2001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西安灞桥区江村东侧,发掘了一座西汉时期大型墓葬,此墓位于窦皇后陵西侧约1000米。当时有学者推测,此墓葬可能是汉文帝与窦的皇后惟一爱女馆陶长公主的墓。
但现在,圈内提出一个新的观点,认为江村大墓是汉文帝的霸陵,而不是现在霸桥区席王街办毛窑院村附近、当地人称“凤凰嘴”的那座霸陵。
因为,江村大墓位置非常,规模宏大、随葬坑很多,规格远超西汉诸侯王墓的等级。对照分析,江村大墓的墓主不可能是馆陶长公主,能葬在这里的,最大的可能只有汉文帝本人。
虽然这一观点并不能肯定,也无铁证,但江村大墓的重要性已得到了考古圈认可。
2019年10月公布的国务院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名单中,将江村大墓并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汉帝陵”体系中,加以重点保护。
上一篇:法律法规咨询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