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头鹀
灰头鹀是冬候鸟吗
灰头鹀在我国长江以南的地区包括台湾、海南等地是属于冬候鸟,在中南半岛,缅甸,不丹和尼泊尔等地也属于冬候鸟。
下面为大家介绍灰头鹀的分布范围:
分布于俄罗斯(繁殖鸟),中南半岛,缅甸,不丹和尼泊尔(冬候鸟)等地。中国东北的满洲里、根河、带岭林区、海拉尔、满归、哈尔滨、延边长白山区、土门岭、郑家屯、朝阳(繁殖鸟、旅鸟),内蒙古阿尔多斯(旅鸟),河北,山东,长江流域.(旅鸟、冬候鸟),长江以南地区,包括台湾,海南(冬候鸟)。
灰头鹀外形特征
1、雄性成鸟(春羽)
嘴基、眼先、颊和颏斑灰黑色;头全部、颈周和胸绿灰色而微沾黄,有时具黑点;上背、肩橄榄绿色,微沾赤褐,羽中央具宽阔黑色条纹,羽缘黄褐;下背、腰和尾上覆羽浅橄榄褐色;尾羽黑褐,中央尾羽具黄褐色羽缘,其余尾羽绿亮褐色,外侧第二对尾羽内翈具白色楔状斑,最外侧一对尾羽几乎全白,仅内侧有一斜黑斑,外翈羽端具褐斑;小覆羽淡红褐色,中和大覆羽黑褐,外表沙褐色,羽缘色浅羽端呈牛皮白色;内侧大覆羽和内侧次级飞羽褐黑色,外翈羽缘赤褐;小翼羽和初级覆羽褐色;飞羽暗褐,外缘淡赤褐色;胸淡硫黄色,至肛周和尾下覆羽转为黄白色;胸侧和两胁淡褐而具黑褐色条纹;腋羽淡黄;翼下覆羽黄白色,羽基暗色。
2、雄性成鸟(秋羽)
头和颈橄榄绿色比较显明,头顶和颈部各羽有部分尖端黑褐,其它体羽同春羽相似;前颈和胸部的黑点不显明。
3、雌鸟(春羽)
眼先、眼周和不清楚的眉纹牛皮黄色;颊纹淡黄延伸于颈侧;耳羽褐色,具黄色轴纹;头色较雄者发褐而颊部和颏不黑;喉和下体淡硫黄色,喉和上胸微沾橄榄绿色;由暗黑色点斑形成的颧纹颇为明显;体侧和两胁棕褐而具黑色条纹;下腹和尾下覆羽黄白色;其它部分与雄者同但较浅淡。
4、雌鸟(秋羽)
头部褐沾棕褐色并具黑色条纹;上体淡褐,具粗著的黑色轴纹,背和肩羽尤为明显;喉淡橄榄黄色,胸部较褐,常具暗色点斑;下体白色,胸和腋部沾黄;其余部与春羽相似。
灰头鹀栖息环境
灰头鹀栖息在平原以至高山,可见于海拔3000米左右。生活于山区河谷溪流两岸,平原沼泽地的疏林和灌丛中,也在山边杂林、草甸灌丛、山间耕地以及公园、苗圃和蓠芭上。
灰头鹀吃什么
灰头鹀是杂食性动物,以杂草子、植物果实和各种谷物为食,夏季繁殖期大量啄食鳞翅目昆虫的幼虫及其他昆虫。
灰头鹀生活习性
常成小群活动,除繁殖期成对外,也有单独活动者,性不怯疑,容易使人接近往往在非常接近时才飞离。当受惊时发出短促的“chip”声。繁殖期雄鸟当叫声近似三道眉草鹀,但音节较少,多为4—5个音节,而不大响亮。
灰头鹀繁殖方式
繁殖期成对活动,通常在树上不大移动位置,不像一般鸟类那样活跃地跳来跳去,只是常颤动尾羽,不断显示出白色部分。5月下旬和6月上旬营巢,巢建于矮灌木丛中的地面或离地不高的树枝上,而很少在离地较高的枝间,巢呈杯形,由干草茎、叶、细根筑成,结构紧密,内垫薄层马毛、细根、草茎等。卵椭圆形,乳白、淡绿色或浅蓝色,带红褐色表斑、褐紫色点斑或黑色条纹,尖端斑较稀,钝端较密集。仅由雌鸟营巢,历经4—5天;每年产两窝,每窝产卵4-6枚。两性共同育雏。每天喂雏15小时,甚至在小雨中也不间歇。雏鸟留巢期12—13天。
上一篇:催化剂是什么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