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相
微晶玻璃特点 微晶玻璃生产工艺
微晶玻璃,是一种由适当组成的玻璃颗粒经烧结与晶化,制成的由结晶相和玻璃相组成的质地坚硬、密实均匀的复相材料。微晶玻璃的学名叫玻璃陶瓷,具有玻璃和陶瓷的双重特性,微晶玻璃比陶瓷的亮度高,比玻璃韧性强,可用于建筑幕墙及室内高档装饰,还可用作机械上的结构材料,电子、电工上的绝缘材料,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底板材料、化工与防腐材料和矿山耐磨材料等。
微晶玻璃 - 简介
微晶玻璃微晶玻璃微晶玻璃(CRYSTOE and NEOPARIES)又称微晶玉石或陶瓷玻璃,把加有晶核剂或不加晶核剂的特定组成的玻璃,在有控条件下进行晶化热处理,使原单一的玻璃相形成了有微晶相和玻璃相均匀分布的复合材料。微晶玻璃和普通玻璃区别是:前者部分是晶体,后者全是非晶体。微晶玻璃表面可呈现天然石条纹和颜色的不透明体,而玻璃则是各种颜色、不同程序的透明体。
微晶玻璃是综合玻璃、石材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建材。因其可用矿石、工业尾矿、冶金矿渣、粉煤灰、煤矸石等作为主要生产原料,且生产过程中无污染,产品本身无放射性污染,故又被称为环保产品或绿色材料。
微晶玻璃由晶相和残余玻璃相组成的质地致密、无孔、均匀的熔结体,它是由某些玻璃加入一定量的成核剂(有时也不加),再经加热(称热敏)或(和)光照(称光敏)处理,使玻璃体内均匀地析出大量细小的晶体,而制成的透明或不透明材料。晶体尺寸一般小于0.1μm,晶体含量可达50%~90%(体积)。这类玻璃的机械强度、化学稳定性、电性能均优于普通玻璃,而生产工艺和使用原料却与普通玻璃相似,还可大量利用工业废料,成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型玻璃。
微晶玻璃 - 发现历史
在1952年的一天,康宁玻璃厂(Corning Glass Works)化学家唐·斯图基(Don Stookey)将一块光敏玻璃的样本放到火炉中,将温度设定在600摄氏度。在加热过程中的某个时刻,一名控制员犯了错误,将温度提升到900摄氏度。斯图基原本以为这块玻璃将会熔化,火炉也将被烧毁;但当他打开炉门时却奇怪地发现,这块锂硅酸盐玻璃已经变成了一块奶白色的薄板。当他试图拿出这块薄板的时候,由于钳子未能夹紧的缘故,导致这块玻璃样本滑落在地,但却没有摔碎,而是弹了起来。
斯图基后来入选了美国国家发明家名人堂(National Inventors Hall of Fame),但在当时他并不知道自己偶然间发明了第一块有机微晶玻璃,这种材料随后被康宁命名为“微晶玻璃”(Pyroceram),其重量比铝要轻,但强度却高于高碳钢,与常规的钠钙玻璃相比则要高出许多倍。到最后,微晶玻璃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被用于从导弹鼻锥到化学试验室等各个领域中。此外,这种材料还能被用在微波炉中。在1959年,微晶玻璃第一次用于太空时代的用餐器具:Corningware(康宁餐具)。
微晶玻璃 - 特点
微晶玻璃台盆微晶玻璃台盆微晶玻璃具有比一般玻璃更为优良的特性,主要表现为:
1、具有更加稳定的化学性能:抗水合,抗水化能力,抗阳离子交换能力;
2、具有更高的机械强度;
3、具有更优良的电学性能:介电损耗率最低;
4、具有良好的热学性能:热膨胀系数低,热振稳定性能好,高温软化的温度点高。
微晶玻璃 - 结构特性
任何物质的结构都决定性质,性质又决定用途,作为微晶玻璃有那么多优良特性,又有广泛用途,必然对应着其独特的组构:化学成份SiO2,成核组分 P2O5,Li2OTiO2 , Al2O3等;物相:气相95%,隐晶质~玻璃质<5% ;结构:铝质结构——细晶等粒紧密镶结构及缺陷结构。
微晶玻璃的综合性能主要决定三大因素:原始组成的成份、微晶体的尺寸和数量、残余玻璃相的性质和数量。后两种因素是由微晶玻璃晶化热处理技术决定。微晶玻璃的原始组成不同,其晶相的种类也不同,例如有β硅灰石、β石英、氟金云母、二硅酸锂等,各种晶相赋予微晶玻璃的不同性能。
微晶玻璃 - 分类
微晶玻璃微晶玻璃制品微晶玻璃的性能是由微晶相的种类、晶粒的大小、玻璃相的组成以及它们的相对数量决定的。通过调整基础玻璃成分和生产工艺制度就可以制造出各种预定性能要求的微晶玻璃。世界上生产的微晶玻璃种类很多,按基础玻璃成分一般分为五大类:硅酸盐系统、铝硅酸盐系统、硼硅酸盐系统、硼酸盐系统和磷酸盐系统。
上一篇:调和油是什么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