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庙介绍
夫子庙是孔庙的俗称,在江苏南京市中华门内秦淮河北岸贡院街,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北宋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在此建文宣王庙。南宋初毁于兵火,绍兴年间重建,为建康府学,同时建科举考场——贡院。府学内有明德堂,堂额原为南宋末午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书,清时山曾国藩改为篆书。元为集庆路学。明初是国子监,后改应天府学。清时为江宁、上元二县的县学。现存建筑是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重建。夫子庙利用秦淮河水为泮池,南岸有照壁,筑堤环抱。有聚星亭、思乐亭、棂星、大成、人成殿、明德堂、尊经阁、崇圣祠、垒星阁等建筑。六朝时期以迄明清,夫广庙一带均是繁华的地方。解放后,经整理改造,已成为群众的文化活动场所。
1.夫子庙的历史沿革
秦淮河是古老的南京文化渊源之地,而内秦淮河从东水头至西水关全长4.2公里的沿河两岸,从六朝起便是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素有“六朝金粉”之誉。位于南京秦淮河畔的夫子庙,始建于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三年(337年),根据王导提议“治国以培育人材为重”,立太学于秦淮河南岸。当年只有学宫,并未建孔庙。孔庙是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就东晋学宫扩建而成的。因为祭奉的是孔夫子,故又称夫子庙。在学宫的前面建孔庙,目的是在于希望士子遵循先圣先贤之道,接受封建教化。
自六朝至明清,十里秦淮的繁华景象和特有的风貌,曾被历代文人所讴歌。夫子庙位于秦淮河北岸,原是祀奉孔子的地方,始建于宋代景祐元年(1034年),是就东晋学宫旧址扩建而成。
南宋建炎年间遭兵火焚毁。绍兴九年(1139年)又重建,称建康府学。元朝改为集庆路学。明初为国子学,将上元、江宁两县学并入,后为应天府学。清代将府学迁至城北明国子监旧址,这里便成为江宁、上元两县县学。清初府学迁原国子监,便将夫子庙原府学故地改为上元、江宁两县的县学。咸丰年间再次毁于兵火,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1937年,抗日战争时被日军焚毁而严重损毁。1984年,市、区人民政府为保护古都文化遗产,经有关专家科学论证和规划,几度拨专款,历数年的精心维修和复建。在东起桃叶渡,西抵中华门1.8公里的秦淮河两侧,一批文物古迹和旅游景点得到了恢复和建设,还兴建了高低错落、富有地方传统特色的河厅河房、歌楼舞榭,以及商业街众多的书肆、小吃店、茶馆与酒楼,并在河上恢复了绝迹多年的“秦淮画舫”。1985年修复夫子庙古建筑群,周围茶肆、酒楼、店铺等建筑也都改建成明清风格,夫子庙建筑群由孔庙、学宫、江南贡院荟萃而成,是秦淮风光的精华。临河的贡院街一带则为古色古香的旅游文化商业街。同时按历史上形成的庙会的格局, 复建了东市场、西市场。这里供应的传统食品和风味小吃。.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八,举行夫子庙灯会。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先后投资10多个亿,恢复建设了大成殿、明德堂、尊经阁、江南贡院、乌衣巷、王谢古居、吴敬梓故居等20多处、30多万平方米古建筑,亭、台、楼、阁、殿错落有致,再现了明清江南街市风貌和古秦淮河厅、河房景观,六朝、明清文化得到进一步挖掘和展示。形成了小商品、古玩字画、花鸟鱼虫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市场群,成为南京商业中心之一。1991年被评为“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旅游胜地、文化长廊、美食中心、购物乐园。
2.夫子庙主要建筑
夫子庙已成为富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十里秦淮风光带上的一个重要景点。它以大成殿为中心,南北成一轴线,左右建筑对称,占地约26300平方米。现已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夫子庙位于市中心偏南,秦淮河北岸的贡院街旁。是由文教中心演变而成的繁华闹市,人们通常所说的夫子庙,实际包括夫子庙、学宫和贡院主大建筑群。
(1)学宫
学宫位于大成殿后街北,原有“东南第一学”门坊,包括明德堂、尊经阁、青云楼、崇圣祠等古建筑。明德堂是学宫的主体建筑,科举时代秀才每月逢朔望都到这里听训导宣讲。中国的学宫都称“明伦堂”,而夫子庙的学宫独称“明德堂”,据说是宋代文天祥题写的“明德堂”匾额之故。1986年明德堂维修时又修复了两旁的“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斋。
(2)大成门
进入棂星门,迎面便是大成门。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化做了集大成的工作,此门因名“大成”。门前石狮雄踞,门左右辟角门。门内两侧分列四块古碑。《孔子问礼图碑》,一说为南朝齐永明二年(484年)遗物,《集庆孔子庙碑》,元至顺元年(1330年)刻成,《封至圣夫人碑》,元至顺二年(1331年)刻成,《封四氏碑》元至顺二年刻成。
(3)大成殿
大成殿是夫子庙的主殿,高16.22米,阔28.1米,深21.7米。殿内正中悬挂一幅全国最大的孔子画像,高6.50米、宽3.15米。殿内陈设仿制2500年前的编钟、编磬等十五种古代祭孔乐器,定期进行古曲、雅乐演奏,演出反映明人祭孔礼仪的大型明代祭孔乐舞,使观众听到春秋时代的钟鼓之乐、琴瑟之声,展现二千多年前另古乐风貌。大殿四周是孔子业绩图壁画,形神并具。庙院被两庑碑廊环抱,墙上镶有三十块由赵朴初、林散之、沈鹏、武中奇等著名书法家撰 写的墨宝真迹碑刻。碑廊里陈列着被誉为“中华一绝”的雨花石展览。
(4)中心庙院
院内植有银杏八棵,古灯对称有致,中间一条笔直的石砌甬道通向大成殿前的丹墀,此丹墀是祭孔时举行乐舞的地方,正中竖立一尊青铜孔子塑像,高4.18米、重2500公斤,是全国最大的孔子青铜像。两旁石阶有每尊高1.80米的孔子弟子颜回、子路等十二贤人汉白玉塑像分班侍立。巍峨庄严的大成殿,重檐飞翘,斗拱交错,龙吻脊中有双楷戏珠立雕,双重飞檐中海蓝色竖匾上三个金色大字“大成殿”,是姬鹏飞的手书。
(5)泮池
孔庙前的水池一般称为“泮池”。鲁国学宫设于泮水之畔,周朝时“天子之学为雍,诸侯之学为泮”,以后相沿成习。夫子庙建庙前将流经广场的秦淮河一段河道改造为泮池,从而使夫子庙成为中国孔庙中仅有的一座用天然活水作泮池的庙宇。
(6)照壁
夫子庙照壁位于秦淮河南岸,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高大雄伟,全长110米,为全国照壁之最。与全国各地孔庙显著不同的,它以秦淮河自然河流为泮池。
(7)乌衣巷
乌衣巷位于夫子庙西南数十米,是一条幽静狭小的巷子,原为东晋名相王导、谢安的宅院所在地。据宋代《景定建康志》卷十六引《丹阳记》,此地原为三国吴乌衣营所在,因而得名。为纪念王导、谢安,在乌衣巷东曾建有来燕堂,建筑古朴典雅,堂内悬挂王导、谢安画像,仕子游人不断,成为瞻仰东晋名相、抒发思古幽情的地方。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那首脍炙人口的诗《乌衣巷》,就是对此处的感叹。乌衣巷有一口古井,名叫乌衣井,相传是在东吴的时候就挖掘了,供这里的驻军饮水使用。井栏处十二道绳痕展示着它所经历的千年沧桑。
(8)江南贡院
江南贡院是夫子庙地区主要建筑群之一,秦淮河畔也因贡院、夫子庙的存在而一度繁荣起来,是中国最大的科举考场。其鼎盛时期仅考试的号舍就拥有20644间,加上官房、膳房、库房、杂役兵房等数百间,占地超过30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占地之广居全国各省贡院之冠,创造了古代科举考场中国之最。贡院中的南京市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是中国唯一的一座以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
(9)明远楼
明远楼是贡院内楼宇之一,位于贡院中间,原是用来监视应试士子的行为和院落内执役员工有无传递关节的设施。“明远”是“慎终追远,明德归原”的意思。楼下南面曾悬楹联,系清康熙年间名士李渔所撰并题:“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器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余。”从联中也可看出明远楼设置的目的和作用。贡院的大门上悬有横额“明远楼”三个金字,外墙嵌《金陵贡院遗迹碑》,记述了贡院的兴衰历史。
(10)秦淮河
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南京的母亲河,历史上极富盛名。这里素为“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更兼十代繁华之地,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远在石器时代,流域内就有人类活动。从东水关至西水关的沿河两岸,东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的居民地。六朝时成为名门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宋代开始成为江南文化的中心。明清两代,尤其是明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时期,明末清初,秦淮八艳的事迹更是脍炙人口。金粉楼台,鳞次栉比;画舫凌波,桨声灯影构成一幅如梦如幻的美景奇观。
(11)美食街
夫子庙美食街建成于1997年,总投资1.5亿元,位于夫子庙南端,东起平江府路,西止来燕路。建筑造型各异,高低错落有致,青砖小瓦,粉墙坡屋,古朴典雅,与夫子庙古建筑群融为一体。内部设施一流,颇具现代气息。仿古花岗岩路面两侧镶嵌着彩色广场 砖,菱形的花坛、回绕的长廊、花园式的广场、古典式的矮架路灯,营造出温馨而优雅的氛围。沿街坐落着晚晴风味轩、晚晴茗轩、金陵春酒楼、夫子庙康乐城、秦淮人家、白鹭宾馆等一批知名餐饮娱乐企业,荟萃了海内外美食精品。
(12)石栏
池之北岸石栏则是明正德九年(1514年)所建,夫子庙泮池石栏建于明正德年间(1514年),迄今已经渡过了近500载,饱经风霜,是夫子庙建筑群中唯一保存最好的古代建筑。庙的第一道门为棂星门,是石结构六柱三门,造型优美,其间镶饰牡丹浮雕图案。
(13)文德桥
“文德桥”的“文德”二字取自儒家思想“文章道德天下第一”。由于这座桥正处在地球的子午线上,所以每逢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子时,皓月当空,水中月亮正好被这座桥分为东西两边各一半,这一奇观被称为“文德分月”,又称为“文德桥半边月”。这一自然奇景每年吸引无数的游人竞相观赏。
上一篇:春秋五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