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在位多少年
秦二世在位多少年
秦国历国君在位时间
1、秦非子 前891年~前858年 在位34年
2、秦侯 前857年-前848年 在位10年
3、秦公伯 前847年~前845年 在位3年
4、秦 仲 前844年~前822年 在位23年
5、秦庄公 前821年~前778年 在位44年
6、秦襄公 前777年~前766年 在位12年
7、秦文公 前765年~前716年 在位50年
8、秦静公(又作竫公,是中国春秋时代秦国人,为秦文公之长子,立为秦公爵位继承人,他在文公四十八年时去逝,赐谥号为竫公,并改立竫公之长子赢立(秦宪公)为秦公爵位继承人)
9、秦宪公 前715年~前704年 在位12年
10、秦出子 前703年~前698年 在位6年
11、秦武公 前697年~前678年 在位20年
12、秦德公 前677年~前676年 在位2年
13、秦宣公 前675年~前664年 在位12年
14、秦成公 前663年~前660年 在位4年
15、秦穆公 前659年~前621年 在位39年
16、秦康公 前620年~前609年 在位12年
17、秦共公 前608年~前604年 在位5年
18、秦桓公 前603年~前577年 在位27年
19、秦景公 前576年~前537年 在位40年
20、秦哀公 前536年~前501年 在位36年
21、秦夷公(是中国春秋时代秦国人,秦哀公之子,被立为秦公爵位继承人。《史记》称夷公“早死,不得立,立夷公子,是为惠公。”,亦即他未曾成为秦国的正式君主。
22、秦惠公 前500年-前491年 在位10年
23、秦悼公 前490年-前477年 在位14年
24、秦厉共公 前476年-前443年 在位34年
25、秦躁公 前442年-前429年 在位14年
26、秦怀公 前428年-前425年 在位4年
27、秦灵公 前424年-前415年 在位10年
28、秦简公 前414年-前400年 在位15年
29、秦惠公 前399年-前387年 在位13年
30、秦出公 前386年-前385年 在位2年
31、秦献公 前384年-前362年 在位23年
32、秦孝公 前361年-前338年 在位24年
33、秦惠文王 前337年-前311年 在位27年代国君在位时间一览表
34、秦武王 前310年-前307年 在位4年
35、秦昭襄王 前306年-前251年 在位56年
36、秦孝文王 前250年-前250年 在位1年
37、秦庄襄王 前249年-前247年 在位3年
38、秦始皇帝 前246年-前210年 在位37年
39、前221年嬴政统一全国,国号仍用秦,自称始皇帝。
40、秦二世嬴胡亥(前230年~前207年,在位时间前209年~前207年),称秦二世皇帝。
41、嬴子婴 年~前206年,在位47天。
秦朝二世而亡的4大根本原因/统一仅仅14年,秦国为什么会二世而亡?
秦朝二世而亡的4大根本原因/统一仅仅14年,秦国为什么会二世而亡?前文我们讲到,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创立皇帝制度,并自称“始皇帝”,要求后世子孙按照次序,一世、二世、三世……直至无穷的传承下去。但是现实很残酷,秦始皇去世才3年,秦二世胡亥被杀,子婴投降刘邦,秦朝二世而亡(前207年)。我们不免疑惑,自从秦襄公立国(前770年),直到秦始皇扫平六国(前221年),在长达550多年的时间里,秦国一直蒸蒸日上。为什么秦国统一后,大一统的秦朝却只存在了14年,就二世而亡了呢?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下秦朝二世而亡的四大根本原因。
秦灭六国
第一.制度没有因时、因地制宜秦国能够在战国诸侯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终胜出者,首先归功于“商鞅变法”的有效推行。商鞅变法的核心在于“军功制”,鼓励耕织、限制商业、严刑峻法、把军功作为秦国人的唯一上升通道。在战国时期,这些制度充分调动了秦人的积极性,军功的诱惑把秦国人催生成了狂热战争的“虎狼之师”。
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制度没有及时变化,阻碍了人才晋升通道,而且法律过于严苛、难以接受,尤其是对于原来的六国人而言,更是如此。原来的秦国人占据了绝大部分财富和权势,而六国人贵族几乎全部沦为平民,而且很难获得上升通道,利益分配极其不均,所以必然心生怨恨,如项梁、田儋、张良就属于这类。另外,秦国法令在天下的普及,六国人一时也难以适应,平民也会心生不满,陈胜、吴广、刘邦就属于这类。
经过战国时期的惨烈战争,百姓流离失所,“统一”早就已经是人心所向。如果秦国能够及时转变政策,让平民有活路、有盼头,百姓一定弹冠相庆、安分守己,又怎么会冒险反叛呢?这样,就算有个别人图谋反叛,找不到足够的支持者,成不了气候。所以,秦国统一后,秦国如果能因时、因地制宜的调整政策,反叛或许根本不会发生,或者发生了也不成气候。
胡亥
第二.继承人无能秦始皇在位时,出于惯性,很难主动去调整之前成功的政策。胡亥作为继任者,是应当拾遗补缺、弥补秦始皇时期不足、适应新的社会状况的,可惜胡亥并无此意,不仅全盘照收了秦始皇时期的政策,而且邯郸学步,进一步激化了同百姓、乃至群臣的矛盾。从胡亥的表现看来,作为一个继承者,胡亥是非常无能的。
政策上,胡亥进一步加强严刑峻法、推行连坐制度,让法律愈趋严苛,断了罪犯的自新之路,陈胜、吴广正是因此揭竿而起,刘邦也是因此被迫逃亡;行政上,胡亥大肆打击宗亲、群臣,自断臂膀、让朝臣人人自危,还有谁会全心为秦国考虑呢?民众治理上,胡亥不恤民力、大兴土木、增加赋税,甚至大泽行起义后,也不思悔改,百姓又怎么能诚心归附呢?面对反叛,胡亥“掩耳盗铃”、视若无睹,错失了镇压的大好时机。桩桩件件,都在把秦朝推向深渊!
章邯
第三.内部斗争导致人才凋零、离心离德胡亥得位不正导致内心不安,试图通过宠信赵高来平衡和压制反对者。赵高则狐假虎威,趁机打击异己,导致了秦国历史上最庞大的统治集团内斗。这场内斗,损失了秦国大批最优秀的人才和最忠心的拥护者,如皇室成员、丞相李斯、丞相冯去疾、将军蒙恬、冯劫等;侥幸生存的人,也纷纷噤若寒蝉,自顾不暇,不敢再向胡亥进谏。
这场由胡亥发起、赵高具体执行的内部斗争,让秦国人才凋零、统治层离心离德。当反叛发生时,作为秦国中坚力量的郡县首领往往望风而降,不再为秦国坚守。叛军入关后,秦国甚至都找不到像样的将军进行平叛,而是让财务官章邯临危受命、跨界做起了将军。平叛期间,秦国再也没有像过去那样名将辈出,自始至终只靠章邯苦苦支撑,内斗导致秦国人才凋零的程度可见一斑。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第四.对反叛反应迟钝、缺乏重视大泽乡起义后,使者曾向胡亥汇报反叛情况,胡亥不相信,反而下狱治罪了这个使者,以至于没有人敢于再报告叛乱的事情。胡亥相当于把汹涌的叛乱,交给了各地郡县首领自行处置,但是郡县哪里有兵力来对抗叛军呢?如果不能对抗叛军,按照秦法,又是重罪。如此,留给郡县首领的道路几乎只有投降并加入叛军一条了。这样,周章数月之后就带领数十万军队成功进入关中伐秦,也就不难理解了。
周章突然出现在关中,才让胡亥意识到叛乱的危险程度,促使他正式派军平叛。但是,章邯才稍有成就,就让胡亥再次忘记了危机,重新享乐起来,而没能持续的向章邯提供必要支持,以及挖掘和提拔更多优秀将领。面对反叛,胡亥的反应速度和重视程度,始终不够,才造成了起义军的日益强大,并最终葬送了秦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秦国二世而亡是众多因素共同造成的,其实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因此,我们不免会想如果扶苏继位成为秦二世,秦国还会二世而亡吗?下一节我们将展开分析介绍。
本文由阳光旧事录原创,参考文献:《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李斯列传》《资治通鉴-秦纪3》
上一篇:快递能寄刀具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