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有多少个字
心经有多少个字
心经共多少个字1、一共260字。
2、《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教经典,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唐玄奘译,知仁笔受,共一卷,是般若经类的精要之作。
3、由于经文短小精粹,便于持诵,此经在西藏甚流行。
4、在玄奘译出前有《摩诃般若波罗蜜神咒》(旧题《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一卷,旧传为鸠摩罗什译。
心经完整全文有多少字唐三藏版《心经》(简本)一共有二百六十个字。
《心经》又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现在国内最为流行的版本是唐三藏玄奘法师所翻译的版本,正文一共有二百六十个字,也是佛教字数最少的一部佛经,但在国内并不止这一个版本,流传较广的就有七个版本,翻译文本字数不一样也是很正常的。
心经完整全文多少字1、《心经》,是佛家重要经典,全文260字,唐代贞观年间由玄奘法师译传中土。
2、启功《坚净居艺谈》称《心经》今世传译本有七种。
3、《心经》与中土历史、政治、文化、艺术紧密结合,影响深远,复杂多端。
4、其中与书法的关系尤为重要。
5、唐初中土书法大盛,贞观之治,民力方殷,译传《心经》是佛法与书法的巧遇,当时名相张说亲自作序,与三藏法师一唱一和。
心经有多少个字(中国人都会背的心经有260字)
本章为中国佛教史系列的第七十三章,本章节和接下来的四五个章节所阐述的内容,都是"般若类"的经典。上一章笔者谈到了"般若类"经典在内地传播的艰辛历程,从支娄迦谶开始译出《道行般若经》到道安大师弘扬《放光般若经》和《光赞般若经》,"般若学"在中国的土地上存在了221年。这221年的般若学之路,是由前后5代高僧用生命和鲜血开辟的,而般若学的经典更是跨越了3万余里的路程,最终才开始流行起来。可以说,"般若学"在中国的流行相当不容易,那么,本章就要介绍一本最为人熟知的般若类经典——《心经》。
水平一般,能力有限,希望与各位共同完成这部中国佛教史,南无阿弥陀佛!
中国佛教史系列
日本《心经》比玄奘版本多2字在中国佛教史上,有那么几部经典是超越了宗教的,它成为了文化人的一般读物,其中般若类的经典就占了两个名额,一个是《金刚经》另一个是《心经》。
如果要深究起来,《心经》的流行程度是远远大于《金刚经》的,中国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就是出自于《心经》。当然,我们一般讲到《心经》,都是特指玄奘大师翻译的版本,也就是市面上通行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版本。
玄奘版本的心经
中国人不管有没有学问,不管对佛教有没有了解,"色即是空"这句话是一定会知道的,即便人们一般都误解了这句话的意思。玄奘版本的心经一共有260个字,可谓是字字珠玑,短短的260个字就阐述了数百万字300卷《大品般若经》的精髓。
日本佛教是从唐朝时期传过去的,由于日本人在传承方面的独特性,日本佛教在很多方面都保存了唐代的特色。比如,中国已经失传的"唐密",在日本依旧有法脉存在,近几十年来"唐密"还从日本回流到中国。
中国人都知道的佛教词汇
日本的《心经》汉文本(其实读音还是唐音)与中国一直以来流传的玄奘版本几乎没有差别,唯一的差别就是日本的汉文版《心经》比国内的版本多了2个字。这2个字的差异在"无有挂碍,远离颠倒梦想"这一句,日本的版本是"远离一切颠倒梦想"。
当然,这件事情说大也不大,说小也不小,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争议。争议的内容不是围绕这2个字的意义产生的,而是"到底哪个版本才是最正宗的",或者说"现在流传的心经要不要加上这2个字"。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多了“一切”2个字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分歧呢?原因其实也很好理解,"远离颠倒梦想"和"远离一切颠倒梦想"其实在文字意义上差别不大,所以很多专家就认为没必要改。但佛经本身又是一种相当特殊的宗教典籍,它的文字是不能够随意被更改的,假设中国版本是在流传的过程中漏掉了"一切"这2个字的话,那么它必须要加上去
。当然,不管专家们的意见如何,玄奘版本的《心经》是不可能再改动的,改动它不仅牵扯到了宗教层面的因素,还有出版方面的因素。
季羡林先生是有名的佛教学者,但他的有些观点笔者不能苟同
日本版本的《心经》也没有在学界形成一致的意见,说它就是玄奘最初翻译出来的版本,中国佛教界也不可能承认这一点,否则的话中国僧人在1600年的时间内不就是读了一本"假经"?
其次,《心经》版本要是改动的话,那么所有涉及到心经内容的出版物都要进行相应的更改,这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1600多年的光阴使得《心经》在无数的书籍中出现过,要是改动它的话,那么这些书都要跟着改,这根本是不切实际的。
汉传僧团
心经的诸多版本争议那么,除了日本版本与玄奘版本的《心经》差了2个字外,中国内地还有什么其他版本的《心经》吗?当然有,而且多达11种,翻译的时间跨度长达1500年,直到1965年还有新的《心经》翻译版本出现。
总的来说,《心经》的诸多版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广本心经和略本心经。什么意思呢?玄奘大师所翻译的《心经》就属于略本,它没有介绍这部经书的"序品"以及“流通分”,也就是我们在佛经中经常见到的"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某地方,与某某多少人,因为什么事,说了什么内容的法"。
如是我闻
玄奘版本的《心经》开头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没有出现"如是我闻"的这种格式。
而广本的《心经》比如唐代法月译的,开头则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大城灵鹫山中,与大比丘众满百千人,菩萨摩诃萨七万七千人俱。其名曰观世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等、以为上首。皆得三昧总持,住不思议解脱,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在彼敷坐。于其众中即从座起,诣世尊所。"
佛说法图
其他的广本《心经》大致也是如此描述的,这其实是佛经的一种格式,这与佛经最早的集结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读过笔者前面系列文章的读者就能够清楚,佛陀住世期间是没有文字记载的,直到第三次大集结才出现了文字记载的佛经,并且是写在贝叶上的。
佛入灭以后,摩诃迦叶大长老组织了佛教第一次大集结也就是七叶窟集结,这次集结的方式是"阿难尊者诵出经藏,优婆离尊者诵出律藏,其他的五百阿罗汉逐一核对"。
佛教的集结
所以,佛经才出现了如此统一的形式,这就是由佛经的集结形式引起的,诵出佛陀言教的比丘必须要讲清楚佛在哪里、什么时候、和多少人、为谁说了什么法,这样才能够由负责核对的阿罗汉们核定。
除了玄奘版本的《心经》没有序品外,最早的译本也就是鸠摩罗什的译本,也没有序品,这两个版本属于"略本心经"。而其他的9种译本都有序品以及流通分,当然,现在还流传的心经版本大致有9种,还具有一定生命力的有7种,流通最广的是玄奘版本。
佛说法图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序品"的问题,这引发了佛教界长久以来的大争论,甚至很多高僧都卷入其中。以广本为弘法文本的高僧,认为略本不是佛说,是不符合佛经的体裁的;而注重略本心经的高僧,认为广本是后世的翻译者增添了序品以及流通分,是画蛇添足的行为。
当然,《心经》的版本官方认为现存9种,但事实上它多达数千种。因为很多古人都抄写过这部经书,于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细微差别,这也是《心经》版本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的原因。
欧阳询的心经碑文
流传1600年的伟大经典事实上,除了"中日哪个版本最正宗"、"广本与略本哪个是佛说"这样的争论外,围绕《心经》内容的争论也非常多。比如,显教认为《心经》侧重的是"经",而密教则认为其实它是"咒",汉传和藏传为此差点打起来。
再比如,有些心经版本中出现了"流通分",于是,很多人就拿出敦煌的版本来证伪。还有,心经的一些版本中出现了"光世音"这样的字眼,而玄奘的版本是"观自在菩萨",鸠摩罗什的版本是"观世音菩萨",那围绕这几个字又存在很大的争议。
心经被认为是观世音菩萨信仰的经典
其实佛经和人是一样的,越是出名的佛经,它身上的争议点就越多,越是名人越是具有争议性。同时,由于《心经》的翻译版本众多、流行范围太广,导致后人在抄经的时候有各种各样的细微差别。
虽然这些抄经人在当时或许是随手一写,但今天的很多学者都是抓住某一件文物不放,然后以此为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这里,笔者首先要表明自己的态度,笔者不赞同任何的怀有分别的区分行为,也不认为文字上的差别有多大的关系。
抄写《心经》是很多佛教徒的日常
《心经》是毫无疑问的伟大的经典,它的伟大之处不在于文字,区区数百字就能够将整个般若体系阐述得如此清晰而深刻,这是它一问世就得到广泛传播的真正原因。我们学佛的人不应该因为自己的分别心而随意诽谤哪部经典,无论专家们拿出什么样的证据去证明,我们都不应该厚此薄彼。
在这里,笔者想援引索吉达堪布对于这一现象的看法,这或许是我们学佛人应该有的态度:"不应该人为区分,无论你抓住了什么样的证据。"
索吉达堪布
"最先接触广本心经的信众,就应该以广本作为自己的读本,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毁谤略本,这仅仅是证明你与广本经书有缘;而最先接触略本经书的信众,固然也应当以略本作为自己的读本,但同样不能够毁谤广本心经。"
这部流传1600多年的经典,无论外在的文字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它的核心都是佛陀的言教,我们学佛的人应当以佛的言教为重,而不是注重于表面的事物,"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以手指月,如筏喻者
所有的佛经不过是指月的那只手,不过是渡海的那只舟,它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无论各位有缘接触、奉请、受持、听解、领悟哪一个版本的心经,都应该时刻铭记这一点,否则就是入了魔道。那么,本章的内容就到此结束,下面的五到六章,笔者会尽量详细地说明每一个版本的《心经》的来龙去脉,以及佛教界内部和学术界对于它们的争论点。
但无论如何,各位都要记住笔者在这一章阐述的观点,不能够起任何分别心,更不能去毁谤任何一个版本的经典。
谨以此文功德回向三界无边无量众生,南无阿弥陀佛!
玄奘版心经、坛经、金刚经 ¥84.8购买编者按:去年年末于泉州大开元寺发愿梳理一部中国佛教史,无奈因生活琐事数次中断,再次提起笔来已经是九月份,顿时生起了时不我待之感。思前想后,还是决定将自己的愿望完成,遂以《高僧传》、《续高僧传》以及《宋高僧传》等书籍为主,辅以吕澂、梁启超、汤用彤、季羡林等先生的《中国佛教史》以及《印度佛教史》、《佛教十五题》等著作,以高僧们的行迹为脉络,简单地梳理一下汉传基本的发展脉络,这既是利益读者的事情,也是提升自我的机会,如有错漏的地方,还请各位同修多多包涵。
随喜赞叹
上一篇:铜钱草怎么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