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代词
[关键词]甘肃方言 ;疑问代词 ;类型特点
[中图分类号]H1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23)22-0035-03
甘肃方言属官话方言,内部有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中原官话主要包括秦陇片、陇中片和河州片;兰银官话主要包括金城片和河西片;西南官话主要以方言岛的形式存在。本文涉及甘肃省中原官话和兰银官话的73个方言点,所使用的材料,全部为作者调查所得,一部分为实地调查,一部分是对西北师范大学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进行的调查。本文主要探讨甘肃方言疑问代词的类型及来源。
一、疑问代词的类型
代词是按照其指代的功能划分出来的一类词。疑问代词一般根据具体的疑问对象分为问人、问物、问时间、问处所、问性状和方式、问原因、问数量、问程度等八类。甘肃方言疑问代词有单音节形式的,有复音节形式的。问物的基本形式是“啥”,问数量的基本形式是“几”或“多少”,这在甘肃方言内部比较一致,其他几类形式比较复杂,下面分而述之。
(一)问人的类型
甘肃大部分方言里问人的疑问代词的基本形式为“谁”,有些方言里为“阿+疑问词根”的形式,比较多的形式为“阿谁”,这种形式里相当于“谁”的语素还有“个、啥、该”等,“阿”读为[a]。“呀”我们认为是“阿”音变来的。“呀”头的疑问代词和“阿”头的不在同一方言里出现。“谁”的读音形式有“[ ]、 [ ]、[ ]、 [ ]”等,声调都为阳平(涵平声)。甘肃方言里问人的疑问代词有“谁/谁个/谁一个/谁块/谁开/谁课/谁该/阿个/阿一个/阿啥/阿拾/阿丝/阿该/阿谁/阿谁个/呀谁/呀怪”等。这些说法里的“个、块、开、课、该、怪”在各自的方言里都是量词。“丝、拾、啥”都是“谁”的音变。
问人的疑问代词在甘肃方言里可以指一个人,也可以指几个人,但单数和多数往往不同。上面列举的都是指一个人的,指几个人的复数形式在单问的后面加表多数意义的后缀语素,有“都、们、些、们些、些个”,“都、们”在一些方言里也是表复数的人称代词的后附词缀。具体有“谁都/谁们/阿个们/阿谁们/谁些个/谁些们/阿些”等形式。
甘肃兰银官话的方言里“谁、谁个、谁们”用的多,其他形式多见于中原官话的方言。
(二)问物的类型
甘肃各地方言里,问物的疑问代词基本形式大多是“啥”也有用“什么”的,在兰银官话的方言里尤为一致,中原官话的方言里有“啥”的音变形式和别的形式的,如“色、色果、色旦、说呆、啥个、啥子、麻个”等。“啥”音[sa][ ]去声,也有读上声、阳平的。具体的说法有“啥/啥个/啥子/啥开/啥一个/梭/舍/说呆/说地/丧/什么/什麻/什麻个/色旦”等,可以归为“啥”类和“非啥”类两个大类。
(三)问处所的类型
甘肃方言中问处所的疑问代词形式非常复杂,但其基本形式只有五种,分别是“哪”、“拉”、“达”、“咋”、“阿”,都是单音节词。而繁杂主要表现在基本形式后面可以附加一些词缀语素来表达不同的语义,常见的后缀语素有“里、尼、塌、搭、扎、些”等。这样就造成了几乎所有的方言里问处所的代词形式都有两套或几套。具体说法有“哪/哪里/哪儿/哪儿尼/哪搭/咋/咋搭/咋些儿/阿搭/阿搭儿/阿搭子/阿搭搭/阿搭来/阿搭里/阿塌/阿塌些/阿些/阿尼/阿点儿/阿向/阿来/阿半归/呀搭/呀搭儿/呀里”等。大致可归为“哪”“咋”“阿”“呀”四个小类。武山方言里有一个很特殊的问法“阿半归”,其来源不好解释。
兰银官话的有些方言里,有表处所的远指代词与问处所的疑问代词同形的现象。根据赵长才的研究(2023),这种现象在《翻译老乞大》和《老乞大谚解》时代就有,《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也有一例。甘肃方言的这些现象为文献语言的研究提供了活的口语证据。
(四)问时间的类型
时间是运动着的事物存在的一种形式,人们可以从过去、现在、未来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以从具体的时点和时段上来认识。一般问时间,多是从时点和时段的角度出发的。甘肃方言里的问法,基本都是用一个表疑问的基本形式后加“时、时候、时节、会儿、会家、阵、节”等形式。各点里的基本形式跟问物的疑问代词一致且相应。也有几个是固定的复合形式,如“多昝”“多会儿”“多大会”“几时”等。具体说法有“啥时候/啥时间/啥时节/啥节/啥会儿/什么时候/说时候/色时候/阿阵/阿会/阿会儿/阿盒儿/阿会家/阿些候/阿个时候/多会/多会儿/多大会/多乎子/多昝/哪会/哪会子/几时/丧时候”等。
分析上面的具体说法,可以看出,甘肃方言问时间的疑问代词可以归为六种类型,“几时”与“啥时候/啥时间”是基本形式,大部分方言里都有分布,另外还有“多昝”的形式,多见于老派,但分布的方言点较少,除这三类之外,分别还有以“多”“哪”和以“阿”开头的一些复合形式。至于“丧(时候)”,我们可看作是“啥”的音变。
(五)问数量的类型
这种类型的疑问代词,甘肃方言与普通话的基本一致,主要有“几”和“多少”两种基本形式。除此之外,甘肃方言里还有一个“多麻少”的常见形式,分布较广,有二种用法,一种跟普通话的“多少”相当,一种有选择问的意味。
当然甘肃方言里也有比较特殊的一些问数量的形式,如靖远方言的“咋们些儿”和武山方言的“阿们几”。“咋们”和“阿们”都是问性状方式的疑问代词。
(六)问原因目的的类型
这类代词的类型比较简单,一般形式是“咋”和“啥”。“咋”相当于普通话的“怎么”,“啥”相当于普通话的“什么”。除此,也有一些方言里用“阿们/木”和“子麻”的形式。“啥”可以和“为”复合成“为啥”的形式。“阿们/木”多分布在中原官话的方言里,“子麻”多分布在兰银官话河西片的方言里。
(七)问性状方式的类型
甘肃方言里,问性状方式的疑问代词复杂多样,由基本形式“咋”和“咋”后加词缀语素组合而成,相当于普通话的“怎么”,“怎么样”。也有一些其他复合形式的。具体为“咋/咋样/咋么着/咋个呆/咋接/咋宗/咋们个/子麻/子麻样/子么/子么哈/子麻相/子麻地个/宗/宗家/总哈老/宗阿尼/宗么样/阿们/阿木/阿木着儿/阿块地/阿们达/阿木个/做(么)子/革昂们/阿样子/接咩/咋阿们到/怎怎/打门/藏/藏宗哈”等。
根据以上的具体形式,我们可以把甘肃的这类代词归纳为五个小类,即“咋”类、“子麻”类、“宗”类、“阿们”类和特殊类。“宗”疑为由“怎么”的合音变来。
(八)问程度的类型
这类疑问代词在甘肃方言里大多是“多”和“阿们”两种形式,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多”和“多么”。
甘肃方言的疑问代词除了表疑问之外,也有表任指、虚指等其他用法。
二、疑问代词探源
古代汉语里有大量的疑问代词,据王力先生《汉语语法史》的分类,有三系,一是[ ]系(指人),二是[ ]系(指物),三是[ ]系(指处所)。甘肃方言里的疑问代词,我们认为有些从古汉语的疑问代词演变而来,有些恐怕还有别的来源,这也是甘肃方言代词方面的一个特点。
(一)“阿谁”的来源
甘肃方言疑问代词除了问物的,每个小类里都有“阿”或用“阿”加后附词缀语素构成的疑问词。“阿”可认为是疑问代词里的一个基本形式,多出现在中原官话的方言里,相当于普通话的“哪”“多”“怎”等形式,对问人的“阿谁”一词,王力、吕叔湘先生都有过论述,在这里,我们也不揣浅陋,试从甘肃方言的角度做一考源的探究。
据我们的调查材料,有14个点的方言里有“阿+X”形式的疑问代词,具体分布在天水的武山、甘谷、秦安,定西市的漳县、通渭,临夏州的临夏(市、县)、康乐、广河、和政、永靖,陇南市的文县、宕昌,甘南州的舟曲等地。具体形式为“阿啥/阿该/阿怪/呀怪/呀谁/阿谁/阿谁个/阿啥/阿块/阿拾/阿一个/阿丝/阿个/谁块”。
吕叔湘先生《近代汉语指代词》一书中,谈到“谁”的形式时说“从汉代到唐代曾经有过阿谁这个形式”。王力先生《汉语语法史》认为“‘阿谁’可能是由‘伊谁’变来的”。目前,吕先生又说“宋元时期,阿谁变成了兀谁。元以后这个形式没有了”。两位先生依据的都是文献材料得出的结论,甘肃方言里的“阿+X”形式,主要分布在陇中、陇南和河州等地的方言里,这一片地方,古代是氐羌人活动的区域,今天的甘南、临夏一带,也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1995年第1期《民族语文》有《甘谷咀头话里的藏缅语底层》的文章,第一部分“咀头话里藏缅语同源词”里谈到了“谁”这个词,说“[ ]‘阿谁’常同‘谁’[ ]并行使用,但后者多限于书面语。”紧接着又举了藏缅语族一些语言里“谁”的说法,结论是“咀头话的[ ]带有前缀[a]同藏缅语前缀相同,咀头话中留有藏缅语前缀的遗迹”。由此可以看出,甘谷咀头话(应为今武山县辖属)里的“阿谁”[ ]的来源就是很明显的了。“阿啥”“阿拾”“阿丝”很明显是“阿谁”的音变形式,也可解释。但“阿该”“阿怪”“阿一个”“阿个”等形式,相当于普通话的“哪+个/一个”,“阿”可能是“哪”的音变,“哪”的声母[n]弱化后脱落了。如果我们的视野再开阔一些,情况可能就会有变。张惠英先生的文章里说,“阿”作词头的情况,古籍中常见,如“阿母、阿保、阿爹、阿娇、阿孩儿”等。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卷29有个“阿是穴”的穴位名称,它又称“不定穴”。从这个异名看,“阿是”也表疑惑不定。所以“阿”表疑问,在唐时口语中已见。张先生又利用少数民族语言材料和汉语方言材料进一步深入比较,认为“圪(尕)”和“阿”相通,即[ka(qa)]和[a]相通,今秦安方言表示感叹的“啊”还是[ka]的音,也可算一个很有力的证据。今甘肃秦安、通渭一带的方言里,古疑、影母字,北京话是开口呼零声母的,老派都读[k]声母,“阿”读[ka]看来是复合规律的。张先生的文章最后证明词头“阿、圪”来源于量词“个”,能否可资解释甘肃方言里的“阿+X”现象呢?尤其是表疑问的“阿”,我们认为还可做深入的探讨,只能以候将来。但我仍有一个初步的看法,由于“阿”词头在西北的分布区域很广,不论是少数民族语言还是汉语方言,所以恐怕是一个区域性的特征,而且是一个早期的底层形式。咀头话的研究给我们的启发是很大的。
(二)“啥”的来源
“啥”主要是用来问物的疑问代词,相当于普通话的“什么”,因此,有人就认为是“什么”的合音。但甘肃方言里也有用“什么”形式问物的,为什么不用合音形式呢?所以,我们认为另有来源。共同语里,问物的疑问代词,王力先生的《汉语语法史》里列出了“何、曷、胡、奚、候、遐”六个,属[ ]系。其中“何”到了汉代以后仍指物,在今天则说成“什么”。王力先生认为现代汉语里“什么”不是从“何”字演变来的,也不是从南北朝起出现的疑问代词“底”变来的。“什么”在唐代已出现。近代汉语时期曾有过各种形式,如:是物、是勿、是没、是末、是麽、甚、甚物、甚没、甚谟、甚摩、什没(拾没)、什摩,甚麽、甚末、什麽等。敦煌出土的文献中还出现了“没、阿没、莽、阿莽”等形式。据学者们的研究,“什么”是从“是物(勿)”来的,但“是物(勿)”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志材良治认为与汉魏时期的疑问代词“等”“底”有关。吕叔湘先生认为是“是何物”的省缩,近代汉语里作主语的疑问指代词前有加“是”的习惯,如“是谁”。甘肃方言里的“啥”,我们认为是由“何”变来的。如何证明,关键是“何”的声母,能不能读s声母。“何”中古和上古都为匣母。匣母今音读s的少见,但今方言里“厦门”的“厦”字可读s声母,陇中一带的方言里“陷马坑”的“陷”字可读s声母。再说了,如果语言里早期就有一个单音节能表达意思的形式,为何后代还要通过复杂的途径再创造一个形式呢?“何”作疑问代词的用法很早就有了,又是常用词,所以,其读音可能会变,人们绝对不会再造一个复杂的形式的。这个现象牵扯的是一个大问题,即汉语史的研究结果的可信度问题。语言是声音现象,历史上的语言的声音是一发即逝的,用文字记录的是不是语言的真实的声音,值得深思。
以上探源的一些观点,我们采用了雒鹏的说法。一种方言肯定是对其前代方言的继承,汉语方言众多,是不是都是对共同语的一种继承呢,恐怕要打个问号。这种情况,早已引起了研究汉语及汉语方言的专家的关注思考,但如何解决,还没有一个好的方案。甘肃方言疑问代词的形式多样,难道都是由某一个单一的早期形式演变来的吗?恐怕不见得,我们认为有多种来源。“啥”的探讨,是我们的一种思考,不一定客观,但思路应该是没问题的。
三、余论
甘肃方言疑问代词有很明显的特色。从其内部的分布来看,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如“阿+X”形式的疑问代词只出现在中原官话的陇中、陇南、河州一带的方言里。从其来源看,既有跟共同语一致,来源于古代汉语的,也有因语言的互相接触而保留底层的形式。近年来,由于标准语的强势影响,疑问代词的使用有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这在知识分子人群中尤其明显。
[参考文献]
[1]蒋绍愚,曹广顺.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3]石毓智.汉语研究的类型学视野[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4]孙立新.关中方言代词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23.
[5]太田辰夫日著,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语历史文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邢向东.陕北晋语语法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8]邢向东,王临惠,张维佳,李小平.秦晋两省沿河方言比较研究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3.
[9]张斌,方绪军.现代汉语实词[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疑问代词范文第2篇关键词:《五灯会元》;疑问代词;作么1《五灯会元》简介
《五灯会元》,南宋末年编定的一部非常重要的禅宗灯录体史书,共20卷。成书于宋末宝年间,为绍定间杭州灵隐寺普济编集。所谓“五灯”是指五部禅宗灯录,即北宋法眼宗道原的《景德传灯录》、北宋临济宗李遵勖的《天圣广灯录》、北宋云门宗惟白的《建中靖国续灯录》、南宋临济宗悟明的《联灯会要》以及南宋云门宗正受的《嘉泰普灯录》。“五灯”历时近200年(1004~1202)先后成书。“五灯”共150卷。内容非常庞杂,叙述较为混乱,分类不甚合理。然《五灯会元》合“五灯”为一书,叙录简要,去除诸多重复,遂除叠合之弊。再者,《五灯会元》括摘枢要,按禅宗五家七宗的派别分卷叙述,七宗源流本末,指掌了然,使“灯录”更符合禅宗史书的性质。
《五灯会元》中华书局苏渊雷校勘本,以宝本为校勘底本,以《龙藏》本和《续藏》本为参校本,校定而成。此本到目前为止是学界最常利用之版本。《五灯会元》作为重要的禅宗文献,对于研究南宋时期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有着重要的参考研究价值。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的内容也越来越细致。前辈们对《五灯会元》的研究已经涉及副词、助词、语气词、量词和介词等方面,但对《五灯会元》疑问代词研究关注仍不够,本文旨在研究《五灯会元》中“作么”类的疑问代词使用情况。
2 “作么”类疑问代词
《五灯会元》中“作么”类疑问代词包括“作么”“作么生”和“怎生”①。
2.1“作么”
“作么”是近代汉语中新出现的疑问代词,早期写作“作勿”“作没”以及“作麽”。“作么”相当于“作什么”“干什么”和“怎么”,其中“作麽”在全唐诗中就出现过3例。
生身便在乱离间,遇柳寻花作麽看。(全唐诗第六卷?依韵修睦上人山居十首)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镜心数起,菩提作麽长。(全唐诗补编卷九?示智通偈)
旷大劫来只如是,如是同天亦同地。同地同天作麽形,作麽形兮无不是。(全唐诗补编?全唐诗续释卷四十六)
疑问代词“作么”在《五灯会元》中共出现119次,可作宾语、谓语、定语和状语,也可单独成句。
(1)作谓语时,相当于“做什么”“干什么”,用来询问动作行为以及动作行为的目的。师曰:“自己分上作么生,干他达磨来与未来作么?(卷二?天柱崇慧禅师);师曰:“钵在我手里,汝口喃喃作么?”僧无对。(卷三?南泉普愿禅师);曰:“如何趣向?”师曰:“颠倒作么?”(卷十?天台德韶国师);其中“作么”可独立成句,如:世尊因七贤女游尸陀林,一女指尸曰:“尸在这里,人向甚处去?”一女曰:“作么?作么?”(卷一?释迦牟尼佛);霜曰:“作么?”师曰:“觅先师灵骨。”(卷五?渐源仲兴禅师)
(2)作宾语,相当于“什么”,只出现一例。寿曰:“某甲话也未问,喝作么?”师曰:“犹嫌少在。”寿却一喝。(卷十一?沧州米仓和尚)
(3)作定语,相当于“什么”“什么样的”,询问事物的性状。师曰:“庐陵米作么价?”师既付法石头,唐开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胞堂告众,跏趺而逝。(卷五?青原行思禅师);《明自己》,曰:“旷大劫来只如是,如是同天亦同地。同地同天作么形,作么形兮无不是。”(卷十?瑞鹿本先禅师)
(4)作状语,相当于“怎么”“怎么样的”,用来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原因。院问:“南方一棒作么商量?”师曰:“作奇特商量。”(卷十一?风穴延沼禅师);东禅齐云:“……若不会,雪峰作么不会?……”(卷五?石霜庆诸禅师)
2.2“作么生”
“作么生”在《五灯会元》中出现932次,可作主语、谓语、宾语和状语,是疑问代词“作么”加上词缀“生”组成的,早期写作“作勿生”。“作勿生”作状语的情况,早在唐代就出现过。如:远法师问:“作勿生见?”和上答:“见无作勿生。”(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卷一)
(1)作主语,相当于“什么”“怎么”,一般构成“作么生是O?”的固定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是O?”,“作么生是O?”在《五灯会元》中共出现122次。可以用来询问人或事物。如:藏曰:“作么生是行脚事?”师曰:“不知。”(卷十?清凉文益禅师);师曰:“作么生是球子?”曰:“跳不出。”(卷五?夹山善会禅师)
用来询问动作行为或性状,如:峰问师:“持经者能荷担如来,作么生是荷担如来?”师乃捧雪峰向禅床上。(卷七?长生皎然禅师);师曰:“作么生是劈不破底?”僧无语。(卷八?招庆道匡禅师)
还可以构成四例“……作么生即是?”的固定结构,如:曰:“到这里作么生即是?”师曰:“据汝所解,只得一玄,得坐披衣,向后自看。”(卷九?仰山慧寂禅师)
(2)作谓语,相当于“怎么样”,用来询问情状。师曰:“汝作么生传语?”峰曰:“待见西堂,即道。”(卷三?百丈怀海禅师);师曰:“不作贵,不作贱,汝作么生买?”僧无对。(卷三?南泉普愿禅师);玄觉云:“……若不具眼,又道成就久矣,具作么生商量?”法灯代云:“和尚可谓眼昏。”(卷五?长髭旷禅师)
“作么生”也可独立成句,如:祖曰:“作么生?”师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卷三?南岳怀让禅师);师曰:“作么生?”僧珍重,师便打。(卷十一?南院慧辂禅师);师举起拳曰:“作么生?”曰:“和尚收取。”
“……事作么生?”在《五灯会元》中共出现70次,意为“……事怎么样?”师曰:“犹是即今事,古来事作么生?”仰退后立。(卷九?沩山灵禅师);师曰:“相见底事作么生?”僧无对。(卷十九?杨歧方会禅师);师曰:“分明底事作么生?”曰:“台星临照,枯木回春。”师曰:“换却你眼睛。”(卷二十?归宗正贤禅师)
“……时作么生?”在《五灯会元》中共出现27例,句意为“当……时怎么样或怎么办?”如:问:“但有纤毫即是尘,不有时作么生?”师以手掩两目。(卷十五?泐潭道谦禅师);师浣衲次,耽源曰:“正恁么时作么生?”师曰:“正恁么时向甚么处见?”(卷九?仰山慧寂禅师)
“……意作么生?”在《五灯会元》中共出现68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意思是怎么样的?”后僧问师:“不知云门意作么生?”师曰:“大小云门被这僧勘破。”(卷十?清凉文益禅师);沩山问仰山:“黄檗打维那意作么生?”仰云:“正贼走却,逻赃人吃棒。”(卷十一?临济义玄禅师);曰:“此人意作么生?”师曰:“此人不落意。”(卷十三?白水本仁禅师)
除以上固定结构之外,有“……作么生? ”共110例,“作么生”前可以有主语,主语既可以是体词性成分,也可以是谓词性成分。例如,师曰:“未来且置,即今事作么生?”曰:“某甲不会,乞师指示。”(卷二?天柱崇慧禅师);法眼云:“……若言不是病,出来又作么生?”(卷四?大慈寰中禅师);吾曰:“汝作么生?”师夺盏子提起曰:“是邪是正?”(卷六?渐源仲兴禅师)
“作么生”前也可以有状语“毕竟”,在《五灯会元》中共出现5例。 曰:“毕竟作么生?”师大笑而已。(卷七?龙兴宗靖禅师)
(3)作宾语,相当于“干什么”。 因遣一僧去,嘱曰:“待伊上堂时,但问作么生?(卷三?南岳怀让禅师)
(4)作状语,相当于“怎么样”“为什么”,用来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原因。师问讲《百法论》僧曰:“……座主是能,法座是所,作么生说兼举?”(卷十?清凉文益禅师);泉曰:“智不到处,作么生宗?”师曰:“切忌道著。”(卷五?道吾宗智禅师);师曰:“不作贵,不作贱,汝作么生买?”僧无对。(卷三?百丈怀海禅师)
(5)定语,相当于“什么样的”,仅出现一例,用来询问事物,如:和尚问作么生道,但曰眼里耳里鼻里。”僧回一如所教。(卷九?仰山慧寂禅师)
2.3“怎生”
疑问代词“怎么”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何”“怎样”,在唐代就有用例。如:寥阳胜境,教我怎生说。(全唐诗?吕岩《玉抱肚》);不问黄芽肘后方,妙道通微怎生说(全唐诗?吕岩《绝句》);疑问代词“怎生”在在《五灯会元》中仅出现7例,可作主语、状语和定语。
(1)作主语,相当于“什么”,询问事物,如:澄一禅客逢见行婆,便问:“怎生是南泉犹少机关在?”婆乃哭曰:“可悲可痛!”(卷三?浮杯和尚)
(2)状语,犹言“怎么样”,用来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方法。如:一曰:“未审和尚怎生问他?”州便打。一曰:“为甚么却打某甲?”卷三?浮杯和尚);师曰:“对众怎生举?”曰:“据现定举。”(卷十五?洞山守初禅师);问:“放过即东道西说,不放过怎生道?”师曰:“二年同一春。”(卷十五?奉国清海禅师)
(3)定语,相当于“怎么样的”,询问情状。师曰:“怎生滋味?”(卷六?南台寺藏禅师)
3小结
(1)《五灯会元》中“作么”类疑问代词包括“作么”“作么生”和“怎生”;(2)《五灯会元》中“作么”类特指询问句中,“作么生”使用最多,有932例,占88%,且在语义和功能上都很丰富。疑问代词“作么”不能充当主语,且不能用于询问人。(3)“怎么生”在《五灯会元》中只出现7例,但是可以作主语、状语和定语。
注释:①由于“怎生”在《五灯会元》中只出现8例,我们把疑问代词“怎生”并入到“作么”类疑问代词中。参考文献:
[1] 吕叔湘.江蓝生补:近代汉语指示词[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5.
[2] 王力.汉语史稿[M].上海:中华书局,2004.
疑问代词范文第3篇在古代汉语里,句子一般须有疑问词的帮助,方能发出疑问。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疑问语气词和疑问副词。另外,还有一些表示疑问的固定结构。
1.疑问代词:谁、孰、何、安、恶、焉、胡、悉、曷
“谁”跟现代汉语的“谁”一样,是指人的疑问代词。例如:“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谁为哀者?”“谁可使者?”
“孰”的意思是“谁”“什么”,可指人,也可指物。例如:“吾与徐公孰美?”“是可忍,孰不可忍?”“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谁”“孰”这两个疑问代词均可作主语。
“何”与现代汉语的“什么”的意思相当,是指物的疑问代词。例如:“客何为者?”“大王来何操?”“且何谓阁子也?”
“谁”“何”这两个疑问代词还可以作定语(“孰”不能),但“谁”作定语时后面一般带“之”,“何”作定语时后面不带“之”。例如:“是谁之过与?”“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何”这个疑问代词还可作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的意思。例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何不试之以足?”“夫子何哂由也?”
“安”“恶”“焉”“胡”“悉”“曷”,这六个疑问代词可作宾语(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和状语,它们作宾语时常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君子去仁,恶乎成名?”“且焉置土石?”“国胡以相恤?”“悉以知其然也?”“汝曷弗告朕?”“安”“恶”是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胡”“悉”“曷”同“何”相当,可译成“什么”。
作状语时,“安”“恶”“焉”这三个疑问代词一般表示反问,可译成“哪里”“怎么”。例如:“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焉用亡郑以陪邻?”“胡”“悉”“曷”这三个疑问代词一般是询问原因的,可译为“为什么”。例如:“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奚惆怅而独悲?”“曷若是而可以持国乎?”
注意此类疑问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前,故容易与作状语时混淆,区别方法是看动词的后面有没有宾语,有宾语它就是状语;没有宾语它就是前置宾语。例如:“沛公安在?”(“安”作宾语)“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安”作状语)
2.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欤)、邪(耶)、哉
“乎”,句末疑问语气词,有时译成“吗”,有时译成“呢”。“乎”用在是非问句(问点在全句,句中没有其它的疑问词)的末尾,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例如:“壮士,能复饮乎?”“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乎”用在特指问句(句中另有疑问词,疑问点就在该疑问词上)的末尾,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例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乎”跟疑问代词、否定词以及“岂”“宁”等相配合,表示反问,可译为“吗”或“呢”。例如:“其有敢不尽力者乎?”“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诸”,是“之乎”的合音,用在句末,可以用“之乎”去解释,用来表示疑问。例如:“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与(欤)”“邪(耶)”两组词互通(同纽同部),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可译为“吗”或“呢”。例如:“然则废衅钟与?”“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欤”“耶”用在句末,表示反问,可译为“吗”或“呢”。例如:“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哉”,表示反问,通常与“岂”“独”相配合,可译为“吗”或“呢”。例如:“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哉”,表示疑问,要与疑问代词配合,可译为“呢”“啊”。例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轻重固何如哉?”“洞庭君安在哉?”
3.疑问副词
表疑问的副词主要有“岂”“其”“独”三个,用来表示反问,并且与句末语气词配合使用。例如:“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子独不闻涸泽之蛇乎?”
4.固定结构
①“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什么样”。例如:“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今日之事何如?”“为之奈何?”“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以闲敝邑,若何?”“此为何若人?”
②“如……何”“奈……何”“若……何”,即将“如何”“奈何”“若何”拆开,插入名词、代词或别的短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把)……怎么样(怎么办)”。例如:“如太行、王屋何?”“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③“孰与”“孰若”,用在表示比较和选择的疑问句中,放在名词或代词的前面,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个)……”,放在动词前面,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等。例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君少长?”“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
④“无乃……乎”,用于表示推测、猜度语气的问句。例如:“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⑤“得无……乎”,表示对人或事物的怀疑、揣度或反问,可译为“恐怕(莫不是、莫非、该不会)……吧”。例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⑥“何以……为”“何……为”,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例如:“何以伐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⑦“何(奚、曷)……之有”,用来表示反问,实际就是“有何(奚、曷)……”,意思是“有什么……呢”。例如:“姜氏何厌之有?”“宋何罪之有?”“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何陋之有?”
⑧“有(可、能、愿)……否”“不……乎”,是用否定形式表示疑问的,可译为“可以(能够)……吗”“不是……吗”。例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跟踪训练
1.下列句子中,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梁客辛垣衍安在
B.女安从知之
C.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D.我家臣也,安知公家
2.下列句子中,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B.吾方与诸羌树信,其可失诸
C.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D.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3.下列句子中,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晋侯曰:“孰可以代之?”
B.孰为其的哉
C.夫仁、义、礼、智、信,孰而可谓不善也
D.吾与徐公孰美?
4.下列句子中,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今已服矣,又何求焉
B.安危不定,何以贵圣
C.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D.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5.下列句子中,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子胡不南见老子
B.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兮
C.子胡不进辞?辞之必免于罪
D.文章可见,胡宁勿思
6.下列句子中,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欲仁而得仁,有焉求
B.且焉置土石
C.夫子焉不学
D.吾知其难也,焉有亡郑以陪邻
7.下列句子中,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B.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C.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D.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8.下列句子中,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商君曰:“子不说吾治秦与?”
B.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C.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D.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9.下列句子中,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先生岂有志于济物哉
B.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C.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D.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
10.下列句子中,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王曰:“齐无人耶?”
B.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C.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D.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
11.下列句子中,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晋,吾宗也,岂害我哉
B.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C.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D.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12.下列句子中,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呜呼!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耶
B.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C.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
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13.下列句子中,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王独不见夫蜻蛉乎
B.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C.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D.君独不见夫趣市朝者乎
14.下列疑问句中,代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卿欲何言
B.又安敢毒耶
C.沛公安在
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15.下列句子中,不表示疑问的一项是()
A.彼不我恩也
B.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C.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16.下列句子中,“何……为”的含义用法相同的是()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D.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17.下列句子中,代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谁为哀者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独五人之,何也
18.下列句子中,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壮士,能复饮乎
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C.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D.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19.下列句子中,“何”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夫子何为
B.豫州今欲何至
C.今公何自从吾尔游乎
D.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20.下列句子中,“安”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汝安从知之
B.穷危之所在也,民安得勿避
C.我家臣也,安知公家
D.夫先自败也已,安能败我
21.下列句子中,“曷”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老翁问:“童曷不来了?”
B.赵孟曰:“吾子其曷归?”
C.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D.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22.下列句子中,副词表示的语气不同的一项是()
A.将军岂愿见之乎
B.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C.子独不闻涸泽之蛇乎
D.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常识之疑问句》
1.D(D项为反问句,其余三项为疑问句)
2.A(A项为推测语气,其余三项为疑问语气)
3.C(C项为反问语气,其余三项为疑问语气)
4.D(D项为疑问句,其余三项为反问句)
5.A(A项为疑问语气,其余三项为反问语气)
6.B(B项为疑问语气)
7.C(C项为疑问语气)
8.D(D项为疑问语气)
9.A(A项为猜度语气)
10.B(B项为反问语气)
11.B(B项为推测语气)
12.A(A项为选择问句)
13.B(B项为反向递进)
14.B(B项中“安”作状语,其余三项中疑问代词“安”作宾语)
15.A(A项为感叹句)
16.ABD(三项相同,译为“为什么……呢”;C项“为”是助宾语“汝”前置)
17.D(D项作谓语)
18.A(A项为疑问语气,其余三项为反问语气)
19.D(D项作状语,其余项中“何”作宾语)
20.A(A项“安”作宾语,其余三项中的“安”作状语)
疑问代词范文第4篇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比较台湾话和官话的特定疑问句中各种否定成分的用法及作用。这些疑问句主要包括
以下几种类型:A不/没A、 普通话正反型、附加型、带疑问语助词型以及反诘型。句中的否定词并不限于出
现在否定句的那一部分。关于否定的讨论还涉及到上述几类疑问句中带否定成分的动词和名词短语。本文主
要目的是:通过台湾话和官话的句法比较来探讨否定成分的历时发展。
本文研究的是仍在官话和台湾话的疑问句中使用的古汉语否定词,这些否定词中有七个存留在台湾话中
,两个存留在官话中。在台湾话里,所有的选择疑问句基本上是正反型的,这些句中使用“无(bo)、未(b
ue)、否(bo)、móu①(m)、fiào②(buai)、fò③(be)、mài④(mai)”这样
的一些否定词。在官话中, 疑问句的否定词只有“没”、“不”两种,其中有正反型“没,不+V/A+”和
“V/A+没”,不+V/A(A代表其他任何动词),有A不/没A型“有没有”、 “要不要”、“是不是”,还有
疑问语助词型“是吗”。在台湾话中,类似的疑问句形式更明确,它们运用各种各样的台湾话否定词,如正
反型“有抑无”、“有抑未”、“是否”、“欲抑fò③”、“爱抑mài④”;A不A型“是móu
①是”等。以下几个部分,首先讨论古汉语疑问句中的否定词,然后讨论并比较在台湾话和官话疑问句中否
定词的使用,阐明他们共时上的差异,从而说明一些有关词汇中和与句法压缩的历时观察结果。
2.古汉语的否定
在古汉语的各种句法和语义的语境中, 大约有20 个否定成分(chou 1961,Dobson 1966,Kenney 1964
under T.Y.Li)。虽然,在现代汉语的方言里,比如,台湾话和北京话里,无论是在疑问句中,还是在其他
类型的句子里,这些否定成分大部分都消失了。几组不同的否定成分出现的句型也是相互区别的(如陈述句
、祈使句、疑问句和等同判断句),而且,与这些否定词同现的词的词类都不同(如动词、名词),无论在
古汉语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都是这样。例如,我们知道,在古汉语中,“勿”、“毋”用在命令句中,“
否”用在疑问句中,“非”用在等同判断句中。而在台湾话里,“móu①好”(m(h)o )用在命令句
中,“否”只能用在疑问句中。我们说一定的否定词只能用在一定类型的句子中,并不排除其他否定词出现
在同一类型的句子中的可能性。无论在古汉语还是在现代汉语里,尽管“否”只能用在疑问句中,但在疑问
句中还能出现其他否定词。
古汉语的20个否定词在现代汉语中减为有限的几个(在各种语境里),这一事实充分表明在大部分现代
汉语方言中存在着否定词中和的现象。这里我们选用疑问句来观察台湾话的7 个否定词和官话中的两个否定
词。根据台湾话和古汉语否定词的成员状况,以及疑问句类型的相似,我们可以假设,台湾话处于古汉语和
官话所代表的两个时期的过渡阶段,并且通过比较官话和台湾话各自否定词的多少,我们看到语言进一步发
展是通过否定词中和及其数量的减少实现的。
关于词汇中和以及句法压缩的假设,我1986年在有关台湾话的主要句子结构(非疑问句)以及官话历时
发展的文章里已论述过。在对官话和台湾话带否定词的疑问句进行句法比较的研究中,我认为我们对官话也
可以进行同样的考察。关于这个问题,另一不可忽视的考察是1961年由王士元先生作出的, 他认为, 语言
发展中发生的“相竞性变化”(competing changes)是词汇上的渐变, 其变化的结果是不同的词(可能)
留存在不同的方言中。
3.古汉语中的疑问句
现代汉语疑问句的类型从其古汉语的来源看,基本上有三种:带疑问词的疑问句、带疑问语助词的疑问
句和选择疑问句。正如我们所要讨论的,古汉语问句这三种类型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具有反诘性。下面是古
汉语中带有否定成分的各种疑问句的例子。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这些例子中正反结构占着优势。
1、害huàn⑤害否?归宁父母。 《诗经》
2、招招舟子,人涉yǎng@⑥否? 《诗经》
nbsp; 3、太后独有帝,今哭而不悲,君知其解未? 《汉书》
疑问代词范文第5篇一、一些特殊句
Iwishtohaveawordwithyou,mayI?
Openthewindow,willyou?
1.以let’s开头表示建议的祈使句,反义问句用shallwe;以letus或letme开头的祈使句,反义问句用willyou。如:
Let’sgotoseeafilm,shallwe?
Letmeknowwhenyouwillgohome,willyou?
Let us go on to the next item on the agenda,will you?
2.如果陈述部分是“used to +实意动词”,反义问句有两种形式。如:
The Smiths used to live in Shanghai,didn’t they / usedn’tthey?
Youusedtogetupearly,usedn’tyou/didn’tyou?
3.含dare或need的句子。如:
Hedarestogothere,doesn’the?
Hedarenotdoit,darehe?
Ineedn’ttellyoutheresult,needI?
Youneedtobuyabetterdictionary,don’tyou?
二、疑问句中代词的确定
1.陈述句中的不定代词为nothing,everything,something,anything时,反义问句的代词用it来代。陈述句中的不定代词为everyone,everybody,anyone,anybody,noone时,反义问句的代词用they/she/ he来代。如:
Someoneiscoming,isn’the?
Everyonepassedtheexam,didn’tthey?
2.noneof后跟不可数名词时,反义问句的代词用it来代;后跟可数名词或代词noneofyou/them/us时,反义问句的代词用you/they/we来代。
3.陈述句中的不定代词为this /that时,反义问句的代词用it来代。
4.陈述句中的不定代词为these/those时,反义问句的代词用they来代。
5.陈述句为there be句型时,反义问句的代词用there来代。
There used to be a tailor’s shop near here,didn’t there?
6.陈述句为定语从句、名词性从句或含动词不定式或动名词短语时,反义问句的代词用it来代。如:
Playingbasketballisaninterestingsport,isn’tit?
7.陈述句中的代词为eachofthem/you/us时,反义问句的代词用they/you/we。
三、含有宾语从句的句子
由说话人强调哪部分来决定,即看说话人的着眼点在哪部分。如:
He doesn’t think she will come tomorrow,doesn’t he/willshe?
但是当主句主语为第一人称时,由I suppose/I think/Iimagine/Ibelieve(动词为意向动词)引导的宾语从句,一般只起缓和语气的作用,只针对从句,要注意否定转移。如:
Idon’tthinkheishonest,ishe?
有时根据上下文意思,也可否定不转移。如:
Idon’tbelievesheknowsit,doesn’tshe?
主句主语是第二人称时,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判断。如:
YousaiditwasIwhostolethewatch,didn’tyou?
注意:在复合句中,反义问句的主语及助动词要与主句一致。
四、含有情态动词must的句子
1.must的一般用法。如:
Hemustgetupearly,mustn’the/needn’the?
2.must表示推测,对现在、过去和将来的推测,但要注意与它否定形式的区别。如:
Hemustbeathome,isn’the?
YoumustknowRose,don’tyou?
Hemusthaveseenthefilm,hasn’the?
五、如何确定主句为肯定或否定
1.含有not的句子视为否定句。
2.谓语动词或形容词有前缀、后缀表示否定意义的句子视为肯定句。如:
Idislikehim,don’tI?
3.nothing或none作主语的句子视为否定句。如:
Nothingcouldmakemestop,couldit?
4.陈述部分出现否定意义的副词或代词(如hardly/never/seldom/little/few...)的句子视为否定句。
5.含有noneof的句子视为否定句。如:
Noneofthefoodtastedgood,didit?
6.当陈述部分为并列句时,根据靠近后面的句子确定;当陈述部分为主从复合句时,随主句的主语和谓语动词变化。如:
Heisanartistbuthiswifeisateacher,isn’tshe?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she has been to abroad,isn’tit?
7.反义疑问句的回答用yes或no,但是,当陈述部分是否定形式时,回答要按事实。如:
―Theydon’tworkhard,dothey?(他们工作不太努力,是吗?)
―Yes,theydo.(不,他们努力工作。)
(―No,theydon’t.对,他们工作不努力。)
―Alice,youfeedthebirdtoday,________?
―ButIfedityesterday.
A.doyouB.willyou
C.didn’tyouD.don’tyou
分析:不少同学会误选D,认为这是一个普通的反义疑问句,但根据下文的语境butIfedityesterday(但我昨天才喂过鸟),表明上文是在要求对方喂鸟。另外,前一句的称呼语Alice也是一个重要的信息,联系此信息和下文语境,可断定youfeedthebird today是一个带主语的祈使句,应选择B。
―Idon’tlikehim,________?
―No,Idon’tatall.
A.doIB.doyouC.don’tID.doeshe
上一篇:世说新语翻译及原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