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的文章
默默无闻的它,终于在一九八六年被法国物理学家确定为放射性元素,但这同样没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但这同样没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加拿大,在澳大利亚,在这些含铀量极其丰富的国家,铀是提炼完镭元素后的副产品,是一些无法处理的副产品,它不会被火烧熔,不会被水泡开,成为了让加拿大头疼的问题。终于有一天,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识”了它,上百吨的铀矿运进了美国,造出了原子弹,赶在德国之前造出了原子弹,决定了世界的进程,人类的命运。
一九四五年中,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爆炸,炸出了两千吨TNT炸药的威力,而在这棵原子弹中,只用了一小块铀片,却点亮了一个州的夜间。
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一架经改装的B-29轰炸机,在这一颗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飞临日本广岛上空,几秒后,一朵巨大的蘑菇云笼罩住了这个城市。九千余人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数万人魂归天国,十万余人无家可归。引起这一切的一切,只不过是一个触发装置,一些炸药,还有的,是两块铀235片,只是两块小小的铀片,引起了无数的生命的消逝。三天之后,另一颗名为“胖子”的原子弹空投在了日本长崎,又是数万人命丧于此……
从此,人们意识到了铀的力量,再没去轻视这一片小东西,人们把它放在核反应堆中,加速他的反应,加大他的放射,将它的能量转化为电能,为人类的电力生命线提供最会绿色环保的养分。用他的能量,熔化黄金,使它得以成为美丽的工艺品、饰品。用他的能量,点“燃”钨丝,使它得以为千家万户供应明亮与温暖。
这便是铀。
我愿像这铀一般,潜至深山,隐至丛林,平时默默无闻,而一旦到了关键之时,爆发出惊天动地的能量,气壮山河。
这就是铀。
我要像这铀一般,静之,仿若处子,不闻不问;动之,仿若雄鹰,威震天下。
托物言志作文范文第2篇一、关于“写景抒情”新探究
“写景抒情”主要是描述大自然的景观意象,抒发诗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愁。我们首先要弄清“景”所指的形象,“景”所包含的内容,体会诗人在景中所抒发的情感,景所蕴含的情趣。这里的“景”是指大自然中的一切景象和人文景观,诗人所描写的也许不是指一个“点”一个“物”,所描写的是一种“组合”,一种画面,一种境界,一种意境。其次我们要弄清“写景抒情”中的“情”和“景”的关系。这种关系在诗的内容表现上,可以先写景后抒情,也可以先抒情再写景,以景衬情;更可以寓情于景,情景一致,即“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的表达技巧中又可以分成借景抒情,设景抒情,触景生情。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心中首先有了某中情感,然后借助对景物的描写,将这种情感抒发出来。
设景抒情同样是先有情,后有景。它是指诗人心中有了某种情感后,借助想象和联想,设计景物,来抒发心中的感情,而不是借助眼前的、身边的景物抒情。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产生某种感情,这是先有景,后生情。
寓情于景是指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和景物结合在一起,在对景物的描写过程中寄寓自己的感情,全诗中没有直接抒情的诗句,但每一句诗都包含着诗人独特的情感。试题举例:
(2023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作品,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分析: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景色2分,情感1分,两者关系1分)
一句话,写景抒情是诗歌写作中最基本的表达技巧,写景抒情的最高境界是情景交融,构成画面,形成意境。这种手法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深动感人。
二、关于“托物言志”新探究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采用象征、寄兴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观点,寄托在描摹的事物上。
我们首先要弄清“志”的意思。这里的“志”应解释为“心意”、“心志”。它更多的是指诗人的人生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尚书?舜典》:“诗言志。”指诗歌是表达诗人的内心思想的。
其次要弄清“物”的意思。托物言志中所托之“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客观之物,诗人借助这些“物”的特性来表明“心志”。如具有传统象征意义的松、竹、梅、菊,常是诗人“托物言志”的喜爱之物。而更广泛的大自然中的花、鸟、鱼、虫等,无不是诗人能够言志的寄托对象。如唐诗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诗人便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蝉的描摹,以蝉的高洁来象征自己的品行高洁,表现了诗人希望得到援救,昭雪冤案的愿望。而南宋诗人陆游《卜算子?咏梅》所写“梅”,明代诗人于谦《石灰吟》所写“石灰”,都是着重于写某一物,来表现自己思想情操,他们都是运用了托物言志表达的手法。
三、关于“写景抒情”和“托物言志”区别的新探究
写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感,表现诗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愁。托物言志是诗人借助所描摹的物来寄托心志,表现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格品质等。
写景抒情和托物言志两者的区别集中表现在表达对象不同,表达方法不同,表达目的不同。
首先是表达对象不同:“写景抒情”写的是“景”,主要是写自然风景。“托物言志”写的是某一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写的是具体物件。
其次是表达方法不同:写景抒情是描写景象,通过对景象的描绘来抒发感情;而托物言志是对某一物件的描摹,显示该物的特性,揭示该物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寄托人物的心志。
第三是表达目的不同:写景抒情是通过描写某一景象表现景象特征,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这种情感可以是热爱、赞美、愉悦、悲伤等。而托物言志的目的是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摹,表达人的理想、志向、情操、品格、愿望等。试题举例
例1:(2023年江苏卷)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醉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答案】“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例2:(2023年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饲怅江头几树梅,
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
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
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
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情感的渲染,从而表现美化的精神和品格。(烘托、渲染,2分,简要分析3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答出心情3分,简要分析3分。)
托物言志作文范文第3篇对于熟悉的客观事物,我们可以用各种方法来进行说明,对它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成因、关系、功用、原理等进行生动准确说明,让人们了解事物的状态,明白其中的事理。无论是说明事物还是阐述隐含在事物背后的事理,都必须紧扣事物的特征,灵活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有条不紊地写作。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当然也没有两种完全相同的事物,这就要求我们找出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能把它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这样才能达到说明事物的目的。
在单纯写物的说明文里,只要注意按照观察的顺序、物的功能或特征、使用方法说明、物的好处和坏处等顺序来进行说明就可以了,但是,在写托物言志的作文时,除了要运用以上的方法外,我们还要注意把情感融入物之中。
有时候,人们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往往把情感和某一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借物直接抒情或运用象征手法来颂扬某个人物或某种精神,这就是睹物生情和托物言志。这种托物寄意的写法在运用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摹写事物要井然有序。描写事物时一定要注意方位顺序,如按照从上至下、从前到后、从远到近、从外到里、先整体后局部等顺序来写,有助于读者准确认识所描写的物体。二是摹写事物要绘声绘色。我们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方面,把事物细致、准确地描写出来,使之色、香、味俱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三是摹写事物要独抒性灵。描写事物往往离不开作者独特的感情与体会,只有对物体赋予自己的主观情感,才能使物体变成活泼有趣的生命。同学们托物寄意时,要使“物”和“意”和谐统一,衔接巧妙自然。
托物言志作文范文第4篇[内容]
读了《老杨同志》一文,老杨同志的生动形象,清晰、逼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呼之欲出。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塑造了老杨同志这一人物形象。
正面描写,就是直接描写人物言行。文章在描写老杨同志所作所为的同时,又把他对待不同人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在对比中突出老杨同志的品质。
例如在处理在何处吃饭的问题上。刘广聚知道老杨是县农会主席,马上奉承拉拢,欲请客吃饭,但遭到老杨同志的拒绝,并指出“这是制度,不能随便破坏”。广聚认为他是个“执拗”、“不随和”的人。可是,当他到了“老槐树底下最穷”的老秦家时,他对老秦一家及他们的邻居小顺又是显得那么随和。“我自己舀,唉,老人家,咱们吃一锅饭就对了……”,“我姓杨……叫我个‘杨同志’或‘老杨’都好……”,“我也吃这饭,这饭好吃”并自己动手舀“山药蛋南瓜”。这样一对比,充分表现了老杨同志高度的原则性和鲜明的阶级立场。而在打谷场上,这种对比就更明显了。
打谷场上,老杨同志和群众同劳动,同休息,并给他们讲自己的身世,谈得很融洽,而广聚一来,群众都哑口无声了。于是,老杨就给广聚钉子碰,并用“你还等谁”这一委婉的言辞赶广聚走。这样,把老杨深入群众、依靠群众与广聚一伙格格不入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对比,再一次表现出老杨同志立场坚定、爱憎分明的思想品质。
小说中,作者不仅让老杨同志用自己的言行“亮相”,还借别人对老杨的看法突出他。
例如,作者通过广聚的眼光来写老杨同志的外貌特征。广聚认为他“土眉土眼”,爱理不理,非常瞧不起他。这正好从反面烘托出老杨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虽然身为县农会主席,却处处以普通农民的姿态出现在群众面前,这也是他内在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的深刻反映。浓郁的农民气息,使得他在群众中如鱼得水。
小说又用阎恒元的话来反衬。阎恒元是阎家山的一霸,事事由他一手遮天,可他却告诫广聚,老杨“这个人小看不得”。只让他用“熬”的方法。从这些言行中,说明阎恒元对老杨同志也畏惧三分,而为什么会畏惧呢?这里就又反衬出老杨同志立场坚定,斗争坚决,原则性强,胆大而气高。
除了反面烘托外,文章还借群众对待老杨同志与广聚不同态度来进行正面烘托。
托物言志作文范文第5篇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
常用具体如下:
(1)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
(8) 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
8. 记叙文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及作用
①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事物的一些特性,赋予事物以一定的象征意义,委婉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马说》《海燕》、《爱莲说》等。
作用:把抽象的事理或含蓄的情感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②烘托(正面和侧面):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如《口技》、中描写观众的反映;《爱莲说》中写菊花和牡丹。
作用:通过描写从侧面(正面)烘托,突出人或物的××特征(性格或情感)。1
③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人、事、物或一种人、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通过××与××对比,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特征(性格或情感)。④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⑤欲扬先抑: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如《白扬礼赞》中“白杨树算不得书中的好女子,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作用:更加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美好品质。
⑥侧面(间接)描写:通过侧面描写他体来陪衬主体,烘托出主体的××性格、品行。如《口技》、中描写观众的反映;《陌上桑》中写罗敷之美。
上一篇:脾气更坏的老者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