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博物馆
襄阳市博物馆
襄阳市博物馆前身为1951年4月成立的“湖北省文史研究馆襄阳专 区工作组”,并分管隆中,馆藏古籍4万余册,各类文物数百件,在襄阳谯楼设立临时陈列室。1975年4月28日成立“襄阳地区文化博物馆”,实际履行博物馆、图书馆、少儿图书馆职责。
1977年7月,正式成立“襄阳地区博物馆”,负责全地区文博业务工作,办公地点及库房设在谯楼。
襄阳市博物馆
1983年8月,襄阳地区与襄樊市合并,改称“襄樊市博物馆”,工作地点不变。1996年7月,经原襄樊市文化局研究,抽调原市博物馆、市文物处、市群艺馆干部职工组建襄樊市考古队,办公地点设在襄城区荆州街73号市政府生活四区;
1998年8月,襄樊市考古队工作人员全部纳入市博物馆编制系列。
2006年6月,襄樊市博物馆加挂“襄樊市文物考古”牌子;
襄阳市博物馆
2007年1月,考古所办公地点及历史库房迁至襄城区小井巷23号原市电影院办公区。2008年12月,襄樊市博物馆迁至襄城区北街1号昭明台,并正式对外免费开放。
2010年11月,国务院批复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其名称变更为“襄阳市博物馆”、“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010年12月,襄阳市博物馆加挂“襄阳市文物修复中心”牌子。
2013年4月,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综述襄阳市博物馆
襄阳市博物馆陈列面积近2000平方米,展出各个时期文物800多件(套),基本陈列为以“聆文明之足音,品南北之遗韵”为主题的《襄阳古代历史文化展》,分为史前时期、先秦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及隋唐至明清时期五个单元,全面介绍了襄阳历史文化的发展概况。第一展厅襄阳市博物馆
史前时期的
襄樊(2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该单元展出80余件珍品文物。在展览中,图表展示雕龙碑遗址地理环境图,遗迹分布总平面图,雕龙碑发掘主要收获统计表,雕龙碑文化各期文化特征表和展品。
第二展厅襄阳市博物馆
先秦时期的襄樊(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
该单元500余件文物为研究襄樊历史、楚文化、中原文化,佐证襄樊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提供了第一手史料。
第三展厅襄阳市博物馆
秦汉时期的襄樊(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该单元展出近100件文物。襄阳擂鼓台出土西汉彩绘漆衣鸟云纹陶鼎、壶、盒各二件,是西汉时期的彩陶瑰宝;出土于襄阳伙牌的东汉绿釉红陶楼,反映出汉代建筑的真实风貌。
第四展厅襄阳市博物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襄樊(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该单元展出50件珍贵的文物。青瓷盘口壶、罐、黄釉、青瓷虎子等精美的瓷器。南北朝时陶俑,有文侍俑、持扇俑、持物俑、跪拜俑、小冠文吏、铠甲武士俑等。
第五展厅襄阳市博物馆
隋唐至明清时期的襄樊(公元581年——公元1911年)
该单元共展出文物100余件。以青铜造像、墓志碑刻拓片和官印为主,青铜造像有100多尊。(以上资料均来自)
襄阳市博物馆通过考古发掘、社会捐赠、民间征集、接收移交、调拨等形式共收藏不同时代、不同类别文物3万余件(套),三级以上珍贵文物5189件,其中一级文物102件,二级文物378件,三级文物4709件。馆藏文物包括金银器、青铜器、陶瓷器、玉石器、漆木器、古字画、碑帖墓志、石刻木雕等。
截至2019年,襄阳市博物馆藏品数量35448件(套),珍贵文物5235件(套)。[1]
春秋早期“曾侯作季汤芈”铜鼎
口径28、通高25厘米。2002年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出土。原件已残,后经襄阳市博物馆修复。侈口,浅弧腹,圜底,附耳,三蹄足。上腹饰一周窃曲纹,中腹饰一周凸弦纹,附耳内外面饰重环纹。襄阳市博物馆
隋盘龙六瑞兽铭带纹铜镜
铜镜直径18.1厘米。圆形,圆钮,花瓣纹钮座。钮座外围以双线六边形,六边形内角各一补角花叶纹。六角顶均匀放射的双线将内区分为六等份。每区各配置一瑞兽,两两相对,兽形似豹似狮,姿态各异,但均为奔驰状。兽间以云纹补空,其外锯齿纹带。襄阳市博物馆
元
钧窑天蓝釉瓷碗
瓷碗于2001年在樊城七里桥墓地出土,口沿因发掘时工具碰磕略产生裂纹。通高9.6、口径21、圈足径 厘米。灰白胎,胎质粗松。天蓝釉,微泛玫瑰紫色,釉上有气泡,施釉不纹底。敞口,弧腹斜收,假圈足。口沿较厚,因重釉而呈褐黄色宽带边。襄阳市博物馆
西晋青瓷薰炉
薰炉通高15.6、炉座直径15.2、炉身最大直径14.4厘米。灰白胎,上施青釉略泛黄。炉身立于圆盘中央,盘敛口,双唇,浅腹,平底。炉侈口,平沿,器盖相连,盖顶微隆,上有一桥形纽,一侧有一拱形开口,直腹,喇叭形高柄,中空。炉身饰三周陶索纹,并对称堆塑兽面纹。盖通体镂雕三角、菱形纹。襄阳市博物馆
战国形凤鸟纹漆瑟
瑟长96.6、宽41.4、厚6.8厘米。瑟体平面长方形,以整木掏雕面、侧、挡板,下装活动底板,尾端经雕琢呈兽首状,首岳一条,尾岳三条,23弦孔,尾岳外侧有4个木枘。面板与侧板直接在木胎上以黑漆绘有纹饰,面板绘变形凤鸟纹,侧板绘綯纹,纹饰间露出未髹漆的木本色。襄阳市博物馆
东汉环首铜刀
该环首刀长86、刃宽2.4~2.8、背厚0.8厘米。襄阳市博物馆
三国和田猪形玉握
高3、长9.9、宽2.8厘米。2008年10月樊城菜越墓出土。玉握整块和田白玉雕刻而成。猪形,体呈卧伏状,眼、耳、鼻、口、四肢、尾巴俱全。四肢上有游丝线刻细毛。襄阳市博物馆
东晋青瓷龙柄
鸡首壶鸡首壶高30、口径10.7、底径15.7厘米。体内外施青釉。盘口较浅,细长颈,鼓腹,平底。肩、腹部有龙形柄,鸡首流,肩部附对称桥形系。上腹饰三道凹弦纹,腹中部有刻划纹。襄阳市博物馆
战国彩绘几何纹陶壶
陶壶通高35.8、身高31.8、口径12、腹径19.2、圈足径14.1厘米。带盖。泥质黑衣灰陶。敞口,束长颈,鼓腹,最大径位于上腹,圈足,平底。器表黑衣下彩绘纹饰,盖饰涡纹,壶身从颈至下腹中部共有四组纹饰,以红彩双线弦纹相分隔。襄阳市博物馆
以上资料均来自?2014年,襄阳市博物馆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12·4国家宪法日”开展文物保护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提供法律咨询。
2014年5月16日襄阳市博物馆与昭明社区共同举行了“文化共建站”挂牌仪式,并为其制作展板,赠送书籍;
2014年12月1日,与“麦田计划”襄阳团队合作,到南漳县长坪镇黄潭小学开展了一次博物馆进校园活动。
2015年6月2日,襄阳市博物馆与谷城县博物馆、南漳县博物馆共同遴选展品,并与随州华夏博物馆联合制作布置的《天国之享——襄阳地区南北朝画像砖专题展》在东莞市虎门镇“鸦片战争博物馆”临时展厅开展。
2016年3月4日,襄阳市博物馆馆藏曾国文物在南宁展出。
襄阳市博物馆
襄阳市博物馆基本陈列形式设计独到,合理运用声光电技术,展览表现 注重辅助展品的运用,利用高科技手段增强展览的表现力度。襄阳市博物馆馆藏先秦时期的文物,尤其是大量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涉及楚、邓、曾、蔡、鄂、黄、徐、鄀、吴、郑、卫、弦等,构成了襄阳馆藏文物和历史文化的特色。
2014年襄阳市博物馆共接待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佛教文化研究会、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台湾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等多家学术机构20余批国内、国际文博考古方面的专家学者,开展了学术交流。
1、与日本京都大学、武汉大学开展了樊城三国墓佛教文物成分的分析检测和青铜器保护科技合作研究;
2、与台湾辅仁大学周功鑫教授(原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合作,提供相关馆藏文物资料,编辑《图说中华文物故事》一书;
3、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合作,开展樊城菜越三国墓出土铁镜的除锈封护研究和实验,并取得成功;
4、市考古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承担了《襄阳地区两周时期青铜器多学科研究与保护》(课题编号2013YBHT019)子课题《襄阳地区两周时期青铜器综合研究》、《襄阳地区商周时期青铜器编年与组合研究》。
开放时间每周星期二至星期日9:00-17:00(参观者16:00停止入场,16:30离馆,展厅清场);
闭馆时间为每周星期一(如遇国家法定节假日照常开馆,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闭馆)及除夕全天,特殊闭馆日另行公告。
地址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北街1号昭明台
公交线路市区乘1、6、8、13、14、21、24、28、29、307、512、517、536、537路公共汽车到十字街站下车。
上一篇:一生等你袁娅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