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高犒师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4]。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扬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秦国军队经过成周王城的北门,战车上除御者以外,车左、车右都脱去头盔下车致敬,随即跳上车去的有三百辆战车的将士。王孙满年纪还小,看到了,对周襄王说:“秦国军队不庄重又没有礼貌,一定失败。不庄重就缺少计谋,无礼貌就不严肃。进入险地而满不在乎,又不能出主意,能够不打败仗吗?”
弦高犒师浮雕
秦军到达滑国,郑国的商人弦高准备到成周做买卖,碰到秦军,先送秦军四张熟牛皮作引礼,再送十二头牛犒劳军队,说:“寡君听说您准备行军经过敝邑,谨来犒赏您的随从。敝邑贫乏,为了您的随从在这里停留,住下就预备一天的供应,离开就准备一夜的保卫。”弦高同时又派传车紧急地向郑国报告。郑穆公派人去探看杞子等人的馆舍,发现他们已经装束完毕、磨利武器、喂饱马匹了。派皇武子辞谢他们,说:“大夫们久住在这里,敝邑的干肉、粮食、牲口都竭尽了。为了大夫们将要离开,郑国的有原圃,就如同秦国的有具圃,大夫们自己猎取麋鹿,使敝邑得有闲空,怎么样?”于是杞子逃到齐国,逢孙、杨孙逃到宋国。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存有希望了。攻打郑国不能取胜,包围它又没有后援,我还是回去吧。”于是秦军灭了滑国就回去了。[3]
按照战争的起因、发展和结局,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由开头至“秦师遂东”为第一部分,主要写卜偃传命、杞子密报、蹇叔哭师三个情节,这是战争的酝酿阶段。
从“三十三年春”至“灭滑而还”为第二部分,包括王孙满观师、弦高犒师、皇武子辞客三个情节,主要写秦军的骄纵无礼及袭郑未遂的情况。
从“晋原轸曰”到篇末为第三部分,包括先轸论战、秦军败师崤山、文赢请三帅、先轸怒唾于朝、孟明谢赐、穆公悔过等情节,主要写崤之战的爆发和结局。这篇文章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外交辞令也写得委婉含蓄,表面上谦恭有礼,实则暗寓讥讽,意在言外。[3]
文章以晋文公出殡为开端,卜偃假借晋文公的神灵告诫晋国大夫。文章故意颠倒事件发展顺序,次写秦国决策,而把卜偃的预见放到最前面,对于揭示战争起因、渲染战争气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谓“柩有声如牛”,以卜筮之官的预言说明秦要伐晋,使文章一起笔就充满怪诞神秘的色彩,这也是《左传》叙事的常用手法。
全文并不重在描写战争过程,而是对秦晋役之战的起因、酝酿和结果作了细致入微的描绘,意在揭示秦国败绩的原因。因此,文章在反映秦晋争雄的同时,重点在对战争发展规律的揭示,为后人提供历史的借鉴。
弦高犒师是一个流传两千多年的爱国故事。
秦晋原是盟国,结成“秦晋之好”。但是,秦国自穆公以来,国势日益强盛,不满于晋为霸主,也有野心称霸中原。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27年),秦晋两国围郑,郑大夫烛之武机智地拆散了秦晋联盟。于是秦穆公单独从郑撤兵,让杞子等三人留守郑国,以防晋军。晋文公因为曾受惠于秦,两国关系没有立即破裂。鲁僖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5年),晋文公死,秦穆公悍然出兵袭郑,导致了这一场秦晋崤之战。这篇散文就是左丘明为了记录此事而创作的。[3]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年~约公元前422年)。鲁国之附庸小邾国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5]
左丘明
东周春秋末期鲁国之附庸小邾国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山东肥城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晋楚城濮之战中,晋国大败楚军,成为中原的霸主。之后,晋国多次召集诸侯会盟,陈、蔡、郑本来是归附楚国的,但见晋国强大,也投靠晋国加入了盟约。但郑国首鼠两端,明知和晋国有盟约,因为害怕楚国,背地里又跟楚国结了盟。
晋文公知道后就想会和诸侯去征伐郑国。大臣们认为晋国本国的兵力足够对付郑国,不必让众诸侯劳师相助。晋文公曾经跟秦国约定,如有战事互相配合,于是只通知了秦国。秦穆公一心想要东扩,接到消息,就亲自带着兵马到了郑国,和晋国的兵马分别驻扎在郑国都城的东、西两边。秦晋当时两个最强大的国家兵临城下,郑穆公吓得手足无措,赶紧派口才颇佳的烛之武去说服秦军退兵。烛之武给秦穆公分析说,郑国是晋国的邻国,秦晋两国灭了郑国后,晋国就会变得更加强大。这之后,说不定晋国就会向西进犯秦国,因此秦国得不到一点好处。接着,他说如果秦国和郑国讲和,将来秦晋来往,郑国还可以接待秦国的使者。秦穆公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就单方面和郑国讲和,并派了三个将军带两千人马,留守郑国,帮他们守卫北门,自己则带着其余兵马悄悄回国了。[2]
晋军发现秦军不声不响地走了,非常生气,晋文公因为受过秦穆公的恩惠,没有出兵追击,但依然猛攻郑国都城。郑国见秦已撤兵,但晋国仍在进攻,只好又派人到晋国的军营中乞降。晋文公见郑国投降,就与之订了盟约,撤兵回去了。秦穆公得到消息,听说郑国又投靠了晋国,十分气愤,但是他不愿破坏和晋国的关系,因此,没有再发兵攻打郑国。
秦师遂东公元前628年,郑文公去世了,公子兰继承君位,是为郑穆公。当年冬天,晋文公也去世了,他的儿子晋襄公继位。秦穆公觉得到了和晋国一争高低,谋求霸业的时候了。
杞子密报,蹇叔哭师
留在郑国的将军杞子从郑国偷偷送信给秦穆公说,他们已经掌握了郑国北门的钥匙,如果派兵偷袭,一定会成功。蹇叔和百里奚认为,劳师袭击远处的国家,人家一定会事先得到消息,不会成功,劝秦穆公不要去。但是秦穆公已经下定决心,不肯听两位老臣的劝告,命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为大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为副将,领兵车400辆偷袭郑国。蹇叔和百里奚预知这次行动必然失败,自己的儿子可能没命回来,于是哭着给将士们送行。
怀着拳拳忧国之心,这位近百岁的老人痛哭流涕地送秦师于东门。他先对孟明说:“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明确地指出秦军必丧。“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秦穆公傲慢无礼的回答让他伤心不已,于是他哭送随军出征的儿子,更是老泪纵横:“晋人御师必于彀……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不仅表达了父子诀别的悲痛,更从地理形势、敌我部署等方面对秦军必败的预言。[1]
袭郑未遂秦军经过周地往东走,于公元前627年二月进入距郑国还有八十公里的滑国地界(在今河南省)。
郑国有一位叫弦高的商人,经常来往于各国之间做生意,此时赶着牛到洛邑去贩卖,正好碰到远程奔袭的秦军。他和同行的人商量说,秦军一路穿越各诸侯国行军前来,肯定是想趁着郑国没有防备来偷袭,可是要向郑国报告已经来不及,于是他一面派人连夜赶回郑国向郑穆公报告,一面把牛群赶到秦兵营地,谎称自己是郑国派来的使臣,要求见秦国主将。秦军本欲偷袭郑国,现在郑国竟然遣使来到军中,孟明视有些吃惊,亲自接见了这个自称使臣的人。弦高对孟明视说,自己是奉郑国国君之命,特地带着礼物来慰劳秦军的,接着,就献上了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肥牛。弦高
郑国使臣老远地跑来犒劳军队,说明郑国已经知道秦军要来袭击,早已有了准备,要偷袭是不可能了。于是,孟明视当即改变主意,取消袭击郑国的计划,率军返回秦国。
郑穆公得到秦军要来偷袭的消息后,一面赶紧下令准备迎战,一面派人到把守北门的秦军那观察动静,发现他们手持武器,已做好作战的准备。郑国的大臣皇武子便对秦国的三个将军下了逐客令。三个将军知道计划泄漏,郑国已经有了准备,他们已经呆不下去了,于是连夜带着人马离开了。
晋在得知秦袭郑未成而还的情况下,讨论是否应该利用这一机会截击秦军。先轸以秦国劳民伤财、傲慢无礼为由,驳斥了,以栾枝为代表的反对意见,主张“必伐秦师”。晋国由于地理优势,又是以逸待劳,致使秦师全军溃败。至此,蹇叔的预言已全部应验,显示了他的远见卓识。
因为弦高的机智,郑国避免被秦国灭亡的命运,郑穆公和百姓们都很感激他。郑穆公想给他高官厚禄以嘉奖他爱国的义举,但是弦高说,忠于国家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接受封赏,自己就成了外人,因此拒不接受。弦高犒师的爱国故事从此就流传了下来。
弦高弦高:为春秋时郑国商人。公元前627年,弦高与奚施去成周经商,经过滑国,半路遇到袭击郑国的秦军。于是他冒充郑国的使者,以四张皮革和十二头牛犒劳秦军,暗示秦军郑国已预知秦军来袭。同时,他又急忙派人回郑国禀告。秦帅孟明视以为郑国已有准备,于是领兵顺手灭掉滑国后返回,从而使郑国避免了亡国。郑穆公想要奖赏弦高救国的行为,弦高辞而不受。[6]
弦高
咏怀一十六首【作者】王廷陈?【朝代】明
梧宫肆诘辩,齐楚兵始连。弦高犒晋师,郑国赖以全。齐乐不可犯,范昭知有贤。谁云制胜术,乃在樽俎间。君子慎几微,祸福基一言。覆水各自流,事去诚可怜。[7]
感古十四首其一【作者】陈第?【朝代】明
楚昭反国,说反屠羊。犒师存国,弦高郑商。居处卑贱,陈义匪常。谁谓草泽,而乏贞良。嗟嗟贵仕,名利膏肓。视彼二子,冥鸿天翔。
上一篇:牛皋墓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