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狮科
海狮的亚科种类
北海狮(学名:Eumetopias jubatus):又称北太平洋海狮、斯氏海狮、海驴等,是体形最大的一种海狮,因为在颈部生有鬃状的长毛,叫声也很象狮吼,所以得名。分布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日本、俄罗斯联邦(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美国(阿拉斯加、阿留申岛、加利福尼亚州、俄勒冈州、华盛顿)。漂泊:中国、朝鲜民主人民共和国、韩国。 新西兰海狮(学名:Phocarctos hookeri):又称胡克的海狮。分布于新西兰亚南极群岛上,在南纬48℃53℃之间的奥克兰德群岛、恩德伯马、斯纳里斯群岛上繁殖,最南达坎贝尔岛,偶见于马阔里岛。不进行大范围洄游。估计现有10000一50000头。 澳大利亚海狮(学名:Neophoca cinerea):亦称澳洲海狮、灰海狮、新海豹分布于澳大利亚沿岸,南纬26℃~28℃之间,从豪特曼岛到坎加鲁岛。不洄游。约2000-5000头。 南美海狮(学名:Otaria bryonia):亦称南海狮南美海狮在19世纪和20世纪被大量扑杀。如今扑杀已经减少,这个物种没有灭绝危险,并且在其栖息地被保护起来。总计数量大约为265000头,在阿根廷和智利数量有所增加,但是在福克兰群岛和乌拉圭数量在减少。分布于巴西、智利、马尔维纳斯群岛、秘鲁、乌拉圭。漂泊:厄瓜多尔。 加州海狮(学名:Zalophus californianus):全身被粗毛,雄兽颈毛鬃状,分为3亚种,加州海狮群是最大型的哺乳动物群之一。分布于北美西部海岸,包括美国、加拿大,从阿拉斯加东南部到墨西哥中部。 加拉帕戈斯海狮(学名:Zalophus wollebaeki):体被粗毛和密厚绒毛,仅唇尖、耳尖和鳍肢的掌部表面裸露,分布于加拉帕戈斯群岛上。 日本海狮(学名:Zalophus japonicus):是已灭绝的海狮,栖息在日本海,尤其是在日本列岛及朝鲜半岛的近岸地区。它们一般会在开放及平坦的沙滩上,甚至有时亦会在石上繁殖。在日本及荷兰有几个日本海狮的标本。而在大英博物馆则存有日本海狮的毛皮及4个头颅骨。
海狮科的分布范围
在极地、温带和亚热带海洋中均有海狮科动物生活,在北冰洋和南极洲的海洋中的数量最高。在西伯利亚和北美洲的北岸、太平洋中沿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海岸从阿拉斯加州至墨西哥以及从秘鲁北部至合恩角、沿亚洲北部东岸从日本至俄罗斯的东北、新西兰南岛和科隆群岛、在大西洋南美洲东岸从火地群岛至巴西以及南非的南岸和西南岸、在北大西洋欧洲北岸至丹麦。在印度洋中澳大利亚南岸也有重要分部。此外在南极洲的海洋中许多孤立的岛屿上也有海狮科动物生存。与其它鳍足动物一样海狮科动物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海岸附近的海水中,有时也生活在大的河流入海口的盐沼中,偶尔会进入到河流的淡水中。交配和哺育是在陆上进行的,它们尤其喜欢多礁石的岛屿或者偏僻的沙滩,在这些地方一般没有天敌。与海豹科动物不同的是至今没有发现生活在浮冰上的海狮科动物。总的来说海狮科的动物比海豹科的动物更加喜欢温暖一些的水温。
海狮科的分类简介
包括4属10种。分布北半球。体型较小,体长一般不超过2米。北海狮属 Eumetopias仅北海狮(北太平洋海狮、海驴、斯氏海狮)Eumetopias jubatus。为海狮科最大的一种。雄性体长310~350厘米,体重1000千克以上。雄性成体颈部周围及肩部生有长而粗的鬃毛,体毛为黄褐色,背部毛色较浅,胸及腹部色深。雌性体色比雄兽淡,没有鬃毛。面部短宽,吻部钝,眼和外耳壳较小。前肢较后肢长且宽,前肢第一趾最长,爪退化。后肢的外侧趾较中间三趾长而宽,中间三趾具爪。 性情温和,多集群活动,陆岸可组成上千头的大群,海上多为1头或十数头的小群。视觉较差,但听觉和嗅觉灵敏。食物主要为底栖鱼类和头足类。每年5~8月间一只雄兽和10~15只雌兽组成多雌群体。雌兽每胎仅产1仔,幼仔出生时体长约100厘米,体重约20千克,3~5岁时达到性成熟,寿命可达20年以上。 分布于北太平洋的寒温带海域,我国见于江苏启东黄海海域和辽宁大洼渤海海域。经训练能在动物园中表演,还可代替潜水员打捞海底遗物,进行水下军事侦察和海底救生等。南美海狮属Otaria仅南美海狮Otaria flavescens。深灰,雌性和多数未成熟个体体色多样,颈和背部多为灰色,但有些毛尖部白色,使其呈银灰色,腹部淡黄。具外耳壳。头骨颅基长255mm,额部平,吻中长,鼻长38mm,腭部宽,齿列平行,齿冠三尖或单尖。雄性体长1.2m,体重120~200kg,雌性体长1.4m,体重40~50kg,仔兽体长60~65cm,体重3.5~5.5kg。以无脊椎动物、上层鱼、企鹅和头足类为食。11月繁殖,1头雄兽平均和3~5头雌兽组成多雌群。雌兽产后很快交尾。居住于沿海岩石上。主要分布于福克兰群岛、南美沿岸从火地岛向北到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和秘鲁的利马。
海狮的形态特征
海狮体型较小,体长一般不超过2米。北海狮为海狮科最大的一种。雄性体长310-350厘米,体重1000千克以上。雄性成体颈部周围及肩部生有长而粗的鬃毛,体毛为黄褐色,背部毛色较浅,胸及腹部色深。雌性体色比雄兽淡,没有鬃毛。面部短宽,吻部钝,眼和外耳壳较小。前肢较后肢长且宽,前肢第一趾最长,爪退化。后肢的外侧趾较中间三趾长而宽,中间三趾具爪。扩展资料海狮生活习性:海狮是非常社会化的动物,它们有各种各样的通信方式。通常集群活动,有时在陆岸可组成上千头的大群,但在海上常发现有1头或十数头的小群体。白天在海中捕食,游泳和潜水主要依靠较长的前肢,偶而也会爬到岸上晒晒太阳,夜里则在岸上睡觉。除了繁殖期外一般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雄兽每个月要花上2-3周的时间去远处巡游觅食,而雌兽和幼仔在陆地上逗留的时间相对较多。
北海狮的形态特征
北海狮是海狮科最大的一种,体呈瘦长的纺锤形,头顶略凹,颈长,面部短宽,吻部钝,眼大。具外耳廓,外耳廓相对较短并紧贴在头侧。前后肢均呈桨状,前肢长于后肢,第一趾最长,各趾爪退化。后肢能自脚踝处朝前弯曲,第一、第五趾较长,但爪退化,中间3趾短小,但爪发达。四肢末端裸露,具小而清晰的尾及很小的阴囊。 北海狮雄兽和雌兽的体形差异很大,雄兽的体长为310-350厘米,体重1000千克以上;雌兽体长250-270厘米,体重大约为300千克。雄兽在成长过程中,颈部逐渐生出鬃状的长毛,但没有绒毛。身体主要为黄褐色,胸部至腹部的颜色较深,雌兽的体色比雄兽略淡。
海狮科的种群现状
虽然人类有史以来一直捕猎海狮科动物,但是一直到近数世纪它们才遭到灭绝性的打击。对南海狮的捕猎虽然从16世纪就开始了,但是此后数世纪中往往整个栖息地的群被消灭。从1786年至1867年在白令海的普利比洛夫群岛上估计有250头北方海狗被猎杀。到19世纪末南极海狗几乎灭绝。到1954年加拉巴哥海狗被重新发现为止它们以为已经灭绝。璜费南德兹岛海狗则是在1965年被重新发现的,此前也被列入灭绝。20世纪初开始采取的保护措施使得情况有所好转。21世纪初对海狮科动物最大的威胁不在于有限的捕猎(比如阿留申人被允许有限地捕猎海狮科动物),而在于海洋污染和渔业。有害的元素如铜、砷以及有害的有机化合物如多氯联苯和DDT积累在海狮科动物的皮下脂肪层中。雄兽脂肪层中的有害物质随年级不断上升,而哺乳的雌兽脂肪层中的有害物质则下降,这说明它们可能通过奶将这些有害物质传给幼兽。由于从日本、西伯利亚到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亚许多种均受害,说明这个问题不是一个局部问题。雄性北方海狗现代工业化的渔业导致过量捕捞,使得许多鳍足类动物丧失了其食物。阿拉斯加的北海狮的数量减少基本可以确证是由于许多幼兽俄死导致的。此外由于打鱼经常在鳍足动物的栖息地附近进行,往往有海狮科动物缠在网中混获死亡。通过对打鱼工具和技术的改进至少这个问题有所减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红色名录中将北海狮列入“濒危”,五个其它种(北方海狗、加拉巴哥海狗、璜费南德兹岛海狗、北美毛皮海狮、新西兰海狮)处于“易危”。此外加州海狮的一个亚种(Zalophus californianus wollebaecki,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被列为种)被列为濒危,另一个亚种(Zalophus californianus janonicus)已经灭绝。
上一篇:中国新歌声第一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