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良
丽江出 过哪些名人?
1、丽江名人李玉湛、周凡
2、李玉湛(1827-1887),字会侯,又字韬川,晚年自号“一笑先生”,同治庚午科举人。早年,李玉湛在丽江金沙江上游一带军营中当差。当时正值滇西战乱,赵藩父亲带着家人从大理剑川避乱到丽江金沙江边,为糊口在军营里做杂工,赵藩那年7岁左右,很喜欢到军帐中李玉湛处玩,李玉湛也很喜欢这个聪明的大理剑川小男孩。一天, 李玉湛对赵藩父亲说: “你要让孩子好好读书识字才是。”赵父叹道:“离乡背井逃命在外的人,生活都顾不过来,哪有工夫教他读书啊!”李玉湛想想便说:“这孩子十分聪明伶俐,如果不尽早教他读书就可能要被耽误了,这样吧,让我每天抽空教他。”从此,李玉湛每天抽时间从《三字经》及《幼学琼林》开始教赵藩读书,老师教得认真,学生学得刻苦。就这样一教五六年,赵藩学业大有进展。战乱结束,师生依依惜别。赵藩十分珍惜与李玉湛的师生之情,也十分敬佩这位启蒙老师,李玉湛去世后,他将老师的作品重新整理编定,取名《一笑先生诗文集》,其书稿手抄本现仍珍藏丽江市图书馆。赵藩还多次著文纪念李玉湛,曾深情地说:“先生品质为之不可及,而可惜先生未竟其用,俾国家增一艰难宏济之才也。”又在《一笑先生墓表》中说:“先生于为诗,初嗜庾信,继宗杜甫,盖身世所遭,关山峰火,骨肉死丧,百感纷来,而忠孝缠绵,一语百咽,与古人上契神明,非苟求形似者比,亦非独感时记事之篇可备来者考证而已。”又以诗叹日:“军书学罢复题诗,漉漉人头血手持。编纂遗文归死后,一杯先酹九原知。”足见对老师的无限缅怀之情。
3、周凡,字善甫(1913-1998)。周霖的胞弟。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儿时在富于文化传统的丽江家中读四书五经,为今后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17岁时便走上执教谋生之路,遍植桃李于海内外,培养了大量人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善甫的错案得到平反,此时他已是60多岁的丽江老人了。但他并不把年岁放在心上,更不屈命运的安排,潜心学习,发誓要把被耽误的时间夺回来。先后出版了《简草谱》、《春城赋》、《善甫文存》等著作。其书法笔力道劲,气势磅礴。文字优美似宝象渡河,飘逸俊秀。他的著作无论诗书典章,文物掌故,考证训诂,涂笔皆成妙趣,道德文章,足可垂范后学。
丽江历史名人,你听过几个?
一个地方的文化构成,除了有时间的积累,更重要的还是要有人去营造这个氛围,需要一代代的人们去传承。古城 丽江文化 有着秀美的风光,古老的历史,养育者每一位从这里走向历史舞台的名人们。
李玉湛(1827—1887),字会侯,一字韫川,自号一笔先生,云南丽江人,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登贤书,为大理西云书院监院。后为雪山书院山长,以教学终身。晚年,李玉湛家境艰难,但他仍勤奋学习,留下众多的“吟声若出金石”的作品。
周凡,字善甫(1913~1998)。丽江石鼓镇人,为着名纳西族画家周霖的胞弟。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周霖出身于丽江市玉龙县石鼓镇一个清寒的读书人家,祖父和和父亲都是举人,清末丽江推行新教育的着名人士。周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他秉资颖异,勤奋好学,兴趣广泛,喜欢体育、演说、音乐、手工,尤其酷爱绘画,受当地书画名人张文湛指点,十几岁时,求画者已络绎于门。
木得,纳西族名为阿甲阿得,洪武十五年至二十三年任丽江土知府,1382年朱元璋赐木姓,明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遣傅友德、蓝玉、沐英平定云南。麦良的后人、纳西族首领阿甲阿得归附明军。朱元璋将自己的姓去掉一撇一捺,给其赐姓“木”。
麦良13世纪中叶的南宋宝佑元年(1253年),蒙古军在忽必烈的率领下兵分三路南征大理国,经木里到永宁日月和。忽必烈进入纳西族地区后,对当地部落首领先后授以“茶罕章管民官”、“茶罕章宣慰司”等官职,此是土司土官制度的雏形。
1274年,元政权设置“丽江路军民总管府”,“丽江”之名从此始。1285年改置“丽江军民宣抚司”,宣抚司皆由麦良子孙承袭。从此,基本统一了“酋寨星列”的纳西地区各部落,并正式纳入了云南行省的行政区辖,加强了同内地的联系。
木增(1587~1646)明代纳西族作家。字长卿,一字生白,号华岳。系木得八世孙,万历二十五年(1597)11岁时袭土知府职。天启二年(1622),其子木懿长成,遂五上奏疏,让政于子,隐遁玉龙山南麓“解脱林”,埋头读书写作,从事“辑释庄义”。其诗多一题复咏,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韵律和诗体表达不同的立意。
上一篇:风筝的故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