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平太空授课视频
观“神舟十号太空授课”有感_3000字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十”载着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三名航天员带着祖国的使命相约“天宫一号”。虽然天宫一号与“神八”、“神九”已经相约完毕,但这一次也让我们有很多期待,但是最让我期待的还是,以八零后的王亚平老师为主讲,聂海胜老师为助教的太空授课,张晓光老师是这次授课任务的摄像师。她们要以天地互动的形式展示一些奇特的物理现象。本人也观看了这次授课,充分感觉到科技的神奇力量。以下是我的感受。 一、神舟的发展历程 首先我回顾了一下神舟飞船的发展历程。 1992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研制。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2001年1月1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二号飞船。2002年3月2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三号飞船。2002年12月3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时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经过21小时23分、60万公里的太空行程,他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3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9时整,“神舟”六号飞船顺利升空,实现了2名宇航员多天飞行,于10月16日凌晨安全返回,使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进一步成熟。“神舟”六号实现了第一次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为未来航天员在空间站生活和工作奠定了基础。第一次实现宇航员进入轨道舱。航天员首次往返轨道舱,进 行了失重状态下的关闭返回舱门及检漏试验。第一次进行了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试验。 神舟七号,发射时间: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神舟八号,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个,是一个无人目标飞行器,是为中国的空间站作对接准备。神八将采用“长征二号”F/G火箭来发射,预计将于发射天宫一号后,已在2011年九月29日21时16分04秒发射。 神舟九号:2012年6月16日,长征二号F遥九运载火箭起飞,托举着神舟九号飞船飞向太空。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在2012年6月18日执行了自动交会对接任务,标志着中国较为熟练的掌握了自动交会对接技术及载人航天技术的进一步成熟。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将第一次执行手动载人交汇对接任务2012年6月24日,刘旺在景海鹏与刘洋配合下航天员成功执行。手控交会对接任务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2012年6月29日10时03分安全返回。 神舟十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921工位”,于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02.666秒,由长征二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遥十)“神箭”成功发射。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中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6月26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 二、授课过程 6月20日上午10时许。中国首位“太空教师”站在中国“最高”讲台天宫一号的主讲王亚平老师助教聂海胜老师开始了太空授课,带着我们一起领略奇妙的太空世界。 首先:漂浮亮相 王亚平老师像一条美人鱼向舱内摄像机游来,为了更好展示太空失重状态,指令长聂海胜老师盘起腿,给我们表演了太空神功“悬空打坐”。王亚平用手指轻轻一推,聂海胜老师摇摇晃晃的向远处飘去,看来在太空中,她们可都是轻轻如燕的武林高手啊!这就是失重的真实写照。 第二:太空称重 在地面上,我们一般用天平、台秤、托盘秤、杆秤、弹簧秤测量物体的质量。那么,失重环境下,太空中航天员怎么测定质量呢?学文科的我在电视前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时太空“质量测量仪”派上了用场,这是从天宫一号舱壁上打开的一个支架形状装置。聂海胜老师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轻轻拉开支架,一放手,支架便在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原位。测量结果表明,聂海胜老师的质量是74千克。 王亚平解释说,天宫中的质量测量仪,应用的是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加速度。实验中设计了一个弹簧能够产生一个恒定的力,还设计了一个系统测出加速度,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算出身体的质量了。 高中的力学知识,差不多已经忘完了。感觉还是理解不了。不过过程很清晰了已经。 第三:神奇的单摆 T型支架上,用细绳拴着一颗明黄色的小刚球。王亚平把小球轻轻拉升到一定位置放手,小球并没有出现地面上常见的往复摆动,而是停在了半空中。王亚平用手指沿切线方向轻推小球,奇妙的现象出现了:小球开始绕着T型支架的轴心做圆周运动。 王亚平说,在太空中,我们自身的感觉在方位上是无所谓,无论我们的头朝向哪个方向,自身的感觉都是一样的不过生活在太空中,我们也人为定义了上和下,并且把朝向地球的一侧作为下方,并铺设了地板。 第四:旋转陀螺 地面上常见的玩具陀螺,在太空中成了好教具。王亚平取出一个非常漂亮红黄相间的陀螺悬在空中,用手轻推陀螺顶部,陀螺翻滚着向前移动。紧接着,她拿出一个相同的陀螺,先旋转起来再悬浮在半空中,这一次用手轻轻一推,旋转的陀螺则不再翻滚,而是保持摇晃着向前奔去。 王亚平介绍说,高速旋转陀螺的定轴特性在航天领域用途广泛。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上,就装有各式各样的陀螺定向仪,正是有了它们,才能精准地测量航天器的飞行姿态。 第五:魔幻水球 王亚平拿起一个航天员引用水袋,打开止水夹,水并没有倾斜而出。轻挤水袋,在饮水管端口形成了一颗晶莹剔透的水珠,略微抖动水袋,水珠便悬浮在半空中。王亚平说必须用特殊方式收集它,我还以为会是什么神秘道具呢,结果王亚平张开口一口把水珠吞了下去,还幽默的说“如果李白生活在太空中,他就不会写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诗句了,因为由于太空失重,水是不会向下流的”。接着,她把一个金属圈插入装满饮用水的自封袋中,慢慢抽出金属圈,便形成了一个漂亮的水膜。轻轻晃动金属圈,水膜也不会破裂,只是偶尔会甩出几颗小水滴。随后,王亚平又往水膜表面贴上了一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这些在地面上难得一见的奇特景象, 接着王亚平慢慢地向水膜注水,不一会儿,水膜就变成了一个亮晶晶的大水球。用注射器向水球内注入空气,在水球内产生了两个标准的球形气泡,气泡既没有被挤出水球,也没有融合到一起。紧接着,王亚平又用注射器把少许红色液体注入水球,红色液体慢慢扩散开来,形成了晶莹透亮的水球。 之后还有学生提问,老师回答问题的环节。也非常精彩。 三、意义深远 三位航天员驾乘神舟十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在实现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自动和手动控制交会对接,完成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开展航天员太空授课后,安全返回地面。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巩固了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彰显了中国人民的非凡智慧和卓越创造力,书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又一篇章。 曾经的嫦娥奔月,曾经的孙悟空大闹天空,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一直都有一个伟大的航天梦想,一直都梦想着能够飞天奔月。随着神舟一号、二号,一直到神舟十号的出现,中华民族的航天梦想一步步地变成了现实。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距离“嫦娥的故乡”月球更近,都更加有可能实现奔月的航天梦想。 神奇的太空,对好奇心强的孩子来说,吸引力无疑是非常大的。太空授课、天地互动、可以将奇妙的物理现象直观的展示给孩子,从而在孩子心理埋下探索太空的种子。关注孩子,启迪好奇,崇尚科学,这也许是中国梦的开始。
又美又飒王亚平,“太空教师”上天为女儿“摘星星”
文 | 南方
编辑 | 子木
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历时约6.5小时后,飞船顺利完成了与天和核心舱的交会对接。
这次正式乘组的三位航天员分别是翟志刚、叶光富以及王亚平,翟志刚担任指令长。他们将开启首次长期驻留任务,在核心舱内驻留时间增加至六个月。
王亚平是中国第二位女航天员,曾于2013年6月乘坐神舟十号飞船进入天宫一号,进行过15天的太空飞行。
飞行期间,她还完成了我国首次太空授课,为地面的学生们演示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等多个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独特的物理现象。也因此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太空教师”。
时隔八年再度问鼎苍穹,王亚平又多了很多“首个”标签,中国首个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中国首次驻留时间最长的女航天员,以及中国首个出舱的女航天员。
这一次,王亚平也会为孩子们带来期盼已久的“太空第二课”。太空中游刃有余的精彩讲课,源自于她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意气风发地出征太空,是她无数个日夜里不为人知的苦练和拼搏。
1980年,王亚平出生在山东烟台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四五亩樱桃林。
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王亚平从小表现却很出众,不仅成绩很优秀,也是 体育 尖子生。她有惊人的意志力,好强不服输,多次参加长跑比赛都有很不错的成绩。
后来她自己曾回忆道:“我爱奔跑,喜欢用奔跑的方式和自己较劲,喜欢听奔跑时带起的风声,喜欢在跑累的时候咬紧牙关,喜欢那种超越自己极限后畅快淋漓的痛快。”
虽然是 体育 尖子生,但王亚平由于个子娇小,被体校拒之门外。面对这一打击,王亚平只有将全部心思用在了文化课上,努力将来当一名律师或者老师,以此来改变家庭的命运,减轻父母的负担。
王亚平与 体育 失之交臂,但命运让她选择了天空,从此与飞行、与蓝天结下了不解之缘,也让中国的航天事业获得了一位不可或缺的女航天员。
17岁那年,同学告诉王亚平,“济南空军来招飞行员了”,老师和同学都鼓励她去试试看。凭借过硬的身体素质和优秀的文化课成绩,王亚平一路过关斩将通过了层层选拔,考入了长春飞行学院,成为全国第七批37名女飞行员中的一员。
在飞行学院中,她对文化课的学习从来不耽误,每次考试平均成绩都可以到达80分的高分成绩。不仅如此体能训练和军事训练也都不能少,拉练、游泳、跳伞都是必备的项目。
面对枯燥的理论及高强度训练,好强的王亚平始终咬紧牙关,能争第一不做第二,以自己的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当然,她也有害怕的时候,在第一次跳伞中没来得及害怕就跳下去了,第二次反而被巨大的恐惧压倒。在那天回去的车上,她和一起跳伞的同学们一起唱起《真心英雄》,唱得一个个泪流满面。
在苦训了一年多之后,原来37名女飞行员有7人被淘汰。留下来的30人里,有两位未来的“飞天女神”——王亚平和刘洋。她们转入了空军哈尔滨第一飞行学院,开始了真正的飞行生涯。
1999年,王亚平第一次在教员的带领下飞上蓝天。俯瞰祖国的大好河山,王亚平心中感到无比的自豪与骄傲。几年来的努力,终于迎来了在蓝天翱翔的这一天,也自此开启了与苍穹的深厚缘分。
毕业后,王亚平正式成为了中国空军女飞行员之一。被分到武汉空军某部队,成为一名运输机飞行员。即便如此,她也没有放松训练,她熟练掌握了4种机型的驾驶,成为了部队的业务骨干。
在朋友的牵线搭桥之下,王亚平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同样优秀帅气的赵鹏,赵鹏也是一位空军飞行员。二人一见钟情,很快办了婚礼。
婚后,王亚平和赵鹏因为工作的原因,经常聚少离多,但无论距离多远,每次在起飞之前两人都会互相报平安。夫妻俩还有个小秘密,如果在天空遇见,就用暗号打招呼,这是属于两个人特有的浪漫。
2008年汶川地震,王亚平向灾区运送物资,她连续七昼夜抢运物资,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王亚平奉命参加气象保障工作,她冒着危险架机进入巨大的浓积云,消云减雨,保证了开幕式顺利进行。
9年间,王亚平在空中的安全飞行时间近1600小时,她深爱着祖国的蓝天,沉稳完美地完成一次次任务。但在内心深处,她还有更远大的理想。
2003年,杨利伟实现中国人千年飞天梦。当时只有23岁的王亚平心底的种下了飞往更遥远宇宙的梦想,她不禁想着:“什么时候会有女航天员?如果可能,我要做那个向太空挑战的人。”
2009年,第二批航天员的选拔开始,王亚平激动地报了名。这意味着她几年之内都不能要孩子,丈夫赵鹏对此当然不愿意,但最终还是妥协了,选择全力支持妻子的梦想。
2010年,王亚平经过严格体检和评估,成为预备航天员中的一员。航天员的训练强度和严苛程度远远大于飞行员,让她这位原本出类拔萃的女飞行员也有些吃不消。
超重耐力训练中,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里,她要承受8个G的重力加速度,呼吸困难,心脏跳动,面部扭曲变形,甚至连眼泪都甩了出来;
模拟失重水槽训练,她穿着有40千帕余压的航天服,在10米深的水下,克服水的阻力和服装40千帕的压力,不断调整身体姿态,完成攀爬、操作等各种动作。一次下来4~6个小时,消耗的体能,相当于跑一次“全马”。
和男航天员相比,女航天员在体力方面难免有差距。但王亚平认为,太空环境不会因为女性到来而改变,每一个航天人都必须是铜墙铁壁的斗士。在平时的训练内容、训练标准和要求上,她努力适应,并默默对自己提高了要求。
这样高压的魔鬼式训练,王亚平坚持了2年多。她从没有想过要放弃,“每练完一次,技术上又进步了,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经过近三年的训练,王亚平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13年,王亚平和聂海胜、张晓光搭乘神舟十号登上太空,成为中国80后航天员第一人。
也是在这次,王亚平在天宫一号飞船的“最高讲台”,作为首位“太空教师”给地面上的孩子们上了一堂有趣的太空实验课。
在40分钟的课程中,王亚平做了如何测量物体质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五个实验。全国8万余所中学6000余万名师生同步收听收看了这一次特殊的讲课,也给数以万计青少年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
当神舟十号成功回到地球,王亚平激动地说:“我圆了两个儿时的梦想,一个是飞天梦,一个是教师梦。”
王亚平始终热爱自己的事业,并将全部的心力付诸事业之上,“航天员对于我来说,不是一个职业,而是一个事业,而且是我热爱的事业。因为这份热爱,足以让我克服所有的困难,战胜所有的难关,甚至是牺牲自己的生命。”
怀揣梦想,并始终持之以恒地努力奋斗,这就是王亚平能够脱颖而出并圆梦航天的秘诀。在王亚平看来,“梦想就像浩瀚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努力和坚持,就一定能触摸到。”
神舟十三号发射前数小时的出征仪式上,王亚平身着乳白色航天服面向沸腾的人群招手示意。她五岁的女儿这也在人群中向她用力挥舞着小手,大声喊着妈妈、妈妈……
在执行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出发前,王亚平和女儿做了约定:“我们俩互相布置任务,我希望她能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姥姥姥爷,好好学习。她让我给她和她的同学摘星星回来,而且要摘很多,分享给她的同学们。”
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观后感
历史将记住这一天。在北京时间2013年6月20日,神十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为大家进行了太空授课。整个授课持续时间约为40分钟,聂海胜辅助授课,而张晓光则担任摄像师。这是我国前所未有的一种尝试,许多网友纷纷表示观看后心中感触颇深。我也一样。 在此次短短四十分钟的时间内,可爱的航天员们为我们展示了五个实验,主要是让为了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在微重力环境物体运动的特别,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并且对质量、重量、牛顿定律等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在观看后我觉得特别有趣。 第一个实验是测量质量,所使用的器具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所制成的质量测量仪。到底该如何测量呢?我仔细观看了实验,并且听了解说。原来,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乘以加速度。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测出物体的质量。 第二个实验是单摆实验,主要步骤是:将支架固定后,在摆轴的前端我们可用一根线拴住一个小球,接着将球拉高到一定位置后松手。如果是在地球上,这时我们可以肯定地回答说小球会左右摆动。但在太空中你猜怎么着?原来小球在那个高度静止不动了!想要它动该怎么办呢?这时,王老师给了小球一个推力,可爱的小球就傻乎乎地围着摆轴做圆周运动了! 第三个实验的道具是我们小时候最爱的玩具之一——陀螺。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呢?首先把静止的陀螺悬浮在空中,然后给它一个干扰力,这时笨笨的陀螺就会开始做翻滚运动,轴向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若是先让陀螺旋转,再给它干扰力,此时它就不会翻滚了,而是向前行动。真是有趣啊。听说天宫里的很多设备就是利用陀螺组合来定向的呢!原来,小小的陀螺背后也蕴藏着这么丰厚的知识啊! 第四个实验是水膜实验。这根我们所说的面膜差太多了。在这里我们可用到两个道具——一金属圈,一个水袋。首先,把金属圈轻轻地放入水袋;接着,将金属圈慢慢地抽出。好了,等待奇迹的时刻到了!抽出后的金属圈上会形成一个大大的水膜。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一切都归功于——失重! 第五个实验是水球试验,也就是王老师将红色液体注入到水球中,而红色会在水球里慢慢地散开,最终形成一个大大的红色水球。 其实航天员聂海胜也向我们展示了悬空打坐、量体重等一系列的实验,令人同样觉得不可思议。 如今,我们都在谈论“中国梦”的实现,我相信,能够让神十飞向太空的国家,也最终能带领我们向更美好的“中国梦 。
上一篇:张恩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