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和尚
唐朝的鉴真大师为什么要六次东渡?
鉴真在日本被称为“律宗之祖”、“文化之父”,鉴真六次东渡的故事也被载入史册。鉴真东渡可以被称为偷渡,因为并未经过官方的批准。然而,鉴真执着于此,最终获得了成功。将中国的建筑、茶叶、医药等文化精粹传到日本。如果再过上几百年、一千多年,当看到倭寇频繁骚乱中国百姓,当看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鉴真是否会为自己的东渡行为感到自责:前有达摩,后有玄奘,而他鉴真也要影响世界。为了一己私利,将中国文化作为名利交换,贻害万年。说实话,鉴真的六次东渡行为,并不顺畅。前五次均以失败告终,唯有最后一次,才苟且去了日本,在日本活了十年。第一次东渡,鉴真被举报为勾结海盗,被官府拘禁。当然很快又被释放,日本僧人被遣返回国。第二次东渡,鉴真一行遭遇大风大浪,飘至舟山群岛,后被人救出。第三次东渡,越州僧人为挽留鉴真,向官府控告日本僧人想要引诱其去日本,日本僧人荣睿被抓,东渡失败。第四次东渡,被当地政府拦截,遣返回扬州。第五次东渡,东海遭遇大风,在海上漂流很长时间,鉴真被吹到了海南三亚。本着“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的誓言,即使鉴真日后眼睛瞎了,仍然坚持东渡,终于成功到达了日本。鉴真也终于实现了名利双收,永世流芳的愿望。
唐朝高僧鉴真东渡,给日本带去了哪些
佛教自公元6世纪传入日本以来,至公元7、8世纪也达于鼎盛时期,成为日本的主要宗教。但从佛教正统传承上来看,当年将佛教传入日本的僧人中没有具备授具足戒资格的高僧(佛教戒律可分为五戒、八戒、具足戒等几个等级,具足戒就是佛教所有的戒律),因此日本佛教戒法不全。日本佛教界高僧向日本政府提出需从唐土聘请传戒高僧,并推荐荣睿、普照这两位年轻的僧人去唐土聘请传戒高僧。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荣睿、普照肩负着重任,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随第九次遣唐使(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出的学习中国文化的使团)来到中国。
荣睿、普照来唐后,在洛阳、长安学习佛法达十年之久,这期间虽然在长安聘得了一位名叫道璇的僧人去日本传戒,由于道璇的学问资历还不够理想,加上僧员不足,仍不足完成正规的受戒仪式。荣睿、普照从大安国寺的一位名叫道航的僧人那里,得知扬州鉴真和尚是一位学识渊博且德高望重的高僧。荣睿、普照为了完成来唐的使命,终于在唐天宝元年约同了长安的僧人道航、澄观、洛阳的僧人德清、高丽的僧人如海一起来扬州拜谒鉴真,邀请鉴真并请他推荐德学兼备的传戒师同去日本传授戒律。
鉴真生于唐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扬州人,俗姓谆于,自幼便喜欢钻研各种学问。他十四岁在扬州大云寺出家,潜心研究佛教经典,同时对医药学也作过深入钻研。鉴真二十岁时,随他的老师道岸律师游学二京(洛阳、长安)。当时,道岸的师父文纲、师兄弘景均应召来到京城,鉴真跟随这些名师学习佛学知识。鉴真从学的融济、文纲律师是律学始祖道宣的弟子,道宣与唐代药王孙思邈有极深的友谊。他们两人在医学和佛学方面是互相影响、互相学习的。鉴真从这老师那儿获得许多药方,其中日本常用中药“奇效丸”,据说,此方是鉴真通过弘景而得自道宣。
当荣睿、普照来大明寺拜竭鉴真时,看到鉴真确实是一位学识渊博、“并世无二”的大德高僧,他们怀着虔敬的心情向鉴真陈述了来意,并向他顶礼说:“我国在海之中,不知距齐州几千里,虽有法而无传法人,譬犹终夜有求于幽室,非烛何见乎!愿师可能舍此方之利乐,为海东之导师可乎?”鉴真平时已传闻日本的情况,今看到他们一片诚意,深感日本是一个“有缘之国”。当时就问徒众说:“谁有应此远请向日本国传法者乎?”可是在扬州的徒众一个也不出声,一位叫祥彦的僧徒出来说道: “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不等祥彦说完,鉴真又开口道:“另有谁愿意去?”仍旧无人回答,于是鉴真第三次开口道:“是为法事也,不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鉴真大师的回答,语气是如此的坚决,在座的弟子不禁为师父的决心所感动,于是祥彦等十七位僧徒纷纷表示愿随师东渡传戒。那时,鉴真已有五十五岁。
自从鉴真接受日僧邀请,他不仅要克服“沧海淼漫”的自然障碍,而且还要面对更为复杂的社会阻力,在十一年的时间里,前后六次东渡,五次失败。
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三月,鉴真作了一切东渡的准备,正待启航,不意浙东一带出现了海盗,随行的僧徒中间又发生了意见纠纷。道航认为高丽僧人如海学行欠缺,不应带他同行,如海遂向官府诬告,说道航等私通海盗,淮南采访使班景倩立即将荣睿、普照、道航等人拘捕,事后真相大白,荣睿等人已饱尝了四个月的铁窗风味。当释放时淮南采访使仍认为“今海贼大动,不得过海!”第一次东渡计划失败了。
同年十二月下旬,鉴真一行八十五人,在十二月下旬的一个月明之夜从扬州悄悄开航。但船到浪沟浦即遇风暴,浪击破船,停留一月修船,再度下海,船至扬子江口,又遇风浪,停泊一月,再次启航,不幸在衢州群岛触礁船沉,船上东西全被海浪卷走。全体人员登上一个荒岛,后被官船送回明州(宁波),大部分人遣送回乡,十七位僧人被送到浙江鄞县阿育王寺。第二次东渡又失败了。
第二年春,鉴真一行受聘到越州(绍兴)龙兴寺讲律授戒,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秋归阿育王寺。因越州僧人不理解鉴真东渡的意义,向官府控告说荣睿引诱鉴真,官府随即逮捕了荣睿,普照因躲在民家未被逮去。荣睿在押送解京途中,在杭州得病,假称病死,才得脱难,第三次东渡计划又夭折了。
天宝三年冬,鉴真派人先去福建购买船只,备办海粮,自己率徒众三十余人,声称巡礼圣迹,秘密从浙江小路往福州取齐。但扬州龙兴寺的弟子灵佑不忍鉴真远适异域,发起僧徒阻止鉴真赴日,江东道采访使遂下牒诸州,追踪拦截,鉴真一行在黄岩禅林寺被官差截获,强行押解回扬州,第四次东渡计划又成了泡影。
在这样的形势下,荣睿、普照感到再留在扬州龙兴寺使得官厅对鉴真的监视会不放松。为了回避风潮,他们遂移居同安郡(安徽安庆附近),在那里足足等待了三年。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两位日僧来到扬州崇福寺,鉴真又悄悄作第五次东渡准备。“买香药,备办百物,一如天宝二载所备。”鉴真及其弟子,加上荣睿、普照共有十四位僧徒,其他尚有申请同行的三十五人,船员十八人,共计六十多人。他们在六月二十六日夜从扬州新河秘密登舟,尚未出海,即遇风浪,飘到浙江海面,先后在三塔山、署风山各停住一月。十月十六日登程后又遇狂风怒涛,在大海中整整飘流了十四天,最后飘到了海南岛。然后辗转从雷州海峡,经由广西、广东、江西、安徽,返回扬州,一路上历尽艰辛,前后历时两年。日僧荣睿在路过端州(广东肇庆市)不幸逝世,埋骨异乡。跟随鉴真始终如一的祥彦,在途经吉州时也病死了。鉴真因受暑热得了眼疾,治疗无效,不幸双目失明。鉴真虽遭受接二连三的沉重打击,但他了解到日本众生对佛法戒律的渴望,明确赴日传戒是他作为一个佛门弟子的使命,以“不遂本愿”决不罢休的坚强意志,又准备作第六次东渡壮举。
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日本第十次遣唐使藤原清河归国前,特来扬州拜访鉴真,鉴真决意乘遣唐使船渡日。为了避开官府及僧人的阻拦,鉴真及其弟子于十月十七日夜秘密乘船离开扬州,普照从郑山阿育王寺赶来,大家会合后,一行二十四人搭上了遣唐使船,于十一月十五日夜启锚。这样,鉴真一行又踏上了第六次东渡的征途,次年(公元754年)二月到达当时日本的首都奈良,那时鉴真已经是六十六岁失明的老人了。
鉴真抵日后,讲律授戒,许多日本僧人得以完成正规的受戒仪式。从此佛教中的佛法在日本才算具备了完整的传承。
鉴真初到日本后,便治愈了光明皇太后的疾病。隋唐年间,虽中国医药知识及医药典籍相继传入日本,但日本人对于鉴别药物品种的真伪、规格、好坏尚缺乏经验。鉴真抵日后,尽管双目失明,但是,他利用鼻子的嗅觉、舌头的味觉、手指的触觉,将有关药物的知识传授给日本人,矫正了过去不少错误;同时对于药物的收藏、炮炙、使用、配伍等知识,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日本人。据日本《皇国名医传》里指出,自鉴真东渡日本面授医药知识,使日本人真正掌握辨认药品之知识,从此日本医道才完备。14世纪以前,日本医道把鉴真奉为医药始祖,直到德川时代,日本药袋上还贴有鉴真的图像,可见其影响之深。
鉴真东渡日本,把盛唐文化全面地介绍给日本,对日本的佛学、医药学、工艺技术等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日本因此称他为过海大师。
鉴真在日本传法十年,于公元763年6月21日圆寂于奈良唐招提寺,享年76岁。鉴真逝世前一年,由他的弟子思托根据鉴真的形象,制成等身大小的干漆夹贮坐像一尊,即是现存唐招提寺开山堂内的鉴真像。这是日本最早的以真实人物作为对象的优秀塑像,是日本美术史上的一件重宝。
鉴真和尚的故事
接受邀请 >时,日本经常派使臣、留学生、僧人和商人到唐朝访问、学习和通商。因为这些人是 *** 派遣到唐朝来的,所以被称为“遣唐使”。 >这一年,日本第9次派“遣唐使”来到了中国,其中有两个年轻的和尚,一个叫荣睿,一个叫普照。他们到中国除了学习佛教,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邀请中国的高僧到日本去讲学和授戒。 >荣睿和普照在中国住了10年,虽然学到了不少佛学知识,可是却一直没有邀请到去日本讲学的高僧,倍感失望。 >就在他俩准备动身回国的时候,打听到扬州大明寺的鉴真和尚德高望重,学问高深,还曾给4万人授戒。他俩就立刻从长安赶到了扬州。 可是当见到鉴真的时候,他们又犹豫了。鉴真已经是一个满脸皱纹、年近60岁的老人。这么大的年纪还肯远离家乡,漂洋过海吗?又一想,要是错过这个机会, 恐怕再也找不到比鉴真大师更合适的人了。于是,俩人深深地向鉴真施礼,说明了来意,恳求他能到日本讲学授戒。鉴真被他俩的真情诚意深深地打动,于是带领弟 子一行二十几个人一起去日本。 >屡遭失败 >一行等人先后四次东渡日本,都失败了。开始了第五次东渡时,刚出海的时 候,船走得又快又稳。鉴真非常喜悦。可是没过多久,海面上突然刮起大风,天很快暗了下来,大块的乌云遮住了太阳,风越刮越猛,海水掀起一个接一个像小山一 样的巨浪。他们乘坐的那只木船,就像一片无依无靠的树叶,一会儿被海浪高高抛起,一会儿又被埋入波谷。 >船上的人一个个东倒西歪,有的使劲抱着船仓里的木柱子不敢动弹;有的因为晕船,大口大口地呕吐起来。木船在这种险恶的环境里颠簸了一天又一天,随时都有葬身海底的危险。 >到了第6天的时候,无情的海风才渐渐平息,海水也慢慢平静下来。船上的人由于几天没吃没喝,加上严重的呕吐,一个个面色青黄,浑身没有一点力气。人们的嘴唇都干得裂了口子,嗓子也好像在冒烟,实在是难受极了,可是船上连一口淡水也没有。 >有人用瓢舀了一些海水,尝了尝,又苦又涩,实在不能下咽。 >第7天下午,西南天空又出现了一块乌云,人们的心立刻提到了嗓子眼儿。可是,很快他们又高兴地欢叫起来,原来这是片雨云,顷刻之间降起大雨。这真是救命的雨水,人们站在甲板上仰着头,使劲张开干渴的嘴接水喝,又从船舱里把能盛水的器皿都搬出来接满了雨水。 >船继续向前驶去,到第14天,眼前出现了一块大陆地,他们使出最后的力气,拼命地划动船桨,很快就靠岸了。这是什么地方呢?虽说是快到冬天了,这里仍是一片苍翠,到处是挺拔的剑麻、成片的椰林。 >原来船走错了方向,他们到了我国海南岛的最南端。这第五次东渡,虽然历尽千辛万苦,却又失败了。但他们百折不挠,公元752年,日本 *** 又一次派遣唐使团到了中国。 >遣唐大使听说了鉴真五次东渡的经历,对鉴真极为敬佩,就在第二年十月回国的时候,绕路到扬州专程拜访鉴真,并邀请他一同前往日本。 >第二年,日本遣唐使团准备回国,鉴真和随行的徒弟、工匠38人,都随着这个使团前往日本。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终于到达日本。
唐朝高僧鉴真简介 鉴真和尚的故事
和尚>鉴真是高僧,更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于688年出生于扬州,收到家庭佛教的熏陶14岁出家为僧,此后专心研究佛学,并有了自己的想法,六次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和发展,让中国佛教走出国门。 唐朝高僧鉴真简介 >鉴真生活于唐朝时期,是著名的得道高僧,同时被称为是日本佛教的开山祖师,鉴真在中日两国都有很高的声誉,受人敬仰。>鉴真扬州人氏,本姓淳于,于688年出生在扬州的一个平民之家,家境贫寒,其父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深受家庭因素的影响,鉴真被浓郁的佛教气氛所包围,从而潜移默化的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4岁的时候,出家为僧,从此得法名鉴真。>鉴真勤学苦读,曾到长安游学,并成为了律宗的后起之秀,出入佛门的鉴真在佛教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成就,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学习,并有了自己的见解,不仅如此鉴真广泛涉猎,不仅在佛教鲜有成就,更对医药,语言,建筑,书法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和造诣,鉴真逐渐成为了佛门领袖。>733 年,日本僧人来中留学,而鉴真则接受了日方的邀请,东渡日本。曾5次东渡日本但是都失败了,终于于第六次的时候东渡成功,鉴真的东渡日本成功也标志着对双方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鉴真于764年在日本圆寂,享年75岁。 鉴真和尚的故事有哪些 >鉴真和尚一生最著名的故事就是鉴真东渡日本的故事,先后尝试过6次,终于于第六次东渡成功。>鉴真对整个佛教的影响是深远的,他对佛教方面,医学方面,书法方面,建筑方面,雕塑方面均有很多的影响。鉴真东渡日本经过10多年的时间弘扬佛法,传律授戒,在鉴真和尚的努力下,日本佛教走上正轨,并对整个政局有着深远的意义。并将中国的医药,书法,文学,绘画等技术知识传向日本,促进了双方的文化交流。>鉴真和尚带到日本的书法对整个日本书道形成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建筑方面,日本还有鉴真建造的寺庙,并且名声在外。>鉴真是中国历史上首位开创日本佛教律宗的中国大师,不论是在佛教领域,还是在医药界,鉴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鉴真是唐朝得道高僧,学识渊博,一生致力于佛教文化,曾6次东渡日本,对整个日本佛教有着深远的影响。
上一篇:别安乐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