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平仓
常平仓是什么意思
常平仓的解释古代为 调节 米价而设置的一种仓廪。 汉宣帝 时 耿寿昌 首先倡建,以谷贱时用较高价籴入,谷贵时减价粜出,平衡米价而名。 《汉书·食货志上》 :“时大司农中丞 耿寿昌 以善为算能商功利得幸於上……遂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糶,名曰‘常平仓’。民便之。”参阅 《文献通考·常平义仓租税》 。 词语分解 常的解释 常 á 长久 ,经久不变:常数。常量(亦称“恒量”)。常项。常任。常年。常驻。常住。常备 不懈 。 时时,不只一次:常常。常客。时常。经常。 普通 的,一般的:常识。常务。常规。常情。常人。 平常 。反常。 姓。 平仓的解释 期货交易中客户在买进或卖出一个期货合同后,在交割期前卖出或买回一个期货合同以结清其 买卖 金额的行为。 平仓 后的差额即为盈余或亏损。
常平仓是什么意思
题库内容:常平仓的解释古代为 调节 米价而设置的一种仓廪。 汉宣帝 时 耿寿昌 首先倡建,以谷贱时用较高价籴入,谷贵时减价粜出,平衡米价而名。 《汉书·食货志上》 :“时大司农中丞 耿寿昌 以善为算能商功利得幸於上……遂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糶,名曰‘常平仓’。民便之。”参阅 《文献通考·常平义仓租税》 。 词语分解 常的解释 常 á 长久 ,经久不变:常数。常量(亦称“恒量”)。常项。常任。常年。常驻。常住。常备 不懈 。 时时,不只一次:常常。常客。时常。经常。 普通 的,一般的:常识。常务。常规。常情。常人。 平常 。反常。 姓。 平仓的解释 期货交易中客户在买进或卖出一个期货合同后,在交割期前卖出或买回一个期货合同以结清其 买卖 金额的行为。 平仓 后的差额即为盈余或亏损。
中国古代常平仓制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为何说有两副面孔?
中国古代的常平仓制度,有何历史渊源?发挥过什么样的重要作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立国的大国,千百年以来,农业始终在国家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有时甚至决定着一个王朝的兴衰荣辱,重农的王朝基本都能保持稳定和繁荣,反之则很难容易使国家陷入动荡不安甚至是混乱。历史上暴发的无数次农民起义几乎都与农业发展问题有关,他们提出的口号也多与农业的基础——土地有关,而纠结土地问题实际就是纠结粮食的分配问题。中国的先民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很快就认识到解决土地问题,实际就是解决粮食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延缓和削弱因为粮食问题可能导致的一系列危机呢?众所周知,在古代农业生产力比较低,粮食生产的安全性比较脆弱,农业发展深受自然条件影响,粮食生产常年面临丰收或歉收的不确定性,还必须承受季节性的延宕,这些客观影响使粮食供给在时间上的分配极不均衡。其一般规律是,丰年基本没有问题,歉年则可能矛盾重重,夏秋季节往往好过,冬春季节则可能显现危机。在我国很早就存在比较活跃的商品经济的背景下,这种规律的一般表现就是粮价的大涨大落。《汉书·食货志上》说:"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解决"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问题,正是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想努力缓解粮食供求矛盾的动机和出发点,这样稳定粮价,稳定社会经济秩序就成为统治者必须重视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常平仓就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备受统治者青睐的法宝之一。常平仓制度的发展脉络非常清晰,滥觞于先秦,肇始于西汉,成熟于唐宋,终讫于清末。该制度在发展过程中时废时行,上下绵延两千年。其制度虽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免行生出虬枝蔓叶,但从总体上看,它是秉承了春秋战国时期范蠡的("平粜<tiào>"论)、管仲的("敛轻散重"论)和李悝的("平籴<dí>"论)等先秦诸子的物价"常平"意旨,然后通过粮食在丰年或者收获的时候尽量多买进一些(籴),将其储备于仓中,遇歉年或青黄不接时再卖出(粜),以此来调节粮食供求关系,这种政策就是常平仓制度。它实质上是我国封建社会所奉行的一项有效的社会管理制度。西汉宣帝时的大司农中丞耿寿昌算是我国完善的常平仓制度的创始人。公元前54年,他奏请在北方边郡筑仓,"谷贱时则增其贾而籴以利农, 谷贵时则减贾而巢",但设仓的意图主要还是解决戍边军兵的粮饷供给问题。东汉永平五年(公元62年),汉朝开始在内地设常平仓。此后,东晋武帝太始四年(268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486年),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都曾诏谕天下兴举常平仓。唐太宗和唐玄宗更是先后指令一些重要的道、州等地方籴谷建仓。开元七年(719年)议定大州发仓谷籴本三千贯,中州二千贯,小州一千贯,首次为地方行政单位的常平仓粮规定限额。宋代在真宗时,曾专设司农寺主管全国常平仓事务,按万户需籴万石拨出专门款项作为常平仓本金。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朝廷出定制:"丰年则增市价十之二以籴,俭岁则减市价十之一以出,平岁则已。"首次订立籴粜的价格标准。元代先以"和籴"粮和漕粮拨充常平仓谷本,继以所征铁课之资作为籴本。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的诏令中,第一次明确提到了在县一级行政单位上设常平仓。明代没有广泛推行常平仓制度,替代它的是以粮食的借贷为主要职能的"预备仓"。清代顺治十七年(1660年)规定常平仓"春夏出粜,秋冬籴还",灾年散给贫民。由以前历代通行的以丰补歉的年度调剂变为一年中的季度调剂。康熙二十年(1682年)下令按劝捐常平仓谷数量分等议叙地方官吏。与过去谷本取资于国家财政不同,官绅捐纳成为有清一代常平谷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为防仓谷霉烂,实行"存七粜三"之制,以出陈易新。乾隆时期,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粮食紧张,米价飞涨,为避免进一步缩小市场的粮食流通量,清政府不得不在乾隆八年(1743年)下令暂时停止采买粮入仓。4年后,又令各省常平仓谷总额以雍正年间所贮之数为准,溢额部分出粜。自此以后,清代常平仓由盛而衰。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国内兵连祸结,朝廷虽屡令兴办常平仓,但收效甚微,各地常平仓大多有名无实。以上就是我国常平仓制度的发展概况。常平仓制度在我国虽然源远流长,但是自唐代以前,它还只是作为朝廷一时的权宜之计,在局部地区加以推行。唐以后,除个别朝代外,它基本都被作为一项既定的基本国策,在较大规模上推广开来。当王朝政治清明、国库殷实、社会安定时,常平仓就能较好地得到贯彻执行,对稳定粮价,救济灾荒和发展生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当王朝政治腐败、国势衰微、社会动荡,甚至是地方割据时,常平仓制度往往就成为流于形式,有名无实,甚至是敛财害命的一种工具。封建王朝的许多"善政"在这样的时代,基本都变成了掌权者、贪官、劣绅们吞噬国财、鱼肉百姓的渊薮,成为害国殃民的蠹政。在小农经济和官僚主义政治的历史舞台上,一切所谓"法美意良"的政策或制度,都无法克服权欲的侵蚀,形成戴着同一个脸谱却扮演不同角色,呈现不同面孔的统治工具。但不管怎么说,常平仓制度还是在我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拯救过无数饥饿百姓的生命,这是必须给予肯定的。
上一篇:富山春居图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