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茨坦会议
波茨坦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945年7月7日至8月2日,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会议后期为新任首相艾德礼)在柏林西市的波茨坦举行二次大战期间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三国首脑会议。会议讨论了占领德国的基本原则,规定解除德国全部武装,摧毁一切军事工业和纳粹组织,惩办战犯,实行政治生活民主化,经济上消灭过分集中现象,实现分散化。关于波兰西部疆界问题,规定德国原来的东部领土,以及不归苏联管辖的一部分东普鲁士及原但泽自由区,均由波兰政府管辖。英美同意与波兰全国统一临时政府建立外交关系。会议决定尽快组织国际法庭,对战犯进行审判。英美还同意将哥尼斯堡及附近地区割让给苏联。会议还讨论了对日作战、赔款等问题,并作了规定。苏联在会上重申按时参加对日作战。8月2日三国首脑签署了《苏美英三国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会议期间,7月26日发表了《中美英三国促今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报》,当时苏联因没有对日宣战暂未签署,在8月对日宣战后正式承认了这项公告。波茨坦会议对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具有重要意义,但会议也表明,随着战争接近尾声,英美同苏联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日益激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投降以后,为了解决处置德国和战后欧洲的一系列问题,苏联、美国、英国三国政府首脑于1945年7月17日--8月2日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举行了会议。这是战争期间三国首脑举行的第三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以及三国的外长等。罗斯福已于4月12日因脑溢血逝世,杜鲁门第一次代表美国参加会议。会议进行中正值英国大选,因此丘吉尔半途回国参加大选,落选后由新任英国工党首相艾德礼及新外长贝文于7月28日参加了最后几天的会议。
会议讨论了德国问题、波兰问题、奥地利问题、缔结和约接纳联合国会员等一系列问题,会议的重点是德国问题。经过激烈的争论,会议确定了美、苏、英、法四国管制和处置德国的政治及经济原则。会议规定,彻底铲除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消灭垄断组织,在民主基础上重建德国政治生活。关于德国赔偿问题,确定“苏联所提的赔偿要求,将以没收德国境内苏占区的资产及相应的德国国外投资予以满足”。此外,苏联还可以从西方占领区所拆迁的工业设施中无偿得到10%和以商品支付的15%作为赔偿。“美国、英国以及有权获得赔偿的其他国家的赔偿要求,将自西部各占领区及相应的德国国外投资予以满足”。会议还决定,把原德国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今加里宁格勒)及其邻近地区让予苏联。
会议在讨论波兰问题时,三国决定承认波兰临时民族统一政府。对波兰西部边界,认为最后划定应待和平会议解决,但“三国政府首脑同意,在波兰西部边界最后划定之前,原德国的东部领土由波兰政府管辖,不得视为苏联在德占领区的一部分”。
波茨坦会议还讨论了对日作战问题,并通过了《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日本霸占中国的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地要归还中国。这项公告是以美、英、中三国共同宣言的形式公布的。后来苏联出兵对日作战时,也正式在《公告》上签字,所以《波茨坦公告》最后成为四国的对日共同宣言。
波茨坦会议就意大利和原德国附属国问题、西班牙问题、控制黑海海峡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重申要审判主要战争罪犯。这次会议是三大国首脑在战争期间召开的最长的一次会议,也是最后一次会议。它对于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意义,为建立战后新秩序打下了基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德国投降后,在美国的主导下召开了什么会议
会后签订了《苏美英三国关于日本的协定》,瓜分了战后远东势力范围。对苏联:所有被俘的苏联公民被遣返苏联,不论他们愿不愿意。在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后二至三个月之内,苏联依据以下条件协助同盟国参加对日战争:1、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2、对1904年由于日本背信攻击(日俄战争)所受侵害的帝俄旧有权利。会议内容在战时(1939~1945)被解放的欧洲国家应举行民主选举。4月在旧金山进行就联合国成立的会议。联合国的组织方式基本被确定,联合国安理会的主意被采纳。美国和英国同意当时属苏联的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和白俄罗斯加盟共和国为独立的联合国成员。德国被分裂,德军被解散,德国不准再拥有军队。美英苏认为这是“今后和平和安全的必要条件”。德国应该被分裂为同盟国家的占领区。法国也应该有自己的占领区,应该成为同盟国对德国控制委员会的一员。德国应该为“她对同盟国在战争中造成的损失”负战争赔款。战争赔款可以以德国国家资源(机器、船只、企业所有等)、一段时间内应该支付的偿款或劳动力的方式赔偿。美国和苏联达成协议偿款总额为约220亿美元。英国认为在当时偿款总额还无法估计。
波茨坦会议主要有哪些内容?
三国政府首脑就成立苏、美、英、中、法五国外长会议进行缔结和约的准备工作、在盟国管制期关于处置德国的政治及经济原则、德国的赔偿、德国舰队和商船的处置;对待意大利和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芬兰的政策;波兰西部疆界,控制黑海海峡,柯尼斯堡地区的归属问题,以及对战败国某些领土的“委任统治权”等,都载明在三国政府首脑的议定书《柏林会议议定书》里。8月1日签署的这个议定书是苏、美、英三国在波茨坦会议期间达成协议的最后结果,为战后处置德国和欧洲问题打下了初步基础。波茨坦会议还着重讨论了结束对日作战的条件和有关对日本的战后处置方针问题。美国为避免在日本本土进行登陆作战,迫切希望苏联能对日参战。这一愿望在雅尔塔会议上以条约的形式确定下来。在日本投降条件问题上,美国政府存在两种不同意见。一派主张对日采取强硬态度,要求总统以原子弹作为对日本军事行动的基础;一派主张放弃无条件投降要求。本来,美方估计彻底打败日军要牺牲100万人,美军要到1945年11月在九州登陆;如果失利,要到1946年春才能在本州登陆;美军仍至少牺牲30万人,而且基点是苏军在美军进入日本本土前参战,以牵制关东军;如果关东军能撤回日本,美军伤亡将会增加更多。因此,杜鲁门直言不讳:“我去波茨坦有很多原因。但是,在我的思想里,最迫切的是得到斯大林个人重申参加对日作战的决心,这是我们的军事领袖最急于要得到的。”德国法西斯投降后,太平洋战局对盟国越来越有利,力主对日本放弃无条件投降要求的美国副国务卿格鲁,于1945年5月下旬向杜鲁门总统及陆军参谋长马歇尔、陆军部长史汀生和海军部长福雷斯特尔,递交了一份备忘录,其意是在苏联对日作战前,向日本政府提出一项和平解决办法。具体而言,就是让日本人得到某种暗示,在日本投降之后,日本国将被允许自己治理自己。6月13日,杜鲁门政府在白宫举行会议,再次讨论对日战略,确定以不明显的方式修改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原则,企图用这一“妥协”诱使日本早日投降。最后,杜鲁门采纳了国务卿贝尔纳斯等人的主张,决定在发表的波茨坦公告中不涉及日本天皇制问题,这就暗示美国政府有保留日本天皇制的意向。波茨坦公告的文本是美国国务院起草的,在讲到战后日本政体时,原文曾写有“可以包括现今皇统之下的立宪君主制”,但在波茨坦公告发表时被删去了。英、美、苏三国首脑丘吉尔( 前左)、杜鲁门(前中)、斯大林(前右)在波茨坦会议期间的合影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国正式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法西斯立投降。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亦正式加入公告。
波茨坦会议的历史意义
意义:
波茨坦会议是三大国首脑在战争期间召开的最长的一次会议,也是最后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对于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意义,并就战后许多重大问题达成了协议,从而确立了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会上美、英、苏三国首脑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反映了美国、英国和苏联的关系开始恶化。随着战争的结束,新的矛盾,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又重新上升为东、西方大国之间的主要矛盾,从而成为战后一段时期内国际斗争的重要内容。
波茨坦会议的历史事件介绍
波茨坦会议是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在柏林西郊的波茨坦举行二次大战期间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 三国 首脑会议,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波茨坦会议的 历史 事件介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波茨坦会议的简介
波茨坦会议简介是这样。二战时期,德国宣布投降,欧洲战场结束,但是日本仍是负隅顽抗。为了讨论德国问题以及战后欧洲的安排,也为了争取苏联能够加入到欧洲战场上,美苏英三国首脑举行了波茨坦会议。
参与会议的人员是斯大林、丘吉尔、杜鲁门。其中丘吉尔在波茨坦会议期间参加英国大选失败,最后是由新任首相完成了波茨坦会议。关于德国问题的基本原则是民主化,消灭纳粹主义,重建经济、关于赔偿问题,最后 决定 由占领国在占领区自己收取。波茨坦会议承认了波兰临时政府。会议决定苏美英法中制定于战败国的合约。美英中后来发表了波茨坦 公告 ,并且着重声明先前宣布的开罗宣言必须执行。
波茨坦会议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例如复原了德国以前的领土,将占领得来的划了出去。将居住在世界的德国人全部赶回到德国的领土。据估计,因为战争,盟国损失经济达到数千亿美元。但在西方的坚持下,德国可以用不动产替代支付数百亿美元。可是冷战使赔偿没有进行。关于德国军队,废除全部纳粹机构与 法律 。逮捕审判纳粹罪犯。德国的纳粹主义永远不能复活。德国被纳粹打击的所有的民主党派全部恢复。波茨坦会议是英美苏在二战期间开得时间最长的会议。这次会议对二战的最终胜利产生了很大作用,确立了世界的 政治 格局。可是在会议上,美苏爆发了剧烈的矛盾,两国关系开始恶化。尽管二战结束了,但冷战却爆发了。这就是波茨坦会议简介。
波茨坦会议的历史背景
波茨坦会议的历史背景是什么?1945年雅尔塔会议后,战争的局势变化地很快。同年的五月八日,德国纳粹宣布了无条件投降,欧洲大陆的战场基本宣告结束。在亚洲,正义的军队占领了一些海上岛屿,并对大陆战场发起了反攻,即将要打败日本。
同年,苏美英为了处理战后德国和欧洲的问题决定召开波茨坦会议。会议从七月十七日开始至八月二日结束。参加会议的有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以及三个国家的外交部长。罗斯福在德国宣布投降前一月去世,杜鲁门才刚上任总统一职,这也是他第一次以总统的身份参加 国际 会议 。波茨坦会议与英国大选撞期。在会议中途,丘吉尔回英国参加大选。由于保守党失败,丘吉尔下台。因此,新上任的英国首相和外交部长参加了波茨坦最后几天的会议。波茨坦会议也被称为柏林会议,实际上也是三大国如何瓜分利益的会议。
在波茨坦会议开始的前一天,美国的原子弹实验 成功 ,杜鲁门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振奋。杜鲁门和丘吉尔讨论后,决定告诉斯大林这个伟大的消息。可是斯大林听到这种西方新型武器时没有什么反应,只是说可以用来对付日本人。这让英美两位元首非常失望。原子弹的诞生加快了二战的结束,也确定了美国在波茨坦会议中的决定性地位。这就是波茨坦会议的历史背景。
波茨坦会议的意义
波茨坦会议的意义是什么?在与法西斯斗争期间,波茨坦会议是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开展时间最长的一次会议,由1945年七月十七日开始至同年八月二日结束。波茨坦会议也是三大国首脑最后的一次会议。1945年五月份,德国纳粹宣布了无条件投降,但是亚洲战场上的日本还在垂死挣扎。
为了讨论该如何安排战后的德国以及欧洲,也为了能够争取苏联尽快加入到抗日的队伍中,杜鲁门、丘吉尔以及斯大林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举行了第三次会晤。波茨坦会议对二战胜利具有重大意义,在关于战后的重大问题上,这三个大国达成了共识,明确了战后世界的安排。
在会议上,关于某些问题,三方并不能轻易妥协,爆发了激烈的争斗。在波茨坦会议后,三方的关系开始恶化,尤其是苏美。随着二战的结束,世界并没有从此稳定下来,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开始成为国际争斗的缘由。
波茨坦公告是波茨坦会议的重要成果,它的意义也是波茨坦会议意义的一部分。波茨坦公告不仅向法西斯下了最后通牒,而且是确立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文件。其中的第八条对中国而言意义非凡。第八条规定日本必须履行开罗宣言上的条件,剥夺了日本从别的国家占领来的领土的控制权。换句话说,东北、台湾及澎湖列岛回到了中国的怀抱。中国是波茨坦公告的坚决拥护者,在与日本的领土争端上,以它作为依据反驳了日本的不正当要求。这就是波茨坦会议的意义。
猜你喜欢:
1. 19世纪末德国崛起的原因
2. 杜鲁门一生的主要事迹
3. 2017形势与政策论文中日关系
上一篇:联赛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