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女王
郭皇后为什么自杀历史上郭女王和甄姬之争揭秘
本来刚开始的时候是曹丕看上了甄姬,可后来甄姬还是被曹丕赐死了,为什么呢?至今都是个谜。不过有一个故事。
曹丕要称帝了,称帝就会立皇后,本来曹丕如此宠爱甄氏,后位本该就是甄氏的,可后来出现了个郭氏,这郭氏仍是郭水的女儿,她不单比甄氏年轻,还比甄氏貌美,所以要得宠还是很容易的。
公元220年,曹丕即位为魏文帝,准备册立皇后,这时能够与甄洛争夺后位的只有郭女王,郭女王是郭水的女儿,长得也很漂亮,而且比甄洛年青,就是没有生下儿子。
于是,郭女王利用曹睿是不足月生下来的,诬称甄氏怀孕二月才与曹丕结婚,曹睿是否为曹家的骨肉,很值得怀疑。
曹丕以此事询问甄氏,甄洛对曹丕宠爱新欢郭氏和李贵人、阴贵人等,本已十分不满,又听说此事是郭氏从中挑拨,不禁怒火中烧。
不顾一切大斥曹丕对自己亲生骨肉无端怀疑,有损曹门家风,曹丕愤而于公元221年(三国魏文帝黄初二年)赐甄洛自尽,翌看立郭氏为皇后。
郭女王用了啥恶毒手段,我们不知道。《三国演义》上说,她跟摇尾系统张韬先生合谋,由张韬先生出面,义正词严的检举在邺城宫里,掘出甄洛女士所埋葬的木偶,木偶上写着曹丕先生的生辰八字。
读者老爷对大闹西汉王朝的一些“巫蛊”事件,一定还有印象,现在重新出现。曹丕听啦,“大怒”。《三国志》比较含蓄,只说甄洛女士因为不能马上当皇后,口有怨言,曹丕听啦,“大怒”。
两件事都有可能,“诬以谋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拿手的合法屠杀,甄洛女士温柔机警的性格,不可能口出怨言——她了解当时妇女的地位,更了解自己是再嫁之身,她很能克制自己,所以史书上特别强调她从不忌妒。
但人性的变数太多,面临选后的重要关头,也可能忍不住失望和抱怨。问题是,即令失望抱怨,也不致激起丈夫的杀机。何况我们压根儿不相信她会形诸颜色。
不过,只要小报告坚持她“有怨言”,她就非“有怨言”不可,有郭女王在,甄洛注定要死。反正不管怎么吧,曹丕先生既然“大怒”,就忘了昔日“痴立落剑”的恩情,立刻派出专使,逼甄洛女士服毒自杀~
关于甄后的故事,她的死与郭女王有关吗
是,她的死与郭女王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
郭女王,本名郭嬛(此念xuán),曹丕在一场曹氏宴会上与其相识。侧为妾。因此,曹丕其正妻应是甄宓(文昭皇后、甄后)才对。
曹丕如其父曹操一般性子,因一件很小的事情,怀疑自己妻子(甄宓就是文昭皇后甄后)与四弟曹植有染,曹操出征,令曹植掌管邺城(邺城,曹操领地的首都)郭女王提议:让甄宓(甄后)与曹植相见,叫甄后将曹植灌醉,使曹植无法掌管邺城大小事,让曹操对曹植失去希望。如此一来,曹丕的世子(太子)之位必得。
曹丕不愿,这也证明:曹丕是真爱着甄后的。
之后,曹丕一想:既能得到世子(太子)之位,又能知道细君(指甄后)是否与四弟有染,便同意了郭女王的做法。
真实的是,曹植是真爱甄后的,但甄后从来没有想过。甄氏嫁予曹丕时,曹植仅十多岁,甄后可以说是看着曹植长大的。
后来,曹丕登基,众臣都支持曹丕立甄后为皇后,可曹丕因为疑心太重,始终没下这个决心。就是因为曹丕没有立甄后为皇后,才让郭女王找到了这两夫妻的弱点:夫君疑心太重,不相信细君(妻子的意思);细君(妻子的意思)多思,以为夫君已不爱她。
甄后以为曹丕真的不爱她了,于是,就上谏,写了一首诗: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意思是:我对你这么好你还怀疑我,到时候,我做出点事来,你就后悔莫及了。
中常侍按照曹丕的命令去看望甄后,本来,甄后说的意思是:你叫曹丕注重国家大事,不用管我。而中常侍所传的话却是说要请曹丕赐一杯毒酒。之后,曹丕一气之下便就真的赐了甄后毒酒。
后来,观星者对曹丕说:“今日,有一贵女冤死。”之后曹丕下令派人去追中常侍,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而中常侍被郭女王买通,并答应给他白银万两。
所以,甄后的死,可以说是郭女王一手造成的。至于为什么历史上没有,也许是因为曹丕觉得自己有一个这样恶毒的皇后传出去会背负千古骂名吧。为什么郭女王对宫女什么的很好?我觉得,她的私心满足了,当然喏。
注:甄后并不叫甄洛而叫甄宓(fú)
上一篇:战x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