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昭
班昭的人物生平
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班超久居偏远的异地,年迈思念故土,上书朝廷请求回国。班昭为求把班超召回国,上疏和帝:”班超刚出塞时,就立志捐躯为国,时逢陈睦被害,班超以一己之力,辗转异域,幸亏有陛下的福德庇佑,得以全活,至今已有三十年了。 当初跟随他一起出塞的人,都已作古。班超年满七十,衰弱多病,即使想竭尽报国,已力不从心。 如有突发事件,势必损害国家累世的功业。 我听说古人十五从军,六十还乡,中间还有休息、不服役的时候。因此我冒死请求陛下让班超归国。 班超在壮年时候竭尽忠孝于沙漠之中,衰老的时候则被遗弃而死于荒凉空旷的原野,这真够悲伤可怜啊!如果班超逝命丧异域,边境有变,希望班超一家能免于牵连之罪。”奏章送上,和帝看后非常感动,就派遣戊己校尉任尚出任西域都护,接替班超,班超得以告老返乡。 班昭的哥哥班固著写《汉书》,八表和《天文志》未完成就谢世了。 汉和帝下诏让班昭到东观藏书阁,将《汉书》续写完成。汉和帝多次召班昭入宫,并让皇后和贵人们视班昭为老师,称为“大家(gū)”。 每逢各地贡献珍贵稀奇物品,就叫班昭作赋赞扬。 邓太后临朝听政后,特许班昭参与政事。班昭为政勤奋,邓太后非常满意,破格加封班昭之子曹成为关内侯,官至齐国的国相。 《汉书》刚面世时,许多人读不懂,同郡马融便拜伏在藏书阁下,跟随班昭学习《汉书》;后来皇帝又下诏书叫马融的哥哥马续接替班昭,完成《汉书》。 永初年间,太后的哥哥大将军邓骘以母丧为由,上书朝廷,请求退职。太后不打算批准,征问班昭。 班昭于是上疏说:“皇太后陛下美德盛行,秉承尧舜之政,广开言路,兼听狂夫、村民之见。臣下愚昧,得遇明主,敢不披肝沥胆,以报皇恩。 臣听闻最高尚的品德莫过于谦让,所以历代盛赞,神灵赐福。先贤伯夷、叔齐互让国君,天下佩服他们的高风亮节;太伯让位给季历,孔子再三称赞。因此他们美德盛传,扬名于世。《论语》说:‘能用礼让治国,从政还有什么可为难呢?’由此可见,推让的美德,影响深远。 如今四位国舅坚守忠孝,主动辞官归隐,如果以边关未宁而拒绝,日后国舅或有微小过失,只怕谦让之名不可复得,尽妾之愚见,陈言于此。妾自知言不足取,聊表虫蚁之心,以报皇太后之恩。” 太后听从了班昭的建议,同意邓骘等人的请求,于是邓骘等人得以辞官还乡。 班昭晚年,身患疾病,家中女子们又正当出嫁的年龄,班昭担心她们不懂妇女礼仪,令未来的夫家失面子,辱没了宗族,于闲暇时作《女诫》七章,以做勉励,书成后,对宫内妇女的教育很有帮助。 马融读后认为很好,让自己的妻子、女儿学习。 班昭丈夫曹世叔之妹曹丰生,也有才惠,对《七诫》不同意,写书反驳,文辞也很可观。 永初七年(113年)正月,班昭之子曹成出任陈留郡长垣长(今河南长垣县),班昭随其子到长垣就职。进入长垣以后,班昭追忆先贤,触景生情,仿班彪《北征赋》写成《东征赋》。 班昭年逾古稀而逝,享年七十多岁,邓太后身穿素服表示哀悼,并派使者监办班昭的丧事。
班昭的生平事迹
班昭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
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清代女作家赵傅“东观续史,赋颂并娴”。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 班昭的文采首先就表现在帮她的哥哥班固修《汉书》,这部书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正史中写的较好的一部,人们称赞它言赅事备,与《史记》齐名,全书分纪、传、表、志几类。还在班昭的父亲班彪的时候,就开始了这部书的写作工作,她的父亲死后,她的哥哥班固继续完成这一工作。班固,字孟坚,九岁能作文,稍大一点,博览众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不料就在他快要完成《汉书》时,却因窦宪一案的牵连,死在狱中,班昭痛定思痛,接过亡兄的工作继续前进。 好在班昭还在班固活着的时候就参与了全书的纂写工作,后来又得到汉和帝的恩准,可以到东观藏书阁参考典籍,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在班昭四十岁的时候,终于完成了汉书。 班昭主要生活在汉和帝时代,汉和帝在班超死后不久就驾崩了,皇子刘隆生下来才一百天,就嗣位为汉殇帝,邓太后临朝听政,不到半年,殇帝又死,于是以清河王刘祜嗣位为汉安帝,安帝才十三岁,邓太后仍然临朝听政。 东汉皇帝短命,只有开国的光武帝刘秀活过“花甲”,六十二岁时死,其次就是汉明帝,四十八岁,再次是汉章帝三十一岁,其他多在二十岁以下,包括一大批娃娃皇帝,造成外戚专权局面。 邓太后以女主执政,班昭以师傅之尊得以参予机要,竭尽心智地尽忠。邓骘以大将军辅理军国,是太后的兄长,颇受倚重,后来母亲过世,上书乞归守制,太后犹豫不决,问策于班昭,班昭认为:“大将军功成身退,此正其时;不然边祸再起,若稍有差迟,累世英名,岂不尽付流水?”邓太后认为言之有理,批准了邓坞的请求。 班昭年逾古稀而逝,皇太后为她素服举哀。 班昭是一位博学多才,品德俱优的中国古代女性,她是位史学家,也是位文学家,还是位政治家。她在曹家有一个儿子,几个女儿,她儿子叫曹成,字子谷。邓太后临朝称制后,班昭开始参与政事,出的力不少。因为这个原因,曹成被封为关内侯,官至齐相。班昭逝世后,皇太后亲自为多年的老师素服举哀,由使者监护丧事,死后也给予她应得的荣誉。 金星上的班昭陨石坑是以她的名字命名。
编辑本段主要著作
《汉书》出版以后,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学者争相传诵,《汉书》中最棘手的是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这两部分都是班昭在她兄长班固死后独立完成的,但班昭都谦逊地仍然冠上她哥哥班固的名字。班昭的学问十分精深,当时的大学者马融,为了请求班昭的指导,还跪在东观藏书阁外,聆听班昭的讲解呢! 她除汉书外,赋,颂,铭,诔,哀辞,书,论等,共十六篇。原有集三卷,大都失传。 班昭所作《东征赋》一篇,被昭明太子萧统编入《文选》,保存了下来。李善注引《大家集》说,“子谷,为陈留长,大家随至宫,作《东征赋》。”又引《流别论》说:“发洛至陈留,述所经历也。”《东征赋》是班昭随同儿子到陈留赴任时,描述自身经历的作品。又曾为班固《幽通赋》作注,今存《文选》李善注中。
编辑本段主要功绩
班昭的主要功绩在于她继承父亲班彪和兄长班固的未竟事业,整理并最后完成了《汉书》这部重要史籍。《汉书》是一部续《史记》的历史巨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一百篇,共120卷。由于司马迁的去世,《史记》记事止于西汉武帝大初年间。后虽有人补写,班彪认为“多鄙俗,不足以踵其书”。他便收集史料,撰写《后传》60余篇,意在补齐“太初以后,阙而不录”的部分,但未及完成即因病辞世。其子班固继父志,整理其父遗槁,叹其“所续前史未详”,遂开始编写一部始于高祖创业,终至王莽覆亡的(包括西汉全部历史的)《 班昭
汉书》。后被人告发“私改国史”而被捕入狱。其弟班超获悉,赶赴洛阳上书明帝,幸被召见,班因得以免罪,并被召为兰台令史。班固经过20余年艰苦耕耘,至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正当这部巨著即将完成时,又奉命从大将军窦宪攻打匈奴,为中护军。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被牵连,死于狱中。《汉书》未成,稿本散乱。幸而汉和帝知道班昭是一位博古通今、学识过人的巾帼奇才,即召她和马续到皇家的东观藏书阁续修《汉书》。昭为继父兄遗志,欣然奉召。在藏书阁经年累月孜孜不倦地阅读了大量史籍,整理、核校父兄遗留下来的散乱篇章,并在原稿基础上补写了八表:《异姓诸侯王表》、《诸侯王表》、《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外戚恩泽侯表》、《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和《天文志》。至此,这部完整的《汉书》,历经40年的编撰工作,终告完成。虽先后经过四个人之手撰写,但读起来却“后先媲美,如出一手”,十分和谐。除整理、续写《汉书》外,班昭在传播和普及《汉书》方面,也颇有贡献。《汉书》问世以后,读者多不通晓,她还教授大儒马融等诵读。班昭的德才深得汉和帝的器重,和帝多次召她进宫,让皇后和诸嫔妃拜她为师,向她学习儒家经典、天文、数学,从而使班昭声名大震。班昭丈夫姓曹,人们便尊她为“曹大家”(当时人们把学识高、品德好的妇女尊称为“大家”;“家”在此读姑。)后邓太后临朝称制,班昭曾以师傅之尊,参与政事。班昭除在史学方面编撰《汉书》卓有成就外,她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赋、颂、铭、谏、书、论等文章16篇,辑成《大家集》三卷,但可惜大都失传,现只留下《东征赋》和《女诫》7篇。清代女作家赵傅在《后汉列女颂(并序)》中赞她“东观续史,赋颂并娴。”作为第一位女史学家和文学家,班昭名留青史,光照人间。
编辑本段与兄班超
班昭还有一个兄弟是班超,我们现在常用的两个成语“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他的口语演化而成的,反映出他的智勇过人,他出使西域,以功封定远侯,拜西域都护,扬汉威直至中亚三十年之久。 汉和帝永元十二年,班超派他的儿子班勇随安恩国入贡的使者回到洛阳,带回他给皇帝的奏章:
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人玉门关。谨遣子勇,随安西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其目见故土。 表达出一种浓郁的叶落归根的思想,然而奏章送上去之后,三年后朝廷仍不加理会。 班昭想到死去的哥哥班固,对年已七十,客居异乡的哥哥班超,产生一股强烈的的依恋、怜悯心情,于是不顾一切地给皇帝上书: 妄同产兄西域都护,定远侯超,幸得以微功得蒙重赏,爵列通侯,任二千石,天恩殊绝,诚非小臣所当被蒙。超之始出,志捐躯命,冀立微功,以自陈效。会陈睦之变,道路隔绝,超以一身,转侧绝域,晓譬诸国,固其兵众,每有攻战,辄为先登。身被金夷,不避死亡,赖蒙陛下神灵,且得延命沙漠;至今积三十年,骨询生离,不复相识;所与相随时人士众,皆已物故;超年最长,今且七十,衰老被病,头发无黑,两手不仁,耳目不聪明,扶杖乃能行,虽欲竭其全力,以报答天恩,迫子岁暮,犬马齿索,为之奈何?
蛮夷之性,悼逆侮老,丙超旦暮入地,久不见代,恐开好究之原,生逆乱之心。而卿大夫感怀一切莫肯远虑,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便为上损国家累世之功,下弃忠臣竭身之用,诚可痛也!故超万里归诚,自陈苦急,延颈逾望,三年于今,未蒙省禄。 妾窃闻古者十五受兵,六十还之,亦有休息不任职也。缘陛下以至孝理天下,得万国之欢心,不遗小国之臣,况超得备候伯之位,故敢触死为超求哀,乞超余年,一得生还;复见阙庭,使国家永无劳远之虑,西域无仓猝之忧,超得长蒙文王葬骨之恩,子方哀老之急。 班昭代兄上书,说得合情合理,丝丝人扣,汉和帝览奏,也为之戚然动容。特别是文中的最后两句,引用周文王徐灵台,掘地得死人之骨,而更葬之。魏文侯之师田子方,见君弃其老马,以为少尽其力,老而弃之,非仁也,于是收而养之。两则故事明讽暗示,汉和帝认为不再有所决定,实在愧对老臣,于是派遣戊己校尉任尚出任西域都护,接替班超。班昭以她的文采和才情使她的哥哥班超得以回朝。 任尚抵达任所,班超一一予以交代完毕,任尚对班超说:“任重虑浅,宜有以海之。”希望班超对他治理西域一些忠告,班超语重心长地说:“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而蛮夷怀鸟兽之心,难养易败。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严苛,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但班超走后,任尚私下对亲信说:“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任尚不能借重班超的经验,竟以严急苛虐而失边和,这是后话。 汉和帝永元十四年八月,班超回到洛阳,拜为射声校尉,他离开西域疏勒时本已有病,来不及和妹妹好好地聊聊,加以旅途劳顿,回家一个月就病逝了,班昭无言以对。
编辑本段长垣之行与《东征赋》
班昭(约公元49年~120年)是我国东汉时代的一位才女,又名姬,字惠姬,扶风安陵(今陕西宝鸡)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班彪和一个哥哥班固都是著名的学者,另一个哥哥班超“投笔从戎”,为东汉王朝出使西域建立了很大的功业。父亲班彪很有文采,从青年时代起就收集了前朝的轶闻异事,立志做《汉书》以承续司马迁的《史记》,但未完成就过早去世了。班昭的哥哥班固继承父亲的遗志,积思20余年续写《汉书》,可也没完成就被一件冤案牵连下狱而死。皇帝看到班昭博学多才,就下诏让她续写。班昭凭着她的才华和对父兄的深情及理解,夙兴夜寐,经过数年的努力,终将《汉书》完成。《汉书》是班氏一家两代人的心血,故人们又称《汉书》为“班史”。 据说《汉书》刚问世时,因其文义深奥,很多人难以通晓。皇帝便让当时著名的学者马融跟随班昭学习,并多次下诏令班昭入宫讲读,让皇后和贵妃跟她学习,称她为“大家(读gū)”,这是当时人们对妇女最尊贵的称呼。因班昭的丈夫姓曹,所以人们又称她为“曹大家”。班昭还著有《女诫》7篇和《东征赋》等,在当时也很有影响。其中,《东征赋》是她长垣之行后写成的。 斑昭之子曹成,曾为长垣长(县长)。永初7年(公元113年)正月,班昭随其子到长垣就职。他们乘车从都城洛阳出发,经过偃师、巩义、荥阳等地进入了今天的新乡地界。他们先是到了卷城县(今原阳县),在原武(今原阳县原武镇)稍事停留,又往前行,夜间在阳武(今原阳县城)的桑间住了下来。第二天经平丘(今封丘县黄陵镇),进入匡城县(今长垣县西)。进入长垣以后,她想起了历史先贤们在这里的故事:孔子当年路经匡地,被误认为是阳虎而遭围困;子路是孔子的高足,治蒲有功后来却被冤杀;蘧伯玉是卫国的大夫,因德行高尚而被尊为卫地的形象代表。田园,农舍、村夫、城墟使班昭触景生情,浮想联翩。她将这一路上的见闻与感受,仿照她父亲班彪写的《北征赋》写成了《东征赋》,现将有关新乡的段落翻译于后,从中可以窥见汉代长垣的一斑。
编辑本段作品《女诫》介绍
班昭以她的文采,完成了哥哥班固的《汉书》打动汉和帝的心,使哥哥班超回归洛阳。班昭的文采还表现在她写的《女诫》七篇上。 《女诫》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章。本是用来教导班家女儿的私家教课书,不料京城世家却争相传抄,不久之后便风行全国各地。 在“卑弱”篇中,班昭引用《诗经·小雅》中的说法:“生男曰弄璋,生女曰弄瓦。”以为女性生来就不能与男性相提并论,必须“晚寝早作,勿惮夙夜;执务和事,不辞剧易。”才能克尽本分。 在“夫妇”篇中,认为丈夫比天还大,还须敬谨服侍,“妇不贤则无以事夫,妇不事夫则义理坠废,若要维持义理之不坠,必须使女性明析义理。” 在“敬慎”篇中,主张“男子以刚强为贵,女子以柔弱为美,无论是非曲直,女子应当无条件地顺从丈夫。”一刚一柔,才能并济,也才能永保夫妇之义。 在“妇行”篇中,订定了妇女四种行为标准:“贞静清闲,行己有耻:是为妇德;不瞎说霸道,择辞而言,适时而止,是为妇言;穿戴齐整,身不垢辱,是为妇容;专心纺织,不苟言笑,烹调美食,款待嘉宾,是为妇工。”妇女备此德、言、容、工四行,方不致失礼。 在“专心”篇中,强调“贞女不嫁二夫”,丈夫可以再娶,妻子却绝对不可以再嫁,在她的心目中下堂求去,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悖理行为,事夫要“专心正色,耳无淫声,目不斜视。” 在“曲从”篇中,教导妇女要善事男方的父母,逆来顺受,一切以谦顺为主,凡事应多加忍耐,以至于曲意顺从的地步。 在“叔妹”篇中,说明与丈夫兄弟姐妹相处之道,端在事事识大体、明大义,即是受气蒙冤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万万不可一意孤行,而失去彼此之间的和睦气氛。
编辑本段曹大家(姑)墓
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丰仪镇大姑村东北约500米处,东距三渠村约300米,墓址在较高的台地上,居祖门、大 曹大家(姑)墓
姑、三渠、吴贺、老官五个村庄的箕形大湾的北沿正中,南面为缓坡地,北约200米处有渭惠四支渠东西穿过。墓冢为圆锥形,东西长10米,高约4米,周围为耕地。 大姑村尚保存清乾隆十一年铁钟一口,铸文记述了班昭的生平史略和当时的地形地貌等。 1982年12月由兴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十四史唯一的女作者班昭,姑祖母是宠妃,父兄都是名人
中华浩浩五千年文明史,风流人物灿若繁星,女性人杰尤为耀眼。中国古代第一位女教育家班昭,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她也是二十四史中唯一的女作者。 在今人的印象中,古代掌握知识、为人师表似乎是男人的「 ”专利”,其实,女子设教,自古有之。先秦时期,《诗·周南·葛覃》就有「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的记载,「 ”师氏”便是门庭管家,汉代《毛诗》将其解释为「 ”女师”——古代教授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女老师。「 ”女师”之称,是当时社会对女子从教的肯定和认可。汉代「 ”独尊儒术”后,产生了许多经学世家,家庭教育的熏陶涌现出许多知识女性,才女辈出,如卓文君、蔡文姬、唐山夫人、徐淑等,「 ”女师”也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作为历史上第一位女教育家的班昭,诞生在这样一个时代也便不足为奇了。 承长兄遗志,东观续《汉书》 班昭(约公元49年-120年),生于儒学世家,是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西汉成帝之妃班婕妤是班昭的姑祖母,班婕妤以辞赋见长,深得成帝宠爱。正是这层外戚关系,班昭的祖父一辈得以在汉廷出任要职,班氏一门也成为两汉之际的显族,史称「 ”家有藏书,内足于财”。班昭的父亲班彪是东汉著名儒学大师,专注于史学著述,续《史记》60篇;长兄班固在继承父亲所搜集史料基础上,写成《汉书》初稿;次兄班超投笔从戎,出使西域,建功立业。「 ”蒙先君之余宠,赖母师之典训”,受家庭环境熏陶,加之聪明好学,班昭熟读儒家经典著作,尤其精通史学、天文、地理、算术等,文史功底深厚扎实。14岁,班昭嫁给同郡的曹世叔为妻,世叔不幸早逝,班昭早寡,守志悉心教子成人。 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年仅14岁的和帝,一夜之间铲除了专权的外戚窦氏家族,并追查窦氏同党。班固曾经受过大将军窦宪的赏识,受到牵连,被仇家洛阳令种兢逮捕下狱,结果,《汉书》未及完成,班固便因祸病死狱中。汉和帝命令班固之妹班昭住进东观藏书阁,续写完成此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要将这样一部恢弘博大的史书整理续修出来,谈何容易?班昭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展示了她卓越的才华。对原文进行仔细校对的同时,她整理散乱篇章,将班固尚未书写的《天文志》、八《表》补写完毕,历史数十载,终于成稿。今天,我们读《汉书》,无论从修辞文法,还是内容写法,丝毫不见前后不相统一之处,说明班昭下了很大功夫将原稿修改串联,才使得全书和谐统一。 宫邸女师「 ”曹大家”,身教胜于言教 正是这次奉命续史,给了班昭从教的机会。期间,汉和帝经常召其入宫,「 ”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也就是让皇后和贵人们以班昭为老师,学习儒家经典和天文算术。从此,班昭便成了宫邸学校的老师。班昭教学,注重循序渐进,她认为身教胜于言教,所以对自己的言行举止非常注重,衣着整洁简朴,不求华丽,而「 ”礼义居洁,耳无涂听,目无斜视,出无冶容,入无废饰”。为了表示尊敬,宫中称其为「 ”大家(念gū)”,因丈夫姓曹,故世称「 ”曹大家”。班昭在教授后妃学习的同时,还在东观藏书阁著书。《汉书》初成后,许多人读不通,就连以博通天文数术著称的经学大师马融也未通,因此而拜伏东阁下,成为班昭弟子,跟随她学习《汉书》。至此,班昭开女师私人设教之先河。而大教育家郑玄以马融为师学习天文历算,可以说是班昭的徒孙了。 曹大家授书图 在汉和帝的贵人之中,有个叫邓绥的,是太傅邓禹之女,从小熟读经史,她和班昭很是投缘,两人很快发展成「 ”忘年闺蜜”。邓贵人在班昭的教育下,小心翼翼伺候皇帝和皇后,隐忍吞声,「 ”从曹大家受经书,兼天文、筭数”。邓贵人以此柔弱之性,后来一举登上皇后宝座,临朝称制,执政18年之久,陪伴左右的班昭是有一定功劳的。邓太后临朝听政后,特许「 ”闺蜜”班昭参与政事。作为「 ”太后师”的班昭,兢兢业业,为政勤奋,邓太后非常满意,破格加封班昭之子曹成为关内侯,官至齐国的国相。这可以说是最早的「 ”闺蜜干政”了。班昭七十余岁去世,由于她生前「 ”谦让恭敬,先人后己”,诲人不倦,深得宫中上下爱戴,死后举朝哀痛,邓太后为她穿素服,史载「 ”皇太后素服举哀,使者监护丧事”,可见二人感情之笃。 第一部女子教育专著,《女诫》人间自可传 班昭在做「 ”女师”的同时,还编撰了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女子教育专著——《女诫》。全书共7篇,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叔妹,1600余字,流传千年,经久不衰,后世有许多跟风模仿之作,但都难以望其项背。《女诫》在继承总结前人女教基础上,结合自身体验,所形成的系统性女教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传播性。 班昭作《女诫》时,已年过半百,疾病缠身,人生际遇给她带来对生命的无限感悟。幼年丧父丧母,长兄班固死于非命而事业未竟,次兄班超自西域归来后不久病逝。余痛未消的班昭,悟出许多人生哲理。《女诫》序言中开明宗义:「 ”吾今疾在沉滞,性命无常。念汝曹如此,每用惆怅,间作女诫七章。”她指出写作此书的目的,是担心家中未嫁的女儿没有受过好的教育和教诲,不懂妇德礼仪,出嫁后,会辱没宗族,丢夫家的脸面。然而,班昭14岁嫁给曹世叔,写作《女诫》时,「 ”执箕帚于曹氏,今四十余载矣”,据此推算,她不可能有待字闺中的女儿,所谓为未婚诸女而作,显然是一种假托。 六朝女诫图 班昭一生历东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殇帝、安帝等六位帝王兴衰更替,尤其是做「 ”宫邸师”的那些年,对后三位帝王的家事、宫事、国事,了如指掌,甚至作为「 ”太后师”而参与其中,亲眼目睹从窦氏专政到邓氏擅权,一个个后妃因权力斗争而致朝 *** 败,外戚专权导致国家日益衰落。因此,她写《女诫》的真实目的,是希望通过对宫廷女性的教育,达到稳定政局、重振朝纲的局面。她以「 ”卑弱”为第一章,引用《诗经》里的句子作为开篇,强调女性社会地位卑弱,在劣势的人生境遇下,应该以谦顺柔弱取胜,可谓用心良苦。而邓太后便是验证这一理念的最好的学生。「 ”卑弱”是全书的基调,「 ”谦让”是生存智慧,「 ”无位而有道”是最终目的。从中可以看出,写作《女诫》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教导女儿做个好媳妇。另外,对「 ”教男不教女”的古代教育体制,班昭明确提出了 *** ——「 ”独不可依此以为则矣”,她认识到了女性教育对国家、对社会的重要性。 班超出使西域形势图 《女诫》成书后,一时洛阳纸贵,京城世家争相传抄,以其作为家庭女子教育的范本。当然,成书于汉代的《女诫》,作为女性教育教材的鼻祖,其思想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充斥着「 ”男尊女卑”「 ”三从四德”等封建伦理观念。然而,看待历史人物,尤其忌讳以今人之眼光的「 ”苛责”,而应放宽历史的视界,报以「 ”同情之理解”。班昭的思想被后世统治者巧妙利用,位列「 ”女四书”之首,成为「 ”文教”工具,在历经1800多年的传承过程中被政治化、神学化,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并非完全是《女诫》本身的教育思想问题。 总之,东观续史、赋颂并娴的班昭,以女史、女师的双重身份,理应在教育史、文学史、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上一篇:京香julia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