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克钦族
克钦族的克钦独立军
1947年2月,为了从英国殖民地独立建国,克钦族、缅族等族的领导人签署了《彬龙协议》,9月形成一部以《彬龙协议》为基础的《缅甸联邦宪法》,这是一部“邦际协议建国宪法”,宪法约定了各民族邦的高度自治权和独立自决权(十年内不得独立)。到1958年,十年期限已满,联邦执政政府却倾向于加强统一集权,与各民族邦之间产生了矛盾。1961年10月克钦独立组织成立,1961年2月5日克钦人民解放军成立(英文翻译为“克钦独立军”),是缅甸国内老牌的少数民族独立武装。尽管其目标更倾向民族问题而不是共产主义,但该组织存在的早期正处于中国和缅甸关系低潮期,因此得到了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扶持。独立军的人数,大约在4000或5000人(由一项1980年代中期的估算得知)至8000人(在1990年代晚期的估计)。在与仰光的“缅联邦”军队作战期间,克钦独立军由四个地区性的旅级单位组成。克钦独立军的实力在1991年与“政府军”签订停火协议以后,成长放缓。从那时起,克钦独立军的主要收入来自于伐木(以柚木为主)、经营赌场(部分分布在中缅边境)、玉石买卖和对跨国界贸易收税。根据一项2009年的估计,独立军约有20000人。 在1980年代晚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停止对克钦独立军的粮食援助,而缅甸的中央政府开始挑拨离间那些反对缅甸统治,并且原本就缺乏良好组织的独立团体。在1991年,克钦独立军位于克钦邦和掸邦边界的第四旅由克钦独立军中分离而出,并独自和政府签订了和平协定。克钦独立组织接下来面对了其他的内部分裂。在1994年2月24日,克钦独立军和中央政府签订了停火协定。缅政府承认其为“克钦邦第二特区”,其辖区位于缅甸克钦邦东北部,与中国云南及印度的阿萨姆邦接壤,控制区面积约287平方公里,下设12个县,总人口约15万人。不过在那之前,该组织在事实上就于克钦邦建立了独立的统治势力。尽管政府军已经夺回了克钦邦一带的土地,克钦独立军在停火协定之后依然续存。 2011年6月9日,克钦独立军再度被迫与“政府军”开战,并于14日拒绝政府军停火要求,持续在靠近滇缅边境与政府军激战。 克钦独立军所辖地区原来是克钦邦最主要的罂粟种植区,但自1991年始即开始禁毒,不仅不准贩毒,而且不准吸毒,凡贩毒和吸毒者一律处死,其处死的手段令人毛骨悚然!经过努力,克钦独立军辖区内一度确实做到了无罂粟种植,无鸦片贩卖。
克钦族的简介
缅甸的克钦族与中国的景颇族是同一民族,同族不同称。中国境内的景颇族有12万余人,据20世纪70年代的统计,在缅甸的克钦族总数约56万人。缅甸的克钦族主要要居住在克钦邦山区,瑞丽江流域、掸邦山区以及景栋地区,在印度阿萨姆邦那加西部山区也有少量克钦族居住。 克钦族属蒙古人种东南亚分支,人体特征与中国汉族相近,是一支与占缅人有着渊源关系的缅族亲属民族。“克钦”是他称,自称为“景颇”(意为“人”)或“班阳”。据考,缅甸的克钦族为外来迁徙民族。至今克钦族中仍有其祖先居住在“木转省腊崩”(平坦的山顶)的传说。相传,克钦人的祖先大约在7世纪时开始由青藏高原东部沿横断山脉南迁。8世纪时已定居于高黎贡山一带了。11世纪,他们沿恩梅开江,迈立开江逐渐迁入今缅甸境内。克钦族进入缅甸境内之后,又分两路向南迁移。一路从孙布拉蚌沿着南部山地迁移,尔后又向西南方向迁移,另一路则沿着三角地带的山脉,从恩梅开江沿岸南下并逐渐定居下来。15世纪克钦族再次南迁,开始与缅族、掸族接触,文化受到影响。 克钦族有4大支系:景颇、浪峨、载瓦、勒期。克钦族有自己的语言,克钦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克钦语是缅语的亲属语言,语法与缅语一致度较高,基本词汇中有50%与缅语一致。克钦语与古汉语在语法和词汇方面也有明显关系。克钦族中操景颇语者人数最多,操浪峨语者次之。景颇语是克钦族的通用语,有6种方言:普通景颇语、喀古景颇语、高伊景颇语、户拱景颇语、督茵景颇语和腾乃景颇语。普通景颇语是克钦邦普遍使用的语言,也是学校的教学用语。 克钦文字为19世纪末美国浸礼教会传教士首先创制,后几经完善,现已固定成型。克钦族的传统社会形式为村社制,其基层政权实质上仍为头人、山官、土司所掌握。 克钦族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主要行业有农业、畜牧业、矿产和林产品开采业以及家庭手工业。克钦族的农业分为平原种植、雨季山坡早地种植和梯田种植3种,平原和梯田种植比较固定。主要作物为水稻、玉米、豆类、麦子、甘蔗等,雨季山坡旱地种植较为粗放,多以刀耕火种、轮歇丢荒的方式进行。主要作物为早稻、玉米以及套种的瓜果蔬菜。克钦族人饲养牛、猪、鸡等动物。饲养的目的不是为了生计,而是为了婚丧嫁娶和敬神的需要。 克钦族人大多相信鬼神和万物有灵,上层知识分子多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克钦人心地善良、性格强悍、豪爽倔强,有助人为乐的美德。
上一篇:刺客信条启示录跳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