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蒲松龄
蒲松龄是谁?
蒲松龄(1640年—1715年),生于明朝崇祯十三年,卒于清朝康熙五十四年。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人,蒙古族(有争议)。世称“聊斋先生”,更有“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
[编辑] 生平
蒲松龄生活在明末清初,出身小地主小商人家庭,蒲氏为淄川世家,热中功名。父亲蒲盘,此时家道已渐中落,曾娶妻孙氏、董氏、李氏,松龄为董氏子,庶出,地位地落。年少时,正处改朝易鼎之间,张献忠、李自成军队流窜天下,烽火动荡。19岁时参加县府的考试,县、府、道试均夺得第一名,取中秀才。然而他在之后科举场中很不得意,满腹实学,乡试屡不中举,只有在46岁时被补为廪膳生,到了71岁时,才被补为贡生而已。平日除微薄田产外,仅能以教书、幕僚维生。
康熙九年(1671年),蒲松龄在江苏省宝应县为同乡进士孙蕙做幕僚,后随往高邮,一年后回家乡,在一个姓毕的人家做私塾老师,于毕家石隐园绰然堂教学近40年,直到71岁归家。康熙五十四年病逝,一生颇不得意。
从20岁起,蒲松龄开始收集素材,邹涛的《三借庐笔谈》记载,蒲松龄作此书时,常设茶烟于道旁,“见行者过,必强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鲁迅以为未必可信。蒲松龄40岁时完成志怪小说《聊斋志异》,该书共有十二卷,四百九十余篇。每成篇章,便请同乡好友王士祯指正。蒲松龄在世时,并未刊刻,仅在同侪间传钞,并几度改易原稿,直至死前仍有增添。
王士祯十分推重蒲松龄,以为奇才,聘为《聊斋志异》题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士祯对《聊斋志异》甚为喜爱,给予极高评价,并为其作评点,甚至想以五百两黄金欲购《聊斋志异》之手稿而不可得。蒲松龄还为此立下家规:“余生平恶笔一切遗稿不许阅诸他人。”,手稿由长子世代传存,八世孙蒲英灏遗失下半部,今存上半部,收藏于辽宁图书馆,是中国古典小说唯一存世的手稿。除此之外,蒲松龄还创作了诗、词、散文、俚曲等,还有一篇长篇白话小说《醒世姻缘传》(《醒世姻缘传》作者西周生,一般以为即《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但不少学者对此说持异议)。后来有专门研究蒲松龄及其作品的学问,名为蒲学。
[编辑] 著作
聊斋志异
醒世姻缘传
晴云山房诗文集
红椒山房笔记
杂说
片云诗话
省身录
怀刑录
日用俗字
历字文
聊斋词
聊斋白话韵文
蒲松龄是谁?
蒲松龄(1640年—1715年),清代著名文学家、短篇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人,蒙古族。蒲松龄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学识渊博,19岁即考得全县第一名,取中秀才。但以后参加科举考试,屡考不中,尽管其学识名闻乡里,但追求功名却始终没能如愿。直到71岁,才按例补为贡生。蒲松龄一生屡试不第,贫困潦倒,后人用8个字便概括了他的一生:读书、教、著书、科考。
文学成就
康熙十八年(1679年)
蒲松龄40岁。开始在本县西蒲村毕际有家坐馆。三月,已作成之狐鬼小说初步结集,定名《聊斋志异》。高珩为之作序。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蒲松龄44岁。作《婚嫁全书》。长孙蒲立德生。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蒲松龄45岁。作《省身语录》。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蒲松龄54岁。春,山东按察使喻成龙慕名邀请,到济南作客数日。馆东毕际有病逝,蒲松龄作《哭毕刺史》八首。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蒲松龄58岁。选《庄列选略》。朱缃寄诗、札,续借《聊斋志异》未读到的稿本。
蒲松龄72岁。五月,王士稹病逝,蒲松龄有《五月晦日夜梦渔洋先生枉过,不知尔时已捐客数日矣》四首挽之。十月,赴青州考贡,为岁贡生,受知山东学政黄书琳。作俚曲《墙头记》。
上一篇:河北大巴坠河14人遇难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09-11 tvb蒲松龄
- 09-11 河北大巴坠河14人遇难
- 09-11 我和我的家乡票房破2亿
- 09-11 女孩疑教唆2女童跳楼
- 09-11 海贼王989
- 09-11 心肺复苏将被纳入教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