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微吟不能长
燕歌行原文翻译注音
燕歌行原文翻译注音如下:一、原文及注音hàn jiā yān chén zài dōng běi汉 家 烟 尘 在 东 北hàn jiāng cí jiā pò cán zéi汉 将 辞 家 破 残 贼nán ér běn zì zhòng héng xíng男 儿 本 自 重 横 行tiān zǐ fēi cháng cì yán sè天 子 非 常 赐 颜 色chuāng jīn fá gǔ xià yú guān摐 金 伐 鼓 下 榆 关jīng pèi wēi yí jié shí jiān旌 旆 逶 迤 碣 石 间xiào wèi yǔ shū fēi hàn hǎi校 尉 羽 书 飞 瀚 海chán yú liè huǒ zhào láng shān单 于 猎 火 照 狼 山shān chuān xiāo tiáo jí biān tǔ山 川 萧 条 极 边 土hú qí píng líng zá fēng yǔ胡 骑 凭 陵 杂 风 雨zhàn shì jūn qián bàn sǐ shēng战 士 军 前 半 死 生měi rén zhàng xià yóu gē wǔ美 人 帐 下 犹 歌 舞dà mò qióng qiū sāi cǎo féi大 漠 穷 秋 塞 草 腓gū chéng luò rì dòu bīng xī孤 城 落 日 斗 兵 稀shēn dāng ēn yù cháng qīng dí身 当 恩 遇 常 轻 敌lì jìn guān shān wèi jiě wéi力 尽 关 山 未 解 围tiě yī yuǎn shù xīn qín jiǔ铁 衣 远 戍 辛 勤 久lì jìn guān shān wèi jiě wéi玉 箸 应 啼 别 离 后shào fù chéng nán yù duàn cháng少 妇 城 南 欲 断 肠zhēng rén jì běi kōng huí shǒu征 人 蓟 北 空 回 首biān tíng piāo yáo nà kě dù边 庭 飘 飖 那 可 度jué yù cāng máng gèng hé yǒu绝 域 苍 茫 更 何 有shā qì sān shí zuò zhèn yún杀 气 三 时 作 阵 云hán shēng yī yè chuán diāo dǒu寒 声 一 夜 传 刁 斗xiāng kàn bái rèn xuè fēn fēn相 看 白 刃 血 纷 纷sǐ jié cóng lái qǐ gù xūn死 节 从 来 岂 顾 勋jūn bú jiàn shā chǎng zhēng zhàn kǔ君 不 见 沙 场 征 战 苦zhì jīn yóu yì lǐ jiāng jūn至 今 犹 忆 李 将 军二、翻译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士,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锣声响彻重鼓捶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诿迤猎猎碣石之山间。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士,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着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燕歌行原文及翻译
燕歌行原文及翻译如下:一、燕歌行原文:高适【原文】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风飘飙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二、赏析:1、《燕歌行》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高适的这首《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他是第一个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的。作者有感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与奚族作战打了败仗却谎报军情,作诗加以讽刺。2、自唐开元十八年(730年)至二十二年(734年)十二月,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开元十五年(727年),高适曾北上蓟门。开元二十年(732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736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颇深,因写此篇。3、全诗以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逐步推进,脉理绵密。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4、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上一篇:年费会员分期计划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