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讲故事
莫言发表得奖感言时讲的七个小故事
1、小学三年级看苦难展览上世纪六十年代,莫言上小学三年级,学校组织参观一个苦难展览,学生在老师引领下放声大哭。莫言为了能让老师看到他的表现,不擦脸上的泪水。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莫言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莫言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莫言悟到一个道理,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2、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莫言跟随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逃跑了,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母亲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他们的麦穗,扬长而去。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神情绝望,多年后,那个看守麦田的人变成一个老人,莫言在集市上碰见他,莫言想冲上去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他,对他说:那个打她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3、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一个中秋节的中午,家里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家门口,莫言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莫言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莫言,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4、最后悔的一件事莫言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莫言就去了学校。当莫言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他,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5、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莫言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莫言吓得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时听到母亲唤他的乳名,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也没有骂他,只是摸着他的头,发出叹息。6、顶撞老首长莫言在部队工作,一天晚上,在办公室看书,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他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莫言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老长官被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莫言得意了许久,觉得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多年后,却为此深感内疚。7、八个泥瓦匠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雷声阵阵,众人都胆战心惊,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没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扔出了庙门,结果哪个人刚被扔出庙门,破庙轰然坍塌。
莫言发表得奖感言时讲的七个小故事是哪些?
第一个是他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老师带领他们去看苦难展览,有同学装哭他真哭告密的故事。第二个是他顶撞老首长,自己很自负的故事。第三个是暴风雨中八个泥瓦匠,在破庙前躲雨的故事。第四个是打碎了暖水瓶母亲没有责骂。第五个是母亲捡麦穗儿挨打。第六个是母亲训斥我对要饭者刻薄。第七个是多算了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一: 他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正好是文革的时候,老师带领他们去看苦难展览,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哭,有真哭的,又有假哭的,还有不哭的,莫言向老师告密指责那个不哭同学的故事。像莫言那样真哭和他的同学装哭(装哭的人告不哭的人,哭的人告不哭的人)告密的故事,在那个时代是屡见不鲜的,很具有代表性。我有幸和莫言是同时代的人。记得也是上小学的时候,学校里经常会请校外的贫下中农来学校里做忆苦报告,有一次,有一个老农讲他的家世,如泣如诉挺感人的,当时我和同学们有真哭的也有假哭的,还有不哭的。我们当中也有告密的,只不过我们当中的告密者(据我所知)是明目张胆的。好几个同学同时指着一个女生对老师说(报告结束后):老师她没哭。那个姓苗的(这里不提她的名字)同学一听,吓得顿时目瞪口呆····。二: 就是莫言顶撞老首长的故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经常会发生的。只是版本不同而已。上周六,我女儿从外地打来电话对我说:妈妈,您瞧你们家的妞妞(我的小外孙女),越来越会狡辩了。“怎么回事?宝贝。”我在电话的这头说。“今天我带妞妞去游乐场玩,上午有点冷,我不想让她在外面玩滑滑梯,我说这个时候太冷了,你看现在没有一个小朋友在这儿玩?妈妈您猜猜,你们家妞妞怎么说的?她才三岁啊。”女儿在电话那头问我。我想了想说:“那你告诉我吧。”因为我很想知道。女儿说:“您家妞妞说,‘我不是小朋友?’”······。听到了吗,小朋友。就连三岁的小朋友都会这么说。只是三岁的孩子她这么说,也许她还不知道,妈妈所说的小朋友不包括她,她也许会有别的什么理解,只会为自己寻找理由,想去玩。但绝对不会伤害别人,反而给我们带来了乐趣,感觉孩子正在成长,为她骄傲。而我们大人则不同。记得我也做过这种类似的事。比如说,有时候,我们到别人(熟人)家里,去找自己要找的人,主人不在家,只有一位老太太(或者是一位老大爷),为我们开了门,我们就会对老太太说:你们家里没人,那···那,----我改天再来吧。难道老人不是人吗?如果不是老人在家,谁为我们开门?我们怎么会知道家里没人。是我们不把老人放在眼里,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老人的。我们不但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羞耻,反而沾沾自喜为自己偷换概念,洋洋得意,潇潇洒洒。三: “暴风雨中八个泥瓦匠,破庙前躲雨。”这让我想起了一个佛教的故事。有一个佛教的礼堂里,有好多人都在那儿做礼拜,一个主教在那讲,大家都在聚精会听讲做祈祷。有一个老太太既不认真听讲,也不做祈祷,主教大人讲完后走到她的身边说:你为什么既不认真听讲,也不做祈祷。老太太说:我不信上帝,也不信主教大人您说的。主教大人说:你为什么不信。老太太说:您信,您得到了什么,我不信。我又少了什么?······四: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五: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理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扇了她一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六: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七: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莫言讲故事的人想表达什么
@老虎不吃饭饭: 作为一名讲故事的人,莫言在这样一个隆重的场合下接连讲了好几个故事。这些故事串联到一起就是一个道德讽喻。他以一个小说家的方式而不是一名思想家的方式,巧妙地把话题紧紧地拴在了故事上。没有故事的人是可怜的,有故事讲不出来是可怜的,没故事可讲却硬要编个虚假的故事,是可怜的。 @老虎不吃饭饭: 苦难、人性、爱、理解与宽容,是莫言演讲关键词,他用这种方式与世界性普世价值对接,能够宽容彼此价值差异的人,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之上。在不违背人性的前提下,人们应彼此宽解、尊重,而不是朝着别人扔石头。那个被小孩子莫言及同学扔过石头的老单干户,在他不断的反思中,成为他小说中的人物。 莫言说到母亲的言传身教,他说到他母亲的那些细节,很真挚。他是讲故事的人,所以他没有用一种说教的方式或者用一些观念,来讲他的文学创作。而是从自己的经历说起,用故事说话,让人从中看到他的善恶观,道德观,让人看到他内心非常柔软的部分,这是他自己的独特的方式。印象里,莫言本人一向如此,他的书很少涉及思想、理论,而是一直用经验说话。讲话中,能看到他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回顾,我想这主要是出于西方世界可能还对他有所陌生,所以有所交待是必要的。另外,最重要的是,他用很巧妙的方式,讲故事的方式回答了国内或华文世界,在一些方面对他的争议。他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作品,他最真实的想法都在自己作品里,我觉得回答得很巧,也是可以理解的。采写/新京报记者 于丽丽 莫言站在诺贝尔讲台上,向全世界人讲述了一个生存的和文学的故事。他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了他对自我、人生、社会、历史的理解,以及民间故事与现代小说的关系。莫言在演讲中呈现了现实经验转化为艺术经验的过程。他的故事有三个来源:一是现实的残酷经验,如童年的苦难记忆。二是超越残酷经验的爱和悲悯,如母亲的爱、东方哲学的启示。三是故乡流传的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这些要素,通过他个人的奇思异想组合在故事结构中。他的故事,既是对残酷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超越现实的残酷性和人的局限性的
莫言讲故事的人最后三个故事有什么寓意吗
表达的意思是损人利己”被公认为邪恶,但这个“人”被定义为“个人”、“少数人”或“敌人”,这个己被定义为“多数人”、“集体”、“国家”和“民族”的时候,“损人利己”就会披上美丽的道德外衣,大家都可以毫不亏心地去做。人权的基本善就是那座为我们遮风避雨的破庙,漠视他人的权利必导致自己权利的不保,牺牲个人最终不能增益集体的利益——因为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摘要】
莫言讲故事的人最后三个故事有什么寓意吗【提问】
表达的意思是损人利己”被公认为邪恶,但这个“人”被定义为“个人”、“少数人”或“敌人”,这个己被定义为“多数人”、“集体”、“国家”和“民族”的时候,“损人利己”就会披上美丽的道德外衣,大家都可以毫不亏心地去做。人权的基本善就是那座为我们遮风避雨的破庙,漠视他人的权利必导致自己权利的不保,牺牲个人最终不能增益集体的利益——因为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回答】
莫言为什么会得诺贝尔奖?
获奖原因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融为一体。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官网,诺奖得主,摘录了《天堂蒜苗之歌》中的一章,作为莫言作品的介绍。
莫言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暴力性。1986年出版的《红高粱》是一部初级文本,似乎是一部原始的语言代码,包括通奸(淫乱)、饮酒、斩首、剥皮等基本暴力词汇。它们是验证“民族原始生命力”存在的一种见证。
之后,莫言成为了酷字的坚定作家,如《酒国红烧娃》、《筑路剥狗皮》、《草食世家剥猫皮》、《开膛破肚取仙丹之胆》、《清棉机砸人》等。莫言以独特的感官描写展现了暴力带来的生理和心理感受。
对莫言获诺贝尔奖的看法
1.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中国人进军诺贝尔奖金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莫言的获奖,充分证明了中国人的实力,也证明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中国人再一次向世界证明了世界舞台不能缺少中国的精彩,从奥运会的光彩夺目到诺贝尔奖的锦上添花,世界因中国而更加充满生机和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正在为世界的美好明天而身体力行。3.莫言获得诺贝尔,是世界承认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开始。从此世界开始关注中国文学,虽然中国是文明古国,古代的文学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但是近代文学,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文学便调零了。莫言的文学尤其是红高粱,是他的一个巅峰。宣告了莫言文学,中国近代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声音。随着改革开放,还会更多的莫言,敢言获得新的诺贝尔。4.莫言的此次获奖无疑会带动国内公众短暂地对文化精神方面的追求。
上一篇:11社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