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糖
古代日常食用的“糖”,是从哪儿来的
研究表明,人体摄入糖份后,大脑会分泌大量多巴胺。这种神经传导物质,使人体产生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达到兴奋的目的。如今,各种甜品比比皆是,应有尽有,在古代,日常食用的糖是从哪来的呢? 蜂蜜往往和甘甜划上了等号。事实上,蜂蜜的采集经历了野生、半野生和家养三个阶段。最早食用蜂蜜的文字记载出现在《礼记·内则》中称:先秦时期 “子事父母,枣栗饴蜜以甘之。” 当时吃的蜂蜜完全依赖于野外采集。 到了东汉,《山海经》中有 “平逢之山,蜂蜜之庐” 的说法,既明确表示了蜂蜜的存在,又指出了最早家养蜜蜂的大致年代。学者皇甫谧撰写的《高士传》指出: 姜岐“遂隐居,以畜蜂、豕为事。” 姜岐开启了驯化蜜蜂的序幕,被称为“中华养蜂第一人。”西晋文学家张华的《博物志》显示: “远方诸山出蜜、蜡处,其处人家有养蜂者。” 南北朝时,蜂蜜质量渐入佳境。思想家陶泓景看到长安街头出现的家采蜂蜜,“白如凝酥,质量甘美,耐久储不坏”。魏晋南北朝时,西晋文学家郭璞在《蜜蜂赋》中写道: 蜂蜜的性状应该“散似甘露,凝如割脂”。 与此同时,养蜂业渐渐走上了“技术流”路线。刘宋学者郑缉之在《永嘉地记》记述: 每年七、八月间,人们“以蜜涂桶,飞者闻蜜气或停,不过三、四来,便举群悉至。” 这是人为诱蜂分群的最早记录。唐初,河东裴明礼善于采蜜 养生 ,他的秘诀是 “乃缮甲第,周院置蜂房,以营蜜。广栽蜀葵杂花果,蜂采花逸而蜜丰矣。” 北宋王禹偁颇好养蜂,他在《小畜集》中提及:“蜂之分也,或团如罂,或铺如扇,拥其王而去。王之所在,蜂不敢螫。失其王,则溃乱不可响迩。凡取其蜜不可多,多则蜂饥而不蕃。又不可少,少则蜂堕(惰)而不作。”他认识到了蜂王对蜂群的重要性,还发明了刺台控制分蜂技术。南宋文人罗愿撰写了《尔雅翼》,对家养蜜蜂的饲养进行了系统性研究。 此后,元朝司农司撰写的《农桑辑要》、明初刘基的《郁离子》、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清朝郝懿行《蜂衙小记》等文献,均对养蜂采蜜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在时代的推动下,蜂蜜在 社会 经济、饮食文化、医药保健等领域成绩斐然,成为古代 “甜蜜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饴饧,也是古代一大糖源。乍一看,人们对饴饧很陌生,其实它就是大多数人吃过的麦芽糖。饴饧 历史 悠久,《诗经·大雅》就有“周原朊朊,堇荼如饴”的诗句。《周礼·天官·疾医》将“饴蜜即甘”列为五味中“甜”的代表。 《说文解字》有云: “饴,米蘖煎也。” 它由米曲发酵后榨汁煎熬而成的。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录了饴饧的制作过程: “用粱米、稷米者,饧如水精色。” 唐人韩鄂编写了《四时纂要》,他总结出“煎饧法”制饴饧。入宋后,人们对饴饧提出要求更高,药学家寇宗奭的《本草衍义》中,觉得制作饴饧的原料最好是 “糯与粟米作者佳,余不堪用” 。 明清以后,制饴工艺的成熟精进。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明言: “凡饴饧,稻、麦、黍、粟皆可为之。” 说明当时五谷杂粮都可制饴。这里的“饴饧”有什么区别吗?国学大师季羡林在《中华蔗糖史》中解释: “清者也就是软一点、湿一点、稀一点的”叫做“饴”,“稠者也就是硬一点,干一点”称为“饧”, 不过各地风俗各异,饴饧分类略有不同。 饴饧制作简单,甘甜味美,在唐朝较为常见。武后时期,文学家张鷟(音zhuó)称赞: “江淮果物,荔枝、龙眼之珍;河济饴饧,米蘖、马鞍之妙。” 唐末文学家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有大扁饧、马鞍饧、荆饧之分,显然前两种按形状命名的,后一种是按产地命名的。以唐朝为分界点,饴饧的命运由盛转衰,日渐式微,令人惋惜。 饴饧的衰落,归咎于蔗糖的兴起。战国时期,甘蔗进入人们的生活。《楚辞·招魂》中有 “腼鳖炮羔,有拓浆些” 的诗句,“拓浆”指的就是甘蔗汁。西汉学者刘歆在《西京杂记》中有载: “闽越王献高帝石蜜五斛。” 据此推断人们食用蔗糖已有2000年的 历史 了。 用甘蔗汁做成的蔗糖,古称“石蜜”、“糖霜”、“沙饧”等。从名称可以看出,石蜜是块状蔗糖,糖霜和沙饧是结晶状蔗糖。东汉南海人杨孚所著的《凉州异物志》所说: “石蜜非石类,假石之名也。实乃甘蔗汁煎而曝之,则凝如石,而体甚轻,故谓之石蜜也。” 表明甘蔗汁曝晒凝结后形成石蜜。唐人邹和尚在四川遂宁发明“窨制糖霜术”,通过甑蒸、釜熬、煎蒸、灌瓮相接和取霜等工艺,制成了糖霜。 蔗糖需要植蔗、压榨、取汁、熬糖、结晶等流程。北宋初年,甘蔗种植面积开始扩大。四川遂宁“为蔗田者十之四,糖霜户十之三”。南宋王灼编著了最早的甘蔗制糖专著《糖霜谱》,他总结出了 “藏种法”、“治田法”、“种蔗法” 等甘蔗种植方法。 唐宋时期,人们采用甘蔗过蒸取汁的方法。 在元代,截蔗压榨法成为主流。明朝的《天工开物》中介绍了带有木制轧辊系统的糖车,大大提高了榨汁效率,糖车直到建国初期,部分地区仍在使用,成了现代榨汁机的雏形。 为了能够熬出更好的糖浆,唐太宗派人远赴印度学习制糖术。用这一技术制成的蔗糖,“色味愈西域远甚”。宋朝的福建糖农,用黄泥覆盖法做出了白色蔗糖。至元朝,人们发明了加灰凝固法,不但能去除蔗糖酸性,还能加快凝固。明朝时,宋应星总结出了“黄泥水淋法”,进一步提高了蔗糖的数量的和质量。 据《史学杂志》显示,1637年至1683年,福建销往日本的蔗糖年均达169万斤。清人在东南亚垄断了当地制糖业,并对欧洲现代制糖业发展提供了帮助。蔗糖虽然出现较晚,但发展较快,逐步替代蜂蜜和饴饧,成为人们依赖的主要糖源。 除了这三大糖源之外,人们还用甜菜制糖。甜菜集中种植于北方,起初充作药用。据农业专家唐启宇推测,甜菜制糖技术最早起源于清末,其影响微乎其微。纵观古代糖史,是一部糖源竞争史,是一部技术发展史,更是一部味觉进化史。 参考资料: 【1】刘 丹 《中国古代糖史研究》 【2】杨东甫 《制糖话古》 【3】张宗栋 《石蜜考辩》 【4】陈 磊 《唐人饮食中的石蜜、甘蔗和饴糖》 【5】龚一飞 《中国养蜂史述要》 【6】张平真 《甜蜜事业的回顾》 【7】徐晓望 《福建古代制糖术与制糖业》 文字由 历史 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代人们日常食用的“糖”,是从哪儿来的?怎么做的?
糖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是重要的调味品,也是人体的主要营养来源之一。在古代,人们已经知道如何从天然物质中获得甜食,如蜂蜜、新鲜水果和植物。但是由于技术落后,这些物质只是天然物质而不是人类的加工品。随着时代的进步,糖的提取方法变得更加专业化和机械化。人类主要经历了早期制糖、手工业制糖和机械化制糖三个阶段。每一次工业的进步都给人类的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的飞跃,从早期从大自然中提取甜食,到后来用谷物制糖,再到后来用甘蔗制糖。随着制糖的逐渐繁荣,普通人的家庭也逐渐买得起糖了。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制糖国家之一。糖主要来自以下来源。(1)麦芽糖在早期的制糖阶段,中国古代以麦芽糖和蔗糖为主要成分,其中麦芽糖的作用相对更为重要。所谓的麦芽糖,就是玉米、大麦等谷物经过发酵糖化制成的食品。简单来说,就是谷物发酵制成的糖。早在我国西周时期,就有关于麦芽糖的记载。《诗经·大牙》写道:“甜茶多”,意思是周地肥美,连堇菜、琉璃苣这样的野菜都像麦芽糖一样甜。李周《天官集义》将“甜蜜即甜”列为五味中“甜”的代表。麦芽糖,又称麦芽糖浆或麦芽糖糖浆,是淀粉糖的一种。关于麦芽糖的制作方法,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舒窈》一书中记载:“用米小米者,纯净如水。除了焦糖,甘蔗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糖源之一。古人把甘蔗制成的糖称为“石蜜”和“糖粉”等。所谓“石蜜”就是方糖。东汉杨辅曾在《凉州异物志》中写道:“石蜜不是石头,也是假石头。”它是用甘蔗汁油炸并暴露的。它像石头,但很轻,所以被称为石头蜂蜜。这意味着甘蔗加工成甘蔗汁后,暴露在阳光下凝结成块状,即“石蜜”。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甘蔗的国家,也是重要的甘蔗生产国。
食糖的概念
传统工艺食糖的制作主要分为二大类,一是传统熬制工艺,二是现代工业化制作。传统熬制工艺只能用甘蔗做原料进行生产,将收割下来的甘蔗经过切碎碾压,压出来的汁液先去除泥土、细菌、纤维等杂质,接着以小火熬煮5~6小时,不断搅拌让水份慢慢的蒸发掉,使糖的浓度逐渐增高,高浓度的糖浆在冷却后会凝固成为固体块状的粗糖,也就是红糖砖。这种传统做法保持了甘蔗原本的营养,同时也使红糖带有一股类似焦糖的特殊风味。制作过程中熬煮的时间越久,红糖砖的颜色也越深,使红糖呈现出不同深浅的红褐色。红糖经过重新溶解、加热,并添加适当的骨炭吸附里面的杂质,然后冷却形成过饱和溶液,蔗糖分子重新进行结晶、析出,从而形成了白砂糖。白砂糖经加水后重新溶解,并添加适量蛋清,经加热、过滤、熬制、浓缩结晶7天、干燥后成为冰糖。现代工艺把甘蔗或甜菜压出汁,滤去杂质,再往滤液中加适量的石灰水,中和其中所含的酸(因为在酸性条件下蔗糖容易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再过滤,除去沉淀,将滤液通入二氧化碳,使石灰水沉淀成碳酸钙,再重复过滤,所得到的滤液就是蔗糖的水溶液了.将蔗糖水放在真空器里减压蒸发、浓缩、冷却,就有红棕色略带粘性的结晶析出,得到原糖(按照中国的相关食品法规,由于原糖中含有较多的杂质,因而不能直接食用)。将原糖溶于水,加入亚硫酸盐(硫化法)或碳酸(碳化法),用于去除原糖中的杂质,并吸附水中的有色物质,再经过滤、加热、浓缩、冷却、结晶,一种白色晶体——白糖就出现了。以上经过二个步骤生产成白砂糖的方式,称为二步法,是国际上最常用的蔗糖生产工艺。但这种工艺无法生产出红糖,因而国内食糖生产企业通常使用一步法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原糖,而是把压榨出来的蔗汁经过亚硫酸法清净(或其他方法的清净)、预灰和加热工序、蔗汁的硫熏中和、蔗汁的沉降、蔗汁的过滤多道工序来进行处理,蔗汁经过清净处理后进行浓缩结晶后成为白砂糖。白砂糖经过溶解结晶后,可生成冰糖。根据生产工艺和产成品的不同,冰糖又分为单晶冰糖和多晶冰糖二种。单晶冰糖的生产方式是将白砂糖放入适量水加热溶解,过滤后输入结晶罐,使糖液达到饱和,投入晶种进行养晶,待晶粒养大后取出进行脱蜜及离心甩干,通过风干燥,过筛,分档后即成成品。多晶冰糖是将白砂糖放入适量水加热溶解,进行煮糖,达到一定浓度后输入结晶盆,在结晶室内养晶一周后,取出将母液控尽,去掉砂底敲碎干燥后,混档或分档为成品。国家生产许可证发放白砂糖、绵白糖、赤砂糖、多晶体冰糖、单晶体冰糖、方糖、冰片糖、黄砂糖(广东)、加工红糖(浙江)。
上一篇:世界上最好看的图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