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三号登月
嫦娥三号在月面探测中有哪些科学发现
嫦娥三号在月面探测中的科学发现如下:1、发现一个罕见的处于双星快速物质交流演化过程中的天体。2、发现一批处于双星慢速物质交流演化过程中的样本。3、发现一个处于六星系统中的半相接型密近双星。4、发现密近双星普遍存在于多星系统的可能性等。5、嫦娥三号首次发现地球等离子体层边界在磁层亚暴的影响下发生凸起。6、我国科学家利用玉兔月球车上四台科学仪器的探测数据,在国际上首次揭示月球雨海区的火山演化历史。嫦娥三号任务的科学目标及有效载荷配置:嫦娥三号探测器是中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地无人登月探测器,由着陆器和月面巡视器(又称玉兔号月球车)组成。嫦娥三号成功着陆月球并进行了就位和巡视探测,实现了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发展战略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2002年,中科院牵头组织论证并提出了探月工程二期的科学目标,2008年工程立项启动后,又组织开展了嫦娥三号任务有效载荷与科学目标专题研究,最终确定了嫦娥三号任务的三大科学目标,即: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地球等离子层探测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这3个科学目标也被概括为测月、观天、看地。为了完成以上科学目标,嫦娥三号探测器共搭载了8台有效载荷,其中,着陆器上搭载了地形地貌相机、降落相机、极紫外相机、月基光学望远镜,巡视器上搭载了全景相机、测月雷达、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和红外成像光谱仪。这8台载荷中,月基光学望远镜、极紫外相机和测月雷达都是国际上首次应用于月球科学探测的科学仪器。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嫦娥三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12月14日21时11分成功软着陆在西经19.51°、北纬44.12°的月球雨海北部虹湾预选着陆区位置,标志着我国首次实现了在地外天体的软着陆,12月15日着陆器与巡视器(月球车)成功分离。随后,着陆器与巡视器搭载的8台科学仪器陆续开机并获取科学探测数据。巡视器在着陆区自北、向东、向南、向西、向北开展了月面巡视探测,第二月昼期间,巡视器出现故障,只累积行驶约114.8m(图1)。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只探测了2个点,红外成像光谱仪只探测了4个点;极紫外相机于2014年6月底七月昼期间出现故障,2014年7月份以后没有获得观测数据,近6个月期间正常工作约230小时,共获取了1300多幅科学探测图像数据,而且由于热控等原因,该载荷并未像预期那样实现全天候即每个月昼14天的观测,只能在月球的早上和傍晚期间开机观测。目前,唯一仍在正常且超期工作的是安装于着陆器上的月基光学望远镜。据统计,2013年12月2日-2016年6月30日,嫦娥三号探测器共计开展了32个月球白昼的科学探测工作。截至2016年6月30日,地面应用系统归档嫦娥三号各类数据共计7.07TB。其中,原始数据1.97TB。
“嫦娥三号”登月探测器的组成部分有哪些
“嫦娥三号”登月探测器分为5大部分,分别是:1、探测器系统探测器系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负责,主要任务是研制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嫦娥三号探测器由着陆器和巡视器(俗称月球车)两器组成。着陆月面后,在测控系统和地面应用系统支持下,探测器携带的有效载荷开展科学探测。2、运载火箭系统运载火箭系统的主要任务是研制长征三号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嫦娥三号探测器直接发射至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3、发射场系统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承担嫦娥三号发射任务。发射场系统通过适应性改造,具备长征三号乙改进型火箭的测试发射能力。4、测控系统测控系统的主要任务是运载火箭、探测器在各飞行阶段及探测器在月面工作阶段的测控、轨道测量与确定、月面目标定位以及落月后着陆器和月面巡视器的控制。该系统主要由运载火箭测控网,S频段航天测控网、深空测控网、甚长基线干涉VLBI测轨分系统和国际联网测控站组成。测控系统新建喀什35m、佳木斯66m深空测控站及遥操作系统,首次主用X频段对探测器进行测控。5、地面应用系统地面应用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科学探测任务,研究提出有效载荷配置需求;制定科学探测计划和有效载荷运行计划,监视着陆器和巡视器有效载荷的运行状态,编制有效载荷控制指令和注入数据,完成有效载荷运行管理;使用北京密云50m和云南昆明40m口径两个地面站并行工作,同时接收着陆器和巡视器的下行探测数据,进行本地储存和备份;对科学探测数据进行处理、解译,组织开展科学应用研究;受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委托,管理科学探测数据并按规定分发数据产品。扩展资料:嫦娥-3的整个探测过程中,包括地月转移、环月、软着陆、巡视勘察几个阶段,需要攻克多项关键技术与发射、近月制动、变轨等阶段相比,落月更为关键。着陆是从距月面15km时开始下降,要在短短的几百秒内安全降落到月面预选着陆区,这是一个全新的、也是一个最重要的考验。这当中的主要技术成就是研制了很多新的敏感器:微波测距、测速敏感器、激光测距敏感器、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和光学成像敏感器,都是为了确保探测器实现安全区着陆。一开始我们在全国招标,有的设备很多的单位想做却做不下来,只好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己兜底,最后都成功研制出来了,由此也带动了我国很多敏感器的研制工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嫦娥三号探测器
我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是?
我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是“嫦娥三号”。2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探测器由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嫦娥工程二期之一的探测器,创下了全世界月中工作时间最长的记录。其拍摄的月面照片是人类时隔4多年来首次获得的最清晰的月面照片,其中的大量科学信息、照片和数据免费向全世界公开分享。
嫦娥五号什么时候登月
嫦娥五号于2020年12月1日23时11分登月成功,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正面西经51.8度、北纬43.1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传回着陆影像图。嫦娥五号的落月过程经历了主动减速、快速调整、接近、悬停避障、缓速下降和自由下落段,看似轻松的平稳降落背后,蕴藏着众多科研人员的智慧和积淀。嫦娥五号任务是“探月工程”的第六次任务,也是中国航天迄今为止最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将实现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等科学研究。扩展资料:2020年12月2日4时53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完成了月球钻取采样及封装。2020年12月2日22时,经过约19小时月面工作,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并已按预定形式将样品封装保存在上升器携带的贮存装置中。采样和封装过程中,科技人员在地面实验室根据探测器传回数据,仿真采样区地理模型并全程模拟采样,为采样决策和各环节操作提供了重要依据。着陆器配置的月壤结构探测仪等有效载荷正常工作,按计划开展科学探测,并给予采样信息支持。
嫦娥五号什么时候登月的
嫦娥五号12月1日登陆月球。
这次嫦娥五号的任务,就是在月球正面未曾探索过的区域收集尘埃和碎片并将其送回地球,以便于分析月球形成演化历史。
嫦娥五号样本可以填补科学家对月球火山活动理解上的一个重要空白。这些来自月球的物质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精准地确定地球、火星和水星等行星表面的年代。根据计算陨石坑的方法,月球也是为其他行星测年的重要参考。
11月24日
“出发”——嫦娥五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并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12月1日
“到达目的地”——嫦娥五号在月球正面预选区域着陆并开展采样工作。
12月2日
“已揽件”——嫦娥五号顺利完成月表自动采样,并将样品保存在上升器携带的贮存装置。
12月3日
上升器点火起飞、精准入轨。
12月6日
“已装车”——嫦娥五号完成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之间的交会对接及样品转移。
12月17日
“已送达”——嫦娥五号重返地球。
我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是什么
我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是“嫦娥三号”。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探测器由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嫦娥工程二期之一的探测器,创下了全世界月中工作时间最长的记录。其拍摄的月面照片是人类时隔40多年来首次获得的最清晰的月面照片,其中的大量科学信息、照片和数据免费向全世界公开分享。嫦娥三号探测成果有什么1、月球地质剖面:嫦娥三号首次使用新研制的月球测量雷达完成了第一个月球地质剖面,展示了月球表面以下330米深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演化过程,发现了一种新的岩石,即月球玄武岩。2、第一次天体调查:嫦娥三号首次用光学望远镜进行观测,并对月球北极以上地区的天体进行了科学调查。其相当于人类的人口普查,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紫外波段“巡天”。3、第一次证明月球上没有水:其测量了月球地表上的水的含量,得到了历史上最低的测量值,而且符合预期。也就是说,第一次明确地证明月球上没有水。4、地球等离子体层图像:嫦娥三号着陆船上安装了极紫外摄像机,是专门用来观察等离子体变化的设备。获取的1300多幅地球等离子体层图像数据,为空间天气预报提供了大量依据,保障了地面与航天器之间的通信安全。第一个在月球背面成功软着陆的探测器是什么第一个在月球背面成功软着陆的探测器是中国嫦娥四号。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该探测器自主降落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区内,首次进行月背软着陆和巡视调查。通过执行太阳翼和定向天线展开等多种任务,建立了定向天线高码率链路,实现了月灯和地面稳定通信的“小目标”。
嫦娥五号的发射时间是什么时候
嫦娥五号于2020年11月24日发射。
这次嫦娥五号的任务,就是在月球正面未曾探索过的区域收集尘埃和碎片并将其送回地球,以便于分析月球形成演化历史。
嫦娥五号样本可以填补科学家对月球火山活动理解上的一个重要空白。这些来自月球的物质还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精准地确定地球、火星和水星等行星表面的年代。根据计算陨石坑的方法,月球也是为其他行星测年的重要参考。
11月24日
“出发”——嫦娥五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并进入地月转移轨道。
12月1日
“到达目的地”——嫦娥五号在月球正面预选区域着陆并开展采样工作。
12月2日
“已揽件”——嫦娥五号顺利完成月表自动采样,并将样品保存在上升器携带的贮存装置。
12月3日
上升器点火起飞、精准入轨。
12月6日
“已装车”——嫦娥五号完成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之间的交会对接及样品转移。
12月17日
“已送达”——嫦娥五号重返地球。
中国现在到嫦娥几号了?
40年前美国送给中国1克月球土壤,这次我们亲自去月球挖2000克!
再比如,我们的航天运载能力也不能算是全球领先了——20吨已经近乎是我们的运载极限(长征五号),而美国SpaceX猎鹰号的运载能力已经达到了63吨,而且还具... 展开
分享
评论
11
查看更多
特色词条 | 本词条按照特色词条指南编辑并维护
贡献维护者 lnc19940708
嫦娥五号(Chang'e 5),由国家航天局组织实施研制,是中国首个实施无人月面取样返回的月球探测器,为中国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战。[1][2][3]
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搭载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升空并将其送入预定轨道[4]。11月24日,嫦娥五号完成第一次轨道修正[5]。11月25日,嫦娥五号完成第二次轨道修正[6]。11月28日,嫦娥五号进入环月轨道飞行[7]。11月29日,嫦娥五号从椭圆环月轨道变为近圆形环月轨道[8]。11月30日,嫦娥五号合体分离[9]。12月1日,嫦娥五号在月球正面预选着陆区着陆[10]。12月2日,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完成了月球钻取采样及封装[11]。12月2日,嫦娥五号完成月面自动采样封装[12]。12月3日,嫦娥五号上升器将携带样品的上升器送入到预定环月轨道。[13]12月6日,嫦娥五号上升器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交会对接,并将样品容器转移至返回器中[14]。12月6日12时35分,嫦娥五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与上升器分离,进入环月等待阶段,准备择机返回地球[15]。12月8日,嫦娥五号上升器受控离轨降落在预定落点[16]。12月12日,嫦娥五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实施第一次月地转移入射[17]。12月16日,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完成第二次月地转移轨道修正[18]。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着陆地球[19]。
嫦娥五号任务是中国探月工程的第六次任务,也是中国航天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截至2020年12月),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助力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等科学研究[20]。
嫦娥几时登月?
"嫦娥''登月在2022年左右
中国首次登月计划分三步
据中国月球探测计划的有关负责人披露,未来几年如果顺利实现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目标,中国可望在2010年以前完成首次月球探测。
据最新出版的《了望》周刊报道,中国的登月计划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发射太空实验室和寻找贵重元素的月球轨道飞行器;第二步,实现太空机器人登月;第三步,载人登月。虽然具体的登月时间现在尚不能完全确定,但航天科学家肯定中国实现人类登月所需的时间将比美国短。
月球探测是一个国家空间技术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各国探寻太空商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中国政府于2000年11月发表了中国航天白皮书,初步确立月球探测的目标,明确提出近期发展目标包括“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同时提出选择月球探测的目标必须突出特色,既要填补中国在月球探测领域的空白,也要为人类建立月球基地增添新的科学依据,尽量避免重复其他国家已做过的工作。
中国为登月计划成立了第一个空间机器人的专门研究机构,即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空间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的太空机器人专家称:太空机器人将在中国人登上月球前承担主要探测任务,在卫星维修、太空科学试验等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希望将来建立国际月球基地时,中国也能作出贡献。据已有的设计模型,用于月球表面探测的机器人轻小灵巧,会自由移动、爬坡和躲避障碍,并能适应月球上大温差和辐射等环境。
有科学家预言,21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将是建立利用太阳能的“月球城”--多余的能量将被传送到地球上的采集点。
中国一旦成功实现载人登月,将成为世界上移居月球俱乐部的创始成员。
中新网11月29日电据新华网上海频道报道,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28日在此间表示,中国嫦娥工程探月计划进展顺利,运载火箭、探测器、数控、发射场和地面运用五大系统均完成初样阶段,各项技术指标均已确定,目前已进入转正样阶段,预计2007年发射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将不成问题。
欧阳自远院士是应首届长三角青年创新论坛的邀请,来上海做空间探测与中国月球探测的特色和创新的主题报告。
据欧阳院士介绍,中国探月计划经过长期准备、十年论证,其实早在2004年1月嫦娥工程正式立项前,已经有很多单位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过各项预研。对于这样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科学家首先将其划分成五大系统分别进行设计,设计方案讨论通过后,研制出原理性样机,再对样机经过各种复杂的实验,制作成初样,各项技术指标确定后,还要转成正样,再对正样进行单测、联测、综合测等各种测试,以保证任何一个环节都万无一失。
中国嫦娥工程探月计划主要分成绕、落、回三个阶段:2004-2007年为绕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发射嫦娥一号卫星,围绕月球进行一年的探测;2007-2012年为落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与月球巡视探测;2012-2017年为回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并采样返回。只有完成了这三个阶段以后,中国才考虑载人登月。
目前,中国已经选定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火箭选定长征三号甲。嫦娥一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目前初样星的整星测试已经完成,开始进入正样星的研制;承担卫星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甲火箭也已经投入生产,为了保证完成月球探测工程任务,科研人员对长三甲火箭进行了41项提高可靠性的设计。(
中国在2004年2月十三日公布首次探月计划——嫦娥计划。计划分“绕、落、回”三个发展阶段,首期“嫦娥一号”绕月工程,总投资14亿元(一个比较常见的比喻是:“第一次探月工程的花费也就相当于修建两三公里地铁的钱。”),将在2007年以前发射一颗绕月卫星。此后10年间,中国将陆续进行月球车在探月软着陆以及机器人月壤采样工作。
[编辑]首期计划“嫦娥一号”绕月工程四大任务是
一、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精细划分月球表面的基本构造和地貌单元,进行月球表面撞击坑形态、大小、分布、密度等的研究,为类地行星表面年龄的划分和早期演化历史研究提供基本数据,并为月面软着陆区选址和月球基地位置优选提供基础资料等。
二、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主要是勘察月球表面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钛、铁等14种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绘制各元素的全月球分布图,月球岩石、矿物和地质学专题图等,发现各元素在月表的富集区,评估月球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等。
三、探测月壤厚度,即利用微波辐射技术,获取月球表面月壤的厚度数据,从而得到月球表面年龄及其分布,并在此基础上,估算核聚变发电燃料氦-3的含量、资源分布及资源量等。
四、探测地球至月亮的空间环境。月球与地球平均距离为38万公里,处于地球磁场空间的远磁尾区域,卫星在此区域可探测太阳宇宙线高能粒子和太阳风等离子体,研究太阳风和月球以及地球磁场磁尾与月球的相互作用
在太空中走得更远正在成为中国航天人的新梦,随着国际深空探测热潮的又一次兴起,中国的探月计划也开始紧锣密鼓地展开。近日,记者专访了中国探月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
耗资15亿三年内首次探月
嫦娥几号登月?
"嫦娥''登月在2022年左右
中国首次登月计划分三步
据中国月球探测计划的有关负责人披露,未来几年如果顺利实现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目标,中国可望在2010年以前完成首次月球探测。
据最新出版的《了望》周刊报道,中国的登月计划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发射太空实验室和寻找贵重元素的月球轨道飞行器;第二步,实现太空机器人登月;第三步,载人登月。虽然具体的登月时间现在尚不能完全确定,但航天科学家肯定中国实现人类登月所需的时间将比美国短。
月球探测是一个国家空间技术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各国探寻太空商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中国政府于2000年11月发表了中国航天白皮书,初步确立月球探测的目标,明确提出近期发展目标包括“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同时提出选择月球探测的目标必须突出特色,既要填补中国在月球探测领域的空白,也要为人类建立月球基地增添新的科学依据,尽量避免重复其他国家已做过的工作。
中国为登月计划成立了第一个空间机器人的专门研究机构,即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空间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的太空机器人专家称:太空机器人将在中国人登上月球前承担主要探测任务,在卫星维修、太空科学试验等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希望将来建立国际月球基地时,中国也能作出贡献。据已有的设计模型,用于月球表面探测的机器人轻小灵巧,会自由移动、爬坡和躲避障碍,并能适应月球上大温差和辐射等环境。
有科学家预言,21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将是建立利用太阳能的“月球城”--多余的能量将被传送到地球上的采集点。
中国一旦成功实现载人登月,将成为世界上移居月球俱乐部的创始成员。
中新网11月29日电据新华网上海频道报道,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28日在此间表示,中国嫦娥工程探月计划进展顺利,运载火箭、探测器、数控、发射场和地面运用五大系统均完成初样阶段,各项技术指标均已确定,目前已进入转正样阶段,预计2007年发射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将不成问题。
欧阳自远院士是应首届长三角青年创新论坛的邀请,来上海做空间探测与中国月球探测的特色和创新的主题报告。
据欧阳院士介绍,中国探月计划经过长期准备、十年论证,其实早在2004年1月嫦娥工程正式立项前,已经有很多单位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过各项预研。对于这样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科学家首先将其划分成五大系统分别进行设计,设计方案讨论通过后,研制出原理性样机,再对样机经过各种复杂的实验,制作成初样,各项技术指标确定后,还要转成正样,再对正样进行单测、联测、综合测等各种测试,以保证任何一个环节都万无一失。
中国嫦娥工程探月计划主要分成绕、落、回三个阶段:2004-2007年为绕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发射嫦娥一号卫星,围绕月球进行一年的探测;2007-2012年为落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与月球巡视探测;2012-2017年为回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并采样返回。只有完成了这三个阶段以后,中国才考虑载人登月。
目前,中国已经选定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嫦娥一号卫星,发射火箭选定长征三号甲。嫦娥一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目前初样星的整星测试已经完成,开始进入正样星的研制;承担卫星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甲火箭也已经投入生产,为了保证完成月球探测工程任务,科研人员对长三甲火箭进行了41项提高可靠性的设计。(
中国在2004年2月十三日公布首次探月计划——嫦娥计划。计划分“绕、落、回”三个发展阶段,首期“嫦娥一号”绕月工程,总投资14亿元(一个比较常见的比喻是:“第一次探月工程的花费也就相当于修建两三公里地铁的钱。”),将在2007年以前发射一颗绕月卫星。此后10年间,中国将陆续进行月球车在探月软着陆以及机器人月壤采样工作。
[编辑]首期计划“嫦娥一号”绕月工程四大任务是
一、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影像,精细划分月球表面的基本构造和地貌单元,进行月球表面撞击坑形态、大小、分布、密度等的研究,为类地行星表面年龄的划分和早期演化历史研究提供基本数据,并为月面软着陆区选址和月球基地位置优选提供基础资料等。
二、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主要是勘察月球表面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钛、铁等14种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绘制各元素的全月球分布图,月球岩石、矿物和地质学专题图等,发现各元素在月表的富集区,评估月球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等。
三、探测月壤厚度,即利用微波辐射技术,获取月球表面月壤的厚度数据,从而得到月球表面年龄及其分布,并在此基础上,估算核聚变发电燃料氦-3的含量、资源分布及资源量等。
四、探测地球至月亮的空间环境。月球与地球平均距离为38万公里,处于地球磁场空间的远磁尾区域,卫星在此区域可探测太阳宇宙线高能粒子和太阳风等离子体,研究太阳风和月球以及地球磁场磁尾与月球的相互作用
在太空中走得更远正在成为中国航天人的新梦,随着国际深空探测热潮的又一次兴起,中国的探月计划也开始紧锣密鼓地展开。近日,记者专访了中国探月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
耗资15亿三年内首次探月
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有什么重大意义?
重大意义
1、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
2、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3、有利于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4、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5、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6、有利于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热情,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实现中国梦
嫦娥三号发射是如何善于行动的
嫦娥三号发射是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空间站的作用(1)空间站特点是体积比较大、结构复杂,在轨道飞行时间较长,有多种功能,能开展的太空科研项目也多而广。(2)这样能缩短航天员在太空的时间,减少许多消费,当空间站发生故障时可以在太空中维修、换件,延长航天器的寿命,增加使用期也能减少航天费用。相关信息介绍:嫦娥三号卫星简称嫦娥三号,是嫦娥绕月探月工程计划中嫦娥系列的第三颗人造绕月探月卫星。嫦娥三号任务是探月工程二期的关键任务,将突破月球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月面生存、深空测控通信与遥操作、运载火箭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等关键技术。实现中国首次对地外天体的直接探测。“嫦娥三号”最大的特点是携带有一部“中华牌”月球车,实现月球表面探测。
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有何意义?政治题
您好!意义:1、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
2、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3、有利于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4、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5、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6、有利于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热情,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实现中国梦。
嫦娥三号在本次月面探测中有哪些科学发现?
嫦娥三号任务背负着三大科学使命,即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地球等离子体层探测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
嫦娥三号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月基近紫外巡天观测,填补了国际上GALEX卫星巡天在低银纬天区的部分空白,月基光学望远镜也是嫦娥三号上目前唯一仍在正常工作的科学仪器。
月基光学望远镜的另一最大亮点是变星研究上发现的一系列新的天文现象。如:发现一个罕见的处于双星快速物质交流演化过程中的天体,发现一批处于双星慢速物质交流演化过程中的样本,发现一个处于六星系统中的半相接型密近双星,发现密近双星普遍存在于多星系统的可能性等。
嫦娥三号首次发现地球等离子体层边界在磁层亚暴的影响下发生凸起。
我国科学家利用“玉兔”月球车上四台科学仪器的探测数据,在国际上首次揭示月球雨海区的火山演化历史。
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究竟发生了什么惊人的秘密?
月球作为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备受人类关注。这颗星球虽然距离地球很近,但对于人类来说一直也是神秘未知的。尽管上个世纪美国宇航员曾经登陆过月球。但由于太阳,地球对月球的潮汐锁定,月球永远只有一面正对着地球,人类很难看到月球的背面。人类了解的月球依旧是比较片面的,只知道这颗星球是太阳系内第五大的卫星。至今科学家都无法完全了解到月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只知道大约地球诞生不久之后,月球就出现了。科学家有过几种猜测!比如是一颗小行星撞击了地球,产生的碎渣形成了月球。还有一种猜测,月球有可能是一种天然的飞行器探测器。是有人,人为地将月球送往了地球身边,用于监测地球的一举一动。只是这些毕竟都没有任何科学依据。2019年1月3号,我国首次发射了嫦娥四号探测器,并携带着玉兔二号着陆月球背面。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到达月球的背面,也正是这颗探测器的存在,可以帮助人类了解一个真实的月球究竟是怎样的星球,月球是否隐藏了一些神秘未知的东西呢?嫦娥四号如今已经在月球背面行走了一年多的时间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探测月球表面近千米的月幔深处,主要由哪些物质构成?玉兔二号上携带了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谱仪。已经多次而传回月球土壤中的橄榄石和低钙辉石物质,除此之外,月球上还有很多撞击的陨坑,玉兔二号的目的也是去了解这些陨坑形成的过程以及时间。这些有助于人类了解到月球的起源,以及一步一步是如何演化至今的。嫦娥四号得出色成就,已经让中外媒体感叹。月球上居然有越幔的物质,这是因何原因才从月壳深处,到达月球地表上的呢?是认为还是自然?接下来肯定还是要依赖嫦娥四号继续在月球背面行走,并揭开更多的月球谜题。但由于嫦娥四号的行走速度有限,所以这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嫦娥四号没有被发射到月球背面之前,有许多人曾猜测过是否有外星人居住在月球上,并就躲在月球的背面。毕竟阿波罗号登陆月球是并没有到达月球背面,且美国宇航局居然宣布停止了当月的计划,曾一度也备受质疑和猜测。是否美国宇航局受到了外星人的警告呢?月球从古至今就被寄予了无数人的希望。古时候,人们将月球称为月亮,认为嫦娥居住在月亮上的广寒宫中。而如今人们虽然不相信嫦娥真实存在,但依旧认为月球不是一个普通的卫星,这颗星球的直径大约是地球的1/4。与地球的距离仅38万千米。原以为登陆月球很简单,然而至今只有美国登陆过月球。那为什么登陆月球如此困难呢?首先,运载飞船的火箭必须具备足够的推动剂。由于燃料资源有限,曾经也只有美国宇航局比较有钱。他们在登陆月球的工程中无视人力成本,资金成本。才顺利登上月球,却不曾想,几乎一无所获就离开了月球。也难怪让人类继续对月球存疑了。有了嫦娥四号之后。人类相当于有了一个无形的帮手,一直将月球的信息源源不断地送到地球上。地球有了月球陪伴之后,地球上有了明显的四季之分,也有了白天和黑夜。对于地球来说,月球是必不可缺少的。地球能成为一个生态星球,其外界环境极为苛刻,地球处在太阳系内的宜居带上,地球拥有大气磁场,甚至地球还有一颗保护星木星。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完全确保地球上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以及生命可以长久的生存繁殖下去。这时月球出现了。一切似乎都那么的巧合。可是巧合如此之多,不免让人怀疑。不知道大家是如何看待这颗卫星的?你们觉得月球上是否还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东西呢?
上一篇:怎样除皱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