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前文明
中国文明历史有什么
夏商时朝:夏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等内容;商朝时的最大成就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天干地支纪日法),同时夏商时期还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与月食的记录,这些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首次记录;春秋历法也已经形成了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定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著作《甘石星经》。
秦汉时期:西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定出了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同时西汉还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制作地动仪,并对月食作出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隋唐时期:唐朝时天文学家僧一行制订的《大衍历》,较为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同时他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长度的创始人。
宋元时期:北宋沈括创制了更简便与更有利于安排农时的“十二气历”;元朝专设太史局编制新历法,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制了简仪与高表等天文观测仪器,并主持编写了《授时历》,其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却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3)中国古代的建筑成就
中国古代长城: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长城依地形而建,绵延万里,其宏伟的建筑的规模、独特的建筑风格、复杂的建筑结构,凝聚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一绝。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原农业生产,成为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保护了北方的生态环境。但同时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中原民族与各北方少数民族的交往。
隋唐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成熟期。隋著名的建筑师宇文恺修建了大兴城,唐在此基础上扩建为长安城,体现了城市建筑的高超技术;隋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石拱桥-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宋元时期:这一时期建筑技术有了显著的发展。北宋末年李诫编写的《营造法式》是我国建筑史一杰出的著作。其它如辽代我国著名的木结构建筑(河北蓟县独乐寺、山西应县木塔)、金代的卢沟桥、元大都都地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明朝: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北京城,建筑宏伟壮丽,是我国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
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都有哪些?
我们常说的四大文明古国,一般是指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它们分别对应着四大文明发源地,黄河流域、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最早的定义提出,是梁启超在1900年写的文章,当时并没有提到古巴比伦,而是小亚细亚。在国际的定义中,还存在其他说法,比如五大古文明,在四大文明的基础上多了一个古希腊。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四个大地区,分别是中东、印度、中国和欧洲。 1、中国中国是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起源于五大古文明发源地之一的黄河流域。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一个不带“古”的字。原因也很简单,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中国仍然屹立于世界之林。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朝代不断变换,君主也不断轮换,可中国仍然是中国。至于判定方法,主要是看有没有文明的标志和文字诞生,这也是现代主要判定文明古国的方法。 2、古巴比伦和古埃及古巴比伦是一个很发达的国家,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国家,拥有很先进的技术。楔形文字、《民法典》、“泥板书”,可以说相当发达。准确地来说,应该是两河流域文明,也就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也是指的这里。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中世界两河流域伊斯兰化,国家不断被吞并、毁灭,现在是伊拉克。古埃及是尼罗河流域文明,世界上首个大一统国家,当时也非常发达,可是在公元七世纪的时候,古埃及文化被伊斯兰化,文明出现了中断,只保留了古埃及语的前身科普特语。现在的位置,就是中东地区。 3、古印度古印度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是存在一定争议的,它本身可能不属于一个古国,而是一个古文明。按照文字代表文明,古印度起点非常晚,当时的中国大概可以走到春秋时期。因此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古印度只是一个文明之一,算不得古国。最关键的是,古印度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大一统,应该是和古希腊、古波斯一样的文明。古国不同于古文明,古文明的数量非常多,罗马、波斯、希腊都可以算在其中。有些出现了断代,有些保留了原生文明,并且得到了持续的发展。
我国史前五大著名文明有哪些?
仰韶,龙山,大汶口,河姆渡,半坡 各文明的先后顺序和地点按时间先后排列如下:1、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公元前3300,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2、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 3、半坡文化(公元前4800-公元前4300,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4、大汶口文化 (公元前4300年 - 前2500年,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江苏淮北一带,安徽和河南省也有少部分这类遗存的发现)。5、龙山文化 (公元前2400-公元前2000,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扩展资料:其它文化:1、旧石器时代:传说的蛇族双帝时代,蛇族双帝指伏羲和女娲,公元前约78到77世纪他们建立伏羲罗奉政权,成为黄河下游地区的氏族首领。这个年代的文化:元谋人 蓝田人 北京猿人 大洞文化 金牛山文化 大荔人 马坝人 丁村人 柳江人 河套人 下川文化 山顶洞人。2、新石器时代:中国在该阶段已经出现了国家的萌芽,该时间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 这一时期对应传说中神农时期。这个年代的文化:大地湾文化 仙人洞文化 磁山文化 裴李岗文化 仰韶文化早期 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 大溪文化 河姆渡文化 大汶口文化早期 城子崖文化 屈家岭文化3、金石并用时代:中国在该阶段已经出现邦国、刻骨文等城市国家和成熟文字。这一时期对应传说中的五帝时期。仰韶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晚期、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4、青铜时代:三星堆文化、二里头文化 岳石文化四坝文化安阳殷墟 周原遗址 半镐遗址 夏家店文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史前文化
史前文明是指什么时期
史前文明,是指地球上存在的各种不同时期的文明遗迹。科学家根据考古发现和研究表明,提出了史前文明的学说,有的认为人类发展是周期性的,不同时期地球存在不同的文明;还有的认为人类有单一的祖先起源。
人类发现的许多文明古迹时间跨度非常久远。从当今发掘和发现的各种不同史前人类文明遗迹,从非常久远的远古时代开始,在地球上一直存在人类,并发展出高度发达的文明。如在三叶虫化石上发现的6亿年前至2.5亿年前穿着鞋的人类脚印,在21世纪的非洲加蓬共和国发现的20亿年前的大型链式核反应堆,现今南非发现的28亿年前的金属球,及多次不同时期的石器等,很难想象其属于同一人类文明时期。因此,科学家提出多次史前文明的理论猜想,认为地球上曾经有过多次史前人类文明,人类文明是周期性的。
中国史前文化遗址一览表
中国史前文化是指有文字记录之前的中国人类社会所产生的文化。 中国史前文化,史传经历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尧、舜、禹等时代。具体如下:【摘要】中国史前文化遗址一览表【提问】中国史前文化是指有文字记录之前的中国人类社会所产生的文化。 中国史前文化,史传经历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尧、舜、禹等时代。具体如下:【回答】【回答】【回答】
中国分布最大的史前文化
仰韶文化是中国分布地域最大的史前文化,涉及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甘肃、青海、湖北、宁夏等地。作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它向外具有较大辐射力。尤其是彩陶的大范围传播,被考古学家认为是代表了史前第一次艺术浪潮,波及周边地区,达到史前艺术的高峰。仰韶文化首先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发现。仰韶村遗址位于渑池县仰韶乡境内,距县城10公里,地势北高南低,呈缓坡状,遗址东西两侧各有深沟,北依韶山,东、西、南三面环水。遗址坐落在县城北7.5公里饮牛河西岸仰韶村南、寺沟村北的台地上,南北960米、东西480米,面积约36万平方米。分布情况仰韶文化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最重要考古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地区及其边缘地区,大约处于32~41度、东经106~114度之间,仰韶文化绝对年代在4933BC~2923BC左右,其延续时间约2000年。加上零口二期一类遗存的年代,其上限当为5000BC。其地位十分显赫,影响也十分久远。
中国史前文化的先后顺序是怎么样的?
中国史前文化的先后顺序是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期以及青铜时代。中国史前文化,史传经历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时代。他们的功绩和贡献是为人类创造了诸如:建屋取火、八卦文字、部落婚嫁、百草五谷、豢养家禽、种地稼穑等一系列最基本的生存、生活条件,使人类能够得以生存繁衍。按照考古年代主要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期以及青铜时代。史前考古学着重从史前文化遗址的地质、器物、古人类、古生物遗存来研究,历史考古学则通过文字、铭刻、古建筑等方面考察古人类的历史。传承:人类思想感情、文化文明的传承和表达,其方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它们的产生是有先后顺序的:姿体语言和口语是最早的,刻画图案、符号、记号次之,文字再次之,电讯、光盘、磁盘等再次之。文字只是文化传承方式之一,而且只是全部人类史、文化史发展到某个阶段才产生的,因而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即使是没有错讹的古代文献记载,对事物起源、文化起源而言,它也只是一种路标,而不是终决和裁判,它只证明即时而不证明源起或者未来。
我国的史前文化按时间顺序排列是怎样的?
仰韶,龙山,大汶口,河姆渡,半坡 各文明的先后顺序和地点按时间先后排列如下:1、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公元前3300,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2、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 3、半坡文化(公元前4800-公元前4300,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4、大汶口文化 (公元前4300年 - 前2500年,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江苏淮北一带,安徽和河南省也有少部分这类遗存的发现)。5、龙山文化 (公元前2400-公元前2000,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扩展资料:其它文化:1、旧石器时代:传说的蛇族双帝时代,蛇族双帝指伏羲和女娲,公元前约78到77世纪他们建立伏羲罗奉政权,成为黄河下游地区的氏族首领。这个年代的文化:元谋人 蓝田人 北京猿人 大洞文化 金牛山文化 大荔人 马坝人 丁村人 柳江人 河套人 下川文化 山顶洞人。2、新石器时代:中国在该阶段已经出现了国家的萌芽,该时间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 这一时期对应传说中神农时期。这个年代的文化:大地湾文化 仙人洞文化 磁山文化 裴李岗文化 仰韶文化早期 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 大溪文化 河姆渡文化 大汶口文化早期 城子崖文化 屈家岭文化3、金石并用时代:中国在该阶段已经出现邦国、刻骨文等城市国家和成熟文字。这一时期对应传说中的五帝时期。仰韶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晚期、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4、青铜时代:三星堆文化、二里头文化 岳石文化四坝文化安阳殷墟 周原遗址 半镐遗址 夏家店文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史前文化
中国史前文化的先后顺序是怎么样的?
中国史前文化的先后顺序是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期、青铜时代,距今100万年前的旧石器文化遗址有西侯度遗址、元谋人遗址、匼河遗址、蓝田遗址、东谷坨遗址,中国史前文化一般指人类出现到文字出现之前的时代,意即历史记载信史前的时代。中国的史前文化中,旧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家提出来的一个时间区段概念,其一般被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在旧石器时代期间,人们在早期的能人和智人基础上向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大幅度化。其中在中国的史前文化中,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是商代晚期的甲骨文,史前考古学着重从史前文化遗址的地质、器物、古人类、古生物遗存来研究,历史考古学则通过文字、铭刻、古建筑等方面考察古人类的历史。中国中石器时代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新石器时代早期之间,其特征是细石器的制造,所以又称作细石器时代。中国在约前1万至前7千年间处于中石器时代,一、二千年间又纷纷进入新石器时代,持续时间较短,陕西省大荔县沙苑的沙苑文化、河南省许昌市灵井的灵井文化、山西省沁水县下川的下川文化等。
史前文明真的存在吗?
可能真的出现过。考古学家通过在全球不断的考古探索中,还真有了一些不可思议的发现。比如在三叶虫化石上发现的6亿年前至2.5亿年前穿着鞋的人类脚印,在21世纪的非洲加蓬共和国发现的20亿年前的大型链式核反应堆,现今南非发现的28亿年前的金属球等。这些出现在几亿年前的科技产品,告诉了人们:史前文明可能真的出现过。通过地球发现的这些不可思议的史前遗迹,史前科技物品,让我们明白,史前文明并不是落后的文明,有可能是发达的科技文明,比人类还强大很多的史前文明。如果地球曾经出现过史前文明,那么他们去了哪里,对此,有科学家提出了两可能的猜想。一种就是在地球的周期性变化当中,地球的生态环境突发巨变,史前文明无法适应这种变化而灭绝了。或者是地球受到了来自太空的灾难,比如小行星撞击。地球历史上的五次生物大灭绝,有四次都是因为地球生态环境发生巨变引起,第五次是因为小行星撞击造成了包括恐龙在内的全球80%以上的生物灭绝。第一种情况是史前文明因灾难而灭绝,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第二种情况就是史前文明离开了地球。从考古学家发现的一些史前遗迹和史前科技产品,我们不难发现,史前文明有可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这样的文明有可能已经有了星际航行的能力。比如,地球的历史中一直有记载的两个非常神秘的文明,一个是玛雅文明,一个是亚特兰蒂斯文明。他们都有留下遗迹,亚特兰蒂斯12000年前沉入海底,后来被考古学家在海底发现,而且保存完整,潜水人员果然在海底发现了保存相当完整的街道、石柱、石像和住宅,还从海底捞出十分珍贵的黄金和珠宝饰物等。
最大的史前文化
仰韶文化是我国分布地域最大的史前文化,涉及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甘肃、青海、湖北、宁夏等地。遗址数量众多,仅河南就多达3000余处。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文化研究的开端,也是考古时间最长的史前文化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的发掘,首次证实中国存在发达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的命名,揭开了科学探索中国史前文化的序幕。经过近百年的科学探索,原本单一命名的仰韶文化,已经成为既有联系又有不同的仰韶文化群,在我国史前文化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仰韶文化的重要价值:它是我国延续时间最长的考古学文化,年代约距今7000至4700年,长达2000多年,代表史前重要的发展阶段——仰韶时代。西安半坡、陕县庙底沟、郑州大河村、濮阳西水坡、秦安大地湾等都是著名的遗址。仰韶文化大体可分为初、早、中、晚四期,其中仰韶中期的庙底沟期是其鼎盛时期,文化面貌空前一致。而在大约5000年后,大致都演变成了龙山文化。作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它向外具有较大辐射力。尤其是其富有特色、线条柔美流畅、色泽艳丽的彩陶的大范围传播,被考古学家认为是代表了史前第一次艺术浪潮,波及周边地区,达到史前艺术的高峰。仰韶文化是中国考古学发展的见证,考古学理论的发展、方法的进步大都与其发掘研究相关。仰韶村遗址首次发掘是我国考古学的发端,众多考古学者都曾参与其研究。1951年,该遗址的第二次发掘成为新中国率先开展的考古工作之一。上世纪90年代初,渑池班村遗址的发掘开创了田野考古中多单位联合、多学科参与的新模式,是考古学科从文化史研究向复原古代社会和重建历史转变的重要标志,其核心文化也是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考古研究成果极为丰富的史前文化。上世纪80年代前,它曾长期成为整个新石器时代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中心课题,往往启示或推动其他新石器文化的研究。同时,它长久以来都是科技考古一显身手的主舞台,成果丰富。
中国史前文化一览表
中国史前文化具体如下:1、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地区西南部。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华夏文明最早的遗迹之一。2、大地湾文化是华夏先民在黄河流域创造的古老文明,是华夏文明的来源之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北45公里处的五营乡邵店村。是中国黄河中游最早也是延续时间最长的旧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时代文化,存在于约距今60000年至4800年。3、磁山文化,是指分布于中国华北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因首在河北省邯郸市武安磁山发现而得名。磁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源头之一,也就是华夏族的源头之一。4、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5、半坡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年代约为公元前4800—4300年,半坡是一个没有贫富差别的原始社会。中国已发现的历史遗存中国已发现的历史遗存有:河套人及文化,小南海文化,山顶洞人及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良诸文化,半山马厂文化,河姆渡文化。秦始皇兵马俑坑,南越王赵佗广州象岗墓葬,红山文化及近期发掘的河洛文化等等,这都是我国史学考古发掘出土的历史遗址(或墓葬)文物,是研究我国历史的珍稀历史实物。
史前文化有哪些
史前文化有: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母系氏族、三皇五帝、父系氏族等。
1、早期猿人
早期猿人是人类体质发展的最初阶段,时间大约为距今377万年至180万年。一般指中国的巫山人与非洲的能人。所知最早的早期猿人化石是发现于坦桑尼亚的上下颌骨和牙齿,判断其年代为377万年-359万年前。
2、晚期猿人
晚期猿人是人类发展第二阶段的代表。生存于距今约150万年到20万年的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晚期猿人”原称“猿人”,后经学者们研究,在分类上定为直立人,与“能人”、“智人”同为“人属”,但是不同的“种”。“爪哇人”、“蓝田人”、“北京人”均属晚期猿人。
3、母系氏族
母系社会又称母系氏族制社会,氏族社会的早、中期为母系氏族,即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是按母系计算世系血统和继承财产的氏族制度,是氏族社会的第一阶段。
4、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三皇”与“五帝”的合称。原始意义上的三皇是指远古三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后增补伏羲氏等作为“三皇”。原始意义上的五帝是指远古五方上帝,后增补黄帝公孙轩辕等五位上古部落首领作为“五帝”。
5、父系氏族
母系社会公社经历了全盛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日渐加速,男子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主要的生产部门中逐渐占据主导的地位,于是母权制自然过渡为父权制。
良渚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什么关系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类型,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距今5300-4000年。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太湖流域的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另外,陶器也相当细致。
良渚文化遗址位于杭州城北18公里处余杭区良渚镇。1936年发现的良渚遗址,实际上是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的地方。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遗址,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是为良渚文化。遗址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2012年良渚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6年,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发掘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一项课题,它关系到国家的起源。良渚城墙的发现让人更加确信中华文明至少诞生于距今5300年至4300年之前。良渚文化一向被誉为“文明的曙光”。在中国史前文明的各大遗址中,良渚遗址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考古人员2007年11月29日在杭州宣布,一座290多万平方米的5000年前的古城在良渚遗址的核心区域被发现。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等考古学家指出,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首次发现同时代中国最大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至今所发现的,可称为“中华第一城”。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的原有认识,标志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分布于余杭境内的“良渚遗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国家文物局指出:良渚遗址群将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为什么说良渚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
良渚文化在近年出镜率颇高。这一距今5300~4300年的考古学文化,曾经在今天的苏南、上海、浙北地区创造出灿烂的文明,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中国文明起源的认识。在5月15、16日评选出的“201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竟同时有两项与良渚文化有关的发现赫然列于榜单,分别是江苏蒋庄遗址和浙江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新石器时代的同一种考古学文化,同时有两项发掘成果入选“十大”,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在此之前的5月13日晚,“渚水萦回——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进校园·良渚文化专题”活动在北京大学举行,江苏蒋庄遗址、浙江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及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的发掘者就遗址的发掘情况和意义做了精彩的报告。这三项发现均入围“十大”25项初选榜单,而且都与良渚文化有关。笔者听取完报告后的感受是,“江浙沪包邮区”的考古工作者此番集中亮剑,样样都是干货,但可惜两天后的“十大”必然有两项是失意者了。出乎我意料的是,向来强调时代与地域平衡的“十大”最终选择了其中两项,足见良渚文化近年的新发现在学者心目中的地位。
从“文明曙光”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
如果从1936年施昕更发掘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算起,今年正是良渚文化发现80周年。在20年前,人们对良渚文化是否进入文明时代尚犹豫不决,如石兴邦在纪念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做总结时概括为曙光论、文明形成论、未定论。当时除了张忠培、严文明等学者,很少有人强调良渚文化已经明确跨过了“文明”的门槛。当时对良渚文化的流行表述是“东方文明之光”或“文明曙光”,虽然不否认其成就,但也只是肯定它是曙光一缕而已。
良渚文化的80年发现史,是不断刷新认识的历史。二十载过去之后,画风突变,大家对良渚文化的推崇似乎无以复加。2010年,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首批12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近年来良渚遗址加快推进“申遗”的工作,国家文物局如此定位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由于现代以来疑古思潮的冲击和国外学者的质疑,曾经作为常识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似乎变得底气不足,而21世纪以来逐步推进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扮演着通过考古学回溯中国文明发生及早期发展的角色。正在实施中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即将良渚古城及之后的陶寺古城作为早期国家的实证,认为它们的“巨型都邑、大型宫殿基址、大型墓葬的发现表明,早在夏王朝建立之前,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区域,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进入了古国文明的阶段”。
一些长期关注良渚文化研究的学者对此有更为明晰的表述。如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张忠培在《良渚文化刻画符号》一书的出版座谈会上强调,“从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来看,如果我们要谈中华五千年文明,只有良渚文化的良渚遗址能拿出来”。良渚文化历年来发现了大量的史前刻画符号,近年来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一些学者认为当时已经存在文字,甚至是商周文字的前身。再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乃诚在不同的场合指出,“良渚古国是目前能够说明中华文明史有五千年的最主要的证据”,“目前考古发现的证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证据,以良渚文化中的发现最为充分”。再如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的发掘领队王宁远强调,“良渚古城是中国境内最早进入国家形态的地点,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近年来一些介绍良渚文化的书籍,则冠以“文明的实证”、“中国5000年文明第一证”之类的书名。
究竟是什么让良渚文化得到学者们的垂青?又是什么让良渚文化一跃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实证”呢?
良渚文化石钺上的刻画符号
发现之路
按照考古学的惯例,良渚文化因最早在余杭良渚开展考古工作而得名。余杭现在是杭州市的一个区,良渚是余杭下面的一个镇。巧合的是,良渚是良渚文化的发现地,在80年的发掘中,不断被证实为良渚文化核心区的核心所在。
其实,在施昕更首度开展发掘工作之前,江浙地区的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了对当地史前文化的追索。甚至可以说,他们更早发现了良渚文化,但长期以来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
作为“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的弟子,卫聚贤在1930年开展了南京栖霞山张家库六朝墓葬的发掘,同时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物。此后,卫聚贤、慎微之、何天行、陈志良、金祖同等人在江浙一带不断采集、探掘到一些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器,其中便包括良渚文化的器物。在此基础上,卫聚贤和慎微之分别发表了《中国文化起源于东南发达于西北的探讨》、《湖州钱山漾石器之发现与中国文化之起源》,均认为中国文化并非起源于中原地区,而是东南江浙一带。这一论调姑且称为“东南中心说”,长期以来未受重视,但在苏秉琦提出“满天星斗”说之前,毕竟提供了多元论的一种可能。这一说法对“中原中心说”根深蒂固的学术界而言,无异于痴人说梦,乃至于有人认为这些出土的石器只是周代末年的产物,“江南一带新石器时代未必有人类居住之可能”(胡行之《浙江果有新石器时代文化乎?》)。这场争论的文章大多收入1937出版的《吴越文化论丛》一书。该书是吴越史地研究会的产物,而吴越史地研究会是1936年8月由卫聚贤、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创立的。
卫聚贤等人还在1936年5月初步发掘了今杭州市区的古荡遗址,这是第一次与良渚文化有关的考古发掘,并出版了《杭州古荡新石器时代遗址之试掘报告》,是长江下游第一份史前发掘报告。参与此次发掘的青年施昕更联想到老家良渚也有类似的器物发现,因而回乡调查,后来代表西湖博物馆于1936年12月至1937年8月间在良渚进行了3次小规模的发掘,并撰写了著名的《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施昕更的发掘,被视作良渚文化发现之始,也被视作现代考古学在长江下游的首次成功实践。而何天行在1935年便在良渚一带进行调查,他的《杭县良渚镇之石器与陶器》作为吴越史地研究会丛书第一种于1937年出版。在纪念良渚文化发现80周年的今天,我们强调施昕更开拓性贡献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吴越史地研究会及卫聚贤、何天行等的筚路蓝缕之功。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VtDgb866NsDQKIB8gDTKKu6GxAEK7MkYv97DfCVfpQSm6qZ-GC2CN5Phky59yERcpy13MZ2eHd5kKEnZyR6KHaDKgYZOJ-Ene_70XfG6XkC
上一篇:统帅与副统帅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