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隐居终南山
终南山女隐士,为何离家40年从不见亲人?
终南有茅屋,前对终南山。——《答张五弟》现代很多人都对那种隐居的生活非常向往,在年轻的时候他们埋头苦干,想要等到老了隐居山林,就像在《思蜀》里描写的一样:“白发当归隐”。人们之所以向往隐居生活,无非是厌倦了现在每天的匆匆忙忙,而且在每个人心里对隐居也加以理想化。但其实隐居生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的无忧无虑,隐居更要耐得住寂寞。现在大多数人们所指的隐居都是认为生活在人烟稀少而且地域偏僻的地方,在人们心中它就是“桃花源”。那今天我就要来打破关于隐居美好的幻想,让你们看一看一位终南山隐居者的艰苦生活。这位女隐士被人们称为终南山第一女隐士,她隐居之后一直在山中修炼,她的修炼生活长达40年。在这期间她也从不与自己的亲人见面,她称自己83岁时能连续打坐108天之久。这位女隐士叫做王芝霞,她出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是一位陕西人。王芝霞的家庭与普通家庭并没有什么两样,她的父母以农为生,虽然她的家庭一切都与其他普通家庭一样,但是王芝霞的表现却从小就与众不同。很多小孩子在哭闹的时候只要父母带他玩耍或者给零食吃就会哄好,但是王芝霞在哭闹时只有参观寺庙才可以开心,这也注定王芝霞的不凡。有人认为是不是王芝霞从小受父母影响对佛教文化比较喜爱,前面我们说过王芝霞父母都是农民没有什么文化,所以王芝霞喜爱佛教只能说天生的。也因为这周边的人都说王芝霞是不是上辈子与佛教结缘,这辈子才对佛教这么喜爱。在王芝霞幼年的时候,她对这些佛教文化并不能完全理解,但是她知道自己很喜欢听到寺庙的钟声,还有寺庙里的一切。而且每次去寺庙王芝霞都感觉自己对这里十分熟悉,内心深处有一种牵挂感,并且这些熟悉感在王芝霞见到佛教后更深厚了。那时的王芝霞并不识字,后来王芝霞经常自己去买很多佛教经书研究,我们都知道佛教文化自古以来都是十分难懂的,而且这还需要极高的佛学悟性。但是王芝霞在看书时并没觉得难懂,而且还觉得十分有趣。就这样在佛教文化的滋养下王芝霞慢慢长大,而且她的很多行事准则都依靠佛法要求。后来因为每日忙于生活,而且王芝霞也已成家立业,有了孩子,所有对佛法慢慢淡忘了。有一天王芝霞参观了一个寺庙,这趟寺庙之旅也让她重新燃起内心对佛法的追求,几经挣扎她最终决定出家。对于王芝霞的这个决定,她的丈夫和孩子一直劝阻她,但是王芝霞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想法。她下定决心想继续学习佛法,无论谁都无法阻拦她。在出家期间她也多次想起自己的孩子,想要回去看看她,但是她还是没能放弃修行佛法。为了能够彻底清净的学习佛法,她决定到终南山深处修行,离家40年,她从不见亲人。“重峦俯渭水,碧璋插遥天。”这是在《望终南山》一诗中对终南山的描写,终南山由于气候宜人十分适合隐居修行,并且这里还有着极深的佛教文化。在山中修行的王芝霞,生活十分艰苦,由于山中道路不便,王芝霞每次上下山都很困难,而且外出采购更是难上加难。王芝霞修行时的房屋也十分简陋,甚至会在雨天漏雨,但王芝霞没有抱怨。对于王芝霞来说,只要心中有佛,陋室也能修行。参考资料:《思蜀》 《望终南山》
26岁小伙隐居终南山,父亲却说:没钱,别学陶渊明。怎么回事?
公元376—396年,晋武帝司马炎统治时,有个家住武陵的渔夫打鱼后突然走到了1个陌生又美丽的地方——桃花源。在那里充满了宁静的祥和气息,人们过着很怡然自得的隐居生活。这个故事就是桃花源记,而他的作者陶渊明也是位向往田园生活的隐士。而如今社会的终南山也生活着不少的隐士,而魏超就是其中的1位。魏超出生于1990年,今年30岁的他是位山东人。自古山东多豪杰,比如昔日隋唐时代的英雄秦琼就是这样的人。不过魏超虽是山东小伙却大愿做个豪杰,而是向往当1名隐士。也许是生活压力过大,或许是田园生活没有尘世的喧嚣,所以不少人跑到了终南山选择了隐居。金庸大师笔下的古墓派以及全真教就在此处,因此魏超也学着那些归隐的人士跑到了终南山隐居了起来。2016年,只有26岁的魏超一声不吭地独自来到了终南山并过起了隐居的生活。按着魏超想象的隐居终南山剧情:当地风景清幽,又有一大堆隐士相伴,同时还可随时去瞻仰一下全真教的“仙气”,而且住在山洞里有种别样的风情。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太残酷,一系列的问题把魏超的美好理想击得粉碎。原来在那里吃穿住也全部要钱,根本不像传说中的可过着悠闲的田园生活。2016年,他当时身上带的钱并不多,因此好不容易才找了个房租为150块的小破屋住了下来。终南山的环境虽然优美,但毕竟属于山里,当地房子有着很重的潮气,不管衣服还是食物都很容易沾上一股霉味。就这样几个月下来,魏超每天都只能穿着发霉的衣服,吃着变质的食物,加上他根本休息不好,于是三下五除二很快就病了。与此同时,魏超的父亲好不容易找到了这里,而他一看儿子的窘迫样子真的觉得又好气又好笑。那会儿魏父直接一脚踹了过去,并说道:“没钱,你学陶渊明?”原来那时魏超大学毕业不久,但连着2年考公务员都失败了。这么一来,年轻的他就有了隐居的想法。其实隐居也要有经济基础才能玩转。当地的全真教与隐居文化很有名气,所以很多人会去那里隐居,但这些没钱根本行不通。有的房子被整得要10多万才能租下来,普通人根本隐居不起。比如有人去隐居了一段时间,那么他没收入又要过生活,这就很成问题了。可土豪就不一样,他们有的是银子,不但可在当地过得逍遥自在,而且“重回江湖”一样有钱花,所以隐居也要量力而行了。
终南山女隐士,为何修行41年从不见家人?
住想修行布施,果报不离天人。——《西江月·八》《思蜀》中说过:“白发当归隐”,你是不是也幻想着等老了以后就去过隐居生活,跟朋友家人一起不问世事。现在的社会节奏太快,每天忙忙碌碌的,于是很多人都向往着归隐山林的生活,也的确有很多人在年老之后去山里隐居,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位女士,她之所以隐居是为了潜行修习佛法,而且她还被称为终南山第一女隐士。这位隐居的女士叫王芝霞,她是陕西人士,家庭很普通,父母都是以农为生。王芝霞从小生活中的一切东西都跟其他人没两样,但偏偏她自己不同于其他小朋友。每个孩子小时候都会经常闹脾气,王芝霞也不例外,但是王芝霞却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只需要吃的就可以哄好。在王芝霞哭的时候只有将她带到附近寺庙中才可以安慰她,这让王芝霞的父母感到不理解。父母二人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汉字都认不全,更别说佛法了。家里面也没有任何关于佛说的书籍,那么自家孩子为什么对这感兴趣。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很多人都开玩笑说王芝霞是上辈子就跟寺庙有缘分啊,所以这辈子才会这么喜欢寺庙。王芝霞年纪才那么小,自然也不可能懂佛经这些高深的东西,但她就觉得听到那些钟声很舒服。而且对寺庙里的味道她也很喜欢,总感觉有种骨子里的眷恋,这种感觉在看到寺庙里的佛经后更重了,她觉得自己以前似乎看过这些经文,而且在认识一些字之后她对佛经的渴望更多了。于是王芝霞经常去寺庙中观看经文,还会自己买经文看。对经文有一些了解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佛经本就十分深奥,而且他们读起来很拗口,想要去理解佛经的意思更是难上加难,没有个几年的参悟平常人难以看懂,但是王芝霞却感觉很简单并且看起来很易懂。每日参悟佛经,王芝霞的行为都被佛说所影响,为人处世她都会用佛说的思想对待。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以为王芝霞从此就要跟佛经过一辈子了,但她并没有一直这样下去。虽然王芝霞很喜欢研究佛经,但是她还是要结婚生子,在长久的养家生活中她慢慢遗忘了对佛经的喜欢。她将自己的所有精力时间都放在家庭上,照顾丈夫和孩子。如果王芝霞没有再一次去寺庙也许她此后的生活就只有家庭了,但是在一次偶然下她来到寺庙,她发现自己内心还是渴望佛法的。于是王芝霞便决定去寺庙生活,她的丈夫和孩子苦苦相劝都没有用。虽然王芝霞舍不得孩子,但是她更舍不得对佛法的热爱。在修行中她还是会想到家人,为了真正的心无杂念她觉得搬到终南山里生活。《望终南山》诗中曾描写终南山:“重峦俯渭水”,终南山风景很好而且人烟稀少,被很多人当作隐居之地。一些修习佛法的人也会专门来此处隐居,王芝霞也是在知道这些后,选择了终南山。之后王芝霞便独自一人在终南山修行41年,从来没有见过丈夫儿子,她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佛法中。在山中的日子很苦,但是王芝霞从来没有抱怨过,依旧潜心修行,到了83岁时,王芝霞还可以连续打坐108天。王芝霞对于佛法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的,她抛弃了一切去修行佛法。也许你会觉得她不应该这样做,但是在王芝霞心中,佛法就是她的一切,王芝霞的人生可以什么都没有,但是不能没有佛法。参考资料:《思蜀》《望终南山》
张二冬4000元盘下深山小院隐居7年,现在怎么样了?
终南山的云彩,不但可以盖宫殿,还可以揪一块,嚼着吃。—— 张二冬花开一树,漫卷云舒。心里有光,眼里有自然,这便是张二冬。渺渺青山远,我借山上居。在远离了城市喧嚣的终南山,享受着自我的孤独与宁静。于花果飘香的季节,邀三五好友相伴,再养几只爱宠,人生得意不过如此。隐居终南山2015年初,有一篇公众号推文在微信朋友圈刷屏了。这篇名叫《2014年借山而居》的帖子,一天之间阅读量就达到了10万,随后又被各大媒体转发,推文的主人公张二冬一时引起热议。张二冬何许人也?为什么他能够下定决心远离城市喧嚣,在山上一过就是七年?看完这篇推文,在都市之中被繁琐工作压得喘不过气的平凡人,不知是该羡慕他过上了自己曾经理想的生活,还是该诧异他离开的果断与决然,彷徨的人啊,在朋友圈纷纷转发,借此彰显自己的态度与挣扎。文章的主人公张二冬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众所周知,学习画画的人多少与艺术沾边,带有着一些艺术家的浪漫主义色彩,而张二冬的浪漫细胞更甚。在2013年,张二冬花4000元在终南山租下了一座使用权为20年的农家小院。从此,他搬上了终南山,在小院里过着自己平凡朴素而又与众不同的生活。搬上山后,张二冬在院子里喂鸡养狗,种植蔬菜瓜果,偶尔灵感来了,就地写诗画画,闲时晒晒太阳、发发呆,过上了惬意自在的田园生活。自从2013年搬到终南山,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七年,无数人都关注着这位隐居终南山的年轻人。然而这七年来,他不仅没有离开这座小院,还和当地的村民们交上了朋友。即使偶尔有事需要回家两天,他也会拜托附近的村民帮忙照看山上的鸡鸭,回家之后,更是无比挂念山上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张二冬在充满灵气的自然里感受着山林绝无仅有的香甜气息,在琐碎的生活中发现生命的真谛。粗茶淡饭里的风花雪月在钟南山的生活,并没有许多人想象的那么风花雪月;当然也不像很多人想象中那样难以生存。张二冬享受着这样的清净,每天随着太阳而起,他开始喂狗喂鸡,做饭洗碗,清理田园,浇水除草,忙碌过后他会发呆、喝茶、听歌、创作,这些琐碎的事情足够张二冬度过一天的时光。第一年来到终南山,小院还是破破旧旧的样子。山上的冬天极为寒冷,温度达到了零下十几度,房间中也没有地暖和暖炉。窗户和门都十分破旧,在山上度过的第一年冬天,是漏风与刺骨的寒冷,这让张二冬迄今都记忆犹新。但张二冬很快凭借着自己超强的动手能力,将小院收拾得井井有条,不仅充满了人气,还十分兴旺。生活稳定之后,张二冬收养了三条狗,五只鸡,还养了三只鹅和几只小鸭子,每天小动物们叽叽喳喳,给小院带来了许多欢乐。张二冬起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这些朋友们喂食,天气热时,他们自己躲在阴凉处;张二冬忙碌时,小狗也会追在他屁股后面;等张二冬休息下来,狗狗反而趴在他旁边,随着他一起发呆。在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中,这些生灵们早已成了不可或缺的存在。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张二冬尽力使自己的生活过得简单而又平淡。他在小院里种下了秋葵、丝瓜和豆角等植物,在基本的生活问题解决之后,他还种下了花与水果。每到夏天、秋天瓜果飘香的时节,小院里飘散着葡萄和樱桃的味道,显得格外热闹。张二冬十分敬畏自然而又热爱自然。他会早早起床给植物浇水,中午他在杏树下找好地方,随意躺下午休。甚至他还给给自己的狗取了一个接地气的名字,叫“土豆”。养了一段时间的母鸡生病去世后,他给母鸡挖了一个坟墓,在普通人眼中,张二冬做的事情充满了迷惑,但在他心里,这些就是他想要的生活。返璞归真一开始,张二冬选择在终南山隐居,父母与许多外界人都不能理解他。在他们眼中,放弃繁华的都市生活而选择躲进深山,这是无所事事的行为。然而,这位无所事事的年轻人却具有一身才华。除了高超的动手能力,张二冬还具有强烈的艺术细胞。他将盆景修成文人画,扫地要扫出草木灰的疏密,用槐花蒸米饭,用桑叶做豆腐汤,给爱宠取名字,将原本破旧的土坯房装修成趣味十足的农家小院……偶尔,张二冬会将自己的生活分享在自媒体平台。这样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很快就吸引了许多网友的注意,让许多网友羡慕不已,获得了一大批粉丝的喜爱。七年来,张二冬极少下山,每个月的支出也就五六百元。有网友评价道,空谷幽兰就是万籁俱寂,而万籁俱寂中住着一个张二冬。有许多网友将他与李子柒进行比较,同样是在自媒体小有名气的生活艺术家,两人的生活方式给了网友许多想象的空间。网友将他称为男版李子柒,但是张二冬说,我不是男版李子柒,如果硬要比,我觉得我算陶渊明吧,我只是喜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他始终认为在终南山隐居是一种很日常的生活,正如每个人都有一个乡土田园的情结,只是自己将这种情节变为了现实。在自然中回归真实,他披星戴月,享受幽静,闲来挥笔创作,同样可以一路向前。一粒豆角、一片雪花、一声犬吠在他心里都是充满灵气的东西。人生草木,有人喜欢高楼大厦,向往车水马龙,而张二冬就是喜欢清静,喜欢自然,喜欢享受孤独。清晨拥抱太阳,夜晚拥抱星光。亲手种下一粒种子,看着它破土而出,长出嫩芽,再到成熟,这就是张二冬心灵的满足。在繁华的都市生活,许多人都在埋头赶路,眼里是前程,心头是浮躁,却忽略了头顶的那片星空。而张二冬将这片星空拥入怀中,他隐居深山只为返璞归真,虔诚地与自然对话,在日复一日的琐碎小事中敲打内心,拷问自己的灵魂,探索真正的自我。
终南山隐士靠什么生活
终南山隐士一般都靠自己种植蔬菜,养殖鸡鸭或者家人、朋友、徒弟赠送的生活用品生活。
大多数隐士都租住山里老百姓的院子,或者隐居的地方都有院子,房前屋后也都会有一些空地,一般都会种植一些时令蔬菜或者当隐士的家人朋友们进山游玩时,大多都会带一些需要又不方便购买的生活用品。
终南山隐士,意指隐居终南山的修行人士。隐士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在终南山,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的存在。古代,终南山是士大夫和知识分子进退朝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退守之地。如今,终南山仍然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为数不多的、还存在住山隐修者的地方。汉学家、佛经翻译家比尔·波特的作品《空谷幽兰》的问世让人们了解到在终南山中还保留着隐居的传统,有五千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和一千年前一样的生活。
终南山为何多隐士
史飞翔“天下修道,终南为冠”。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有隐逸的传统,从最早的伯夷叔齐、“商山四皓”,到近世的虚云、印光、来果无数的高僧大德都曾在此修身弘法。直到今天,终南山还被誉为是“隐士的天堂”。有不少人不远千里慕名而来在终南山隐居修行。据不完全统计,终南山现有约三百到四百名隐士。这些人来自全国各地,此外台湾、日本、韩国的不少修行人也来此隐居。他们中有的是来学佛问道,有的是为了练气养身,有的仅仅只是找一处清净的地方来读书做学问。与别的地方的隐士不同,终南山的隐士,是真正的隐士,他们隐居不是为了求官、不是为了发财。他们隐居是为了修身弘法,为了摆脱了世俗的纠缠和污染、获得了心灵的纯洁和宁静,为了了悟了生命和自然的真谛,从而使灵魂得以净化和升华。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选择来终南山隐居?终南山与其它地方相比又有着怎样的奥秘?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委员、原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西安市佛教协会会长、长安兴教寺方丈常明大和尚说:“自从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人们一直就来终南山修行。甚至中国南方的和尚和尼师也来这儿修行。他们呆上三五年,然后回到南方,建立自己的修行中心。这儿是为法出家的和尚和尼师来的地方。修行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事情。你要花费很多年时间,才能真正有所得。这不容易。但是来这儿修行的人都不怕苦。这正是他们来这儿的原因。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这座山里开悟了,还有很多人继续修行,将来会成为大师。在现代,虚云和印法曾经住过嘉五台;印光和来果住过南五台。这儿是他们开悟的地方。每个人都知道这些山是修行的好地方。这就是我选择它们的原因。”原西安市佛教协会副会长、香积寺方丈续洞老和尚先后卓锡于户县大圆寺、草堂寺、西安卧龙寺、终南山大茅蓬(西林寺)、观音洞、仙人岔、圣寿寺历经世事云烟,对于终南山可谓了然于心。大和尚说:“最初的和尚们来中国的时候,他们就定居在终南山里。而且中国的绝大多数大师都曾经在终南山修行。但那是过去的事。现在这么多出家人仍然来终南山的原因是,这里还很容易找到一个隐居的地方。还有,这一带仍然有很多在家人,愿意供养来修行的人。”原终南大茅棚主持德三说:“对于一个出家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精神上的修炼,为此他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这座山很安静。在中国,我们有几座山,大多数和尚都是为了修行去那里的。这儿就是其中的一座。在这里,出家人修行要靠自己。自唐朝以来,这一带就已经成为那些想致力于宗教修行的人汇集的中心。”中国佛教协会理事、陕西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观音禅院住持果宣法师说:“终南山是儒释道三教文化的发祥地。隐士文化十分发达,特别是隋唐时期。终南山历史上的隐士主要有三种人,一种是不愿意跟新政权合作的士大夫;一种是躲避战乱的逸民。再有一种就是看开放下的人。”国学大师南 怀瑾先生的弟子、终南山佛教律宗祖庭净业寺主持本如法师说:“终南山北抵黄河,南依长江,西遥昆仑,东指大海。祖师大德,多聚于此。站在终南山上,望长安红尘滚滚,繁华如梦。看秦岭层峦叠嶂,古刹钟声。背后是山,眼前是佛,本如如本,修道养佛。现在有人说,终南山是西安(或陕西)的后花园。我认为这个认识不够。终南山是中国人心目中的一座山,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终南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山脉脊梁,中国文化的精神在终南山。终南山是清净的家园。我自己在这里住山感到很受用,有真切的身心感受。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愿意来终南山隐居?四点原因:一、青城山幽,峨眉山秀,黄山奇,华山险,泰山雄伟,终南山王者之气。王者之气为道气。天下修行,终南为冠。二、终南山气候温和、四季分明,这对修行很重要。三、终南山“精气神”俱足。四、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有隐士传统许多人是“慕道”而来。”终南山观音禅寺住持悟宣法师曾在终南山石砭峪的梅花洞修炼三年,其人可谓是当代终南隐士的一个代表,对于隐居修行他有着自己切身的体会。他说:“出家人住山,主要是寻求一种环境,一种没有外界干扰的环境。南方的山秀气,但藏不住人,摩托车可以直接开进去。更重要的是南方的山多半潮湿温热,且蚊虫多,不适宜隐居。东北的山太高,但黄鼠狼成精,缺乏圣人教化。终南山不一样。终南山能藏住人。终南山的吸引力在于它有‘道’。虽然道在一切处,但终南山的道容易被领悟,被感受、被吸收。终南山有一种“气场”,能直通人心。另外,终南山有灵气,可以代表华夏文化之灵性。”原陕西省佛教协会会长许力工居士说:“终南山里有隐士,至少已经三千年了。但是隐士有几种:道教隐士、佛教隐士、知识分子隐士。知识分子隐士,为了学习或写作,他们喜欢安静和孤独。已经有很多人隐居在终南山里,有些是出于社会原因,有些是宗教原因,有些则是出于做学问的原因。长安终南山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心一居士说:“不破本参不住山,不破冲关不闭关。终南山之所以云集如此众多向道之士,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终南山的地理位置与山林环境独特。“天之中,都之南,故名中南,亦称终南”,长江黄河分水岭,是我国地理气候的南北分界线,山大沟深,水源充沛,林木茂密,野果满山,而且四季分明,气候干燥,为山居生活提供了理想的客观环境。第二,终南山住山的传统长期保持未有间断。从隋末静霭率领徒众入终南锡谷隐居并建七十二茅篷至今,住山隐居修道之风从未间断,或为避嚣静志;或为躲法难;或闭关取证;或隐迹阅藏,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茅篷岩洞林立,承传未有间断,有利于修道者建立信心,也便于相互切磋学习。其三,终南山的山民有护持住山者的良好风气。在终南山搭建一处茅篷,往往会得到当地山民的支持,因为,终南山住山的风气很盛,当地老百姓见惯不怪,林业部门也不会过度干涉。据一位参访过全国各地道场的法师讲,如今象终南山这样可以随意搭建茅篷而无人干涉的现象,恐怕仅剩终南山了。可见,终南山的人文环境为住山者提供了基本保障。”跟踪关注终南文化多年的资深驴友郭风说:“首先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有隐士传统。终南山的隐士规格很高,一般都是国师级。二、终南山有所谓的‘秘境’,在这里修道易成,因为终南山有 “加持力”。三、终南山的气候、地理,以及物产等外界条件适合隐居。”。由以上这些讲话我们可以看出,终南山之所以多隐士,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一、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有隐逸的传统,这是终南隐士得以延续至今的一个根本原因。二、终南山“居天之中都之南”,是秦岭的核心部分,我国南北地理的分界线,其气候、物产及外界环境适合修行人隐居,这是终南山修行人聚集的客观原因。三、终南山至今基本上还保持着原始自然状态,未被过度开发,尚是一块净土,能藏人,可随意搭建茅篷。四、与其它地方相比,终南山有一种“王者之气”,有一种“先天气场”,充溢着“道”,甚至产生“秘境”,具有“加持力”。五、终南山有护持住山人的风气和传统。这里民风淳朴,有不少人肯发心供养住山的修行者。总之,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加之终南山本来就是一座具有世界文化意义的历史名山,因此它至今仍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智慧之人来此隐居修行。终南山是名副其实的“隐士的天堂”。
秦岭山中隐居有人管吗
没有人管,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
事例如下:今年32岁的陈伟是终南山中隐居时间较长的一位,他在终南山隐居已经有12年了。陈伟来自湖北,祖父和父亲都是学医的。他笑称,自己懂事很早,7岁时,母亲病故。全家都是医生,但眼见母亲病重却束手无策,这让他触动很大,开始反思:学医真的可以治病吗?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时起,他一边学习一边跟着祖父和父亲看医学书籍,认识各种中草药。上完初中后,陈伟便开始了自己闯荡江湖的生涯。大约19岁那年,他在老家承包了几十亩山林,种植果树。但由于当地村干部拖欠款项和资金周转不过来,林场经营了一年多,实在支撑不下去了。陈伟朝着家乡方向磕了三个头,买了一张火车票南下来到深圳。在深圳,经人介绍,他在富士康公司上班。上班仅半年,陈伟便厌倦了这种朝八晚五的生活,于是辞掉工作到终南山修行。
当记者问他“你觉得山上的日子清苦吗?”他的回答是:我觉得外面的日子才清苦,我现在是在享福。他先是在终南山的一个山洞里生活,饿了就摘野果吃,喝山泉水。直到3年前,陈伟和其他几位隐居者在海拔1500米的山腰上建起了现在这座3间茅舍,生活才逐渐安定下来。陈伟说,隐居山中就是为了找回真正的自我,不受世间凡人俗事的纷扰,找回自己的精神家园。
关于诚信的小故事
“一诺千金”的故事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扩展资料一诺千金,读音yí nuò qiān jīn。是汉语成语,意思是指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也叫千金一诺。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原文节选】楚人曹丘生,辩士,数招权顾金钱。事贵人赵同等,与窦长君善。季布闻之,寄书谏窦长君曰:“吾闻曹丘生非长者,勿与通。”及曹丘生归,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固请书,遂行。使人先发书,季布果大怒,待曹丘。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间哉?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说,引入,留数月,为上客,厚送之。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译文:楚地有个叫曹丘的先生,擅长辞令,能言善辩,多次借重权势获得钱财。他曾经侍奉过赵同等贵人,与窦长君也有交情。季布听到了这件事便寄了一封信劝窦长君说:“我听说曹丘先生不是个德高望重的人,您不要和他来往。”等到曹丘先生回乡,想要窦长君写封信介绍他去见季布,窦长君说:“季将军不喜欢您,您不要去。”曹丘坚决要求窦长君写介绍信,终于得到,便起程去了。曹丘先派人把窦长君的介绍信送给季布,季布接了信果然大怒,等待着曹丘的到来。曹丘到了,就对季布作了个揖,说道:“楚人有句谚语说:‘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你季布的一句诺言。’您怎么能在梁、楚一带获得这样的声誉呢?再说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由于我到处宣扬,您的名字天下人都知道,难道我对您的作用还不重要吗?您为什么这样坚决地拒绝我呢!”季布于是非常高兴,请曹丘进来,留他住了几个月,把他作为最尊贵的客人,送他丰厚的礼物。季布的名声之所以远近闻名,这都是曹丘替他宣扬的结果啊!
泰戈尔短诗
一、摘下花瓣,并不能得到花的美丽。---《飞鸟集》赏析:此诗可作多种解读。1、可看作情诗。爱情与婚姻靠的是缘分,若缘分不到,即使摘下“花瓣”,也未必能够“得到花的美丽”,也未必能够得到你渴求的幸福。2、也可以看作是对占有欲的嘲笑。占有,并不等同于拥有。如果这样理解,意义更为深刻。二、思想狭隘的人以为他能够将整个大海舀进自己的池塘。 ---《流萤集》赏析:此诗讥讽思想狭隘的人,讥讽他们心胸狭窄,其心胸仅像小小的池塘;也讥讽他不自量力,缺乏自知之明,以为可以把整个大海用一个小瓢舀起来,并且嘲笑他狂妄的认为可以舀进自己那个小池塘。三、我们的欲望把彩虹的颜色借给那不过是云雾的人生。---《飞鸟集》赏析:此诗的语言表达却有点曲折回环。此诗用拟人手法,写“欲望”与“人生”两者之间的关系。此诗是在批判“我们的欲望”,这里的欲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欲望,而是那种自我膨胀且越胀越大甚至无法满足的“欲望”。“我们的欲望”觉得自己的“人生”太平淡,太没有色彩,太缺乏让万人景仰的吸引力,于是想出“借”的办法来为自己增光添彩。向谁借呢?向彩虹借。彩虹高挂天空,色彩斑斓,万人景仰,多么风光!但借来的风光和色彩,真的能为空虚人生增添光彩吗?不能。泰戈尔认为原本空虚的“云雾的人生”,即使借来彩虹,人生依然迷茫。四、果实的贡献是珍贵的,花儿的贡献是甜美的,但是让我作绿叶的贡献吧,谦逊而专心地垂着绿阴!---《飞鸟集》赏析:此诗极短,以物喻人。植物的枝、干、叶、花、果,都是植物生命的一部分,各有用处,各有贡献,彼此不能替代。但相比较而言,出头露面的是花是果。花,以其颜色娇艳而招人喜欢,不仅在植物中出尽风头,也受到人们百般宠爱。果,以其能够供人食用而受到人们青睐,也是整个植株忙碌一年的精华所聚,价值所在。相比而言,叶子就没有那么风光,它只是花与果的陪衬。但诗人偏偏要做叶子,而且主动做,还要谦逊而专心地做叶子。这实际上是借叶来抒写诗人不求名利甘愿奉献的积极淡泊的心态。五、错误与真理毗邻而居,所以会迷惑我们。---《流萤集》赏析:这首诗蕴含的道理够得人思考。诗人是说,真理与错误,仅就外观而言,有时不大容易区分:真理有时像错误,错误有时也像真理。关键在于人能否辨识。如果不能够识别,错误就能够迷惑我们,如果能够识别,错误就无法迷惑我们。
古代中的隐士为什么大多都长居在终南山,这里面有什么
终南山具有很高的灵气吧,并且终南山远离中原,比较安静,没有世人的打扰,能够有助于道人修行。现在来看,主要是为了生活方便,人们对中南山的认识可能会被神话传说所迷惑,首先,大多数古代隐士和神仙在得道之前就生活在黄河流域,这是最便宜的方式找到附近的山定居和学习,普通人不可能从长安到昆仑山,最终成为首选。而且,秦岭绵延数千里,物产丰富,不缺水,不缺粮,冬夏分明,适合生活。地里种的树能长到一年吃得下东西,住在这里的隐士没有生活问题。例如,唐代诗人王维就住在蓝田山“坐视云起”,最重要的是,中南山离周、秦、汉、隋、唐都很近。你可以随时去长安洛阳,朝廷做官,天下打仗。大多数隐士“出世是为了更好地入世”,并不是说生活在大山里就能长生不老,大多数人还是想得到社会对他们智慧的认可,即使他们老了,他们也能引导年轻人成功,鬼谷子就是这种类型。另外,古中南山和现在的中南山并不是指同一座山,神话中的中南山一直延伸到中亚的昆仑山,你本科毕业后可以去昆仑山读研究生,这似乎是成为不朽的唯一途径,理由很充分,现在中南山是长安附近的一个大地方,大多数隐士现在都在。人就是感情。自古以来,隐士们就没有隐藏自己,超级权力和智慧一直被用来造福社会,每个人都想看,但是没有人能找到它,比如老子、鬼谷子和王重阳,那些只住在山上的人有很多,他们只能说是来体验生活的都市人,而不是隐士,有此得知,终南山便成了他们长居的地方。
终南山为何成为隐居圣地?
终南山是中国十分出名的地方,因为这里有很多的人在潜修,终南山也叫做太乙山或者地肺山,另外也有人称呼为中南山和周南山,这里是佛道儒都十分看重的地方,据说能够修身养性,终南山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圣地之一,隐居此处意义很大:一、终南山位置居于中心,很多人认为这是中国最有灵气之地。终南山无语陕西省境内,属于中国的一个中心点,所以地理位置十分的优越!古时候人们认为这里是聚集天下灵气的地方,能够帮助人长生不老,因此有无数的道家、佛家和儒家的潜修者来这里进行修行,他们认为终南山能够帮助一个人加速修炼,在这里成仙得道的机会比较大,所以大家都喜欢来这里隐居!二、终南山有很多的传说,吸引无数修行者!终南山跟很多仙人有直接的关系,来到终南山之后,你随随便便就会听到很多的传说,也会看到很多仙人飞升的景区!所以这些传说让人们趋之若鹜,大家都觉得在终南山隐居,很可能会成就自己的梦想。终南山不仅仅传说比较多,而且也有一些神奇的地方,所以这些事情加起来,自然引得无数人关注!三、终南山的文化背景,吸引大家隐居!当然在终南山隐居的人,不仅仅是求仙问道的人,也有很多文人墨客来到这里!因为终南山承载了很多的文化底蕴,所以来到这里就等于进入了一个中华文化的海洋,能够得到很多知识,所以文人墨客很喜欢在这里隐居!
上一篇:主题班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