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开局之年
2016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什么规划的开局之年
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期的第一年。从现有条件看,挑战和机遇并存,形势难言乐观,中国经济发展处在阶段更替、结构转换、模式重建、风险释放的关键期,总体呈现低增长、低通胀和高杠杆特征。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旧愁未消又添新愁”,全球通缩风险尚未消除,需求刺激政策效力递减,供给侧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尚未形成带动经济走出低迷的主导力量。经济全球化进入盘整期,各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和宏观政策分化,国际经贸规则重塑步伐加快。特别是近期俄土战机事件、欧洲难民以及恐怖主义等问题为本已脆弱的全球经济蒙上了多层阴影。
从国内看,前期稳增长政策正在显效,未来政策依然趋松,消费稳定增长且热点频现,房地产市场总体稳定,这些都有助于宏观经济保持稳健运行。同时,全社会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新常态预期逐步趋稳,有利于促进经济主体开展经济活动。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弱复苏,美国主导的TPP已达成协议,TTIP也正在谈判之中,中国对外出口依然面临不少挑战与困难,加之总需求依然较弱,产能过剩问题持续,企业盈利不佳,产业投资恐难有力恢复,由地方债、汇率、国际资本流动等引发的财政金融风险依然值得关注,这些都将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带来不确定性。预计2016年GDP增长为6.8%左右,较2015年小幅放缓。
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
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1953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1957年超额完成。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2022年是十四五的什么之年?
十四五指的是2021-2025,开局之年是是2021年。“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意义重大。“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意义重大。同时,五年规划编制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战略导向:“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必须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必须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
开局之年关键之年还有什么年
1、奠基之年:一个规划时段的第一个阶段或第一年。举例:2018年,是中国高质量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奠基之年。
2、决胜之年:一个规划时段中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或最关键的一年。举例:2018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
3、收官之年:一个规划时段的最后一个阶段或最后一年。举例: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开局之年是什么意思 开局之年的含义
1、开局之年意思为今年是开始干的阶段的意思。一般指的是政府实施某项计划或重大工程的开始阶段。
2、中国是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到1957年,简称为一五规划,此后依次为二五规划,三五规划,直到现在的十三五规划。
3、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为2011到2015年。因此,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就是2011年。而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我国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五年一次,那到十二五为什么是2011年开始的?
我国从1953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1962-1965年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中间有几年没有实行:
一五:1953-1957;
二五:1958-1962;
三五:1966-1970;
四五:1971-1975;
五五:1976-1980;
六五:1981-1985;
七五:1986-1990;
八五:1991-1995;
九五:1996-2000;
十五:2001-2005;
十一五:2006-2010;
十二五:2011-2015.
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基本情况: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完成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主要成就: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
基本情况: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式通过《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
完成情况:由于1958年以来的“大跃进”运动和“反右倾”运动,造成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失调。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
基本情况:1965年9月初国家计委明确提出:“三五”计划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
主要成就:“三五”计划期间各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了计划。工农业总产值超额16.2-14.1%。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
基本情况:“四五”计划于1970年开始进行编制。国务院召开全国计划工作会议,制定1970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主要成就:工农业总产值完成计划的101.7%,其中农业完成104.5%,工业完成100.6%。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5)
基本情况: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五五计划。
主要成就: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增长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0—1985)
基本情况: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六五”计划。
主要成就:国民经济全面稳定增长,重要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取得重大成就。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基本情况:“七五”计划坚持把改革放在首位,使改革和建设相互适应、相互促进…
主要成就:五年内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8%,平均每年增长6.7%。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
基本情况:以1992年邓小平重要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八五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主要成就:“八五”时期中国的一些主要产品的产量稳步增长。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11%左右。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
基本情况: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
主要成就: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
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
基本情况:1999年6月22日,国家计委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十五”规划工作。
主要成就: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亿元左右。
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06—2010)
中国经济年均增长超10% 人均GDP翻番目标超额实现
回望“十一五”,虽然2010年尚未落幕,但前四年我国GDP已实现年均增长11.4%,比“十五”平均增速9.8%快了1.6个百分点,更比世界同期水平快8.2个百分点。而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又取得了11.1%的增长。专家预计今年全年中国经济的增速应不低于9.5%,这意味着“十一五”期间经济年平均增速超过10%,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也将超额实现
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农村工作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农业是我国第一大产业,也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十二五规划中也包含了:“生物产业”将主要面向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前些日子国务院发布十二五期间将投入一万亿用于农业,这也和当今通货膨胀是息息相关的,食品因素占CPI的7成……
个人认为未来10年国家将大力扶持农业,比如:“种粮补贴、取消农业机械的购置税、排大量专家对广大农民培训”……为何国家大力扶持农业呢?这是有原因的相对上代人来说,80、90后怕脏、不满足于年收入不过万的收入,另可到外地打工,所以说未来中国农业面临大量种植土地的荒废和农业耕种人口的短缺,恰恰那些人是愚蠢的,忽视这广阔的前景,未来主要是改变以家庭为单位的种植模式,实现承包化、机械化等,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货币贬值、运输成本和种植成本的上升、大宗交易期货的上涨、国家相应的补贴一定程度上也推高了农产品价格、国家提高农民收入靠什么?提高收购价……综合上述,我看到农产品价格逐年上升的趋势,融入机械化所以说农村迎来了下一个10年……
对于农村来说、十二五期间将实现60%人口城镇化,此举将会提高农村房屋的价格,你想下:“如今交通如此便捷、城市发展向农村转移,同样50万在城市中能买30平方吧,而农村能造别墅,所以说农村、特别是郊区的房价将成迅速上升趋势……
以上只是我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如何深刻领会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特殊意义?
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说明了什么?
①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③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中央政府积极推进农村改革有什么重要意义?(原因)
①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决定的。②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③是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要求。④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⑤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⑥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⑦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4.请你为农村改革发展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①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②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③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改革创新意识。
5.为支持农村改革发展,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①思想上: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责任感。②学习上:努力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基础。③生活实践上:支持中央对农村的政策,积极宣传《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内容,正确对待农村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6.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的原因:
① 推进农村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要求。②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③加快农村改革,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我国农村的改革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保持农业稳定发展难度加大;农民持续增收机制仍未完全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许多农村的面貌仍然较落后,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重道远……
8.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农村经济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是解决当前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客观要求,是巩固我国农业基础地位的关键措施;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助于提升我国农业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9.如何进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①面向市场,依靠科技,不断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在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布局和提高加工转化水平上下功夫。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③农业结构调整要依据市场规律,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户生产经营自主权。
10.请你谈谈增加农民收入的意义?
①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最终目的,体现社会主义本质,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②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和农村生产的发展。③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④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11.请你就目前我国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提出几条建议。
①必须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道路,实现农业现代化;②及时果断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③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指导、培训和服务,增加农民收入;④努力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保持农村的繁荣稳定;⑤逐步理顺分配关系,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⑤政策扶持农业,工业反哺农业;⑥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
12.请你为农村改革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①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发展农村经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②国家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帮扶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和医疗制度改革,全面提高农民生活水平;③坚持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道路。坚持科教兴农,普及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④从根本上优化农村改革发展的制度环境。加强民主管理,加强村民自治建设,推动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
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1)应对世界粮食危机,稳定国内消费价格总水平 我国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的严峻挑战,主要包括:粮食产需缺口扩大,水土资源约束增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种粮比较收益长期偏低等。
综合考虑人口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发展等因素,预测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总量11450亿斤。按照粮食自给率95%以上测算,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需要达到10800亿斤以上。中国粮食消费呈刚性增长,今后每年将以100亿斤左右的速度递增。稻米、小麦等主要口粮需求将稳定增加,必须立足国内基本自给,国际市场只能作为品种调剂。
(2)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 “三农”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建设、改革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三农”工作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难点和重点都在“三农”。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这样我们的改革发展才有坚实的根基,才能在应对各种复杂的局面中赢得主动。
(3)农民的生活状况关系着中国的社会稳定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中国的革命其实质上是农民的革命。农民一直就占中国人口的大部分,农民的生活状况关系着中国的社会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核心,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关系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即使到了2020年,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还不可能达到开始缩小的拐点。因此,只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让农民更幸福,才能为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如何深刻领会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好农村工作的特殊意义
1、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终目标。
2、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3、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崇高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精神力量;崇高理想是人生精神文柱。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5、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应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6、党的宗旨和性质。
7、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8、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开局之年关键之年还有什么年
1、奠基之年:一个规划时段的第一个阶段或第一年。举例:2018年,是中国高质量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奠基之年。
2、决胜之年:一个规划时段中最关键的一个阶段或最关键的一年。举例:2018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
3、收官之年:一个规划时段的最后一个阶段或最后一年。举例: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材料一: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中,“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单设一章,凸显收入
(1)“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2)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只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由先富者带动和帮助后富者,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株洲市的形成发展条件是什么
株洲市的形成发展主要得益于交通。
铁路
火车拖来城-株洲
株洲是“十字型”国家级铁路枢纽,和郑州并称“北郑南株”。市域内主要有株洲站(京广线客货运输特等站)、醴陵站(浙赣线客运二等站)、株洲北站(京广线货运、编组特等站)、株洲西站(京广高铁客运站一等站)、醴陵东站(沪昆客运专线)、长株潭城际铁路株洲站(建设中)。2014年7月1日建成通车的吉衡铁路在株洲南3县设有攸县南站、茶陵南站、炎陵站3个客运站[7]
株洲有“火车拖来的城市”之称,是中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京广、沪昆2大铁路干线在这里十字交汇,株洲站是中国客货运输特等站之一,平均每3分钟接发列车一次,日接发车达230趟之多。株洲北站是全国最重要的12个路网性编组站之一,同时也为特等站(原双向三级七场),日均办理车17000辆,解编12000辆,株洲为铁路双特等站城市。
湖南“3+5”城市群城际铁路中,株洲也成为其枢纽。规划中,株洲北通长沙、岳阳,西至湘潭、娄底,东往醴陵,南达衡阳,四个方向都衔接着重要城市。其中,已开工建设的长株潭城际铁路在株洲设白马垅、时代、云龙、新株洲、七斗冲五个火车站。2016年12月通车后,株洲市中心坐城际列车到长沙市中心仅仅只需要25分钟。
公路
株洲公路四通八达,106国道、320国道、211省道、京港澳高速公路(G4)、长株高速公路(S21)、沪昆高速公路(G60)、泉南高速公路(G72)、衡炎高速公路、岳汝高速及规划中的京港澳高速复线、沪昆高速复线和连接闽南、赣南、湘南的“三南”公路都在境内穿过,全长41.629公里的长株高速公路使得株洲和省会长沙距离更近。
株洲市内已有7座大桥横跨湘江。株洲将形成”三环七射“的道路格局。现已有株洲大桥、石峰大桥、株洲湘江三桥(建宁大桥)、株洲湘江四桥(天元大桥)、株洲湘江五桥(芦淞大桥)2012年,株洲启动湘江六桥(枫溪大桥)的建设。2013年,株洲启动湘江七桥建设,用于拉通株洲县与京珠高速的联系。
水运
绕城而过的湘江四季通航。普通船只沿湘江可上溯衡阳、永州,下通洞庭湖、长江。千吨级船舶能顺湘江、经长江、通上海并达世界各地。株洲港为湖南省八大港之一。
航空
株洲北距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仅37公里,经长株高速公路25分钟可以到达。
此外,正在建设株洲通用机场,位于株洲市东南部的芦淞区五里墩乡境内。一期工程按运12飞机使用要求进行设计,可以起降最大起飞重量5500公斤以下的各型通用飞机、直升机,飞行区等级为1B,按昼间目视飞行要求建设,跑道长度为800米,宽30米。通用航空机场是使用民用航空器从事公共航空运输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动而使用的机场。包括可供飞机和直升机起飞、降落、滑行、停放的场地和有关的地面保障设施。
公共汽车
株洲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走在全国节能创新前列,是“国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2009年,株洲市启动“电动公交车三年行动计划”,将城区627辆骨干公交线路公交车全部电动化,既节能又环保。2011年7月,城区线路已全部置换电动,株洲成为了全国首个“电动公交城”。市区线路票价自2011年2月1日起,统一至1元(无论空调车或非空调车、跨线或不跨线)。城郊线路票价大多为2-3元。市区线路和城郊线路共70条左右,涵盖株洲城区及市域周边。此外,长株潭城际公交于2007年开通,促进了长株潭一体化建设。[8] 株洲部分公交车于2014年开始向市民提供免费无线网。
地铁
《株洲市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规划》经株洲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原则审议通过。根据该规划,株洲未来将建设4条地铁线路。2018年将开始修建4条地铁线路,4条地铁线呈风车放射状,共108.6千米。其中1、2号线为主骨架,3、4号线为远景预留线。1号线起于京广高铁株洲西站、止于华强,全长32.7公里,横向贯通株洲城。2号线起于清水塘、止于渌口镇,全长30.9公里,纵向贯通株洲城。3号线起于白马垄站,止于航空城,全长32.8公里。4号线起于金山新城,止于欧洲大道,全长29.4公里。
株洲的地理环境
株洲是“十字型”国家级铁路枢纽,和郑州并称“北郑南株”。市域内主要有株洲站(京广线客货运输特等站)、醴陵站(浙赣线客运二等站)、株洲北站(京广线货运、编组特等站)、株洲西站(京广高铁客运站一等站)、醴陵东站(沪昆客运专线)、长株潭城际铁路株洲站(建设中)。2014年7月1日建成通车的吉衡铁路在株洲南3县设有攸县南站、茶陵南站、炎陵站3个客运站 株洲有“火车拖来的城市”之称,是中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京广、沪昆2大铁路干线在这里十字交汇,株洲站是中国客货运输特等站之一,平均每3分钟接发列车一次,日接发车达230趟之多。株洲北站是全国最重要的12个路网性编组站之一,同时也为特等站(原双向三级七场),日均办理车17000辆,解编12000辆,株洲为铁路双特等站城市。湖南“3+5”城市群城际铁路中,株洲也成为其枢纽。规划中,株洲北通长沙、岳阳,西至湘潭、娄底,东往醴陵,南达衡阳,四个方向都衔接着重要城市。其中,已开工建设的长株潭城际铁路在株洲设白马垅、时代、云龙、新株洲、七斗冲五个火车站。2016年12月通车后,株洲市中心坐城际列车到长沙市中心仅仅只需要25分钟。 株洲公路四通八达,106国道、320国道、211省道、京港澳高速公路(G4)、长株高速公路(S21)、沪昆高速公路(G60)、泉南高速公路(G72)、衡炎高速公路、岳汝高速及规划中的京港澳高速复线、沪昆高速复线和连接闽南、赣南、湘南的“三南”公路都在境内穿过,全长41.629公里的长株高速公路使得株洲和省会长沙距离更近。株洲市内已有7座大桥横跨湘江。株洲将形成”三环七射“的道路格局。现已有株洲大桥、石峰大桥、株洲湘江三桥(建宁大桥)、株洲湘江四桥(天元大桥)、株洲湘江五桥(芦淞大桥)2012年,株洲启动湘江六桥(枫溪大桥)的建设。2013年,株洲启动湘江七桥建设,用于拉通株洲县与京珠高速的联系。 株洲北距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仅37公里,经长株高速公路25分钟可以到达。此外,正在建设株洲通用机场,位于株洲市东南部的芦淞区五里墩乡境内。一期工程按运12飞机使用要求进行设计,可以起降最大起飞重量5500公斤以下的各型通用飞机、直升机,飞行区等级为1B,按昼间目视飞行要求建设,跑道长度为800米,宽30米。通用航空机场是使用民用航空器从事公共航空运输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动而使用的机场。包括可供飞机和直升机起飞、降落、滑行、停放的场地和有关的地面保障设施。 《株洲市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规划》经株洲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原则审议通过。根据该规划,株洲未来将建设4条地铁线路。2018年将开始修建4条地铁线路,4条地铁线呈风车放射状,共108.6千米。其中1、2号线为主骨架,3、4号线为远景预留线。1号线起于京广高铁株洲西站、止于华强,全长32.7公里,横向贯通株洲城。2号线起于清水塘、止于渌口镇,全长30.9公里,纵向贯通株洲城。3号线起于白马垄站,止于航空城,全长32.8公里。4号线起于金山新城,止于欧洲大道,全长29.4公里。 国家统计局2007年第131期《研究参考资料》发布的2006年中国城市综合实力评价显示,株洲城市综合实力进入全国60强,在全国286个城市中排名第56位,比2002年前进了16位。评价还显示,除直辖市和31个省会城市外,株洲城市综合实力在全国非省会城市中位居第33位,在中部六省非省会城市中,株洲城市综合实力居第一位。 2010年,株洲市委会议宣布株洲市综合竞争力在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继续保持第一,稳居全省第二。 2012年,湖南日报作“中部非省会城市综合实力第1 株洲转型跨越”专题报道。 2013全年实现GDP1960亿元,增长10.5%;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235.6亿元,增长10.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增长30%;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9亿元,增长1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66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398元,分别增长10.6%和13%。 2013年新型工业化强力推进。不断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继续保持全省先进行列。优势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轨道交通产业产值增长13.5%,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净利润增长17.5%。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863等重大科技计划项目15项,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列入国家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第九次获评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6%。园区实力进一步提升,建成标准厂房100万平方米,园区技工贸总收入增长18.5%。非公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长11.5%,占GDP比重达到57%,连续三年获评全省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考核一等奖。建筑业实现总产值410亿元,增长23.5%。2013年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着力发展规模农业,农业增加值增长3%,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到1023家,集体土地流转率提高到36%,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68%,城镇蔬菜新扩基地1万余亩。着力发展加工农业,省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21家,农产品加工总产值增长16%。竹木加工、花卉、油茶产业化步伐加快。着力发展科技农业,水稻机械化水平达到66.4%。着力发展品牌农业,新增省著名商标、市级以上品牌53个,麻鸭、白鹅、黄牛等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效应不断扩大。 县域经济持续壮大。坚持分类指导,培育特色产业,提升县域综合实力。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县域经济总量达到989亿元,增长10.6%,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到50.5%。 21世纪以来,株洲市农业产出效益稳步提高,2000年至2011年,农业产值翻了一番;规模化生产发展迅速,区域化生产基本形成,产业化发展强劲,养殖业向标准化规模发展;农业科技进步取得显著成效,新品种种植和新技术推广应用面积提高,农民科技应用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物质装备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提高,耕地保护得到加强、质量得到提升;农业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业支持保障环境逐步完善。 到了2012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1.2亿元,增长3.9%。其中,农业94.7亿元,增长3.5%;林业15.9亿元,增长4.3%;牧业81.4亿元,增长4.8%;渔业7.7亿元,增长3.1%。2012年粮食产量180.7万吨,增长1.2%;水果产量24.3万吨,增长8.9%。出栏生猪437.9万头,出栏牛羊58.7万头,家禽出笼2105.2万羽,水产品7.9万吨。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77.6万千瓦,增长6.8%。2012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3.1万处,增长4%,投入资金8亿元,增长24.6%。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平方公里,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300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00公顷。 株洲的工业始于20世纪30年代。有识之士看到株洲的交通优势和区域优势,雄心勃勃,想打造一个“株洲工业区”。1935年,“株洲机厂”筹备处成立,它是株洲田心机厂的前身,是株洲现代工业的先声。之后,株洲兵工厂成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五”期间,株洲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国家将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的4项安排在株洲建设,即株洲硬质合金厂、南方动力机械公司、株洲电厂、株洲洗煤厂。“二五”时期又安排兴建株洲冶炼厂、株洲化工厂、株洲电力机车厂、株洲车辆厂等20多个中央、省属企业。1958年前后,围绕大厂办小厂,围绕全民办集体,株洲掀起大办工厂的热潮,100多家市属企业应运而生,200多家区街企业蓬勃兴起,从而奠定了株洲作为新中国的江南工业重镇的基础。株洲是在电力机车领域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工业城市。在60年的历程中,株洲在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曾创造了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空导弹、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块硬质合金等100多个第一。 株洲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和陶瓷等产业为支柱,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制造工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工业体系。 2012年工业增加值951.9亿元,增长13.4%,工业化率为54.1%。规模工业增加值767.7亿元,增长14.6%。从经济类型上看,国有企业增长5.4%,股份制企业增长15.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8.7%,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长17.7%。从全市规模工业六大支柱产业上看,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食品加工制造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16.1亿元、116.4亿元、38.3亿元和11.1亿元,分别增长15.7%、19.7%、17.2%和22.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增加值158.2亿元和48.9亿元,分别增长11%、11.1%。规模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242.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92.8亿元,增长15.6%;实现利税178.2万元,增长21%;实现利润85.5亿元,增长20.5%。企业亏损面为6.3%,增长0.1个百分点。全市“5115”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74.6亿元,增长14%,占全市规模工业的33.7%。 全市2012年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213.8亿元,增长21.9%;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达到12.2%,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地方收入135.4亿元,增长24%,占比63.3%;上划中央收入64.4亿元,增长18%,占比30.1%;上划省级收入14亿元,增长20.9%。全市税收收入149.9亿元,增长21.8%,其中增值税10.9亿元,增长17.9%;营业税20.7亿元,增长 24.7%;企业所得税5.4亿元,增长23.8%;个人所得税2.5亿元,增长2.2%。税收占财政总收入比重为70.1%,同比回落0.1个百分点。全市财政总支出279.4亿元,增长7.7%;一般预算支出22.8亿元,增长18.7%。截至2012年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588.8亿元,增长17.1%,同比净增232.2亿元,其中城乡储蓄余额为942.5亿元,增长18.4%,净增146.4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812.4亿元,增长19.5%,净增132.4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总额483.7亿元,增长25%,净增96.7亿元;短期贷款余额310.7亿元,增长12.2%。全市存贷比为51.1%,提高1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为3.2%,下降1.6个百分点。截至2012年底,全市共有证券公司营业部11家,总数居全省第二位,证券交易额为841.3亿元,下降17.3%;新开户数11966户,同比减少14188户。全年新增直接融资85.8亿元,增长30%;截至2012年底,全市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868.6亿元。截至2012年底,全市保险机构有40家,其中,人寿险公司19家,财产险公司19家,保险行业协会1家,中介保险公司1家。各项保费收入31.8亿元,增长12%,其中财产保险收入9.6亿元,增长14.7%;人身保险收入22.3亿元,增长10.9%。各项赔款和给付额9.4亿元,增长28.2%,其中财产保险赔付额4.9亿元,增长26.6%;寿险赔付4.4亿元,增长30.1%。保险赔付比为29.6%,其中财产保险赔付比为15.7%,寿险赔付比为13.7%。 明清年间,江西商人在株洲修建宁码头,株洲商业得到发展。木材、茶叶、稻米、肉、蛋、瓷器、鞭炮、夏布、土纸等贸易居湘潭集镇商业之首。清末民(国)初,随着粤汉、株萍铁路的修筑与湘江联网形成水陆交通优势。株洲镇居民达3万余户,且大都居住于解放街、建宁街一带。民国14年,中共地下党员彭松林与友人合资在株洲建宁街开设米店。次年,发动成立株洲商民协会,并出任执行委员长,组建了粮食、南货、棉布、百货、缝纫、五金、园林、理发等16个同业公会。民国33年,日军进犯株洲,大部分房屋被毁。日本投降后,镇区居民大多在原址重建家园,至1949年,大部分民宅均得以恢复,房屋结构 大部分是木架蔑织墙体,杉皮或小青瓦屋面。株洲是“商业之都”,芦淞区小商品市场和服装鞋帽市场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联盟、中国商业联合会等权威组织授予“中国服装商贸名城”、“全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中国品牌市场”等业界荣誉称号,规模为中国十大服装市场第二名。 株洲中心商圈,被媒体誉为“三湘第一商圈”,是湖南最大、历史最悠久、面积最大、人流最密集的大型商圈,主要由北部的中心广场商圈与南部的火车站芦淞市场群组成。中心广场为株洲城市核心,由东西向主干道新华西路和南北向主干道建设路汇合而成。创立于1958年的株洲百货大楼坐拥中央。年交易额500亿元的芦淞市场群商品丰富,已经是国家级3A景点。株洲主要的传统商业街有建设南路、钟鼓岭步行街、新华西路、人民南路步行街、徐家桥步行街。主要大型商圈有火车站芦淞市场群、中心广场、长江广场、红旗广场、文化路口等。株洲商贸正在形成批发和零售并驾齐驱的格局。
上一篇:今朝泪如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