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中国唯一不禁枪的地方
亲亲你好,我这边为您查询到中国唯一不禁枪的地方是岜沙苗寨。贵州省从江县的岜沙苗寨,是一个以纯苗族的村寨,人口仅有2000多人,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生产方式和习俗。他们处于偏远、偏僻之地,岜沙苗人喜欢自由自在,酷爱武装,特别是男人,出门的必备物件就是腰刀和猎枪。在古代生产力落后,当地能耕作的土地少,主要以山林为主,所以打猎也是他们的生活来源。为了防止野兽袭击,也为了生活所需,火枪成了当地重要的生产工具。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所以持枪这种习俗是一直流传下来的,为此,上世纪九十年代禁枪时,国家为了尊重他们的传统文化,也为了发展当地的旅游业,就批准了该村庄合法持有火枪,而该地也被称为“最后的枪手部落”。以上信息来源于百度。【摘要】
中国唯一不禁枪的地方【提问】
亲亲你好,我这边为您查询到中国唯一不禁枪的地方是岜沙苗寨。贵州省从江县的岜沙苗寨,是一个以纯苗族的村寨,人口仅有2000多人,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生产方式和习俗。他们处于偏远、偏僻之地,岜沙苗人喜欢自由自在,酷爱武装,特别是男人,出门的必备物件就是腰刀和猎枪。在古代生产力落后,当地能耕作的土地少,主要以山林为主,所以打猎也是他们的生活来源。为了防止野兽袭击,也为了生活所需,火枪成了当地重要的生产工具。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所以持枪这种习俗是一直流传下来的,为此,上世纪九十年代禁枪时,国家为了尊重他们的传统文化,也为了发展当地的旅游业,就批准了该村庄合法持有火枪,而该地也被称为“最后的枪手部落”。以上信息来源于百度。【回答】
中国最后的持枪部落,为什么那里的人持枪是合法的?
大家都知道,持枪证是对某者可合法配置枪支的法律凭证,而我国是不允许私自拥有枪支的。但是却有一个特殊的存在,这个部落持枪获得了公安机关的特别批准,在那里我们可以一睹原始抢手的神采。这个部落也是中国最后的合法持枪部落,他的名字是岜沙苗族。岜沙,是苗语中草木繁多的意思,这个村寨位于贵州省从江县北约5公里,是一个纯苗族村寨,全村共5个寨子16个村民组,371户人家住着2061口人,全村至今还保留有浓郁的古代遗风和古老的生产方式。世居于此的苗家人一直保存着古老的生活习俗,发髻、火枪和古树是这里的"三大宝"。在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悠久的历史沉淀,原始神秘的民俗,淳厚朴实的民风和绚丽的民间文化。生活在苗寨里的村民基本都是苗族,他们的衣着方式原始,发势奇特,被称为:秦时发式汉时装。最具特色的是苗族男子的妆容发式,岜沙男人非常重视他们的发髻,是男性装束中最重要的性别标志。剃掉男性头部四周大部分的头发,仅留下中部盘发为鬏髻,并终生保持这种发式。据说,这种装束是从蚩尤老祖时代传下来的,也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所能见到最古老的男性发式。除了男子的发式外,最让人惊讶的是这里的汉子们几乎每人都佩戴枪支和腰刀,特别是有客到的时候芭莎汉子们会鸣枪欢迎,据说这是他们的最高礼节。不过,火枪在岜沙的使用,也有严格的要求。岜沙人规定,火枪可以在家族作为传承,但决不允许带出村子。这也是这么多年来,岜沙从未出现过持枪伤人事件的重要原因。尽管岜沙已经不是过去的苗族山寨,成为了一个被开放的古寨景点,但是他自身的黑色的特征,使得岜沙明显不同于其他的旅游景点。
中国唯一不禁枪的地方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了汉族一共有55个少数民族。而这些少数民族在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上,与汉族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贵州芭沙苗族,人手一把枪是当地的几百年的文化习俗,这一传统一直流传至今,一开始是为了生存狩猎使用,后来成了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也成为了中国唯一不禁枪的地方。(数据来源于今日头条)【摘要】
中国唯一不禁枪的地方【提问】
我是问一问答主办事通阿啾,很高兴为您解答。中国唯一不禁枪的地方是岜沙苗寨哦。【回答】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了汉族一共有55个少数民族。而这些少数民族在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上,与汉族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贵州芭沙苗族,人手一把枪是当地的几百年的文化习俗,这一传统一直流传至今,一开始是为了生存狩猎使用,后来成了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也成为了中国唯一不禁枪的地方。(数据来源于今日头条)【回答】
旅游有什么好处
开阔我们的视野增进与朋友之间的友谊欣赏风景,放松心情1.经常旅游的人,思想敏捷,视野开阔。2.旅游能让人忘却烦恼和忧愁,使人心情愉快,每天笑口常开.。3.结伴旅游能增加彼此之间的友谊,能让你的性格变得开朗活泼,愿意助人,大公无私。4.旅游能让你的知识面更广,为你在今后的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5.旅游能很好的锻炼一个人的身体和意志品质。6.旅游还能广阔交友。
中国的旅游景点有哪些?
中国十大旅游胜地 人间天堂是杭州---浙江杭州 桂林漓江独秀美---广西桂林 心驰神往张家界---湖南张家界 苏州园林甲天下---江苏苏州 心灵圣地在西藏---西藏 黄山归来不看山---安徽黄山 九寨归来不看水---四川九寨沟 风光旖旎海南岛---海南 锦绣丽江如仙境---云南丽江 见证历史兵马俑---陕西咸阳 推荐旅游十大去处 一 万里长城 长城始建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三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派遣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逐匈奴后,把原来分段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并且继续修建。其后历代不断维修扩建,到公元十七世纪中叶明代未年,前后修筑了二千多年。 二 北京故宫 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今天人们称她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 三 承德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自康熙四十二年始建,至乾隆五十五年最后完工,历时八十七年,建楼、台、殿、阁、轩、斋、亭、榭、庙、塔、廊、桥一百二十余处,尤以康、乾御题七十二景昭著,与自然山水相辉映,园中有园,景内有景,构成了一幅千姿百态的立体画卷。 四 安徽黄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西北风景秀丽的皖南山区,向以“三奇”、“四绝”名冠于世,其劈地摩天的奇峰、玲珑剔透的怪石、变化无常的云海、千奇百怪的苍松,构成了无穷无尽的神奇美景。黄山一九九零年被列入“世界遗产(文化和自然)”名录。 五 杭州西湖 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 六 桂林山水 桂林漓江风景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旅游区,千百年来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桂林漓江风景区以桂林市为中心,北起兴安灵渠,南至阳朔,由漓江一水相连。桂林山水向以“山青、水秀、洞奇”三绝闻名中外。其中一江(漓江),两洞(芦笛岩、七星岩),三山(独秀峰、伏波山、叠彩山)最具代表性,它们基本上是桂林山水的精华所在。 七 西安兵马俑 在骊山北麓,茂密的林木掩映着一组规模宏大、外观别致的建筑,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八 苏州园林 苏州素以园林美景享有盛名,有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说。 九 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 十 台湾日月潭 日月潭,中国十大名胜之一,位于台湾中央属南投县鱼池乡的水社村。
中国合法持枪的部落是什么?
最古老的装饰 最后一个持枪部落为保卫家园,男人们成了这里的守护神,几百年不屈不挠地斗争,常年的防范意识形成了与外界隔绝并保存了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民俗习惯,就连小孩们也喜欢在腰间别上一把弯刀。岜沙可能是国家唯一批准个人佩戴枪支的寨子。这里的男人虽然不高,但个个却像清朝武士,他们身着清服,腰间佩刀,肩上扛枪,从眸子里都透出自信。岜沙人喜好的枪,是一种射程只有20多米的火药枪。自古以来,他们的枪就是黔东南州黎平县贯洞、龙图等地的师傅打造了送货上门的。岜沙人特别珍惜老枪,谁如果有老祖父、曾祖父留下的枪,就像拥有传家宝一样地被枪手们羡慕不已。岜沙的男子们特别引以为荣的是,四五年前县里曾经在别的地方收缴了几大车枪,但岜沙人的火枪却受到特许,80%以上的人户拥有持枪证。如果没有实际用途,这火枪就是一件太沉重的饰品了。最初,岜沙苗人的老祖宗是为了打猎防身,猎物食用。后来,则是为了防止邻省区边境上一个有偷盗恶习的村子的人来偷牛。火枪还有"礼炮"的功能,凡重大节日庆典岜沙人都会用它朝天空放。鸣火枪的巨响能直入人心,那庄重热烈的气氛远不是锣鼓鞭炮之类所能及。岜沙苗人就这样在自己的这片古朴、宁静的天地中,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承袭着生命,一代又一代,成为外人探寻的一处神秘之地。
合法持枪的少数民族
合法持枪的少数民族
1、背景介绍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具有和谐的相处关系。其中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与汉族有所不同。在一些较为贫困落后的地区,少数民族面临的安全威胁比汉族更大。因此,少数民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合法持枪。
2、法律规定
按照中国法律规定,只有获得国家批准和颁发的枪支证书的人才能合法持枪。对于少数民族,如果其居住地区存在非法武装活动、经济发展水平低且治安环境较差等情况,可以向公安机关申请持枪证。
3、申请条件
申请持枪证的少数民族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年满18周岁;
2)无犯罪记录;
3)有自己住房(住房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4)有稳定的工作或收入来源;
5)通过专业考试和枪支安全知识培训。
4、持枪范围
获得持枪证的少数民族只能在特定范围内持枪。具体规定如下:
1)只能在自己住房或工作场所内持枪;
2)不得携带枪支参加任何群众性活动;
3)不得将枪支借给他人;
4)不得将枪支运往其他地区;
5)不得自行安装无法承受枪支重量的保险柜;
6)不得将枪支放置在易受火灾、盗窃等危险因素影响的地方。
5、保管要求
持枪证书持有人有保管枪支的义务,必须将枪支妥善保管,防止枪支丢失、被盗或被未成年人获取,造成不良后果。
6、违法处罚
如果少数民族持枪证书持有人违反有关规定,将面临以下处罚:
1)扣押或收缴枪支;
2)吊销持枪证书;
3)拘留或逮捕。
7、结语
合法持枪的少数民族是在国家法律框架下的权利和义务。持枪证书持有人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妥善保管好枪支,不得将枪支用于非法活动,以确保社会安全稳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中国哪个民族允许持有枪枝
中国岜沙部落允许持有枪支。地理位置:岜沙隶属贵州省从江县,距离从江县城7.5公里、位于山顶和国道321老线公路边。顺坡而下的茫茫林海中散布着五个自然苗寨,这就是岜沙村。“村”是现行的行政建制,人们还是习惯称“村”为“部落”。岜沙部落,中国唯一的枪手部落这个说法是真实的,虽然中国进行了全面的禁枪,但是岜沙是中国唯一获得批准个人佩戴枪支的寨子,岜沙人的火枪得到了政府的特许,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家拥有持枪证。扩展资料:这里的成年男子都会背着一支猎枪,到了18岁的时候,就会把头发扎成辫子绑于头顶,称为“户棍”,终生保留,而四周的头发会用弯刀剃光。据说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男性发式。经过了这样的“成人仪式”,男孩子就可以背枪了,标志着他的人生进入了独立的阶段。岜沙人在乎枪,有许多历史原因造成的。苗族是个很苦难的民族,当时蚩尤被黄帝打败,被迫向南迁徙,岜沙人坚信自己是蚩尤的后代。清朝时期,他们再一次遭到攻击,他们为了抵御猛兽来袭和追兵的攻击,枪不离手。几百年过去了,枪虽然失去了打猎和自保的意义,但是却成了他们的一种图腾。最初,岜沙苗人的老祖宗是为了打猎防身,猎物食用。后来,则是为了防止邻省区边境上一个有偷盗恶习的村子的人来偷牛。火枪还有"礼炮"的功能,凡重大节日庆典岜沙人都会用它朝天空放。鸣火枪的巨响能直入人心,那庄重热烈的气氛远不是锣鼓鞭炮之类所能及。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岜沙部落参考资料来源:胶东在线-胶东在线
请问“曾”姓的祖先是谁?祖籍在哪?
曾
姓氏名称: 曾
拼音: zeng[一声]
序号: 0384
介绍
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涌泉西庄村有一支曾氏族人以宋朝曾肇为始祖以曾与达为一世祖其间相差四百年不能续接
介绍文件
介绍文件
曾姓分布
曾姓当代分布
据统计,按人口多少,曾姓为中国第38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 0.49,人口大约有600多万,尤以湖南、四川、广东、江西、福建等省为多。
四川 什邡县,曾姓为该县44大姓的第8大姓;井研县研城镇2382户,10117人中有曾姓族人57户,275人;夹江县 224姓有曾姓。
江西 德安县,曾姓为人口聚居较多的村庄和人口较多的9大姓之一;崇义县 155姓有曾姓;定南县168姓有曾姓。
河南 商丘县328姓、潢川县494姓、西平县302姓、虞城县328姓、息县340姓、太康县467姓、淅川县108姓、林州市321姓、淮滨县207姓、登封县337姓、光山县 334姓、长葛县206姓、长垣县214姓、柘城县235姓、鄢陵县231姓、延津县265姓、新县272姓、夏邑县292姓、扶沟县 279姓、南阳市613姓、商水县281姓、西华县249姓、濮阳县223姓中均有曾姓。
上海 川沙县523姓、嘉定552姓、宝山404姓、金山395姓中均有曾姓。
湖北 红安县239姓有曾姓;汉川县 210姓有曾姓。
海外分布
曾姓族人已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安家落户了。
介绍文件
曾姓起源
曾姓起源
天下一曾无二曾,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鄫(zeng 曾)国太子巫,系出自姒姓,是真正的上古圣君夏禹的后代,名副其实的四千年。
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春秋时代才被莒国所灭。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逃奔到鲁国,其后代为纪念故国以“鄫”为氏,后去邑旁(即“阝”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
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是少有的几个来源比较纯正的姓氏之一,因曾姓先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远祖大禹
1、大禹治水
4000多年前,在我国黄河中游的许多氏族、部落,联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很大的部落联盟—— “华夏部落联盟”。
相传在尧作华夏部落联盟领袖的时候,发生过一次大洪水,持续了很长时间。田地被淹没,庄稼被冲毁,房屋倒塌,牲畜死亡。洪水泛滥,逼得人们逃上高丘或山上去找洞穴避难。居住在这一地区的人们,不少人就在大树上搭起木架巢居。洪水时涨时退,人们根本无法耕种。
有一位名鲧(gun,滚)号若阳的人,是黄帝族后裔,为夏部落酋长,被封在崇(今河南登封崇山附近),为崇伯,赐姓姒。鲧是一个很能干的人,他生性耿直,为人有些恃才自负。
滔滔洪水漫患中原大地,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尧命鲧去治理洪水。
鲧采用筑堤围堵的方法,企图把洪水堵住。这不仅没有把洪水堵住,反而使被堤围住的水越积越多,最后把堤冲溃,大水更加横流泛滥。鲧虽然也辛辛苦苦地奔波了9年,修筑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堤防,但是堵了东边西边溃堤,围了南边北边泛滥,始终没有把洪水制服。这时尧由于年老让位给了舜。舜见鲧治水9年,非但没有成功,反而使人民遭受了更大损失,就革去了鲧的职务。
舜命鲧的儿子禹去继续治理。
禹联合了共工氏和伯益、后稷等许多部落,总结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放弃了筑堤堵水的办法,改用疏导的办法。他根据地形的高低,疏通河道,排除积水,让洪水顺着河道宣泄,流向大海。经过13年的努力,制服了洪水。人们纷纷从高地上下来,回到平原上。接着,禹又带领人们开凿沟渠,引水灌溉,化水害为水利,在黄河两岸的平原上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
禹聪明能干,吃苦耐劳,为天下人谋利益,一心扑在治水事业上。在外面一共13年,曾经3次经过自己家门,却没有进去看一看。“三过家门而不入”遂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佳话。
大禹治水劳苦功高,得到了各地区氏族部落的拥戴,被尊称为“大禹”,在这些氏族部落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不仅中原地区有更多的氏族部落加入华夏集团的部落联盟,就是东方的东夷集团、南方的苗蛮集团和西北方的羌戎集团中的一些氏族、部落,也先后加入了华夏集团的部落联盟,夏部落的势力也随之壮大起来。
2、大禹传子
舜年老以后,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到了禹的时候,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已经很大。 按照传统的“禅让”制,禹也事先推荐一个人,即曾经帮其治理政事的东夷族首领皋陶(gao yao,高姚)作为自己的继承人。不久,皋陶死,禹又推荐皋陶的儿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是,当禹年老死后,联盟部落中各氏族部落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这就是历史上的“大禹传子”。
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3、少康中兴
当启登上夏王宝座以后,首先遭到了一个姒姓部落有扈(hu,户)氏的反抗。有扈氏是族居在夏族中心地区西边的一个大部落,他们的活动中心在今陕西户县一带。启率领军队亲自讨伐有扈氏,最后把有扈氏灭了。其他部落看到有扈氏的下场,没有人再反抗了。
夏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即位。太康是个昏庸的君主。他不管政事,专爱打猎。有一次,太康带着随从到洛水南岸去打猎。他越打越起劲,去了一百天还没有回家。
那时候,黄河下游的夷族,有个部落首领名叫后羿(Y),义),野心勃勃,想夺取夏王的权力。他看到太康出去打猎,觉得是个机会,就亲自带兵守住洛水北岸。等到太康带着一大批猎得的野兽,兴高采烈地回来的时候,走到洛水边,发现对岸全是后羿的军队,拦住他的归路。太康没法,只好在洛水南面过着流亡生活。后羿还不敢自立为王,就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当夏王,把实权抓在自己手里。
后羿是一个著名的弓箭手,百发百中。民间有后羿射日的传说。 后羿开始还只是做仲康的助手。到仲康一死,他干脆把仲康的儿子相撵走,夺了夏朝的王位。他仗着射箭的本领,也作威作福起来。他和太康一样,四出打猎,把国家政事交给他的亲信寒浞(zhuo,啄)。寒浞瞒着后羿,收买人心。有一次,后羿打猎回来,寒浞派人把他杀了。
寒浞杀了后羿,夺了王位,霸占了后羿的妻妾,并生下两个儿子,一个叫浇(ao,傲),一个叫殪(yi,意)。寒浞怕夏族再跟他争夺,决意要杀死被后羿撵走的相,便派儿子浇将相杀死。
那时候,相的妻子后缗已怀孕在身,见相被杀,就从城墙一个洞中逃了出来。后缗是夏王朝诸侯有仍氏之女,所以逃出后就直奔有仍(今山东济宁)。后缗回到娘家不久便生了个儿子,这个相的遗腹子就是少康。有仍氏因少康是夏后氏之遗孤,对他特别爱护。少康长大后,有仍氏便命他作了牧正,也就是主管畜牧的官。少康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对寒浞 和浇满怀仇恨。
而少康在有仍那里作牧正的事,没过多久就被浇知道了。浇振了亲信椒前往有仍寻找少康。椒还没到有仍,少康得 到了消息,就从有仍逃奔到有虞(今河南虞城)。有虞的诸侯叫 虞思,是有虞氏之后,世代与夏后氏亲善,得知少康是夏相之子,就热情接纳,并命少康作了有虞国的庖正,也就是掌管膳 食的官,而且将两个女儿(二姚)嫁给他,又把纶(今河南虞城 东)这个地方分给他住。在此地,少康有十里见方(一成)的土地,有五百个(一旅)人供其使用。于是,少康便以纶为基础,积蓄力量,暗中收集夏王朝的人,准备复国又安抚在夏王朝中作过官的人。
就在少康准备恢复夏朝的同时,有个逃居在有鬲(li,利,今山东德州)叫伯靡的夏遗臣,也在积极地准备行动。少康与 他联合进攻寒浞。 少康派亲信女艾前去刺探浇的情报,同时派自己的儿子季杼去诱殪。然后,少康亲自率军消灭了浇,季杼的军队灭了殪,伯靡也率领斟灌、斟寻之师讨伐寒浞,攻下了夏邑。
伯靡和夏后氏的贵族们拥立少康继位为夏王,又重新夺回政权,恢复夏后氏统治。史称“少康中兴”。各地的诸侯、方伯得知少康回到了夏邑,恢复了夏禹的业绩,奉祀夏的祖先和天帝,维护了夏朝原有的统治,又都纷纷带着贡物前来朝贺。
夏王少康从小就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流离生活,因此,上任伊始,便恢复管理生产的稷官和管理水利工程的水正,并挑选得力的人选担任这些与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官职。社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王朝的统治也得以巩固。
曾姓的受姓始祖是太子巫
夏朝在少康中兴以后,奴隶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了加强集权统治,少康分封族人到各地治理。少康的小儿子曲烈,被分封到一个叫鄫(zeng,曾)的地方,建立鄫国。据说,曲烈天生神异,精勤思考,善于制做和改进工具。他制作了木工用来求直角的矩尺;制造了用竹竿木棒做支架的方型鱼网——罾 (zeng,曾);制作了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增(zeng,曾);烧制了蒸饭盛菜用的陶器——甑(zeng,赠);教族人纺织出各种各样图案的丝织品——闻名于世的缯(zeng,曾)。公元前 567年,鄫被莒国所灭,鄫国子孙遂以曾为氏。
少康封给曲烈的鄫地,在今河南方城县北。《国语·郑语》昭注:“缯,姒姓,申之与国也。”缯作为申国的与国,当与其相近。申国在今河南南阳市北,而北面方城县有缯关。
夏被商灭掉之后,其同姓亲族,或被俘虏作了商的臣仆,或被迫向四方迁徙。惟独曾人却留居中原。
周武王灭商后,封鄫为子爵,移封鄫于山东临沂苍山县西北部城。由于鄫国是春秋时的一个小国,常常被莒、邾和鲁国欺凌。为了改善同邻近侯国的关系,鄫便与较为强大的鲁国建立了姻缘关系。襄公四年 (前569年),鲁国向春秋霸主晋国要求,愿把鄫国作为自己的附庸国,并代鲁国负责向盟主国提供一部分贡赋。
此前,鲁僖公之女嫁给鄫君时泰,生公子巫。不久,时泰又娶莒女,生子后欲立为嗣,危及巫的地位。鄫国靠近晋鲁的行为,自然受到莒国的反对。同年十月,莒国联合邾国攻伐鄫国,鲁国派大夫臧纥出兵救鄫,结果吃了败仗。次年,鄫人又在戚 (今河南濮阳)参加晋、宋、陈、卫、郑、曹、莒、邾、滕、薛、齐、吴等国的盟会,联合抗楚,鄫国才得到喘息的机会。公元前567年,鄫国因自恃有鲁国作后盾,而怠慢了莒国,莒国抓住鲁国疏于扶助鄫国的时机,一举灭掉了鄫国。
鄫国灭亡之后,包括太子巫在内的臣民,为了生存逃往鲁国居住下来,为表达离开故土而不忘先祖的决心,遂将鄫国的“鄫”字去掉耳朵旁(右耳朵旁为“邑”,古代称国为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便有了曾姓。
少数民族中曾姓:
少数民族中只有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满族、苗族、黎族中有极少数人姓曾。
京族 我国南方一个以海洋捕捞为生的民族,原称“越族”,自称“安南”,其祖先是在400多年前从越南所涂山、春花、宜安、瑞溪等地陆续迁到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防城各族自治县的山心、漓尾、巫头、潭吉诸岛上的。曾姓京族居住在潭吉岛、巫头岛上,京族曾姓族人迁入潭吉岛的时间较早,在此已居住8代;巫头岛上的曾姓族人迁居于此稍晚,仅传3世。
满族 今河北省隆化县的中满族有曾姓。
布依族 布依族的祖先自古以来就生息繁衍在黔南、黔西南布依苗族自治州和安顺地区的镇宁和关陵两个布依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和贵阳市郊,属古代“百越”中的一支。镇宁布依苗族自治县布依族中有曾姓。
土家族 在贵州省沿河县土家族有曾姓。
介绍文件
曾姓迁徙史
曾姓迁徙概述
曾姓源于山东,汉代之前未出山东,自西汉开始以山东为中心向周围发散。西汉时曾光徙居长沙(今属湖南),是为长沙房,曾顼徙于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后曾玉、曾(氵昌)分别迁居于冀州(治今河北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淄博东南)。王莽之乱后,曾据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今江西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并以此为中心不断向湖南、福建、广东等地繁衍,曾据也因此被称为江南曾氏之鼻祖。自清代起,曾姓族人开始向台湾及海外迁徙。
春秋时期
曾姓远出于夏禹,到了春秋末年,家族中出了曾点,曾参(宗圣曾子)父子。曾姓族谱中把宗圣曾子作为自己的一世祖。
两汉时期
发祥于山东的曾氏,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时,举族搬迁到了江西庐陵一带。然后,他们又以庐陵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迁移和繁衍,尤其是南方的福建和广东诸地,更是他们向外发展的主要目标,遂使曾姓发展成为南方各地的巨姓大族。
曾氏于东汉时大举南迁。15派曾据率宗族千余人由山东渡江南迁。先居于庐陵吉阳乡,后又迁至莺迁乡。
魏晋南北朝时期
曾参第23派孙曾曜于魏晋时期徙居蜀郡(四川)
隋唐五代时期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江西境内的百姓深受战乱之苦,被迫东向溯章水进入福建的汀州,沿韩江以下而分布于潮州各县。南丰曾氏经江西广昌、石城,到达福建的宁化、长汀、上杭,最后达到广东平远、兴宁、五华以及香港等地。
宋元时期
宋元间曾参五十三世孙曾裕振自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迁居广东潮州府程乡县徐溪乡。
香港新界《曾氏历代宗亲谱》说:“纡淳,官封鲁国公,宋政和壬辰年,徙福建宁化县石壁下居焉。生子仲辉,辉子桢孙、佑孙,因宋元兵扰,不能安居,由宁化徙广东长乐县家焉。”宋末已有曾姓先民到金门居住了。靖康乱时,金门乱世中的桃源,当时梁、傅、曾姓等豪门大族都率众来到岛上开发山海之利,做长居久住的打算。
《江阴曾氏续修宗谱》:“始迁祖孝宽,北宋宰相曾公亮子,自晋江迁江阴”;
《海虞曾氏家谱》:“始迁祖怀,世为晋江人,宋室南渡,自京城迁居常熟。后官至右丞相,赐第县治西衮绣坊。本族一世祖懈,明代自县城迁居东乡二十九都曾家湾”;
江阴《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硅子第三十五世隐自吉阳移家泉州,第四十八世德于明初自晋江移家江阴之南乡,至其孙享禄、良禄之后析为东分、西分,散居于曾村、戈巷、金巷等处。”
江西南丰曾氏迁至润州,《润城西门外曾氏重修族谱》:“一世祖为北宋曾布,崇宁年间出守润州,子孙遂世居之。”
湘潭《淦田曾氏六修族谱》:“始迁祖坟政、如湖、京益,元至顺间自江西永丰县龙潭徙至湘潭淦田。”
明清时期
汉寿《武城曾氏重修族谱》:“始迁祖宣杰,明永乐二年自吉水迁至湖南龙阳邑南小塘”;
宁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第五十六世芝,明永乐至弘治间人,自永丰迁来宁乡,居于麻田”;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谱》:“始迁祖定四郎,明初由江西万载迁湘乡,卜居女句水七里塘曾家边”;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头江房谱》:“圣三郎元季由赣迁湘乡,是为本族始祖。其子镇抚明初徙居邑南黄花韶岭间,卒葬榔山;其子纹禄自榔之神山徙居龙潭头江”;
康熙十年(1671年),政府出台“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中垦者准入籍”的政策,外省移民纷纷迁入四川。曾姓也在其中。
雍正五年(1727年)歉收,由长江水路入川的“楚省饥民”“日以千计”两湖百姓携家眷入川者,不下数十万,这就是著名的“湖广填四川”,曾姓族人也在这次西行之列。
四川富顺《西湖曾氏祠族谱》称:“始祖志诚,元时由赣入粤。始迁祖兰耀、集虞,清雍乾间由广东迁四川富顺。”民国《成都曾氏支谱》记载,仅广东兴宁曾氏就有成都、崇宁、新津、彭县、彭山、嘉定、犍为、华阳、金堂、仁寿等地;民国《武城曾氏重修族谱》说,广东长乐曾氏分别迁往简州、金堂、成都、华阳、新都、新繁、资阳。
迁入台湾
曾姓迁居台湾是在明末,最早到台湾开基立业的曾氏先人是漳州府海澄人曾振吻,他在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便到台湾开垦了。
曾姓大举移居台湾却在清朝,从清康熙到光绪年间曾姓入台者30人:
康熙年间,一人与许姓合垦新竹县香山乡(今归新竹市),一人到今彰化县竹塘乡开垦;
康熙末年,曾机禄、曾瑞文入垦深耕堡(今新化县沙山乡);
康熙雍正年间,曾某与邱、乌二姓,合垦屏东县车城;
雍正三年(1725年)福建南安(今属福建)人曾才开垦大棣榔堡溪南庄;
雍正五年(1727年)广东陆丰(今属广东)人曾国鹄入垦竹北二堡圆山(今新竹县红毛乡);
雍正初年,曾某与巫、何二姓开垦猫罗堡柳树林庄、登台庄;
雍正年间曾某与许、叶二姓合垦今新竹县香山乡社寮角、下厝角、香山;
乾隆六年(1741年)漳州(今属福建)人曾合记入垦今台北县新店镇(今新店市)顶城里;
乾隆八年,广东人曾某与广东人赖、曹、温三姓,福建人田、庄二姓,开垦苗栗二堡通霄庄(今苗栗通宵镇);
乾隆三十年,同安(今属福建)人曾某入垦今台北县八里乡埔头村;
乾隆四十年曾某与何、巫二姓合垦今台中县东势镇;
乾隆四十一年泉州(今属福建)人曾壁章开垦今台北县林口乡青湖村中湖;
咸丰六年(1856年)广东人曾宣再与钱、詹、黄三姓合垦今新竹县横山乡田寮村;
光绪二十年(1894年)曾干运入垦新竹县宝山乡。
迁徙台曾姓族人的籍贯
迁徙台曾姓族人以福建、广东居多,多系龙山派苗裔。
新竹县竹北乡莰顶曾氏的祖先,就是第67派裔孙,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自福建同安渡海入台的。
台北县曾氏,亦出晋江曾氏。桃园新屋乡永安村曾氏,则来自广东陆丰县,自武城繁衍而来。
迁徙台曾姓族人的分布
迁居台湾曾姓族人的聚居地看主要在新竹、南投、台南等地
晋江新市武城曾氏迁往台湾府、承天府、盐水港鱼寮庄(今属新竹市)、竹堑、彰化、淡水(今属台北县)、大坪庄、东螺、澎湖屿、浯岛;
晋江畲店曾氏迁往咬狗竹、盐水港;泉州龙笋曾氏迁往彰化城内、府城等。随着当地曾姓居民的增多,随之也出现了以曾姓命名的自然村,在台湾彰化县秀水乡有曾厝村,田尾乡有南曾村、北曾村,在基隆市中山区有曾仔寮、曾厝等。
民国四十二、三年间(1953--1954)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对台北、基隆、台中、台南、高雄5市,阳明山一特别区,及台北、宜兰、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彰化、台南、屏东、花莲、澎湖11县所作的调查表明,除桃园、云林、台东、高雄4县外,全省住民828804户中,有曾姓12002户,占全部户数的1.45,居全省737姓的第16位。
移居海外
福建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民国三十七年重修)载:108名族人移居南洋,
晋江《武城曾氏宗谱》载: 34人到海外谋生。
安海《武城曾氏族谱》载:“应助,明威将军,生于顺治己丑年(1649年)五月二十八日,卒康熙乙亥年(1695年)十月初四日,旅葬安南国(今越南)”,
《武城曾氏宗谱》记载有的毓萱、毓应、毓蒲、毓宁4人:
毓萱,字秉可,号仕受,生康熙戊戌年(1718年)九月十九日,……少游东瀛……;
毓应,生雍正五年丁末(1727年)二月廿二日,往番邦;
毓蒲,生乾隆丙辰年(1736年)七月初九日,往暹罗;
毓宁,生雍正壬子年(1732年)九月初八日,卒乾隆甲寅年(1794年)七月十三日,葬在暹罗。
安海《武城曾氏族谱》有坤观、衍国两人:
坤观,字贻地,生乾隆乙酉年(1765年)十月十四日,卒乾隆辛亥年(1791年)六月初十日,殁于吕宋;
衍国,号怀远,生于雍正丙午年
(1726年)八月十八日,卒于乾隆乙酉年门765年)九月廿九日,殁葬吧地。
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载:
传龙,生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年)正月初二日,往南洋。子纪炉、纪案、纪坛均在南洋;
传挺,生光绪十四年戊子(1888年)七月二十日,在南洋。配连氏,生光绪十七年七月初十日,在南洋。子纪照、纪饯、纪墀均在南洋;
纪巩,生宣统三年辛亥(1911年)九月二十二日,往南洋。配陈氏,生宣统二年庚戌五月初十日,卒民国二十四年乙亥(1935年),葬南洋麻坡沙仑永德公冢山;
纪烈,生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年),民国十七年(1928年)因匪乱,携妻徐丽,子广坡、广闯、广切、广苔、广锡等人往南洋拉美士。夫妻卒葬南洋,子孙现在拉美士;
广听,生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年)八月初七日,往南洋。配陈氏,生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年)九月初五日,卒民国十六年丁卯(1927年)四月二十九日,葬南洋麻坡沙仑永德山公冢;
昭美,字口焕,生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年)九月二十八日,卒葬南洋。配黄氏,生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年),卒民国十八年己六月初九日,葬南槟榔屿眼唐。
晋江《武城曾氏宗谱》载:
庆(亻平),生于民国九年庚申(1920年),卒1978年戊午三月十一日。配缅甸仰光口氏,子五,长台升,次台金、三台前、四台源、五台江。合家现住在仰光。
从侨居的地点看大部在南洋,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柬埔寨、缅甸、越南等地都有曾姓族人定居。
曾姓族人已开始向世界各地播迁,到目前为止,除大陆、台湾以外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曾姓族人的足迹。
家谱
家谱文件
家谱文件
曾姓家谱介绍
曾姓家谱介绍
曾姓的最早家谱修于何时,已无从可考,《宋史·艺文志》记载的曾肇的《曾氏谱图》一卷,算是曾姓的最早族谱了,该谱已佚。
现存族谱大都是明以后所修;从地域上看包括安徽、湖南、福建、浙江、广东、广西、山东、四川、湖北、江苏、江西、香港、台湾等地区,尤以福建、广东、四川、江西为多。
其体例大多采用前序、后跋、中正文的体例,分别阐述修谱源起、家族起源、各支谱系、族规家法、宗祠祭祀等内容,其中尤以谱序最具影响和家族特色。
另外,修谱往往都要请学者名流、政界要人或本族名人作序,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明代刑部尚书何乔新都曾为曾姓族谱作序。
家谱文件
曾姓家谱文献目录
曾姓家谱文献目录
曾姓家谱一:
《温陵曾氏族谱》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兴宁曾氏族谱》
广东梅县《曾氏族谱》
香港新界《曾氏历代宗亲谱》
晋江《武城曾氏族谱》
《清源曾氏族谱序》
福建《上杭曾氏族谱》
《江阴曾氏续修宗谱》
《海虞曾氏家谱》
汉寿《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宁乡《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谱》
湘乡《武城曾氏榔山族头江房谱》
湘潭《淦田曾氏六修族谱》
四川富顺《西湖曾氏祠族谱》
福建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民国三十七年重修)
德化县浔中镇《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安海《武城曾氏族谱》
曾姓家谱二:
曾氏宗谱口口卷 明隆庆活字印本 北京大学卷)
(安徽旌德)旌阳曾氏宗谱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王昌期等续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崇本堂活字本四册北图
(湖南湘潭)石莲曾氏六修族谱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曾自通、曾海南纂修清同治五年(1866)追远堂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河北大学
曾氏(族谱)世系表不分卷曾水照 1976年铅印本 精装一册 北文献会附注在台曾氏裔孙谱系
曾氏族谱人事编、谱系编不分卷 游有财 民国1971年创译出版社铅印本 精装一册 北文献会 附注在台曾氏裔孙谱系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清光绪间刊本 福建师大
注:谱始修于清嘉庆十一年曾毓樽、曾衍泳
(福建古田)曾氏家谱续修 (清)曾新修四年(1907)稿本 一册 福建图
海虞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达文 清光绪—一册 哥伦比亚大学
海虞曾氏家谱六卷 曾达文民国十三年清光绪三十十年活字本铅印本
曾氏四修族谱十六卷附 曾传着 清光绪二十六年活字本 十四、十六册 哥伦比亚大学
(广东潮洲)潮郡九邑曾氐宗祠祠簿一册 (清)光绪十七年曾董理等纂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重刊本 广东汕头市档
(广东兴宁)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庆良 民国十三年油印本 一册 广东兴宁、日本静嘉堂
(广东)蕉岭曾氏族谱不分卷 (清)曾毓郯重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 广东中山图 注:版心作《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广东)梅县曾氏祠不分卷 (清)曾祖禹、曾景行纂修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序刻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注:封签作《梅城凤尾阁曾氏大宗祠谱》
(广东)南海曾氏家谱不分卷绪三年(1877)钞本 广东中山图
(广东)南海曾氏族谱不分卷绪五年(1879)刻本 广东中山图 (清)曾梦鸿等编 清光 (清)曾毓郯重修 清光注:版心作《武城曾氏重
(广东潮洲)潮安敬慎堂曾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曾清河修 民国十八年(1929)石印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武城曾氏重修族谱 广西容县文管 注:残存本载有山东嘉祥、湖南宁乡、广西容县三地曾氏
曾氏族谱不分卷 曾氏族谱编委会 1971年创译出版社铅印本 精装一册 国史馆 附注曾氏裔孙谱系
(福建)长乐县感恩村曾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曾尊椿等修 民国十九年(1930)长乐曾氏石印本 四册 哈尔滨师大、福建图 注:清乾隆四十六年曾承苞始修
海虞曾氏家谱不分卷 曾达文 清光绪二十年木活本
一册 哈佛大学
曾氏四修族谱十六卷 曾传着 1967年影印本
哈佛大学
曾氏族谱不分卷 游有财、曾氏族谱编辑委员会年铅印本 一册 哈佛大学
(安徽黄山)太
魔兽世界90升100初始任务在哪接?
在主城卡德加接任务,最初玩家上线时游戏会有指引,接到任务后从主城传送门传到诅咒之地就可以做任务,任务做完后现在是没有了,以后可以从主城的卡德加那里接任务。卡德加在主城的英雄招募板旁边。要注意的是魔兽世界是著名游戏公司暴雪娱乐所制作的第一款网络游戏,属于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游戏以该公司出品的即时战略游戏魔兽争霸的剧情为历史背景,90级到100级完成指引后,到卡德加接任务就可以了。扩展资料:魔兽世界竞技场攻略:竞技场的对抗由两位、三位或五位玩家所组成的队伍,竞技场队伍的关键在于配合,做到这一点便能旗开得胜,否则全军覆没;比赛的形式类金字塔顶排列。在战斗中获胜,可以提升个人与团队排名。同时会获得征服点数这种高级货币,来购买史诗级护甲、武器与配件以面对之后的战斗。但最强大的装备需要的相应竞技场积分才能购买。竞技场战斗场景分刀锋山竞技场、达拉然下水道、纳格兰竞技场、洛丹伦废墟、虎踞峰、托维尔隆竞技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魔兽世界
上一篇:起亚k5加速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07-17 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 07-17 起亚k5加速
- 07-17 谢娜刘烨张杰
- 07-17 梨花烫图片
- 07-17 2013诺贝尔医学奖
- 07-17 多少钱去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