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境猛烈交火
印度跟巴基斯坦的冲突有那些原因?
克什米尔领土争端是印巴矛盾的具体体现,深层次原因是印度对于南亚次大陆霸权的觊觎。民族和信仰不是成为国家对立的直接诱因,即使是领土争端如巴以,如中日,都是可以通过和平手段或者暂时搁置等措施来弥补和修复两国关系的,印度对于南亚次大陆的霸权的争夺由来已久,他的真正对手是中国,从地缘政治来看,唯一能给印度带来地理压迫的,只有中国,但是要与中国真正的抗衡,只有先夺取南亚次大陆的霸权。在多年的战争中,印度相继吞并了锡金、不丹一部分、缅甸一部分和中国的一部分,放眼南亚,唯一能够牵制印度的,就只剩下巴基斯坦了,通过三次印巴战争印度肢解了巴基斯坦,把原来的巴基斯坦一分为二,独立了孟加拉国,严重削弱了巴基斯坦的实力,如果不是中国数十年来持续不断的援助,印度早就控制了整个南亚,陈兵百万于中印边境了。
为什么中印之战被称为屠杀性战役
1962中印战争,主帅是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的林彪。张国华主要是前线攻击的指挥。对印反击战是建国以来对外的所有作战中最漂亮的一仗。林彪在军事作战中是不可多得的天才。中印边境关系紧张以后,当中央决定准备作战时。时任国防部长的林彪主动请战,并在很短的时间就做好了战前准备(参战的部队大部分仍然是林彪的旧部─老四野的部队)。作战初期,林彪以小部队出击,诱使印军以为我军失败,以胜利者的姿态长驱直入。包括中央都也误认为是我军失败,毛主席曾接连7封电报,骂林彪有辱国格、丧失军威,一再电令林彪就地组织反击,不许再后撤一步。而林彪回电称:将在外君有命有所不受。继而命令部队且战且退。直至印军三个集团军纵深我国境内达70余公里。而这三个集团军中有在1840年随英军入侵北京、参加火烧圆明园的印军王牌部队,第一任军长正是尼赫鲁的心腹考尔将军,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北非、南欧、东南亚诸战场作过战,自吹嘘为“打遍欧、亚的劲旅”。声称要再次打进北京。林彪在得知这支部队先行入境后,下死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把这支部队给我从地球上抹掉”。“以雪百年国耻”。战前动员也以八国联军在中国的种种罪行激励战士,使得我军将士对印军恨之入骨,总攻命令一下,我军犹如勐虎下山,势如破竹,风卷残云一样打的印军毫无还手能力。仅用了一个营的部队像当年在朝鲜战场上美军的仁川登陆一样,将印军的三个集团军牢牢地封在了事先准备的口袋里。在不足三天的时间里就将这个王牌军连同其他入境的印军全部乾净的消灭了,无一幸免。此一战,印军部队的斗志几乎丧失贻尽,我军长驱直入。印军四散溃逃。战后世界军事家称之谓:“小刀切黄油的战争”。由于交战地点是在崇山峻岭之间,双方的后勤补给都很困难。作战部队的给养都不能保障。加之部队推进速度太快。接受俘虏根本就是不可能的问题。故我军几乎不接受俘虏;这也就是在国际上称此次战役为屠杀性战役的原因,也是我国不愿意提及此次作战的根本原因。战后,林彪在回到中央时汇报说:此战:其一,三十年内印军不敢再挑衅。其二,我军无一人被俘。林彪此战的战术,几乎是中、美在朝鲜场上战术的翻版。大扬了国威军威。逻辑很简单,与其让世界无休止地指责中国“侵略”,还不如让大家看看中国真动起手来是什么样子。因此,中国的目标是越过麦克马洪线,给印度人一个终身难忘的教训。解放军对印军摧枯拉朽似的打击使整个印度民族陷入了恐慌和心理崩溃。对印度的一战,彻底粉碎了印度作为所谓不结盟运动领袖在道德上凌驾于其他国家的迷梦,印度在国际上的地位一落千丈,美国等大国对印度的轻视不必多说,众多的第三世界国家也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开始支持和拥护中国。中国再次向世界人民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息,那就是新中国,即使在困难的时期,也是不好惹的,惹了是不好办的!
印度和巴基斯坦有哪些矛盾?
1947年英属印度的暴力分裂,两个新的主权国家成立了印度自治领和巴基斯坦的统治。两国以宗教为依据,信印度教的归印度,信伊斯兰教的归巴基斯坦,这不靠谱的分家方式造成1250万人流离失所,估计生命损失从数十万到100万不等。
独立后不久,印度和巴基斯坦建立了外交关系,但暴力分裂和众多领土要求将掩盖他们的关系。自独立以来克什米尔成为了两国冲突的主要矛盾,两国已经打了三场大战,一场未宣战的战争,并参与了无数的武装冲突和军事对峙。克什米尔为主要冲点,1971年的印巴战争和孟加拉解放战争,造成的分裂东巴基斯坦(现孟加拉国)。
1971年战争结束后,巴基斯坦和印度在关系正常化方面进展缓慢。1972年7月,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和巴基斯坦总统佐尔菲卡·阿里·布托在西姆拉的印度山站会面。他们签署了“ 西姆拉协定”,印度将返回所有巴基斯坦人员(超过90,000人)并占领西部地区,两国将“通过双边谈判以和平方式部分解决分歧”。外交和贸易关系也于1976年重新建立。但大大小小的冲突还是不断。
参加一九六二年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的有哪些解放军部队?
第一阶段自卫反击战(10月20日至28日)
中国边防部队的主要部署是:以西藏4个多团的兵力,首先粉碎克节朗地区印军的进攻,然后歼灭克节朗地区和可能由达旺地区来援之敌;以新疆1个多团的兵力,首先粉碎印军进攻,然后歼灭侵入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之敌,并视情况扩张战果;同时,以西藏昌都、林芝、山南分区部队,向当面之敌反击,配合主要方向的作战。
印军部署的兵力有1个军部、1个师部、4个旅部、21个步兵营,总计约22000人。
第二阶段自卫反击战(11月16日至21日)
西藏、新疆边防部队继续分别在东段、西段反击入侵印军。东段,西藏军区前指指挥8个步兵团、3个炮兵团的兵力,向达旺河以南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反击;为强加东段东部地区作战的指挥,决定组成昌都地区分前指(即丁指),由军长丁盛、副军长韦统泰、军副政委钟池、政治部主任蓝亦农、昌都军分区司令员宏晋武组成,指挥4个团的兵力,向瓦弄地区反击西藏山南、林芝分区部队,在东段中部主要方向作战。西段,新疆军区前指指挥1个团的主力,在班公洛地区反击。
如果印度和巴基斯坦全面开战,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如果印度和巴基斯坦全面开战,具体会有怎样的结果很难预测,不过国际社会和军事大国肯定是不会袖手旁观的,因为印巴全面开战的话,不论是印度还是巴基斯坦,底线就是核战争,一旦全面开战,很有可能引发21世纪的大战,甚至引发核战争,对于东南亚甚至全世界都是有着更大的影响。印巴两国的战争从双方各自独立的1946年就开始了,而印巴冲和战争突每一次基本上都是印度挑衅,最近这次可什米尔地区摩擦也不外乎,就是因为单方面撤销了克什米尔自治权,导致了印巴军队开始对峙数日。而印度本身国内民族、种族、宗教、人口、经济、贫穷等问题不解决,却耗费庞大的军费开支,军事科研费用,庞大的军工体系,并且维持着好战的形象,确实让国际很多国家对印度没有了太多的好感。印巴全面开战的话,不论是印度还是巴基斯坦,底线就是核战争,不论是印度和巴基斯坦谁占据了战场优势,印度和巴基斯坦都会先挑起来核大战,毕竟印度的核弹数量达到150枚,巴基斯坦也达到了250枚,双方完全有实力打一场21世纪后第一次核大战。对于巴基斯坦来说,底线就是领土绝对不能丢失,克什米尔绝对不允许印度夺走。而印度的底线基本没有,只要战场吃亏了,就会对巴基斯坦发动核打击。显然对于两个拥有核武器的大国,大打意味着核大战开始。核战的危害和摧毁力是巨大的,一旦用到核武器,那必然是两败俱伤,而且影响整个国际社会。
印度一旦和巴基斯坦开战,印度有能力占领巴基斯坦么?
印度真心没有能力一口吃掉巴铁,一是印度自身能力不行,一是巴铁很多方面都“大”,具体有哪些,下面举例说明几个。领土面积大。面积796095平方公里(不包括巴控克什米尔地区),虽然相对于印度的200多万平方公里是小一些,但是实际上约等于青海省加重庆市的面积之和,放在欧洲则仅次于俄联邦,约等于乌克兰加白俄罗斯。面积大带来的是地理条件复杂,印巴两国交界的印度大沙漠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是攻防双方的地理屏障,多山的克什米尔地区,印军坦克优势的发挥同样受限。因此,巴铁这样的领土面积,一口吃掉难度有多大?人口规模大。人口2.08亿,2亿人口是什么概念呢?形象举例:墨西哥人口1.23亿,以美国的国力(主要是财力),假设一口吃掉墨西哥,能否消化掉这么多人口?美国为什么想修边界墙阻止以万为单位的非法移民?同理,印度的国力比美国怎样?有没有能力(财力)消化掉相当于2个墨西哥的人口?核武威慑大。印巴两国都有核武,战争真到了马上要“一口吃掉”的程度,不能保证不使用核武器,有这个“大杀器”,适度弥补了两国常规武器的差距,有利于双方适度控制战争规模。外援太强大。这是最关键的一条,是巴铁几十年来坚持反对恶邻威胁的强大后盾,大家都懂,不赘述。
中印之战是哪一年?
1962年。20世纪50年代,英国殖民侵略印度,英印的扩张政策和旧中国“有边无防”,造成中印边界的领土争端。1951年至1953年间印军侵占“麦克马洪线”南面领土。1954年起,中印双方开启会谈,数次交涉无果后,1959年的达赖喇嘛丹增嘉措逃往印度受庇护,后来一连串交火冲突更使印度开始进军藏南地区建立军事据点。1962年10月18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召集会议,确定了对印军实施自卫反击作战的决策。扩展资料:历史影响: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是中国边防部队在特殊高原地区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反侵略作战。战区自然环境恶劣,部队机动、指挥、协同不便;交通线长,运输补给困难。中央军委灵活运用军事、政治、外交手段,不仅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也取得了政治外交斗争的主动。反击作战部队克服高原、严寒、山高、谷深的困难,大胆运用穿插迂回,分割包围战术手段,发扬吃苦耐劳、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胜利地完成了作战任务,保卫了国家领土主权。在这次自卫反击战中,中国边防部队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英明领导和指挥下,紧紧依靠边疆各族人民群众,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同仇敌忾,英勇战斗,以较小的代价,取得了重大的胜利,驱逐了入侵的印军,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
中印战争什么时候开始的
印度政府借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从1962年10月20日开始,至11月21日基本结束,作战经历了两个阶段。
朗久、空喀山口两次事件,掀起反华浪潮,配合当时联合国在辩论“西藏问题”时对我国的诬蔑。从1961年到1962年9月,印军先后在西段边境的我国领土上建立了43个入侵据点,侵占我国领土4000平方公里。这些据点,有的距我军哨所仅几米远,有的甚至建在我军哨所的后侧,切断了我哨所的后路。西段形成了印军入侵据点和我军边防哨所犬牙交错的对峙状态。在东段1962年6月印军又越过“麦线”,侵入西藏山南地区错那县的克节朗河谷,在扯冬地方建立了入侵据点,企图改变“麦线”方向,以线北约11公里的拉则山(印方称“塔克拉山”)脊作为边界。9月17日至19日,印军30余人向择绕桥头我军位哨疯狂挑衅,以刺刀、步枪、冲锋枪逼我执勤战士后撤。对峙至20日,印军终于首先开枪,打死我军干部1人,打伤战士1人,我被迫还击。双方交火至29日,我择绕桥头哨位主动后撤。印军1962年10月2日,尼赫鲁在新德里声称:印度政府要“以军事力量对付中国”。12日,他公开下令:要把中国军队从印军侵占的中国领土上全部“清除掉”。14日,印度国防部长口称:要同中国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接著,他又乘飞机赶到靠近中印边界东段的印境提斯浦尔城,进行军事部署。随即,印军在东段大量增加兵力。17、18两日,入侵印军在东段和西段边境上,向中国边防部队进行猛烈炮击,挑起了大规模的边界武装冲突。
得意忘形,得寸进尺。10月8日,印军越过克节朗河,于10日进攻我军各哨所。到20日前,共打死打伤我军边防干部战士47人。在西段边境,印军不断包围我巡逻小组,伏击我运输人员,射击我哨所。印军飞机频繁侵犯中国领空,在1959年至1961年的3年间,入侵进行军事侦察活动就达120余架次。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是谁指挥的?
是的。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是林彪将军指挥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一场规模、时间都很有限的边界作战。毛泽东称中印边界反击战是一场“军事政治仗,或叫政治军事仗”,中国在获得胜利后主动撤军,表明了中方以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而反对以武力改变边界现状的一贯立场。历史影响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是中国边防部队在特殊高原地区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反侵略作战。战区自然环境恶劣,部队机动、指挥、协同不便;交通线长,运输补给困难。中央军委灵活运用军事、政治、外交手段,不仅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也取得了政治外交斗争的主动。反击作战部队克服高原、严寒、山高、谷深的困难,大胆运用穿插迂回,分割包围战术手段,发扬吃苦耐劳、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胜利地完成了作战任务,保卫了国家领土主权。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对印自卫反击战
60周年大事记之1960-1969: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简介: 1962年10月20日印度军队自中印边界东西两段同时向中国发动大规模的武装入侵,中国边防部队在警告无效、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还击,并迅速粉碎印军的进攻,保卫了我国的边疆。11月21日,中国 *** 发表声明,重申:中印边界问题必须通过谈判解决;并宣布从22日零时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停火,从12月1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即从1959年11月7日的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后撤二十公里。随后,中国 *** 还主动把缴获的武器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全部交还印方,释放和遣返了全部被俘的印度军事人员。(据新华网)
边境战争是什么啊?
用点券可以参加边境战争,边境战争有不同的频道也需要不同数量的点券,参加边境战争需要先选择频道,有竞速的也有道具的。分别有初级频道、高级频道和专业频道。初级荣誉值10需要等级30点券10;高级荣誉100等级65点券100专业荣誉值200等级90点券500(好像有点不合理哦,要500点券耶!)边境战争无论是否完成,都可以获得相应的荣誉值。
我参加边境战争米有一次完成。呜呜呜~~~
飞车爱好者很高兴为您解答。
中印历史上有过多少次冲突?是否造成过战争?
1、唐朝天竺战争\x0d\x0a唐初,印度半岛最强大的中天竺统一了北印度,建立了摩揭陀帝国,并很快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x0d\x0a公元647年,唐命王玄策为正使,与副使蒋师仁出使印度。但此时中天竺发生了政变,纂位的新王阿罗顺那听说大唐使节入境,竟派了二千兵将伏击。王玄策从骑多死难,玄策被擒扣押。后来,王玄策寻机逃脱。他策马自印度大陆北上,渡过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目标,一路来到了尼泊尔王国。在这里,王玄策与尼泊尔王谈判,以迎娶文成公主而与唐具友好关系的吐蕃的王中之王的名义,向尼泊尔借得七千骑兵。玄策大怒之余,继续檄召临近唐各部军府节度使及近处各大唐藩属国,又集兵马万余,自为总管,蒋师仁为先锋,直扑天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闻悉后也发兵一千二百人助玄策。\x0d\x0a\x0d\x0a在北天竺茶博和罗城外,王玄策一仗击溃天竺数万象军。天竺王大惊,守城不出。玄策一心报仇,拿出唐军攻城的各种伎俩,云梯,抛石车,火攻,狠攻月余。648年,茶博和罗城兵溃城破,玄策一路追来,斩杀天竺兵将三千,天竺兵将落水溺毙者万余,被俘万余,阿罗顺那逃回中天竺。\x0d\x0a王玄策乘势攻入中天竺,发誓要尽灭天竺。而天竺兵将与唐军(算是外籍军团)一接仗便溃不成军。阿罗顺那弃国投奔东天竺,求助东天竺王尸鸠摩援兵,接着再收集散兵残将准备反攻唐军。玄策,师仁欺天竺人不通兵法,只知蛮斗,设分兵伏杀计引阿罗顺那上钩,一举全歼阿罗顺那残部,活捉了阿罗顺那,余众尽坑杀。最后,阿罗顺那妻子拥兵数万据守的朝乾托卫城也被师仁攻破,远近城邑望风而降,中天竺灭亡。\x0d\x0a由于东天竺援兵阿罗顺那,王玄策准备顺势再亡东天竺,尸鸠摩吓得魂飞魄散,忙送牛马万头,弓刀缨络财宝若干,向唐师谢罪,以示臣服大唐,玄策方才罢兵回朝述职,同时将阿罗顺那披枷带锁押回长安。太宗皇帝大喜,下诏封赏玄策,授散朝大夫。\x0d\x0a高宗显庆三年(658年),王玄策再次出使印度,行程主要是去各大寺庙参拜,礼佛而归,中华的谦让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佩服。由于在中国境内他并没有做过什么,因此也没有什么特别提拔和任命。再加上当时大唐开边将星如云,玄策“不务正业”的功绩(尤是对唐本无意征伐的国家)也不那么显眼。在从印度回来后,也只是辛苦了就结束,算是有点可怜。玄策晚年写过回忆录《中天竺行记》,但不为世人重视,后来也失传了。\x0d\x0a\x0d\x0a2、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在藏南边境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印度则称之为瓦弄之战(BattleofWalong)。中印战争最为人注意的是战斗大多发生在恶劣的环境下,尤其是在高海拔的情形下,不少大规模的冲突都发生在超过4250米以上的高度,中印双方同时也存在着物流和补给不易的问题。这场战争普遍聚焦在陆军的战斗上,因为地形的关系,双方的海空军几乎没有参与这次战争冲突。
中国和印度在历史上都有些什么冲突
历史上中印的战争:
(648-649)
公元641年,中国唐王朝与印度卡瑙季王朝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公元647年,唐皇太宗派遣使团觐见印度国王。使团到达时,发现原国王已经驾崩,阿周那(公元7世纪中期在位)篡夺了王位。新国王收下赠品,却阴谋杀死全部中国官员。唐朝使臣王玄策(活动时期公元7世纪中期)和1名使团成员设法逃往尼伯尔,在那里招募了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部队。在中国骑兵的支援下,王玄策率部进入卡瑙季,围困并攻陷其王都,俘获阿周那,将其披枷带锁押回长安(今西安)。
(1221-1329)
由于偶然原因,中国蒙古汗国入侵印度,与其蒙古进行的其他战争不同,入侵印度由始自终都没有周密的计划。第一次是因为追赶花剌子模王子札兰丁(卒于1231)1221年蒙古人在印度河战役取得辉煌成果。1241年、1292年及1299-1308年间,蒙古人又多次入侵印度,战争主要在帝遮普的拉合尔附近进行。1329年,蒙古人兵临德里城下。至此中国蒙古汗国及中国元朝对印度的战争完全结束。然而蒙古民族对印度的征战却只是刚刚开始。70年后贴木儿大举入侵印度德里城被毁,1526年4月25日年贴木儿的第五代(父系)和成吉思汗的第14代(母系)后裔“雄狮”巴伯尔入通过一系列征战进入印度德里以自己的名义在清真寺读诚图白(阿訇讲道用语)成为印度莫卧尔王朝(莫卧尔即蒙古人的意思)的开国皇帝,他的子孙则逐步征服了整个印度,莫卧儿王朝为印度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1959-1962)
印度自1947年独立以来即声称其与中国之间的边界线为英国人划定的边界线。而中国人的立场是,由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划定的边界线是非法的,应重新予以协商。双方有争议的地区是克什米尔东部的阿克赛钦高原——印度坚持认为该地区性拉达克山的一部分,以及“麦克马洪线”沿线地区。50年代末,中国修筑了穿过阿克赛钦高原直至西藏西部的公路直到1959年印度才得知这一情况,并发现中国武装部队已经牢固占有该地区。随后,双方不可收发室免的发生了交火事件。由于印度对中国实力的低估,谈判解决问题的努力归于失败,印方甚至认为自元朝即为中国固有法定领土的西藏也应脱离中国。1962年,其时中国刚刚结束三年自然灾难,印度政府命令军队越过双方实际控制线,中国对此表示抗议。由于印军拒不撤回实际控制线印方一侧,中国部队发起反击。印军惨败撤回。中国即宣布停火,并从1959年11月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后撤数英里。
麦克马洪线现状是什么?
麦克马洪线是1935年起伪造的:1914年西拉姆会议上,根本不存在什么“麦克马洪线”。麦线的降生是1936年首次公开提及此词,由一批英国和英属印度政府官员采用编造历史、销毁证据、出版伪书等不光彩手段伪造出来的,1938年伪装成旧书,孰料仍有两册真书劫后余生,真相昭然。旧说法:是1914年西姆拉会议后个阶段由英方代表威廉·亨利·麦克马洪(SirHenryMcMahon)命名的,其依据英国探险家为英属印度测量时划的一条位于英属印度和中国的边界,表示单方面的侵占欲望。英国政府迟迟未敢公布,1936年非法的麦线才开始出现在英属印度地图上,直到1954年一直注明是"未标定界"。时至今日,无论是原中华民国政府(现台湾当局)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都认为中国和印度的传统边界应位于喜马拉雅山与阿萨姆平原结合处,而印度坚持麦克马洪线,并在某些地段越过了麦克马洪线,结果引致1962年的中印战争。今日,中印东段边界实际控制线与此线走向比较相近,但并不重合。
臭名昭所谓的“麦克马洪+线”本质是什么?
您好,亲,帮您查询到“麦克马洪线”是指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边界线,得名于英国殖民时期的印度总督麦克马洪。这条线是在1914年由英国代表和中国代表签订的《中英藏印边界条约》中划定的。然而,中国和印度对于这条边界线的具体位置一直存在争议。在195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对“麦克马洪线”提出异议,认为这条边界线是不合法的。1959年,中印两国在拉达克地区爆发了边境冲突,导致数百人死亡。此后,中印两国一直在边界问题上进行谈判,但一直未能达成一致。目前,中印两国在“麦克马洪线”附近的地区仍然存在边界争议和冲突。例如,2017年中印两国在洞朗地区爆发了边境冲突,导致数十人受伤。因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仍然是两国关系中的重要议题。【摘要】
臭名昭所谓的“麦克马洪+线”本质是什么?【提问】
您好,亲,帮您查询到“麦克马洪线”是指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边界线,得名于英国殖民时期的印度总督麦克马洪。这条线是在1914年由英国代表和中国代表签订的《中英藏印边界条约》中划定的。然而,中国和印度对于这条边界线的具体位置一直存在争议。在195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对“麦克马洪线”提出异议,认为这条边界线是不合法的。1959年,中印两国在拉达克地区爆发了边境冲突,导致数百人死亡。此后,中印两国一直在边界问题上进行谈判,但一直未能达成一致。目前,中印两国在“麦克马洪线”附近的地区仍然存在边界争议和冲突。例如,2017年中印两国在洞朗地区爆发了边境冲突,导致数十人受伤。因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仍然是两国关系中的重要议题。【回答】
臭名昭著的“西姆拉条约”和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对当前中印边界争端的消极影响有哪些?【提问】
您好,亲,帮您查询到:1. 历史遗留问题:西姆拉条约和麦克马洪线是印度和中国在20世纪初签订的条约和划定的边界线,但是这些条约和边界线并没有得到中国的承认,因此成为了中印边界争端的历史遗留问题。2. 领土争端:西姆拉条约和麦克马洪线的划定导致了中印边界的不确定性和争议,印度认为这些条约和边界线是合法的,而中国则认为它们是不合法的,因此导致了中印之间的领土争端。3. 安全威胁:由于西姆拉条约和麦克马洪线的存在,中印边界的不确定性和争议导致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可能会导致安全威胁和军事冲突的发生。4. 地缘政治影响:中印边界争端的存在对整个亚洲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影响,因为中印两国都是亚洲大国,它们之间的关系对整个亚洲地区的稳定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回答】
上一篇:重庆社会保障公众信息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