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欣赏
《小妇人》原著乔和谁在一起了?
《小妇人》原著乔和巴尔先生在一起了,但是剧中乔没有结婚,而是保持单身,自己管理学校。巴尔先生离开纽约,只身来到乔的家乡。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这位德国人赢得乔全家的喜爱。乔借口买东西去见巴尔先生,天上突然下起雨。为了试探乔的心意,巴尔先生故意告诉乔,他要去西部的一所学校教书。乔表现出的不舍打动巴尔先生,被巴尔先生表白。一年后,马奇叔婆去世,将生前居住的梅园留给乔。乔将梅园改建成学校,巴尔先生成为一群男孩的老师。又过了几年,巴尔先生和乔成为一对男孩的父母。小妇人剧情评价《小妇人》是好莱坞的一部好电影,老练而容易接近,制作精巧而感触深刻。西尔莎·罗南和佛罗伦斯·珀的表演是一流的,为她们的角色注入了活力。影片延续小说长期坚持的价值观——勇气、善良、脆弱中的力量。导演在故事的讲述上做了大胆选择,她的改编不同于任何一个前作,尤其是最后的结局超越了任何版本。这部富有创意的改编作打破了《小妇人》的世界,为女性的故事赋予了更大的意义。是一部有现代智慧的经典之作,时而的心碎也会阵阵放声大笑。
画蛇添足的意思是什么? 寓意是什么?
画蛇添足: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画蛇添足 (发音 huà shé tiān zú)
【解 释】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
【出 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用 法】 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
【示 例】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他想接上去说,又觉得是~,只好惋惜地坐着没动.”
【近义词】 徒劳无功、多此一举
【反义词】 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灯 谜】 巳
【典 故】
故事发生在古代楚国.有一家人家祭祀祖宗.仪式完毕后,把剩下的一壶酒,赏给手下的办事人员喝.人多酒少,很难分配.这几个人就商量分酒的办法.有个人说:“一壶酒分给几个人喝,太少了.要喝就喝个痛快.给一个人喝才过瘾呢!”大家都这样想,可是谁也不肯放弃这个权利.另一个提议说:“这样吧,让我们来个画蛇比赛.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完,谁就喝这壶酒.”大伙儿都赞成这个办法.于是每个人折了一根树枝,同时开始画起来.有一个人画得最快,转眼之间,把蛇画好了.他左手抓过酒壶,得意地看看同伴,心想,他们要赶上我还差得远哩.便洋洋自得地说:“我再给蛇添上几只脚,也能比你们先画完.”正当他画第二只脚的时候,另一个人把蛇画完了.他一把夺过酒壶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画的根本就不是蛇.还是我先画完,酒应当归我喝.” 添画蛇脚的人无话可说,只好咽着唾沫,看别人喝酒.
[提示]
画蛇,就要象一条蛇;添上脚,就成了“四不象”.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不节外生技.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原文]
楚有祠者①,踢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谓曰③:“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⑤,子安能为之足⑥?”遂饮其
酒⑦.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⑧.——《战国策》
[注释]
①祠(cí)——春祭.
②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相谓——互相商量.
④引酒——拿过酒杯.引,取过来.且——将要.
⑤固——本来.
⑥子——对人的尊称.安——怎么.
⑦遂——就.
⑧亡——失去.
示例 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也.(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
英文: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ruin the effect by adding sth.superfluous 蛇本来没有脚有人却给它加上脚,故事见《战国策·齐策二》.比喻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例: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三国演义》
为什么会说《小妇人》中的乔就是一个悲剧?
《小妇人》当中的乔虽然是一位有着崇高的理想、爱憎分明、积极进取、不畏惧困难的先进女性形象,但是她出生的时代父权主义还没有真正的没落,所以乔的婚姻是否幸福美满是衡量她这一生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但偏偏乔是一个女权主义代表人物,她爱憎分明的态度,和独立自主不依靠男性而活的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这个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乔爱她的家人,爱她的妹妹。她和妹妹贝斯的感情非常好,最后当贝斯去世的时候乔非常伤心。乔失去妹妹后,爱上了一个和蔼可亲、待人非常真诚的教师巴尔。巴尔其实跟乔在之前就认识,但当时贝斯生病,乔没有跟巴尔道别,就回到了家乡照顾妹妹。后来巴尔专门到家乡去找乔,而这个时候乔从情感上依赖了巴尔,所以就嫁给了巴尔先生。其实乔有一个从小到大青梅竹马的好伙伴劳里,当他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劳里是一个被父母严格管教的懦弱小男孩,他没有自我,也体会不到任何快乐。自从认识了乔以后劳里就变了,他从那个孤独自闭的状态中走出来,变成一个乐观自信的男孩。后来劳里上了大学,当毕业之后劳里向乔表达自己心中爱慕的时候,却遭到了乔的拒绝,最后劳里愤怒的离开了自己生活的城市去了欧洲。乔没有选择劳里,而是选择了诚实老实的巴尔,让人不免感到非常惋惜。因为乔代表的是美国女权主义,她应该和先进积极的思想结合。而巴尔是美国父权主义的代表,他们两个人结合就表示女权主义败给了父权主义,所以就代表乔最终还是顺从了父权主意,成为了这个社会大多数的普通人。这对于那个曾经独立自主、不畏困难的乔来说就好像一颗璀璨星辰的陨落。
花千骨这部电视剧里的这个场景是在哪里拍的?谁能给我详细的地方?
,《花千骨》以大新县德天跨国大瀑布、明仕田园、恩城风光、乔苗水库风光、安平旅游区等人间仙景般的美景为画面背景,使看花千骨的观众不仅能看到一个温情感人的故事,还能欣赏到大新如诗如画的风景。 花千骨电视剧之所以将大新县作为主要取景地,正因为该县优美的山水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的风土人情非常符合剧情的意境。
花千骨长留山绝情殿在哪里拍摄的
花千骨电视剧拍摄地:花千骨电视剧是在2014年5月8日在广西大新县开拍的,《花千骨》以大新县德天跨国大瀑布、明仕田园、恩城风光、乔苗水库风光、安平旅游区等人间仙景般的美景为画面背景,使看花千骨的观众不仅能看到一个温情感人的故事,还能欣赏到大新如诗如画的风景。花千骨电视剧之所以将大新县作为主要取景地,正因为该县优美的山水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的风土人情非常符合剧情的意境。花千骨电视剧之所以将大新县作为主要取景地,正因为该县优美的山水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的风土人情非常符合剧情的意境。喜欢的朋友可以去那里参观旅游一下。
聊斋志异 《连城》中 的人物形象分析
《连城》中男主人公乔生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而且从异史氏曰“一笑之知,许之以身,世人或议其痴;彼田横五百人,岂尽愚哉!此知希之贵,贤豪所以感结而不能自已也。顾茫茫海内,遂使锦绣才人,仅倾心于峨眉之一笑也。亦可慨矣”的感叹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借乔生和连城的爱情故事来抒发自己对具有侠肝义胆却遭遇不幸的书生的痛惜之情。正因为乔生是作者情感抒发的载体,连城是心中理想女性的寄托,因此《连城》中的乔生和连城都是故事的主人公。而在《聊斋志异》中那些突出女性弱化男性的爱情篇章中,乔生形象更显得卓尔不群。乔生不是拥有奇特之术的异人,不是潇洒自由的仙人,也不是掌握他人生杀大权的阎王,而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下层的普通读书人。他有着读书人的理想,有着世俗人的情欲,但他又与众不同,为人肝胆侠义,为情全心投入,为爱执着炽热。他是蒲松龄在感悟人情冷暖、社会百态的现实生活中根据自己的人格理想塑造的理想男性,他是《聊斋志异》中最为光彩的男性形象。 《连城》中的乔生为了报答连城的知己之爱,不仅为连城舍命割肉,甚至为连城欣然就死。在地狱中面对连城的疑问,乔生以“卿死,仆何敢生”回答。这虽然不是什么山盟海誓的言语,但却具有催人泪下的力量,乔生的这句简短的话足可以让阴冷的地狱散发出比炭火更热的温暖,这种温暖是人性之光的魅力。乔生对连城可谓用情至极,为情献身,为情而乐死厌生。 为爱情而舍弃自己,这种有情人在《聊斋志异》中也并非只有乔生一个,《香玉》中的黄生,《辛十四娘》中的冯生似乎也是这类人,但与乔生相比,他们的言行也缺乏感人的力量。 在爱情方面,蒲松龄用“一笑之知,许之以身,世人或议其痴”来评价乔生。“痴”的本义是呆傻,但在文学家心中往往有另外的含义。欧阳修的《玉楼春》里有“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一语,将情和痴连用,可见痴是情的极致。欧阳修的这一思想在明清时期得到了文学家的普遍认同,曹雪芹的《红楼梦》经常用“痴”传“情”,除了回目中用“痴女儿”、“痴情女”、“痴公子”、“慰痴颦”外,在表达写作主旨时更是用“或情或痴”、“痴男怨女”等语来显示对“痴”的全新诠释。的确,在这些有个性的作家笔下,“痴”不再是低智商的代名词,而是情的极点。乔生被世俗人批评的“痴”,正是他用情至深的表现。扩展资料:《聊斋志异·连城》是一篇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蒲松龄在“至情论”的基础上,将复杂真实的社会生活融入到青年男女的爱情之中,在连城和乔生为爱而死生生死死的动人故事里蕴含了厚重的现实基础。而在这黑暗社会中所发生的真挚爱情故事更透露了蒲松龄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和渴求,尤其是与作者人生经历颇为相似的乔生形象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蒲松龄的人格理想,寄托了蒲松龄的情感愿望。《连城》与《聊斋志异》中的其它爱情篇章如《青梅》、《阿宝》、《婴宁》、《辛十四娘》等在命名方式上都是以女主人公的名字命名的,但在人物塑造方面《连城》与其它同类故事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青梅》等篇都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和寄托对象。《香玉》一篇是作者着力歌颂真情的爱情故事。异史氏曰中说“情之至者,鬼神可通。花以鬼从,而人以魂寄,非其结于情者深耶?一去而两殉之,即非坚贞,亦为情死矣。人不能贞,亦其情之不笃耳”,足可表明蒲松龄对男女深情的赞扬之情。但是故事里却有很多让人不舒服的地方。《青梅》中的张生、《封三娘》中的孟安仁等都与乔生一样,是作者赞扬的对象。“张生,字介受,家窭贫,无恒产,税居王第。性纯孝,制行不苟,又笃于学”,“青梅偶至其家,见生据石啖糠粥;入室与生母絮语,见案上具豚蹄焉。时翁卧病,生入,抱父而私,便液污衣,翁觉之而自恨;生掩其迹,急出自濯,恐翁知”,充分显示了张生的纯良天性。面对青梅的自荐,张生考虑得也非常周全,既不以色乱性,又不愿辜负青梅的爱重之情,同时还考虑到婚姻与父母的关系。在《聊斋志异》中,张生是唯一一个在爱情面前如此清醒的男性。但在青梅“嫔于生”后,青梅就成了家庭的主角,张生完全退居幕后,因此张生与青梅的爱情也是建立在青梅对张生的看重和奉献基础上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聊斋志异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连城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史连城
聊斋志异之连城故事梗概
云南晋宁人乔生为人讲义气,才华出众。一个姓史的举人为自己的女儿选女婿。乔生虽然很穷,但很有才华,得到了史举人的女儿连城的欣赏。连城被迫与一盐商之子订婚,但不久得了怪病,要成年男子的胸肉做配药才可以治疗,并答应谁愿意就把连城嫁给他为妻。于是乔生毫不犹豫地来到史家掏刀割掉自己胸口的肉。但连城的病好后,史举人食了言,没有把连城嫁给乔生。没过几个月连城竟死了。乔生前去吊唁,也悲痛过度而死。在阴间,两人重逢。乔生在朋友的帮助下和连城双双还魂。哪知盐商贿赂贪官,把复生的连城判给了他家。连城在盐商家不吃不喝,并要上吊,盐商没有办法,只好放连城回家。最后,乔生和连城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扩展资料:《聊斋志异》创作背景: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举入仕,可惜屡试不第,只能以教书为生。他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据说,蒲松龄曾为了搜集素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经过整理、加工过后,他都将其收录到了《聊斋志异》中。 据清人笔记《三借庐笔谈》记载:蒲松龄每晨起就在大道边铺席于地,并摆设烟茶,坐待过往行人,以搜集奇闻异事。每听到一事,回家后就加以粉饰润色。 康熙元年(1662),蒲松龄22岁时开始撰写狐鬼故事。康熙十八年春,40岁的蒲松龄初次将手稿集结成书,名为《聊斋志异》,南高珩作序。此后屡有增补。直至康熙二三十九年前后和康熙四十六年,该书还有少量补作。《聊斋志异》的写作历时四十余年,倾注了蒲松龄大半生精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史连城
扬州慢·淮左名都赏析
姜夔在这首词里用了他常用的小序。小序的好处就在于交代写作的缘由和写作的背景。而这首小序则更明确地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原因、内容、和主旨。让人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词人写作此词时的心理情怀。这首词充分体现了作者认为的诗歌要“含蓄”和“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白石道人诗说》)的主张,也是历代词人抒发“黍离之悲”而富有余味的罕有佳作。词人“解鞍少驻”的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竹西,亭名,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风光优美。但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羔坞了。经过“胡马”破坏后的残痕,到处可见,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荠麦青青”使人联想到古代诗人反复咏叹的“彼黍离离”的诗句,并从“青青”所特有的一种凄艳色彩,增加青山故国之情。“废池”极见蹂躏之深,“乔木”寄托故园之恋。这种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清人陈廷焯特别欣赏这段描写,他说:“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赤无此韵味。”(《白雨斋词话》卷二)这里,作者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这场不义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在美学上也是一种移情作用。上片的结尾三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却又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更增萧条的意绪。“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的寒冷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吹散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着一“空”字,化景物为情思,把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写出了为金兵破坏后留下这一座空城所引起的愤慨;写出了对宋王朝不思恢复,竟然把这一个名城轻轻断送的痛心;也写出了宋王朝就凭这样一座“空城”防边,如何不引起人们的忧心忡忡,哀深恨彻。词的下片,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昔日扬州城繁华,诗人杜牧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城不朽的诗作。可是,假如这位多情的诗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也必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杜牧算是个俊才情种,他有写“豆蔻”词的微妙精当,他有赋“青楼”诗的神乎其神。可是,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景象,他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扬州的名胜二十四桥仍然存在,水波荡漾,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籁无声。唉,试想下,尽管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也很难有人有情思去欣赏它们的艳丽。词人用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纵观全词,行文的基调都笼罩在一种悲凉凄怆的氛围中。无论是词人所见到的“荠麦青青”、“废池乔木”还是在黄昏里听到的“号角”和“空城”还是词人自身所想到的杜牧“难赋深情”和不知亡国恨的“桥边红药”,都是一种悲剧的写照。情景交融是这首词在写作表现手法上最显著的一个特点。移情入景,乐景写哀,都是词人经常使用的手法。特别是乐景写哀,词人在文中写了大量的乐景:名都,佳处,二十四桥??可是,写乐景是为了衬托哀情,是为了对比“现在”的惨状:名都的凋残,佳处的弊坏,二十桥的冷寂??正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下片写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评论和怀念杜牧,而是通过“化实为虚”的手法,点明这样一种“情思”:即使杜牧的风流俊赏,“豆蔻词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扬州的话,也定然会惊讶河山之异了。借“杜郎”史实,逗出和反衬“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也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扬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与诗境(有四处之多),又点出杜郎的风流俊赏,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此词在表现姜夔的词风清雅空灵上非常突出。运用“清”“寒”“空”“波心”“冷月”等词极力表现语言上清雅空灵。同时,用“犹厌言兵”表现兵燹之后的残破;用杜牧名句表现扬州昔日的繁华;用“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无声”表现清幽伤感的气氛;用“桥边红药”表现“寂寞开无主”的荒凉,这些造境都是用来表现意境上清雅空灵。词人的笔法是清雅空灵的,却寄寓深长。用低婉的声调,清刚峭拔之势、冷僻幽独之情,写出了战争带给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
《扬州慢·淮左名都》原文及赏析
《扬州慢·淮左名都》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代表作。描绘出凄淡空蒙的画面,笔法空灵,寄寓深长,声调低婉,具有清刚峭拔之气势,冷僻幽独之情怀。它既控诉了金朝统治者发动掠夺战争所造成的灾难,又对南宋王朝的偏安政策有所谴责,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那么《扬州慢·淮左名都》原文及赏析是怎样的?以下仅供参考! 原文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赏析 姜夔在这首词里用了他常用的小序。小序的好处就在于交代写作的缘由和写作的背景。而这首小序则更明确地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原因、内容、和主旨。让人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词人写作此词时的心理情怀。 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但两阕的写作手法都是运用一种鲜明对比,用昔日扬州城的繁荣兴盛景象对比现时扬州城的凋残破败惨状,写出了战争带给了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 词的上阕,写出了词人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写出了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残和败坏景象。词人先从自己的 行踪写起,写自己初次经过扬州城,在著名的竹西亭解鞍下马,稍作停留。走在漫长的扬州道上,词人所见到的全部是长得旺盛而齐整的荠麦。而昔日那个晚唐诗人杜牧对扬州城美景的由衷溢誉一去不复返。自金人入侵后,烧杀掳掠,扬州城所剩下的也只是“废池乔木”的了。人们说起那场战争,至今还觉得心有余悸和刻骨痛恨。一个“厌”字,很恰当地写出了人民的苦难,朝廷的昏聩和胡人的罪恶。日落黄昏,凄厉的号角声又四处响起,回荡在扬州城孤寂的上空,也回荡在词人惨淡的心灵间。词人很自然地实现了由视觉到听觉的转移。 词的下阕,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昔日扬州城繁华,诗人杜牧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城不朽的诗作。可是,假如这位多情的诗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也必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杜牧算是个俊才情种,他有写“豆蔻”词的微妙精当,他有赋“青楼”诗的神乎其神。可是,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景象,他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扬州的名胜二十四桥仍然存在,水波荡漾,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籁无声。唉,试想下,尽管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也很难有人有情思去欣赏它们的艳丽。词人用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 纵观全词,行文的基调都笼罩在一种悲凉凄怆的氛围中。无论是词人所见到的“荠麦青青”、“废池乔木”还是在黄昏里听到的“号角”和“空城”还是词人自身所想到的杜牧“难赋深情”和不知亡国恨的“桥边红药”,都是一种悲剧的写照。 情景交融是这首词在写作表现手法上最显著的一个特点。移情入景,乐景写哀,都是词人经常使用的手法。特别是乐景写哀,词人在文中写了大量的乐景:名都,佳处,二十四桥……可是,写乐景是为了衬托哀情,是为了对比“现在”的惨状:名都的凋残,佳处的弊坏,二十桥的冷寂……正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下片写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评论和怀念杜牧,而是通过“化实为虚”的手法,点明这样一种“情思”:即使杜牧的风流俊赏,“豆蔻词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扬州的.话,也定然会惊讶河山之异了。借“杜郎”史实,逗出和反衬“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也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扬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与诗境(有四处之多),又点出杜郎的风流俊赏,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 人称姜夔的词风清雅空灵,此词表现得非常突出。此词的清雅空灵不但表现在词语上,如“清”“寒”“空”“波心”“冷月”,而且还表现在造境上,如用“犹厌言兵”表现兵燹之后的残破,用杜郎名句表现扬州昔日的繁华,用“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无声”表现清幽伤感的气氛,用“桥边红药”表现“寂寞开无主”的荒凉。
上一篇:gre报名流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