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试卷
2019年高考作文题目是啥
2019年高考作文题目如下:全国I卷: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全国II卷:科学与强国;全国III卷:毕业前最后一课;北京卷:1.文明的韧性;2.2019色彩;上海卷:中国味;天津卷:国家的前途;浙江卷:作家与讲者;江苏卷:物各有性,共存相生,百味纷呈。拓展知识:高考填报志愿的方法与步骤:1、登录指定网页。网上填报志愿要在省招办指定的网上进行,登录指定网页,打开浏览器,输入网报网址。指定网页一般会印制在准考证上面,或者打省招办办公定电话咨询.2、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用户名是考生准考证上的14位报名号数字,第一次登录网上报名系统的初始密码是身份证号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即可登录网上报名系统3、阅读考生须知。进入网上填报志愿系统后,计算机屏幕上会出现“网上填报志愿考生须知”,告知考生网上填报志愿的流程和注意事项。考生应仔细阅读,了解操作流程和相关要求以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操作,为了保持志愿填报的正确地误,考生须知一定要详细阅读,这点很重要。4、修改初始密码。考生在第一次登录网上填报志愿系统时,一定要修改初始密码,如果不修改,就会自动返回到上一步,无法继续往下操作。点击“修改”按钮,就可以修改密码和填写录取用联系方式。成功修改密码后,再开始填报志愿。修改的密码一定要牢记最好是平常用的,录取联系方式一定要写正确,经常可以联系到你的,保持不会停机。5、选择批次填报志愿。先在网页上点击“填报志愿”按钮,先选择要填报的批次,然后根据提前草拟的志愿表填报院校代码和所选专业代码到志愿栏,千万不要错栏错位,仔细严格按照流程来操作。6、检查核对。院校代号和专业代号输入完毕后,点击“下一步”按钮,网上填报志愿系统将已填的代号转换成相对应的院校和专业,屏幕上会显示已填报的院校名称和专业名称。这时候考生要阅读屏幕上的提示信息,仔细核实显示的学校和专业是不是自己想要填报的,如果不是或出现红色字体提示的“无效院校”或“无效专业”就说明填错了代号,一定要按正确的代号更正,如果要修改或补填志愿,可以点击“上一步”按钮,返回到填报界面进行修改或补填。7、保存志愿信息。检查志愿信息无误后,点击“保存”按钮,只有点击了“保存”按钮,填报的志愿信息才会储存到网报系统中;不点击的话志愿信息就保存不了,等于没有填报志愿。填好每一个批次的志愿后,都要点击“保存”按钮,保存这个批次的志愿信息。保存好以后再从第五步开始填报其他批次志愿。
2019年江苏省数学高考题第九题详解
2019年江苏省高考数学第9题的答案为10。具体解法如下:首先,本题需要运用的公式为:长方体体积V=S(底面面积)*h(高),圆锥体体积V=1/3*S(底面面积)*h(高)。已知以上两个公式,解题时便可以运用两个公式之间的关系和题意进行解答。其次,已知点E为CC1的中点,那么EC=1/2*CC1=1/2*h,这一步等量代换是解题的关键。接下来,继续利用等量代换思想,SBCD=1/2S(底面面积),当运用等量得出以上步骤后,再思考下一步。接下来,已知V(圆锥)=1/3*S(BCD)*h(EC1),接下来代入上一步所求的式子,即:V(圆锥)=1/3*S(BCD)*h(EC1)=1/3*1/2*S(底面面积)*1/2*h(高)=1/12*S(底面面积)*h(高),现在已经将未知量转化为已知量了。最后,已知S(底面面积)*h(高)=V(长方体)=120,那么1/12*S(底面面积)*h(高)=1/12*V(长方体)=1/12*120=10,这也就是本题的最终答案。这道题的解题技巧在于等量代换将未知量变为已知量,虽然未知每个棱的棱长和底面积,但是通过总体积的量以及面积、棱长之间的等价关系,足以判断出圆锥的体积。本题存在易马虎的点在于:圆锥体积没有乘1/3,这是很多人会犯的错误。
2019全国高考作文题目是什么?
高考作文是中学时期最为重要的写作之一,它不仅考察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更是考察了学生的思维深度和个人素养。不同年份的高考作文题目都是有着自己的特点和所要求的写作风格。那么,还记得你高考那年的作文题目是什么吗?你当时写了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那些年高考作文题目。
一、2015年高考作文题目
2015年高考作文题目为《再读红楼梦》。这道题目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对《红楼梦》中人物形象和情节的理解,并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这道题目要求考生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文学素养,还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2016年高考作文题目
2016年高考作文题目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一句唐代诗人文天祥的名句,题目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谈对这句名言的理解和自己的个人感受。这道作文题目要求考生在文学素养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人生智慧和积累。
三、2017年高考作文题目
2017年高考作文题目为《你聪明吗?》。这道作文题目要求考生以自身经历为素材,从聪明的不同层面进行展开,如学习、社交、情感、生活等方面。这道题目的特点在于注重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聪明这一维度的考察,全方位地挖掘考生的潜力和实力。
四、2018年高考作文题目
2018年高考作文题目为《命运与选择》。这道题目要求考生从人生的多个方面出发,谈谈个人命运和自己的选择之间的关系,探讨命运和自己的选择之间的互动影响。这道题目考察了考生对命运和选择的深度理解和思考,注重考查考生的独立思考和思想深度。
五、2019年高考作文题目
2019年高考作文题目为《拥抱你所拥有的生活》。这道题目要求考生从自己身边的生活出发,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珍贵,从而深刻体悟到拥有生活的艺术。这道题目表达了一种对生活的真挚热爱和对当下生活的客观评价,是一道富有人文情怀的作文命题。
以上就是近年高考作文题目的回顾。回忆起高考时的作文题目,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紧张而又充满期待的时刻。在我心中,这些刻骨铭心的作文话题已化为了一堆珍贵的经验和财富,它们让我在随后的人生中受益良多。最后,我相信,通过这些题目的回顾,也许能够启迪更多的年轻人,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
2019年黑龙江高考语文卷文言文翻译及阅读理解答案(点评)
高考文言文翻译得好不好,是否贴切,很能体现考生的古文理解水平。以下是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误区,给大家参考。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 【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积累古今异义词。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 【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三:误译文言虚词 【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 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误区四:漏译省略成分 【例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分析与对策: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要求。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满纸都是”,也应适当“增词”,即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 考生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这种毛病轻则影响到考生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考生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考生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2、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误区五:语言不合规范 【例5】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闻之,眼冒金星,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正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分析与对策: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眼冒金星”显然是口语化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 1.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语。 2.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
2019年吉林高考语文卷文言文翻译及阅读理解答案(点评)
(一)语境推断 文言文实词含义丰富,大多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要想对其进行准确的界定、理解,需要我们借助上下文的语境进行推断。 如2006年天津卷考查的是“南迫洛阳”一句中“迫”字的含义。审视该句语境“今河内带河为国,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可以看出,“南迫洛阳”一句是交代“河内”的地理位置,所以“迫”解释为“逼近”更符合上下文意。据此可以推断,该题A项的解释是不合语境的,因为“逼迫”的对象应为“人”,而该句中“迫”的对象是“物”(洛阳)。 又如2005年重庆高考(课程)试题中考查“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中“质”字的含义,从这一段的上下文来看是说那些富人不拥有“田籍”却要向百姓收税,由此看来“质”与质问之间显然没有什么关系,而应理解为“抵押”。 (二)巧借字形 中国汉字中多为会意字和形声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汉字的形旁来忖度实词的含义。 如2006年天津卷考查“有牧人御众之才”中“牧”的含义。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所以该项的解释是正确的。 又如2004年全国高考试题甲卷要求解释“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这其中涉及对一个“籴”字的考查,而这个字对于大多数的考生而言都比较陌生。如果观察这个字的字形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由“入”字和“米”字组成的会意字,故其本意应为“买进粮食”,与“粜”相对。 此外古汉语中的通假字绝大多数为形近通假,故而借助字形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通假字: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娶)(《孔雀东南飞》) 屈平既绌(黜)(《屈原列传》) 召有司案图。(按)(《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迁移联想 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趋于浅近,且贴近生活,贴近课本。因此,在揣测实词含义时可以迁移联想,从而对这些实词作出正确的援引解释。 如2006年四川高考试题考查“环堵之中”的“堵”的含义,联想到高中语文课文《促织》中有“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的句子,这里的“堵”,就是“墙”的意思。推断出所给选项“院子”的说法显然有误。 如2005年北京高考试题考查“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一句中“诛”字的含义,我们就可以联想到成语“口诛笔伐”中的“诛”是“讨伐、谴责”的意思,这样就不难推断出题干所说的“杀掉”是错误的。 如2001年全国高考试题要求解释“使老弱女子乘城”中“乘”的含义,联系高中课本第三册中《氓》一文中“乘彼?垣,以望复关”一句,这里的“乘”字应理解为“登上”,从而排除“巡视”这一错误选项。 (四)语法求解 所谓语法求解,即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常识,通过判断其词性的方法对所给选项进行推断排除。 如2006年安徽高考试题中“资生之业,靡不毕书”一句中,考查“资”的含义,由语法结构可以看出“资生”一词应为动宾结构,“生”应为“资”的宾语,故这里解释为“资财”显然有误,应理解为“凭借、获取,本文指用来谋生的方法。”。 又如:2005年浙江高考试题“庭除甚芜。除:废弃”。从句子结构形式看“庭除”是句子的主语,从而推断“除”是名词,解释为“废弃”显然有误。联系《苏武传》可知“除”是“台阶”的意思。 又如2004年湖北高考试题中考查“昌期少年,不闲吏事”一句中“闲”字的含义,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该句主语是“昌期”,后边有宾语是“吏事”,根据语法可以推断“闲”应该是一个动词,由此初步推断“空闲”这种解释有误,这里应理解为通假字,通“娴”,是熟悉的意思。 (五)妙用修辞 在古汉语中常常会出现“互文见义”、“同义词复用”等文言现象,故而我们可以依据这一特征,借助已知实词的含义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 如1991年全国高考试题中要求解释“顽鲁者亦当矜怜”中“顽鲁”一词的含义,我们可以参照原文,找到与这句话相对应的句子“贤俊者自可赏爱”,从而可得出“顽鲁”是相对“贤俊”而言的,即“才德不出众,愚昧蠢笨”之意,而非“顽皮”、“固执”抑或“鲁莽”。 (六)引申推断 古汉语经历了一个由单音节词转变为多音节词,由一词一义演变为一词多义的过程,因而一个词的原始含义与其不断扩展、丰富后的引申义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如果我们知道其中一个义项,便可以据此推想到其他相关义项。 如2006年重庆高考试题考查“特拜陕西行台中丞”中“拜”的含义,所给选项解释为“拜:拜访”,首先考虑到“拜”原指“古人表示敬意的礼节”,后又引申出“行礼”、“拜谢”、“拜见”、“授予官职、任命”等含义,拜: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故而此处讲为“授职、任命”。 又如2003年全国高考考查“务”字的含义,而这个词有多种理解,如“事务、务必、从事、致力等”,如高中第六册书《报任安书》中“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一句中,“务”解释为“事情、事务”,而就2003年全国高考所考文本来看,说的是“太宗初即位”想要整顿政务,故这里可以由“事情、事务”引申为“致力”。
2019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结构 各题型分值是多少分
分值结构如下: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3 单选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4~6单选题,每小题3分7题,文言文翻译,10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8题,6分9题,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题,6分选考题(三、四大题选一个做)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题,(1)双选题,5分;(2)(3)分析题,6分;(4)分析题,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题,(1)双选题,5分;(2)(3)分析题,6分;(4)分析题,8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15单选题,每小题3分16题,5分17题,6分六、写作(60分)18题,60分扩展资料:写作题技巧:写高考作文前,一定要看清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不要自拟标题),还是话题作文。题目要出新,内容要限制(不要触及敏感的政治事件,少政治术语,不要单纯发牢骚),语言要优美,细节要生动,小处要留心(题目不要忘记写,字数要达到要求,字迹要工整;卷面要整洁,不写出格字,不写连笔字,标点规范。)
2017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结构 各题型分值是多少分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3 单选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6单选题,每小题3分
7题,文言文翻译,10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题,6分
9题,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题,6分
乙 选考题(三、四大题选一个做)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题,(1)双选题,5分;(2)(3)分析题,6分;(4)分析题,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题,(1)双选题,5分;(2)(3)分析题,6分;(4)分析题,8分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15单选题,每小题3分
16题,5分
17题,6分
六、写作(60分)
18题,60分
上一篇:口弦 阿依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07-05 2019高考语文试卷
- 07-05 口弦 阿依
- 07-05 发票新规七月实施
- 07-05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 07-05 湖北2015高考分数线
- 07-05 非诚勿扰李念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