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论
出身是否决定一切 作文600字
岁月流转,春去秋来,花谢花又开,鸟去鸟又回,任何事物都在改变,我们都在改变,潜移默化的改变,悄无声息的改变,各种改变.相貌、身高、体重等等这些都在改变,最重要的是你的心、灵魂上的改变.秉承着一切皆有可能的原则,在此我十分遗憾地说你的改变是好是坏,是否和你当初所设想的一样,谁都无法掌握,决定权皆在你手中,一切都是你自己走得,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到了最后再回首,走歪路也好,走直路也好,都是因为你的决定所造成、产生的,谁都无法预料.如果你的改变到了最后正和你当初所设想向往的那样,那么恭喜你,达到自己理想中那样,梦想成真.但一切皆有可能,可能是好的,可能是坏的,如果到了最后,你发现你自己却是越偏向当初自己所厌恶的方向时,你又会怎么做?设身处地去设想一下现在你真的面临上面所述的时候,设想你所有可能的选择.其实不难,当时的你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去冒险,挣脱现状,决心不做自己厌恶的人,继续改变,达到自己理想中的那样.一种则是拒绝去改变,就这样子过下去.也许你们会耻笑第二种是一种懦弱,但其实这不是一种懦弱,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被迫选择第二种.但是不管选择了什么,都有自己的原因,也许还包含了无奈和不甘,或者太多太多.就这一问题,就连作者我都无法回答,这全当人生的一个疑惑,留着以后看清楚的时候再将它解开吧.只是,在此我只真心希望倘若有一天你遇到了这样的选择或者其他各形各色的选择,无论如何,请不要违背自己的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出身阶层有哪些
一,富裕阶层(有钱人)
1、上上收入阶层。年收入1亿以上(大富豪)。(约10000人)
2、上中收入阶层。年收入在1亿至1000万之间(富豪)(约100万人)
3、上下收入等级。年收入在1000万至100万之间(富人)(约1000万人)
二,中等阶层(中产阶级)
4、中上收入阶层。年收入在100万元至30万元之间(高产)(约3000万人)
5、中中收入阶层。年收入在50元至30万元之间(中产)(约5000万人)
6. 中下收入阶层。年收入在30万至15万之间(低产)(约8000万)
三,下等阶层(穷人)
7.下上收入阶层。年收入在15万元至8万元(上层贫民)(约2亿人)
8.下中收入阶层。年收入在8万元至3万元(中层贫民)(约7亿人)
9.下下收入阶层。年收入在3万元至1万(下层贫民)(约2亿人)
四,社会最底层(国难户)
10.贫困阶层。年收入1万元以下(赤贫)(约8000万人)
九品中正制
术语表达:
九品中正制:曹魏政权为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而推行的官吏选拔制度。曹丕接受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选择部分中央官兼任本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品评兼任中正官地区的士人,按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供吏部选官参考。九品中正制推行初期,还能综合考虑门第和才能,后来则完全看中出身门第,逐渐转化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为门阀士族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口语理解:
九品中正制:就是曹魏时,给士人(知识分子)划分等级,划分的标准主要依据才能,兼顾门第(出身),选任部分中央官担任本地的中正官,给本地士人划分成九个等级,吏部根据中正官给士人划分的等级任命为不同级别的官职,这就是九品中正制。曹魏政权选择的中正官,大都是支持或亲近曹魏家族的人,中正官选拔的士人更有可能支持曹魏政权,利用这种方式来进一步巩固曹魏的统治。但事情的发展却超出了最初的设想,这些中正官利用自己的权力,大都挑选本家族的士人,这种方式扩大自己在朝廷政治中的影响力,从而逐渐形成门阀士族,他们支持政权的的标准是谁更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政治利益,而不再是单纯的效忠皇帝。当门阀士族的势力足够强大时甚至能够废立皇帝。
学者观点
陈金凤:九品中正制肇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延及南北朝,消亡于隋朝。
九品官人法乃至九品中正制主要是曹氏基于现实重振皇权需要的结果。一方面,九品中正制是为了纠正东汉后期以来选拔人才的流弊和曹操“唯才是举”政策的偏差。虚伪的德才标准也是与现实的 社会 政治要求不相符。曹操时代,群雄相竞,战争频繁,曹操急需能得人、敛财、指挥作战的实用性人才,行“唯才是举”政策。只求“治军理民”之才能而不问其德行,极易产生负面影响和作用,并不符合统治者的根本的长远利益。
另一方面,中正定品任官的政策虽从形式上来说是汉末“乡举里选”的翻版,然其实质却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力图把选举权由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的重要举措。①选择中正的权力在中央,政府选择中正比较慎重,多数中正符合“贤有识鉴”的标准。②中正比较认真负责,不负责者要受到纠弹。③品第人物能以德才为主要依据,而不专重家世。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东汉后期以来完全由世家大族操纵人才选举而左右地方和中央的窘况。
总之,曹魏政府实施九品中正制的指导思想,主要是建立在维护皇权基础之上的,设置“九品中正制”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政府的统治,考虑的是整个地主阶级的利益,而不是个别阶层或少数政治机关的要求。
当然,九品中正制也是皇权与大族相妥协的产物。主要原因是,从东汉两百年来培养起来的学门大族虽然暂时受到压制,但他们在 社会 上的势力有深厚的基础,也是曹魏政权的重要力量。曹魏要完全废除乡里评定的成法是不可能的。九品中正制尽管有将选举收归中央的企图,事实上加重了大族在地方上的威权从而巩固了门阀统治。魏晋之际,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膨胀,尽管创立九品中正制的初衷在于将选举权收归中央,但却无力逆转门阀专政的 历史 倾向,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门阀大族的工具。最终还是巩固了门阀政治。中正为了本阶层的利益,品人舍弃德才,不论贤愚,专讲家世门第,“故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甚至发展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程度。
陈琳国:关于魏晋南北朝的选管制度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为九品中正制而无它,一种认为仍然实行两汉的征辟、察举等老办法,第三种说法则是把九品中正制与征辟、察举等并列起来。既不说明孰轻孰重,也不说明二者之间的联系。
张旭华: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其名称既不叫“九品官人法” ,也不叫“ 九品中正制” ,而是习称为“九品之制” 或简称为 “九品” 。进入西晋,人们仍多沿用 “ 九品之制” 或 “ 九品” 的旧称,但已出现了“中正九品之制” 的变称。到了唐代, 杜佑始将“九品”与“中正”顺序连称, 由此开启了“九品中正制”这一称谓的先河。
九品中正制既是在汉末察举制度遭到严重破坏的 历史 条件下创立的一种选官新制,同时也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和注重乡论的旧传统。因为按照汉代选举旧规,人物评价重在考察而非考试,而理论上对人物评价最全面也是最符合实际的,那就是乡论。所以,将中正品第称为。“乡品”,既可以真实地反映出九品中正制与汉代察举制度的因革沿袭及其 历史 渊源关系,同时也说明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品评人物仍须考察乡论, 征诸乡评。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在魏晋时期,由于门阀士族高据要津,垄断选举,中正定品常常系于门第世资,以致传统的 “乡论清议”被蒙上一层浓厚的门阀色彩,实际上已远非汉代之旧。
张叔宁:出身于宦官家庭的曹操,是庶族阶层的代表,与士族集团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利害冲突,故而,始终对士族集团采取抑制和打击的政策。建安十年, 在消灭了士族势力的代表袁绍集团后,曹操颁布了《破朋党令》,意在杜绝士人交结之风,钳制士人的舆论,以动摇士族的 社会 基础。其主旨在于,彻底剥夺士族豪门选拔官员的特权,从而使士族集团势力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然而,东汉以来形成的士族集团,毕竟具有广泛的 社会 影响和深厚的 社会 基础,犹如一株错根盘结、枝叶繁茂的大树,尽管曹操尽一生之力对其进行抑制与打击,但欲想予以彻底之铲除,则无可能。相反,迫于形势,为巩固自己的地位, 扩大自己的势力,曹操还不得不在打击一部分士族的同时,拉拢与任用另一部分暂时愿意与自己合作的士族。
正是由于士族力量的强大,曹氏若想公然取汉室而代之,就不得不对士族妥协,作出让步。延康元年(公元 220 年), 曹丕终于接受了陈群的建议,同意实行九品中正制,意在给士族以政治上的特权,来换取士族对自己登上皇帝宝座的同意和支持。
九品中正制产生原因之争:
韩国磐认为,九品中正制的产生,是由于汉代州郡察举制度已经腐败不堪,再则汉末户口流离,即地主士人亦多侨寓他乡,州郡察举制已不适用,因此,非改不可。曹操求贤诸令,重新确立了选举的原则,也就是选举人才的标准,但怎样达到这个标准, 就需要具体的办法、制度来保证执行,这个制度就是九品中正制。
唐长孺认为,就当时人的说法,九品中正制的创立,是由于经过黄巾大起义之后,人士流移,政府选举无法查考乡闾的批评,因此一方面顾及乡闾评定的旧传统,另一方面适应人士流移的新环境,就本乡之中选择一个适当的人来主持评定的任务,于是创立了九品中正制。他又进一步阐述,认为九品中正制的设立,是为了使朝廷选举和名士月旦评统一、朝官保举与乡里清议统一、人士流移与核之乡闾统一,因此,九品中正制既是个创举,又是传统的大姓名士品评人物主持乡议与曹操全部选举政策的继续。
王仲荦认为,曹丕继位为魏王,进一步就要受禅,登上皇帝的宝座。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支 持,做好改朝换代的工作,对世家大族就不得不作出让步。当时世家大地主尚书陈群向政府提出“九品官人”的方案,曹丕不加留难地予以通过了。 经过这种方式的妥协,他才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游为民认为,我们在寻找九品中正制产生原因时,除时地移迁、渴求人才、集权中央等原由外,应去深入考察在客观情势支配下出现的更为本质的原因。设立九品中正制的本质原因,就是缓和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矛盾,以求得世家大族对曹丕代汉称帝的支持。曹氏父子作为皇权的代表,为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在选官制度改革问题上,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可是,世家大族势力不断发展的客观形势,使曹氏不得不走回头路,转而和世家大族达成妥协。
九品中正制简单解释
九品中正制是一种官制,源自明朝的官制。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曹丕采纳尚书令陈群的意见,后来各参与方基本遵从这种不成文规定。曹丕于黄初元年(220年)命陈群制定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制度。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知名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此项制度使得当时的官吏选拔有了一客观标准,此标准其实依然是采取地方群众舆论和公共意见,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遗意。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一方面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使当时一时间吏治澄清。另一方面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促成魏晋实现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申不害变法为什么失败?
失败原因在于申不害把希望寄托在了君主身上。如果君主贤明或者在政治上有独到的见解,那么他所出台的政策就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反之,君主如果没有能力,那么国家就不会多有发展;除此之外,申不害虽然是法家代表人物,但是他提倡的法并有一视同仁,如果贵族阶层犯了错事,还要看君主的脸色。所以,申不害变法不根本,最终还是失败了。人物评价申不害在韩国实行以“术”为主的法制,经过15年改革,加强了君主集权,使韩国“国治兵强”,政治局面比较稳定,国力也有所增强。但实行这种政策也产生了另一个后果,即“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术”取决于君主本人的才能,君主本人比较正确,有能力,国家就会比较兴旺;相反,国家就会陷入混乱,老百姓就会遭殃。正因为申不害与韩昭侯用“术”有余,定法不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因此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韩国的问题。韩昭侯一死,韩国很快又衰落了。但申不害重“术”的法制思想却为历代封建帝王加强君主集权提供了理论和经验,也为一些人搞阴谋诡计开了先河。
申不害变法为什么失败了?
失败原因在于申不害把希望寄托在了君主身上。如果君主贤明或者在政治上有独到的见解,那么他所出台的政策就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反之,君主如果没有能力,那么国家就不会多有发展;除此之外,申不害虽然是法家代表人物,但是他提倡的法并有一视同仁,如果贵族阶层犯了错事,还要看君主的脸色。所以,申不害变法不根本,最终还是失败了。人物评价申不害在韩国实行以“术”为主的法制,经过15年改革,加强了君主集权,使韩国“国治兵强”,政治局面比较稳定,国力也有所增强。但实行这种政策也产生了另一个后果,即“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术”取决于君主本人的才能,君主本人比较正确,有能力,国家就会比较兴旺;相反,国家就会陷入混乱,老百姓就会遭殃。正因为申不害与韩昭侯用“术”有余,定法不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因此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韩国的问题。韩昭侯一死,韩国很快又衰落了。但申不害重“术”的法制思想却为历代封建帝王加强君主集权提供了理论和经验,也为一些人搞阴谋诡计开了先河。
《普通逻辑》第三章-简单判断笔记
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思维对象:思维所能指向的一切事物。 判断的特征:1.判断都有所断定;2.判断有真假。两个同时满足时为判断。 没有定义断定?// 断定:认为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某种关系;可以是断定事物性质,也可以是事物间的关系。 语句是判断的语言表达形式,判断是语句表达的思维内容。 语句与判断的关系:1.不是所有的语句都表达判断;2.同一个判断,可以使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3.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 命题:表达判断的语句是命题。 命题形式:命题的逻辑形式。与命题具体内容相对的形式结构。 词项变项:通常用大写S,P等表示词项变项。// 语句中可以替换的词。 命题变项:?// 语句中,可以替换的命题叫命题变项; 逻辑变项:词项变项和命题变项都称为逻辑变项。 逻辑常项:? 简单判断:自身不含有其它判断的判断。 复合判断:自身中包含其它判断的判断。 性质判断:断定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反思是主动的。 关系判断:断定对象与对象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关系的判断。// 反思消耗注意力。 模态判断:包含模态词的判断。 非模态判断:不包含模态词的判断。 模态词:描摹事物状态的词,如“可能”、“必然”、“曾经”、“永远”等。// 什么是事物的状态? 性质判断的结构:由主项、谓项、联项、量项构成。// 如所有反思是思考。 主项:表示性质判断所断定的对象。通常用大写S表示,是逻辑变项。 谓项:表示性质判断所断定的性质。通常用大写P表示,是逻辑变项。// 如思考 联项:表示主谓项的联系。联项有两种,即肯定联项和否定联项。是逻辑常项。 量项:主项被断定的数量或范围。是逻辑常项。 性质判断的种类1:按照性质判断的联项来进行划分(按质分),联项包含肯定联项和否定联项,相应地也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肯定判断:断定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断定。标准形式:S是P。 否定判断:断定对象不具有某性质的判断。标准形式:S不是P。 性质判断的种类2:按照性质判断的量项来进行划分。分为:单称判断、全称判断和特称判断。 单称判断:断定 单个 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性质的判断。标准形式:这个S是(不是)P。// 乔布斯是爱反思的人。 全称判断:断定某类对象全部具有或不具有某性质的判断。标准形式:所有S都是(不是)P。// 所有的猫都不会反思。 特称判断:是断定某类对象中至少有一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性质的判断。标准形式:有的S是(不是)P。// 有的反思是被动的。 性质判断的种类3:按质量结合分,可以分为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全称肯定判断(SAP)、全称否定判断(SEP)、特称肯定判断(SIP)、特称否定判断(SOP)。 自然语言中性质判断形式的规范化:将自然语言非标准的性质判断转换为标准形式的性质判断。 逻辑语“有的”与自然语言的“有的”区分:逻辑语句中的“有的”只表示至少有一个,而自然语言的“有的”,表示“有的苹果是水果,有的苹果不是水果”。 同素材的性质判断:指主项和谓项均相同的判断。 同素材的A、E、I、O四个性质判断存在:矛盾关系、反对关系、下反对关系、差等关系。 矛盾关系:存在于A和O、E和I之间。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既不能同时为真,也不难同时为假。// 反对关系:存在于A和E之间。具有反对关系的两个判断不能同真,可以同假。一个为真,另 个为假。 下反对关系:存在于I和O之间。具有下反对关系的两个判断,不能同假,可以同真。 差等关系:分别存在于A和I、E和O之间。具有差等关系的两个判断,一个是全称判断,一个上特称判断。真假关系如下:如果全称判断为真,则特称判断为假;如果全称判断为假,特称判断真假不定。如果特称判断为真,全称判断真假不定;如果特称判断为假,全称判断也是假。 同素材的A、E、I、O,四个性质判断之间存在上述关系,一般为称A、E、I、O之间的对当关系。 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在一个性质判断中,如果其主项(或谓项)的全部外延都得到了断定,就称该主项(或谓项)是周延的。 第三节 关系判断 关系判断的结构: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构成。 关系者项:表示具有关系判断所断定关系的若干对象。 关系项:表示关系判断所断定的关系。 量项:表示关系者项被断定的数量和范围。 二元关系判断可以表示为:R(a,b),也可以简写成aRb。 多元关系判断表示:R(a1,a2,...,an); 自返关系:如果对于特定论域中的任一对象x,都有R(x,x)成立,那么称关系R为该论域上的自返关系。 非自返关系:如果对于特定论域中,存在对象x,R(x,x)不成立,那么称关系R为该论域上的非自返关系。 禁自返关系:如果对于特定论域中的任一对象x,R(x,x)都不成立,那么称关系R为该论域上的自返关系。 对称关系:如果 对于特定论域中的任一对象x和任一对象y,若R(x,y)成立,则R(y,x)一定成立,那么称关系R为该论域上的对称关系。 非对称关系:如果对于特定论域中,存在对象x,y,R(x,y)成立,但R(y,x)不成立,那么称关系R为该论域上的非对称关系。 禁对称关系:如果 对于特定论域中的任一对象x和任一对象y,若R(x,y)成立,则R(y,x)一定不成立,那么称关系R为该论域上的禁对称关系。 传递关系:如果对于特定论域中的任一对象x、任一对象y和任一对象z,若R(x,y)和R(y,x)成立,则R(x,z)一定成立,那么称关系R为该论哉上的传递关系。 非传递关系:如果对于特定论域中,存在对象x、y、z,若R(x,y)和R(y,x)成立,但R(x,z)不成立,那么称关系R为该论域上的非传递关系。 禁传递关系:如果对于特定论域中的任一对象x、任一对象y和任一对象z,若R(x,y)和R(y,x)成立,则R(x,z)一定不成立,那么称关系R为该论域上的禁传递关系。
《简单的逻辑学》读书笔记之三 | 逻辑的语言
文 | 鱼爱吃猫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逻辑,以及它的四个基本原理。现在,我们来看看如何正确地使用逻辑。
逻辑推理的基本步骤,就是根据已知正确的第一个观点,推断出第二个观点。而第二个观点之所以正确,是因为第一个观点的正确。推理的过程构成了论证的核心。论证是由命题组成的,推理所关注的观点是由命题来表达的。
重点来了: 每个论证都由两个要素组成——两个不同类型的命题:一个“前提”和一个“结论”。 我们从前提出发,经过一些推理的步骤,得到一个被证明的命题,即结论。所以,论证就是逻辑的语言。
一个最简单的论证过程是: 因为A,所以B。 用符号来表示就是: A→B。
与之相反的是一个否定的论证: 因为A,所以不能B。 用符号表示就是: A→-B
可以说,这两个最简单的论证组成了所有的更高级论证。只要能保证命题A的正确,就能得到B或者-B的结果。
这里我们需要引入 全称命题 和 特称命题 这两个概念。全称命题的特点是,如果它为真,则这个说法适用于同一类别中所有特定的个体。比如,如果“所有的狗都是食肉的”这个命题成立,那么“有些狗是食肉的”就必然成立。
特称,与全称相对,指的是同一类别中的特定个体。从全称到特称的推理过程及其蕴含的必然性是非常简单的。如果我们知道某个结论对整个类别成立,那么它必然对这个类别中的任何部分都成立。
反过来,从特称到全称的推理则不具备必然成立的特性。我们能接触到一些明显错误的结论。举个例子,“一些女性是母亲”这个命题显然是正确的,但这个前提并不支持“所有的女性都是母亲”这个结论。
这说明,不是仅仅有了正确的前提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前提对结论来说必须是充分的,而这恰恰是特称结论前提所不能提供给全称结论的。整体可以包含部分,但部分不能代表整体。
想从特称前提得到全称结论,推理过程必须是谨慎的。 我们要保证结论包含的范围完全落在前提的范围内,而在不能作出确定的结论时,我们只能作出可能的结论。
有了这几个基本的逻辑语言,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完整的论证链条。
要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推理,我们可以借助 断言 和 否定 :前者是肯定,A是B;后者是否定,A不是B。
要比较两个命题的异同,我们可以借助 比较论证 :通过比较,展示A和B之间相似或相异的程度。
要设置结论成立的条件时,我们可以借助 条件论证 :如果A→B成立,那么当A发生时,B必然发生。
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一切必需的逻辑武器。是时候引入 “三段论” 这一经典的论证方法了。
三段论反映了人类思维的习惯性运作,即通过观点的联系可以推导出结论。像前面介绍的论证方法一样,三段论也有一个符号模式:
在这个结构中,第一个命题是 大前提 ,第二是 小前提 ,那么第三个,不用说就是 结论 了。
三个字母中,M代表“ 中项 ”,P代表“ 大项 ”,S代表“ 小项 ”。
在三段论中,中项尤其重要,因为它的任务是搭起联结其他两项的桥梁。论证是否成立,全看它。
来看个例子:
每个乒乓球职业联赛的成员都是专业运动员。
中国国家乒乓球队的成员都是乒乓球职业联赛的成员。
所以,中国国家乒乓球队的成员都是专业运动员。
我们并不需要知道“乒乓球职业联赛”是什么意思,但从结构上看,这个论证是成立的。
三段论推理的依据是: 首先确定某一部分是属于整体的,然后得出某一部分的组成成员也是属于整体的 。
知道了这么多论证方法后,我们要明确逻辑推理的几个原则。
任何一个论证,要想得到正确的结论,必须满足两个基本的要求: 第一,它必须拥有正确的内容;第二,它必须拥有合理的结构。 这两个要求只要有一个不满足,都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所以明天的文章中,我们会来看看日常使用逻辑论证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陷阱,以及如何避免它们。
中国好的历史军事小说
《三国神狙》超级特种兵狙击手王灿回到三国,得到太平要术真武篇秘籍一卷。长弓在手,天下我有!一套现代特种战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一手出神入化的箭术取敌首级于千里之外,神马李广、神马黄忠都不禁泪流满面,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收猛将、抢地盘、收美女,与诸侯争霸纵横三国!
《问鼎》楚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这是大争之世,也是热血男儿建功立业之时。 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美人如玉。 且看主角如何一步步踏上巅峰。
《大唐至尊人皇》“陛下,不好了,蜀地干旱,庄稼不生!”李世民淡淡一笑,扫了身旁的被加了99点属性点的房玄龄一眼:“把四海龙王给本皇抓来!让他们施法下雨!”“陛下,如今我们大唐人人如龙,随便一个士兵都比天上的天兵天将厉害,要不把天庭灭了吧?”“不必,只需派李白前去即可,让他们自裁……自穿越者李世民成为了唐皇李世民,得到了属性点后,原本弱小的大唐,变得有点厉害……
孔子直八典故为什么孔子要说直八?说别的不行吗?
有人怀疑此典故乃后人伪造.意思是;孔子马虎,不认真.孔子当年和一班弟子困守陈蔡的时候,衣食不足而一个个面有菜色,就教弟子仲由去讨吃的.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包子店,掌柜的说:“我写一个字,你若认识,我就免费招待.”仲由心想,我乃圣人门徒,别说一个字,就是十个字,又岂能有不认识的道理.于是满口应承了下来.掌柜的写了一个“真”字.仲由说,这连三岁娃娃都知道,怎还好意思拿来考我,不就是一个“真”吗?没料想掌柜的听了大怒,“明明白痴,竟敢口出狂言,冒充孔门弟子,小子们,快给我乱棒打出”.仲由狼狈而逃.孔夫子说我去看看.掌柜的仍写一个“真”字,孔夫子说,这是“直八”呀.掌柜的大惊失色,忙说果然名不虚传,学问果真了不得.酒足饭饱之后,仲由悄悄问,我怎么就搞不明白,明明是“真”字,怎就变成“直八”了.孔老夫子叹口气说,你懂个什么啊,现在是认不得“真”的时代,如果你一定要认“真”,那就只有活活饿死了.(此典疑为柏杨所创)
孔子说:“君子不器”,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这句话是指“君子不局限于某一固定的格局内”,也就是说君子不是一个只会钻牛角尖的呆子,不是一个思想不通达的人,肯定是一个思考问题很全面,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人。“器”是这句话的重点,如果不能够理解“器”的含义,那么这句话就无法理解,或者理解错误。很多人粗浅地把“君子不器”理解为“君子不动手做器具”也就是不干活。这种理解是非常可笑且无知的。“器”在“君子不器”中的意思是泛指“格局”、“思路”、“想法”等等。人们在看待事物、看待一个问题的时候,最初的时候都是从自己的角度来看的。一个人的看法是由他的人生经历、他的价值观世界观来影响的,而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和三观又不同,所以每个人看到的同一个事物的角度又不同。然而绝大多数人,在看到一件事之后就着急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看法。这种行为,没错,但很片面,很不够客观。天上有太阳、有月亮,有白天有黑夜,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所以人们一旦固执地认为自己所说的就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人的格局就被局限在了某一个圈子内。不管圈子是大是小,都没有区别了,因为他封闭了自己的人生,再听不进去不同的声音。那么“君子不器”的意思就很明显了。就是说一个人只有永远能够接纳不同的意见,能够看到同一个事物的不同的一面,能够知道这个世界是多元化的,那么这个人才能够被称之为“君子”。综合而言,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告诫世人,少说多看,了解事情要了解全面,不要以偏概全。结合另一句古人的话就十分的相契合“不知全貌,不予置评”。
上一篇:去除额头皱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