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斗米靠腰
五斗米折腰什么意思?
五斗米折腰的意思是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弯腰行礼,比喻没有骨气。出处:1、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2、古人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助教官儿,也不是我终身养老之事。选自: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五、唐·房玄龄等《晋书·陶潜传》。成语用法:在句中一般充当作谓语、分句。成语寓意:陶渊明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也正是因此,他才能写出独有的文风,并创作出了传诵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不为五斗米折腰成语故事有一个诗人,名叫陶潜,又叫陶渊明。他因为看不惯当时的政治,便在家乡隐居。后来陶渊明的生活越来越穷苦,仅靠耕种田地,实在养活不了一家老少。亲戚朋友都劝他出去谋个一官半职,迫于生计,他只好答应了。有一天,郡里派了一名督邮到彭泽县视察,他一到彭泽县的官驿,就趾高气扬地让陶渊明去拜见他。当时陶渊明正在他的内室里捻着胡子吟诗,听说督邮来了,十分扫兴,勉强放下诗卷准备跟小吏一起去见督邮。小吏说大人,督邮来了,您应该换上官服。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向来看不惯这种倚官仗势的人,高声说道我宁可饿死,也不愿为了这五斗米的官俸作揖。
五斗米折腰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比喻没有骨气。成语名字:为五斗米折腰。成语发音:wèi wǔdǒu mǐzhé yāo。成语解释: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弯腰行礼。比喻没有骨气。成语出处:《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成语繁体:为五斗米摺腰。常用程度:一般成语。感情色彩:贬义成语。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产生年代:古代成语。典故来源:梁萧统《陶渊明传》:陶渊明任彭泽县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晋书·陶渊明传》亦载。典故释义:晋朝时陶潜(字渊明)先后做过几次官,因当时吏治非常腐败,他不愿同流合污,更不愿为五斗米官俸而自取屈辱,就辞官归隐。他隐居山涧,穿粗麻布衣,自己劳作,晚年贫病交加,江州刺史檀道济请他去做官,他婉言拒绝。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我国晋代诗人陶渊明任彭泽县县令时,有一名粗俗傲慢的督邮到彭泽县督查,此人一到彭泽县就差人叫陶渊明去见他,陶渊明一身素服便要动身,却被县吏拦住建议换上官服,陶渊明叹气地说到:“我不能因为一点微薄的俸禄就向乡里小人谄媚献好。”随后,陶渊明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彭泽县。
“不为五斗米折腰”后来也用来比喻一个人有骨气,不受嗟来之食。
历史上有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例子
1、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2、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在狱中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明白: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但文天祥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口刑场的那天。监斩官问他:“丞相还有甚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甚么可说的!”他又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3、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儿子。墨胎氏。孤竹政治中心在今河北省卢龙县西(包括今迁安市、滦县等地)。孤竹君生前立三儿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去世后,叔齐出走,欲让位给兄长伯夷。伯夷也不愿作国君而逃避。后来二人在路上相遇,闻昕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善养老幼,深得人民拥戴而入周投靠。文王仙逝,周武王继位而拥兵伐纣,他们认为诸侯伐君以为不仁,极力劝谏。武王不听,决意灭商。伯夷、叔齐对周武王的行为嗤之以鼻,誓死不作周的臣民,也不吃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采野果为生。4、屈原投江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活着,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终于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自杀了。附近的庄稼人,得到这个信儿,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儿有屈原的影儿。大伙儿在汨罗江 上捞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渔父很难受,他对着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的。5、朱自清我国着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故事简介
陶渊明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古代名人故事之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
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四十一岁的大诗人陶潜在彭泽县(今江西湖口县东)当知县,一个月领五斗米的官俸,腊月将尽的一天下午,陶潜办完公事,换上便衣,回到内衙翻看过去的诗作。突然,一名小吏从外面闯进来禀报: “九江李太守派督邮张大人来县巡察,请老爷赶快更衣迎接。”
“哪个张大人?为什么非要穿官服不可呢?”刚来彭泽县不到三个月的陶县令不解地问道。小吏解释说:“那督邮张大人是我县富豪,一向讲究排场,眼下又是李太守的亲信,在礼仪上要是稍有不周,恐怕对老爷的前程不利。”
生性耿介的陶潜本来已十分痛恨官场黑暗,想离开这个肮脏之地。现在听说这个督邮就是本县的富豪,靠精于吹牛拍马得到太守宠爱,竟然也成了自己的上司,还要叫自己去隆重迎接他。想到这些,陶潜不禁长叹一声,愤然说道: “我不能为五斗米的薪俸,去向一个低能无知的小儿弯腰行礼!”
说罢,便取出知县的印信交给小吏,说; “你把它交给督邮转呈太守,就说我陶潜告病还乡,不当这个知县了。”然后收拾行装,昂然归隐而去。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格言,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文言文《不为五斗米折腰》
1. 不为五斗米折腰文言文 《晋书|陶潜传》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①,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顷之,征著作郎,不就。 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愠喜之色,惟遏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注释:①秫谷,可酿酒。 译文: 陶潜(陶渊明),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 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被任用为州祭酒。他不等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朋说:“想做个文官,来挣些补贴家用的钱(意译)。”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被陶潜命令用于种秫谷(可酿酒),他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粳米。他于是命令 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米。向来简慢贵人,不私下巴结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 没过多少时间,征陶潜去官府里做官,他没有去。后来他谢绝了所有州郡官的拜见。陶潜的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人有时备了酒邀请他,有时邀请陶潜一起喝酒坐坐。虽然不认识主人,他也很高兴丝毫没有生气的样子,喝得畅快淋漓后就回家。不曾到过(游历)别的地方,只是去一些田间家舍和庐山游玩罢了。 他的亲朋好友,有时带着酒菜前往陶潜住处,他也从不推辞不喝,每喝醉一次,就感觉很舒适。他不经营生意,家务事都委托给儿子仆人。从没有生气的时候。只是每次逢酒必喝,即使有时不喝酒,也不停止写诗咏叹。他曾经说,在夏天的月夜,得空闲时,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风突然扑面而来,感觉自己象羲皇。陶潜不懂音乐,但却备有一张琴,琴没有五音,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和着琴音说:"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要劳烦音乐。" 陶潜宋元嘉年中去世,享年63,所有文集流传于人世。 2. 《不为五斗米折腰》全文翻译 原文: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尚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②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素简贵,不私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③》。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④上人。性不解音,而蓄琴一张,弦徽⑤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琴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二,所有文集并行中世。 译文: 陶潜(陶渊明),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什么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以此为号。清闲安静少说话,不爱慕虚荣实利。喜欢读书,却不去穷根究底的解释,一旦对书的内容有所感悟,就高兴得忘了吃饭。本 *** 喝酒,可是家里穷不能一直得到。亲朋故旧知道这样,有时就置办酒招他过来,他去饮酒一定会喝完,目的是一定要醉。醉以后回去,一点也不收敛情绪。家里四壁空空,不能遮阳挡雨,旧衣衫十分破烂,盛饭的容器经常空着,也不在意。经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能显示自己的志向,不计较得失,用这来结束自己一生。”他的自序是这样,当世人说是实录。管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在夏天的月夜,得空闲时,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风突然扑面而来,感觉自己象羲皇。陶潜不懂音乐,但却备有一张琴,琴没有五音,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和着琴音说:"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要劳烦音乐。" 陶潜宋元嘉年中去世,享年63,文集流传于人世。 注:①不吝情:真率自然。 ②晏如:安然。 ③来:语助词。 ④羲皇:古帝伏羲。 ⑤徽:系琴弦的绳子。 3.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译文 原文: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注释: 督邮:魏晋时,代表太守巡视县城,检查官员和邮驿,传达政令和追捕犯人的官员。 白:通知,告知,报告。 束带:束好衣带,这里指要穿正式的官服。 拳拳:诚心诚意 译文: 郡的太守派了个督邮来到县里视察,陶潜的下属告诉他应该穿戴整齐去拜见,陶潜叹了口气说:“我不能为了区区五斗米的俸禄而放下尊严,去诚心诚意地伺候一个乡下的小人!” 解读: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在中国脍炙人口,可谓妇孺皆知;一般大家都认为这是五柳先生蔑视权贵,不愿与污浊官场同流合污,追求人格尊严的高尚品德的表现。这么认为,当然不错,但还不够全面。 事实上,五柳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格魅力正是魏晋士族社会的一个投影,以及魏晋风度的具体体现。下文中,笔者将在魏晋士族社会的大背景下,为读者抽丝剥茧,详细分析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客观社会原因和主观情感原因。 首先,陶渊明出身的浔阳陶氏在东晋后期的士族社会中,既非琅邪王氏、陈郡谢氏这样的甲等士族,也绝非寒微低贱的庶族,而是中等士族。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初期的股肱之臣,曾手握强兵坐镇长江中游,都督八州军事,封爵长沙郡公,与琅邪王氏的王导、颍川庾氏的庾亮分庭抗礼,共治东晋王朝;并将浔阳陶氏由一个出身低微的少数民族家庭(浔阳陶氏原属散布在江南各省,主要以捕鱼为业的“溪族”;两晋时,“溪族”很快融入汉族)一举提高到了士族名门的行列。 陶侃去世后,浔阳陶氏虽因子弟间的自相残杀,以及受到甲等士族特别是颍川庾氏的打压,失去了长江中游的地盘,从而门弟衰落,但还是保留住了中等士族的社会地位。这点也可以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东晋士族社会里,陶侃后人如陶弘(光禄勋)、陶范(光禄勋)、陶夔(太常)皆做到三品以上的官员中得到印证。 其次,陶渊明这一支虽然在浔阳陶氏这个家族里,并不显达,但这并不妨碍到陶潜的士族子弟的身份和他对家族门弟的自豪。长沙郡公陶侃有十七个儿子,其中九人在《晋书》中有传,但陶潜的祖父陶茂并不再其列;可见,陶茂并没有继承多少陶侃的家业。 此外,陶潜的父亲陶逸在其年幼时便以去世,这也造成了陶潜幼年生活的相对“清贫”。所以,陶渊明这支在浔阳陶氏这个大家族里相对没落。 可是,即便如此,在“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下,陶潜的起家官阶“州祭酒”和“参军”也表明了他中等士族子弟的社会身份。有晋一代,“州祭酒”和“参军”是典型的中等士族子弟的起家官阶;事实上,即便是王徽之、谢玄这样的王谢子弟,他们的起家官阶也只是“参军”、“司马”而已;而真正的庶族子弟如大才子鲍照,要经过数年坎坷的宦海沉浮才可以升迁到“州祭酒”和“参军”。 再者,陶潜出仕彭泽县令也还是得益于门阀制度和家族的裙带关系。公元405年,陶渊明时任太常(三品官)的叔父陶夔推荐陶渊明到他们浔阳陶氏的郡望所在浔阳郡彭泽县作县令。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那位来彭泽县视察工作的督邮,是一个靠贿赂才当上官的庶族子弟。 所以,在当时门阀制度森严的士族社会下,又是在浔阳陶氏的大本营,郡望所在的浔阳郡里,陶潜以他当地大族子弟的身份,不愿意穿戴整齐去会见那个出身低微的上司,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反之,如果陶潜真的必恭必敬地去拜见那个督邮,那到才是有辱门楣的丑事,会受到族内长者的训斥,以及其他士族子弟的耻笑。事实上,陶潜也没有因为这次怠慢上司而受到任何处分,在士族社会下他也根本不可能因此而受到处分(王徽之“一问三不知“的傲慢远甚陶潜,不也照样没事);陶潜是在事后不久,自己主动辞职的(原因会在下文中论述)。 另外还有重要,不可忽视的一点,陶潜的生活质量理论上并不会因为缺少那五斗米的俸禄而有所下降。陶潜在家乡有自己的庄园和仆僮,如果善于经营庄园,即便不做官,不耕地,那生活也还是很滋润的(陶渊明从他29岁任江州祭酒,到42岁辞去彭泽县令的这断断续续做官的13年里,家境的确有了改善,外加他本来就不是庶族贫农;所以,在陶潜最后辞官时,他已经在浔阳柴桑县有了属于自己的田园。 至于,陶潜晚年生活的贫困,除了坚持不肯做官和天灾的因素外,恐怕主要还是因为五柳先生不善经营田庄的缘故)。 综上所述,在魏晋南北朝士族社会的背景下,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并不是一件怪异或者叛逆的事情,而是附和当时主流社会的行为准则,也是受到当时人普遍认可的。 实际上,陶渊明在魏晋南北朝一直被看成是隐逸高士,而非狂放之徒(被编入《晋书.隐逸列传》)。 至于陶潜之后主动辞去官职,并再也没有出仕,则才是五柳先生在黑暗现实中达身贵我,委化自然的人生态度的体现。 众所周知,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为盟主平定了苏峻之乱,为延续东晋的国阼立下大功,而陶渊明身为东晋元勋之后,自然对东晋王朝同样忠心耿耿,他的内心极度厌恶刘裕的杀戮异己,把持朝政和不臣之迹。可是,与陶侃不同的是,陶渊明手上没兵,没地盘,根本不可能。 4.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全文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 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尚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②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素简贵,不私上官。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③》。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④上人。 性不解音,而蓄琴一张,弦徽⑤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琴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二,所有文集并行中世。 5. 不为五斗米折腰译文《不为五斗米折腰》这篇文言文是描写陶渊明的, 貌似不是出自世说新语的。 世说新语里没有关于陶渊明的文字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唐·房玄龄等《晋书·陶潜传》 [解读]我不能为那微薄的官俸弯腰行礼,侍奉乡里的小人。陶渊明做彭泽县令时,郡里派督邮(官名)前来巡视,县里熟悉官场规矩的小官吏说,上司来巡视,县令应穿戴整齐地去拜见长官。 陶渊明叹息说“~,~!”于是留下官印,离开县衙,回家种田,过起了隐居生活。五斗米:指微薄的官俸。 折腰:弯腰腰行礼。拳拳;奉持之貌。 公元405年秋,他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 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歹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 6. 不为五斗米折腰译文 原文: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 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尚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不详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②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素简贵,不私上官。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③》。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④上人。 性不解音,而蓄琴一张,弦徽⑤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琴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二,所有文集并行中世。译文:陶潜(陶渊明),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 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 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什么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以此为号。清闲安静少说话,不爱慕虚荣实利。 喜欢读书,却不去穷根究底的解释,一旦对书的内容有所感悟,就高兴得忘了吃饭。本 *** 喝酒,可是家里穷不能一直得到。 亲朋故旧知道这样,有时就置办酒招他过来,他去饮酒一定会喝完,目的是一定要醉。醉以后回去,一点也不收敛情绪。 家里四壁空空,不能遮阳挡雨,旧衣衫十分破烂,盛饭的容器经常空着,也不在意。经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能显示自己的志向,不计较得失,用这来结束自己一生。” 他的自序是这样,当世人说是实录。管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 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 在夏天的月夜,得空闲时,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风突然扑面而来,感觉自己象羲皇。陶潜不懂音乐,但却备有一张琴,琴没有五音,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和着琴音说:"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要劳烦音乐。 " 陶潜宋元嘉年中去世,享年63,文集流传于人世。
不为五斗米折腰文言文
《晋书|陶潜传》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①,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顷之,征著作郎,不就。
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愠喜之色,惟遏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注释:①秫谷,可酿酒。
译文:
陶潜(陶渊明),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
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被任用为州祭酒。他不等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朋说:“想做个文官,来挣些补贴家用的钱(意译)。”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被陶潜命令用于种秫谷(可酿酒),他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粳米。他于是命令 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米。向来简慢贵人,不私下巴结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
没过多少时间,征陶潜去官府里做官,他没有去。后来他谢绝了所有州郡官的拜见。陶潜的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人有时备了酒邀请他,有时邀请陶潜一起喝酒坐坐。虽然不认识主人,他也很高兴丝毫没有生气的样子,喝得畅快淋漓后就回家。不曾到过(游历)别的地方,只是去一些田间家舍和庐山游玩罢了。
他的亲朋好友,有时带着酒菜前往陶潜住处,他也从不推辞不喝,每喝醉一次,就感觉很舒适。他不经营生意,家务事都委托给儿子仆人。从没有生气的时候。只是每次逢酒必喝,即使有时不喝酒,也不停止写诗咏叹。他曾经说,在夏天的月夜,得空闲时,高卧在北窗之下,清风突然扑面而来,感觉自己象羲皇。陶潜不懂音乐,但却备有一张琴,琴没有五音,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和着琴音说:"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要劳烦音乐。" 陶潜宋元嘉年中去世,享年63,所有文集流传于人世。
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这个典故的主人公是陶渊明,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1、陶渊明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2、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
3、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为什么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为五斗米折腰是种怎样的精神?
“气节”是古代人非常看重的一种人格品质,没有什么能违背自己的意愿,践踏自己的尊严,这种精神叫做“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大诗人陶渊明就被称为具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陶渊明的诗我们在上学期间肯定都有学过,他也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当然以他的能力肯定不止生活在田园,只是他自己非常向往这样的生活,根本不削官场上的生活。当然现代这样的人几乎已经快要灭绝了。
陶渊明在中国历史上,可说是个奇迹。从古到今,唐朝的李白、杜甫、孟浩然,宋朝的苏轼、朱熹、欧阳修,近代的鲁迅、梁启超、林语堂,都对他极其推崇。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是他的文学成就。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描写田园生活的文人,开创了新的诗歌类型——田园诗。他的诗,非常接地气,语言质朴,通俗易懂,却又意境深远。
然后是他的生活态度。他辞官不做,远离喧嚣的尘世,隐居乡野,回到大自然中,悠然自得。他写的《桃花源记》,是中国人梦想的“世外桃源”。他是中国隐逸诗人的代表,令人神往。
还有一点,就是他的“铮铮铁骨”。《晋书》是这么说的:当时陶渊明是彭泽县令,上级派督邮来视察。有个小吏劝陶渊明说,应该要穿戴整齐,再去见督邮。陶渊明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然后就辞官离职了。
“不为五斗米折腰”,多有骨气啊!
然而,稍分析一下,就有不少疑问。1、督邮来视察工作,陶渊明只要穿戴整齐,见面交待公事就好。督邮并没有什么过分的行为,陶渊明有什么可抱怨的呢?2、“五斗米”是什么?他为什么不能为“五斗米”折腰?3、督邮是个官职,至少比县令高,为什么说人家是“乡里小人”呢?
【1、不愿当官的官N代】
要回答这些疑问,有必要了解陶渊明的一生。
365年,陶渊明出生于东晋江州柴桑县,也就是今天的江西庐山。他的曾祖父陶侃,曾做到太尉,是朝廷手握兵权的一把手,非常显赫。他的祖父、父亲都做过郡守,外祖父孟嘉是当时有名的名士,深受权臣桓温的赏识。显然,陶渊明是官N代,家庭条件相当不错。
393年(28岁),陶渊明出任江州祭酒,但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又请他当主簿,他也拒绝了。州比郡高一级,“祭酒分掌诸曹兵、贼、仓、户、水、 铠之属”(《宋书》),是个有实权的职位,相当于副省长。单论官职高低,他明显比祖父、父亲,混得好多了。
398年(33岁),陶渊明再次出来做官,给荆州刺史桓玄(桓温的儿子)当幕僚。3年后,由于母亲去世,他辞官回家服丧。在他服丧的3年里,桓玄攻入京师,掌控了朝政,并逼东晋皇帝退位,自己称帝。随后,北府兵将领刘裕起兵,打败桓玄,又恢复了东晋。
404年(39岁),陶渊明第三次做官,他前往首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不久,405年(40岁),他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
同年八月,他又改任彭泽县令。按官职高低,这显然是一次大降级。但这是陶渊明自愿的,因为彭泽县离他家很近,方便回家。十一月,从小一起长大的妹妹突然去世。陶渊明感慨万千,只当了80天县令,便“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从此再也没有当官。
他回到家后,与田野为伍,享受天伦之乐,虽然生活水准有所下降,但怡然自得。他写了很多田园诗,以及喝酒的诗。420年(55岁),刘裕称帝,改国号为宋。陶渊明拒绝承认,坚持使用东晋年号。427年(63岁),陶渊明去世了。
这便是陶渊明的一生。看起来,似乎也没什么太稀奇的。
【2、究竟什么是五斗米】
回过头来,我们再讨论上面的几个疑问。
先从简单的入手,“五斗米”到底是多少?《汉书》记载:“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一石是10斗,那么,五斗=半石=二钧=60斤。再根据现在对古代出土文物的测量,汉代的1斤只有约250克,相当于现在的半斤。也就是说,五斗大约等于今天的30斤。
那么,“不为五斗米折腰”中的“五斗米”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说,是代表县令的官职,五斗米是俸禄,也就是工资。可是,一个月工资才30斤米,鬼才去当这个县令呢?
又有人说,五斗米是日工资,一天五斗,一个月15石,合今天900斤,那就差不多了吧?要知道,汉朝郡守的级别,称为二千石。虽然可能是虚数,到东晋也会有变化,但15石实在是太少了。而且官员的俸禄,构成比较复杂,有公田、有钱、也有粮,要计算出日工资,估计以陶渊明的数学水平,够呛!再说,中国什么时候有算日工资的传统呢?
还有人说,五斗米是陶渊明一个月的口粮,意思是不愿为吃饱肚子而折腰。计算一下,一天一斤米,对于陶渊明的食量,可能真差不多。可是在陶渊明之前,没有见到任何文献,用“五斗米”表示“口粮”这个意思!难道这个词是陶渊明的首创?
事实上,“五斗米”这个词早就有了,就是“五斗米道”。大约200年前,早在三国时期,雄踞汉中三十年的张鲁,便以“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来治理汉中。张鲁声称,是他爷爷张道陵创造了“五斗米道”,封为“张天师”,世代相传。后来,张鲁被曹操灭了,五斗米道传到中原,又传到江南,非常流行。
可是,有没有可能,古时候信息闭塞,陶渊明根本就没有听说过“五斗米道”呢?答案是不可能!
陶渊明当江州祭酒时,他的顶头上司江州刺史,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家世世代代信奉五斗米道,是人人皆知的事。连“祭酒”这个官职,最早也是出自于“五斗米道”。后来,陶渊明给桓玄当幕僚时,王凝之被调到会稽(今浙江绍兴)任职。结果同样信奉五斗米道的孙恩,起兵叛乱,攻入会稽,杀了王凝之(399年)。
孙恩在江浙一带肆虐了好几年,几乎动摇了东晋的根基,在荆州的桓玄曾打算派兵救援,但被朝廷拒绝。而北府兵的刘裕,正是在讨伐孙恩的过程中,不断立功升职。陶渊明身为桓玄的幕僚、后来又当了刘裕的参军,对于震动全国的“五斗米道”,没有理由不知情。
所以很清楚,“五斗米”就是“五斗米道”!
陶渊明为什么不为“五斗米道”折腰呢?史书没有提及。猜测一下,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他出任江州祭酒时,与信奉五斗米道的顶头上司王凝之有矛盾,宁可辞职也不肯折腰。第二种可能,五斗米道是祸国殃民叛军,不向叛军折腰,也合情合理。第三种可能,前来视察的督邮,很可能就是一个五斗米道的信徒。
【3、敢于不折腰的底气】
不管哪种可能,跟自己的顶头上司对着干,都说明陶渊明缺少点“官场智慧”。不过,他敢于“不折腰”,一定有所依仗。他的底气究竟从何而来呢?
这就要从东晋特殊的历史背景说起了。
西晋末年,由于中原大乱,大量北方的世家大族,南渡长江,拥立新皇帝,建立了东晋。这些大家族称为士族,为建立新朝廷居功至伟。尤其是王(导)、庾(亮)、桓(温)、谢(安)四大家族,掌控了东晋一代又一代朝政,权威比皇帝还要大。事实上,像东晋这样,皇权旁落,而由世家大族掌控朝政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士族取得了许多特殊待遇,不用交粮纳税,不受地方管辖,凭出身就能获得州郡一级的高官,代代世袭。事实上,他们就是东晋的统治阶层,是最最顶级的贵族。
江南本地的大家族,是次一级的贵族,称为寒族或庶族。大家千万别被“寒族”这个名称蒙蔽了,他们有钱有闲读书,可不是什么穷人。普通平民和大家族里的奴隶,他们日夜操劳,对于读书根本想都不敢想,是社会的最底层。
东晋社会清晰地呈现出三个阶层:士族、寒族、平民。自曹丕起,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这种制度,本意是要把人才分为三六九等,以免胡乱任用。但结果在士族的控制下,反而走上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歧途。导致阶层之间的界线更加清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阶级固化了。士族作为金字塔的最顶端,傲然藐视其他阶层的优越感,显而易见。
陶渊明的祖上就是江西人,按说本是寒族。可是他的曾祖父陶侃,做到了东晋的一把手,非常显赫,是寒族中绝无仅有的特例。那时的婚姻非常讲究门当户对,极其鄙视跨阶层的联姻,而陶渊明的妈妈出自士族名流家庭;而且陶渊明的第一个官职就是江州祭酒,是相当于“副省长”的高官,可见陶家已经被士族接纳,是士族中的一员。
陶渊明是士族,是顶级贵族,根本就瞧不上寒族,更别说平民了。陶渊明敢于怒怼顶头上司的“底气”,也就很清楚了。他不怕辞官,家里有大片土地,有钱有粮,解决一家人的生活不成问题。在社会上,地位很高,想要再当官也很容易。他有什么好怕的呢?
然而不巧的是,他所在的时代,正是寒族崛起的时候。出身寒族的将领刘裕打败桓玄,拯救了东晋,大量寒族将领凭借军功崭露头角。几乎可以肯定,那个督邮一定就是寒族出身。所以,轮不到督邮来欺负陶渊明,陶渊明反而不愿穿戴整齐去见他,并鄙夷地说,你个乡巴佬!
【4、不只是诗酒田园】
如果陶渊明只是怀着贵族的一丝骄傲,任谁都瞧不起,又凭着贵族的优越待遇,过着无忧无虑的诗酒田园生活,他怎么能赢得历代这么多牛人的推崇呢?要相信,李白、杜甫、朱熹、鲁迅,没理由他们都看走眼了。
陶渊明三次做官,又三次辞官。从他的行为,和他写的诗,可以清楚看出,他一直在是否做官的问题上挣扎。做官是士族的天然最优选择,有丰厚的俸禄,也有亮丽的朋友圈。然而,陶渊明并不喜欢(当然也不善于)混这个圈子,他更喜欢清净,喝喝酒、写写诗、刨刨地、逗逗孩子……
他一直在挣扎,直到40岁。当得知和自己一起长大的妹妹突然离世,他非常震动。人生在世,终究难免一死,为什么要委屈自己呢?难道要委屈到死?他终于想明白了,“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回家。从此,他“采菊东篱下”,“开荒南野际”,“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
难道陶渊明变成了他自己所鄙夷的“乡里小人”吗?当然不是!他只是贴近自然,偶尔活动活动筋骨罢了。他真正感兴趣的,是和朋友喝酒、写诗,和家人享受天伦之乐,无拘无束,自由放飞……
陶渊明的“任性”,是有代价的。没有了丰厚的工资,家里的生活条件大幅下降,朋友圈也寥寥无几。后来,家里又遭遇火灾,生活就更差了。虽然比真正一贫如洗的农民,要好上千百倍,但比起其他士族,就远远不如了。但他并不在意,他喝着兑水的劣酒,吃着粗糙的饭菜,盖着破烂的棉被,怡然自得。
毫无疑问,他是士族里的异类,难免被其他士族品头论足,但他一律无视。寒族出身的刘裕称帝后,士族的待遇日益下降,陶渊明的生活更加艰难。但他拒绝承认刘裕的新朝廷,也坚决不要官员送来的钱粮。他坚持留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得其乐!
这才是千百年来,无数牛人推崇陶渊明的原因:他真正知道自己想要的,并甘愿承受代价,义无反顾、心满意足地过自己的生活!
汇成一句话就是:认识自我,坚持自我,活出自我!
【5、难以割舍的江湖】
认识自我,坚持自我,活出自我!这三句话,说起来很简单,可是要做到,又谈何容易呢?
最难的,恐怕是认识自我。人在江湖飘,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自己真正在意的,究竟是什么?即便在深夜里扪心自问,恐怕也说不清楚。有些事本可以妥协,却莫名其妙地坚持,争得头破血流,徒增烦恼;有些事本该坚持,却又妥协了,想起来追悔莫及,怨天尤人。
佛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实就是“认识自我”的问题。“认识自我”和“成佛”几乎是等同的,可见其难度。
人在江湖飘,即便认识了自我,要坚持自我,同样很难。陶渊明写过一首《责子诗》:“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念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这首诗里,他的五个儿子没有一个成器,可说是他有点自嘲的、另一个角度的天伦之乐。不幸的是,这也是事实:他的五个儿子,真的没什么出息。历史上,没有他们的任何事迹,只是因为陶渊明的缘故,才勉强留下了5个名字而已。虽然说儿子是否有出息,未必与父亲有什么关系。但是,假如你是陶渊明,你能安心地说“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吗?
恐怕很不容易。也正因为不容易,能“活出自我”的陶渊明,才让人如此羡慕。
朋友,你也想做陶渊明吗?我看,还是先干了这杯酒,洗洗睡吧。
俸绿五斗米是什么意思
俸禄五斗米是什么意思?,具体解决方案如下:
解决方案1: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当时他放弃的是县令,也就是七品县令,对应的数字是7
通过对数据库的索引,我们还为您准备了:
五斗米是什么意思
答:五斗米又指日常生活必备,出自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
五斗米是什么意思?
回答:五斗米形容俸禄(工资)微薄,只够养家活口。延伸:唐 韩翃 《家兄自山南罢归献诗叙事》诗:“初辞五斗米,唯奉一囊钱。”宋 王安石 《寄丁中允》诗:“顾惜五斗米,无辜自拘囚。”亦省作“ 五斗 ”。宋 王禹称 《贤人不家食赋》:“入官未免于五斗,探学徒窥于数仞。”清 唐孙华 《同年沉昭嗣明府谈杭州西溪之胜》诗:“辞官归养母,耻折五斗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斗米
为五斗米折腰体现了什么情怀
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体现了情感中的道德感。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不为五斗米折腰”表达的是有骨气、清高的内涵,是道德感的体现。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更是勉励后人以天下苍生为重,以节义贞操为重,折腰时心已愧,不趋炎附势,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不为世上任何名利浮华所改变。如松的品格,坚忍不拔,不屈不饶,迎接一切艰难困苦。
上一篇:qq空间留言版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