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航天基地开建
武汉航天产业基地规划
法律分析:
目前,沿着17公里的航天大道,围绕航天科工火箭、卫星、磁电、行云、航天大数据等龙头项目,航天智慧应用、神舟船舶、科虹特种钢、宙通科技、鼎甲软件、繁星动力等一批科创型、成长型项目陆续开工,总签约额破百亿。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立足长江新区副城,是武汉东部门户,与光谷一江之隔。双柳长江大桥已于去年年底开建,光谷长江大桥正进行地勘打孔,预计年内开工。两桥链接双谷,推进“星谷”与“光谷”无缝对接,联动融合发展。
短短4年时间,星谷8平方公里产城融合示范区基本成型。路网环线、航天大道、航天公园、体育中心、科技馆等配套设施建成运营,三甲医院武汉同济航天城医院将于年内开业接诊,幸福里商业街等配套设施即将建成,航天府等高端商住小区可吸纳城市人口10万人以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三条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规划
法律分析: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结合华夏幸福“产、城、人” [ 融合的核心理念,以绿色生态为底板、以幸福城市为载体,打造“以人为本、智慧生态、宜居宜业” 的产业新城。基地分四大分区梯次开发:东部产业核心区布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的飞云、快云、行云、虹云、腾云“五朵云” 工程,同时整合全球资源,聚焦商业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部商务中心区营造七龙湖城市休闲景观带、城市级商业中心、总部办公、酒店综合体等城市全功能形态,引领城市幸福生活。北部生态创新区规划综合服务区、创新孵化区、办公培训区、生活商业区、休闲生态区五大功能区,形成生产、生态、生活融合的全方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西部产业配套区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对接东部产业核心区,发展配套产业,融文创、休闲旅游、科技研发、智能制造为一体,打造高科技产业集群,形成高密度、高品质的都市活力发展区。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十四条 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第十五条 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武汉航天产业基地规划
法律分析:目前,沿着17公里的航天大道,围绕航天科工火箭、卫星、磁电、行云、航天大数据等龙头项目,航天智慧应用、神舟船舶、科虹特种钢、宙通科技、鼎甲软件、繁星动力等一批科创型、成长型项目陆续开工,总签约额破百亿。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立足长江新区副城,是武汉东部门户,与光谷一江之隔。双柳长江大桥已于去年年底开建,光谷长江大桥正进行地勘打孔,预计年内开工。两桥链接双谷,推进“星谷”与“光谷”无缝对接,联动融合发展。短短4年时间,星谷8平方公里产城融合示范区基本成型。路网环线、航天大道、航天公园、体育中心、科技馆等配套设施建成运营,三甲医院武汉同济航天城医院将于年内开业接诊,幸福里商业街等配套设施即将建成,航天府等高端商住小区可吸纳城市人口10万人以上。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三条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制止非法占用土地的行为。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规划
律师分析: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结合华夏幸福“产、城、人” [ 融合的核心理念,以绿色生态为底板、以幸福城市为载体,打造“以人为本、智慧生态、宜居宜业” 的产业新城。基地分四大分区梯次开发:
东部产业核心区
布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的飞云、快云、行云、虹云、腾云“五朵云” 工程,同时整合全球资源,聚焦商业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中部商务中心区
营造七龙湖城市休闲景观带、城市级商业中心、总部办公、酒店综合体等城市全功能形态,引领城市幸福生活。
北部生态创新区
规划综合服务区、创新孵化区、办公培训区、生活商业区、休闲生态区五大功能区,形成生产、生态、生活融合的全方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西部产业配套区
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对接东部产业核心区,发展配套产业,融文创、休闲旅游、科技研发、智能制造为一体,打造高科技产业集群,形成高密度、高品质的都市活力发展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第十四条 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五条 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已确定的武汉未来发展重点区域有哪些?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武汉的未来重点发展区域。1、武汉第一重点发展方向是向东发展。过去二十年,武汉投入了上千亿元在光谷,让光谷成为了武汉最大的高新产业基地,给武汉东部带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武汉东部仍然是发展的重点区域:武汉长江存储基地、武汉富士康、中国地质大学、地铁11号线西延等众多企业、高校和基础设施均选择落户在此。2、武汉第二重点发展方向在北部。长江新区是目前武汉定位最高端、发展前景最大的地方之一,它布局在武汉东北部的江岸区谌家矶和黄陂区武湖境内。官方定位长江新区为武汉未来30至50年的发展预留了空间,简单来说就是长江新区的起步区为谌家矶和武湖两个片区,未来还会像光谷一样扩张,而对外扩展的方向只有北部的新洲和黄陂。3、武汉东部新城发展轴。东部新城发展轴起于武汉青山区,向东北的阳逻方向扩张,新洲汪集和邾城处于远期延伸方向。南部新城发展带将以江夏纸坊为新城中心,包括汤逊湖、黄家湖和纸坊在内的广大区域,大致以江夏区南部的沪渝高速为界。4、车都副城发展轴。车都发展轴主要向武汉西南方向延伸,将以武汉经开区沌口为核心,辐射汉南纱帽、军山和常福的广大区域,其中经开沌口被定位为武汉副中心之一,纱帽被定位为新城中心,与新洲阳逻同一等级。5、光谷副城发展轴(涉及鄂州市)。光谷发展轴将以光谷地区为核心向东延伸,区域覆盖左岭、红莲湖、梁子湖片区。鄂州华容区和鄂城区西部也处于光谷发展轴的顶端部分,目前光谷地区也确实东扩到了汉鄂交汇处。武汉市域南北狭长,而东西向较为狭窄,这就导致武汉东西方向开发程度较高,甚至东部光谷地区出现了土地紧张的局面,而北部的黄陂、新洲和南部的江夏仍有大片未开发土地。所以以后这些地方一定会重点发展。
武汉哪几个区发展比较好
武汉发展最好的区如下:一、江汉区:江汉区传统商贸文化底蕴深厚,老汉口的发源地。汉口开埠时期,江汉一带集结了商业、金融业、航运交通业、服务业等,形成了买卖兴盛、商户林立的繁华中心格局。想必大家去过江汉区的江汉路步行街、大智路通信电子市场、南京路摄影市场、吉庆街民俗餐饮文化特色街、台北路台湾风情街?热闹繁华的江汉区,发展将会越来越好!二、武昌区:武昌是中国闻名的智力密集区,其密集程度仅次于北京的海淀区。是无数学子心中的圣地。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数不清的人才,随着地铁的建设,武昌将绽放新的光彩!武昌区境内各类历史遗存众多,有起义门、红楼、放鹰台、无影塔等物质遗存100余处,文物保护单位38处。1911年,辛亥革命第一枪在武昌打响,武昌也因此事件而闻名。三、江岸区:江岸区是汉口的核心组成部分,曾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是中共中央武汉旧址和武汉国民政府旧址所在地。位于江岸区沿江地带的的汉口租界是规模仅次于天津和上海的列强在华第三大租界区。江岸区作为老汉口的组成部分,除了大量的欧式建筑遗址之外,江岸还是二七大罢工发源地,拥有许多“红色文化”旧址,境内汉口江滩为亚洲最大的滨江公园。四、洪山区:十几年的时光,从新兴城区成长为武汉的中心城区,洪山,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文化建设,无疑都走到了武汉的前列。武汉最大的中心城区,无疑在规划上做的很棒!洪山区作为武汉的大学城,其区域辽阔包括了武汉众多的高校,以华科等一批高校打造的中国光谷,更是拥有无限的潜力。五、汉阳区:汉阳位于武汉西南部,长江和汉江交汇处,为武汉市中心城区之一。是武汉的老工业基地,大名鼎鼎的汉阳造、汉阳钢铁厂,奠定了武汉的后工业时代。如今随着工业升级、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汉阳正遇上了新的发展机遇。
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首颗卫星下线,这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是什么时候启动建设的?
5月13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首颗卫星下线。这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于2019年启动建设,目前已具备正式投产运行条件,产线通过采用智能制造先进技术,可实现生产过程中精准感知、关键工序质量实时控制、制造全过程数据采集与控制等功能,满足1吨以下小卫星年产240颗总装集成测试的需求。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吕东明表示,研制团队仅用了429天,实现了11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完成了23个系统118台套设备设备的部署与调试,使卫星智能生产线具备了航天器协同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测试、试验、星座运控及卫星应用的条件能力。武汉卫星产业园同步开园当天,小卫星智能生产线所在的武汉卫星产业园同步开园。据介绍,卫星产业园规划用地共计426亩。小卫星智能生产线建成后,小卫星的生产效率将提高40%以上,单星面积需求将减少70%以上,单星生产周期将缩短80%以上,人员生产效率将提升10倍以上。目前,武汉卫星产业园品牌效应、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来自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贵州梅岭电源有限公司、北京吾天科技有限公司等集团内外多家单位首批签约入驻武汉卫星产业园。李伯虎院士工作站、武汉市科普教育基地也获得批复挂牌。以上内容参考 新华网-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在汉造出首颗卫星
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首颗卫星下线了,这意味着什么?
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首颗卫星下线了2021年5月13日,中国第一条小型卫星智能生产线迎来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颗卫星下线。据《中国日报》报道,卫星智能生产线由航天科院自主研发,2019年开始建设。目前已具备投产试运营条件,可满足年产1吨以下的240颗小卫星需求。进入大规模生产时代此外,报告还提到,智能卫星生产线建成后,小型卫星的生产效率将提高40%以上,单颗卫星的生产周期将缩短80%以上,人员的生产效率将提高10倍以上,这标志着中国的卫星即将进入大规模生产时代。卫星智能生产线建成后,小卫星生产效率将提高40%以上,单颗卫星场地面积需求减少70%以上,单颗卫星生产周期缩短80%以上,人员生产效率提高10倍以上。中国有四个系列的通信卫星。首先介绍东方红通信卫星系列。1975年3月,中国全面启动东方红系列通信卫星项目。1984年,我们发射了东方红二号卫星,进入实质性的通信、广播电视传输业务。1988年,我们发射了改进型通信卫星东方红-2 A。1997年5月,我们发射了东方红三号卫星,其技术性能确实达到了国际同类通信卫星的先进水平。从2006年开始,我们发射了东方红四号和东方红四号增强型卫星。截至2018年底,中国已经为国内外客户发射了约20颗东方红4号和4颗增强型通信卫星。今年1月,我们发射了石坚20号卫星,这是东方红5号卫星的平台。它是我国研制的发射重量最重、技术含量最高的卫星,设计寿命长达16年。当用作通信卫星时,它可以携带100多个转发器。从设计指标来看,是一个堪比波音和法国泰勒斯的顶级通信卫星平台。好了,以上就是本期所要分享的内容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上一篇:教师节黑板报内容文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