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之外的一切资本都等于零
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是什么意思
可以这样理解:有能力就是有资本,没有能力一切资本都会成零。有能力的话可以将零化为无数,没有能力无数都会慢慢的消耗成零。所以人必须要有能应用到到处的能力。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实践相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实践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所需的心理特征。达成一个目的所具备的条件和水平。扩展资料:能力的发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1、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从三四岁到十二三岁,智力的发展与年龄的增长几乎等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呈负加速增长:年龄增加,智力发展趋于缓和;2、人的智力在18-25岁间达到顶峰(也有人说是40岁)。智力的不同成分达到顶峰的时间是不同的;3、根据对人的智力毕生的发展的研究,人的流体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的趋势,而人的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是稳步上升的;4、成年是人生最漫长的时期,也是能力发展最稳定的时期。成年期又是一个工作时期。在二十五六岁至四十岁之间,人们常出现富有创造性的活动;5、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体差异。能力高的发展快,达到高峰的时间晚;能力低的发展慢,达到高峰的时间早。
有人说“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这句话是个笑话,你怎么看?
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在知乎的笑话专题里面。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这么有正能量的话,怎么有人当成是笑话呢?后来仔细想想,好像没什么不对。这几天就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能力重要吗?很重要,这毋庸置疑。那能力之外的资源就不重要吗,没有资源你可能根本就没有展示能力的机会,那能力不就成了笑话?一个人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就看你在什么位置,所谓在其位谋其政。你看,朱元璋当皇帝之前,也就是个放牛娃;刘邦当皇帝之前,也不过是个小痞子。说不准,换一个人,假设你穿越回去了,把你推上刘邦的位置,你做的不一定就比他差啊。由此可见,机遇比能力恐怕还要重要一些。巴菲特的传记只会告诉你他8岁就去参观纽约证交所,但不会记载他的父亲是国会议员,当时是高盛董事带他参观的;比尔盖茨的传记只会记载他从哈佛大学辍学创业,但是不会记载他的母亲是IBM董事,动用权力给他带来了“第一桶金”。我们不可能说巴菲特跟比尔盖茨这两个传奇人物没有能力,但是我们可以大胆的假设,如果他们没有这些来自外界的一些帮助,不说能否成功,至少他们的成功之路可能不会走的那么容易。可以说,资源也是成功路上不可或缺的。有没有草根创业成功的呢?每个时代都会有一些草根代表人物横空出世,我们这个时代当然也不例外。比如说阿里巴巴的创建者,马云;万达的老总王健林;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他们的能力肯定是比一般人要高出一点的,然而他们的成功靠的仅仅是能力吗?我认为,还在于他们的眼光和判断力,很早的就发现了互联网跟房地产的商机。还要说的是,草根创业背后的艰辛是很多人无法想象的。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这句话,在我现在看来,说是一个笑话,可能有点狂,半个笑话吧!小编年纪还小,可能有些地方想的还不到位,大家见谅,也就是浅显的谈一下想法。最后要表达的也就是能力固然重要,但是还要注意一些资源的积累,不然再有能力,最多也就是个将才。欢迎有见识有想法的各界人士指教。
零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最初,阿拉伯数字中没有“0”,经过1000多年后才产生了“0”。没有“0”这个数字时,为了表示某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不写”或“空写”。后来,印度人在数字中间加上小点“.”表示空位,又过了很长时间,小点便改成“0”。我国古代用算筹记数,也采取空位表示零。古书中缺字常用“□”表示,数字里的空位也用“□”表示,以后由于书写时常用行书,“□”也就容易写成圆圈了,用“○”表示零。 从历史上看,国内外数学界对于0是不是自然数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0是自然数,另一种认为0不是自然数。建国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材一直规定自然数不包括0。 目前,国外的数学界大部分都规定0是自然数。为了国际交流的方便,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3100~3102-93)《量和单位》(11-2.9)第311页,规定自然数包括0。所以在近几年进行的中小学数学教材修订中,我们的教材研究编写人员根据上述国家标准进行了修改。即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但是,在小学阶段的“整除”部分,仍然不考虑自然数0,因而在约数、倍数等概念中都不包括0。 另外,一般情况下我们不说数0是几位数,所以最小的一位数是1。 据说0这个数学符号是印度人发明的,商人们把它带到阿拉伯,以后又传到欧洲,现在已经被全世界接受了。可是,0的意义是什么呢? 《21世纪,十万个为什么·数学之谜》(少年版)的编者说:“通常0是表示没有。”这话不错。印度人、阿拉伯人、欧洲人、全世界的人都是抱着这种“通常”的观点的。因为这种观点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应用计算都很明确、单纯而又简便。但是,编者又说:“它的意义不仅表示没有,还有其他的意义。”这就要进一步探索0的内涵了。 那么,0还有哪些“其他的意义”呢? 编者说:“在日常生活中,天气的冷热用气温表示……比如0摄氏度……表示冰与水混和在一起的那个温度,从0摄氏度向上为零上……从0摄氏度向下称为零下。”这是一种“界标”的作用。编者说:“还有很多例子都可以说明0在生活中有很多含义,不仅仅表示算术中的没有。”不错,起这类“界标”作用的例子是很多的,如时间的0点,空间的狄卡儿座标的原点0,数轴上的0点等等。编者又说:“0在数学上是一个很重要的数字,0到1的飞跃体现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从0到1,从无到有的“飞跃”,确是一个大问题。但是0和1,有和无之间是怎么“飞跃”的呢?《数学之谜》的作者并没说出个道道来,因为迄今为止数学家们对此一无所知(其实不是不知,而是不认可另外一套被放弃到一边的理论)。所以,他们的这种“飞跃”,不过是一句毫无意义的空话。《统一场论》是知道从0到1,从无到有;从1到0,从有到无的运动变化的规律的,不过到文章的最后再讨论吧。 《数学之谜》的编者又说:“其实0也是充满了矛盾,比如任意多个数与0相加,0并不改变它们的值;而许多个数相乘,只要其中有一个数是0,乘积就是0,看0的威力多大啊!”这的确是一个矛盾。和这种矛盾类似的还有0既不能做除数,又不能做被除数。不过,细想起来,这类矛盾并非0自身所有的,而是数学逻辑造成的,也就是说,是人为的。其实,0自身有一个最本质的根本矛盾,《数学之谜》的编者及所有的数学家们都心知肚明而避而不谈。在小学算术课上老师就向孩子们灌输:1+-1=0,2+-2=0,n+-n=0……可是如果孩子们问:老师,这个算式能否用逆算法来进行验算呢?一般的老师回答:不能!有些有数学修养的老师就会瞠目结舌。因为如果说不能,那么,用逆算法检验计算是否正确的定理就有了缺口,而如果说能,那么算式就变成0=1+-1,0=2+-2,0=n+-n……如果再扩大到极值,那么就成为0=∞+-∞,数学王国岂不塌了天! 现代数学看上去巍峨壮丽,流光溢彩,走进去曲径回廊,门户纵横,其实它的根基是很脆弱的,纯粹是人类这些“二维生物”在地面上生活经验的概括和扩展。现代数学从人之初就逐步构建起三大支柱:一是直线数系(这是数的值的根);二是正方形与外切于它的圆的函数关系(这是数的形之本);三是逻辑学(这是数学的方法论)。我们先从数学逻辑上看看那个0的巨大“威力”吧! 数学逻辑本质上就是形式逻辑。希尔伯特曾给数学逻辑定下“一致性”定理,所谓“一致性定理”,就是形式逻辑的排中律,也就是说,甲是甲,乙是乙;甲不是乙,乙不是甲,即一个数不能既是甲又是乙(这就是“罗索悖论”之根,等探讨这个问题时,我们再就教于《数学之谜》的编者)。如果0=∞+-∞,直线数系、线性原理、惯性原理、等效原理……不仅数学、物理学,一切自然科学现存的定理、定律等等一切都将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博士们、教授们、院士们、大师们,我说的对不对呢?如果不对,那么就请先生们解开这个“二律悖反”的死疙瘩吧!就请你们回答一下,孩子们这个天真、纯正、简单、明确的为什么吧! 《数学之谜》的编者还说:“我们必须知道数学上的概念是相对的,不是不变的。0也是如此。”但是,它们是相对于什么的呢?又是怎么变的呢? 从人类识数到现在,数、数的符号、数的性质、类别、数系、数的计算方法、几何学等等都源于人类在地面上生活、劳动创造的经验。所以数学的概念都是相对于地面的,惯性系的。惯性原理、直线数系就是地面在牛顿空间中的延伸。随着人类的进化,生产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数学的概念和方法论也随着不断的发展变化。但是,数学的概念和方法论相对于地面、惯性系,即静力学平衡态,能量(引力与斥力)分布为1:1这个基础和以斥力为中心的运动观却是始终如一,没有变。人类创造出来的手推车、汽车、火车、飞机、火箭、飞船……就是证明。科学家们虽然把0从纯粹的无变为数轴上任意选取的原点,狄卡儿三维座标原点、爱因斯坦四维时空原点以及温度表之类的界标原点等等,但是科学家们却从来没有把0从没有变为有,从0变为1。只有电脑的二进位制由0、1变为2,似乎才有点从无到有,从0到1的意思。但是,这一进化的根源,如波尔所说,是莱布尼兹受了太极图、八卦的启发而创造出来的。 是的,我们中华古文明中也有个0,它就是太极图。中华古文明的0和印度、阿拉伯、欧洲的0不同,它虽然也是一个“不占面积的数学的点”,但它不是简单的无。它是无形无影的阴阳二气的统一,用现代科学的行话来说,它就是场。一个0,被一条S形的曲线从中分为两部分,曲线两边就是阴阳二气的存在形式——阴阳鱼。阴阳鱼首尾衔接,互相追逐,从而产生出它的运动形式——转动。0是动力学的平衡态,它不像赫尔姆霍兹·拉格朗日、哈密顿的静力学平衡态1/2:1/2需要外力——斥力、切线力来推动。场0在转动中生出“两仪”(两极),“四相”(外切于0的正方形)、“八卦”(正方形转动45度)。就是在太极(0)、两仪(两极)、四相(外切于0的正方形)、八卦(正方形转动45度)这种转动中,一方面由相对于0的各向异性、非均匀分布的四相、八卦发生了向场的引力中心0的收缩,即收缩为各向同性、均匀分布的圆;另一方面又由场0的斥力产生出的横向切线力,(四相、八卦)在转动时划出了一个新的同心的大圆,这就是场0的膨胀。如此循环反复、收缩、膨胀,于是由阴阳二气(吸引与排斥)构成的太极0就由无变为有,由0“飞跃”到1(m)。 上面所阐述的仅仅是场0的平面效应,这个平面效应是质点的轨道运动的公式,即E=mπ/4V2。可是由无到有,由0到1(m)的运动过程是立体空间的,所以,场0从无到有,从0到1(m)的“飞跃”过程也是立体空间(场)的。因而除了刘徽定理——4:π的平面定理之外,还有祖冲之、祖日恒 的立体的场的质能分布律3:2(也就是刻在阿基米德墓碑上的那个半球与外切于它的圆柱体之比)。二者的综合就是从无到有,从0到1(m)的质能分布律C3π/42/3。其中:C3是空间场,2π是场的相对于引力中心0的各向同性、均匀分部的引力收缩,即转化为质点m,12-2π则是斥力膨胀,即横向切线力。也就是这个质能分布律决定了如行星绕日运动及它们的轨道分布律,即波得·提丢斯的经验定律。阴阳二气源于混元一气也就是0。
宋朝科举制度是什么?
宋朝科举制度是: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唐代科举考试有两级,宋初承袭其制。开宝六年以后,宋朝将天子亲临殿试变成为定制,州县发解试第一名自唐以来即称“解元”,中央省试第一名宋代改称“省元”。殿试第一名方才称“状元”。“连中三元”遂称为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高愿望。殿试时皇帝一般并不亲自阅卷,事实上仍由各考官阅定等。考官所取定的名列前茅者,要送呈皇帝“御览”。皇帝控制科举的最后一关——“殿试”后,新进士们即成为“天子门生”。扩展资料: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到宋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时务策、墨义、口试、贴经、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
科举制度对宋朝的影响
科举制度是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宋朝科举制度承袭了隋唐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同时自己又有了新的发展,使得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接下来就来讲讲科举制度对宋朝的影响。
1、政治经济上的影响
宋朝的科举制度进一步巩固了其官僚制度。同时科举制度使得各个阶层都可以通过科考而获得官位。扩大了政权的社会基础。
2、文化教育上的影响
科举制度使得宋朝的文化教育进入了空前的大发展阶段。科举制度使得宋朝的读书风盛行,经济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也造成了宋朝时期重文轻武的文教政策。
3、社会风俗
科举制度的盛行也影响着宋朝人民的文化心理,塑造着他们的价值观。人们更加追求功名利禄,倾尽一切想要通过科考出人头地。而正因为这种人心的追求,也使得宋朝晚期的腐败现象日益严重。
科举制度可以说对宋朝产生了巨大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画蛇添足的意思是什么? 寓意是什么?
画蛇添足: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画蛇添足 (发音 huà shé tiān zú)
【解 释】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
【出 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用 法】 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
【示 例】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他想接上去说,又觉得是~,只好惋惜地坐着没动.”
【近义词】 徒劳无功、多此一举
【反义词】 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灯 谜】 巳
【典 故】
故事发生在古代楚国.有一家人家祭祀祖宗.仪式完毕后,把剩下的一壶酒,赏给手下的办事人员喝.人多酒少,很难分配.这几个人就商量分酒的办法.有个人说:“一壶酒分给几个人喝,太少了.要喝就喝个痛快.给一个人喝才过瘾呢!”大家都这样想,可是谁也不肯放弃这个权利.另一个提议说:“这样吧,让我们来个画蛇比赛.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完,谁就喝这壶酒.”大伙儿都赞成这个办法.于是每个人折了一根树枝,同时开始画起来.有一个人画得最快,转眼之间,把蛇画好了.他左手抓过酒壶,得意地看看同伴,心想,他们要赶上我还差得远哩.便洋洋自得地说:“我再给蛇添上几只脚,也能比你们先画完.”正当他画第二只脚的时候,另一个人把蛇画完了.他一把夺过酒壶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画的根本就不是蛇.还是我先画完,酒应当归我喝.” 添画蛇脚的人无话可说,只好咽着唾沫,看别人喝酒.
[提示]
画蛇,就要象一条蛇;添上脚,就成了“四不象”.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不节外生技.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原文]
楚有祠者①,踢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谓曰③:“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⑤,子安能为之足⑥?”遂饮其
酒⑦.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⑧.——《战国策》
[注释]
①祠(cí)——春祭.
②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相谓——互相商量.
④引酒——拿过酒杯.引,取过来.且——将要.
⑤固——本来.
⑥子——对人的尊称.安——怎么.
⑦遂——就.
⑧亡——失去.
示例 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也.(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
英文: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ruin the effect by adding sth.superfluous 蛇本来没有脚有人却给它加上脚,故事见《战国策·齐策二》.比喻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例: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三国演义》
上一篇:光头神探秃鹰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06-23 能力之外的一切资本都等于零
- 06-23 光头神探秃鹰
- 06-23 燕山大学里仁学院教务部
- 06-23 新婚祝语
- 06-23 学员驾车倒教练家
- 06-23 加勒比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