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珍平
廖珍平的人物经历
1991年7月23日,廖珍平出生于四川省大英县一个山村,其父母早年来京打工。廖珍平上中学时到北京读打工子弟学校。毕业后,他在姑父的帮助下,在房山一家饭店当服务生。后来,他被厨师看上,开始学徒做厨师。2009年9月初,廖珍平离开房山,回到了父母暂住的丰台区郭公庄,并在附近一家饺子馆当厨师。同年9月13日早上7时30分许,廖珍平骑电动自行车去饺子馆上班。出门没几分钟,他就给母亲打电话说:“妈,我撞人了。”当天,在与伤者家属争执后,廖珍平离开拉面馆,之后失踪。次日下午4时许,他的父母发现不对劲,开始找儿子。当晚,他们以廖珍平被王某等人绑架为由报警,但警方称这是“人口走失”。警方在廖珍平的身上找到一张公交卡,刷卡记录显示,2009年9月14日晚,该公交卡曾使用过,地点在木樨园附近。在廖珍平失踪的第39天,警方通知但启英夫妇,他们的儿子躺在丰台区汾庄铁路口西侧附近的桥洞内,尸体已高度腐烂。他的口袋里留有几份遗书,已被尸水浸透。廖珍平的8份遗书落款日期均是2009年9月15日。2009年12月22日,警方确认廖珍平系服用敌敌畏中毒死亡,其死亡不属于刑事案件。
廖平人物简介
廖平廖平(1852—1932年),四川井研县青阳乡盐井湾人(今四川井研县研经镇)。初名登廷,字旭陵,号四益;继改字季平,改号四译;晚年更号为六译。这些名号的更改,反映了他的思想和经学的变化过程。他一生研治经学,做出了超越前人的学术贡献,并起到了一个融合古今中西各种学说,富有时代特色的经学理论体系,他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经学大师,在中国近代学术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文名:廖平别名:登廷、旭陵、季平、四译、六译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四川井研县青阳乡盐井湾出生日期:1852年逝世日期:1932年职业:学者、思想家毕业院校:尊经书院信仰:儒学(今文经学)主要成就:形成一套独特的经学理论体系代表作品:《古今学考》《_梁春秋经传古义疏》《起起_梁废疾》《释范》经历廖平出身于贫困之家,其父曾为地主放牧牛羊,佣工度日,后靠卖茶水为生。廖平自小就参加劳动。一次为茶客沏茶,水污客人衣服,受到呵责,遂感羞耻,颇思自立。他欲读书识字,但家中负担不起学费,于是从河沟捉鱼送给私塾先生为整,并告以自己的求学愿望。先生认为孺子可教,遂得以从师就读。廖平自知读书机会来之不易,倍加珍惜,昼夜勤苦攻读,曾夜立于庙中神灯下读书。成年后,仍勤学不倦。经过潜心钻研,学业猛进,终于自立成才。同治十二年(1873年).张之洞简放四川学政。次年举行院试,张之洞对廖平很为赏识,录取为第一,补县学生(即秀才)。光绪二年(1876年),廖平再应科试,正场题“狂”宇,廖平以“用犬”之义解释《论语》“狂狷”之文,以优等食凛蜞,调成都尊经书院肄业深造。廖平早年在家乡接受的是宋学那一套,受到张之洞奖掖尤其是进入尊经书院后,师从张之洞。张之洞治学宗文字训诂的乾嘉汉学,廖平受其影响,感到宋学空泛无实,不如文字训诂之学,字字有意。于是从喜好宋学,转而博览考据。但是,廖平一生学术的基本方向,并没有沿着张之洞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张之洞离川后,治经《公羊》学的王_运主讲尊经书院。《公羊》学治经,不斤斤于文字训诂、名物考证,主张透过文字之表,去探求其中隐寓着的微言大义,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廖平经常向王_运请业,渐受熏陶,又感到文字训诂只不过是经学的枝叶、糟粕,他又从博览考据转向专求大义。自此,廖平一生的学术就基本上沿着这一方向发展了。光绪五年,廖平中乡试第24名举人。光绪七年,他始注《谷梁春秋》,次年成《谷梁集解纠谬》二卷和《公羊何氏解诂十论》。持古文为周公所创,今文为孔子所创之说,分别两家的异同。廖平认为,经今文学派,尊崇孔子,主《王制》;经古文学派,尊崇周公,主《周礼》,可“同治中国”。两家之分歧,在于礼制,于是著《今古学考》二卷,严于今古之分。其学多为前人未发之论,深造有得之言,这是廖平经学的第一变。作品廖平经学第二变实已是以今文经学家的身份,来构建他的经学理论,而他的经学理论不是别的,乃是传统的尊孔尊经理论。但是,在近代社会要讲尊孔尊经,就得讲出一点新名堂。于是,在经学第二变后,廖平又提出大统小统的经学第三变,人学天学的经学第四变,天人大小的经学第五变,用五运六气解《诗》、《易》的经学第六变。所谓小统大统,是说孔子改制有两种,一是适用方三千里的小九州的中国万世法,以《春秋》为经,《王制》为传;一是适用方三万里的大九州的全球万世法,以《尚书》为经、《周礼》为传。所谓人学天学,是说孔子改制不惟有关于人的世界的法则,讲六合以内的人事,见《春秋》、《周礼》;又有讲六合以外天的世界的法则,见《诗》、《赐》,《诗》讲神游,灵魂游于六合之外,《易》讲形游,形体游于六合之外。天人大小不过是对小统大统说与人学天学的糅合。所谓五运六气,本是《黄帝内经》中的理论,系医经,廖平以此为孔门《诗》、《易》师说。基本观点廖平经学第二变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一是尊今,即尊崇今文经学;一是抑古,即贬抑古文经学。尊今的代表作是《知圣篇》,认为《公羊》学的素王改制说是经学的微言大义所在,但汉代公羊家只讲孔子为汉制,远未穷尽孔子改制的义蕴。他说孔子改制是垂万世之定制,为中国立万世法,只有这样来理解素王改制说,才算懂得了“知圣”。抑古的代表作是《辟刘篇》(后改名《古学改》),提出古文经学起源于刘歆作伪,西汉哀平之前并无古文今学之说,《史记》、《汉书》关于衷平之前古文经学的材料,都是刘歆及弟子添窜的。廖平此说一反平分古今之论,有许多臆断之论,虽然在学术价值远不如平分今古之论。但这一变却通过康有为的影响而在社会政治方面发生了极大震动。因为廖平在光绪十五年的会试后,应张之洞之召,曾转赴广州。康有为、黄季度同访廖平于广雅书局,竟夕晤谈,廖平向其示以《知圣篇》和《辟刘篇》。之后廖平又访康有为于广州安徽会馆,再次谈论。康有为遂本廖平之论,据《知圣篇》著作了《孔子改制考》,据《辟刘篇》著作了《新学伪经考》。这两部为后来的维新变法进行张目并提供了思想基础的书,影响极大,引起封建统治者的极大恐慌。虽然康有为一再否认这两部书与廖平有关系,但包而建立了一个不同传统经学的所谓经学体系,这就从反面无情地宣告了经学的终结。因此,廖平的经学不仅在经学史上有重大贡献,而且在整个近代思想史上都有独特的意义。廖平后来在1898年与宋育仁、杨道南、吴之英等人在成都创办《蜀学报》,宣传变法维新思想。1911年担任《铁路月刊》主笔,鼓吹“破约保路”。四川军政府成立,受聘任枢密院院长,后长四川国学院及任成都高等师范、华西大学教授,授课之余仍以治经为终生事业。他一生坎坷,屡遭诬低、夹击,甚至革职查办,先后历经八次打击,但他总是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潜心著述,从不停笔。他一生著述近一百四十部,除经学著作外,兼及医术、堪舆,撰有《四益馆经学丛书》,后又增益为《六译馆丛书》。1932年,为联系出版他的著作,拟亲赴成都,不料走到乐山,忽发大病,随行的儿子廖成励等,马上将他抬回井研,未及抵家,半途卒于河坎场,享年八十一岁。大学者章太炎先生在为廖平所撰写的《清故龙安府教授廖君墓志铭》中云:“以君学不纯德,而行乎纯儒。”“斯心燔经,不可以罪孙卿;虑也劫后,不可以诬高密。廖君之言多扬诩,末流败俗君不与。”章太炎之言,恰如其分。廖平一生治经,脚踏实地,校勘、考据、辨讹是他的特长,而学术观点在晚年虽有不少离奇之处,但在清末民初特定的时代和社会氛围中,既无百家争鸣,也不能百花齐放,更何况经历的是八次重大打击,其中有的并非是学术问题,而是人际、政治、派别之争,正是曹丕《典论·论文》中“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的注脚。文人之气,常常难以承受重压,支撑得过去,从逆境中奋起的人不是很多。而能排除世俗,潜心于学术,能防干扰、抗干扰,最后终成大业者更少。廖平虽一身坎坷,屡遭排低、夹击,而始终心坚骨硬,他应当是学人的良师,治学者的楷模。大师生平廖平,井研县人,家贫苦,父母兄长节衣缩食供其读书,因而极勤奋,夜晚常立于寺庙大殿中,借神灯照读。无钱买书,常借读借抄,甚至从废纸中寻觅阅读断页残篇。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参加院试,受四川学政张之洞赏识,录取第一。光绪二年(1876年)由官方供奉,进入成都尊纪院深造,钻研《春秋》经学。光绪五年中举,光绪七年注《春秋谷梁传》,次年成《谷梁集解纠谬》2卷和《公羊何氏解诂十论》。其说多为前人未发之论。光绪十五年中进土,钦点湖北某县知事,以母年老请改教职,任龙安府(治今平武县)教谕。后历署射洪县训导,绥定府(治今达县)教授、尊经书院襄校和嘉定九峰书院、资州艺风书院、安岳凤山书院院长,四川国学学校校长等职,为公认的晚清著名经学大师。清宣统三年(1911年),廖任《铁路月刊》主笔,支持四川保路运动。四川军政府成立聘他为枢密院院长,对于川中军政多有谋略。民国8年(1919年)他患风湿麻痹症,右肢偏废,仍坚持讲学著作。民国10年兼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华西协和大学教授。民国13年回井研。以多病之故,钻研医术,写成医书20多种。同时潜心研究经学,其学术思想多变,曾自说:“为学须善变,十年一大变,三年一小变若三年不变已属庸才,十年不变斯为弃才矣!”他不盲从,不固步自封,不惜推翻自己原来的主张而另辟蹊径,虽遭非难打击亦在所不惜。其以礼制判分今古文经,认为“经学之要在制度不在名物”,使千余年来今古之纠纷涣然冰释,为经学史上一大贡献。并倡“托古改制”之说,使古代经学有近代政治思想色彩。康有为受其启迪,从而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找到理论依据。张之洞曾致书廖平,谓康为其嫡传弟子,梁启超为再传弟子。其钩深探隐,穷辩伪古文经学,开启学术界厚今疑古之风,对历史学方面的影响甚大。他一生著述甚丰,计一百多种,主要辑为《六译馆丛书》。民国21年拟出版,亲赴成都,行至乐山,突发大病,卒于返家途中。注:大师家居井研县研经湾。原名盐井湾,国民政府为表彰和纪念大师的贡献而更名,沿用至今,为县辖区治所。大师著作1、廖平选集作者:李耀仙语言:简体中文出版社:巴蜀书社丛书:装帧:精装开本:32开出版日期:1998-7-1ISBN:7-80523-901-0册数:2价格:65内容简介:本书分上下册,主要包括今古学考、古学考、知圣篇(正、续)、孔经哲学发微、经话(甲、乙)、六变记、王制订、王制集说凡例、周礼订本等部分。2、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廖平蒙文通卷(精装)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作者:廖平蒙文通开本:大32开装帧:精装出版时间:1996-08-00页数:694大师研究1、廖平及其经学六变2、廖平以礼制治《春秋》略说3、本世纪初的《诗经》学研究4、中国历代大儒-经学畸人廖平5、《廖平评传》6、列文森与六译先生7、巴蜀哲学之特色8、廖平对《伤寒论》唐古本的文献研究9、著名经学大师-廖平10、经学及晚清“经今、古文学分派说”之争议11、廖平的《古学考》和《知圣篇》经学研究廖平著述廖平是著名的经学大师。在经学研究中,学术多变,自称一生凡六变,影响极大。廖平选集意义廖平经学的后来几变,不过是将孔经与孔子从中国的神化推广到全球,再从全球推广到宇宙。究其精神实质而言,殊无可取。但是,廖平在构建其经学理论时,取材又不限于经学。他是用今文经学的方法来建构理论的,而建构中不仅突破了今文经学的界限,同时还突破了整个经学的界限。古今中外,经传诸子史册,诗赋纬道佛堪舆术数,西方地理学天文学宗教等学说,都是廖平用来建构其理论的素材。因此,从廖平经学理论的内容来看,又与传统经学有根本不同。廖平此说一反平分古今之论,有许多臆断之论,虽然在学术价值上远不如平分今古之论。但这一变却通过康有为的影响而在社会政治方面发生了极大震动。因为廖平在光绪十五年的会试后,应张之洞之召,曾转赴广州。康有为、黄季度同访廖平于广雅书局,竟夕晤谈,廖平向其示以《知圣篇》和《辟刘篇》。之后廖平又访康有为于广州安徽会馆,再次谈论。康有为遂本廖平之论,据《知圣篇》著作了《孔子改制考》,据《辟刘篇》著作了《新学伪经考》。这两部为后来的维新变法进行张目并提供了思想基础的书,影响极大,引起封建统治者的极大恐慌。虽然康有为一再否认这两部书与廖平有关系,但包而建立了一个不同传统经学的所谓经学体系,这就从反面无情地宣告了经学的终结。因此,廖平的经学不仅在经学史上有重大贡献,而且在整个近代思想史上都有独特的意义。医学研究廖平曾著《伤寒杂病论古本》廖平不但是近代经学大家,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曾辑评医书二十余种,总题为《六译馆医学丛书》,所辑多为唐以前重要的医学著作,并采后世阐释之作附入,并详加评述。廖氏校勘古医籍颇精详,对脉学、伤寒有新见。廖平所著《伤寒杂病论古本》是据《诸病源侯论》、《外台秘要》、《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等医书辑补而成,并详加考证,力求恢复《伤寒论》的原貌,且阐述了他的独到见解,并对前人辑录《伤寒论》的工作进行了评价:考证唐初《伤寒论》古本原貌廖平通过比较《外台》、《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中的有关“伤寒”的内容,认为唐初《伤寒论》的古本原貌共十八卷,即:《千金要方》第九卷的内容应是唐古本《伤寒论》的首一二卷;《千金翼方》第九、第十两卷应为唐古本的第三至第十卷;《千金要方》第十卷为唐古本的第十一至第十八卷,包括《金匮》在内。考证“要方”即“膏、散、园方”由于唐初孙思邈编撰《千金要方》时未能见到《伤寒论》古本的原貌全书,而仅仅见到的是零散条文,所以孙氏才在书中感概不矣:“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引以为憾。而后代学者却据这十余字断章取义地认为,孙思邈当时撰书时并未曾见到张仲景《伤寒论》的原文,进而推断出《伤寒论》原文在唐代就已经佚亡了。持这种观点有宋代学者、日本丹皮元简等。廖平对此做了详细考证,他认为:“这十余字乃记识语,上下不承”,即从《千金要方》中这句话的前后文来看,并不能确定这里的“要方”究竟指代的是什么,即“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一句具有歧义,“要方”既可能是指张仲景所著的方书即《伤寒论》,也可能具体指的是张仲景所创制的“秘方”,廖氏分析后认为是后者的可能性要大,并考证出“要方”者乃“膏、散、圆”、“摩膏”等药方。由于江南的医师秘这些药方而不传之于后人,孙氏也不得见,致使这些药方的内容从《伤寒论》原文中脱失了,因此,现在流传于世的宋代赵开美翻刻的《伤寒论》中就没有这些药方的内容,但这些药方却又被其它方书中所收载,如《小品方》、《医心方》、《医门方》中。廖平对此论述甚详,他提出了多种证据。对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工作的评价廖平研究《伤寒论》成无己辑注《伤寒论》有过失。廖平认为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时由于不知古人著书体例,征引旧说不出姓名,使后人对《伤寒论》原文的理解出现了许多错误,即将别人的著述笼统地均归为张仲景《伤寒论》的原文,从而使人不得窥见《伤寒论》唐古本的原貌。如,他在《伤寒杂病论古本》首卷“论四首”条下的案语说:“成本伤寒序例原本抄《千金》、《外台》说论而成,考《外台》注有仲景原文二条,其引“阴阳大论”、华佗、叔和、陈廪邱、《范汪》、《小品》、《千金》、《医心》共八家一十六首,作者姓名甚明,成本于所有姓氏俱从删削,使尊之者认为各条全出仲景,不信者则谓全出叔和,皆由成未悉著书体例,征引旧说不出姓名,致读者从兹迷惘也。”考证“五运六气”学说不出于《伤寒论》原文由于近代学者言《伤寒论》喜欢附会于“运气”学说,以解释六经传变并以此视其运气而指导用药。廖平经考证后,对此予以批驳。他说:“运气”学说起于隋以后,但当王冰将运气采入《内经·素问》篇中后,其说始显,但竟唐代犹未闻有言之者。后来到了宋代,刘温舒、沈括、杨子建等人深信不疑,并各有所发明。而成注本《伤寒论》卷首所载的运气诸图,均见于刘温舒的《运气论奥》、浦云的《运气精华》和刘河间的《原病式》,是后人好事者采附于张仲景《伤寒论》中的,《伤寒论》原文中并无有“五运六气”说。他并且指出今所传宋版《伤寒论》乃系于赵开美翻镂,其中并没有运气诸图,且廖氏家藏的元板成无己注解本也不载此诸图也可以证明《伤寒论》原文中无“五运六气”说。故用“运气”来穿凿附会六经为无稽之谈。综上所述,廖平对《伤寒论》唐古本的研究成果对于研究《伤寒论》的版本流传情况,对研究张仲景的辨证论治思想,尤其是廖氏对《伤寒论》原貌的考证(他基本上持“错简重订”派的观点,但又有新见)对今天的古籍整理工作有着较大的借鉴价值,理应受到中医学术界的重视。人物评价廖平一生,自从进士及第自请任教职以来,都以学术教育自任。他先后执教于井研来凤书院,成都尊经书院,龙安府学,绥定府学,嘉定九峰书院,资州艺凤书院,安岳凤山书院和四川省立高等专门学校。桃李满天下,第子遍蜀中。如黄槠、蒙文通、杜刚伯等知名经学和史学家,皆出于他的门下。廖平一生勤于著述,成果斐然,有著作140余种,先后编为《四益馆丛书》、《六译馆丛书》。内容涉及经史、小学、医药等领域。真不愧为中国近代最大的一位经学大师,因而赢得人们普遍尊敬。他逝世后,追悼大会在成都举行,自蒋介石、、戴季陶、孙科以下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敬致挽联,表达对这位先师的传人、后生之先师的哀思和崇敬之情。章太炎也为他撰墓志铭,对他一生功业作了合理的评价印象廖平—清代经学大师推倒一时,开拓万古;光被四表,周流六虚!这是近代经学家廖平自署楹联。“推倒一时,开拓万古”,好大的口气!他确实以大无畏的气概,将古往今来经学史上一切界限和篱樊推得干干净净,开辟了一个没有门户之争、无比广阔的研究领域;他甚至扫除了学术史上儒家与百家,甚至与释道的区别,欲建立一个熔三教于一炉、合诸子为一体无所不包的大学问——孔经哲学。这样大的勇气,这样大的构想,真是千古一人,旷世宏论!但是,他一生的努力又常常事与愿违,虽层变其说也不能自适,以至于六次改变自己的学说;他一生尊孔读经的呼号,又恰恰成了儒家经学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哀鸣。他——廖平,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经学畸人。生平轶事以勤补拙廖平恩师—张之洞廖平祖上既非书香,为人也不明敏。他天资平平,记忆殊差,每天背课之时,他总是结结巴巴,面红耳赤,十分尴尬。在科举填括的时代里,记诵是最基本功夫,也是许多读书人用以炫耀自己本事的看家本领,可是,这个全家勒紧了裤腰带送来念书的小学生却在这方面天生拙笨,真令廖父大为失望,于是令其退学。看见别的孩子高高兴兴上学,廖平自然不会甘心。一天,他拿了钓竿,跪在家先神位面前,虔诚地发愿说:“如我将来读书有成,祖宗当保佑我约得两尾鲤鱼。”出门垂钓溪涧,果然钓得两尾红朴朴的大鲤鱼,若有神助一般。廖平回家,大肆渲染,家里人也兴奋异常。廖父望着还扑腾扑腾弹动的红鲤鱼,认为祖宗真的显灵,孺子可教,于是烹鱼祭祖。第二日清早起床,牵了廖平再投塾师,请免其记诵。从此廖平读书避短就长,专从“思”字上下功夫,从传统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采用默识理解的科学方法,这是他一生学术所以创见独多,见解奇特的原因之一。他成为富有特色的经学家,原因也在于此。他后来回忆这一转变说:“予素无记性,幼读五经未完,然苦不能成诵,弃学。师许以不背,乃复从学,故予后专从思字用功,不以记诵为事。心既通其理,则文字皆可弃,至于疑难精要之处,虽不能通其词,然亦默识其意。”(《经学初程》)这个钓鱼得鱼的偶然事件,竟使廖平从弃学中拯救出来,同时也促成了廖平重思的科学方法的形成,真是一大转机,因此他后来为学有成后,还深情地题其室日“双鲤堂”,以志纪念。尊经书院是四川大学的前身执礼尊经两师长列名蜀中五少年同治十二年(1873)的成都,廖平同一队队希望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美梦的莘莘学子,担着行囊赶考来了。这是他第二次赴省城参加院试,考秀才来了。以廖平的学识而论,早该中秀才了。然而考试场中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加之科举考试自明朝定为八股文取士以来,形式僵化,死记硬背,又是廖平十分讨厌的。因此,两年前的初次考试,已使他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不过,今年的情形有所不同,主考官换了务实学的张之洞。张氏其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影响的洋务派首领,他此时正以新任学政的身份莅临四川主考。临场答卷,廖平不仅将近年来精读的宋人的议论,洋洋洒洒,尽情发挥,而且把压在记忆深处的《说文》释义,也搜肠刮肚地搬进文中。于是乎,在讲求义理、议论英发的宋学风范下,又蕴藏着明乎训诂、学有根低的汉学家法。得意写来,小心交上。不料疏忽处犯了八股大忌,将破题两句写成三句,被判卷官毫不留情地黜落废纸篓中。也是他廖平时来运转,主考大人检阅落卷,刚好抓到他廖平的卷子。见其出语不凡,又兼颇知小学,大合自己“读书宗汉学,制行宗宋学”的心意,一时高兴,将廖平拔居第一,廖平于是抖抖衣襟从废纸篓中出来,成了榜首秀才。张之洞这一个“高兴”竟成了识骥伯乐,成为廖平终身感戴的恩师。光绪二年(1876),廖平以秀才身分参加科试,廖平又杂以文字学知识,大蒙张之洞矜赏,被选调尊经书院学习,享受公费待遇。尊经书院,是今四川大学的前身,由张之洞组建于光绪元年。这是一所对近代四川文化教育事业起过重要作用的高等学府。廖平恩师—王_运在进入尊经书院的头几年里,廖平系统攻读了《说文解字》、《尔雅》等训诂之书以及其他金石文字,觉得字字有意,远胜唐宋文章。于是将心得写成《尔雅舍人注考》、《六书说》、《荣波既诸解》、《上冠礼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解》等考据文章,载人《蜀秀集》中。遂成为张之洞钟爱的五大弟子之一,与张祥龄、杨锐、毛瀚丰、彭毓嵩同号“蜀中五少年”。尊经书院时期,对廖平学业影响最大的另一位恩师是王_运。王_运是当世名士,字壬秋,湖南湘潭人,善于词章,品学皆优。王于光绪五年(1879)来任山长(院长),当时书院已缺主讲两年,王的到来,对于书院诸生,无异于久旱禾苗忽得甘霖,“诸生喜于得师,勇于改辙,宵兴旦辍,蒸蒸日上。”廖平自不甘落后,他与“五少年”之一的张祥龄常常向王_运执经问艺,每至夜深。初时,王氏见廖平粗衣布鞋,土里土气,不善言辞,对他不甚重视。后见他为学勤奋,见解深刻,于是刮目相看,成为至交。春秋佳时,师徒数人常郊游览胜,风流倜傥;若或学业有成,更是师徒同乐。王_运前后在尊经书院执教7年,廖平也寸步不离受学7年。7年中,王氏对廖平厚爱独多,廖平在学业上也受王影响至深。
中国自杀身亡的艺人有哪些
1,乔任梁乔任梁(KIMI,1987年10月15日-2016年9月16日),出生于上海市,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流行乐歌手,毕业于上海电机学院。2016年9月16日晚,乔任梁因抑郁症在上海家中去世,年仅28岁。2,张国荣张国荣(1956年9月12日-2003年4月1日),生于香港,中国香港男歌手、演员、音乐人;影视歌多栖发展的代表之一。2003年4月1日晚18点43分,张国荣因抑郁症病情失控从香港东方文华酒店二十四楼健身中心坠下,紧急送往玛丽医院,经医生检验入院前已死亡,终年46岁。3,陈宝莲陈宝莲(1973年5月23日-2002年7月31日),出生于中国上海,中国香港女演员。2002年7月31日傍晚,有过多次自杀和自残经历的陈宝莲,在上海南阳路一幢24楼顶楼跃下自杀身亡,终年29岁。4,阮玲玉阮玲玉(1910年4月26日—1935年3月8日),原名阮凤根,出生于上海市,祖籍广东省香山县南蓢左步头乡,中国内地女演员,上海崇德女子中学肄业。1935年3月8日,阮玲玉写了两封遗书,并在上海新闸路沁园村的住宅服3瓶30粒安眠药自杀。5,翁美玲翁美玲(Barbara Yung,1959年5月7日-1985年5月14日),出生于香港,籍贯安徽,英国户籍,中国香港已故著名女演员。1985年5月14日在家中开煤气自杀,享年26岁。
谁能帮我整理出20个关于法律的节目名字?
有以下法律节目:1、《今日说法》:《今日说法》是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的日播法制栏目,由李晓东、路一鸣、元元主持。节目以“点滴记录中国法治进程”的理念,以“重在普法,监督执法,促进立法、服务百姓”为宗旨,全力打造“中国人的法律午餐”。2、《经济与法》:《经济与法》每天精心选择一个典型案例,用三十分钟悉心讲述案例背后蕴涵的法理及规章制度,挖掘市场经济活动中存在的法律缺失,及时传播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栏目在经济生活领域中的法制宣传作用。3、《法治在线》:《法治在线》栏目是一档兼具新闻时效性、法治思想性和法律服务性的法治新闻专题节目,于2003年5月1日开播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4、《天网》:《天网》是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推出的一档以记录历史名案大案为主要内容的纪录片栏目,同时又是记录典型事件的系列纪实专辑时段,是展播社会法治类纪录片和系列纪实专题节目的重要平台。5、《法律讲堂》:《法律讲堂》是CCTV12的一档法律知识类栏目,通过专家主题讲座加背景简介的形式,讲述相关法律法规所蕴涵的法理及立法背景、中外司法史话。6、《法制视野》:节目以“公正与效率”为主题,主要报道法院改革、队伍建设、廉政建设、典型案件、法律法规、先进事迹等方面的内容。7、《庭审现场》:客观记录庭审过程,发掘有意义的现场细节,强化“进行时”与“目击性”,给电视观众提供与法庭“零距离”的接触与体验,感悟法律精神、了解法律程序与类型。8、《热线12》:”热线12“是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全力打造中国电视法治宣传第一品牌,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法治专业媒体,《热线12》主体内容涵盖法律服务、法律援助、慈善帮助、社会救助领域。9、北京卫视:《法治进行时》栏目自1999年12月27日开播以来,历经十年风雨,以独特的新闻视角、第一时间的现场报道以及真实、鲜活的法治案例独树一帜,成为北京地区收视率最高的栏目。10、重庆卫视:《拍案警世》该专题片主要描述了这两年国家打击黒赌毒的重点典型案件,故事包括了文强专案、龚刚模专案、岳村专案、杨天庆专案、岳宁专案等五个案件,讲述过了我人民警察是怎样与其斗智斗勇的故事,内容跌宕起伏,研究性强。11、广东卫视《法眼》通过故事性强的短片满足观众的围观欲望,从中解构出法律点、争议点,结合法律界和其他界别嘉宾具有历史、当下和前瞻的时间跨度的点评和讨论,夹叙夹议;完整的故事、观点的碰撞、话题的升华构成一个完整的节目形态。12、广西卫视:《警戒线》节目本着“全民戒备,远离危险”的宗旨,根据最高法院提供的真实案例,针对新近发生的重大案件和人民群众关心的法治热点问题,采取融合影视剧的叙事手法和主持人的犀利点评.13、甘肃卫视:《法制视线》传播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识。通过节目弘扬正气,伸张正义,进一步增强公民对法制社会的信心,从而使之成为社会公众与公检法等部门之间沟通、互动的交流平台。14、《真相》节目是太原电视台法制频道于2007年12月1日新开播的一档日播法制节目,每集30分钟的《真相》系列纪实节目采集了全国历史上的大案要案,揭开了鲜为人知的要案密档。15、山西卫视:《公民与法》栏目是一档开设时间近20年的法制专题节目。目前节目时长为45分钟,分为两个版块。第一个版块节目时间长度为15分钟,节目定位为讲述一个与法有关的法律故事。16、青海卫视:《法制经纬》栏目的前身是《法制时空》栏目。该栏目是青海电视台唯一的一档电视法制栏目,栏目于2001年9月正式开播,2004年5月正式改版为周播的《法制经纬》栏目。17、东方卫视:《回头释案》栏目将大案、要案、疑案作为节目的特色资源,重点选取社会反响大,线索复杂的案件进行报道,结合动画等多种电视手段,加上富有个性神采的嘉宾评论,让老百姓看得懂、能参与,打破法制节目在人们心目中严肃、冷酷的形象。18、湖南卫视:《辨法三人组》是由张丹丹任制片人兼主持人的法制节目,节目试图以典型案例为载体,普及法律知识,让老百姓在精彩的故事中了解法律知识。19、山东教育:《消费与法》栏目是一档大型普法维权电视栏目,为消费维权电视节目首创品牌,是推动消费维权事业发展的强大传播平台。 20、《法制中国》栏目是以“关注中国法治,传递民众心声,加强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为宗旨,以惩治、清除腐败的“共和国阳光行动”为时代背景,以中国大法治视野和法治进程为创作基础,以重大职务犯罪案件和社会热门话题为基本内容。扩展资料:1、节目背景:《今日说法》节目的创办是为了配合中国法制社会建设,对老百姓进行普法教育,是用一种新颖的“说法”形式来进行“普法”宣传,节目传播定位明确。2、节目制作:《今日说法》通过对发生在人们身边的案件进行事实的报道、法律的分析及专家的点评,明辨是非,提高人们的社会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达到普法宣传教育的效果。3、节目特色:1)《今日说法》以群众身边的真实案例为切入点进行普法宣传,作为社会大背景下法制故事的讲述者,这个讲述者根据一定的叙述方式给观众“讲法律故事”,并且穿插情景再现和采访目击者或知情人的画面来把观众牢牢吸引住;2)从“讲故事”的方式来看它采用不同的叙事方法,多为倒叙或是作铺垫,在节目开头设置悬念,抛出疑问等,使电视叙事文本具有可看性,也让观众不再被动地接受法律知识。节目最后的专家点评也是亮点,从法理情等不同角度对案情条分缕析,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今日说法
观看三期法制节目,如《今日说法》一套《道德观察》12套《法律讲堂》《经济与法》2套等法律节目写篇观后感
山东省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
(2000)聊行终字第57号
上诉人(原审原告):姚化平,男1962年8月生,汉族,小学文化,农民,住冠县清水镇姚行村。
委托代理人:葛润民,聊城市东昌府区中心法律事务所法律工作者。
委托代理人:邢天华,职业同上。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冠县清水镇人民政府。
法定代表人:岳其祥,该镇镇长。
委托代理人:殷汝奎,冠县清水镇司法所所长。
上诉人姚化平因诉农业行政强制一案,不服冠县人民法院(1999)冠行初字第161号行政判决书,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对本案进行了审理,现已审理终结。
案经冠县人民法院审理认定:1998年阴历后五月初一,被告冠县清水镇人民政府以原告姚化平拒交农业夏征款为由,强行将原告姚化平的拖拉机扣押至本村杜学功家,其行政行为没有法律依据,本院不予支持。原告姚化平所诉其工具箱内有现金一万元,查无实据,本院不予采信。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二)项第3、4目之规定,冠县人民法院于1999年12月22日判决:一、撤销被告冠县清水镇人民政府扣押原告姚化平拖拉机行政强制行为;二、限被告冠县清水镇人民政府于本判决生效后五日内返还原告姚化平拖拉机;三、驳回原告姚化平的其他诉讼请求。案件受理费400元,由被告冠县清水镇人民政府负担。
上诉人姚化平不服一审判决,以冠县人民法院(1999)冠行初字第161号行政判决书认定事实不清,判决错误为由提起上诉,请求二审法院依法改判。
被上诉为冠县清水镇人民政府答辩称,原审法院认定事实清楚,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正确,判决得当,请二审法院依法判决维持。
本院对被上诉人冠县清水镇人民政府在一审中提交的证据进行了审查、质证。被上诉人清水镇人民政府提交的主要证据是:1、李凤梅的调查笔录;2、李春玲的证言;3、调查杜继凤的笔录;4、调查李春泽的笔录,以上证据均证明上诉人姚化平拖拉机工具箱内没有现金。5、调查李书玲、陈任祥的笔录;6、调查范玉岭的笔录,均证明上诉人姚化平的拖拉机被扣押在杜学功家中。
上诉人姚化平的委托代理人对被上诉人冠县清水镇人民政府提供的证据提出异议,并提交以下证据:1、杜学功的谈话笔录;2、许以峰的询问笔录;3、杜玉娥等人的证言。以上证据均证明被上诉人冠县清水镇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于1998年5月1日强行将上诉人姚化平的拖拉机扣押至杜学功家,不交钱不放拖拉机。
本院认为:被上诉人冠县清水镇人民政府于1998年阴历5月1日,以上诉人姚化平拒交农业夏征款为由,强行将上诉人姚化平的拖拉机扣押至杜学功家之事实可以认定。该行政行为没有法律依据,属违法行为,本院不予支持,被上诉人所扣押之拖拉机应予返还。上诉人姚化平所诉其拖拉机工具箱内有现金一万元,未能提供确实充分的证据,其要求清水镇政府返还的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原审判决并无不当,应依法维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一条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一、二审案件受理费各100元,分别由被上诉人冠县人民政府和上诉人姚化平各负担100元。
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审 判 长:张玉录
审 判 员:薛振先
审 判 员:张法岭
二000年六月三日
代书记员: 周公法
上一篇:2017辽宁卫视春晚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06-18 廖珍平
- 06-18 2017辽宁卫视春晚
- 06-18 朱马里
- 06-18 中国高考招生网
- 06-18 郑州轻工业学院教务处
- 06-18 伦理片1995电影伦理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