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象石
关象石的观点
1、“争的最凶的要数‘消雷器’,以后是10/350μs波形、接地电阻可测否、接地有用否以及SPD的选择使用等。这些争论是好事,有利于我们明辨是非和 2、推动防雷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专家、学者有:中国防雷界风流人物首推现年88岁的王老——王时煦,其次是林维勇(80岁)、王厚余(83岁)。还有些我比较熟悉的欧清礼(石化)、郑健超(工程院院士、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许颖(电科院)、马宏达(中科院电工所)、刘继(电力系统)、张力欣(总装设计院)、已故的苏邦礼(华南理工)、郭昌明(上海气象科学研究所)、邱传睿(铁道)、叶蜚誉(浙大)、马乃祥(上海交大)、蒋容兴(上海电科所)、余乃枞(成都信息学院)、梅忠恕(昆明电力)、罗先俊(成都东方翰易)、蒋麦占(长沙有色冶金院)、刘欣生(兰州寒旱所)、张伟钹(清华大学)等前辈或老哥。近年来比较活跃的年轻人有何金良、陈水明、刘吉克、周文俊、张义军、张小青、李冬根、杨少杰和李良福等人。他们都对推进我国防雷技术有一定贡献。有重大影响的首推王老(时煦),是我国防雷的鼻祖。其次,一直帮助我们把握方向的应该是林维勇老师。王厚余老师虽然自称不是“防雷专家”,但他在低压电气装置的设计安装方面的专著给我们极大的帮助。 3、“这次雷打在了天线外面的玻璃钢罩上,击穿后点燃了保温层的非阻燃石棉。”“东方明珠遭侧击是很正常的事情,越高的建筑物遭到侧击的几率越大。”“东方明珠使用的是半导体少长针消雷器,这种产品曾在上世纪90年代引起了学术界的一场大辩论。”
关象石的个人简介
1992年开始重点关注防雷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1996年冬曾去欧洲考察学习,背回了一大堆很重的纸质材料,其中含当时已公布和尚在讨论中的IEC/TC81文件IEC61312“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次年,和广东防雷中心杨少杰主任一起编译了这几个标准,并请林维勇老师校审后印出做为内部学习资料。1998年,与林维勇商量,可否申请把IEC61312-1/1/2/3/4等同为国标。林老师认为IEC原文太啰嗦,最后决定对《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进行局部条文修改,加上“第六章防雷击电磁脉冲”,就是GB50057-94的2000年版。林老师手写,我(关象石)负责打印、校对并提出修改意见,最后在2000年完成。在这一过程中,不但深入学习了IEC标准,更多地是学习林老师的认真、严谨和从中国实际出发(如电压不如欧美稳定)将IEC转化的科学方法。
2010十大世界关注的新闻!
1.中国上海世博会
2.2010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3.波兰总统专机在俄罗斯坠毁
4.中国广州亚运会
5.2010南非世界杯
6.中国于2010年1月11日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这一试验是防御性的,不针对任何国家.
7.加勒比岛国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北京时间13日5时53分)发生里氏7.0级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
8.中国青海玉树地震.
9.中国云南旱灾.
10.泰国反独裁民主联盟示威者"红杉军"
11.冬奥会
~~~~~~~~~~~~~~~~~~~~~~~~~~~~~~~~~~~~~~~~~~~
这些都是世界大事,希望可以帮到你.
打雷的时候手机开启飞行模式和关机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飞行模式只是切断所有通讯信号,以免手机信号的发射和接收对飞机飞行造成影响,有些手机里就自带了这个功能,可以关闭掉SIM卡的信号收发装置。关机则是系统向主板请求关机,主板断开电源的供电使能,让电源切断对绝大多数设备的供电,计算机彻底关闭。防雷专家关象石称,雷电“打高不打低”,遭受雷击的可能性跟人是否在制高点有关,如果打雷时是在室外空旷处,那么他自身成为制高点,即使不带手机也很有可能被击中,再携带手机等金属物品会加剧危险,但不能将手机作为引雷的主导原因。扩展资料虽然打手机会引雷的说法还没有科学验证,但在室外时,遇到雷雨尽可能不要使用手机更安全。打雷瞬间,会产生强大的电磁场,对手机电磁波造成影响,由于雷电干扰,手机的无限频率跳跃性增强,容易诱发手机暂时无信号和烧机等事故。防雷专家称,人体遭受雷击后,体内的电量需要通过手机等导电体释放,在这个过程中便会毁坏手机,并不是通过手机引雷上身。“雷电发生时,电话线,天线等进入建筑物的各类金属管、线缆上所产生的高强度电磁感应,会导致电线导体电压瞬间上升,从而使得家用电器烧坏,甚至烧毁。所以要关掉电源。”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打雷时手机是否会引雷? 央视节目得出相反结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关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飞行模式
手机会引雷吗
手机不会引雷,手机发出的电磁辐射很弱,不会吸引雷电。之所以人们在室外打手机时被雷击中,并不是因为手机发射无线电信号,而是因为打手机的人所处的地形和位置高度本来就容易遭雷击。
遇到雷雨尽可能不要使用手机更安全。打雷瞬间,会产生强大的电磁场,对手机电磁波造成影响,由于雷电干扰,手机的无线频率跳跃性增强,容易诱发手机暂时无信号和烧机等事故。
此外,虽然室外使用手机并不会增加雷击几率,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旦被击中,电流有两种去向,一是从皮肤表面走,二是从人身体内部走。而手机等金属制品贴在皮肤上时,的确可能增加电流从身体内部流过的几率,进而导致更重的电击伤害。
用手机,是否会引雷?为什么?
"手机引雷"之说始于2003年发生在张家港雷击导致1死1伤的事件.事
后《扬子晚报》记者采访了南京某大学教授,教授说"由于雷电的干扰,手机的
无线频率跳跃性增强,这容易诱发雷击和烧机等事故."去年7月23日,居庸关
长城8号烽火台遭雷击,十几位游客被击昏.有关部门赴现场做调查后,通过社
会媒体发表讲话,说"游客遭雷击系在雷雨天气使用手机引发感应雷所致",并
"提醒市民和游客,切忌在雷电时使用手机".
分析雷击事件和雷害事故,要找寻它的真正原因,就要从事物的本质去做分
析,不能只从表象捕风捉影,更不能主观臆断.
2.1,张家港雷害事件分析
张家港男子遭遇雷击时正在打手机,这是表象.雷击他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
他正在打手机,而是他骑车经过地区的地形位置,周围环境和当时的雷暴发展所
决定的.假如他当时没有打手机,也会遭遇雷击.不能因为他正好在打手机,就
把雷击的原因归咎与"手机引雷"上.这是不科学的因果联系和解释.
2.2,居庸关长城雷击事件分析
居庸关长城雷击事件是典型的雷击感应电流的伤害事件.
当雷电先导以极快的速度发展临近地面时,先导头部的体积也越来越大,在
先导头部与人的身体之间就有电容C.先导头部中有大量的电荷,这些电荷有的
是从雷云沿先导放电通道流到先导头部的,而更多的电荷则是在先导放电通道和
先导头部中因碰撞游离和电子崩产生的.当它降临到人们的上方时,通过电容C
在人们的头部和全身感应出与雷电电荷极性相反的异号电荷,如图1所示.需要
指出,无论人们是在空旷的野外,还是在室内,雷电的感应现象都是存在的.当
人们的头部和全身感应出异号电荷后,在先导头部与人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很强的
电场.这时,此人就处于极端危险的可能遭受直接雷击的状况.如果侥幸雷击没
有对人体发生,而是对旁边的树木或别的突出物发生.随着放电,一声雷呜,雷
2
电先导中的电荷立即获得释放,在人体上感应出的电荷也失去束缚,成为自由电
荷.这些电荷立即向大地泄放.这是一股幅值巨大但时间极为短暂的雷电感应电
流.在人体内将流过的感应电流i为:
dt
du
Ci=
式中,C为人体与雷电先导头部之间的电容,du/dt为雷电先导电压的变化率.
图1 雷电感应电流对人体的伤害
左:空旷地形 右:室内
由于雷电先导邻近人体,先导头部的体积也十分巨大,因此电容C不是一个小
的数值.由于雷电先导的突然降临,又迅速释放,因此电压变化率du/dt也是巨
大的.这样,流过人体的感应电流数值也会很大.人们受到这个电流的冲击,虽
然不死,但也将震昏或休克.
还需指出,即便人们处于室内,如果屋顶和墙壁不是由具有屏蔽作用的接地
的金属材料组成,而是一般的砖石,木材或纸板等建筑材料,或在雷电先导头部
与人头顶之间有其它的隔离物,这种感应电流也不能避免.因为隔离物不能减小
人与先导头部之间的电容,仅有可能保护人体不遭受直接雷击(图1右).
长城雷击事件中15位受害者之一的南昌游客罗丽称,当时她一只手扶着城
墙,雷击时感到手心发麻.受伤的所有游客都是暂时的昏迷,经送医院抢救,当
天都相继出院.从报导看,雷电并没有击到城墙上,而是击于城墙以外的空旷地
方,否则受直接雷击处的城墙会有坍塌.再之,若城墙受雷击,在烽火台里面避
雨的人就不仅是昏迷,而是要受到更为严厉的有生命危险的旁侧闪击了.特别是
一只手扶城墙的罗女士,在雷击时只是感到手心发麻,如果城墙遭雷击,她受到
的将是接触电压的伤害,那就更严重了.那样她或许自己就没有感觉的余地了.
这都表明,避雨的游客受到的是雷电感应电流的电击.
需要指出,感应电流伤害更多的是发生在人们避雨的低矮简易建筑物中,如
田间地头的避雨窝棚,或者旅游帐篷内.这类简易建筑物通常都没有避雷装置,
它在平坦的田野里又显得比周围的植物高得多.如果雷直击此类简易建筑物,在
其中避雨的人很容易受雷直击伤亡;如果雷没有直击建筑物,而是击到近旁某地
某处,那在屋内的人也会受到雷电感应电流的伤害.
如一群人在树下,或在窝棚内遭受雷击,其中一部分人死亡,而旁边有一些
3
人却只被击昏.这些被雷电击昏的人,就属于雷电感应电流的伤害.
通过以对感应雷电流伤害事件的分析,需要强调两点:
第一,感应电流伤害更多的是发生在人们避雨的低矮简易建筑物中,如田间
地头的避雨窝棚,或者旅游帐篷内.这类简易建筑物通常都没有避雷装置,它在
平坦的田野里又显得比周围的植物高.如果雷直击此类简易建筑物,在其中避雨
的人很容易受雷直击伤亡;如果雷没有直击建筑物,而是击到近旁某地某处,那
在屋内的人也会受到雷电感应电流的伤害.
第二,在树下或在窝棚内避雷雨,是很危险的.雷害事故统计表明,避雷雨
人群可能遭受直接雷击,也可能树受雷击后下面的人受到接触电压,跨步电压或
旁侧闪击的伤害,在这种情况下,也有可能致人死亡.如果只是被雷击昏迷,那
就是属于雷电感应电流的伤害.
三, 辨析"手机引雷"各种言论的错误
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涉及"手机引雷"的各种说法的谬误,笔者收集了一些有
关"手机引雷"的言论.让我们从物理学,电工基础以及高电压技术等专业的角
度进行分析,以辨析"手机引雷"说法的错误.
1,"由于雷电的干扰,手机的无线频率跳跃性增强,这容易诱发雷击和烧机
等事故"
辨析:打雷(雷电放电)是可能干扰手机通话的,干扰的后果是听见"咔喳"
声,影响通话的质量,而不是使"手机的无线频率跳跃性增强".只有信号功率
增强或降低的可能,而没有"频率增强"之说.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不确切的,频
率只有高低之分,而无强弱之说.倘若讲话者指的是频率的增高,也不对,手机
的无线电信号频率是固定的,它是由手机内部的电子线路及电子元器件的参数所
决定,即使在雷电电磁辐射的干扰下,只要电子线路及电子元器件没有受到不可
逆转的损环,手机的信号频率是不可能变化的.因此,"频率跳跃性增强"完全
是无稽之谈.退一步说,即使"频率跳跃性增强",也不可能"诱发雷击和烧机".
因为,雷电放电在先(既然雷电干扰已产生,那就意味着雷电放电已发生),"频
率跳跃性增强"在后,雷电放电已经完成,又何谈"诱发雷击" 这本身就不符
合逻辑,颠倒了因果关系.
2,"据介绍,手机电磁波是雷电很好的导体,能在很大的一个范围内收集引
导雷电"
辨析:电磁波是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传播行进的波.电磁波具有物质性,但并
非一般的物质,更不是可以导电的导体,而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微粒,这种微粒比
电子小得多,并且没有带电性.物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无线电电磁波不可能导
电.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在雷雨天打手电并不会引来雷击.手电的可见光也是
一种电磁波,并且是一种比无线电电磁波的波长更短,能量更高的电磁波.可见
光不导电,无线电电磁波就更不可能导电.
实际上,我们生活的整个空间到处都充满着电磁波,如果电磁波能导电,那
我们人类就不可能生活在地球上了.说电磁波是"雷电的很好的导体"是没有任
何科学根据的.
说手机电磁波"能在很大的一个范围内收集引导雷电"更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说这话的人对雷电没有基本的了解,雷电是什么 雷电在未打下来以前是一些积
4
聚在云中的电荷,手机怎么上天到云中"收集引导"这些电荷 "收集"来以后
又引导它到哪里 可见,说这话的人多少有点信口开河,不假思索.
3,"在使用手机时,手机会发射电磁波,如遇高空向下电流极易造成雷击"
辨析:这句话的前半句是对的,手机会发射电磁波,但后半句就错了."如
遇高空向下电流",向下的什么电流 雷电流吗 如果是雷电流,那就表明雷击
已经发生,这时,不管遇到不遇出身"的人,也因年纪轻,经验少,加之所学知识的局限,也难在
短期全面胜任监管工作.因此,防雷监管人员要做好监管工作,首要任务就是学
习,学好雷电的专业知识,特别是电工基础和高电压方面的知识.
2, 对社会媒体发表讲话要慎重
防雷监管人员对社会媒体发表讲话要慎重,特别是对着记者们的采访话筒
7
时,不要不懂装懂,"想当然"地随意发表讲话和指示,讲话要有责任感.希望
防雷监管部门能为此订立一些制度或规定,防止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3, 有错必纠,加强社会责任感
讲错了话,应承认错误,做到有错必纠.不要坚持错误,让不科学的说法长
期危害社会.
五,雷雨时正确的防雷方法
作为本文的结尾,笔者向读者介绍以下10条行之有效的基本的防雷知识和
自我保护方法:
l 室内比室外安全;
l 低处比高处安全,坐下,蹲下比站立和行走安全;
l 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比无防雷设施的建筑物安全;
l 不要在大树下避雷,宁可在大树旁的小树下避雷,并且要离开树干至少
3米,双脚并拢,坐在地上,不要靠在树干上;
l 不要触摸或靠在高墙,高烟囱和孤立的高大树木下避雷;
l 不要在田地间的窝篷里或位于地形高处的简易农舍里避雷;
l 在雷雨时,不能在空旷的田埂上跑步,更不能肩杠长形工具跑步;
l 在野外,雷暴时不要接触和接近各种电线类金属;
l 雷暴时,停止一切室外的体育活动,特别是在宽大场地上的活动;
l 雷暴时,停止一切装填炸药和放炮的作业
最新防雷设计规范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自2011年10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6.1.2条(款)等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1]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建筑物的防雷设计。中文名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外文名Design code for protection of structures against lightning所属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准状态现行快速导航修订公告修订版本发布背景本规范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于2005年3月30日以建标函[2005]84号“ 关于印发《2005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 第一批)》的通知”的要求,由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会同相关单位对《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5(2000年版)修订而成的。本规范修订的主要内容为:1 增加了术语一章;2 变更防接触电压和防跨步电压的措施;3 补充外部防雷装置采用不同金属物的要求;4 修改防侧击的规定;5 详细规定电气系统和电子系统选用电涌保护器的要求;6 简化了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计算公式, 并相应调整了预计雷击次数判定建筑物的防雷分类的数值。7.部分条款作了更具体的要求。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 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负责日常管理,由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 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
对于7.23动车事故的看法
7.23动车事故,给中国的高速铁路敲响了警钟,国务院决定全路所有的高铁项目都已经暂停,需要重新进行审计和评估,还有部分高铁暂缓出厂、召回检修等等,这说明我国的高铁是还要发展,而不是快速发展,这样一来,对高铁的制造厂家及基础建设单位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损失,欧洲的德国和亚洲的日本在早在10几年就发展高铁,而前些年也都停止发展,甚至日本的新干线也减速到300公里,我知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时速在300公里以上的高铁与时速300公里以下的动车,材料及技术要求都不同,制造成本上要提高一倍左右,外国人感觉不合算,当然也怕出事,刘志军部长在2010年6月1日人民日报头条说出了这样的话【我们过去是欧洲铁路的追随者,现在是世界铁路的领跑者】,话说得太大了,但是发展高铁的方向没有错,我敢说:假如我国高铁稳步发展,假如没出事前就得到国务院的重视,假如中纪委今天才想起来派出13个检查团出来,深入路局、铁路工厂、高铁建设单位,假如我们不做形象工程,假如的假如~~~~~假如我们虚心总结和学习国外的经验教训和精细化管理,我们的高铁一定会有很大的市场!
动车事故
总有它的理由的 :
看看这个文章吧:号称世界最牛B的动车高铁发生723重大追尾事故!掩埋车头难服众议!2011-07-25 17:03:21| 分类: 牛B大街牛B小巷 | 标签:动车追尾 动车组 高铁 铁道部 事故 |字号大中小 订阅 .
号称世界最牛B的动车高铁发生723重大追尾事故!掩埋车头难服众议!这么重要的车头,居然被掩埋了,而针对公众提出的质疑声,铁道部居然解释成是为了抢救需要才做填埋处理,难道周围没有了土可以挖来填吗??太荒谬了!最后居然面对质疑声来了句“至于你信不信,由你,我反正是信了。”这无疑将成为千年之后我们子孙后代讨论的笑柄!!!
铁道部于24日晚于22点43分在浙江温州召开温甬温线特大事故新闻发布会。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在答记者问环节时回应了掩埋车体一事,他表示主要是当时现场抢险情况复杂,“施救人员把车头埋在土里,主要是为了便于抢险。”
对于网友质疑的,为何车体被实地掩埋,为什么不拉走,为什么不推在一边,是不是为了掩盖证据?对此,王勇平表示,当时是从接机人员那听到网上有这样的质疑声,“我问他,怎么会发生如此愚蠢的问题呢?这么举世都知道的事故淹没的了吗?”
“他告诉我,不是想掩埋,事实上这个事情是无法掩埋的,”王勇平说,对于为什么要掩埋,他们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因为当时在现场抢险的情况,环境非常复杂,下面是一个泥塘,施展开来很不方便,还要对其他的车体进行处理,所以他们把车头埋在下面,盖上土,主要是便于抢险。”
“他们给出的解释是这样,至于你们信不信,我反正是信的。”王勇平说。
——————————————————————————————————————————————
来看看关于这次2011年7月23日晚上8时34分发生的特大动车组追尾事故造成数十死亡数百受伤的评论如下:
*****************************
网友 天空之城13小时前2011年必火的句子:“至于你信不信,由你,我反正是信了。”
强硬得叫你哑口无言,这就是王道!!!
-----------------------------
幸福时光13小时前没去过事故现场,大有看法和疑点:1,雷击,乍看起来有道理,不信,你们可以进行科学实验,不能成立;2,本次列车停在半路,前后两站应该知道并能做出临时处理(现在的科学技术);3,即便是前面的列车停在半路,铁道线路通信等都在做什么?起什么作用?;4,后面的机车司机不瞭望吗?还是与前后两站互不沟通?;5,为什么要买机车或车辆?有池塘就应该埋吗?所有因事故造成的机车、车辆的损毁,都应该进行技术鉴定,(再说还可以回收废物利用啊?)掩埋不是根本的办法,值得怀疑此举动---?请有关部门对此给人民以准确的答复。-----------------------------
冰冷的小丑鱼16小时前这种水平的人居然能做铁道部的新闻发言人,,,,也就难怪动车会追尾了。。
让我生气的是两句话,
一句,是对待采访者的态度,不诚肯,不合作。什么叫一口气问了三个问题,岁数大了记不住?记不住你还做什么新闻发言人??基本的素质都没有。
第二句,是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这叫什么回答??一点说服力都没有。。。固步自封,没有公信力,没有透明度。
-----------------------------------
中原神威15小时前开始用挖掘机挖坑的时候是说方面吊车进入现场不是掩埋,现在掩埋了却又说是为了尽快填满池塘,这说嘴对屁股的事情怎么一而在的出现呢?废弃的车厢车头难道就没有可回收的资源?资源啊资源!!!
---------------------------------------------
丰丫14小时前“至于你信不信,由你,我反正是信了。”有句话叫见过无耻的,没见过这么无耻的。
------------------------------------------------动车追尾事故最新进展----------------
-----723动车追尾事故掩埋车头处理遭受质疑----最新经典评论:
为爱加班4小时前:乘客甲 原本还需要50年左右历尽艰难万苦才能走进天堂!但自从坐了“和谐号”生命加速器后,短短几秒钟让他一步登天!信不信由你~ 反正我信了!
使命召唤SS13小时前:当武警撬开严重变形的司机室,潘一恒已经牺牲,他的胸口被闸把穿透…… 哪个记者写的 潘一恒是战士吗 战死沙场吗 怎么能用 牺牲 这个词呢
小公鸡14小时前:我们中国总是要在出现人员死亡之后才大喊“安全第一,追究责任,吸取教训。”煤矿这样,交通这样,学校这样,各行各业都这样。
--------------------------------------------------------------
牛B小马甲评论:如此重大事故,居然事故发生后又隐现了救援表彰,号召捐款。可见生命在我们国家还是非常渺小的,事故的责任也被”雷电“而自然灾害过大化了。至于人为因素,估计也是调查,调查,再调查,或者拉几个无证上班的人来当当T死鬼。这种事情哎~~~希望我们国家越来越公正!!!!!!!!!!!!!
牛B的小马甲:为死去的同胞默哀!!!
什么是防雷接地装置
防雷接地装置部分概念:1) 雷电接受装置:直接或间接接受雷电的金属杆(接闪器),如避雷针、避雷带(网)、架空地线及避雷器等。2) 引下线:用于将雷电流从接闪器传导至接地装置的导体。3) 接地线:电气设备、杆塔的接地端子与接地体或零线连接用的正常情况下不载流的金属导体。4) 接地体(极):埋入土中并直接与大地接触的金属导体,称为接地体。分为垂直接地体和水平接地体。5) 接地装置:接地线和接地体的总称。6) 接地网:由垂直和水平接地体组成的具有泄流和均压作用的网状接地装置。7) 接地电阻:接地体或自然接地体的对地电阻的总和,成为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其数值等于接地装置对地电压与通过接地体流入地中电流的比值。同时接地电阻也是恒量接地装置水平的标志。
什么是防雷接地
问题一:防雷接地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装防雷器的时候需要接地的,泄放电流的时候是从接地线走的。。。。深圳天盾防雷器,何工。。
问题二:什么是防雷接地?防雷接地装置包括哪几部分? 一、防雷接地的一般组成
(1)雷电接受装置:直接或间接接受雷电的金属杆(接闪器),如避雷针、避雷带(网)、架空地线及避雷器等;(2)接地线(引下线):雷电接受装置与接地装置连接用的金属导体。它的作用是把雷电接受装置上的雷电流传递到接地装置上,接地线一般采用圆钢或扁钢组成;
(3)接地体:包括接地装置和装置周围的土壤或混凝土,作用是把雷击电流有效地泄入大地,现在常用的接地装置有水平接地极、垂直接地极、延长接地极和基础接地极。
二、避雷网安装定额问题(1)沿混凝土块敷设
问题三:什么叫防雷接地?防雷接地装置包括哪几部分? 大部分防雷装置都遵从疏导原则,把雷电流引入大地泄放,这正是因为不能完全控制雷电。另外,雷电发生是随机的,层考虑过用雷电发电,可投入成本跟输出电的价值相比之后,发现性价比太低而放弃。。生活无聊总比冒生命危险的好,雷电天气出现时,要命关紧。。。
问题四:什么是防雷接地,怎样做防雷接地 首先,这个东西叫自然接地体,不是“天然基础”;以桩基承台作为自然接地体时,按以下步奏进行: 1、凡设有防雷引下线的柱子,桩基锚入承台的钢筋选2根(一般选对角)与承台钢筋笼做电气连接; 2、与桩基做电气连接的承台钢筋笼要跟与承台相连的所有主梁、次梁、连梁的上排筋两根角筋做电气连接; 3、凡设有防雷接地引下线的柱子四角筋或对角筋(根据设计图纸要求,注:柱角筋一般均大于16mm)跟与之相交的主梁、次梁、连梁的上排筋两根角筋做电气连接; 4、外接端子一般是设在柱子上的,做法详见设计图纸或预埋件图集04G362,一般做法是与作为防雷接地引下线的角筋做电气连接(连一根就行了); 电气连接的意思是:可以直接搭接焊,如果不能直接搭接焊,就可以按规范拿10的光圆钢筋搭接焊,焊接长度单面焊12D,双面焊6D; 注意: 1、防雷接地无非就是把房子做成一个钢筋笼子,做好电气屏蔽,不让大自然释放的雷电打击进入建筑物内部,原理详见高中课本法拉第笼式电机部分的知识。 2、 所以所有的电气连接都要联通,设有防雷引下线的桩基础、承台、柱子、和所有基础梁和屋顶的接闪器(避雷带)要做好电气连接。
问题五:关于防雷接地的种类有哪些 按接地种类,可分人工接地体和自然接地体两种
按接地方式,可分水平接地体和垂直接地体两种
问题六:为什么建筑防雷接地 什么叫防雷接地?防雷接地装置包括哪几部分? 答:为所雷电流迅速导入大地以防雷止雷害为目的的接地叫做防雷接地。防接地装置包括以下部分: 1) 雷电接受装置:直接或间接接受雷电的金属杆(接闪器),如避雷针、避雷带(网)、架空地线及避雷器等。 2) 接地线(引下线):雷电接受装置与接地装置连接用的金属导体。 3) 接地装置:接地线和接地体的总和。 107、接地装置的埋设有哪些要求? 答:接地装置的埋入深度及布置方式按设计要求施工。一般埋入地中的接地体顶端应距离地面0.5~0.8m。 1) 埋设时,角钢的下端要削尖,钢管的下端要加工成尖或圆管打扁垂直打入地下,扁钢埋入地下要立放。 2) 埋设前先挖一宽0.6m,深1m的地沟,再将接地体打入地下,上端露出沟底0.1~0.2m,以便焊接接地线。 3) 埋设前,要检查所有连接部分,必须用电焊或气焊焊接牢固,其接触面一般不得小于是10cm2,不得用锡焊。 4) 埋入后,接地体周围回填新土夯实,不得填入砖石焦渣等。为测量接地电阻方便,应在适当位置装接接线卡子,以备测量接地电阻之用。 5) 如利用地下水管或建筑物的金属构件自然接地体时,应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有良好的接触。
问题七:防雷接地中 什么方式叫联合接地体 描述下 设备均应有效接地。设备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以及建筑防雷接地共同合用一组接地体的接地方式称为联合接地方式。联合接地方式由接地体、接地引入线、接地汇集线以及接地线四部分组成。接地汇集线、接地线以逐层辐射方式相连
问题八:保护接地 工作接地 防雷接地 都是什么意思啊????他们的区别在哪里? 保护接地是指将电气装置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部分与接地装置连接起来,以防止该部分在故障情况下突然带电而造成对人体的伤害。
工作接地就是将变压器的中性点接地。其主要作用是系统电位的稳定性,即减轻低压系统由于一相接地,高低压短接等原因所产生过电压的危险性,并能防止绝缘击穿。
防雷接地分为两个概念,订是防雷,防止因雷击而造成损害;二是静电接地,防止静电产生危害。
问题九:建筑物的防雷接地装置什么样 建筑物的防雷接地装置是由接闪器、引下线、接地体三大部分构成。楼主可能只是问的接地体。
接地体大致分为人工接地体和利用深基础做接地体两种。
人工接地体:因房屋屋面大小不同而设置一至几组接地体,每组一至几根镀锌角钢∠50×50×5长2.5米,间隔3米打入潮湿的地下土里,顶部低于自然地面0.7米,以镀锌扁钢40×4焊连,覆盖回填土,并以镀锌元钢引出地上连接测试卡盒,上接引下线。
利用深基础做接地体:高层建筑,利用柱子钢筋做引下线,应不少于两根钢筋,与桩的纵向钢筋或筏板的钢筋相焊接,桩与桩间的地梁钢筋也必须焊连。 凡焊连处,不少于两根Φ12,焊缝长不少于8d。
楼上说“下连块铁片”是错的。
问题十:防雷接地系统有什么作用? 广播中心的接地系统包括声频(工艺)接地、高频接地、计算机系统接地、电话接地、电力接地和防雷接地。接地系统的任务是:旁路杂散能量,使它从灵敏度高的声频、高频装置及计算机设备转移出去,对电噪声进行防护;防止电子设备因瞬时干扰而受到破坏;保护操作者的人身安全;防止建筑物遭受雷击。信息由 发布
古代的二石是多少分量
在汉代,一石等于20000毫升。在汉代,一石约29.95kg。石,读音dan,作为计量单位,有两个用法:1、容量单位。10斗为1石。2、重量单位。在汉代,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书·律历志上》春秋时,由于赋税制度的变化,逐渐实行谷禄制。如孔子为鲁司寇,有“奉(俸)粟六万”,后来到卫国作官,亦有俸粟六万。至战国,各侯国普遍施行谷禄制。魏文侯以魏成子为相国,“食禄千钟”。燕王哙让位给相国子之,命令将有三百石以上官俸的官吏的官印交给子之,由他委派官吏。秦国的官俸有五十石、一百石以至五百石、六百石以上等级别。楚国用“担”来计算官禄,至有“禄万担”者。扩展资料“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钟,通常学者们认为斛和石相通,自秦汉开始它们之间都是十进制。林甘泉主编的《中国经济通史_秦汉经济史(上)》也认定:汉代1石=2市斗,1市斗=13.5斤,1石=27市斤粟。汉代1石为20000毫升,1斗为2000毫升,即秦汉时期1斗禾重2.7斤,这也是以实物测量所得数据。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石(古代的计量单位)
上一篇:中国男篮客胜韩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