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制造溃不成军
果阿战争爆发原因以及果阿战争的影响与结果
果阿战役,是印度军队收复果阿地区的一次主动出击。那么这场战役简介是什么呢? 现如今的果阿 果阿、达曼、第乌岛处于印度的西海岸,面积为3983平方公里,人口为65万人,是印度良好的海港。但是在1560年,葡萄牙殖民者入侵以后,这三块区域就一直在葡萄牙殖民者手中。即使后来英国人统治了印度,也没有动摇葡萄牙对这块土地的所有权。 然而时过境迁,到了1947年,印度在甘地的领导下,脱离了英国殖民统治,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虽然在印度独立之初由于力量薄弱,没有立即收复被殖民的地区。但印度 *** 对于国家的统一十分重视,自身积极发展武装,同时进行国际谈判,争取领土解放。 到了1954年,印度收回了原来在法国人手中的五个城市。也着手对果阿地区的问题与葡萄牙进行谈判。1955年,印度志愿军进入果阿地区,帮助果阿地区游击队进行斗争。同时在1961年以后,采取政治军事外交等各个手段,争取领土完整性。但是葡萄牙对印度 *** 的诉求 *** 置之不理。 在谈判无果后,印度军队于1961年12月18日,派出3万人进行军事作战。果阿大规模战役,正式爆发。仅仅两天时间,印度军队就收复了果阿、达曼、第乌岛三个地区,约3000名葡萄牙士兵投降,结束了葡萄牙在该地区长达400多年的殖民统治。 这就是果阿战争的简介。 果阿战争历史背景 果阿战争是二战以后印度与葡萄牙之间的一场战争。那么发生果阿战争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呢? 印度军队出兵果阿 1560年,葡萄牙殖民者占领了印度的果阿、达曼等地,作为葡萄殖民印度的据点。到了十七十八世纪,英国开始在印度掠夺,进行殖民统治。葡萄牙与英国进行战争,最终葡萄牙失败,被迫放弃了印度诸多殖民地。但仅仅保留了果阿地区。 果阿地区的人民,为了摆脱殖民统治,与葡萄牙殖民者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但因为势单力薄,未能将葡萄牙殖民者赶出果阿。到了20世纪五十年代,随着印度的独立,印度与各国之间的殖民地问题也被提上了日程。印度境内有两个领土问题。一个是与法国的5个不设防城市,法国曾经利用过这些城市来帮助印度土王进行反英斗争。在1954年,印度收回了法属印度的5个不设防城市。另一个领土问题就是与葡萄牙殖民者之间的果阿领土纠纷。 为了解放果阿,从1955年8月15日开始,印度 *** 分别派遣数批志愿军进入果阿地区,帮助当地人抵抗葡萄牙殖民者。但是不断地遭到葡萄牙军队的镇压。1961起,印度 *** 开始运用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手段,争取果阿解放。但都遭到了葡萄牙方面的冷淡回应甚至是拒绝。 因此在谈判无果的情况下,印度 *** 决定出兵收复果阿地区。印葡果阿战争正式爆发。 这就是果阿战争的背景。 果阿战争结果 果阿战争,是印度 *** 为了收复被葡萄牙所占领的果阿地区,而对葡萄牙殖民者发动的一场战争。那么果阿战争的结果如何呢? 果阿战争图片 果阿战争,分成两个阶段,一个是小规模的志愿军形式。另一个是大规模的军事打击形式。 1955年开始,印度 *** 先后向果阿地区派遣了5000名志愿军,支持果阿地区人民的反殖民斗争。虽然果阿游击队在志愿军的帮助下取得了几次战役的胜利。但是从大局来讲,以分次添加兵力的办法,并没有使葡萄牙军事受到较大的损失。因此这一阶段的作战结果是失败的。 1961年12月18日,在谈判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印度 *** 出动三万军队对果阿地区的葡萄牙军队进行打击。由于葡萄牙在果阿地区的守军仅仅五千人,且远离本土没有后方支援。在印度空军、陆军的打击下溃不成军。有3000名左右的葡萄牙军队投降。印度军队在两天之内收复了全部的领土,结束了葡萄牙殖民者在印度果阿领土上长达400年的殖民统治。但是葡萄牙 *** 并未承认印度军队进攻果阿地区的合法性。 1962年3月14日,印度人民通过 *** ,规定了果阿、达曼以及第乌为印度联邦直辖的领土。在法律上确认了这三个地区的合法地位。之后经过印度 *** 的不断努力,葡萄牙 *** 最终于1974年承认果阿地区为印度领土。印葡两国的领土之争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就是果阿战争的结果。
果阿战争爆发原因和果阿战争的影响与结果
果阿战争爆发原因和果阿战争的影响与结果果阿战争的简介果阿战役,是印度军队收复果阿地区的一次主动出击。那么这场战役简介是什么呢?果阿、达曼、第乌岛处于印度的西海岸,面积为3983平方公里,人口为65万人,是印度良好的海港。但是在1560年,葡萄牙殖民者入侵以后,这三块区域就一直在葡萄牙殖民者手中。即使后来英国人统治了印度,也没有动摇葡萄牙对这块土地的所有权。然而时过境迁,到了1947年,印度在甘地的领导下,脱离了英国殖民统治,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虽然在印度独立之初由于力量薄弱,没有立即收复被殖民的地区。但印度政府对于国家的统一十分重视,自身积极发展武装,同时进行国际谈判,争取领土解放。到了1954年,印度收回了原来在法国人手中的五个城市。也着手对果阿地区的问题与葡萄牙进行谈判。1955年,印度志愿军进入果阿地区,帮助果阿地区游击队进行斗争。同时在1961年以后,采取政治军事外交等各个手段,争取领土完整性。但是葡萄牙对印度政府的诉求政府置之不理。在谈判无果后,印度军队于1961年12月18日,派出3万人进行军事作战。果阿大规模战役,正式爆发。仅仅两天时间,印度军队就收复了果阿、达曼、第乌岛三个地区,约3000名葡萄牙士兵投降,结束了葡萄牙在该地区长达400多年的殖民统治。果阿战争历史背景果阿战争是二战以后印度与葡萄牙之间的一场战争。那么发生果阿战争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呢?1560年,葡萄牙殖民者占领了印度的果阿、达曼等地,作为葡萄殖民印度的据点。到了十七十八世纪,英国开始在印度掠夺,进行殖民统治。葡萄牙与英国进行战争,最终葡萄牙失败,被迫放弃了印度诸多殖民地。但仅仅保留了果阿地区。果阿地区的人民,为了摆脱殖民统治,与葡萄牙殖民者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但因为势单力薄,未能将葡萄牙殖民者赶出果阿。到了20世纪五十年代,随着印度的独立,印度与各国之间的殖民地问题也被提上了日程。印度境内有两个领土问题。一个是与法国的5个不设防城市,法国曾经利用过这些城市来帮助印度土王进行反英斗争。在1954年,印度收回了法属印度的5个不设防城市。另一个领土问题就是与葡萄牙殖民者之间的果阿领土纠纷。为了解放果阿,从1955年8月15日开始,印度政府分别派遣数批志愿军进入果阿地区,帮助当地人抵抗葡萄牙殖民者。但是不断地遭到葡萄牙军队的镇压。1961起,印度政府开始运用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手段,争取果阿解放。但都遭到了葡萄牙方面的冷淡回应甚至是拒绝。因此在谈判无果的情况下,印度政府决定出兵收复果阿地区。印葡果阿战争正式爆发。果阿战争结果果阿战争,是印度政府为了收复被葡萄牙所占领的果阿地区,而对葡萄牙殖民者发动的一场战争。那么果阿战争的结果如何呢?果阿战争,分成两个阶段,一个是小规模的志愿军形式。另一个是大规模的军事打击形式。1955年开始,印度政府先后向果阿地区派遣了5000名志愿军,支持果阿地区人民的反殖民斗争。虽然果阿游击队在志愿军的帮助下取得了几次战役的胜利。但是从大局来讲,以分次添加兵力的办法,并没有使葡萄牙军事受到较大的损失。因此这一阶段的作战结果是失败的。1961年12月18日,在谈判没有结果的情况下。印度政府出动三万军队对果阿地区的葡萄牙军队进行打击。由于葡萄牙在果阿地区的守军仅仅五千人,且远离本土没有后方支援。在印度空军、陆军的打击下溃不成军。有3000名左右的葡萄牙军队投降。印度军队在两天之内收复了全部的领土,结束了葡萄牙殖民者在印度果阿领土上长达400年的殖民统治。但是葡萄牙政府并未承认印度军队进攻果阿地区的合法性。1962年3月14日,印度人民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了果阿、达曼以及第乌为印度联邦直辖的领土。在法律上确认了这三个地区的合法地位。之后经过印度政府的不断努力,葡萄牙政府最终于1974年承认果阿地区为印度领土。印葡两国的领土之争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1962年中国把印度打成什么样子?
1962年中国把印度打成印度军队大败亏输,从东西两线全面撤退,解放军开始攻入印度境内,印度举国震惊,首都新德里出现了大量的人口逃亡。具体情况:中国军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对侵占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发起了自卫反击战争。印度军队长期没有战争的洗礼,再加上仍处于二战时期的武器装备。印度为了得到军事援助,放弃了所有的尊严,印度在挨打以后,第一件事就是英国求援。印度请求美国参战和苏联施压,在中国军队已经进入印度境内以后,印度总理尼赫鲁连夜给美国总统肯尼迪打电话。尼赫鲁希望美国能够直接同中国军队交战,这就意味着把美国拖进中印战争。美国总统肯尼迪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他命令美国航母战斗群紧急开赴孟加拉湾,但是拒绝了直接支援印度的请求。参考资料孙晓 陈志斌.喜玛拉雅山的雪——中印战争实录.浙江杭州:北岳出版社,1991 - 11
1962 中国与印度的战争来源是什么?最后怎么样了
晚清时期,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到1913年,清朝刚结束不久,中国国内实力太弱,当时的英国人麦克马洪和西藏地方代表悄然割去了中国大概9万平方公里的地方(就是常说的藏南,属于热带季雨林气候,和你印象中西藏不同,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这部分一片热带风光景象),不过当时的北洋政权和后来的历代民国政府,乃至NEW CHINA都不承认。
到中印建国过,边境冲突不断,1962年,印度一再挑衅,中国决定反击,反击的结果,是中国战役上胜利了,但是战略上永久失败了,现在的藏南已经被印度实际控制并且永久占领。对于那些流汗流血的军人,我表示最大的敬意。但是不得不说,当时当权者的无能和短视,尤其一系列莫名其妙的举动,让军人用生命换来的胜利化为乌有,在整个世界史上绝无仅有:比如,明明胜利,却放弃追击,居然归还印度的武器,又主动后撤,讲富庶的藏南拱手相让,结果印军在战败的情况下,却永久进驻藏南。不得不说,NEW CHINA在领土问题上,大方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今天,为了钓鱼岛群情激奋,岂不知NEW CHINA建立以来,失去的领土保守估计有20多万平方,而且大部分并非不毛之地。
不想多说了,有点气闷。
历史上印度跟哪个国家发生过战争
很多了。 首先是雅利安人吧。 古印度文明神秘消失,后来雅利安人东支进入印度,他们算最早入侵者,但也算是当今印度人的祖先。 在古代,主要是西北印度地区,与波斯(伊朗)各个时期的国家、希腊马其顿人(亚历山大帝国)、大月氏人(还在西北印度建立了贵霜帝国)、 *** 帝国等都打过,与吐蕃也发生过战争。 另外,蒙古西征的时候,也进入过西北印度,蒙古帝国之后的帖木儿帝国,也攻入了印度,其后裔征服了整个印度,建立了莫卧儿帝国。 近代,主要是英法,后来英印军队进入缅甸,与日本人作战。 中国和印度,也有很多战争。 唐朝时,吐蕃就与印度有过冲突。 此外,唐朝使节王玄策出使印度时,正赶上戒日王死,内乱爆发。 王玄策从吐蕃等过借了一点兵,然后迅速平定了这次内乱。 更为华丽的一场战争,是60年代初那一次。
中国和印度打过仗吗
打过。中印战争。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西藏、新疆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地区对侵入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进行的自卫反击作战,印度则称之为瓦弄之战(Battle of Walong)。因为解放军在进入西藏后,与印度领土接壤而产生一系列领土问题,在双方会谈破裂后,1959年的达赖喇嘛丹增嘉措逃往印度受庇护,中印两国开始交恶,后来一连串交火冲突更使印度开始进军藏南地区建立军事据点,并出兵造成此次战争。美国的古巴导弹危机和此次战争几乎于同一时间爆发。中印战争最为人注意的是战斗大多发生在恶劣的环境下,尤其是在高海拔的情形下,不少大规模的冲突都发生在超过4250米以上的高度,中印双方同时也存在着物流和补给不易的问题。这场战争普遍聚焦在陆军的战斗上,因为地形的关系,双方的海空军几乎没有参与这次战争冲突。
中印战争印度人怎么评价
1. 印度的历史教科书里面好像并没有刻意地重点关注这场战争。
2. 但是这场战争在民众之中影响奇大,简单来说相当于他们的甲午。
3. 一般印度民族主义者会把此战定性为中国对印度的“侵略”,并同时强调当时印度没有出动空军,否则可以逆转局势。
4. 普通印度人无论立场,基本上认为尼赫鲁的领导力缺失是败战的罪魁祸首。(此战过后,尼赫鲁在印度国内声誉一落千丈,并且很快病逝了。)
5. 这场战争深深影响了印度对中国的信任。战争之前宣传的“中印是兄弟”,战争过后成为了中国背叛了印度的证据。
6. 今天印度人普遍对中国抱持戒心,但并非敌意。这场战争是今天印度不信任中国的一个原因,但并不是最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和印度最大的敌人巴基斯坦的关系实在好得是一塌糊涂。
印度人在一战中表现如何?
印度在历史上曾被大英帝国殖民统治了近二百年,是英国最大的殖民地,曾被英国人誉为“王冠上的明珠”。从1757年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之后,大批的印度人加入了英国军队,并参与了英国对外扩张的一系列战争,在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在英国兵营中都能看到印度人的身影,在第一次世界战争爆发后,数十万印度人跟随英军奔赴战场,但是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并不理想,甚至在一定程度拖了英国人的后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曾有大量的印度士兵跟随英军前往非洲的德国殖民地,与那里的德国军队和非洲土著进行作战,印度士兵在刚踏上非洲大陆便受到了挫折,而挫折来自于非洲的杀人蜂,这些杀人蜂大多居住在枯木里,一个印度士兵的步枪走火后惊动了这些小动物,它们开始蜂拥而至,对登陆的英印士兵进行了攻击。据一名被蜜蜂蛰昏的英国工程师回忆,当他苏醒之后,发现那些印度士兵扔掉了身上的所有装备,穿过堆满刚刚从运输船上卸载的军需品的海滩,跳进海里高举双手向运输船游去。后来驻扎在岸边的德国人对溃退的英军进行了攻击,英军的这次登陆以失败告终,有800多名英印士兵牺牲,500多名士兵受伤,还有大约200名印度裔士兵失踪,不知去向,而与他们作战的德军只有15名白人士兵和54名土著士兵伤亡,并且德军还获得了英军丢弃在海岸的物资,并一直使用的战争结束。这次失败之后不久,英军在蒙巴萨起航,率军在东非的一个港口成功登陆,在经过两个多月的船上生活之后,英军中的印度士兵早已经精疲力尽,不断有人在行军中陷入沼泽,在经过红树林的时候小心翼翼的不敢行走,生怕树林里跳出“吃人的黑鬼”,就这样,他们在登陆两天两夜之后,才陆续到达了指定地点。英军在到达目的地之后,在一片可可园里进行休整,德军在发现之后就立刻向他们发起了进攻,当时德军的人数只有英军的八分之一,英国军队在听到枪声之后立刻组织士兵反击,却发现号称印度最精锐的拉杰普特团里一百多名士兵,躲在可可园里不敢出来,当德军的土著士兵冲向那些印度人之后,印度士兵们掉头就跑,留下了破口大骂的英国军官。当时有一名英国军官试图阻止印度士兵的溃逃,结果一名印度军官却拔出军刀要砍他,指挥官出于自卫击毙了那名印度军官,后来那名英国军官在评价印度士兵时说道:“我从来不敢相信任何种族的男人会堕落到如此不知羞耻的地步”
唐朝灭印度之战是什么?大唐是如何一兵一卒摧毁古印度的?
说到我们大唐,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盛世,王国朝来。但是今天校易搜要告诉你一个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实际上在大唐时期,大唐和古印度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战斗的内容是大唐直接消灭古印度,一兵一卒。发生了什么事?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问题,一起分析一下。中国和印度之间最早的战争发生在1300多年前唐太宗统治时期。当时中国派往印度的一个小小的特使,在唐朝没有一兵一卒的情况下,打败了印度军队,灭了中印古国,打动了东印度国王,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我们还得从玄奘的《佛经》说起。玄奘法师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天竺,拜见名人,求法讲经,足迹踏遍印度次大陆,其中就包括拜访莫加陀。贾托在当时是印度的强国。当时印度分为东、西、北、南、北五部分,即《旧唐书》所说的“五天竺”,“各千里,百城”。国内建立王邦林,其中有十六个大郭邦,莫加陀是十六大邦之一,位于恒河中游南岸。莫加托一直被印度人视为佛教圣地,因为据说佛陀大半生都在莫加托度过。所以玄远西游一定要去莫杰托看看。在莫杰托,玄奘受到了国王尸罗一多的礼遇。玄奘开坛讲学,举行了长达18天的大辩论,名震五世。玄元为中印建交做出了贡献。玄奘法师除了讲经、学法,还对倭国国王说“神武太宗无礼,为平息事端,令四夷为宾”。他简要介绍了中国唐朝的盛况和唐太宗英明的神武,日本新国王金瓶梅ol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不禁对中国的唐朝充满了向往,说“我要在东方面对它”玄奘回国后不久,贞观十五年,也就是公元641年,紫禁城的国王“进贡”,向大唐递交国书,说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唐太宗“发函吊唁”,抗战国王“拜领诏”,视为归顺中国。之后唐太宗多次派使者回访印度,“礼甚厚”。中国和印度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贞观二十二年,即公元648年,唐太宗“遣都督王玄策使其国”,并派使团出使印度。结果这次访问出了点小意外。正是因为这次意外,引发了中印第一次军事对抗。使团团长王玄策没用。他孤身一人,南借太傅,灭了马庄的莫节陀国。一时间“震惊天竺”,大大加强了中国的国威。王玄策,汉族,唐代河南洛阳人,公元643年至661年三次出使印度。发生的事情是他第二次去印度。那时,莫杰托已经发生了变化。原来,当年紫禁城的国王驾崩,他的大臣阿罗纳顺乘机起兵,自立为王,掌握了政权。不过当时通讯不发达,唐朝也不知道。现在,它引起了世界范围的轰动,妇女和儿童都知道它。罗纳顺听说大唐使节到来,并不买账,于是派兵拦截,拒绝唐使节入境。他不仅抢了唐使节带来的礼物,还把王玄策一行三十人全部抓了起来,关进了监狱。大音阶第六音吐蕃是崛起于中国西南的强国。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亲后,松赞干布接受了唐朝的官职和爵位。“吐蕃与大唐是一家”,关系十分密切,民间交往更加频繁。”金见绣花,问起他们的遗产,道路都是跨河的,他们很高兴。王玄策兵请来救援,吐蕃自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于是松赞干布“派出精锐部队1200人,与尼波罗国骑7000人,听命于玄策”。他不仅派出精锐骑兵,还从尼泊罗国调遣骑兵7000人,全部由王玄策调遣。王玄策挥师南下,势如破竹。印度的士兵全军覆没,3000多人被斩首,数万人溺死在水中。阿纳顺弃城而逃,但被副蒋石人活捉。王玄策威信扫地,远近诸城俯视,覆盖580余城。罗那顺皇室全部被俘,王玄策“夺其公主与太子,虏获男女二万二千,杂畜三万”,被“震天竺”。东印度国王的尸体看到这场战斗,惊恐万状。他急忙“送三万牛马食军”,献上稀世珍宝,就这样投降了大唐。这是古代历史上中印唯一一次肉搏。作为中国和印度的古国,莫哈托是如此不堪一击。在鲁看来,原因有四:一是唐朝盛世,国运昌盛的时候,王玄策自信满满,受辱而怒,人在怒之下特别勇敢;第二,吐蕃刚刚崛起,兵强善战,与唐朝关系密切,给予其全力帮助;第三,印度一直崇尚佛教,军事技能差,武力弱;第四,莫杰托内乱,政局不稳。从抗战王的妹妹帮助王玄策越狱这件事就不难得出这一点。后来,王玄策第三次赴印度,到达普利卡加,拜见摩诃波代吉,拜佛后返回。带回了许多珍贵的佛教文物,共有《新唐书》件,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唐朝对印度的战争堪称传奇却为何不被重视?
其实说是唐朝灭了印度并不准确。其实唐朝并没有针对印度的国家战争行为。所说的灭了印度完全可以说是一次个人行为。不过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朝的强盛和对周边国家的震慑力。这里面其实是一个关于唐朝时期一个猛人王玄策的故事。所谓的“一人灭一国”正是这个故事的主体部分。而且彼时的印度也并非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一个四分五裂的状态。关于王玄策灭印度的故事,网上流传着很多的版本,故事内容大同小异。我只简单地说一下这个过程。王玄策出身不详,在唐朝贞观年间做官,官阶也不高。放眼在整个大唐王朝,甚至可以说是默默无闻的一个芝麻绿豆官。不然历史上也不会连他的出身和早期经历都没搞清楚。就是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却因为出使印度的传奇经历而使其青史留名。唐初武德,贞观年间,印度四分五裂,分为东西南北中五部天竺。中天竺的国王尸罗逸多,也就是戒日王秣马厉兵,统一了印度北部地区。贞观世年,唐僧玄奘到达印度,受召向戒日王讲述了李世民的英明神武和大唐的强盛,这让戒日王甚为神往。贞观十五年,印度的中天竺使者来唐。贞观十七年,王玄策作为副使跟随李义表第一次出使印度,相当于是回访。受到了戒日王隆重的接待。贞观二十一年,唐朝又以王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再次出使印度。不料此时的中天竺正发生政变,大臣阿罗那顺篡位自立。发兵擒获王玄策一行,并掠其财物。王玄策感觉自己作为上国使节,无端受此大辱,难以接受。于是趁看守不严,借机逃走。王玄策并没有选择直接回唐复命。而是借道吐蕃,以大唐皇帝名义借兵七千(此时吐蕃正逢松赞干布时期,与唐朝和亲交好),又在尼泊尔借兵七千。王玄策就凭着这借来的万余人的军队,不仅击败并生擒了阿罗那顺,还在印度大杀四方,使得印度各小国俯首称臣。贞观二十二年,王玄策献俘长安,被李世民封为朝散大夫。后面的剧情就狗血了。王玄策从印度带回来的一个天竺方士,自称有长生之术。都知道帝王是最好长生之术的,李世民尤为热衷。李世民病重之际,服食了这个方士的所谓的长生不老药,但却不见效果。随着李世民的一命呜呼,王玄策也因此受到牵连,从此湮没在历史当中。关于王玄策的出使时间和出使次数一直是有争议的。但这些都不是故事的重点。整个故事除了结尾部分,似乎相当热血。然而历史远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么简单。首先,王玄策攻灭中天竺跟唐太宗李世民的本意是相背离的。在武德贞观年间,吐蕃已然崛起,兵锋直指河西走廊。严重威胁到了大唐和西域的贸易往来。已然成为大唐的腋下之患。虽然松赞干布以和亲的方式向大唐示好,但是李世民作为一代雄主,不可能因为这样就丧失了政治嗅觉和洞察力。遏制吐蕃的发展势头才是他最想看到的。然而大唐此时主要面对的强敌是东北方向扶余人所建的高句丽,对吐蕃方向以守为主。在这种情况下,大唐就更加需要有外援来牵制吐蕃的发展。天竺就成了李世民的最佳选择。这就类似于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也是为了联系大月氏人,联合对付匈奴一样。然而王玄策似乎没有理解李世民的真正用意。借着战略对手的兵力去剿灭了一个本可以成为战略同盟的国家。这也是吐蕃愿意出兵相助的真正原因。看似王玄策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实际上却是吐蕃人借着王玄策的手去灭掉了自己潜在的敌人和心腹大患。其次,王玄策在攻灭中天竺之后没有选择有效经略和控制印度,使之成为吐蕃的战略对手。王玄策走下留下了一个四分五裂的印度,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戒日王这般能够统一印度的强大的领导者。这个失误直接导致了吐蕃的坐大。其后唐朝丧失西域的大片领土跟吐蕃的坐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这一切,王玄策是看不到了。总得来说,还是王玄策的官阶太低,以这样一个低级官吏出使印度,他根本不可能真正理解李世民的战略意图。这也是李世民最大的失误。历史没有假如。不过即便是如此,在一定时间内,王玄策攻灭印度的辉煌战绩给吐蕃带来的震撼,还是让吐蕃人对大唐心生畏惧,直到安史之乱后,才敢向西域扩张,并吞灭了大唐在西域的领土。我是凌风说事。了解更多国际历史知识,欢迎关注我。
对印度自卫反击战是那一年的事情?
1962。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西藏、新疆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地区对侵入中国领土的印度军队进行的自卫反击作战,印度则称之为瓦弄之战。1951年至1953年间印军侵占“麦克马洪线”南面领土。1954年起,中印双方开起会谈,数次交涉无果后,1959年的达赖喇嘛丹增嘉措逃往印度受庇护,后来一连串交火冲突更使印度开始进军藏南地区建立军事据点。扩展资料事件背景:中印边界分东、中、西三段,全长2000公里,虽未正式划定,但存在着一条双方历史形成的传统习惯线。1951年,印度军队越过传统习惯线向北推进,侵占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此后,印军侵占了东段“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兼则马尼,中段和西段的巨哇、曲惹、什布奇山口、波林三多、香扎和拉不底以及巴里斯等地区。1959年人民解放军取得西藏平叛的胜利后,印度政府公开向中国提出将东段9万平方公里和西段3.2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划归印度,在其无理要求遭中国政府拒绝后,便推行“前进政策”,继续蚕食中国领土。1959年8月和10月,印度军队在中印边界东段和西段制造了朗久、空喀山口事件,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官兵多人。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毛泽东决策对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前前后后
对印战争虽然只打了一个月,为何印度50年都没办法走出战争阴影?
对印战争虽然只打了一个月,是却给印度带来了很大的身亡,让这个国家非常的落后,穷的孩子非常的多,战争真是一个可怕的东西。以前我们的历史老师给我们讲过印度,和印度战争,那时候我们没有理解到,我也没有注意到印度真的非常的惨,是有一次我就是和同学一起去印度玩,我们才发现那里的孩子有的连水都喝不起,非常的可怜,我非常的同情他们,但是我也不能帮助他们,我感觉战争真的给他们带来了非常大的痛苦,我只能心里面有一丝酸酸的,说不出来的感觉,反正很不舒服,那场战争虽然只经历了一个月的时间,但是却让他以后的日子过上了黑暗的日子,感觉就看不到光明一样,一直都很惨淡。我想如果我是印度的,我也觉得我自己非常的可怜,所以说,战争是非常的残酷。有时候我就在和我的小伙伴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印度虽然只经历了一个月的时间的战争,却让印度过上了50年,感觉都是战争的时候,真的非常的可怕,我的小伙伴经常也跟我说印度人民非常的可怜,他们经历一个月的战争,就好像经历了50年的战争,我想我也觉得是这样子,但是我也很同情他们,我也不想让这样子。印度战争真的非常的残酷,印度感觉都无法走出这个战争的阴影,战争给印度人民带来了非常大的痛苦,我看见他们,我就非常的心痛。
印度萨特拉米起义都经历了什么?
印度萨特拉米起义是以萨特拉米教派农民同纳尔瑙耳州地方收税官的冲突开始的。该州军事长官调来大批步骑兵讨伐起义者,被起义者多次打败。起义者占领了纳尔瑙耳州的首府和另外一些城市。同时,起义军在各地建立了军事据点并开始征税。在取得初步胜利后,起义者决定向莫卧儿帝国统治的心脏地区德里进军。皇帝慌忙派兵镇压起义军。结果,政府军连战皆败,溃不成军,起义者占领了朱木拿河右岸平原的大部分地区,直逼德里,到达距德里仅60~70公里的地方。皇帝急调配有大炮和战象的军队前往拦截义军,双方在德里西南展开激烈决战。起义者打得英勇壮烈。据史书记载,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军刀。最后,政府军以惨重的代价将起义军残酷镇压。萨特拉米起义在印度人民反封建斗争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唐朝的历史,介绍一下
节度使之于唐朝,犹如刺史(州牧)之于汉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两个王朝,汉唐都是对外扩张性的政权,这一特点注定了在军事上的外重内轻,所以节度使这一制度其实是适合唐朝的。不过,节度使的存在,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才能掌控。一旦中央政府虚弱,很容易引起地方叛乱和军阀割据。安史之乱和唐后期的藩镇割据就是明证。节度使对于大唐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唐朝最终的灭亡,是藩镇割据导致;而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仍能存在150多年,藩镇的存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唐朝想要的只是听命于中央的藩镇,而不是完全废除藩镇。与唐朝相比,宋朝是完全废除了藩镇的,也就是“守内虚外”。于是,宋朝的政权在内部很稳定,不必担心地方造反,但对外战争则无力收复失地和开疆拓土。如果与后世相比,节度使与总督、巡抚都是一类的封疆大吏。历代中央和地方的权力总是此消彼长,其关键不在“节度使”是否存在,而在于中央如何掌控地方。经济基础影响上层建筑,大唐开始的时候是府兵制,因为当是实行的均田制,府兵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上战场是兵,平常是农民,后来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瓦解,府兵制随即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募兵制,有了募兵制,有了募兵制,才逐渐形成藩镇,有了藩镇,才有节度使,玄宗时设了十大节度使,节度使是玄宗时期开始的,当时全国有五十万兵力。有三十几万在节度使手里,仅安禄山就身兼三个藩镇的节度使,形成外重内轻,地方强于中央的格局,后来安禄山反叛,朝廷历经八年才平了内乱,但无法根除叛军的残余势力,又将河北三镇交到叛军手里,河北三镇实际上处于独立状态,为了安抚平叛有功的功臣和投降过来的将领,又增加了许多藩镇,让他们当节度使,藩镇问题没有解决反而又扩大化了,中央于藩镇时战时和,一直到黄巢起义,一些节度使借平叛之机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唐廷也无可奈何,最终也亡于这些节度使手里,所以说,唐朝没有解决藩镇问题,主要原因是因为经济基础以及朝廷的政治妥协性和软弱性决定的,若此事发生在明朝,明朝一定不会向藩镇妥协。
《最后一头战象》课文解析及答案
《最后一头战象》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以时间为序,扣住四个感人的片段:“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把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严记叙下来。 1、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真的是没有想到,一件象鞍竟然使急躁的嘎羧顿时安静下来!作者对嘎羧动作、神情的描写,细腻生动,寥寥几笔却清晰地表达出一头英勇的战象积淀在心中的深沉的感情:“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的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 2、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象鞍破旧,却仍然凝重华贵;嘎羧年迈,却仍然英武豪迈!二十六个春秋,弹指一挥间,而今,战火不再,血腥不再,但积满灰尘的象鞍上记载着凝重的历史,记载着嘎羧的英勇;纷乱不再,年轻不再,但垂暮的英雄,博大的胸怀仍在,勃勃的雄心仍在!对称的并列句式增强了语势,此句通过对象鞍和嘎羧的简练描绘,深情地赞颂了嘎羧的英雄形象与气概。 3、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久久凝望”里,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战象们驮着抗日健儿,冒着枪林弹雨,排山倒海般地冲向侵略者;日寇鬼哭狼嚎,丢盔弃甲;英勇的战象和抗日将士也纷纷中弹跌倒在江里。“亲了又亲”的礁石,也许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也许是曾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之地;“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嘎羧在深情呼唤战友们的灵魂,也许在诉说它对战友的深深怀念,也许在告诉战友,它也将来陪伴它们……这样的悲壮,这样的深情,这仅仅是一头战象吗?这是一位让人满怀敬仰的英雄,这是一位让人饮泪歌颂的英雄! 4、土坑约有三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有谁能如此坦然地面对死亡?有谁能如此完美地走完一生?嘎羧静静地为自己挖掘了墓地,静静地躺在那里,那“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的眼睛,让人揣想:它在告诉我们历史不能忘怀吗?它在期盼和平吗?…… 5、它死了。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 嘎羧走了。从垂暮时的焦躁不安到重披战甲的英武,从重临旧地到安葬自己,我们渐渐读懂了嘎羧的心,它忘不了这片曾经洒过热血的土地,忘不了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这是一头战象的善良与忠诚!它虽然只是一头象,却具有高尚的情怀,这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值得我们深深思索啊!
《最后一头战象》课文解析及答案
解析,是一个汉语词语,即剖析;深入分析;拆解分析。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最后一头战象》课文解析及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后一头战象》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以时间为序,扣住四个感人的片段:“英雄垂暮”、重披战甲“、”凭吊战场“、”庄严归去“,把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严记叙下来。
1、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真的是没有想到,一件象鞍竟然使急躁的嘎羧顿时安静下来!作者对嘎羧动作、神情的描写,细腻生动,寥寥几笔却清晰地表达出一头英勇的战象积淀在心中的深沉的感情:“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的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
2、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象鞍破旧,却仍然凝重华贵;嘎羧年迈,却仍然英武豪迈!二十六个春秋,弹指一挥间,而今,战火不再,血腥不再,但积满灰尘的象鞍上记载着凝重的历史,记载着嘎羧的英勇;纷乱不再,年轻不再,但垂暮的英雄,博大的胸怀仍在,勃勃的雄心仍在!对称的并列句式增强了语势,此句通过对象鞍和嘎羧的简练描绘,深情地赞颂了嘎羧的.英雄形象与气概。
3、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久久凝望”里,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战象们驮着抗日健儿,冒着枪林弹雨,排山倒海般地冲向侵略者;日寇鬼哭狼嚎,丢盔弃甲;英勇的战象和抗日将士也纷纷中弹跌倒在江里。“亲了又亲”的礁石,也许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也许是曾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之地;“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嘎羧在深情呼唤战友们的灵魂,也许在诉说它对战友的深深怀念,也许在告诉战友,它也将来陪伴它们……这样的悲壮,这样的深情,这仅仅是一头战象吗?这是一位让人满怀敬仰的英雄,这是一位让人饮泪歌颂的英雄!
4、土坑约有三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有谁能如此坦然地面对死亡?有谁能如此完美地走完一生?嘎羧静静地为自己挖掘了墓地,静静地躺在那里,那“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的眼睛,让人揣想:它在告诉我们历史不能忘怀吗?它在期盼和平吗?……
5、它死了。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
嘎羧走了。从垂暮时的焦躁不安到重披战甲的英武,从重临旧地到安葬自己,我们渐渐读懂了嘎羧的心,它忘不了这片曾经洒过热血的土地,忘不了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这是一头战象的善良与忠诚!它虽然只是一头象,却具有高尚的情怀,这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值得我们深深思索啊!
画蛇添足的意思是什么? 寓意是什么?
画蛇添足: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画蛇添足 (发音 huà shé tiān zú)
【解 释】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
【出 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用 法】 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
【示 例】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他想接上去说,又觉得是~,只好惋惜地坐着没动.”
【近义词】 徒劳无功、多此一举
【反义词】 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灯 谜】 巳
【典 故】
故事发生在古代楚国.有一家人家祭祀祖宗.仪式完毕后,把剩下的一壶酒,赏给手下的办事人员喝.人多酒少,很难分配.这几个人就商量分酒的办法.有个人说:“一壶酒分给几个人喝,太少了.要喝就喝个痛快.给一个人喝才过瘾呢!”大家都这样想,可是谁也不肯放弃这个权利.另一个提议说:“这样吧,让我们来个画蛇比赛.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完,谁就喝这壶酒.”大伙儿都赞成这个办法.于是每个人折了一根树枝,同时开始画起来.有一个人画得最快,转眼之间,把蛇画好了.他左手抓过酒壶,得意地看看同伴,心想,他们要赶上我还差得远哩.便洋洋自得地说:“我再给蛇添上几只脚,也能比你们先画完.”正当他画第二只脚的时候,另一个人把蛇画完了.他一把夺过酒壶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画的根本就不是蛇.还是我先画完,酒应当归我喝.” 添画蛇脚的人无话可说,只好咽着唾沫,看别人喝酒.
[提示]
画蛇,就要象一条蛇;添上脚,就成了“四不象”.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不节外生技.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原文]
楚有祠者①,踢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谓曰③:“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⑤,子安能为之足⑥?”遂饮其
酒⑦.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⑧.——《战国策》
[注释]
①祠(cí)——春祭.
②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相谓——互相商量.
④引酒——拿过酒杯.引,取过来.且——将要.
⑤固——本来.
⑥子——对人的尊称.安——怎么.
⑦遂——就.
⑧亡——失去.
示例 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也.(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
英文: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ruin the effect by adding sth.superfluous 蛇本来没有脚有人却给它加上脚,故事见《战国策·齐策二》.比喻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例: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三国演义》
上一篇:印度专家劝告新德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