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弓强弩
历史上最强劲的弩:三弓床弩
历史上最强劲的弩:三弓床弩北宋的《武经总要》载有多种多弓床弩,其中最为强劲的三弓床弩又称“八牛弩”,需百余人绞轴张弦,箭矢“木干铁翎”世称“一枪三剑箭”,大概状如标枪,三片铁翎就像三把剑一样。床弩也可发射“踏橛箭”,成排成行地钉在城墙上。攻城兵士藉以攀缘而上。床弩又称床子弩,在中国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是把普通弩大型化,装在发射台或车辆上,为一种大型的特殊弩,床弩的主要使用目的是攻城。宋人通称弩炮为“床弩”或“床子弩”。一架弩炮往往联装两张弓或三张弓,利用多弓的合力发射箭矢,劲力胜于前代。据今人的分析研究,多弓床弩的结构非常巧妙,弓弦的张设可能利用了滑轮。据《武经总要》记载,弓弩的瞄准和击发都有专人负责,需用大力士使用巨型斧头扣动扳机。使用床弩的士兵,在宋军中是专门的一类,称为“床子弩手”。景德元年澶渊之战,宋军在城头安设床子弩。辽军攻城。守弩兵士惊,匆忙中击牙发弩,箭矢雷动而出,不意正中辽军阵内的主将萧挞凛,登时毙命,辽人因主将殒命,无心恋战,遂与北宋议和,双方遂签订了著名的“澶渊之盟”。北宋开宝年间(公元968-975年),魏不曾对床弩作了改进,射程又大为提高。《宋史·魏丕传》记:“旧床子弩射止七百步令丕增造至千步。”宋代-步合1.536米,千步有1536米,这是古代射远武器所达到的射程最高纪录之一。在西方,罗马人的弩多用与狩猎,直到11世纪十字军东征时,弩才发挥出较大的作用,而其三弓弩的出现,比中国更是晚了有5个多世纪,且射程也只有中国三弓床弩的三分之一。
三弓床弩
兵器-三弓床弩简介三弓床弩,又称“八牛弩”,箭矢以坚硬的木头为箭杆,以铁片为翎,世称“一枪三剑箭”,床弩也可发射“踏橛箭”,发射的时候蔚为壮观,箭支有如标枪,近距离发射可以直接钉入到城墙里面,齐射的时候,成排成行的踏橛箭牢牢地钉入城墙,攻城兵士可以藉此攀缘而上。唐宋时期,弩炮被广泛用于攻守城作战。唐人称弩炮为“绞车弩”或“车弩”。杜佑《通典》卷一四九说:“今有纹车弩,中七百步,攻城拔垒用之。”同书卷一六0又详细描述了其结构:在架了安装“十二石”强弩,以轴转车(即绞车)张弦开弓,弩臂上有七条矢道,居中的矢道搁一枝巨箭,“长三尺五寸”,“粗五寸”,以铁叶为翎,左右各放三枝略小的箭矢,诸箭一发齐起,“所中城垒无不摧毁,楼橹亦颠坠”(也见李筌《太白阴经》卷四)。北宋时期:宋人通称弩炮为“床弩”或“床子弩”。其时一架弩炮往往联装两张弓或三张弓,利用多弓的合力发射箭矢,劲力胜于前代。据今人的分析研究,多弓床弩的结构非常巧妙,弓弦的张设可能利用了滑轮。北宋的《武经总要》载有多种多弓床弩,其中最为强劲的三弓床弩又称“八牛弩”,需百余人绞轴张弦,箭矢“木干铁翎”世称“一枪三剑箭”,大概状如标枪,三片铁翎就像三把剑一样。床弩也可发射“踏橛箭”,成排成行地钉在城墙上。攻城兵士藉以攀缘而上。北宋开宝年间(公元968-975年),魏丕曾对床弩作了改进,射程又大为提高。《宋史·魏丕传》记:“旧床子弩射止七百步,令丕增造至千步。”宋代一步合1.536米,千步有1536米,这是古代射远武器所达到的射程最高纪录之一。据《武经总要》记载,瞄准和击发都有专人负责,需用大力士使用巨型斧头扣动扳机。使用床弩的士兵,在宋军中是专门的一类,称为“床子弩手”。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战,宋军在城头安设床子弩。辽军攻城。守弩兵士惊,匆忙中击牙发弩,箭矢雷动而出,不意正中辽军阵内的主将萧挞凛,登时毙命,辽人因主将殒命,无心恋战,遂与北宋议和。南宋时期,中国的床弩也传播到了印度**。今天在柬埔寨著名的吴哥窟中,我们还能够见到那个时代遗留下来的占婆人使用床弩作战的石雕图像。占婆人的一个创造是把多弓床弩架设于大象的背上。灭亡了宋朝的蒙古军则大力搜罗宋军中的床子弩手来他们服务。当蒙古军西征的时候,他们就大量使用了汉族匠师制造而且也由汉人操纵的床弩。波斯史家志费尼在其名著《世界征服者史》中记叙1256年旭烈兀汗攻克位于厄尔布尔士山的坚固的穆斯林城堡麦门底司时,曾有这样的描写:“当无策可施时,契丹(按指汉地)匠人制造的一种牛弩,其射程为2500步,被对准那些蠢货。流星似的射弹烧伤了魔鬼般的异教徒的许多士兵……”阿拉伯人称床弩为牛弩,应是源于汉人固有的“八牛弩”一类名称。据认为,阿拉伯的2500步约合一公里。这时,床弩显然已被用于发射燃烧性的火器,它有可能是一些燃烧性的球弹,也有可能是箭端绑缚纵火物或火药球的火箭。宋代兵书《行军须知》中就记载:“用床子弩放火箭及火炮烧填濠柴草。”火炮是宋人对燃烧性球弹的习称。(文转)床弩又称床子弩,在中国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是把普通弩大型化,装在发射台或车辆上,为一种大型的特殊弩。床弩的主要使用目的是攻城。据《武经总要》记载宋朝军队中共有六种床弩。典型的中国床子弩使用绞车拉动弓弦,操作士兵达7名,根据宋人记载的最高射程约合现在的1500米。根据史料记载,辽军将领萧挞凛便是被600多米外宋军阵地的两米巨箭射杀,最终双方签订著名的“澶渊之盟”。在西方也有出现过构造类似的Ballista,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时代。古罗马军队使用的古罗马床弩有分大型与小型,小型的古罗马床弩又称作蝎弩。
中国历史上最强的弓弩是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最强的弓弩是是什么?射程有多远?威力如何?神臂弓,或叫神臂弩。北宋神宗时期发明的弓弩,是宋军弩手制式兵器之一,史载,神臂弓有三尺三长的弓身和二尺五长的弓弦,射程非常可观,可以达到二百四十多步,是当时北宋拒敌最有利的武器。神臂弓虽然被称作弓,实际上更接近于偏架单兵弩,和一般的弩不同,它前面有一个马镫状的踏脚,有助于弓手张弦开弓。神臂弓射程有多远呢?宋史载“射三百四十余步”,这里的“三”应该为“二”,大量宋史料文献可作为旁证。按照计算,1步约等于5宋尺,1宋尺约为31厘米,则1步约等于155厘米,即1米5左右,综合算下来,神臂弓的射程能达到370多米。在370米内能“入榆木半笴”,意思是,箭杆能刺入木头一半。箭杆有多长呢?虽然文献里没有明确说出来,我们根据“弓之身三尺有二寸”的信息,可以推断箭杆至少有5寸以上。设想一下,神臂弓能在370多米的射程,入榆木靶六厘米以上,威力远超诸葛弩,而这还只是神臂弓的有效射程,而非最大射程。神臂弓的威力也不容小觑。南宋初期,金军进攻川蜀,为了抵御宋军的神臂弓,金人往往要穿上两层铁甲才敢上战场。即便如此,在中近距离下,神臂弓依然能击穿者两层铁甲,金人将领孛堇想出“以汉技制汉”的法子,组织一支由5000汉人组成的军队,学习神臂弓,检阅那天,孛堇命射巨石,5000神臂弓齐射后,岩石碎成粉末,孛堇惊吓不已,立刻解散了这支部队。此外,神臂弓还升级到发展型克敌弓,射程达到惊人的360步,即560米,能贯穿7层皮甲,威力几乎超越了现代的步枪,也正是因为神臂弓,死守蜀地的宋西军多次重挫金军,为风雨飘摇的南宋赢得了喘息时间。
古代冷兵器之王——弩
古代冷兵器之王——弩在古代战场上它是冷兵器之王,不仅射程远,而且杀伤力大,是两军对垒先发制敌之利器。它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发明,也是古代军队必备的常规武器之一。弩的使用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弩的类别很多,尺寸也不同,小至手枪那么大,大到如大炮一样大小,它最大射程可达1000多米,小型手提弩射程为500米左右,在马背上也可射出300米。它的结构非常复杂,由滑膛、曲柄、瞄准器、扳机等装置组成。但毫无疑问,通过对弩的形状及射击原理的研究,人们一致认为弩的制作来自于原始居民用以捕杀猎物的弹弓夹子。关于弩的发明,在公元前540——529年,历史上曾有过楚琴氏造弩之说,并把它传给了楚国三候,三候又传给了灵王。但从文献来看,有关弩的最早文字记载来自《孙子兵法》:“势如强弩,节如发机”,可见当时弩已在军队中普遍使用。孙膑也曾记录了在公元前4世纪,“万弩具发”战胜庞涓军队的壮景,说明了弩在赢得那场马陵战役的胜利中起的关键作用。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就有5万名弩射手,太子梁王掌管的弩机就有几十万副。由此可见,在秦朝已具备了成批生产复杂机械装置的能力。一位外国学者曾说,弩的触发装置几乎和现代步枪的枪栓一样复杂,只有那些技术上很过硬的技工才能仿制出来。在生产力相当落后的古代社会,中国人是如何制造出这样复杂的武器的呢?弩,虽然在我国古代战争中运用非常普遍,但考古发掘出土的弩并不多。比较完整是1952年湖南长沙扫把塘战国楚墓中出土的一件弩,另一件是2002年湖北枣阳九连墩战国楚墓中出土的一件弩。从这两件弩的结构特点分析,人们认为古代的弩为可拆装式的。古代工匠们,在制造弩时首先铸造出各部位所需要的零件,然后经过加工再配装起来。分工制作也是那时的一个特点,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可保证质量。这一点从出土大多数弩的触发装置上都刻有制作者的名字,得到了验证。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我国古代青铜的使用,从战国开始弩的青铜触发装置也随之出现。这使弩从根本上发生了质的飞跃。在一寸长一寸强的冷兵器时代,弩可以实现远距离攻击敌人的目的,弩在古时军事上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正如学者林沄教授认为:“在火药武器发明以前, 弩堪称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宋、元时期,弩的使用不仅再作为一种单兵武器,单独建制的弩军开始出现,这使得弩在制约骑兵上的功效倍增。宋朝还改变了唐朝时期的用弩防御,只用于远攻,而不用于短兵相接的用弩战略。据《宋史》记载:皇祐四年, 河北、河东、陕西都总管司言,郭谘所造独辕冲阵无敌流星弩, 可以备军阵之用。诏弓弩院如样制之。除谘为鄜延路钤辖, 许置弩五百, 募土民教之。既成, 经略夏安期言其便, 诏立独辕弩军。通过史料可知, 宋仁宗时期, 郭谘制作冲阵无敌流星弩, 可以用于军阵之中。弩制成之后, 宋政府招募当地百姓成为弩手, 并建立了一支军队。宋朝的弩手军主要集中设置于边境地区,只用步兵, 多屯弩手, 大者万卒, 小者千人。元代统一中原后从军制看, 金朝弩军建制被保留下来。元朝的弩军同样分中央系统和地方系统。中央弩军属禁军, 地方弩军隶属地方行院, 最终统归枢密院调配。据《元史》记载:元朝的左卫、右卫、前卫、后卫和中卫之下皆有一弩军千户, 秩正五品, 并设置达鲁花赤、千户各一员、弹压二员、百户十员, 左卫率府和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之下分别设置弩军千户所一个。以这两朝为例,弩军在戍守边境和维护地方治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弩曾两度由中国传入欧洲,但由于制造技术方面的限制和欧洲人对弩的恐惧,并未得到广泛的使用。公元11世纪,当欧洲拜占廷人看到第一支弩射出的箭,击中石墙后就全部嵌进去了时,惊恐万分,他们认为这是一种魔鬼似的武器。此外,弩的格栅瞄准器也是公元1世纪由中国人发明出来的。它和现代的照相机和高射炮中使用的瞄准器类似。后来我们聪明的老祖先还发明了可以连射的连发弩。
冷兵器时代的武器之王——弩
冷兵器时代的武器之王——弩古代的冷兵器时代,武器装备也是多种多样,予、锤、弓、弩、鞭、锏、剑、戟、刀、枪、等诸多兵器,然而众多兵器排行中,弩可谓排名第一。固打仗的时候,有强兵硬弩之说,可见弩在古代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弩区别于弓,弓需要强大的臂力,而弩只需要上弦就可以了。易上手、操作简单;固定的床弩或者手拿的弩机,稳定性比较强,瞄准的精确度比较高;可以连发的弩机更是增加了杀伤力和火力覆盖面积;单兵作战手拿弩机,在战斗中更是增加了士兵的战斗力。弩根据使用情况,可以分为单人使用的手持弩和攻城和守城用的强弩。弩最早相传为皇帝所造,不需要强大的人力,劲大射程远,多用于捕猎,此时的弩应该是比较简单的,略区别于弓,而到了春秋时期,弩已经成为了常见的兵器在使用,还做为战略的物资。到了战国时期弩在军事应用中更是广泛使用,这时候的弩可以射程在100步,马陵之战,孙膑就以“万弩俱发”的突袭形式,战胜了庞涓的大军。到了战国晚期已经发展到可以射程到600步了。从秦始皇陵出土的铜弩更是可以肯定,战车上已经配备了硬弩,更是增加了机动性。到了汉代,弩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用于测距瞄准的刻度,更是提高了弩的命中率。汉朝名将李广,在对匈奴对战中更是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使用弩射杀敌方将领,扭转了战局,此时的弩射程已经可以达到了400米。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更是改进了连弩,史称“诸葛连弩”,可以一次性发射10支箭,后期再弩的改进中更是对射程的要求,逐渐弩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宋代,弩床的发展已经相当于现在的狙击步枪。宋氏记载,宋辽两国交战,辽将萧达凛被宋军用床弩以400米开外的距离给射杀掉了,威慑三军。根据宋史记载床弩最大的射程有1500米。直到明朝火器得到了发展,明朝时期更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只用火器的战略部队,明朝后期更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火器。火器的射程和威力逐渐超过了弩,弩逐渐退出了战争的历史舞台。现代弩成为了景区、猎场和射击场、俱乐部等场所的娱乐设施和射击比赛的专业设施。
在宋朝对抗骑兵的大杀器“弓弩”是怎样发挥到极致的?
宋朝自建国始,身边就围着一群熊孩子,辽、西夏、吐蕃和后来居上的金、蒙古,个个都是马上民族。而宋朝既失去了燕云十六州,作为战略屏障,也没有了养马牧场,必须另辟蹊径开发“黑科技”,对抗蜂拥而至的骑兵,维持国祚,保境安民。骑兵机动性高、冲击力强,是步兵的克星。只有在远距离消灭骑兵,才能确保自身安全。经过短时间培训的弓弩手,在一场战争中,用廉价的箭射倒长时间专业训练的骑兵,性价比是相当高的。“箭如雨下”不仅能远距离打击骑兵,还能从心理上瓦解对手的意志。上图_ 北宋与周边的形势图上图_ 南宋与周边的形势图因此,宋朝的弓弩成为冷兵器时代的AK-47,达到以步制骑的目的。那宋朝哪些类型的弓弩在实战中对骑兵杀伤力较大?宋军又是如何培养弓弩手的呢?神臂弓熙宁初年,宦官张若水进献了神臂弓。神宗对此十分重视,亲临廷和殿观摩,“置铁甲七十步,俾卫士射,未有中者。若水自请射,连中彻札。”宋朝一步约有1.536米,70步相当于107米,神臂弓在这么远距离依然可以射透铁甲。要知道一般自卫手枪的射击距离只有50米。这并不是神臂弓真正的实力。《宋史·兵志》中,神臂弓“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长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长数寸,射三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笴。”在522米外,射进榆树半支箭,只有步枪才能有这么大的威力。南宋时期,神臂弓金朝名将完颜宗弼对神臂弓印象深刻,他在《遗行府四帅书》中,认为“吾昔南征,目见宋用军器,大妙者不过神臂弓,次者重斧,外无所畏,今付样造之。”上图_ 神臂弓,又称神臂弩,北宋神宗时发明上图_ 神臂弓神臂弓的出色表现,成为宋朝的御敌神器。在战场上,“宋军拒金,多倚此为利器。军法不得遗失一具,或败不能携,则宁碎之,防敌得其机轮仿制也”,有了这项军规,如今很难见到神臂弓的实物了。为了保护这种独门绝技,宋朝规定个人不能私造、私学神臂弓,士兵使用神臂弓时,因操作不当造成神臂弓损坏,将予以重罚。由于秘而不宣的制作工艺,导致神臂弓逐渐失传,成为一个不解之谜。克敌弓南宋绍兴年间,名将韩世忠进一步改进了神臂弓,推出了克敌弓。它能“一人挽之,而射可及三百六十步”,克敌弓的射击距离更远,达到了553米,从威力上看,“每射铁马,一发应弦而倒”,金朝的“铁浮屠”和“拐子马”等重装骑兵,克敌弓能一箭射穿铁甲,果然名不虚传,威力十足。上图_ 北宋《大驾卤簿图书》中的 弓弩军队让辽朝震动的三弓八牛弩神臂弓和克敌弓并不是宋军中射程最远的武器,弩才是射程的王者。宋弩分为手弩和床弩两种,手弩又有踏张弩和腰弩两类。手弩轻便灵活,适合野战,床弩体积巨大,不易搬动。而踏张弩和腰弩,分别是借助双足和腰腹的力量,为弩箭提供更充足的蓄能。床弩在冷兵器时代,绝对是骑兵的噩梦,称得上战场的死神。北宋初年,宋太祖“尝令试床子弩于近郊外,矢及七百步,又令别造千步弩试之,矢及三里”。此时的床弩射程已经达到了1075米,然而,宋太祖对此并不满意,下令对床弩继续升级改进。上图_ 三弓床弩 原理图上图_ 三弓床弩,又称“八牛弩”开宝年间,魏丕将三张巨弓结合在一个四脚木架,以硬木为杆,铁片为翎,用百人绞轴张弦,由专人进行瞄准,最后由大力士用巨斧击发床弩。经过改进,“旧床子弩射止七百步,令丕增造至千步”,“三弓八牛弩”由此诞生。新一代的床弩射程达到了1536米,这已经是现代狙击枪才能达到的距离了,这也是冷兵器时代所能达到的极限。三弓八牛弩发射的箭矢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称为“一枪三箭翎”,状如长枪,附有铁翎,与其说它射的是箭矢,不如说是铁枪。第二种是“踏橛箭”,发射后成排成行地钉入砖石,宋兵籍此蚁附,登高杀敌。第三种是斗子箭,“又有系铁斗于弦上,斗中著常箭数十只,凡一发,可中数十人,世谓之斗子箭,亦云寒鸦箭,言矢之纷散如鸦飞也”,杀伤力由点变面,着实骇人。景德元年(1004年)正月,辽军南下,攻城掠地,在澶州(今今河南濮阳西)与宋军相持。辽军主帅萧挞凛率数十骑,在澶州城下窥探宋军虚实。宋将张环果断用床弩射击,萧挞凛头部中箭,当场毙命。辽朝震动,心有余悸,与北宋达成了“澶渊之盟”,两国此后百余年未爆发大规模战争。可以说,一支弩箭奠定了宋辽百年和平。上图_ 宋军实战中的 三弓床弩造箭作坊的兴起和弓弩手的培养有强弓劲弩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箭矢,维持正常的战斗力。北宋初年,就成立了“弓弩造箭院”,这家官办兵工厂每年至少造箭1650万支,这还不算各州所属的“作院”、“都作院”以及民间作坊造箭的数量。以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为例,这一年并没有爆发战争,宋军依然消耗了5000万支箭。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诏颁河北渚军教阅法,凡弓分三等,九斗为第一,八斗为第二,七斗为第三;弩分三等,二石七斗为第一,二石四斗为第二,二石一斗为第三。”宋朝一斗约等于6.4公斤,一石约等于60公斤,北宋中期三流弓箭手的臂力也要44.8公斤,弩手的要求就更高了。要知道奥运会射箭项目,弓弦的最大拉力也不过45公斤而已,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到南宋光宗时期,“殿、步司诸军弓箭手带甲,六十步射一石二斗力,箭十二,六箭中垛为本等;弩手带甲,百步射四石力,箭十二,五箭中垛为本等。”弓箭手在92米之外,用126.4公斤的臂力,射十二箭,中六箭才能算合格。这不仅对体力提出了要求,更是对技巧的考验。上图_ 神臂弓 和 箭对于弓弩的短板,宋军如何应对弓弩虽然威力大,射程远,不过间隔时间长。“然张迟,难以应卒,临敌不过三发、四发,而短兵已接”。宋军主要采取了三种战术:一是轮射,弓弩手分三排,一排射击,二排准备,三排张弦,变换阵型,周而复始,箭矢不绝。二是专射,由射术最好的射手站在最前排,第二个士兵专门递弩,第三个士兵负责张弓搭箭,同样能达到不断打击敌人的目的。三是叠阵,由南宋名将吴璘创立,“每战,以长枪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强弓,次强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约贼相搏至百步内,则神臂先发;七十步,强弓并发;次阵如之。凡阵,以拒马为限,铁钩相连,俟其伤则更代之。”这种战术不是简单的弓弩累加,而是多兵种协调作战,是军官临场挥能力和士兵训练水平的综合体现。上图_ 弓弩手分三排进行实战弓弩是对抗骑兵的大杀器,“虏人最怕弩箭,中则贯马腹,穿重铠”,弓弩虽然强劲,不过没有骑兵的机动性。“中国之兵,步多骑少,骑兵利平,步兵利险”,没有地利优势的宋朝,面对异族骑兵的肆意践踏,防不胜防,疲于应付,只能感叹“马者,兵之大也,边庭之所以常取胜中国者也”。宋朝又没有北方和西北的良马供应,服役的战马在数量和质量上,无法和辽、女真、蒙古、党项等民族抗衡。唯有热火器出现,才能真正克制了骑兵的突击。可惜,宋朝没有等到那一天。
对抗骑兵的武器“弓弩”,在宋朝被开发到极致,到底有多厉害?
在我国历史上,战争居多,一个国家要想不被灭亡,那就需要强军强国,不断制造强悍的武器来抵御侵略。大家都知道宋朝从建国开始就十分缺少马匹,只有牛羊这类不能参与作战的动物,但宋朝周围却有着辽、西夏、吐蕃、金、蒙古众多敌对势力,他们个个都是马上民族。面对骑兵,宋朝只能另想办法才能保家卫国,所以弓弩这一武器就应用而生了。由于宋朝自身物质条件的不足,使得弓弩成为抵御骑兵的首要武器。大家都知道骑兵有了马的帮助,机动性十分的高、耐久力十分的强,这对于缺少骑兵的宋朝可是大大的不利。所以他们就想办法从远距离就消灭骑兵,使得他们攻不进来,才能确保自身安全。所以宋朝军队注重培养弓弩手。这些弓弩手只需在远处不断发射弩箭,就能使对方死伤惨重,这就使得宋朝有了自保之力,免受游牧民族的侵略。弓弩可是天克骑兵的武器,这使得弓弩成为宋朝最看重的武器,由此人们不断改进,不断研发,使得弓弩的威力不断提升,在宋朝发展壮大。熙宁初年,宦官张若水进献了神臂弓。宋神宗对此十分重视,这把弓弩射程大概有100米,在这么远距离依然可以射透铁甲。随着战争的需要,弓弩供不应求,也正是这样,使得弓弩不断改进,被发展到了极致。由于宋朝有弓弩,使得其他侵略势力开始防范,给士兵的穿更厚的铁甲,这就迫使宋朝研发杀伤力更强的弓弩。据史料记载,杀伤力最强的神臂弓能射500多米,在那么的距离下竟还能将箭射到树里,可见这一武器有多么强悍了。更有甚者,后面又出现了克敌弓,威力更是不容小觑。弓弩的发展使得宋朝有了抵御侵略的筹码,弓弩在宋朝被开发到极致。紧接着,大型的弓弩———三弓八牛弩就又应用而生了,大型的车弩威力更是巨大,弩的发展壮大使得廖大惊失色。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有智慧果真不假。我们现代的弩也是受宋朝的弓弩启发而得来的。
冷兵器时代的兵器之王——弩
冷兵器时代的兵器之王——弩古代的冷兵器时代,武器装备也是多种多样,矛、锤、弓、弩、鞭、锏、剑、戟、刀、枪、等诸多兵器,然而众多兵器排行中,弩可谓排名第一。固打仗的时候,有强兵硬弩之说。可见弩在古代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弩区别于弓,弓需要强大的臂力,而弩只需要上弦就可以了。易上手、操作简单;固定的床弩或者手拿的弩机,稳定性比较强,瞄准的精确度比较高;可以连发的弩机更是增加了杀伤力和火力覆盖面积;单兵作战手拿弩机,在战斗中更是增加了士兵的战斗力。弩根据使用情况可以分为单人使用的手持弩和攻城和守城用的强弩。弩最早相传为皇帝所造,不需要强大的人力,劲大射程远,多用于捕猎。此时的弩应该是比较简单的,略区别于弓。而到了春秋时期,弩已经成为了常见的兵器在使用,还做为战略的物资。到了战国时期弩在军事应用中更是广泛使用,这时候的弩可以射程在100步,马陵之战,孙膑就以“万弩俱发”的突袭形式,战胜了庞涓的大军。到了战国晚期已经发展到可以射程到600步了。从秦始皇陵出土的铜弩更是可以肯定,战车上已经配备了硬弩,更是增加了机动性。到了汉代,弩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用于测距瞄准的刻度,更是提高了弩的命中率。汉朝名将李广,在对匈奴对战中更是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使用弩射杀敌方将领,扭转了战局,此时的弩射程已经可以达到了400米。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更是改进了连弩,史称“诸葛连弩”,可以一次性发射10支箭。后期再弩的改进中更是对射程的要求,逐渐弩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宋代,弩床的发展已经相当于现在的狙击步枪。宋氏记载,宋辽两国交战,辽将萧挞凛被宋军用床弩以400米开外的距离给射杀掉了,威慑三军。根据宋史记载床弩最大的射程有1500米。直到明朝火器得到了发展,明朝时期更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只用火器的战略部队,明朝后期更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火器。火器的射程和威力逐渐超过了弩,弩逐渐退出了战争的历史舞台。现代弩成为了景区、猎场和射击场、俱乐部等场所的娱乐设施和射击比赛的专业设施。
大家觉得弩炮和三弓床弩哪个更厉害
简单来说,弩炮的射程更远、威力更强。
床弩的则较为轻便,造价较低(都是相对于弩炮来说)
要是不计算性价比的话,弩炮肯定比床弩好用,哪怕是在野战中(床弩虽说比弩炮轻便,在野战中也是不易转换位置的,顶多是战前布置的比弩炮快。而事实上这两者也极少出现在野战中)
弩炮,虽说带一个弩字,但它和床弩不同,射的可不是大号的‘箭’,而是石弹,说是弩炮,其实就是一种小型的弩结构投石机,威力自然远胜于床弩。
同样的,因为结构更大更复杂,所以质量更重。
后来不用嘛...因为结构复杂制造不易,造价还高,再加上有更好的投石武器出现,自然就被抛弃了。
宋辽战争的最后一次作战有什么意义?
宋辽战争的最后一次作战有什么意义?对于这个问题,相信大家都有很多的疑问,因为我们都知道,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经处于一个非常安定的阶段了,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生活的和平年代,已经没有那么多的战争了。我们不知道的是,在古代的时候,还是有很多的战争的,每个朝代的变更,以及交替,都会发生很多的战争,战争让朝代更替,让皇帝更有所作为。当然了,攻下江山容易,守护江山比较难,因此,在我们现实的社会中,我们也明白这个道理。当然了,我们对于宋辽战争也是比较熟悉的,也是相当熟悉的。在宋辽战争中,这一次作战的意义是非常长远的。宋辽战争是一个非常有纪念意义的战争,也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战争。不过,这一场宋辽战争对于当时的社会有很大的影响,有很大的以及长远的意义。那么,对于这次宋辽战争的意义,对于当时社会战争有什么深远的影响呢?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吧。宋辽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是澶渊之盟,在这一次战争之后,宋辽之战最后产生了结果。也就是说,宋辽战争的结束就是澶渊之盟。此次战役也就是意味着整个宋辽战争的一个结束点,此次的战争全部结束,也出现了一个结果,那就是,最终是宋朝战败,宋朝也是在这个盟约之下,和辽和解。宋辽最终和解就是最终的结果,就是宋朝向辽送去盟书,两个国家就此正式和解。因此,我们所说的最后这一次盟约,也正是意味着,宋辽之战的一个和解,两个国家之间的和解,这场盟约和解是非常重要的。
宋辽战争最后结果
宋辽战争爆发的背景介绍 宋辽战争伤亡 宋辽战争最后结果宋辽战争,一般是指自979年宋朝北伐以来,终于1004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的一系列宋辽间以燕云地区领地争端为主的长期战争。背景五代后唐清泰末,辽(契丹)帝耶律德光扶植石敬瑭攻灭后唐称后晋皇帝后,从石晋王朝攫取了幽云十六州(今北京至山西大同地区)之地并以此为基地,不断袭掠中原。后周建国初,辽又扶植北汉政权割据河东(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晋源镇),作为附庸以屏蔽燕云。后周显德七年(辽应历十年,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代周称帝,建北宋后,辽继续支持北汉与宋抗衡。时南方尚存有吴越、南唐、荆南、南汉、后蜀等独立割据政权。为实现统一,赵匡胤在实施先南后北进军方略过程中,曾寻机分兵攻取北汉,试图铲除辽附庸,以便收复燕云,但每次进攻均遭辽援军阻挠而未果。乾德二年(964年),宋攻北汉辽州(治辽山,今山西左权),辽遣耶律挞烈率军6万往援,是宋辽之间首次大规模作战。开宝元年(968年)至二年,宋再次攻北汉,兵围太原,辽又出兵援北汉,被宋军击退。直至开宝末年,不仅未能灭北汉,反使宋辽间冲突迭起,矛盾日深。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南方统一大局已定,遂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亲率大军攻北汉。先败辽援军,继破太原灭亡北汉,为进取燕云创造了条件。自此,开始了长达25年余的宋辽战争。北宋伐辽979年,即位不久的宋太宗赵光义决定挥师北伐,一举灭掉十国中苟延残喘的北汉政权。辽朝援兵失利,导致宋军攻破太原,灭掉北汉。宋太宗认为辽军实力不强,不足畏惧,不顾大军疲劳,决定挟灭北汉之余威兴师伐辽。六月,宋太宗御驾亲征,率10万大军杀进河北,意图收复中原在后晋时期失去的幽云十六州。宋军在突破辽军在沙河的防线后兵围幽州,但守将韩延徽顽强抵抗,宋军久攻不下。此时辽北院大王耶律休哥和南院大王耶律斜轸率援兵前来,引诱宋军北进,大败之于高梁河,宋军死伤惨重,太宗皇帝差点被活捉,幸亏大将杨业赶来救出才得以身免。九月,辽景宗耶律贤派兵攻击北宋,在满城之战中战败。次年又在雁门之战败给杨业,而杨业则由此树立了自己“杨无敌”的英名。但北宋又在冬天的瓦桥关之战中败给辽景宗率领的军队。986年,宋太宗乘辽圣宗刚刚即位之机兵分三路,二次伐辽,史称雍熙北伐。北宋东路军孤军深入,被辽军击溃。辽军随即反击其他两路宋军,收复失地,在陈家谷之战中更是俘虏宿敌杨业,大获全胜。几年后宋太宗因在高梁河得到的箭伤发作而病逝,北宋转为守势。澶渊之盟1004年,辽圣宗和承天太后萧绰亲征南伐,宋真宗恐惧之下决定逃跑,宰相寇准劝住后才罢休。在寇准的建议下,宋真宗亲自前往黄河边上的澶州与辽军对峙。战斗中辽军名将萧挞凛被宋军的床子弩射杀,辽军士气低落。于是萧太后决定与宋议和,达成澶渊之盟。条约中规定宋辽为兄弟之国,宋每年向辽提供银十万两及绢二十万匹,并确定以白沟河为边界。此后宋辽近一百年没有大规模战事。宣和北伐辽圣宗病逝后,辽朝日益衰落,此时强大的女真族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中崛起。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向辽开战,并很快攻破上京。宋徽宗不顾与辽多年修好,与金签订海上之盟,联金伐辽,但宋军的精锐部队西军被镇守辽南京的耶律大石歼灭,宣和北伐以北宋的大败结束。南京之战中宋军的软弱被金军发现,为后来的靖康之变埋下后患。1125年,大金第二代皇帝金太宗攻灭辽朝,随即南下伐宋,宋金战争爆发。
上一篇:女孩遇害证据遗失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