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风锣鼓表演
山西《太原锣鼓》有哪些表演特点?
《太原锣鼓》是流行在太原和晋中一带的一种锣鼓音乐,特点是阵容整齐,大气磅礴,所用乐器有大鼓、大铙、大钹,要求拍铙、击钹的两组人数对等。在曲式结构和打击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重章迭句、长短错落,像古诗词的句式结构,能给人以厚重紧凑,回环反复的印象。演奏中常常使用急煞停顿。演奏徐缓时如潺潺流水,急骤时则似大浪奔腾;轻敲时鸾铃叮当,重击时霹雳轰鸣。演奏者情态激奋,忽而抛镲亮相,忽而怀抱金瓜。音响、感情、表演交织融汇,引人入胜。太原锣鼓常常把竞争引入演奏,分两队对垒进行。甲队一曲终了,乙队一曲开始,或两队同时开打。这种对台演奏,越打越来劲,越看越振奋,有时演奏长达五六个小时而不肯罢休。
山西最好的威风锣鼓队
山西非遗:晋南威风锣鼓,威武雄壮的民间打击乐表演威风锣鼓最早的名称为“锣鼓”,老百姓俗称“家伙”,是一种民间打击乐器的合奏形式,由于它节奏明快,威武雄壮,无论是看还是听,都使人感到威武无比,所以也被称为“威风”。“威风锣鼓”是临汾地区众多锣鼓艺术中名声最大、影响最盛、流传最广、生命力最强的一种民间打击乐表演艺术。威风锣鼓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临汾市境域的各县市区,几乎村村都有自己的锣鼓队,都有自己的“锣鼓歌”。当地有民谚:“高兴不过娶媳妇,热闹不过敲锣鼓”。鼓的创造很有可能是远古人类感动于自然之声,如雷鸣、石滚、空洞物体的碰撞等,模仿其声音的洪大、威严、旷远。我国古代有“鼓法天,钟法地”的记载。1980年,襄汾县陶寺的一座大型墓葬中首次发现了鼍鼓,被誉为“中国第一鼓”,证明距今约4000多年锣鼓已经产生;在甲骨文中,也已经有了“鼓”字。春秋时期,鼓乐类名称开始散见于各类文史古籍的记载中,如“谏鼓、雷鼓”等等,说明鼓在当时已初具规模。
看过微风锣鼓表演的感受
霍州威风锣鼓是以鼓、铙、锣、镲四种乐器齐奏的一种民间音乐表演形式,其特点是古朴凝重,粗犷豪放,音域宽广,刚劲激昂如黄河奔腾,似雷霆万钧,故有“斯声撼世”、“天下第一鼓”之誉称。 威风锣鼓起源尧舜,兴于隋唐。相传公元619年唐太宗李世民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将尉迟恭,以威风锣鼓演兵布阵,一举大获全胜,继而流传于民间,用于喜庆典礼、集会、社火、迎神祛邪。千百年来霍州威风锣鼓经人民群众不断挖掘、整理和创新,极大丰富了威风锣鼓的艺术表现手法,在鼓花、锣花、镲花与铙花传统的表现手法上不断花样出新,曲牌也日见雄风,队伍不断壮大,由二三十人扩大为三五百人至千人。欣赏威风锣鼓,使您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时代的演变,感受到人类永不退缩的精神,使你心情激荡,豪气陡增,可达到一种拔地而起、豁然开朗的艺术境界。
威风锣鼓的特点
一、个性突出,风格独特,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威风锣鼓的特别之处主要体现在“威”上,演奏起来慷慨激昂,气势磅礴,豪放大气,让人觉着威武雄壮。威风威风,音响起伏跌宕,时而缠绵婉转,时而悠扬,如水般缓缓流动,时而紧锣密鼓,如地动山摇,又似虎如雷响彻云霄。曲牌结构,严谨流畅,甚是动听,可以说是雅俗共赏。锣鼓乐器音域宽广,音如洪钟,深沉浑厚,刚柔相济。锣鼓表演形式丰富多彩,锣鼓队员形体健美,变化队形时繁而不乱,各种技巧交替呈现。再加上锣鼓家伙饰品和传统夺目的服饰,呈现出一场五彩缤纷的视觉盛宴。二、生活化、通俗化、大众化,具有时代气息威风锣鼓所表达的东西,可以说是借鼓言志,寄情于锣鼓歌颂人们的生活,表达的是人们最直接的思想感情,也体现了人们的理想和追求,展示着当下的时代精神。仅从锣鼓之乡收集的200首曲牌中就可以看出,不同的历史故事锣鼓曲牌的表现也是不同的,这就说明威风锣鼓总是把人们所熟悉的声音、风景、事物和情感的感触,通过艺术本能、通俗、形象的展示,借以表达人们对心声。因此不论观赏它或者学习它,人们都乐于接受。三、群众性、灵活性、自娱性,生命力强,易于普及在山西临汾地区,几乎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威风锣鼓队,个别的还有属于他们的传统曲牌。不论男女老幼,都能参加击奏。过去的威风锣鼓队,一般一、二十人多为中老年。自1989年以来,威风锣鼓名声大噪,逐渐的各村锣鼓队伍日益扩大,连妇女、儿童都参加登场比赛演出。因此,出现了少儿威风锣鼓队、女子威风锣鼓队。这就说明了威风锣鼓的群众性。威风锣鼓的自娱性、灵活性,具体反映在生活时间、场合和方式上。平时、节日、白天、黑夜、舞台、广场,演奏起来可静可动,在老百姓农闲的时候,高兴的时候,随时可以把乐器拿出来,聚集在一起,自娱自乐倒也热闹。因为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所以在群众当中很容易接受。
威风锣鼓
家住山西时,最难忘的就是霍州威风锣鼓。
锣鼓是中国传统打击乐器。中国的打击乐器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金属、竹木和其它三种。锣是用铜冶炼而成的,属于金属类的打击乐器,其音洪亮而强烈,余音悠长持久。最早使用铜锣的是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到公元前二世纪左右,随着各民族文化交往的日益加强,铜锣逐渐向中国内地流传。铜锣在战争中应用比较广泛,古代的军事首领们经常用铜锣来指挥军队作战。中国古代的军事术语“鸣金收兵”中的“金”就是古代铜锣的别称。
鼓的出现要更早。从如今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可以确定鼓大约有4500年的历史(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早期大墓出土的土鼓为例)。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用于打击敌人、驱除猛兽,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据《礼记·明堂位》的记载,“伊耆氏”之时就已有“土鼓”,即陶土作成的鼓。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激越雄壮而传声很远,所以很早就被华夏祖先作为军队助威之用。相传黄帝征服蚩尤的涿鹿之战中,“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太平御览》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纪》)。“击鼓杀敌、鸣金收兵”是我们在传统评书中常听到的话语。
威风锣鼓是诞生和流行于晋南临汾霍州市、洪洞县、汾西县等地的一种民间打击乐表演。由于其鼓声如雷,威风凛凛,所以叫做威风锣鼓。霍州更是威风锣鼓之乡,霍州威风锣鼓有着“华夏第一鼓”的美誉。
相传隋末李渊亲率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及义师甲士3万自太原挥兵南下,目标直指关中。大军第一站到达霍邑,遇到隋军顽强抵抗。连日大雨,又赶上粮草缺乏和后方吃紧,李渊信心受挫,几乎要打退堂鼓。关键时刻,李建成、李世民力主进军,帐下谋士提出妙计。李世民以威风锣鼓演兵布阵,作战时一举大获全胜。锣鼓队被李世民赐名“威风锣鼓”,自此流传后世。
我是被霍州威风锣鼓深深震撼了的!
上初中时,冬天里常常听到村里的锣鼓队训练。为什么要打鼓呢,原来是为正月十五元宵节作准备。春节和元宵节都是我国的传统假日,但春节和元宵节又有着很大的区别。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日子,家家户户要团聚,共度除夕,吃饺子,以家中活动为主。元宵节是正月十五日,处于立春和雨水两个节气中间,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日,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时节。元宵节的传统节目是观灯,以户外活动为主,自古就是年轻人逛街赶热闹的日子,有“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传统。正月十五元宵节在霍州城只有一件事——敲锣打鼓打威风!在霍州我们称之为“闹红火”!
上初二时我第一次去霍州城看“红火”,真是大开眼界。十五一大早,各乡各村的人三三两两的汇集到公路上,骑车的、走路的,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大家都朝着一个方向——霍州城奔去。到了霍州城里,早已是摩肩接踵、人山人海。霍州城长长一条大街设了18个主席台,从鼓楼前一直排到东大街,每一个主席台前都挤满了观众。卖麻糖、米花糖、烧饼等小吃和兜售玩具的小商贩在人群边缘穿插着做着生意。霍州县城,每个村子几乎都有威风锣鼓队,大的锣鼓队多达上百人,小的几十号人。锣鼓队到每一个主席台都要奋力演出,台上评委负责打分。对表现出色的锣鼓队员要奖励大红绸一条,比赛结束后根据红绸多少领取奖金。水平最高的鼓手已有几条大红绸挂在身上,十分亮眼。就见主席台的人又来送红绸了,鼓手敲得更加起劲!
威风锣鼓共有锣、鼓、钹(镲cha)、铙四种乐器。锣最多,鼓次之,钹又次之,铙最少,大体为14、8、6、4之比例。锣鼓队员是清一色的农家子弟,身穿统一的运动服,戴着深深的墨镜,精壮冷酷。表演时,演奏队伍列成方阵、圆阵或梅花阵等图形,鼓手在队伍中间,身挎扁鼓,两只鼓槌头上嵌红综,敲起来鼓声动人心魄,让人的血液沸腾。锣手们围在鼓手周围,人手一面青铜大锣,敲起来声音不大,发出沉闷的低音。几十面锣同时击打,便发出了雷鸣一般的声音,引起观众心脏的震动。到高潮时,立于队伍后方的拍钹者便将钹举过头顶,击钹后翻腕45度,再击再翻腕,铜钹不停转动,钹碗中红、黄绸布不断飘飞,甚为壮观。表演到精彩之处,只留下单纯的鼓声。鼓手们聚在一起,连续不停地重重击鼓,一忽儿右手举起空中一绕,这叫“单挽花”,一忽儿双手轮回在空中一绕,这叫“双挽花”和“交替挽花”,一忽儿,右手将鼓槌扔到空中,落下时快速接住顺势下击,鼓点丝毫不乱,看得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主席台前更是人潮汹涌,兴奋的观众们涌过来、挤过去,身不由己。霍州城的警察并不担心会出现群体性踩踏事件,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负责维持秩序的警察带着墨镜,手里有一根竹制的扫帚条子,在人群前面来回巡视。看哪里人挤得厉害,警察就过去甩着扫帚条子真真假假一顿猛抽,人群立刻退了开去。自然也有挨了抽的人不服气,找警察理论,往往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这种维持秩序的方式虽然粗暴了一些,但却十分有效。在霍州那些年,真没有听说元宵节出了踩踏亡人事故的。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发生人员踩踏事件时,我突发奇想,如果霍州警察在场,伤亡是否会少一些,甚至不出现踩踏事故。
十五的威风锣鼓敲了一天,我们沿着十八个主席台,一个一个地看过去。兴奋了一天,震撼了一天,不知疲倦。那像黄河奔涌一样的锣鼓声,回响在耳边很久很久。初三的寒假,锣鼓声伴随我们度过了一个学习的假期。夏天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中。
后来,霍州威风锣鼓名声逐渐在国内打响。1988年,霍县(今霍州市)300人的威风锣鼓队在北京举办的首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开幕式上一鼓成名。
1990年,中国举办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上,由410人组成的威风锣鼓队率先登场。威风锣鼓队阵容宏伟,气势磅礴,精彩的演出蜚声海内外。
1991年已不再是“豪情壮志在我胸”的我在临汾三中复读,前途未卜的迷茫伴随着刻苦攻读的学习生活。寒假初六就开学,十五是在临汾过的。正月十五那天我给自己放假,上街去看威风锣鼓队汇演。听着像战鼓一样刚劲有力的声音,看着一个个全身投入的鼓手,我感到强烈的信心、无穷的力量随着鼓声渐渐融入自己的身体。第二天,临汾日报上刊登了一张威风锣鼓表演的特写照片,题名为《鼓魂》。这个名字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知音感。当年七月高考,我以超出本科线33分的成绩考入南京一所重点大学。
1993年暑假,和同学坐火车返家。在浦口站上来一支百多人的队伍,满口熟悉的霍州口音。询问之后,才知道他们是刚从新加坡访问演出回来的霍州威风锣鼓队。这些年轻、粗犷的汉子都是第一次走出国门。他们在车厢里摆开了酒杯,互相喧闹着纷纷讲述着出国感受,表演着节目。豪放的性格、自信的面容充满着霍州人的自信和骄傲。
1995年我作为地方大学生参军入伍,到山西忻州大学生训练大队参加集训。结业典礼上的一个节目是800人军体拳表演。广场处于山谷中,展开队伍时一排一排走开去,正步声在山谷中回荡。这场景给我的感觉与威风锣鼓队表演十分相似。由军人来表演威风锣鼓应该是最合适的吧。我多么想在锣鼓队中做一名鼓手啊!
但参加威风锣鼓表演,是我多年没有实现的夙愿。入伍后,我参加过很多次重大科研或文化活动,却没有机会参加或组织锣鼓表演。虽然没有机会组建一支威武勇猛、所向披靡的威风锣鼓队,但我将全神贯注、舍我其谁的鼓魂精神带到了工作中。
今年军队开始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工作,作为一名军人,我们将走向新的征程。“世纪军改”中,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三十万分之一”,有的人忧心忡忡,有的人彷徨观望。在略有些不踏实不稳定的心情中,我依稀听到灵魂深处的战鼓声。
梦中,我作了威风锣鼓队的鼓手了!带领着一百多名精壮的汉子,聚在一起,用力挥舞着鼓槌,使劲地敲着、敲着……
简述威风锣鼓的特点
简述威风锣鼓的特点如下:1、个性突出,风格独特,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威风锣鼓的特别之处主要体现在“威”上,演奉起来慷慨激品,气势磅磺,最放大气,让人觉看威武雄壮。威风威风,音响起伏跌宕,时而缠绵婉转,时而修扬,如水般缓缓流动,时而紧锣密鼓,如地动山摇,又似虎如雷响彻云雪。2、生活化,通俗化,大众化,具有时代气息威风锣鼓所表达的东西,可以说是借鼓言志,寄情于锣鼓歌颂人们的生活,表达的是人们最直接的思想感情,也体现了人们的理想和追求,展示着当下的时代精神。仅从锣鼓之乡收集的200首曲牌中就可以看出,不同的历史故事锣鼓曲牌的表现也是不同的。3、群众性、灵活性、自娱性,生命力强,易于普及在山西临汾地区,几平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威风锣鼓队,个别的还有属干他们自己的传统曲牌,不论男女老幼,都能参加击奉。过去的威风锣鼓队,一般一、二十人多为中老年,自1989年以来,威风锣鼓名声大噪,诼渐的各村锣鼓队伍日益扩大,连妇女、儿童都参加登场比赛演出。威风锣鼓的白娱性、灵活性,具体反映在生活时间、场合和方式上。平时,节日、白天、黑夜、舞台、广场,演奏起来可静可动,在老百姓农闲的时候,高兴的时候,随时可以把乐器拿出来,聚集在一起,自娱自乐倒也热闹。历史渊源四千多年前,尧建都平阳(临汾市古为尧都,世称平阳)。尧有两个女儿,取名为娥皇和女英,他们一家人都住在羊獬村。尧在历山招贤时,见一农夫吆喝着一头黄牛和一头黑牛耕地。并在木犁的扶手上挂着一个簸箕,随时敲击,而不是拿皮鞭驱打牛耕地。询问原因后,尧王感到此人心地善良,若封帝为王,定会爱护百姓,就把两个女儿许配给了他,此人即舜。
关于威风锣鼓队的描述
欢快激昂的威风锣鼓队
威风锣鼓队是一支非常受欢迎的表演队伍,他们那欢快激昂的表演风格,让许多人听了就会跟着手舞足蹈。除了在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中表演,越来越多的人还开始在婚礼、商业活动、公司庆典等场合选择请威风锣鼓队表演,为活动增添喜庆气氛。
精湛技艺与悠久历史的结合
威风锣鼓队的表演不仅有精湛的演奏技艺,更融合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在表演过程中,演奏者们不仅可以演奏出高亢激昂的锣鼓声,还会穿上传统的华美服饰,以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丽和魅力。
不断创新的表演风格
尽管威风锣鼓队的表演风格源远流长,但他们并没有被困在传统的表演形式中。相反,越来越多的威风锣鼓队开始进行创新,将现代音乐的元素融入到表演中,以更加吸引观众的眼球。除此之外,威风锣鼓队还不断研究演奏技巧,提高演奏质量,让观众听得更加舒心、舒适。
全国各地威风锣鼓队的精彩表演
威风锣鼓队并不是只有一个团体,而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数百支队伍。例如,东北地区的威风锣鼓队以强劲有力的节奏和富有特色的表演形式为人所知;大陆地区的威风锣鼓队则以传统文化的呈现和丰富的表演形式出名;香港地区的威风锣鼓队则以华丽的服饰和精湛的舞台表演为特点。无论哪个地区的威风锣鼓队,他们的表演都是非常精彩而动人的。
结语
威风锣鼓队是一支非常受欢迎的表演队伍,他们的表演风格既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又不断创新改革,展现出传统文化的新魅力。相信在未来,威风锣鼓队的表演将会更加多样化,更加精彩。
威风锣鼓的制作方法
威风锣鼓的制作方法如下:1.首先把鼓圈做出来,选用优质杨木来做鼓圈。2.在鼓圈上打好腻子,使鼓身光滑容易上漆,腻子用滑石粉和皮胶兑制而成.然后上漆两遍。3.选用优质水牛皮做鼓面,传统老工艺把皮子刨均匀,厚薄均匀。4.鼓面用水浸泡后,泡软即可,然后开始钉鼓。方法:把泡好的鼓面蒙在鼓圈上鼓面的周围打好孔用刚劲穿上,然后用绳子盘好刚劲,鼓圈放在钉鼓的架子上,架子有一个木质的圆盘和 2 到 4 个千斤顶和一个铁质的圆框架组成。威风鼓属于中国传统打击乐器,作为威风锣鼓舞蹈中广泛使用的一种主要乐器,鼓身高27CM,鼓面直径55CN。70年代之前的威风鼓面是用黄牛皮制成,近些年由于黄牛皮的紧缺,大部分威风鼓都使用水牛皮制作。鼓箱一般由桐木,柳木,椿木,制作而成,其质量桐木威风鼓属于中国传统打击乐器,作为威风锣鼓舞蹈中广泛使用的一种主要乐器,鼓身高27CM,鼓面直径55CN。70年代之前的威风鼓面是用黄牛皮制成,近些年由于黄牛皮的紧缺,大部分威风鼓都使用水牛皮制作。鼓箱一般由桐木,柳木,椿木,制作而成,其质量桐木最差,椿木最好。鼓身中部有鼓环四个,其两个鼓环之间距离为25CM--27CM,两对鼓环成对角。其鼓环作用是用来系鼓带子,鼓带子需250CM长80CM宽,用来挎在表演者左肩进行表演。最差,椿木最好。鼓身中部有鼓环四个,其两个鼓环之间距离为25CM--27CM,两对鼓环成对角。其鼓环作用是用来系鼓带子,鼓带子需250CM长80CM宽,用来挎在表演者左肩进行表演。
晋南威风锣鼓的传承意义
晋南威风锣鼓被誉为“ 天下第一鼓” ,在得到众人青睐的同时兼具多种社会功能,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特点,气势磅礴,慷慨激昂,粗犷豪放,威武雄壮。曲牌演奏所表现的主题大多为借物言志、托物寄情的歌颂人民生活的片段,富有巧思的演奏者把群众生活中所熟悉的景物、事象、声音以及当下的情趣通过锣鼓表演艺术通俗形象的记录下来,奏响了人们的心声,引发了高度的共鸣。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佼佼者,威风锣鼓融音乐、舞蹈、技艺于一体,具有极高的审美性和艺术价值。时代赋于威风锣鼓以幸运,在本世纪八十年代末,短短几年内,多次参加全省、全国性和世界性的重大表演。大大促进了威风锣鼓的改革与发展,达到了质的飞跃,演进成今日的崭新面貌。它三次进京表演,名声大噪。一次是1988年在全国首届农民运动会上,一次是1989年在天安门广场,庆祝国庆四十周年专题文艺晚会《我爱你——中国》的录相表演,再一次,则是1990年,在举世瞩目的第十一届亚运会上。三次表演,震惊了首都,震惊了全国和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威风锣鼓一举成为代表中华民族声威的艺术形式。中外文化名人和新闻工作者纷纷撰稿评论,赞誉威风锣鼓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古今中外首屈一指的民族鼓乐”,是“黄河之魂”、“惊世之宝”、“中华第一鼓”、“天下第一鼓”。 威风锣鼓融音乐节奏、舞蹈、技巧于一体,表演者强悍矫健的身姿、粗犷豪放的风格、朝气蓬勃的气势,体现了黄土高原北方汉子豪迈奔放的性格。是中国汉族传统艺术宝库中的精品,多次在国内外大型庆典活动中亮相获奖,震撼了世界。威风锣鼓的历史传承、表现内容和表演形式,是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美学等学科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其历史演变的轨迹折射出中华民族传统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的发展历程;其艺术形式的发展,反映了北方民族的性格特征和团结和谐的理想追求。 长期以来,“威风锣鼓”在当地都大受欢迎,它的使用范围也由过去仅限于本族内祭祀、怀念先祖的活动,扩展到日常生活的婚嫁、节日庆典中,有时冬闲下来,人们也要兴高采烈地打起锣敲起鼓,以庆丰收。因此,“威风锣鼓”成为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重要的群众文化形式,不仅本村本屯,有时外乡外埠也来邀请参加喜庆、礼俗活动,对该村(屯)乃至柳州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将产生重要的作用。1988年以来,山西的威风锣鼓从农运会到亚运会,从省城的民间艺术节到天安门广场的四十周年大庆,真正打出了山西民间艺术的威风,誉享全国,声闻世界。
晋南威风锣鼓的代表人物
杨迎棋,是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威风锣鼓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对威风锣鼓的主要贡献是搜集并整理相关的资料,由他创作的威风锣鼓曲牌《农家乐》曾获创作奖,并第一次将临汾地区的锣鼓归类统称为“威风锣鼓”。1987年和临汾地区电视台合作编创的短片《天下第一鼓》,曾在山西电视台评为二等奖;1988主编了临汾地区民间器乐曲选《威风锣鼓音乐》;1991年参与编写出版的《山西民俗》、《山西民间艺术》,1999与贾红跃和崔义生编写出版了《怎样敲威风锣鼓》一书,为广大锣鼓爱好者,提供了具体的、实用性强和通俗易懂的教材。他先后发表著作有:《威风锣鼓真威风铿锵有力激人心》、《铿锵有力振奋人心——临汾地区锣鼓表演侧记》、《别开生面的威风锣鼓》、《威风锣鼓的演变》等。王振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威风锣鼓代表性传承人,是威风锣鼓传承中极为重要的一位学者,他曾任临汾地区文化局副局长,并一直担任锣鼓协会会长。对威风锣鼓的良好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著作有《威风锣鼓》是最早介绍威风锣鼓的书籍;《威风锣鼓的发展》一书重点介绍了改革开放以后的三十年里威风锣鼓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收集的重要信息做了整理。《威风锣鼓的保护》主编出版《临汾民间艺术丛书》、《锣鼓艺术研究论文集》等10多部。单红龙,其重要著作是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山西威风锣鼓研究》,文中主要从音乐社会构成、物质构成、形态构成三方面做了论述,并在最后一章里将其之前对近20个村庄考察的内容做了详细的报告,包括收集了许多即将失传的珍贵鼓谱,特别是对威风锣鼓民间锣鼓符号谱手抄本的收集和整理,成为此书中的点睛之笔,并进一步推进了威风锣鼓的传承发展。张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对威风锣鼓的贡献除了编排和收集鼓谱外,主要体现在创作方面,创作有《隆鑫魂》、《云维欢歌》、《沂蒙颂》、《穆桂英大破天门阵》、《黄河魂》等,笛子与鼓的曲牌《尧乡叙事曲》,由其参与创作的《丁陶鼍鼓》还获得了中国艺术节群星奖。2005年参与演奏的《黄河雄风》获得了民间艺术最高奖项“山花奖”。2008年创办了临汾市尧都区舞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更有效的为威风锣鼓打造了一套包括曲牌挖掘整理、表演编排、曲牌创新为一整个体系的传承方式。2010年应洛斯拉格斯大学的邀请赴南美洲智利进行“威风锣鼓”的教学,从而使“威风锣鼓”第一次传播到了国外。
太原锣鼓和威风锣鼓区别
太原锣鼓和威风锣鼓区别如下:1、使用人数不同:太原锣鼓比较小型化,表演人员只需5至20人。威风锣鼓比较大型化,用到的人比较多。2、表现形式不同:威风锣鼓的表现出来的鼓点是气势恢宏,太原锣鼓的表现出来的鼓点是精巧细腻。太原锣鼓是流行在山西太原和晋中一带的一种地方传统锣鼓音乐,经常散见于农村、工厂演奏,是七种锣鼓曲牌套路的总称。曲牌有:“流水”、“一二五”等多种。太原锣鼓中的“流水”,相传始于公元947年,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妹妹所居住的太原南郊古寨村,据说,当年皇姑一出动,便用锣鼓迎送,演奏的曲调,就是传自今日的“流水”,取“福如东海长流水”之意。晋南威风锣鼓,早名为“锣鼓”,俗称“家伙”,流行于山西省晋南地区的一种民间打击乐艺术形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晋南威风锣鼓起源于尧舜时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表演起来鼓声如雷、粗犷豪放;钹音清脆、荡气回肠;锣鸣镗镗、排山倒海,融音乐、舞蹈、技艺于一体,富有民族特色,体现民族精神,有着“天下第一鼓”的美称。
山西的《威风锣鼓》有哪些表演特色?
《威风锣鼓》主要流行在晋南的洪洞、霍州、临汾、浮山、襄汾、河津等地。最早表演人数一般为30人,分工是4人挎扁鼓,3人拍铙,4人击钹,1人敲小斗锣,18人敲锣鼓,表演时可原地、可行进,姿势变换灵活。后来人们逐渐扩大阵容,由30人发展为百余人,重大节日还专门组织几百人的大型表演。参加人员除青壮年外,还有老年和少年。表演时演奏者身着民族服装,或黑色武士服,跨开双腿,挺起胸膛,仿佛有使不完的力量,气势磅礴,威武雄壮,擂出了黄河的“威风”。其曲牌也根据需要不断变换翻新,有以花草命名的,如《刺带花》、《乱插花》等;有模拟自然音响的,如《风搅雪》、《七虎下山》、《狮子滚绣球》等;有以鼓点和曲牌顺序取名的,如《一点子》、《五点子》、《七点子》、《七排》、《十三排》等,还有借历史故事命名的,如《单刀赴会》、《六出祁山》、《七擒孟获》、《金沙滩》等。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 作文
平铺在广场上的,是一群威震四方、朝气蓬勃的后生!他们每个人都挂着一面大鼓。静静地,是战士们带着战鼓等待一声发令的号角。
一声划破天穹的声音,千百个大鼓、小鼓、大锣、小锣一起爆发出气冲云天的响声,一声,一声,坚定饱满,使战场上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使人想起战旗飘飘,战刀长矛上下翻飞!使人想起万马奔腾,黄沙漫天!
使人想起战场英雄们的豪情壮志,气冲斗牛!
多么豪放,威风锣鼓!
后生们都身着红黄战袍,在大风中有力地搏击着,他们的头顶飘扬着黄色的头巾,像战旗,挥舞在军队前。黄色的战袍鼓起来,红色的鼓捶挥起来,正走起一只威震四方的军歌!
咚!咚!咚咚!
鼓点有节奏的击打着,是观众们的心跟随着鼓点“怦怦”地跳着。忽然,百千大鼓一起发出的声响镇住了人们,威慑四方的鼓声戛然而止。威风锣鼓结束了,但观众还沉浸在心灵的激荡中。
上一篇:狐狸雨 李善姬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