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立相声吃元宵
谁能找到相声《吃元宵》的全版台词啊?
吃元宵
马三立、张庆森演出本
马:你说这唱这样的曲儿、这样的戏,它为什么叫艺术呢?
张:为什么呢?
马:不是演员往这儿这么一站就把这些个词儿全都背下来就算行了么,不是,一定啊要拿这个声音、动作来唱出来这个剧中人,表现出来人物内心的感情,拿这个声音、动作来表现出来这个感情。
张:得有韵调么。
马:这个演戏呢,它是拿这个动作、身段、表情、指相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感情,台上台下打成一片啦,都那么聚精会神、都那么听,好象啊就像一个真事儿似的,如同一码真事儿似的你在下边这么听,可能啊听出这个喜、怒、忧、思、悲、恐、惊,“戏台底下掉眼泪——替古人担忧”,它为什么能让台下的人掉泪呢,就是因为演员的表情好,仿真了,把它做成一个真事儿了,让观众就忘了他是在演戏,好象真事儿一样了;那么演这个曲艺呢,更是这样了,曲艺带身段的很少,当然将来也可能要发展到带身段,现在还正在研究,那么就说这个唱词儿吧,要把人家这个精神、眼神、耳音都要领到舞台上来,看他一个人演唱这段,这段的唱词儿,吐字要真——腔儿要准、板儿要稳、字儿要真,那这段您要是没听明白,您呀就觉得这个戏呀没有吗意思,那作家这个本子写得再好如果演员演的不好,没让人听明白了,那也是等于零。总得让人听得清楚,人才会觉得这段啊有意思。你比如说刚才唱的这个宝玉…宝玉呀…大概是探病吧…
张:大概是探病?就是探病。
马:宝玉探病,这是《西游记》上这么一段…
张:哎——怎么是《西游记》啊?
马:是…什么游记来着…《红游记》…
张:《红楼梦》。
马:嗨,我知道是《红楼梦》,这我懂——逗你玩儿。
张:逗我玩儿?
马:《红楼梦》,宝玉、黛玉,他们俩人的这个爱情要把它唱出来,这个剧情;可是这个《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呢,那个李甲又太不重情意了,我每次看这个戏我都难过。
张:哦,你爱看这个戏。
马:这个书我也看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这个《今古奇观》上这么一段,我每次看我都难过,我听了这一段呐我难过,我心疼啊!
张:噢,你心疼那位杜十娘?
马:我心疼杜十娘干吗?我心疼那东西,我心疼那百宝箱,那百宝箱扔到江里,我难受,那多少东西,全扔啦?珍珠、玛瑙、翡翠、钻石、碧玺、猫眼…我心疼,别说给我,我看看就行啊,光听说过玛瑙,什么叫玛瑙?碧玺、哪个是碧玺?我没见过,金条我倒知道,这么长、这么宽的那个,金条咱见过…
张:哦,你们家有金条?
马:我们家没有金条,那是衣冠道展览会的时候我见过,那儿摆着呢,头回看金条就是那儿看的,一连我去了好几趟,别的什么都不看,就为看这金条,摸摸?没摸过,掂量掂量多大分量?没掂量过,它在玻璃盒子里锁着呢。
张:展览么哪能随便动啊?
马:金条咱见过。大个珍珠、猫眼…猫眼什么知道吗?
张:也是大个珠子。
马:对啦,这是我后来跟人打听的,猫眼——大个珠子。我以前我不懂我犯财迷,我一听说猫眼值钱,我以为猫的眼睛呢,我一想猫的眼睛值钱?好嘞,回家逮猫,抠眼,卜、卜,抠完了上金店卖去,不值钱,回家养活一大瞎猫…
张:嗨——!哎哟哎哟哎哟!
马:瞎猫那儿专等死耗子了。看那猫怪可怜的。
张:嗨——!噢这都你们家的事?财迷呀!
马:百宝箱里一切宝贝都扔到江里了,她自己,也跳江一死。不多、不多,该!
张:啊?死了多可怜啊?
马:咱不心疼她,不怨李甲,怨谁呀?——杜十娘。
张:这怎么话说的呢?
马:杜十娘应该好好想一想,这是婚姻大事啊,你和他成为夫妻了,那李甲他是什么思想、他对你是怎样一个态度,他会怎么样地对待你?他能不能把你带回他们家去?如果带回家去他的父母老亲能准许你们一起生活吗?如果他们父母老亲不要你们了,你们到外面成立一个小家庭,他有什么样的学问、他有什么样的技术、他有什么能耐养活你,来维持你们的生活?这些前因后果全想好了,再跟他走,什么都没想好呢,上来就跟他走?倒霉么。一丁丁点儿活动心眼都没有,就冲她这名字她就一丁点儿活动心眼都没有——杜十(肚实)娘,很好看的一位美貌的娘子肚子里头是实轴的,所以叫杜十娘,肚子里头是实轴的,再赶上这位李甲(里假)——他那里头都是假的。
张:嘿——?!
马:一个实轴的一个都是假的凑一块那能不倒霉?走半道上再碰上这孙富——那孙子富裕俩钱儿…
张:啊?这名字是这么讲吗?嗨——!你这儿给编了个段子啊!是这么回事吗?
马:学问嘛。
张:哦,这叫学问呐?
马:我说的对么?
张:我看是不对。
马:我知道,故意要这么说——逗你玩儿。
张:没事你老逗我玩儿干吗?
马:我像个有学问的人吗?我像个…大文人吗?要是走在街上不认识的人一看,不以为这是在电台说相声的马三立,都以为是哎——哪个大文人…
张:大文人呐,我看你像个大蚊子。
马:怎么说话呐?拿我打岔?
张:有这模样的文人吗?
马:像个读书人吗?
张:看不出来。
马:我是不露啊!我念书可有年头啦!
张:哦,念过多少年?
马:十三年。
张:哦,那可以呀!
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大学》、《礼记》、《左传》、《春秋》、《上论语》、《下论语》、《上孟子》、《下孟子》、《史记》、《中庸》、《诗经》、《古文》这些个书我全都…
张:念了?
马:丢了。
张:丢啦?!哦买完全丢啦?
马:念完了丢的,念完没保存好全丢了,可全都背下来了。
张:那就行啊。
马:见过我写的字吗?怎么样?
张:不错呀!
马:完了、完了,别捧,别捧,说实在的怎么样?
张:我认为是不错呀。
马:来了、来了,你别捧说实在的怎么样?
张:不错。
马:说那干吗?…
张:你嘀咕什么呀?嘀咕这不吓一跳嘛!就说您写字写得好也不至于嘀咕呀!
马:就说我那个字啊,写的不好,写的俗啊。就这样你知道么,念了这么多的书,一天阔事没做上,我难过,我…我难嗖(受)啊…
张:什么叫难嗖啊?
马:这样不是上口吗。
张:上口干吗呀,这又不是唱戏呢。哦,就是没做阔事,就是没发财呀?
马:哎——?这话不对,什么叫老没发财呀?你损我?
张:那不您说吗——可惜呀我没做阔事?那不是要发财吗?
马:哎——?哎——?我说我要发财了吗?发财算阔吗?钱多不算阔,做阔事不是要发财!我们要做阔事不是为了多赚钱,我们要在社会上多做一些个有益于社会的事,我们怎么样作到为人民服务?我们怎样作到启发人民政治觉悟、鼓励人民劳动热情?我们这个方面的学习我们没作到,真是惭愧,惭愧无地而已矣。
张:而已矣?
马:学问吗。
张:这叫什么学问啊?来一句而已矣这就叫学问呐?
马:没关系,等机会——云中不能常埋月、明珠总有出土时,吕蒙正无食赶过斋?沿街那个讨饭崔文瑞,提笔那卖诗高秀才,就说那六国苏季子,朱买臣无食打过柴,孔夫子绝粮困陈蔡,那个姜太公、八十二岁运才来,早知道念书这么难,不如那个在家种庄田,种庄田那个累不好,所以学会数来宝。
张:数来宝啊!
马:不是,我想起我们学校的校歌来了!
张:嗨!这是什么学校啊?校歌数来宝?
马:我想起几位古人来了,那些古圣先贤们怎么样?不也有不遇机会的时候么?
张:这倒对。
马:圣人?你知道圣人不知道?你念过书吗?
张:念过呀。
马:念过一天书也要拜圣人吧?
张:没念过书也知道圣人呐。
马:着啊!天下文官主、每代帝王师,南七北六十三省总镖头、甩头一子震乾坤,一口鱼鳞紫金刀、纵横于天下,扬子江心倒滏八百里!他老人家怎么样?
张:哎哟、您先等会儿吧,您…您慢点儿说吧,这是圣人呐?南七北六十三省?那不盛英吗?那是圣人吗?那是盛英!
马:盛英不就是圣人吗?
张:那哪对呀!盛英是盛英、圣人是圣人,这两码事。
马:圣人跟盛英不是一码事?
张:不是啊!
马:圣人跟盛英不是一吗事?
张:这俩人啊!
马:……哟嗬?你说我这不耽误事吗!没来由的现这个眼,我们校长告诉我的盛英就是圣人……
张:那哪对呀?
马:他告诉我嘛,他说圣人那会儿保镖…
张:圣人还保镖?圣人不是文人吗?
马:我知道,我故意要这么说——逗你玩儿!
张:嗨——!
马:圣人姓孔,姓孔名丘字仲尼,他是封建社会的圣人,他是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孔圣人到现在多少年知道吗?
张:哎哟,那我可不知道。
马:两千五百零六年,圣人生于公元前五百五十一年,孔仲尼生在周朝,周灵王二十一年,孔子死于周靖王四十一年,圣人寿享七十三岁,有这么句话么——“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这是怎么回事呢?
张:这不是槛儿吗?
马:不是槛儿,这就是大家明显为了纪念孔、孟二人——孔夫子,七十三岁死的,孟夫子,八十四岁死的,留下这么两句话就为纪念孔、孟二位,“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不是槛儿,不是槛儿,不是说任何人,你活到七十三岁就得死,到八十四岁活不了?不是这么回事,甭害怕,好好活着您的。
张:你提醒人这个干吗呀!
马:我怕人害怕。为什么孔圣人当初周游六国…
张:不对呀,周游列国。
马:什么国,你说真了?
张:列国。
马:你这玩意儿你学的不地道么,列国?哪列国?齐、楚、燕、韩、赵、魏、秦?哪列国?
张:哪列国我就不知道了。
马:不对,是周游六国,圣人上外国去…
张:啊?圣人上外国?圣人会说外国话吗?
马:哎——太会啦,大会!
张:大会?
马:会的厉害,圣人给外国人讲社会常识,外国人都特佩服孔仲尼。
张:讲什么社会常识?
马:圣人一说——HELLO,缸比盆深盆比碗深碗比碟子深最浅的是碟子最深的那是缸——!外国人一想对呀,可来了高人了,给他跪下,特别赞成孔仲尼。
张:是啊?讲的什么呀这是?
马:不懂?HELLO,缸比盆深盆比碗深碗比碟子深最浅的是碟子最深的那是缸!
张:这是什么话呢?
马:听不懂?缸比…干脆说真了吧——圣人说这个缸啊——水缸懂不懂?缸啊比那盆深,这叫缸比盆深;盆比碗深,盆自然比碗要深了,这叫盆比碗深;碗比碟子深,最浅的是碟子,最深的那是缸——缸比盆深盆比碗深碗比碟子深最浅的是碟子最深的那是缸——!
张:嗨——!这是外国话呀?哦外国人不懂这个?
马:外国人懂啊,他想不到这个事情啊。圣人那会儿上这个…天竺国去。
张:天…天什么国?
马:天竺国。竹字头一个二字。
张:哦——就是三国那个糜竺简雍的那个竺?
马:对。天竺国就是现在的印度国。他上天竺国呀会一个朋友,他去找这个释加摩尼佛,圣人跟这个释加摩尼佛呀是老相好。
张:释加摩尼佛是谁呀?
马:如来佛。
张:哦…圣人认识佛爷?
马:什么叫认识佛爷呀,释加摩尼佛当初也是人,他和孔子都是一个时代的人,释加摩尼佛到现在是两千五百一十二年,孔子到现在是两千五百零六年。
张:哦,差六年。
马:他是天竺国的人,孔仲尼是鲁国人,不是生在一个地方,因为这个释加摩尼佛呀,到这个鲁国来宣传佛教,别人不认识他这个佛文呐——佛教的文字,他就通过鲁国的这个文字来宣传佛教,孔圣人帮他宣传这个佛文,因为这个呀俩人不错,在一块玩儿,听戏、洗澡、吃饭、看电影…
张:啊——?那会儿有这些东西吗?听戏?圣人爱听戏?
马:圣人不爱听戏呀。
张:你怎么知道?
马:《三字经》上写着“嬉(戏)无益(意)”——圣人感觉戏剧呀没有吗意思,圣人最喜欢的就是相声。
张:是啊?这有考查吗?
马:哎——你看《三字经》里写着“性相近”——这就是说圣人的性情恨不能和我们说相声的近乎近乎。俩人在一块呀研究学问,还互相比着呐!
张:怎么个比法?
马:弹脑奔儿的。
张:啊?这也有吗?
马:你读过《诗经》吗——“邦畿(梆唧)千里”呀——就是圣人“梆唧”一下子给如来佛弹出一千里地去。
张:嚯——!好么,那后边还一句“维民所止”呢?
马:是啊,他被老百姓给“止”住啦,要不然就掉海里啦!要么怎么庙里的如来佛脑门儿上都有一个大鼓包呢。
张:那是舍利子啊。
马:不,那是圣人弹的。
张:好家伙,圣人还有这本事?
马:俩人一块儿研究佛文…后来呀,抽白面儿!倒霉了。
张:啊?圣人抽白面儿?这又是哪儿说的?
马:你读过《论语》吗?《上论语》——“二三子以我为引(瘾)乎?我无引(瘾)乎矣。”——一定是子路、颜回呀劝圣人,说“师父啊,您怎么又抽白面儿啊?”,圣人就说啦——“二三子以我为引(瘾)乎?”——你们以为我有瘾了吗?“我无引(瘾)乎矣。”——没有瘾,抽着玩儿。
张:抽着玩儿?
马:抽着玩儿倒霉了,急的,为难,卖东西,当当…
张:当当?圣人当当?
马:对呀——“君子常荡荡(当当)、小人常戚戚”么。
张:哎——“君子坦荡荡…”
马:什么荡荡?
张:坦荡荡。
马:连毯子都当了!
张:嗨——!
马:就是当当啊,急的呀,全卖啦,唱机、唱片、收音机、话匣子…
张:话匣子?那阵儿有这个东西吗?
马:当然有啦。话匣子——学名叫留声机,唱机、唱片,哪儿来的?谁发明的?
张:外国人呐。
马:哪外国人?
张:哪外国人我就不知道了。
马:孔仲尼。
张:哦,是圣人发明的?有考查吗?
马:当然啦,你读过《下论语》吗——“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这就是话匣子么,“吾闻其语矣”,听见声儿了,“未见其人也”,看不见人,这不就话匣子吗?等圣人死后过了一百代,外国人才发明出来,所以叫“百代”公司。
张:这么个百代公司啊!
马:爷仨穷的过年了连顿早饭都吃不起。
张:哦,穷成这样了?
马:子路就问圣人说“师父啊,咱念书的人也有穷吗?”,圣人说“是啊,君子固穷,小人穷则滥矣——我们人穷志不穷,志向不穷,脑子不穷,谋求正道,学者为本、本有道生、道者本也、财者末也,我们不想意外之财,研究正当的职业。”,研究什么正当职业呢?圣人也不说,颜回呢也不问,挨饿忍饥照样念书,圣人都夸他好,最爱的,就是爱颜回,好孩子,“一箪食、一壶饮,人不堪其忧,贤哉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最爱的就是爱颜回,不多说、不少道,挨饿忍饥照样念书,好孩子、好学生。耗子啃脚面——老鼠(实)扒脚(巴交)。
张:嗨,好就好得了呗碍着耗子什么相干了?
马:你看,夸他老实——耗子啃脚面吗,一定是老鼠(实)扒脚(巴交)么。
张:噢——老鼠扒脚(老实巴交)啊?这什么俏皮话啊!
马:爷仨没饭吃饿的厉害呀,圣人就说啦“得了,咱们出去,街上散步一番便了。”,子路就说了:“师父啊,哪儿散步啊,别遛啦,饿肚子受不了啊,大饿!”
张:大饿?
马:饿的厉害,饿的难受!圣人说“你怎么糊涂啊,咱们上街遛遛,碰上相好的、不错的半熟脸儿,咱跟他说两句好话让他请咱吃顿饭,总比饿着强啊。”
张:哦,也对。
马:得了,爷仨上街遛遛吧!走啊、走啊,东瞧西望,净找半熟脸了,半熟脸儿?一点儿熟脸儿都没碰上,走哪儿哪儿生脸儿。
张:好么。
马:走着走着抬头瞅,做买做卖全都有…
张:又数来宝了是怎么着——走着走着抬头瞅,做买做卖全都有?
马:这怎么是数来宝啊,圣人一出门街上没人啦?
张:那哪能啊!
马:就是嘛。走着走着一瞧啊,路北有个茶食店,这个茶食店呐逢年过节呀五月节卖粽子、八月节卖月饼、正月十五卖元宵,卖元宵还卖熟的,屋里摆着几张桌子带卖座儿的,门口有个牌子,牌子上贴张红纸上写黑字,元宵的价目表写的清楚——“江米元宵桂花果馅,一文钱一个”。
张:哦,这么便宜?
马:一个老钱一个,圣人拿眼一瞥呀元宵的个儿还真不小,煮得了跟小馒头一样,好东西,就是看着眼馋,就是没钱。圣人一转眼发现啊自己腰上拴着一个笔袋,在那个时候念书的人都有那个装笔的笔袋,这个笔袋上有这么一个小老钱,圣人一想把这个钱解下来进去?又一想不行——一文钱一个,怎么能够爷仨进去就点一个元宵吃?圣人又这么一看价目表,圣人乐了。
张:怎么呢?
马:圣人高兴了——价目表露空了——它写的是“江米元宵桂花果馅,一文钱一个”,它写了这么一横,圣人一瞧,四下也没什么人…
张:哎——!圣人是猴儿啊?您瞧您这学劲儿的“圣人一瞧,四下也没什么人…”
马:我说他是猴儿了么?就是这么一瞧四下没人,拿起笔来“奔儿——!”又给添了一竖,再一念好了——“江米元宵桂花果馅,一文钱十个”。
张:哦,圣人干这事?
马:圣人说了嘛——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嘛。
张:好么。
马:圣人一扭头“仲由啊”…
张:仲由是谁呀?
马:就是子路——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颜回是姓颜名回字子渊,“仲由、颜回,来咱们进去吃点儿点心。”,子路准知道没钱,“师父咱没钱咱不吃。”,“少废话,你来吧你。”,到里边找座坐下,跑堂的过来一擦桌子,“几位来点儿什么您那,煎饼果子,新上的疙瘩菜…”
张:疙瘩菜?那阵儿有疙瘩菜?
马:点心嘛。圣人说“元宵!”“几位来几个?”圣人说“十个。”“哦,三位每人来十个?”“不,三个人十个。”“三位来十五个好不好,一人五个?”“不,不好,三人十个。”“仨人来十个怎么来呀?要不您来十二个好不好,一人四个?”“不,不好,仨人十个,我的四个,他们的统统的三个。”
张:我说这圣人是日本人呐?
马:谁说他是日本人啦?
张:您瞧您这学劲儿的——我的四个,他们的统统的三个。这不是日本话吗?
马:这怎么是日本话呀?这是圣人说正字呀——我四个,他们三个,圣人能说大白话吗——我四、他们仨,跑堂的一挑字眼什么叫四、什么叫仨,麻烦了。
张:哦,也对。
马:元宵端上来圣人这么一尝啊,是好吃,又甜、又粘乎,可好吃也不行啊——元宵、汤圆、粽子、烧卖、果子、煎饼、酥油、茶汤面…这些东西为什么叫吃点心呢?就是吃着玩儿啊,真饿的时候吃这些东西?土地爷开包——白耽误工夫。
张:你哪儿来的这么些俏皮话呀?
马:吃完了一琢磨,不饱啊,越吃越饿,再吃不行,没那么些钱。圣人一尝这元宵汤,哎——不错,甜么梭的、黏糊糊的、像杏仁茶,圣人一想喝点儿这个不也解的了饱么,反正汤也不要钱,白喝不是吗,干吗不多来两碗呀?“掌柜的,受累给我们爷仨来两碗元宵汤。”“好嘞,盛汤!”,喝完,还是不饱,还要,“掌柜的,汤!”喝完还要,“掌柜的,汤!空碗别闲着,跟着往上续。”,子路、颜回这么一瞅,师父这儿要呢咱也要吧,咱别拘着啦——“掌柜的,给我们哥俩也来两碗汤,受累换大碗,大碗凉的快!”,圣人赶紧起站来了——“掌柜的,受累给我也换大碗,大碗凉的快!”爷仨赛上了,你也喝我也喝,你也要我也要,一人喝了三十多碗元宵汤,圣人那儿还要呐——“掌柜的,哎——!掌柜!再…再来两碗,再来两碗!”,掌柜的过来——“再来两碗元宵啊?”,“不、不要元宵,汤!”,“汤啊,没有啦,元宵满变锅贴啦!”
张:干锅啦?好么,喝的都干锅啦!
马:给钱吧,“啪!”扔下一老钱就要走,跑堂的急了“哎——!几位、几位,给钱不对、给钱不对!”,圣人也急了——“怎么的?怎么的?”,跑堂的说了“您甭瞪眼,您甭瞪眼,您吃了多少?”,“十个!”,“您给多少钱?”,“就这个!”,“就这个不行啊,一个老钱一个,您还得多给钱。”,圣人“啪!”把脸儿往下一沉——“混蛋!”
张:哟嗬?
马:“本地人吃嘛一文钱十个,外地人吃么价目变更了?你是临时加价啦?!”,掌柜的赶紧过来了——“老先生、老先生,您别着急,我们有价目表写的明白,不论本地的外乡的都一样。”,圣人说“哪儿写着呢?哪儿写着呢?有本事拿出来我瞧瞧?!”
张:圣人怎么这么横啊?
马:是啊,他不是给添了一竖吗。
张:噢,对了。
马:掌柜的说了——“就这儿写着呢,就这儿写着呢,你跟我来我给您念念——江米元宵桂花果馅,一文钱…哟嗬?”,掌柜的愣那儿了,圣人在旁边还催他呢“念啊、念啊,让大伙都听听!”,掌柜的说“那怎么念啊,刚才看还一个呢?要是什锦馅的没留神写十个了,得了怨我们吧。”,走不得了么,圣人倒逮着理了——“是你的错啊!跟你说不是出门在外跟你这儿蒙嘴吃,告诉你这是念书人给你笔下留情…”
张:要不留情呢?
马:“不留情啊,十字头上我添一撇儿…”
张:那一文钱…
马:“我吃一千儿啦!”
张:包圆儿啦?!
马三立的经典相声吃元宵
吃元宵
马三立、张庆森演出本
马:你说这唱这样的曲儿、这样的戏,它为什么叫艺术呢?
张:为什么呢?
马:不是演员往这儿这么一站就把这些个词儿全都背下来就算行了么,不是,一定啊要拿这个声音、动作来唱出来这个剧中人,表现出来人物内心的感情,拿这个声音、动作来表现出来这个感情。
张:得有韵调么。
马:这个演戏呢,它是拿这个动作、身段、表情、指相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感情,台上台下打成一片啦,都那么聚精会神、都那么听,好象啊就像一个真事儿似的,如同一码真事儿似的你在下边这么听,可能啊听出这个喜、怒、忧、思、悲、恐、惊,“戏台底下掉眼泪——替古人担忧”,它为什么能让台下的人掉泪呢,就是因为演员的表情好,仿真了,把它做成一个真事儿了,让观众就忘了他是在演戏,好象真事儿一样了;那么演这个曲艺呢,更是这样了,曲艺带身段的很少,当然将来也可能要发展到带身段,现在还正在研究,那么就说这个唱词儿吧,要把人家这个精神、眼神、耳音都要领到舞台上来,看他一个人演唱这段,这段的唱词儿,吐字要真——腔儿要准、板儿要稳、字儿要真,那这段您要是没听明白,您呀就觉得这个戏呀没有吗意思,那作家这个本子写得再好如果演员演的不好,没让人听明白了,那也是等于零。总得让人听得清楚,人才会觉得这段啊有意思。你比如说刚才唱的这个宝玉…宝玉呀…大概是探病吧…
张:大概是探病?就是探病。
马:宝玉探病,这是《西游记》上这么一段…
张:哎——怎么是《西游记》啊?
马:是…什么游记来着…《红游记》…
张:《红楼梦》。
马:嗨,我知道是《红楼梦》,这我懂——逗你玩儿。
张:逗我玩儿?
马:《红楼梦》,宝玉、黛玉,他们俩人的这个爱情要把它唱出来,这个剧情;可是这个《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呢,那个李甲又太不重情意了,我每次看这个戏我都难过。
张:哦,你爱看这个戏。
马:这个书我也看过,《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这个《今古奇观》上这么一段,我每次看我都难过,我听了这一段呐我难过,我心疼啊!
张:噢,你心疼那位杜十娘?
马:我心疼杜十娘干吗?我心疼那东西,我心疼那百宝箱,那百宝箱扔到江里,我难受,那多少东西,全扔啦?珍珠、玛瑙、翡翠、钻石、碧玺、猫眼…我心疼,别说给我,我看看就行啊,光听说过玛瑙,什么叫玛瑙?碧玺、哪个是碧玺?我没见过,金条我倒知道,这么长、这么宽的那个,金条咱见过…
张:哦,你们家有金条?
马:我们家没有金条,那是衣冠道展览会的时候我见过,那儿摆着呢,头回看金条就是那儿看的,一连我去了好几趟,别的什么都不看,就为看这金条,摸摸?没摸过,掂量掂量多大分量?没掂量过,它在玻璃盒子里锁着呢。
张:展览么哪能随便动啊?
马:金条咱见过。大个珍珠、猫眼…猫眼什么知道吗?
张:也是大个珠子。
马:对啦,这是我后来跟人打听的,猫眼——大个珠子。我以前我不懂我犯财迷,我一听说猫眼值钱,我以为猫的眼睛呢,我一想猫的眼睛值钱?好嘞,回家逮猫,抠眼,卜、卜,抠完了上金店卖去,不值钱,回家养活一大瞎猫…
张:嗨——!哎哟哎哟哎哟!
马:瞎猫那儿专等死耗子了。看那猫怪可怜的。
张:嗨——!噢这都你们家的事?财迷呀!
马:百宝箱里一切宝贝都扔到江里了,她自己,也跳江一死。不多、不多,该!
张:啊?死了多可怜啊?
马:咱不心疼她,不怨李甲,怨谁呀?——杜十娘。
张:这怎么话说的呢?
马:杜十娘应该好好想一想,这是婚姻大事啊,你和他成为夫妻了,那李甲他是什么思想、他对你是怎样一个态度,他会怎么样地对待你?他能不能把你带回他们家去?如果带回家去他的父母老亲能准许你们一起生活吗?如果他们父母老亲不要你们了,你们到外面成立一个小家庭,他有什么样的学问、他有什么样的技术、他有什么能耐养活你,来维持你们的生活?这些前因后果全想好了,再跟他走,什么都没想好呢,上来就跟他走?倒霉么。一丁丁点儿活动心眼都没有,就冲她这名字她就一丁点儿活动心眼都没有——杜十(肚实)娘,很好看的一位美貌的娘子肚子里头是实轴的,所以叫杜十娘,肚子里头是实轴的,再赶上这位李甲(里假)——他那里头都是假的。
张:嘿——?!
马:一个实轴的一个都是假的凑一块那能不倒霉?走半道上再碰上这孙富——那孙子富裕俩钱儿…
张:啊?这名字是这么讲吗?嗨——!你这儿给编了个段子啊!是这么回事吗?
马:学问嘛。
张:哦,这叫学问呐?
马:我说的对么?
张:我看是不对。
马:我知道,故意要这么说——逗你玩儿。
张:没事你老逗我玩儿干吗?
马:我像个有学问的人吗?我像个…大文人吗?要是走在街上不认识的人一看,不以为这是在电台说相声的马三立,都以为是哎——哪个大文人…
张:大文人呐,我看你像个大蚊子。
马:怎么说话呐?拿我打岔?
张:有这模样的文人吗?
马:像个读书人吗?
张:看不出来。
马:我是不露啊!我念书可有年头啦!
张:哦,念过多少年?
马:十三年。
张:哦,那可以呀!
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大学》、《礼记》、《左传》、《春秋》、《上论语》、《下论语》、《上孟子》、《下孟子》、《史记》、《中庸》、《诗经》、《古文》这些个书我全都…
张:念了?
马:丢了。
张:丢啦?!哦买完全丢啦?
马:念完了丢的,念完没保存好全丢了,可全都背下来了。
张:那就行啊。
马:见过我写的字吗?怎么样?
张:不错呀!
马:完了、完了,别捧,别捧,说实在的怎么样?
张:我认为是不错呀。
马:来了、来了,你别捧说实在的怎么样?
张:不错。
马:说那干吗?…
张:你嘀咕什么呀?嘀咕这不吓一跳嘛!就说您写字写得好也不至于嘀咕呀!
马:就说我那个字啊,写的不好,写的俗啊。就这样你知道么,念了这么多的书,一天阔事没做上,我难过,我…我难嗖(受)啊…
张:什么叫难嗖啊?
马:这样不是上口吗。
张:上口干吗呀,这又不是唱戏呢。哦,就是没做阔事,就是没发财呀?
马:哎——?这话不对,什么叫老没发财呀?你损我?
张:那不您说吗——可惜呀我没做阔事?那不是要发财吗?
马:哎——?哎——?我说我要发财了吗?发财算阔吗?钱多不算阔,做阔事不是要发财!我们要做阔事不是为了多赚钱,我们要在社会上多做一些个有益于社会的事,我们怎么样作到为人民服务?我们怎样作到启发人民政治觉悟、鼓励人民劳动热情?我们这个方面的学习我们没作到,真是惭愧,惭愧无地而已矣。
张:而已矣?
马:学问吗。
张:这叫什么学问啊?来一句而已矣这就叫学问呐?
马:没关系,等机会——云中不能常埋月、明珠总有出土时,吕蒙正无食赶过斋?沿街那个讨饭崔文瑞,提笔那卖诗高秀才,就说那六国苏季子,朱买臣无食打过柴,孔夫子绝粮困陈蔡,那个姜太公、八十二岁运才来,早知道念书这么难,不如那个在家种庄田,种庄田那个累不好,所以学会数来宝。
张:数来宝啊!
马:不是,我想起我们学校的校歌来了!
张:嗨!这是什么学校啊?校歌数来宝?
马:我想起几位古人来了,那些古圣先贤们怎么样?不也有不遇机会的时候么?
张:这倒对。
马:圣人?你知道圣人不知道?你念过书吗?
张:念过呀。
马:念过一天书也要拜圣人吧?
张:没念过书也知道圣人呐。
马:着啊!天下文官主、每代帝王师,南七北六十三省总镖头、甩头一子震乾坤,一口鱼鳞紫金刀、纵横于天下,扬子江心倒滏八百里!他老人家怎么样?
张:哎哟、您先等会儿吧,您…您慢点儿说吧,这是圣人呐?南七北六十三省?那不盛英吗?那是圣人吗?那是盛英!
马:盛英不就是圣人吗?
张:那哪对呀!盛英是盛英、圣人是圣人,这两码事。
马:圣人跟盛英不是一码事?
张:不是啊!
马:圣人跟盛英不是一吗事?
张:这俩人啊!
马:……哟嗬?你说我这不耽误事吗!没来由的现这个眼,我们校长告诉我的盛英就是圣人……
张:那哪对呀?
马:他告诉我嘛,他说圣人那会儿保镖…
张:圣人还保镖?圣人不是文人吗?
马:我知道,我故意要这么说——逗你玩儿!
张:嗨——!
马:圣人姓孔,姓孔名丘字仲尼,他是封建社会的圣人,他是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孔圣人到现在多少年知道吗?
张:哎哟,那我可不知道。
马:两千五百零六年,圣人生于公元前五百五十一年,孔仲尼生在周朝,周灵王二十一年,孔子死于周靖王四十一年,圣人寿享七十三岁,有这么句话么——“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这是怎么回事呢?
张:这不是槛儿吗?
马:不是槛儿,这就是大家明显为了纪念孔、孟二人——孔夫子,七十三岁死的,孟夫子,八十四岁死的,留下这么两句话就为纪念孔、孟二位,“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不是槛儿,不是槛儿,不是说任何人,你活到七十三岁就得死,到八十四岁活不了?不是这么回事,甭害怕,好好活着您的。
张:你提醒人这个干吗呀!
马:我怕人害怕。为什么孔圣人当初周游六国…
张:不对呀,周游列国。
马:什么国,你说真了?
张:列国。
马:你这玩意儿你学的不地道么,列国?哪列国?齐、楚、燕、韩、赵、魏、秦?哪列国?
张:哪列国我就不知道了。
马:不对,是周游六国,圣人上外国去…
张:啊?圣人上外国?圣人会说外国话吗?
马:哎——太会啦,大会!
张:大会?
马:会的厉害,圣人给外国人讲社会常识,外国人都特佩服孔仲尼。
张:讲什么社会常识?
马:圣人一说——HELLO,缸比盆深盆比碗深碗比碟子深最浅的是碟子最深的那是缸——!外国人一想对呀,可来了高人了,给他跪下,特别赞成孔仲尼。
张:是啊?讲的什么呀这是?
马:不懂?HELLO,缸比盆深盆比碗深碗比碟子深最浅的是碟子最深的那是缸!
张:这是什么话呢?
马:听不懂?缸比…干脆说真了吧——圣人说这个缸啊——水缸懂不懂?缸啊比那盆深,这叫缸比盆深;盆比碗深,盆自然比碗要深了,这叫盆比碗深;碗比碟子深,最浅的是碟子,最深的那是缸——缸比盆深盆比碗深碗比碟子深最浅的是碟子最深的那是缸——!
张:嗨——!这是外国话呀?哦外国人不懂这个?
马:外国人懂啊,他想不到这个事情啊。圣人那会儿上这个…天竺国去。
张:天…天什么国?
马:天竺国。竹字头一个二字。
张:哦——就是三国那个糜竺简雍的那个竺?
马:对。天竺国就是现在的印度国。他上天竺国呀会一个朋友,他去找这个释加摩尼佛,圣人跟这个释加摩尼佛呀是老相好。
张:释加摩尼佛是谁呀?
马:如来佛。
张:哦…圣人认识佛爷?
马:什么叫认识佛爷呀,释加摩尼佛当初也是人,他和孔子都是一个时代的人,释加摩尼佛到现在是两千五百一十二年,孔子到现在是两千五百零六年。
张:哦,差六年。
马:他是天竺国的人,孔仲尼是鲁国人,不是生在一个地方,因为这个释加摩尼佛呀,到这个鲁国来宣传佛教,别人不认识他这个佛文呐——佛教的文字,他就通过鲁国的这个文字来宣传佛教,孔圣人帮他宣传这个佛文,因为这个呀俩人不错,在一块玩儿,听戏、洗澡、吃饭、看电影…
张:啊——?那会儿有这些东西吗?听戏?圣人爱听戏?
马:圣人不爱听戏呀。
张:你怎么知道?
马:《三字经》上写着“嬉(戏)无益(意)”——圣人感觉戏剧呀没有吗意思,圣人最喜欢的就是相声。
张:是啊?这有考查吗?
马:哎——你看《三字经》里写着“性相近”——这就是说圣人的性情恨不能和我们说相声的近乎近乎。俩人在一块呀研究学问,还互相比着呐!
张:怎么个比法?
马:弹脑奔儿的。
张:啊?这也有吗?
马:你读过《诗经》吗——“邦畿(梆唧)千里”呀——就是圣人“梆唧”一下子给如来佛弹出一千里地去。
张:嚯——!好么,那后边还一句“维民所止”呢?
马:是啊,他被老百姓给“止”住啦,要不然就掉海里啦!要么怎么庙里的如来佛脑门儿上都有一个大鼓包呢。
张:那是舍利子啊。
马:不,那是圣人弹的。
张:好家伙,圣人还有这本事?
马:俩人一块儿研究佛文…后来呀,抽白面儿!倒霉了。
张:啊?圣人抽白面儿?这又是哪儿说的?
马:你读过《论语》吗?《上论语》——“二三子以我为引(瘾)乎?我无引(瘾)乎矣。”——一定是子路、颜回呀劝圣人,说“师父啊,您怎么又抽白面儿啊?”,圣人就说啦——“二三子以我为引(瘾)乎?”——你们以为我有瘾了吗?“我无引(瘾)乎矣。”——没有瘾,抽着玩儿。
张:抽着玩儿?
马:抽着玩儿倒霉了,急的,为难,卖东西,当当…
张:当当?圣人当当?
马:对呀——“君子常荡荡(当当)、小人常戚戚”么。
张:哎——“君子坦荡荡…”
马:什么荡荡?
张:坦荡荡。
马:连毯子都当了!
张:嗨——!
马:就是当当啊,急的呀,全卖啦,唱机、唱片、收音机、话匣子…
张:话匣子?那阵儿有这个东西吗?
马:当然有啦。话匣子——学名叫留声机,唱机、唱片,哪儿来的?谁发明的?
张:外国人呐。
马:哪外国人?
张:哪外国人我就不知道了。
马:孔仲尼。
张:哦,是圣人发明的?有考查吗?
马:当然啦,你读过《下论语》吗——“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这就是话匣子么,“吾闻其语矣”,听见声儿了,“未见其人也”,看不见人,这不就话匣子吗?等圣人死后过了一百代,外国人才发明出来,所以叫“百代”公司。
张:这么个百代公司啊!
马:爷仨穷的过年了连顿早饭都吃不起。
张:哦,穷成这样了?
马:子路就问圣人说“师父啊,咱念书的人也有穷吗?”,圣人说“是啊,君子固穷,小人穷则滥矣——我们人穷志不穷,志向不穷,脑子不穷,谋求正道,学者为本、本有道生、道者本也、财者末也,我们不想意外之财,研究正当的职业。”,研究什么正当职业呢?圣人也不说,颜回呢也不问,挨饿忍饥照样念书,圣人都夸他好,最爱的,就是爱颜回,好孩子,“一箪食、一壶饮,人不堪其忧,贤哉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最爱的就是爱颜回,不多说、不少道,挨饿忍饥照样念书,好孩子、好学生。耗子啃脚面——老鼠(实)扒脚(巴交)。
张:嗨,好就好得了呗碍着耗子什么相干了?
马:你看,夸他老实——耗子啃脚面吗,一定是老鼠(实)扒脚(巴交)么。
张:噢——老鼠扒脚(老实巴交)啊?这什么俏皮话啊!
马:爷仨没饭吃饿的厉害呀,圣人就说啦“得了,咱们出去,街上散步一番便了。”,子路就说了:“师父啊,哪儿散步啊,别遛啦,饿肚子受不了啊,大饿!”
张:大饿?
马:饿的厉害,饿的难受!圣人说“你怎么糊涂啊,咱们上街遛遛,碰上相好的、不错的半熟脸儿,咱跟他说两句好话让他请咱吃顿饭,总比饿着强啊。”
张:哦,也对。
马:得了,爷仨上街遛遛吧!走啊、走啊,东瞧西望,净找半熟脸了,半熟脸儿?一点儿熟脸儿都没碰上,走哪儿哪儿生脸儿。
张:好么。
马:走着走着抬头瞅,做买做卖全都有…
张:又数来宝了是怎么着——走着走着抬头瞅,做买做卖全都有?
马:这怎么是数来宝啊,圣人一出门街上没人啦?
张:那哪能啊!
马:就是嘛。走着走着一瞧啊,路北有个茶食店,这个茶食店呐逢年过节呀五月节卖粽子、八月节卖月饼、正月十五卖元宵,卖元宵还卖熟的,屋里摆着几张桌子带卖座儿的,门口有个牌子,牌子上贴张红纸上写黑字,元宵的价目表写的清楚——“江米元宵桂花果馅,一文钱一个”。
张:哦,这么便宜?
马:一个老钱一个,圣人拿眼一瞥呀元宵的个儿还真不小,煮得了跟小馒头一样,好东西,就是看着眼馋,就是没钱。圣人一转眼发现啊自己腰上拴着一个笔袋,在那个时候念书的人都有那个装笔的笔袋,这个笔袋上有这么一个小老钱,圣人一想把这个钱解下来进去?又一想不行——一文钱一个,怎么能够爷仨进去就点一个元宵吃?圣人又这么一看价目表,圣人乐了。
张:怎么呢?
马:圣人高兴了——价目表露空了——它写的是“江米元宵桂花果馅,一文钱一个”,它写了这么一横,圣人一瞧,四下也没什么人…
张:哎——!圣人是猴儿啊?您瞧您这学劲儿的“圣人一瞧,四下也没什么人…”
马:我说他是猴儿了么?就是这么一瞧四下没人,拿起笔来“奔儿——!”又给添了一竖,再一念好了——“江米元宵桂花果馅,一文钱十个”。
张:哦,圣人干这事?
马:圣人说了嘛——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嘛。
张:好么。
马:圣人一扭头“仲由啊”…
张:仲由是谁呀?
马:就是子路——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颜回是姓颜名回字子渊,“仲由、颜回,来咱们进去吃点儿点心。”,子路准知道没钱,“师父咱没钱咱不吃。”,“少废话,你来吧你。”,到里边找座坐下,跑堂的过来一擦桌子,“几位来点儿什么您那,煎饼果子,新上的疙瘩菜…”
张:疙瘩菜?那阵儿有疙瘩菜?
马:点心嘛。圣人说“元宵!”“几位来几个?”圣人说“十个。”“哦,三位每人来十个?”“不,三个人十个。”“三位来十五个好不好,一人五个?”“不,不好,三人十个。”“仨人来十个怎么来呀?要不您来十二个好不好,一人四个?”“不,不好,仨人十个,我的四个,他们的统统的三个。”
张:我说这圣人是日本人呐?
马:谁说他是日本人啦?
张:您瞧您这学劲儿的——我的四个,他们的统统的三个。这不是日本话吗?
马:这怎么是日本话呀?这是圣人说正字呀——我四个,他们三个,圣人能说大白话吗——我四、他们仨,跑堂的一挑字眼什么叫四、什么叫仨,麻烦了。
张:哦,也对。
马:元宵端上来圣人这么一尝啊,是好吃,又甜、又粘乎,可好吃也不行啊——元宵、汤圆、粽子、烧卖、果子、煎饼、酥油、茶汤面…这些东西为什么叫吃点心呢?就是吃着玩儿啊,真饿的时候吃这些东西?土地爷开包——白耽误工夫。
张:你哪儿来的这么些俏皮话呀?
马:吃完了一琢磨,不饱啊,越吃越饿,再吃不行,没那么些钱。圣人一尝这元宵汤,哎——不错,甜么梭的、黏糊糊的、像杏仁茶,圣人一想喝点儿这个不也解的了饱么,反正汤也不要钱,白喝不是吗,干吗不多来两碗呀?“掌柜的,受累给我们爷仨来两碗元宵汤。”“好嘞,盛汤!”,喝完,还是不饱,还要,“掌柜的,汤!”喝完还要,“掌柜的,汤!空碗别闲着,跟着往上续。”,子路、颜回这么一瞅,师父这儿要呢咱也要吧,咱别拘着啦——“掌柜的,给我们哥俩也来两碗汤,受累换大碗,大碗凉的快!”,圣人赶紧起站来了——“掌柜的,受累给我也换大碗,大碗凉的快!”爷仨赛上了,你也喝我也喝,你也要我也要,一人喝了三十多碗元宵汤,圣人那儿还要呐——“掌柜的,哎——!掌柜!再…再来两碗,再来两碗!”,掌柜的过来——“再来两碗元宵啊?”,“不、不要元宵,汤!”,“汤啊,没有啦,元宵满变锅贴啦!”
张:干锅啦?好么,喝的都干锅啦!
马:给钱吧,“啪!”扔下一老钱就要走,跑堂的急了“哎——!几位、几位,给钱不对、给钱不对!”,圣人也急了——“怎么的?怎么的?”,跑堂的说了“您甭瞪眼,您甭瞪眼,您吃了多少?”,“十个!”,“您给多少钱?”,“就这个!”,“就这个不行啊,一个老钱一个,您还得多给钱。”,圣人“啪!”把脸儿往下一沉——“混蛋!”
张:哟嗬?
马:“本地人吃嘛一文钱十个,外地人吃么价目变更了?你是临时加价啦?!”,掌柜的赶紧过来了——“老先生、老先生,您别着急,我们有价目表写的明白,不论本地的外乡的都一样。”,圣人说“哪儿写着呢?哪儿写着呢?有本事拿出来我瞧瞧?!”
张:圣人怎么这么横啊?
马:是啊,他不是给添了一竖吗。
张:噢,对了。
马:掌柜的说了——“就这儿写着呢,就这儿写着呢,你跟我来我给您念念——江米元宵桂花果馅,一文钱…哟嗬?”,掌柜的愣那儿了,圣人在旁边还催他呢“念啊、念啊,让大伙都听听!”,掌柜的说“那怎么念啊,刚才看还一个呢?要是什锦馅的没留神写十个了,得了怨我们吧。”,走不得了么,圣人倒逮着理了——“是你的错啊!跟你说不是出门在外跟你这儿蒙嘴吃,告诉你这是念书人给你笔下留情…”
张:要不留情呢?
马:“不留情啊,十字头上我添一撇儿…”
张:那一文钱…
马:“我吃一千儿啦!”
张:包圆儿啦?!
马三立相声徒弟都有谁
要说起我国相声界祖师爷马三立先生的徒弟,那真是数不胜数,如数家珍,马三立的徒弟可谓是个个如雷贯耳,比如著名的有阎笑儒、张笑勤、张笑非、金笑天、班德贵、连笑昆、常宝华、高笑临、谌笑宇、王笑予、方笑文、任笑海、尹笑声、于宝林、常宝丰等等。精品翡翠源头直供,一件也是批发价,支持鉴定广告精品翡翠源头直供,一件也是批发价,支持鉴定马三立在当今相声界,如果说起哪位是马三立的徒弟,那观众都要高看几眼,可见马三立的徒弟在相声界的地位之高。因为马三立作为中国相声界泰斗级的大师,正是在他的努力下,相声才从一门民间艺术上升为能够在专门的舞台上表演的一门专门的艺术形式,所以马三立可以说是把相声艺术化的第一人,我相声这门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马三立的徒弟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多人其实比马三立年纪还大,但是纯粹是仰慕马三立的名声,喜欢相声这门艺术,于是就成为了马三立的徒弟。所以马三立的徒弟有很多后来都成为相声界独当一面的大腕,但是也有很多如今都已经去世了,现在还健在的马三立的徒弟已经不多了,实在令人惋惜。
你认为马三立的相声水平如何?
关于马三立老师的相声水平,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告诉你,马三立老师是当时相声界年龄最长、辈分最高、资历最老、造诣最深的“相声泰斗”,他说相声的水平,是一般人达不到的。一、相声界元老级别的泰斗。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国家动荡的时期,马三立将《西江月》《文章会》《卖挂票》等搬上了舞台表演。在当时无人捧哏的情况下,马三立用他的毕生之功编创和表演了一系列的单口相声,如《逗你玩》《家传秘方》等。这些单口相声一方面融合了传统相声讽刺、幽默的固有特点,一方面又带有马派相声的特色,有着浓郁的市井气息,因此一经推出,就在社会上形成了很大的影响,也成就了马三立艺术创作上的另一高峰。二、他的生平以及作品。马三立 ,出生于北京,他的祖籍在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是中国的著名相声演员,在当时的平反运动中被定为“右派”,但并没有影响他的才华,他将精力放在了单口相声上,不多久,就出现了脍炙人口的单口相声作品《查卫生》《八十一层楼》《追》等,并且频繁的出现在舞台上。三、对相声界的看法。我认为无论什么领域都有先人带领,才会有更多的后辈出现,马三立对相声界新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许多人都是因为他才喜欢上相声,喜欢上讲相声,在当下的相声界德云社中,有许多人的偶像都是他,以此可见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综上所述,马三立是真的很有实力的老师,不仅对我们中国的相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甚至在国际上也是很有名的一位老师。如果你还有任何需要补充的地方,欢迎大家来评论区留言。
马三立相声十大经典
马三立相声十大经典:《吃元宵》《卖挂票》《黄鹤楼》《相面》《卖五器》《开粥厂》《醋点灯》《夸住宅》《地理图》《文章会》。这些经典的作品都是他有他一个人自己创作的,所以说要么叫老艺术家,他肯定是在舞台上磨练了很多饱经的风霜,也是经历了很多的坎坷,这样才可以创作出很多,这样现在优秀的作品。所以说在他自己的作品中也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个艺术风格,相对于来说,我觉得还是推动了一些艺术的发展,不愧为现代文学,或者是相声的一个态度,还有幽默大师,所以说我觉得尤其是幽默。马三立个人简介:马三立 (1914年9月25日-2003年2月11日),生于北京,祖籍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相声演员。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顾问、天津市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马三立擅长贯口和文哏相声,很好地诠释了相声“以说为主,以逗当先”的精要。其相声语言含蓄隽永,平实诙谐,创造性地发明了单包袱、双包袱、单翻、反翻等各种组合性的包袱结构模式;表情动作简练传神,在马派相声风格化的基础上,融入自身个性化的表演。
马三立的相声作品都有哪些?
马三立先生是我国非常著名的人民艺术非常受广大人民群众喜欢,是我国相声界的泰斗,其个人作品有非常多,特别是《夸住宅》《地理图》《吃元宵》《文章会》等都是他比较出名相声节目,非常受群众赞赏。在相声表演上独树一帜,通过自己的摸索和多年的相声经验,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风格,曾有人对其相声进行评论,认为其相声表演内紧外松,有条不紊,在表演时刻画细腻,语言风格隽永,这些无一不表现了马三立先生扎实相声功底。一、马三立先生是怎么学习相声?马三立先生在幼年时也是经历了很多苦难,家庭是相声曲艺大家,其父亲本就是相声大家,并且又是相声艺术大家的学生和女婿,母亲在京东大鼓上有很深的造诣,从小的耳濡目染,让马三立先生对相声艺术十分熟悉和了解,在家庭熏陶下,从小都打下了深厚功底,最后因家境不好而辍学学习相声。二、马三立先生相声作品有哪些?马三立先生相声作品非常多,包罗万象,风格迥异,在作品《逗你玩》上是马三立先生最著名段子之一,这件作品无一不展示了马三立先生深厚相声功底,从单口相声到台词、旁白全部独立完成,其依然具有很多代表性作品,如《吃饺子》、《八十一层楼》、《写对子》、《开会迷》、《相面》、《情绪与健康》、《西江月》、《黄鹤楼》、《夸住宅》、《偏方》等都是具有非常代表性的相声作品。三、马三立老先生有什么个性特点?马三立老先生个性非常独特,其为人低调做人谦虚,接人待物上总是让人感觉如沐春风,很多朋友学生对其评价都是非常高,对待艺术极尽钻研,一丝不苟,马三立老先生个性特点让人对其十分尊重。
马三立的个人简介是怎样的?
马三立(1914年10月1日-2003年2月11日),出生于天津市,籍贯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相声表演艺术家。中国已故相声泰斗,相声八德之一马德禄之子。回族。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顾问、天津市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是五、六、七、九届天津市政协委员。亦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擅使“贯口”和文哏段子。马三立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潜心探索,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马氏相声”,是当时相声界年龄最长、辈分最高、资历最老、造诣最深的“相声泰斗”,深受社会各界及广大观众的热爱与尊敬。马氏相声雅俗共赏,在天津更是形成了“无派不宗马”的说法。扩展资料:马三立曾就读于天津汇文中学,初中毕业后,因家境不好,辍学说相声。出身于曲艺世家,祖父马诚方是著名的评书艺人,擅说《水浒》,名噪一时;父亲马德禄是“相声八德”之一,又是相声前辈艺人恩绪的宠徒和门婿;母亲恩萃卿曾学唱京韵大鼓;兄马桂元师承相声八德之一李德钖,以擅演“文哏”段子著称。家庭环境使马三立从小就耳濡目染,对相声艺术十分熟悉。在父兄的熏陶下,打下“说”、“学”、“逗”、“唱”的深厚功底。1930年开始登台演出,学艺进步很快,视野也日渐开阔。马三立12岁跟父亲马德禄学艺,后拜著名相声演员,相声八德之一周德山(绰号“周蛤蟆”,与马三立父亲马德禄是同门师兄弟)为师。解放前,先后与耿宝林、刘奎珍、侯一尘、张庆森搭档。1947年,马三立登上了被全国的说唱艺人视为大台口的天津大观园剧场,与侯一尘搭档,大受观众追捧;翌年,马三立第三次来到北京,在华声电台和茶社戏园演出,以马三立风格独特的马家相声在曲艺迷中引起“原子弹爆炸一样”的轰动。马三立平素沉默寡言,极少外露感情,但是就在成为右派之后,马三立竟然几次当众落泪,而每一次都是因为相声。第一次1961年3月16日晚上,在天津东郊军粮农场,马三立已经下放到这里劳动了两年。这天晚上农场开大会,领导突然宣布马三立是摘帽右派了,可以返回原单位重操旧业。马三立当场落泪。第二次是1961年3月24日,马三立阔别观众两年之后,在劝业场楼上天乐曲艺厅进行首场演出,台下暴风雨般的掌声持续了几分钟,久久平息不下来。面对阔别两年多而且如此欢迎、钟爱自己的观众,马三立以惯有的方式,向台下诸位频频作揖,人们终于静下来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三立
马三立个人资料信息简历及简介
姓名:马三立 性别:男 民族: *** 出生年月:1914年-2003年 籍贯:甘肃永昌县 马三立,著名表演艺术家。 *** ,1914年生于北京,祖籍甘肃永昌县。出生于曲艺世家,祖父马诚方是著名的评书艺人,擅说《水浒》,名躁一时;父亲马德禄是“相声八德”之一,又是相声前辈艺人恩绪的宠徒和门婿;母亲恩萃卿曾学唱京韵大鼓;兄马桂元师承李德钖,以擅演“文哏”段子著称。 马三立自幼读书,曾就读于天津汇文中学。家庭环境使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对相声艺术十分熟悉。在父兄的熏陶下,打下“说”、“学”、“逗”、“唱”的深厚功底。初中毕业后,因家境不好,辍学说相声。 1930年开始登台演出,拜周德山为师。周是马德禄的同门师兄弟,也是“相声八德”之一。马三立学艺,进步很快,视野也日渐开阔。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内紧外松、有条不紊、表演细腻、含蓄隽永的风格。 马三立艺术功底扎实,有口皆碑,擅演“贯口”和文哏段子,如《夸住宅》、《地理图》、《吃元宵》、《文章会》等。 解放前,先后与耿宝林、刘奎珍、侯一尘、张庆森搭档。 建国后,积极编演新相声。1952年主动申请参加赴朝慰问团。回国后加入天津广播曲艺团,致力于相声的整旧创新。后来转到天津市曲艺团。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61年春回团工作,与赵佩茹搭档在天乐戏院演出,首场演出的是《黄鹤楼》。 通过长期艺术实践,马三立形成了艺术上的独特风格。他喜欢用第一人称的表演方式,“我”,既是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又是讽刺嘲讽的对象。有人曾这样评论:“他就是被讽刺的对象,有时虽然捧哏的指出他的漏洞,但,并没有公开的评论。他尽力把被讽刺的对象演活,而把评论工作交给观众。演员与观众配合默契,达到集体抒情。” 1992年,他从艺65周年。中国曲艺家协会、天津市曲艺家协会、甘肃省曲艺家协会在天津联合举办马三立从艺65周年庆祝活动马三立简介,马三立同志在漫长的舞台生涯中,饱经风霜,历尽坎坷,矢志不移地以相声为武器,讽刺假恶丑,歌颂真善美,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受到群众爱戴,在海内外享有相当高的声誉。他家学渊源,博采众长,承前启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推动了相声艺术的发展,不愧为当代的相声泰斗、幽默大师。 2003年2月11日,深受广大群众爱戴的相声泰斗马三立老人因病医治无效,于早晨6点45分告别了人世马三立简介,告别了他的观众,享年90岁。 主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吃元宵》、《卖挂票》、《黄鹤楼》、《相面》、《卖五器》、《开粥厂》、《蜡点灯》、《白事会》、《八扇屏》、《反八扇屏》、《地理图》、《窝头论》、《文章会》、《梦中婚》、《对对联》、《三字经》等
上一篇:900915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