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1分27秒完整视频
罗永浩打自己脸(罗永浩在星巴克自打耳光)
在前几年的微电影《幸福59厘米之小马》中有这么一段剧情,罗永浩想在星巴克点一杯“小杯”的咖啡,但遭到了女服务员面带微笑的拒绝,反复用星巴克自己的标准,来教罗永浩识别中杯、大杯和特大杯的区别。罗永浩与其在争执了数个来回后,无法说服最小的杯不是“中杯”而是“小杯”,内心非常不爽,最后用“自打耳光”的方式收场,表现的特别的无奈。 星巴克为什么不卖给顾客“小杯”咖啡?这里面其实套路挺多 其实星巴克按照当地的杯型的分法是一共分为4种的,分别为Short、Tall、Grande、Venti ,翻译成中文就是:小杯、中杯、大杯、超大杯,也就是说星巴克是有小杯的。在星巴克的《饮料资源手册》、物料储备、甚至收银系统中,都是可以看到Short这种杯型的,但是你偏偏在菜单上看不到“小杯”的咖啡,根本不给你选择的机会,这里面其实都是有商业套路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多赚钱。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顾客喜欢中庸的 有营销专家在曾经在一家专门卖啤酒的店里做过统计,他们把8元一杯的高级啤酒、5元一杯的中档啤酒和4元一杯的廉价啤酒放在一起出售,结果有80%的人会买5元一杯的中档啤酒;然后他们撤掉4元一杯的廉价啤酒,换上了一档10元一杯的更高级啤酒,结果选择8元档啤酒的占了大多数。这就是顾客的中庸之道,不喜欢廉价的,也不想买太贵的浪费钱,潜意识里就会避开过低或者过高价格的商品。 星巴克也是如此,本来是4档杯型,选择中杯和大杯的会差不多一样多,撤掉一档小杯变成3档,大家就会不由自主的选择夹在中杯和超大杯之间的“大杯”,自然也能获得更高的利润。 从成本成本和利润上来考虑 小杯的杯子、杯托、杯盖等都需要开模制作,多生产一套不同的杯型会需要很多相关的配套设备,增加生产成本,利润却得不到相应的增加;另外从饮品自身的成本上来将,比如含有牛奶的饮品拿铁、卡布奇诺等,其实它们小杯和中杯用到的咖啡量都是相等的,增加的无非是牛奶的量, 多加那么几口牛奶,就能多赚好几块钱,何乐而不为呢? 《北京晨报》曾经报道过,到星巴克喝咖啡,员工总会不厌其烦的提醒你杯型,这其实有一个利益链条在里面的,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超过2000家,每天经过提醒杯型,让顾客改变初衷升杯的成功比例达到10%,光这一项,一年预计就能给星巴克增加营业收入6570万元。 所以,罗永浩在星巴克崩溃“扇脸”,并不是服务员的问题,而是星巴克自身的营销策略造成的。 不把“小杯”放入菜牌,大概你也明白了为什么了吧。 ——老井说—— 星巴克这种玩“杯型”游戏的行为,不单单是这种连锁企业,其实在很多商品上都能看到,我记得最早开始的酱油是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的,过了十多年后,名字就变成了高级、一级、二级,现在更好了,变成了特级、高级、一级,其实酱油还是那个酱油,只不过换了个称呼罢了。
罗永浩中杯星巴克视频(星巴克为什么有中杯)
去过星巴克的人应该知道,柜台上放的杯子只有中杯、大杯、超大杯三种,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没有小杯?简直逼死强迫症啊! 1 从星巴克中杯咖啡说起 视频中,罗永浩要点一杯中杯咖啡,但星巴克女服务员反复指着眼前的三个不同型号的杯子对罗永浩说,最小的才叫“中杯”,中间大小的叫“大杯”。罗永浩说,我明白你指的是大杯,但是我要中间的那个中杯。但服务员还是说,对不起,这是大杯。被一再羞辱之后,罗永浩恼怒的自打数个耳光后离去。对此,罗永浩在一次现场活动中说,过去三年中,他曾被星巴克服务员说了8次,星巴克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 对此,星巴克给出了回复,表示将提升服务水平,为喜爱星巴克的顾客提供与众不同的星巴克体验。星巴克在回复中解释,为确保顾客杯型选择准确,有时会再次与顾客确认。对于这种不痛不痒的回复,很多消费者并不买账,不少网友表示,星巴克不仅没有透露出改变杯型称呼及服务的意愿,还为自己做辩解,实在是有些傲慢。 2 “比例偏见”决定杯型选择 星巴克的杯型设置很有意思,关于“Tall(中杯)、Grande(大杯)、Venti(超大杯)”还引发了罗永浩的一次“较真儿”。 不过在国内很少看到“小杯(Short)”星巴克,一个“隐藏的小杯”作为重要的“价格锚点”很容易把用户的决策目标锁定到中杯、大杯。我们在设计产品时也通常会考虑参照物,在杯型比较与价格的差异出现时,用户自然就有所倾向。 在“参照物”、“价格锚点”的设定下,用户的感知就形成了一定的“比例偏见”,我们会自然而然的进行比较,3元能多喝83ml的感知(消费者几乎不会现场计算,大部分以视觉判断大小差异)可以促进快速决策。 我们做了一个小调查,调查人群以专业咖啡社群成员和学生、白领为主,共收集有效问卷116份。在“星巴克咖啡杯型中,你最常选的是哪一个?”这个问题的调查中显示,59.48%的人群选择了Grande(大杯),26.72%的人群选择Tall(中杯),13.79%的人群选择Venti(超大杯)。 在“选择Grande大杯是因为什么?”的问题中,46.38%的人群选择了“中杯量太少,大杯刚刚好,超大杯喝不了”,33.33%的人群是因为“习惯选择中间的”,18.84%的人群是因为“划算,感觉价格比较另两个杯型便宜”…… 可见,“杯量适中”的感受是大多数人的选择。 然而还有33.33%是因为“习惯选中间的”,这一点也是人们的惯性思维,商家正好“利用”此思维,设计3种杯型供选择,一般人在3个同类别不同规格的产品上选择,会以“择中原则”进行,“小的不够,大的浪费”的心理驱使部分用户选择了Grande(大杯),这两种心理与行为习惯就占了选择Grande(大杯)人群的79.71% 。 在上一个图表中可以看到26.72%的消费者选择Tall(中杯),一般在消费者选择Tall(中杯)时,星巴克服务员会说一句话:“只要加3元就能升大杯,您需要吗?” “大杯美式”是28元,服务员这句“加3元升级28元的大杯”,一下就提醒了用户,“差价才3元,很划算!” 所以,此刻又有近一半人改为购买了大杯。 消费者“心甘情愿”的购买“大杯”星巴克,与星巴克品牌设计的消费者决策链路是否有关呢?为何一定要引导消费者购买大杯,站在消费者立场会感觉到“划算”,这正是“比例偏见”的消费者心理核心, “占便宜”的心理+产品自有“便宜”要素,就形成了消费者的感知,也因此购买了商家希望的那款产品。 从上面表格最后一列也可以看出,中杯、大杯、超大杯分别百毫升价格在7.06元、6.41元、5.25元,当然是越大杯越划算。 为何星巴克也希望消费者购买“大杯”、“超大杯”?是为了让消费者省钱吗? 大杯、超大杯,从成本上,只是增加了部分的水、咖啡、糖、奶,当然这部分已经有很多人测试过每杯咖啡的含量等,这部分不展开,从成本角度,这些增加几乎可以忽略,星巴克最大的成本是房租、水电、人员管理等费用,这些费用是固定的,不管你卖出多少咖啡,所以当然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到店消费者等关键要素上,客单价越高,消费频次越高,对星巴克越有利。 星巴克给我们哪些启示: 比例偏见的产品规划:在产品规格设置、价格设置中应用,引导用户选择品牌希望推荐的产品。 比例偏见的感知参与:让消费者感受到“划算”、“占便宜”、“实惠”,且品牌自身又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3 由“价格劣势”转为“价值优势” 再来看另外一个例子——乐纯酸奶。 乐纯酸奶最新的宣传是:“每一盒乐纯三三三倍酸奶都使用德国顶尖的滤乳清酸奶制作工艺,用三倍的鲜牛奶和三倍的乳酸菌发酵,再用专利工艺脱去整整2/3重量的水分,只留下三倍的纯净营养。” “三倍鲜牛奶、三倍乳酸菌、专利工艺脱去2/3重量的水分、留下三倍的营养”,这里面的“三”、“2/3”就成为消费者非常重要决策要素,首先感觉是“三倍”带来“多的”感知,而“一盒”又表现出“少的”对比,形成“精华”、“纯”的感受。这个品牌在很早有一句广告语“三杯鲜牛奶才能提炼出一杯乐纯”,“三”和“一”的很容易让消费者形成“比例偏见”的感知,进而形成消费转化。 这种利用了“比例偏见”的营销方法后,消费者的感知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我在购买这款酸奶时就被“牵引”着进入消费决策链路中,并完成购买。 从一开始进入视觉的“产品、包装、价格”,下意识就会与自己常规吃到的酸奶品牌、价格关联,比如安慕希205g,大概一瓶4.1元/瓶,尽管是一直定位高端的特仑苏,其酸奶115g的价格是9.5元/瓶,乐纯135g的原味酸奶15元每盒的定价立马显得贵了点。 乐纯酸奶给我们哪些启示: 当产品价格高于顾客常规认知时,品牌方如何打动顾客呢?在此,“比例偏见”的应用恰好可以把“劣势”(用户感知的“劣势”)变“优势”,从“价格”到“价值”转化,以乐纯酸奶为例,挖掘“产品特点和顾客诉求”进行匹配,制作酸奶的工艺过程,从“三杯牛奶”到“一杯酸奶”很形象的提炼,且又与顾客对“健康”、“营养”等诉求非常契合,因此就会形成“物有所值”的感受,当然这也和哪部分用户群相关,是感性消费、还是理性消费,在一些产品上会有差异,但此种提炼后,此品牌的产品就从不同角度打动了不同类的消费者,这是品牌营销中顾客旅程的认知、认可、认同。 只要能够洞察消费者诉求,巧妙设计产品,在价格、参照物,以及视觉等要素的组合下,消费者自然会形成一定的“比例偏见”。但要切记,好产品是所有营销战略的基础,我们仅仅是在策略上让顾客“看见好产品”,而不是“欺骗”。
罗永浩为什么要在星巴克自打耳光?
最近一篇题为《致星巴克中国CEO王静瑛公开信:什么时候才不觉得中杯顾客无知或愚蠢?》引来了众多微博大V的讨论和数百万网友的吐槽。为此锤子科技 CEO罗永浩于11月4日——11月16日连续发了几条微博吐槽星巴克,还不惜扒出了自己几年前在星巴克自打耳光的视频。罗永浩为啥在星巴克自打耳光?星巴克出了什么事?事情是这样的。一名星巴克金卡会员在点单时被服务员连续两次要求确认“你确定是中杯吗”、“中杯是我们最小的杯型哦”,这让他感觉很不舒服。这位会员就给星巴克中国CEO王静瑛写了上文的公开信。这封公开信在社交网络上发酵,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锤子科技 CEO罗永浩的微博及他几年前在星巴克自打耳光的视频。视频中,罗永浩要点一杯中杯咖啡,但星巴克女服务员反复指着眼前的三个不同型号的杯子对罗永浩说,最小的才叫“中杯”,中间大小的叫“大杯”。罗永浩说,我明白你指的是大杯,但是我要中间的那个中杯。但服务员还是说,对不起,这是大杯。被一再羞辱之后,罗永浩恼怒的自打数个耳光后离去。对此,罗永浩在一次现场活动中说,过去三年中,他曾被星巴克服务员说了7、8次,星巴克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对此,星巴克给出了回复,表示将提升服务水平,为喜爱星巴克的顾客提供与众不同的星巴克体验。星巴克在回复中解释,为确保顾客杯型选择准确,有时会再次与顾客确认。对于这种不痛不痒的回复,很多消费者并不买账,不少网友表示,星巴克不仅没有透露出改变杯型称呼及服务的意愿,还为自己做辩解,实在是有些傲慢。
上一篇:教师说脏话被处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05-24 星巴克1分27秒完整视频
- 05-24 教师说脏话被处分
- 05-24 身体这处越大竟越讨女人喜欢 健康一线
- 05-24 给马桶安投币装置
- 05-24 上坟真车被烧走
- 05-24 殡葬抢客医院群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