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轰炸is油田
为什么叙利亚用了化学武器。美国、英国还有好些法国就要对叙利亚军事行动?
使用化学武器属于无差别屠杀!
常规武器是可以选定对某个目标或人进行轰炸或打击,不容易造成无辜平民伤亡!
而化学物质会导致所污染区域内所有生物死亡或致残。因此必然导致大量无辜平民,妇女儿童伤亡!因为平民都未经训练和防护的。
所以随意使用化学武器是一种反人类的行为!日内瓦公约早已禁止使用化学武器!而叙利亚当局在内战里使用化学武器,已经触犯国际法战争规则和犯有反人类罪行。
一个要轰炸苏联的疯狂计划如何差一点输掉二战
原文在这里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网站11月20日发表题为《"长矛"行动--一个要轰炸苏联的疯狂计划如何差一点输掉二战》的文章,作者为防务与历史作家迈克尔·佩克,编译如下:纳粹德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苏联击败的,不过也并非靠苏联一国之力。但是,如果纳粹德国和苏联当初是盟友而非敌人,情况会怎样?如果美国、英国及其盟友面对的是在军事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纳粹空军、装甲车和潜艇支持下的大批苏联红军,情况又会怎样?这种世界末日般的新黑暗时代场景差一点出现。在二战爆发初期,英国和法国计划轰炸苏联油田。目标是阻止希特勒。结果却很可能帮助希特勒赢得这场战争。英法两国的这一想法很愚蠢,但并非毫无道理。到1939年底,英法确信德国和苏联已经成为朋友。斯大林在战前曾千方百计建立反纳粹联盟,可遭遇的抵制和犹豫让他认定,资本主义者正在密谋让德国和苏联陷入一场让它们彼此消耗殆尽的战争,而西方则在一旁看热闹。虽然英法两国政府在是否与共产党领导的苏联结盟的问题上摇摆不定,德国却不像它们这样犹豫不决:1939年8月23日,德国和苏联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获得了战略缓冲区,为它积聚军事实力提供了喘息机会,也让苏联在德国和西方国家打消耗战的情况下得以养精蓄锐。不过真正的赢家是纳粹德国元首。这一条约让第三帝国轻松吞并了波兰和东欧,而不必担心东部出现第二条战线。同样重要的是,苏联同意向第三帝国供应重要的原材料,特别是石油,从而让德国在战争期间经济保持运转,并且打破盟军的海上封锁,在一战期间,这样的封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盟国的眼中,苏联已经从德国的劲敌变成了它的盟友。那么何不袭击苏联从而做到一石二鸟?或许这其中也存在对静坐战感到沮丧的因素,当时盟国的陆军在德国占领波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情况下,坐在马其诺防线后面,不采取任何有效行动。轰炸苏联很可能看上去比在战场上直面德军更为简单。于是"长矛"行动诞生了。100多架英法两国的轰炸机计划从伊朗和叙利亚的盟军基地以及立场中立但反对苏联的土耳其起飞,在夜间发起的战略轰炸行动中,持续攻击苏联在高加索地区的油田。这并不仅仅是没有任何实际行动的筹划。事实上,英国侦察机在1940年3月从伊拉克的机场起飞,拍摄了位于巴库和巴塔米的石油设施的照片。盟国空军策划人员相信这将是一次有力的打击。我们现在知道,如果真的采取了这次行动,结果会是个笑话。英国在1940年和1941年的夜间轰炸行动准确率奇低,只有为数不多的炸弹落在了距离打击目标数英里之内的区域,以至于德国人几乎没有注意到这样的轰炸行动。甚至在1944年,英国皇家空军在夜袭行动中,在当时最先进的雷达和导航技术的帮助下出动上千架轰炸机,在德国一些城市的上空漫无目的地投弹,因为他们无法摧毁位置精确的目标。德国人用行动证明,被炸弹破坏的设施能够以快得惊人的速度复原。1944年的一架"兰开斯特"式轰炸机可以携带7吨重的炸弹;1940年的"布伦海姆"式轰炸机携带的炸弹重量只有半吨。只有内心最深处的骄傲自大才会让人相信在战争初期派出一百架并不先进的轰炸机就能够重创苏联的石油业,这种自以为是的确在整个二战期间困扰着一批热衷于实施战略轰炸的人。帕特里克·奥斯本在他的《"长矛"行动》一书中还说,盟军情报机构最终的结论是,俄罗斯石油只占德国燃料供应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其实来自罗马尼亚)。"在这个问题上,重要的不是英国情报报告的准确性,而是英法两国领导人都愿意忽视这样的信息,以便将攻击苏联的想法付诸实施,从而给德国制造障碍:一石二鸟的原则被放大到了可笑的程度。"不管怎样,全靠运气或者说是不够走运才拯救了世界。1940年5月,德国装甲车碾压过低地国家,进入法国。六周过后,法国投降。"长矛"行动无果而终。除此之外,当希特勒的军队在1941年到1942年眼看就要夺取高加索油田的时候,英国仍在筹划一旦苏联在油田被占领之前没有将其摧毁,英国会采取行动把这些设施炸毁。有趣的是,英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似乎更愿意与苏联战士打上一仗。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如奥斯本所言,轰炸不仅不会伤害到德国,反而将削弱苏联政权这个打击纳粹联盟的中坚力量。"如果斯大林领导的政府垮台,会有人去填补这个权力真空;填补真空的十有八九是希特勒。"不过,在1940年的夏天,事情真的有可能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如果"长矛"行动在法国投降之前实施,那么英国政府可能面对的局面是对付纳粹与苏联建立的联盟,法国盟友不会出手相助,美国则依然会在孤立主义政策下退避三舍。包括哈利法克斯勋爵在内的一些英国领导人倾向于与希特勒达成某种形式的和平协议。如果英国与苏联也处于交战状态,或许就连作为死硬派的丘吉尔也没有心思继续打一场看起来似乎没有希望取胜的战争。当然,即便盟国的轰炸让希特勒和斯大林走在了一起,两国的亲密关系也注定不会维持很久。两个贪婪捕食其他猎物的食肉动物最终会不可避免地以武力相见。话虽如此,"长矛"行动有可能让世界历史发生改变。幸运的是,这个世界从没有机会去验证这一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开始衰落,其世界霸权地位逐渐被美国取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 一战爆发之前,英国是世界的金融中心,英国每年在海外的投资高达40亿英镑,占据当时世界投资总额的43%。 一战过后,英国不仅流失了大量的黄金储备,还从世界最大的债权国成为净债务国。 在欧洲的所有参战国中,英国采取了最负责任的财政政策。 英国 *** 花在战争上的开销多达430亿美元,其中包括借给法国、俄国等盟友的110亿美元的贷款。 为了支付这些费用,英国一方面通过增加税收筹集到了90亿美元;另一方面通过向国内和美国长期借款筹集到了270亿美元;其余的款项是从国内银行借来的。 英国人之所以如此慷慨,在于欧洲国家一开始就把债务视为战争合作的一部分,理应放在战后统一解决。 1915年,英法俄三国财长在巴黎财政会议上明确表示:“英法俄三国财长同意整合三国的财政和军事资源,以促进战争的最终胜利。” 这场战争使欧洲对美国物资和商品的需求迅速增加, *** 了美国经济的繁荣。 更重要的是,这一行为导致大量黄金流入美国,美国的黄金储备从不足20亿美元一下子飙升到40亿美元。 战争一举改变了美国在世界各国经济和金融中的地位。 战争结束后,战债偿还的问题被提到了议事议程上。 英国被夹在整个债务结构的中间,即拥有大量债权也拥有大量债务。 英国深知收回债务的难度,希望统一解决战债问题,最好全面取消。 这符合欧洲历史的传统,拿破仑战争后各国就全面取消了战债。 在欧洲国家看来,一切战争的花费都是“自由国家”维护“自由世界”应尽的义务。 但美国却坚持按照商业模式完成对于战债问题的处理。 两国之间的分歧直到战争结束后5年才得以解决。 当时,英国为了快速恢复经济,尽早重建战前由自己主导的金本位制度,从而接受了美国的方案。 然而,巨额的战争贷款成为了英国经济复苏的负担,而美元却趁机输入欧洲,蚕食着属于英国的经济地盘。 英国试图恢复世界金融中心的期望落空了。 扩展资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过渡时期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则属协约国阵营。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 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在一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国有什么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开始衰落,其世界霸权地位逐渐被美国取代。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一战爆发之前,英国是世界的金融中心,英国每年在海外的投资高达40亿英镑,占据当时世界投资总额的43%。一战过后,英国不仅流失了大量的黄金储备,还从世界最大的债权国成为净债务国。在欧洲的所有参战国中,英国采取了最负责任的财政政策。英国政府花在战争上的开销多达430亿美元,其中包括借给法国、俄国等盟友的110亿美元的贷款。为了支付这些费用,英国一方面通过增加税收筹集到了90亿美元;另一方面通过向国内和美国长期借款筹集到了270亿美元;其余的款项是从国内银行借来的。英国人之所以如此慷慨,在于欧洲国家一开始就把债务视为战争合作的一部分,理应放在战后统一解决。1915年,英法俄三国财长在巴黎财政会议上明确表示:“英法俄三国财长同意整合三国的财政和军事资源,以促进战争的最终胜利。”这场战争使欧洲对美国物资和商品的需求迅速增加,刺激了美国经济的繁荣。更重要的是,这一行为导致大量黄金流入美国,美国的黄金储备从不足20亿美元一下子飙升到40亿美元。 战争一举改变了美国在世界各国经济和金融中的地位。战争结束后,战债偿还的问题被提到了议事议程上。英国被夹在整个债务结构的中间,即拥有大量债权也拥有大量债务。英国深知收回债务的难度,希望统一解决战债问题,最好全面取消。这符合欧洲历史的传统,拿破仑战争后各国就全面取消了战债。在欧洲国家看来,一切战争的花费都是“自由国家”维护“自由世界”应尽的义务。但美国却坚持按照商业模式完成对于战债问题的处理。两国之间的分歧直到战争结束后5年才得以解决。当时,英国为了快速恢复经济,尽早重建战前由自己主导的金本位制度,从而接受了美国的方案。然而,巨额的战争贷款成为了英国经济复苏的负担,而美元却趁机输入欧洲,蚕食着属于英国的经济地盘。英国试图恢复世界金融中心的期望落空了。扩展资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过渡时期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同盟国阵营,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则属协约国阵营。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战中,各种新式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相继投入战争,是武器发展史的重要阶段。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一战打衰英国银行业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英国国家概况
英国“胜利者”轰炸机
英国“胜利者”轰炸机“胜利者”轰炸机,是英国汉德利·佩奇公司研制的战略轰炸机,1952年12月首次试飞,1958年4月开始服役,总产量为八十六架。“胜利者”轰炸机,采用月牙形机翼和高平尾布局,四台发动机装于翼根,采用两侧翼根进气,由于机鼻雷达占据了机鼻下部的非密封隔舱,座舱一直延伸到机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佳的视野。该机的机身,采用全金属半硬壳式破损安全结构,中部弹舱门用液压开闭,尾锥两侧是液压操纵的减速板,尾翼为全金属悬臂式结构,采用带上反角的高平尾,以避开发动机喷流的影响,垂尾和平尾前缘均用电热除冰。基本参数机身长度:35.05米机身高度:8.57米翼展:33.53米最大起飞重量:93182千克最大速度:1009千米/小时最大航程:9660千米
英国“胜利者”战略轰炸机的基本参数是多少?
“胜利者”采用月牙形机翼和高平尾布局,四台引擎装于翼根,采用翼根两侧进气。
机翼——悬臂式中单翼。展弦比5.55。翼根弦长11.12米,翼尖3.01米;内翼相对厚度16%,中翼9%,外翼6%;内翼上反角-436",中翼+36",外翼-1;安装角448";内翼前缘后掠角5212",中翼4418",外翼3512"。全金属结构,内翼由三根梁组成两个抗扭盒,起落架外侧由四根梁组成三个抗扭盒。每侧机翼只有八块承力翼肋。蒙皮为波纹板夹层壁板,外面板与波纹板夹层点焊连接,内面板用铆钉连接。翼梁和翼肋的腹板也采用夹层壁板结构,以提高抗弯刚度。外翼后缘的全金属副翼由电驱动的液压助力器操纵。内侧后缘装有富勒式襟翼,外翼前缘系装前缘襟翼,后改为固定的下垂前缘。
机身——全金属半硬壳结构。中部弹舱门用液压收入机身。尾锥两侧是液压操纵的减速板。
尾翼——全金属悬臂式结构。采用带上反角的高平尾,以避开发动机喷流的影响。蒙皮为波纹夹层壁板。升降舵和水平安定面具有两块抗剪腹板和四块翼肋,垂直安定面则采用三梁抗扭盒形结构,升降舵由电驱动的液压助力器操纵。垂尾和平尾前缘均用电热除冰。
起落架——可收放前三点式。八轮小车式主起落架采用油-气减振器,向前收入翼根。并列双轮前起落架可操纵转向,向后收入机身。主轮尺寸27X6.5,前轮尺寸30X9.0。采用盘式刹车和防滑装置。机尾装有防撞机轮和着陆减速伞。
动力装置——“康维”11,单台起飞推力7,825公斤;“康维”17,单台推力9,344公斤。直径1,067毫米,长度3,454毫米,涵道比0.3。燃油贮于机翼和机身的软油箱,载油量30-32吨。作加油机时,弹舱内挂两个油箱。为缩短起飞距离,每边翼根可加装1具迪-海维兰公司的Spectre火箭助推器,可使胜利者在500米的跑道上作短距起飞。
座舱——气密座舱内五个成员。正副驾驶采用马丁-贝克3L和3LS弹射座椅。后排为领航员、雷达操作员和电子设备操作员。
系统——增压系统使气密座舱压差保持在0.63公斤/厘米。液压系统用于起落架收放、炸弹舱门、前后襟翼、减速板、前轮转向和机轮刹车的操纵。电源为四台200伏特400赫兹三相交流发电机,通过变流机提供28伏直流电,通过变压器提供115伏400赫兹三相交流电,通过变频装置提供115伏1,600赫兹单相交流电。应急电源为冲压涡轮带动的一台200伏400赫兹三相交流发电机和两个28伏蓄电池。
电子设备——机头装有雷达,尾锥内装有电子对抗装置。
军械——一枚“蓝剑”核导弹,半埋式挂于机腹弹舱,或35枚1,000磅(454公斤)常规炸弹,或四枚美制“天弩”空地导弹(机翼下每侧两枚)。
二战盟军对德两次大轰炸 盟军战略大轰炸
二战中,最能体现轰炸机作用的战例是盟军对德战略轰炸 在历时五年的轰炸行动中,盟军轰炸机总共出动144万多架次,投弹270多万吨(其中136万吨投在德国本土)、摧毁了大量战略目标,严重破坏了德国的战争潜力,明显缩短了战争进程。本文所讲的两个战例虽然只是盟军众多战略轰炸行动中极小的一部分,但却极具代表性。
千机炸科隆
这次空袭的意义正如丘吉尔在给哈里斯的电话中所说的:“‘千机炸科隆’是向德国传递一个信号:从此以后,德国的所有城市在力量日益增长的英国轰炸机部队面前将不再安全。”
1942年2月,绰号“轰炸机”的阿瑟・哈里斯空军上将成为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的新当家人。他是个狂热的“轰炸机致胜论”者,主张对德国城市进行战略轰炸,消减德国的战争潜力,并打击民心上气,争取早日结束战争。在之后的三年里,德国人对哈里斯的霹雳手段体会深刻。
在哈里斯之前,英国皇家空军已经对德国进行了两年多的夜间轰炸,因为夜幕能降低轰炸机被德军防空火力命中的几率。但是英军的这些轰炸行动规模都不大,经常是数十架左右,多的也不过200架。在德军严密的防空网面前,这种小规模轰炸效果很不理想,自身损失相当严重。哈里斯上台后,决定采取大规模轰炸,而且主要采用燃烧弹,让德国城市变成火海,
哈里斯雷厉风行,说干就干。1942年3月28日晚至29日凌晨,哈里斯派出191架轰炸机空袭卢卑克旧城,引发32小时的大火:4月24日至27日夜,哈里斯又派出468架轰炸机空袭罗斯托克,使旧城区60%以上的建筑物燃起大火。眼瞅效果不错,哈里斯决定干票更大的,并美其名曰“千机计划”,即一次动用1000架轰炸机轰炸一座德国城市。
1942年5月初,哈里斯找到了副司令桑德比,问他是否能拿出1000架轰炸机。桑德比花了几天时间划拉自己的家底,给了哈里斯一个肯定的答复。当时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共辖37个中型和重型轰炸机中队(其中16个“威灵顿”、6个“哈利法克斯”、5个“斯特灵”、2个“曼彻斯特”和2个“汉普敦”),装备400架轰炸机,如果空袭行动为48小时,则能够使用的后备轰炸机有500架。此外,英国皇家海军岸防司令部还可提供250架“惠特利”、“哈德逊”和“汉普敦”轰炸机。这样一来,即使轰炸机司令部用新型的“兰开斯特”轰炸机代替老旧的轰炸机,总数也能达到1000架。为确保“千机计划”能够实施,哈里斯口�横飞地游说丘吉尔首相,最终获得强力支持。
但一次动用这么多轰炸机进行空袭在历史上还从未有过,面临许多棘手的问题。一是空袭必须越过德国“华盖床”系统,即主要由“维尔茨堡”防空雷达组成的探测、引导系统,以及Bf110G-4a夜间战斗机和大量FLAK高炮组成的“康胡贝”防线。在以前的空袭中,英军轰炸机在这个防线前吃尽了苦头,损失惨重。而1000架轰炸机对德军防空火力来说更是异常肥美的猎物。如何才能降低战损?二是“兰开斯特”及其它新型轰炸机装有先进的导航设备,但许多老式轰炸机却没有。怎样对这些不同型号的轰炸机进行编队,才能避免空中碰撞?三是预定计划空袭持续1个小时,目的是用短时间的密集轰炸来增大投弹强度。但在这么短的时间里,1000架轰炸机能到达目标区并投下炸弹吗?
哈里斯把这些问题交给专家们解决。专家不愧是专家,很快就拿出了解决办法。针对第一个问题,专家们建议轰炸机最好在夜间实行长长的“溪流”式密集编队,这样轰炸机群被德军“华盖床”系统发现的几率会大大降低(在当时,德军每个“华盖床”一次只能引导一架夜间战斗机进行拦截作战,在一小时�最多只能进行6次直接拦截,只适合对付小规模轰炸。对纵长横短的条状密集编队拦截则力不从心),而德军高炮又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对大量目标进行集火射击,因此专家们相信“溪流”式密集编队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轰炸机损失。第二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是,新老轰炸机分开编队,分波次攻击一座城市的三个不同区域,并且飞行时拉开高度,这样碰撞的几率将会下降到每小时仅一次。第三个问题更好解决,将空袭持续时间延长为90分钟,这样轰炸机群将会飞得更从容,也不会对投弹强度产生太大影响。哈里斯对专家们提出的解决方案很满意,立即指派参谋长查尔斯・波特尔将军制定详细作战计划。
现在剩下的唯一问题是确定空袭目标。哈里斯想轰炸德国第二大城市汉堡,丘吉尔则想轰炸工业中心埃森。但作战研究室的专家们认为埃森不是一个好目标,因为整个城市被众多工厂排出的烟雾所笼罩,轰炸机在夜间很难瞄准目标。他们认为鲁尔工业区的科隆是个理想目标,因为它相对距英国较近,轰炸机飞临该城比较容易。更重要的一点在于科隆是德国主要的铁路枢纽,如果被摧毁,德国境内的物资运输能力将会遭到严重破坏。哈里斯听了专家们的建议后,向丘吉尔作了转述,首相不再坚持己见。这样,具体轰炸目标将根据行动时的天气情况而在汉堡和科隆之间选择一个。
5月20日,波特尔向哈里斯提交了详细作战计划,哈里斯看后更坚定了自己的行动决心,随即拍板将行动日期定在5月27日夜。但海军部却在此时突然拒绝参加空袭行动,理由是他们要对付猖獗的德军潜艇。听到这个消息,哈里斯差点抓狂,这意味着他能动用的轰炸机总数将下降到800架。为避免计划流产,哈里斯赶紧四处寻找可用的轰炸机和机组成员,甚至动员飞行训练司令部的轰炸机、教官和学员也参加。尽管从哈里斯内心来说并不愿那些无经验的“菜鸟”参加,但他别无选择。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天努力,哈里斯终于又凑出了200多架轰炸机,包括一些没有归还岸防司令部的轰炸机和机组成员。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然而,老天爷似乎故意要刁难一下哈里斯,西欧的天空连续多天阴雨,行动只好推迟。5月30日,天气才逐渐好转。英军气象军官向迫不及待的哈里斯报告说第一目标汉堡上空仍被厚厚的云层笼罩,但第二目标科隆上空已经放晴。哈里斯立即下令放弃汉堡,改攻科隆。
5月30日夜里22时30分,1047架轰炸机从遍布英国的53个机场陆续起飞。同时起飞的还有113架其它飞机,任务是压制科隆附近的德军夜间战斗机基地。飞行员们被告知,一旦机群飞过西欧上空,就开始寻找莱茵河。以它为向标飞往科隆。
哈里斯的第一攻击波是装备最好的第1、3大队,包括290架“威灵顿”和88架“斯特灵”轰炸机,上面都装有先进的GEE导航设备,它们轰炸的具体目标是科隆旧城区的新市场,空袭时间为15分钟,轰炸方式是将大量燃烧弹投在新市场南面和北面一英里范围内,把该处变为“火炬”,作为后续轰炸机的识别地标。第二攻击波是第4、5大队,包括131架 “哈利发克斯”、9架“威灵顿”、7架“惠特利”、73架“兰开斯特”、46架“曼彻斯特”、34架“汉普敦”轰炸机,任务是轰炸科隆市中心。第三攻击波是第91、92大队,包括303架“威灵顿”、21架“惠特利”、45架“汉普敦”轰炸机,任务是进行补充轰炸。
5月31日零时47分,第一波轰炸机飞到科隆上空时,机组成员们借助月光清晰地辨识到目标区。科隆的防空部队反应慢了一拍,当空袭警报响起的时候,英军轰炸机群已经开始投弹。15分钟内,数以千计的燃烧弹如雨点般落下!科隆旧城区开始熊熊燃烧。德军防空部队仓促应战,只击落了4架轰炸机。
在火光映照下,后续飞来的英军第4、5、91、92大队的轰炸机群很容易地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区域并投下炸弹。密集轰炸如此恐怖,以致当最后一架英机返航时,从160千米外也可看见科隆燃烧而映照的火光,浓烟更是直冲4600米高空。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们从未见过这样的浓烟,许多人心中久久难以平静。 此次空袭,英军轰炸机共投弹1455吨,其中三分之二是燃烧弹。科隆共有2.43平方千米区域被炸(其中市中心1.2平方千米),在非居民建筑中,3300栋完全被毁,2090栋遭严重破坏,7420栋被轻微破坏。在住宅建筑中,13010栋被毁,6360栋遭严重破坏,22270栋轻微破坏。在空袭中,469人被炸死,5027人被炸伤,45132人无家可归。空袭过后.近70万的科隆市民中有15万左右的居民逃离了该城。
英军1047架参战的轰炸机中,有43架损失,其中16架被德军高炮击落,4架被德国夜间战斗机击落,2架相撞坠毁,21架因机械等原因在科隆附近或上空坠毁,损失率4%。与以前的6%损失率相比,这次的损失率明显下降,证明了哈里斯的大规模密集轰炸方式是正确的,并由此成为此后英军轰炸机的标准空袭方式。
燃烧的汉堡
汉堡战役的意义极大,它不但是铝箔条首次用于干扰雷达,而且还是盟军首次进行“大规模连续轰炸”。另外,德军汉堡防空战的失利促使其将军需重点放到国土防空上来,并从东线抽调大量航空兵力加强本土防空,从而有力地支援了苏军对德作战。
1943年5月,轰炸德国城市上了瘾的哈里斯决定对汉堡发起一场凶猛的空中战役,代号“罪恶城计划”,试图将这座有着750年历史、集中了德国重要造船厂的古老城市彻底摧毁。
1943年5月27日,哈里斯签署了“轰炸机司令部第173号令”,“罪恶城计划”正式启动,行动时间定在7月下旬。为加大轰炸力度,哈里斯还把美国陆军第8航空队下属的轰炸机部队也拉了进来。但因美军此时入欧的轰炸机力量还下是很强,而且对这种面积轰炸兴趣也不大,所以这场空中战役的真正主角还是英国轰炸机部队。
此时的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实力已非1942年可比,威力强大的四发重型轰炸机“兰开斯特”已开始大量服役,先进的H2S机载导航雷达能让轰炸机群轻松找到德国城市。更重要的是英国人还拥有了一种对付德国“华盖床”系统的秘密武器,只要破坏了“华盖床”,部署在汉堡的那些令人心惊胆战的德军防空火力――54个重型高炮中队、26个轻型高炮中队以及6个夜间战斗机中队将全变成“瞎子”。虽然德军在汉堡还部署了22个探照灯中队,但它们只能盲目对空照射,不能为高炮提供射击诸元,对英军轰炸机群的威胁并不大。
1943年7月24日21时55分,剑桥附近欧金顿机场,一架架“蚊”式轻型高速轰炸机怒吼着从跑道上快速滑跑、拉起,爬上漆黑的夜空,飞向德国第二大城市汉堡。这批“蚊”式装有H2S导航雷达,携带有目标指示弹,主要任务是充当先导机,为后续的重型和中型轰炸机领航和指示目标。
紧跟“蚊”式之后,英国南部各机场每隔半分钟便有一架满载炸弹的重型或中型轰炸机起飞。不久后,相继起飞的791架轰炸机(其中包括346架“兰开斯特”、246架“哈里法克斯”、126架“斯特林”和73架“威灵顿”)到北海上空进行集结,随即编成宽32千米、长320千米的“溪流”式密集队形,以363千米/小时的速度浩浩荡荡向汉堡飞去。
几乎在英军轰炸机起飞的同时,位于德国易北河下游城市施塔德的德军第二航空师司令部正在进行夜间的交接班。在所谓的“康胡贝战斗歌剧院”大厅里,一块画有德国地图的巨大毛玻璃板占据了整个墙壁。上面标有各防空战斗部队负责的防区,当敌机来袭时,瞬息万变的战斗情况被幻灯投影到上面。在毛玻璃板的前面,整齐地坐着一排战斗引导军官。在他们背后稍高一点的地方,坐着通信军官,负责与师长、夜间战斗机基地和雷达站取得联系。在更高的顶层座位上,还有一些标图员负责把己方战斗机的位置投影到玻璃板上。在毛玻璃板的对面坐着一些女标图员,每人面前都有一部直通雷达站的电话,海岸警戒雷达一发现英军轰炸机就会立刻通知她们。她们一边调试幻灯机,一边等候着战斗警报和有关敌情通报,所有人的眼睛都紧盯着那块毛玻璃板。
7月25日零时20分左右,第一次敌情通报传来:“敌机80架,位置‘古斯道夫・凯撒5"(比利时奥斯坦德附近),航向东,高度7000。”女标图员们熟练地把这些数据用两部幻灯机投影到和那幅显示战况的大地图相应的防区上。几分钟后,德国西部、荷兰、丹麦境内的Bf110-4a/r夜间战斗机开始起飞,在“华盖床”系统的引导下进入待机区域。
零时40分,德军雷达荧光屏上开始出现可怕现象――英军轰炸机越变越多,几百架、几千架,最后变成1.1万多架。施塔德地下指挥所的德军指挥官们惊呆了!没人相信这个数字,很明显,英国人使用了特殊武器让“维尔茨堡”雷达“神经错乱”了!
德国人的猜测没有错。就在10分钟前,英军轰炸机群最前面的数十架轰炸机开始以一分钟间隔向外投掷一捆捆银色物体,这就是英国人的秘密武器――代号为“窗口”、专门用来干扰“维尔茨堡”雷达的铝箔条。每捆有2000根铝箔,每根铝箔条宽1.5厘米,长30厘米,约是“维尔茨堡”雷达波长的一半,可以将雷达发射的电磁波反射回去。每根铝箔条在空中飘留的时间约15~20分钟。
在“窗口”的干扰下,“华盖床”系统完全失效。德军地面和空中夜间战斗机的电台通话充满了焦躁和惊恐:“敌人正在繁殖!”“敌人太多了广‘我不能指挥你了,你在没有地面指挥的情况下作战吧。”失去地面引导的德军夜间战斗机如同无头苍蝇,到处乱飞。
1时03分,728架满�燃烧弹和炸弹的英军轰炸机群在不断投撒铝箔条的轰炸机掩护下飞临汉堡上空。由于炮瞄雷达像预警雷达一样被干扰,所以德军高射炮手们只能听见英军轰炸机马达轰鸣声,无法知晓敌机准确位置,探照灯光 柱则是徒劳地在夜空中扫来扫去。在一片抓瞎中,气急败坏的德军高射炮手们开始胡乱对空射击。
“蚊”式先导机用H2S雷达发现目标后,迅速投下桔黄色目标指示弹。其它轰炸机根据指示弹标出的位置投下炸弹。在50分钟内,上千吨燃烧弹和高爆弹落到汉堡市中心方圆5千米区域内。汉堡城里熊熊的大火照亮了方�近百千米的夜空。
此次轰炸,汉堡市中心和城市西北部,特别是阿尔托纳、埃斯布图勒、霍赫勒夫特街区几乎成为废墟,1500人被炸死。而英军在9200万根铝箔条(总重约40吨)的掩护下,仅损失了12架轰炸机,1.5%的损失率清楚地向人们展示了“窗口”的巨大功劳,从此以后。一种全新的作战方式――电子战登上历史舞台。
7月25日下午2时40分,美国第8航空队235架B-17重型轰炸机对汉堡的军用设施、军工厂、船厂等目标进行了空袭。7月26日早上,美军330架B-17又一次空袭了汉堡的军用目标。
7月27日夜,受到轰炸行动成功鼓舞的哈里斯又派出787架轰炸机轰炸汉堡。7月28日零时57分,英军轰炸机群在“窗口”的掩护下来到汉堡上空投下燃烧弹和炸弹。这次是英军轰炸机投弹最集中的一次,在半个多小时内。共有500~600吨燃烧弹和炸弹落到市中心以东方圆1.6~3.2千米内。
当年夏天,汉堡地区一直干旱少雨,而7月27日白天的气温又特别高,炽热的太阳把汉堡古老的木顶建筑晒得已如同一捆捆干柴,在燃烧弹的攻击下,立刻烧了起来。由于汉堡的消防系统在7月24、25日的空袭中已遭严重破坏,没有水的消防队员们只能望火兴叹。
火越烧越大,各处火焰在短时间内凝成一团,吞噬着周围的建筑物和一切能烧得着的东西。火借风势,风助火威,汉堡市区21平方千米区域在很短时间里化为一片火海。燃烧速度和空气流速越来越快,大火成了一个吸尽周围空气的无底洞,在哈默布鲁克、哈姆、伯格费尔德街区形成风速达240千米/小时的“火焰风暴”,温度高达1000℃。
狂烈的“火焰风暴”吸尽了周围的氧气,许多躲在防空洞、地窖里的汉堡市民难忍窒息跑出藏身之地,旋即被炽热的狂风卷进火球。那些在地下室、水池、池塘边想躲避烈焰烘烤的人们则因缺氧一个接一个的静静死去。幸存者面对这种从未见过的“火焰风暴”,失魂落魄,踩着已死者和濒死者的身体,没命地逃亡
这场肆虐了整整3个小时的“火焰风暴”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汉堡大火。英、美军在看到“火焰风暴”的威力后。在后来的轰炸中不断蓄意制造这种令人恐怖的大火,
7月28日凌晨的空袭和大火共造成汉堡市16000多栋建筑物被摧毁和30200人死亡(主要是被大火烧死或因缺氧窒息而死)。被大火和轰炸吓丢了魂的120万汉堡市民(约占汉堡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从7月28日早上开始纷纷逃离该城,沦为无家可归的难民。
7月29日夜,哈里斯下令进行汉堡战役的第三次轰炸,共派出777架轰炸机。原定计划是在前面两次没有触及过的汉堡城北投弹,但因地图错误飞到了已被轰炸过的城区以南。30日零点32分、英军轰炸机群飞临汉堡投弹,将万茨贝克、邦贝克居民区以及乌兰豪斯特、温特胡德街区化为废墟。轰炸毫无例外地引发了大火,但没有形成28日那样的“火焰风暴”。此次行动中,英军共有28架轰炸机被击落,损失率约3.6%。
8月2日夜,哈里斯发起了汉堡战役的最后一次轰炸行动,共出动740架轰炸机。但由于当天汉堡上空有厚厚的云层,只有不到一半轰炸机飞抵汉堡进行投弹。此次行动中,英军共有30架轰炸机被击落,损失率4.1%。
最后两次轰炸行动中,英军轰炸机损失率重新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德军给“维尔茨堡”雷达找到了对抗“窗口”的办法,而是调整了战术――调集昼间战斗机,在防空监视哨的无线电通报以及探照灯的跟踪照射下,飞行员凭借肉眼发现目标进行拦截。
在10天的汉堡战役中,英军共出动轰炸机3000多架次,投弹9000吨:美军出动565架次,投弹2000吨,造成汉堡市5万人死亡,25万栋建筑被毁或遭破坏。
[编辑 何懿]
二战期间英国对德国的轰炸取得了哪些成果?有哪些重大的战役?
1940年1月,英国空军开始轰炸德国,整个作战可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40年5月~1942年12月)由英国单独进行。
概述:由于双方都没有制空权,为夺取制空权,英国皇家空军开始对德国进行一系列突击,1940~1941年主要轰炸目标是潜艇基地、石油工业和航空工业。1942年开始以城市为重要目标,旨在打击德国的民心士气。3~6月,对鲁尔区几个城市进行夜间轰炸。1942年5月31日英国空军出动飞机千余架轰炸科隆,其破坏程度超过前9个月总计1346架次的轰炸效果.美国第8航空队于1942年8月17日开始参加对德战略轰炸,虽然到年底只轰炸了德国在西欧的占领区,投弹量很小。
》》》2;第二阶段(1943年1月~1944年1月)
概述:1943年春,英美已经在西线取得制空权,而在东线,德国的空中优势也已消失。英美统一轰炸目标,逐步增加兵力。1943年1月,英美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确定战略轰炸的目的是削弱德国的军事、经济和工业实力,摧毁德国人的斗志,使其丧失军事抵抗能力。轰炸的顺序为潜艇工业、航空工业、交通运输系统、石油工业等。
在此期间,英国空军进行了三个以城市为目标的空中战役:
》1) 鲁尔空中战役:1943年3~7月对鲁尔区若干城市进行43次空袭,到1943年8月,每天参加轰
炸的飞机达到787架,杜伊斯堡、埃森、科隆等、多特蒙德等城市和工厂遭
到严重破坏,5月16-17日夜间炸弹摧毁了鲁尔水坝
》2) 汉堡空中战役:1943年7月24日~8月3日四次夜间轰炸汉堡,其中两次美国空军还进行了昼
间补充轰炸。8月17-18日意见,英国皇家空军还对佩内明德的制造V型火箭
发动机的工厂进行了著名的空袭。
》3) 柏林空中战役:1943年11月23日,英美开始空袭柏林,至1944年3月英国共出动20224架
次飞机对柏林空袭16次,对其他城市空袭12次。
》4)诺曼底大空袭(略)
》》》3)第三阶段(1944年7月~1945年4月)
概述:为早日结束战争,盟军不顾不良的天气,逐渐加强打击,由于法国和比利时的解放,导致德国空军雷达站的后撤,盟军空军的损失越来越少,而空袭的效果越来越大,集中轰炸德国的石油工业、交通运输系统和兵工厂,同时继续轰炸大城市。9个半月内,投弹量超过前几年的总和。对石油工业的轰炸,7月为35次,8月为20次,9月有十几次千机轰炸,每月投弹数万吨。
总结:
五年中,英美共出动轰炸机144万余架次,战斗机268万余架次,投弹270万吨,其中136万吨投在德国本土。对工业目标投弹量占13.7%,除最后阶段轰炸石油工业效果显著外,其余均无明显效果。对陆上交通线投弹量占32.1%,在战争后期取得明显效果。对工业城市的投弹量占23.7%,其中对德本土61个10万人以上城市投弹50万吨,摧毁360万户民房,占德国住房的20%。据联邦德国统计局1956年发表的数字,平民亡57万人,伤88.5万人。在对德战略轰炸中,美国损失飞机1.8万架,亡4.3万人;英国损失飞机2.2万架,亡4.7万人。德国损失飞机5.7万架。
推荐资料:http://baike.baidu.com/link?url=HgSP-10rOsQJM8PRb55oqZ12KvzOG84x68ysmFSbUVfnHO6ltirhkPi7NJDMayGC
轰炸机的分类
1,按武器:轰炸机可分为核轰炸机、巡航导弹载机和常规轰炸机。2,按航程:可分为近程、中程、远程轰炸机。3,按载弹量:以重量来区分大致可分为战术轰炸机、战役轰炸机与战略轰炸机。4,按作战任务:分为战术轰炸机,战略轰炸机。扩展资料著名轰炸机:1,B-1轰炸机B-1轰炸机由北美航空(后与罗克韦尔公司合并,又被波音公司收购)于20世纪70年代研制,在1974年首次试飞,并于1985年服役,冷战末期开始使用。2,图-160轰炸机图-160轰炸机作战方式以高空亚音速巡航、低空亚音速或高空超音速突袭为主,在高空时可发射长程巡航导弹在敌人防空网外进行攻击;担任防空压制任务时,可以发射短距离导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轰炸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图-160轰炸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B-1轰炸机
战略轰炸机
战略轰炸机图-160战略轰炸机,又称:图波列夫图-160(Tupolev Tu-160)是俄罗斯的变后掠翼重型超音速战略轰炸机。北约对其的代号为“海盗旗”(Blackjack)。俄罗斯空军称其为“白天鹅”(White Swan)。1981年12月18日首次试飞。由前苏联共实际生产35架,其中2架实验型,3架生产型。目前,约有16架图-160战略轰炸机在俄罗斯空军服役。目前世界上仅有俄罗斯空军装备了16架图-160战略轰炸机。主要数据外形尺寸:成员:4名(正驾驶、副驾驶、轰炸员、防卫系统操作员)全长:54.1m 翼展:全后掠(20°后掠角)35.60m 全展开(65°后掠角)55.70m 全高:13.1m 机翼面积:360 m² 空重:118000kg 重量载荷:正常起飞重量:267600kg 最大起飞重量:275000kg 最大着陆重量:155000kg 最大载油量:160000kg(内部)最大武器载荷:40000kg动力装置: 4台俄制库兹涅佐夫NK-32涡轮风扇发动机机载设备: “蛤蜊管”(clam pipe;Obzor-K)搜索雷达 "Sopka"地形雷达主动式与被动式电子反制系统(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s;ECM)主要数据武器设备: 2个带有旋转挂架的弹仓,4个翼下挂架武器包括:俄军现役的各型自由落体炸弹 Kh55MS涡扇动力巡航导弹(北约代号AS-15“肯特”Kent) Kh15P短距攻击导弹。研发历史图-160是由前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的变后掠翼重型超音速战略轰炸机,该型机的研制,肇始于1967年苏联政府提出的新型战略轰炸机项目。该项目初期的方案设计采用了招标的方式,参与招标的有图波列夫设计局、米亚设计局和苏霍伊设计局。图波列夫设计局提出的设计称为160方案,与第二代超音速运输机Tu-244(Tu-144B)的预研方案非常类似。装备情况目前世界上仅有俄罗斯空军装备了16架图-160战略轰炸机。
上一篇:游客大闹曼谷机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