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远超新星被证实
最远超新星被证实距离地球有多远?
最远超新星被证实,距离地球105亿光年!2月21日,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发表公报说,天文学家进一步证实了此前发现的罕见超新星是迄今观察到距离地球最远的一颗超新星。超新星是某些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时经历的一种剧烈爆炸。名为DES16C2nm的超新星此前由国际科研项目“暗能量调查”利用大型天文观测设备在2016年8月首次探测到。南安普敦大学学者领衔的团队对这一探测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在美国《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这颗超新星的光耗时105亿年才抵达地球,这几乎是宇宙年龄的四分之三。通常认为,宇宙诞生于距今138亿年前。而且,这是一颗超亮超新星,是一种极度明亮且非常罕见的超新星。超亮超新星的亮度通常比普通超新星高10到100倍。报告作者之一、南安普敦大学学者马修·史密斯说,来自这一超亮超新星的紫外线光可以让人了解到这次爆炸中产生的金属总量以及爆炸本身达到的温度,这些信息对探知这类宇宙爆炸的成因非常关键。超新星研究对了解恒星和星系演化十分重要。参与此次研究的天文学家表示,在掌握如何寻找超亮超新星后,他们下一步将继续搜索更多来自遥远深空的类似天文现象,以便分析它们的类型和发生次数。
最远超新星距离地球达105亿光年吗?
最远超新星被证实,距离地球105亿光年。英国南安普敦大学21日发表公报说,天文学家进一步证实了此前发现的罕见超新星是迄今观察到距离地球最远的一颗超新星。超新星是某些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时经历的一种剧烈爆炸。名为DES16C2nm的超新星此前由国际科研项目“暗能量调查”利用大型天文观测设备在2016年8月首次探测到。南安普敦大学学者领衔的团队对这一探测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南安普敦大学发表报告说,这颗超新星的光耗时105亿年才抵达地球,这几乎是宇宙年龄的3/4。通常认为,宇宙诞生于距今138亿年前。而且,这是一颗超亮超新星,是一种极度明亮且非常罕见的超新星。超亮超新星的亮度通常比普通超新星高10到100倍。报告作者之一、南安普敦大学学者马修·史密斯说,来自这一超亮超新星的紫外线光可以让人了解到这次爆炸中产生的金属总量以及爆炸本身达到的温度,这些信息对探知这类宇宙爆炸的成因非常关键。超新星研究对了解恒星和星系演化十分重要。参与此次研究的天文学家表示,在掌握如何寻找超亮超新星后,他们下一步将继续搜索更多来自遥远深空的类似天文现象,以便分析它们的类型和发生次数。
最远的超新星确认距离地球105亿光年也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超新星
近日,DES宣布确认最远的超新星。这颗超新星的光到达地球用了105亿年,几乎是宇宙年龄的3/4,是历史上最古老的超新星。对这颗超新星的研究将有助于研究宇宙爆炸的原因以及恒星和星系的演化。目前,研究人员正在深入努力,从深空中寻找更多类似的天文现象。最远的超新星被确认距离地球105亿光年。超新星是一些恒星在演化末期经历的剧烈爆炸。最近,最远的超新星被证实。这颗超新星被命名为DES16C2nm,距离地球105亿光年。也就是说,这颗超新星的光用了105亿年才到达地球,差不多是宇宙年龄的3/4,一般认为是138亿年前。这颗被命名为DES16C2nm的最远超新星是由国际科研项目“暗能量巡天”利用大型天文观测设备于2016年8月首次探测到的。南安普顿大学学者领导的团队对这一探测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确认了这颗最远的超新星。而且,它也是一颗超亮超新星,极其明亮,非常罕见。它的亮度通常是普通超新星的10-100倍。DES是一项国际合作,为了更多地了解暗能量,绘制了数亿个星系,而暗能量通常被视为导致宇宙加速膨胀的神秘力量。最远超新星的确认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次爆炸产生的金属总量,以及爆炸本身所达到的问题,这对于找出这种宇宙爆炸的原因非常重要。
在距离地球1亿光年外,发现一颗不同寻常的“超新星”正在爆炸
在距离地球1亿光年远的地方,天文学家发现一颗不同寻常的超新星正在爆炸。这颗正在爆炸的恒星被称为“超新星LSQ14fmg”,是由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物理学助理教授埃里克·肖领导的一个37人国际研究小组发现的遥远天体。其研究发现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期刊上,帮助揭示了这颗恒星所属的超新星群起源。
这颗超新星的特征:它以极慢的速度变亮,也是同类中最亮的爆炸之一,与其他任何超新星都不同。这是一个真正独特而奇怪的事件,研究对此的解释也同样有趣。这颗正在爆炸的恒星被称为Ia型超新星,更具体地说,是“超级钱德拉塞卡”群的成员。恒星经历了一种生命周期,这些超新星是一些大质量恒星爆炸的结局。它们如此强大,以至于它们塑造了星系的演化,如此明亮,以至于我们甚至可以从地球上观察到它们。
甚至在可观测宇宙的一半处都可以观察到它们,Ia型超新星是发现暗能量的重要工具,暗能量是指导致当前宇宙加速膨胀的未知能量。尽管它们很重要,但天文学家对这些超新星爆炸的起源知之甚少,除了知道它们是白矮星的热核爆炸。但研究小组知道,Ia型超新星发出的光在几周内起伏不定,动力来自爆炸中产生镍的放射性衰变。这种类型的超新星会随着镍暴露程度的增加而变得更亮,然后随着超新星的冷却和镍衰变为钴和铁而变暗。
用望远镜收集数据后,研究小组看到超新星正在撞击它周围的一些物质,这导致更多光随着衰变镍发出的光一起释放出来。研究人员还看到了一氧化碳正在产生的证据。这些观测得出了研究结论:超新星正在一颗渐近巨型分支(AGB)恒星内部爆炸,即将成为行星状星云。研究的合著者陆静(音译)说:看到对这一有趣事件的观察与理论是如何吻合的,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爆炸是由AGB恒星核心和围绕其运行的另一颗白矮星合并引发。
在质量损失突然关闭之前,中央恒星通过恒星风失去了大量的质量,并在恒星周围形成了一个物质环。超新星爆炸后不久,它撞击了行星星云中常见的一环物质,产生了额外的光和观察到的缓慢变亮。这是第一个强有力的观测证据,证明Ia型超新星可以在后AGB或原行星星云系统中爆炸,这是理解Ia型超新星起源的重要一步。这些超新星可能特别麻烦,因为它们可以混入用于研究暗能量的正常超新星样本中。
这项研究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Ia型超新星可能的起源,并将有助于改善未来的暗能量研究。
天文学家在5亿光年外,发现超新星爆发
车轮星系是距离地球5亿光年的螺旋星系,车轮星系具有特殊的双环形状,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星系冲撞合并,让车轮星系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形状。
位于智利的ESO天文望远镜在拍摄车轮星系时,发现了特殊的光点。在对比2014年拍摄的照片后,发现照片左下角存在特殊的亮点,很有可能是超新星爆发产生的特殊光亮。
超新星爆发在宇宙中发生的数量虽然很多,但是由于地球的宇宙观测能力有限,因此人类目前观测到的超新星爆发数量非常有限。
超新星爆发时一颗恒星走到生命尽头时发生的剧烈爆炸,由于恒星内部存在非常多的物质能量,因此爆发会产生非常明亮的光亮,并且光亮会持续非常长的时间。
中国古代就曾记录到超新星爆发事件,被中国天文学家称为“客星”,“客星”在天空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消失。
超新星爆发会产生非常剧烈的核聚变反应,因此可以产生类似黄金之类的重金属元素,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黄金,其实都经历过超新星爆发,经过漫长的太空旅行,到达地球,成为地球的一部分。
在太阳系中,太阳的质量较小,因此无法产生足够剧烈的核聚变反应,太阳最终只能通过核聚变产生铁元素,整个太阳系都无法产生黄金。
虽然此次天文学家通过照片的对比,认为超新星爆发可能出现,但是目前尚未检测到其他超新星爆发的证据。
科学家正在利用天文观测设备进行观测,希望可以检测到超新星爆发的辐射数据,从而确定超新星爆发的发生。
根据目前的观测数据,天文学家认为此次超新星爆发,可能是II 型超新星。
距地球280亿光年!哈勃太空望远镜拍到最遥远的单一恒星
在这片只覆盖了1/250度天区的照片中,前景星系团的引力将遥远的“埃兰迪尔”(箭头所指处)星光增强了数万倍。 NASA / ESA / Brian Welch (JHU) / Dan Coe (STScI) / Alyssa Pagan (STScI) 机缘巧合,天文学家借助一个巨型星系团产生的透镜效应,在可观测宇宙中拍到了一颗有史以来最遥远的单一恒星。 我们在夜空中看到的所有单一恒星几乎都位于我们的银河系内部。即使用人类最强大的望远镜,我们也只能分辨出距离我们最近的星系近邻内的单一恒星。那些距离我们极其遥远的星系内的 恒星,它们的星光都混合在一起的,呈现为一团团模糊而黯淡的光斑。 但最近丹麦尼尔斯·玻尔研究所宇宙黎明研究中心和丹麦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借助神奇的“引力透镜”效应,史无前例地,在连整个星系也难以看到的,极其遥远的可观测宇宙“尽头”,拍到了一颗单一的恒星。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质量会导致其所在的空间发生“弯曲”。当光从一个大质量的物体旁经过时,它的行进方向会受到空间曲率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假如在观测者和一个遥远的光源之间存在一个质量巨大的物体,那么这个物体就会像一个巨大的镜片,使光发生偏转和聚集,当光线到达观测者眼中后,观测者就会发现这个光源的亮度得到了增强。 天文学家通过这种方式,在遥远的宇宙中发现了许多原本看不到的星系。而这一次,天文学家发现的,竟然是一颗单一的恒星。 一个名叫WHL0137-08的星系团,将一颗遥远恒星发出的光放大了数万倍。再由哈勃太空望远镜经过9个小时的曝光后,将这颗来自“宇宙尽头”的恒星呈现在了人类的眼前。 天文学家称这颗恒星为“埃兰迪尔”,是古英语中“晨星”的意思。这是一颗质量至少为太阳50倍,最多为太阳500倍的巨星,其亮度可以达到太阳的数百万倍。 这颗恒星的光在出发时宇宙的年龄只有今天的6%,它距离当时的原始银河系只有40亿光年。由于宇宙的膨胀,这些光跋涉了130亿年才到达地球。而此时,恒星原来的位置距离我们已有280亿光年之遥——以恒星本身的质量,以及人类目前掌握的恒星演化理论,这颗恒星今天不可能还存在。 这颗恒星是有史以来天文学家发现的最遥远的单一恒星,也是其“生活”年代距离今天最遥远的古早恒星。此前发现的最远恒星所处年代,宇宙的年龄大约已相当于今天的三分之一。 这颗恒星所处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我们都如此遥远,这不免让人怀疑结论的可靠性。而发现者之所以确信“埃兰迪尔”是一颗单一的恒星,是因为多个引力透镜模型对这个光源本质的分析结果都保持了一致。 但理论上“埃兰迪尔”依然有可能是一个由多颗恒星组成的多星系统。这个谜底,将要由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来揭开。韦布望远镜还将测定“埃兰迪尔”的化学成分,以确定它是否属于宇宙中的第一代恒星。 “埃兰迪尔”能被发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巧合。它刚好出现在引力透镜系统中恰到好处的位置上。 NASA / ESA / Brian Welch (JHU) / Dan Coe (STScI) / Peter Laursen (DAWN)
新发现!哈勃望远镜观测到最远恒星,距离地球280 亿光年
哈勃太空望远镜瞥见了它所观察到的最遥远的单颗恒星,它在 280 亿光年外闪烁着光芒。这颗恒星的质量可能比我们的太阳大 50 到 500 倍,亮度也可能是太阳的数百万倍。
这是迄今为止对恒星最远的探测,距大爆炸发生了 9 亿年。天文学家给这颗恒星起了个绰号 Earendel,来源于一个古英语单词,意思是“晨星”或“冉冉升起的光芒”。
周三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详细研究结果的研究。
这一观测打破了哈勃在 2018 年前创造的记录,当时它观测到了一颗存在于宇宙大约 40 亿年前的恒星。厄伦德尔是如此遥远,以至于星光花了 129 亿年前才到达我们身边。
对厄伦德尔的这一观察可以帮助天文学家研究宇宙的早期发现。
“当我们从 Earendel 看到的光发出时,宇宙还不到 10 亿年;只有当前年龄的 6%。当时它距离原始银河系 40 亿光年,但在几乎光到达我们这里花了 130 亿年,宇宙已经膨胀到现在距离我们惊人的 280 亿光年。”
我们在夜空中看到的星星都存在于我们自己的银河系中。令人难以置信的强大望远镜只能看到最近星系中的单个恒星。但遥远的星系看起来就像它们所包含的数十亿颗恒星混合而成的光的模糊。
这张插图显示了一个巨大的星系团如何聚焦和放大来自背景星系的光。
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预言的引力透镜允许更深入地凝视遥远的宇宙。当较近的物体对远处的物体起到放大镜的作用时,就会发生引力透镜效应。重力本质上会扭曲和放大遥远背景星系的光。
当光线通过靠近大质量物体时,它会沿着该物体周围的曲线移动。如果该物体位于地球(或在本例中为哈勃)和遥远的光源之间,它实际上可以将光偏转并向我们发送,充当放大其强度的透镜。
许多遥远的星系都是以这种方式被发现的。
在这种情况下,大量星系团的排列就像放大镜一样,将厄伦德尔的光线增强了数千倍。这种引力透镜,加上哈勃望远镜和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团队的九小时观察时间,创造了破纪录的图像。
为了确保这确实是一颗恒星,而不是两颗非常靠近的恒星,研究小组将使用最近发射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来观察厄伦德尔。韦伯还可以揭示恒星的温度和质量。
天文学家想更多地了解这颗恒星的组成,因为它是在宇宙开始后很早就形成的,早在宇宙充满由大质量恒星死亡产生的重元素之前。
韦伯可以揭示埃伦德尔是否主要由原始氢和氦组成,使其成为第三组恒星——假设这些恒星在大爆炸后不久就存在。
“厄伦德尔很久以前就存在了,它可能没有像今天我们周围的星星那样拥有所有相同的原材料,”韦尔奇说。“研究 Earendel 将是一扇通往我们不熟悉的宇宙时代的窗口,但这导致了我们所知道的一切。就像我们一直在读一本非常有趣的书,但我们从第二章开始,现在我们将有机会看到这一切是如何开始的。”
韦伯望远镜可能会帮助天文学家找到比哈勃望远镜更远的恒星。
“有了韦伯,我们可能会看到比厄伦德尔更远的星星,这将是非常令人兴奋的,”韦尔奇说。“我们会尽可能地往前走。我很想看到韦伯打破 Earendel 的距离记录。”
#恒星##天文学##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
在地球上能看到的除了太阳之外的恒星有哪些?
除了太阳以外的恒星还有:天狼星、织女星、大角星、北极星、心宿二等。
1、天狼星
天狼星(Sirius),即大犬座α星A(αCanisMajorisA),位于大犬座。天狼星的视星等为-1.46等,是除太阳外全天最亮的恒星,但是暗于金星与木星,绝大多数时间亮于火星。
2、织女星
织女星(Vega)又称为织女一或天琴座α(αLyrae),是天琴座中最明亮的恒星,距离地球约25光年。
3、大角星
大角星(αBoo/牧夫座α),英文名Arcturus,是牧夫座中最明亮的恒星。以肉眼观看大角星,它是橘黄色的,视星等-0.05,是全夜空第3亮的恒星,仅次于-1.46等的天狼星与-0.86等的老人星。
4、北极星
北极星,又称北辰、紫微星,指的是最靠近北天极的一颗恒星,现阶段所指的是“勾陈一”。
5、心宿二
心宿二,天蝎座α星(天蝎座的主星),位于天蝎座尾部,是全天最孤独的一等星,但在其附近有许多明亮的二等星,也是天蝎座星区中最亮的星星。
在地球上的夜晚,肉眼能不能看到4光年之外离地球最近的那颗恒星?
4光年之外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指的是比邻星,它距离地球大概4.22光年,肉眼根本看不到。除了高楼大厦遍布的城市之外,很多地区的夜晚,都能看到星星。这些星星距离我们很远,可能有几十到几百光年不等。像是我们最熟悉的北斗七星,最近的一颗在70光年以上,最远的一颗有120光年左右。虽然人们能看到几百光年以外的星星,但是看不到4光年左右的比邻星。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比邻星距离太阳很近,作为一颗红矮星,它的亮度非常弱。按照正常情况来说,除了专业的望远镜,人类在地球上无法观察到比邻星。 1、比邻星比邻星是已知的距离太阳最近的恒星,同时距离地球也很近,仅仅只有4.22光年。按照正常人的理解,恒星距离地球越近,我们观察的越仔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比邻星从地球的角度看,仅仅是一个红矮星。由于自己本身不起眼,一直到1915年才被约翰内斯堡联合天文台的主管发现。它属于半人马座α三合星里的第三颗星,自己本身还有一颗伴星,被人们称之为比邻星b。根据科学家的观察,伴星处于宜居带,很有可能存在生命体。 2、视星等我们一般评价一个恒星的亮度,会用视星等来形容,这是一个专业的天文名词,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数字越大,它的亮度就越低,相反就越高。我们可以拿太阳来对比,太阳的视星等是-26.74,亮度就是我们每天看到的那样,晴天人类根本无法直视。而比邻星视星等11等,不使用专业的仪器,根本观察不到。即使是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比邻星也不过是一个红色的小点点。从人类对物品认知的大小来看,天文望远镜图片下的比邻星,也就是一个红色的小米粒。注意这里的米粒是小米,而并非大米。 3、亮度在星等中,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像是视星等、目视星等、绝对星等。其中目视星等,就是指我们能看到的星等。天空上的星星,需要通过距离、亮度进行判断。同等亮度的恒星,肯定距离越近就越亮。描述星体真正亮度的,就是绝对星等。比邻星绝对星等15.5等,太阳绝对星等4.83等。太阳的亮度,远远高于比邻星。自身亮度低,距离太阳系又近,人类自然看不到。
人类用肉眼能看到的最远的星球,会有多少光年?
我们的眼睛不仅看到了距离地球75亿光年远的天体,也看到了75亿年前宇宙深处发生的事情。因为这些光线在宇宙中奔跑了75亿年才来到了地球上,被我们的眼睛幸运地捕捉到了。在地球上,最容易看到的两个天体是月球和太阳,前者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后者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这两个天体都能在白天看到。而那些更加遥远的天体,由于它们发出的光抵达地球时已经变得比较暗淡,只有到了夜晚才变得肉眼可见。如果不局限于星星,而是扩大到肉眼可见的天体,那么你能够看到的距离就会继续增长。仙女座大星系M31的亮度达到3.44等,在野外很轻松就可以用肉眼看见。它到我们的距离是250万光年。我还看到过一些报告,说是在条件最好的地方,有人曾经肉眼看到过M81,这个星系距离地球大约是1200万光年。当然,不排除这可能是脑补的结果……其实肉眼看到恒星,是不能判断的距离,只亮度与质量问题。大质量的恒星很容易看到,比如织女,按天文学家测出,离我们这个地球有26光年,牛郎星才有16光年。相反,看到的牛郎星比织女暗谈,相差十光年,不知道的,还以为织女星离我们近,所以提主提问的,我们平民百姓实在无能为力认识,用肉眼能看到最远的恒星。这可说不准,因为除了距地球远近的因素外,还有体积大小之分。所以,当你内眼看到的月亮比较大时其实它很小,又当你看到很微小的光亮星球时其实它很大,甚至比太阳还大。其实肉眼是看不到那么远的,我们看到的只是人家几光年前所发出的光,传到我们眼前了!有些光传到我们眼里花了几光年,也许现在那个星体已经不存在了!
距离我们10光年以内的超新星爆炸,我们的地球会被波及吗?
当前,天文学家普遍的我们所处的银河系的位置是极佳的,当然,相比于其他空间区域,这个极佳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个位置成功的让地球孕育了生命,同时也孕育了我们。处在银河系内的位置极佳的同时,我们与太阳的位置也是非常的难得的。
当前的理论普遍认为,地球上的生命的起源来源于彗星或其他小行星等外来星体。地球的磁场及臭氧层挡住了太阳的射线辐射,而太阳的磁场及太阳风则替我们挡住了大量的宇宙射线的侵害。拥有天然的自我保护伞,没有像银河系其他区域那样的恶劣空间环境,很多的巧合再加上运气,这才有了今天这样勃勃生机的地球。
看起来,即便银河系内存在着无数的类地行星,但唯独我们的地球仿佛才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有可能这才是我们依旧没有找到外星生命的原因。
由于太阳系所处在的银河系的位置非常的平稳,这也让地球免受了很多其他大型天体打扰,但是,据天文学家观测发现,其实我们所处的宇宙环境只是暂时的相对稳定而已,也就是说,我们身边的恒星天体只是相对的安稳而已。万一,离我们近的恒星偶然的翻脸发生爆炸,那我们所处的环境也就会突然变得非常的恶劣。
想象一下,当一颗超新星失控了,那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超新星的失控其实就意味着很有可能会产生大爆炸,然后它们爆炸的同时会把它们星体内部的所有物质都抛到它们周边的宇宙空间内。科学家相信,最原始的太阳,也就是初代的太阳恒星爆炸过了一次,然后喷射出了很多的物质,而这些物质不只形成的包括地球在内的八大行星,同时也形成了奥尔特云。太阳系经过一次大爆炸,然后再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化,这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样子。
超新星的爆炸其实是可以看作是一颗超级核弹的爆炸的,其星体本身的物质除了会随冲击波散发而去,从而形成大量的宇宙尘埃及重元素外,它也会伴随着大量的X射线,还有伽马射线等等高能射线的产生。
我们知道,宇宙射线侵害的范围是极广的,就目前我们太阳系周边虽没有超新星的爆炸,但周边依然还是充斥着大量的宇宙射线。若所在太阳系周边10光年以内的区域有超新星的爆炸,那或许太阳的磁场及其太阳风根本就无力阻挡得了因附近超新星爆炸而产生的宇宙射线。
若这些强大宇宙射线能够穿透太阳的射线保护伞达到地球,那经过射线对地球生物的一系类危害,最终很有可能导致的就是物种的大灭绝。而宇宙射线辐射到了地球,具体的变化是会使氮分子发生裂变,然后裂变的氮原子会与空气中的氧结合,从而生成一氧化氮。而我们知道,一氧化氮是会跟臭氧反应的,它们反应会生成二氧化氮,之后,生成的二氧化氮又会与氧结合,然后又生成更多的一氧化氮,反反复复,最终将地球上空的臭氧消耗殆尽。
地球上空没有了臭氧的保护,这时太阳的紫外线就会畅通无阻的照射进地面,然后杀死地面上的生物,或是使生物产生变异,癌变等等。其中当首次冲的就是为地球提供了50%的氧气的浮游植物,它们量多,但生命力弱,它们普遍被紫外线照死后,空气中的氧含量肯定骤然减少。大量依靠浮游植物为食的小鱼或其他小动物也会因没有食物而慢慢消失,随之就是那些吃小鱼小动物的较大型动物。食物链一级一级的崩塌,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其实,天文学的东西,很多的都是通过测算而的出来的,很多的太空事件看似可怕,实则离我们却非常的遥远。很多人说天文学家的预测就是杞人忧天的,我们人类的文明不过就存在了几千年而已,而他们居然就已经开始预测几十万年甚至是几百万年以后可能发生的事情了,而我们人类能不能再存活几千年,这还说不定呢,这未免是太着急了点。对此,你怎么看?
250万年前,地球附近发生超新星爆炸,宇宙外来元素覆盖地球
根据外媒报道,近期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一支科学团队在地质结构中发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该科学团队由慕尼黑工业大学多位物理学家组成,他们在地球的壳层中发现了与超新星爆发相关的元素,并且根据对该元素的研究发现早在250万年前地球附近可能发生过超新星爆炸,那么该元素是什么?它为什么可以作为研究的证据呢? 什么可以证明地球附近曾发生过超新星爆炸? 地质学家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分析发现,地球的不同层次结构存在着不同的元素,它们能够反映一些地球上曾经发生的事情。这次研究所利用的证据是来自地球壳层的锰元素和铁元素,研究人员发现其中存在的锰-53元素的浓度较高,这与地球自身的情况相违背。一般情况下,地球自身所拥有的锰元素多为锰-55,而锰-53来自外太空。 因为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和研究发现,太阳系内小行星带里的尘埃多存在锰-53元素,它们有些聚积成较大的尘埃,然后在引力作用或其他扰动下朝着某一颗星球飞去,最后撞在了星球的表面上。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研究人员还采集到海底的沉积岩样本,同样在该样本中发现了锰-53元素。这两个发现说明,地球在250万年前应该受到过外太空的影响。 研究人员如何得到这一发现? 为了进一步确定是什么原因导致地球上出现了锰-53元素,该研究团队利用加速器质谱仪对地面沉积岩和海底沉积岩的元素进行测量,结果发现其中的锰-53元素可能来源于一次超新星爆发。此外,在加速器质谱仪的帮助下研究人员还计算出了发生超新星爆炸的恒星质量,至少是太阳质量的11倍。 如果该研究团队所得到的发现符合 历史 事实,那么当时超新星爆炸发生在距离地球多远的地方呢?对此研究人员认为它与地球还是存在较远的距离,因为地球生命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至少并没有因此而出现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至于超新星爆发生的地点距离太阳系有多远,现在很难再进行调查了。 超新星爆发会产生什么影响? 该研究表明地球过去不仅遭受过外来天体的撞击,还可能受到超新星爆发的影响。在以上提到的发现中,有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假设,那就是超新星爆发所产生的能量推动给宇宙尘埃穿越大气层来到地球表面,其中就存在大量锰-53元素。然后经过百万年的地质变化,曾在表面上的锰-53元素被埋在地下,也就是说那一次超新星爆炸并没有对地面造成太大冲击。 但如果距离太阳系100光年的范围内出现超新星爆炸的话,势必会对地球造成巨大的冲击。爆炸所产生的能量以辐射的形式进行传播,传播的距离取决于辐射的能量,但近距离的超新星爆炸会对地球大气层造成冲击,甚至可能摧毁地球大气层。大气层相当于地球生态圈的保护罩,一旦这个保护罩被破坏了,地球生命就会暴露在宇宙辐射之下。 幸运的是,经过天文学家的研究发现,太阳系周围的恒星系要么处于主序星阶段,要么已经变成了红矮星。换而言之,人类所存在的时期应该不会遭遇近距离的超新星爆发,但是几百万年、几千万年后的情况就很难预测了。
天文望远镜看别的星球时,是实时还是很久以前的情况。
您好,天文望远镜观测到的天文现象实际上是过去发生的,要看该天体距离我们多远。比如我们看到的太阳,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需要走8分50秒,那么我们看到的太阳实际上是8分50秒之前的太阳。
参宿四又名猎户座α星(α Orionis),是一颗处于猎户座的红超巨星。它已经步入了恒星的晚年,据科学家预测,从现在起的100万年内,它随时可能发生超新星爆炸。参宿四距离地球大约640光年,假如它现在发生超新星爆炸,我们想要观测到它爆炸的景象就需要等到640年以后。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人类第一个使用天文望远镜发现的行星是
人类第一个使用天文望远镜发现的行星是天王星,是威廉·赫歇尔在1781年3月13日于自宅庭院中发现了这颗行星。天王星,为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阳系由内向外的第七颗行星,其体积在太阳系中排名第三,质量排名第四。 人类第一个使用天文望远镜发现的行星是 天王星拥有27颗已知天然卫星,其中有5颗规模较大,另外还有13条较为暗弱的行星环。 天王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氢、氦、甲烷和氘,据推测,其内部可能含有丰富的重元素,地幔由甲烷和氨的冰组成,可能含有水。 天王星有一个暗淡的行星环系统,由直径约十米的黑暗粒状物组成,这是继土星环之后,在太阳系内发现的第二个环系统。
哈勃观测到最远恒星,距离280亿光年,那里会是宇宙尽头吗?
《自然》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哈勃望远镜的文章,这一篇文章中重点提到了哈勃的重大发现,观测到了人类已知最远的恒星。
根据文章的表述,这一次发现的恒星距离人类超过了280亿光年,即便是光速行走,也需要用接近130亿年才能从地球走到那颗恒星;可能会有部分大众不太能理解,地球距离这颗恒星的距离超过了280亿光年,如果是光速行走的话,那么也应该需要280亿年才行,为什么只需要一半的时间呢?
有了解过爱因斯坦相对论的人,都知道这个数据是“错的”,那到底是数据错了还是其他的原因,宇宙有多大?基本上没有人类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人类只可以回答可观测范围内的宇宙有多大,在不可观测的范围内宇宙有多大,我们不得而知。
对于宇宙而言,恒星算是最小的组成单位了,整个宇宙的恒星数量比我们地球的沙子都多,更别说围绕着恒星的卫星了。恒星是一个很神奇的天体,根据不同的时间段,恒星呈现不同的状态,青壮年的恒星由大量的氢和氦组成,内部发生着十分剧烈的核聚变反应,并且不断向宇宙散发热量和辐射,恒星也有寿命,当它不再进行核聚变之时就会进入下一个阶段,可能会造成巨大的爆炸,也可能会坍缩。
宇宙中有着无数的恒星,太阳只是其中非常普通的一个恒星,太阳的寿命可能会达到上百亿年,有部分恒星由于质量太过于庞大,寿命可能只有几百万年,质量过大会导致核反应加快,核反应太快了寿命自然就缩短了。
有一些恒星的寿命十分长,根据推测质量比较小的恒星寿命可以达到上万亿年,如果上千亿年的时间内,宇宙不发生巨变,对于这些恒星而言,上千亿年的时间并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上千亿年的时间就好比地球的数十年而已。科学家的主流观念中,大爆炸之后演变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宇宙,大爆炸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38亿年,想要看到爆炸早期的宇宙模样,就需要尽可能观测到宇宙边缘的模样。
太阳的光线很强,但也只是局限于太阳系中,站在一百万光年之外看太阳,只能看到微光,所以想要观测到更远的恒星,需要的是精度足够高的望远镜和条件够好的恒星,两者具备才可以观测前提。
哈勃望远镜想要直接观测到几百万光年之外的恒星几乎不可能,哈勃望远镜的分辨距离只有一亿光年左右,也就是说哈勃直接观测到的恒星距离不能超过一亿光年,但是哈勃运用了一个理论,得益于这个理论可以让哈勃观测到更远的恒星,这个理论就是引力透镜效应。简单来说,质量越大密度越大的恒星,它的引力就越强,并且引力越强对于周围空间的扭曲力度也就会越强,那么周围时空的扭曲效应自然会加强。
哈勃就是利用了引力透镜效应观测到了更远距离的恒星,这一次被观测到的恒星被命名为埃兰迪,它发射出来的光经过了130亿年的时间才到地球上,根据科学家的推测这颗恒星所处在的宇宙相当于只有9亿年,也就是说这颗恒星快要接近宇宙的边缘了。
埃兰迪距离地球有280亿光年,但它发射出来的光线只用了130亿年就到了地球,并非是数据出现了问题,而是因为宇宙一直处于持续性的膨胀中,这就导致了两个数据不匹配的情况。目前人类推测宇宙半径到了465亿光年,至于宇宙有没有尽头,人类还不得而知,未来人类的 科技 更加先进,会探测到更远的位置,进一步扩展可观测宇宙的范围,总有一天人类会知道宇宙是否有边界。
129亿光年,哈勃望远镜发现最远恒星,爱因斯坦也有功劳?
在造价100亿美元的韦伯太空望远镜升空并传回第一张包含 1000个星系 的深空图像后,身为老前辈的 哈勃太空望远镜 的名头似乎被盖过了。 但熟悉天文学的人都知道,相比尚处于调试阶段的韦伯望远镜,早已升空工作数十年的哈勃望远镜才是人类观测宇宙的利器, 近几十年来无数张宇宙深空摄影都出自哈勃之手 ,它才是人类文明最锐利的眼睛。 根据NASA新公布的消息,哈勃望远镜不久前又创下了一项天文学记录,那就是它发现了有史以来距离地球最远的单颗恒星, 距离足足有129亿光年。 众所周知,在百亿光年的距离上分辨出单颗恒星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为如此遥远的距离早已不再是单颗恒星的舞台 ,在这种距离上能被明显分辨出的只有直径数十万光年包含数千亿颗恒星的星系们。 在之前的若干次哈勃深空摄影中,天文学界所获得的图像全都是宇宙中的星系本身, 从来没有在这若干个星系中发现单颗恒星的影子 ,一是因为恒星不太可能脱离星系独立存在,二是因为单颗恒星的亮度太低不足以被发现。 此次哈勃望远镜之所以能创下 “发现129亿光年外的单颗恒星” 的超级记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颗恒星的年龄足够古老,并且它的亮度足够大。 129亿光年的距离意味着哈勃看到的这颗恒星是129亿年前的恒星,而宇宙的年龄也不过138.2亿年,所以这颗名为 Earendel: 厄伦德尔 的恒星属于宇宙大爆炸后第一批诞生的恒星之一,当时宇宙中的恒星还比较少,星系也比较少,所以这颗亮度达到太阳数百万倍的恒星还算比较显眼,哈勃望远镜也才能发现它。 宇宙大爆炸后的3亿年内被称为 “宇宙黎明时期” ,在此期间大量的第一代恒星开始诞生并逐渐组成星系,而太阳这类含有重元素的第二代恒星还没有出场的机会,跟 Earendel: 厄伦德尔 恒星同时被发现的,还有6个星系,它们和恒星一样也属于大爆炸后的第一批成员。 但可惜的是这些都是129亿年前的事了, Earendel: 厄伦德尔 这种亮度在太阳的数百万倍以上的恒星寿命都不会太长,现在都它也许早已是一颗黑洞了,至于同时被观测到的那6个星系,则有可能在漫长的岁月中碰撞融合成新的星系。 一言蔽之:哈勃望远镜看到的这些恒星和星系, 只是129亿年前宇宙大爆炸之初的一个切片而已 ,并不是宇宙的全部。 其实哈勃能看到这颗恒星除了因为恒星本身的特殊外,还得谢谢爱因斯坦才行,因为爱因斯坦第一个提出来宇宙中的 “引力透镜效应” 。 所谓引力透镜其实就是宇宙中的放大镜或者望远镜, 因为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论证了宇宙中的 光子可以被扭曲的时空影响前进路线 ,所以当某颗恒星或者星系的前方有一个引力源的话,这颗恒星或者星系发出的光就会被偏折。 在一些特殊排列出现的情况下,后方恒星或者星系发出的光还会被前景星系的引力放大,进而让天文学界们获得一个宇宙中的 放大镜或者说望远镜 ,从而看到更远更深处的恒星和星系。 此次发现的129亿光年外的 Earendel: 厄伦德尔 恒星,就是用引力透镜法被哈勃望远镜捕捉到的,为这颗恒星充当望远镜角色的则是一个900万亿倍太阳质量的星系 WHL0137-08, 它用自身强大的引力把 Earendel: 厄伦德尔 恒星的亮度放大了数千倍,然后才被哈勃望远镜用9个小时的长曝光捕捉到了。 在哈勃的这一发现公诸于世后,NASA准备让韦伯望远镜在未来也对 Earendel: 厄伦德尔 恒星展开观测,因为韦伯的性能比哈勃更强,它的观测结果将揭示这颗宇宙早期恒星的更多信息,比如它的主要元素构成。 在一系列新技术的加持下,甚至不排除韦伯望远镜利用引力透镜效应发现更远恒星的可能性, 毕竟宇宙这么大,一切皆有可能。
上一篇:林心如舒淇林熙蕾素颜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 05-22 最远超新星被证实
- 05-22 林心如舒淇林熙蕾素颜
- 05-22 蔡依林 住院
- 05-22 天赋异禀哪里可以看
- 05-22 有客多
- 05-22 流感凶猛背后的尴尬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