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已试采6周
试采6周刷新纪录 可燃冰到底是不是冰?
出品:科普中国制作:山夕团队 党以凡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截至上周,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可燃冰试采已达连续6周,累计产量超过23万立方米,可谓超预期完成了试采工程,取得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的历史性突破。不明真相的小伙伴们可能会要打断一下——什么什么?可燃冰还是天然气水合物?这俩东西到底啥关系?可燃冰真的“可燃”吗?开采它又有什么意义?那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可燃冰为什么“可燃”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也称气体水合物,是由天然气与水分子在高压(>100大气压或>10MPa)和低温(0~10℃)条件下合成的一种固态结晶物质。因天然气中80%~90%的成分是甲烷,故也有人叫天然气水合物为甲烷水合物。天然气水合物多呈白色或浅灰色晶体外貌类似冰雪,可以像酒精块一样被点燃,故也有人叫它"可燃冰"。可燃冰燃烧样态(图片来源网络)从化学结构来看,天然气水合物是这样构成的:由水分子搭成像笼子一样的多面体格架,以甲烷为主的气体分子被包含在笼子格架中。不同的温压条件,具有不同的多面体格架。天然气水合物化学结构(图片来源网络)从物理性质来看,天然气水合物的密度接近并稍低于冰的密度,电介常数和热传导率均低于冰。天然气水合物的声波传播速度明显高于含气沉积物和饱和水沉积物,中子孔隙度低于饱和水沉积物,这些差别是物探方法识别天然气水合物的理论基础。可燃冰的特点天然气水合物作为未来潜在能源,具有资源量巨大、埋藏浅、能量密度高、洁净等特点,是地球上尚未开发的最大未知能源库。资源量巨大——天然气水合物是全球第二大碳储库,仅次于碳酸盐岩,其蕴藏的天然气资源潜力巨大。据保守估算,世界上天然气水合物所含天然气的总资源量约为(1.8~2.1)×1016立方米,其热当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热当量的2倍埋藏浅——与常规石油和天然气比较,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埋藏较浅,有利于商业开发。在深海,水合物矿藏赋存于海底以下0~1500 米的沉积层中,而且多数赋存于自表层向下厚数百米(500~800 米)的沉积层中。能量密度高——在标准状态下,水合物分解后气体体积与水体积之比为164:1,也就是说,一个单位体积的水合物分解至少可释放160个单位体积的甲烷气体。这样的能量密度是常规天然气的2~5倍,是煤的10倍。洁净——天然气水合物分解释放后的天然气主要是甲烷,它比常规天然气含有更少的杂质,燃烧后几乎不产生环境污染物质,因而是未来理想的洁净能源。可燃冰的特殊地理分布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必须有充足的天然气来源,必须有低温或高压条件,这决定了它的特殊分布。从目前来看,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分布在地球上两类地区:一类地区是水深为300m~4000m的海洋,在这里,天然气水合物基本是在高压条件下形成的,主要分布于海底以下0~1500m的松散沉积层中;另一类地区是高纬度大陆地区永冻土带及水深100~250m以下极地陆架,在这里,天然气水合物主要是在低海面时期低温条件下形成。水合物所赋存的沉积物多是新生代沉积。在沉积层中,水合物要么是以分散状胶结尚未固结的泥质沉积物颗粒,要么是以结核状、团块状和薄层状的集合体形式赋存于沉积物中,还可能以细脉状、网脉状充填于沉积物的裂隙之中。根据研究,生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气体主要来自于沉积物中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个别地区也有部分气体来自于深部沉积层中有机质的热分解。这些气体在海底沉积物的孔隙空间中形成水合物。从全球来看,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占绝对优势。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分布于世界各大洋边缘海域的大陆坡、陆隆(深水海台)和盆地,以及一些内陆海。全球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图(图片来源网络)已有发现说明,海洋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且以太平洋边缘海域最多,其次是大西洋。陆坡、陆隆区是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最佳地区,这里沉积物较容易发育,有机质丰富,以甲烷为主的气体来源充足,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生成。可燃冰的开发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是当代地球科学和能源工业发展的一大热点。该研究涉及到新一代能源的探查开发、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古海洋、天然气运输、油气管道堵塞、船艇能源更新和军事防御等领域,并有可能对地质学、环境科学和能源工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可燃冰燃烧情景今年,我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并如我们导引所述,在持续超额完成任务。虽然它的开采并不容易,或许还要好几年才能投入商业使用,但是现今的突破,无论从技术、能源还是更宏观的世界经济、政治角度来看,这都是质的进步。正如BBC曾报道指出的:“可燃冰有望成为具有革命意义的能源,对于满足世界未来的能源需求至关重要。”可燃冰或许是地球上最后一种碳基燃料,如若真的能够有效利用,相信一定是我们可见的未来的又一盏明灯,让我们拭目以待!“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可燃冰试采6周采了多少?
据报道,截至6月21日14时52分,可燃冰试采6周,累计产量超过23.5万立方米,超预期完成了试采工程目标,取得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的历史性突破。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试采现场指挥部指挥长叶建良介绍,5月10日起,中国地质调查局从我国南海神狐海域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277米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开采出天然气,并试气点火。至6月10日14时52分,总产气量达21万立方米,平均日产7000立方米,获得各项测试数据264万组。目前产气过程平稳,井底状况良好,实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和装备的自主创新,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可燃冰已试采6周是怎么回事?
截至6月21日14时52分,我国南海海域可燃冰试采已连续试采达42天(六周),累计产量超过23.5万立方米,超预期完成了试采工程目标,取得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的历史性突破。这一历史性的突破让不少人确信,对可燃冰的商业化开采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与此同时,对可燃冰可能带来的新一轮能源革命的讨论更是愈演愈烈。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协调领导小组副组长李金发此前在北京透露,中国在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试采井已连续产气超过22天,平均日产8350立方米,气压气流稳定,井底状态良好。其中,5月10日至5月26日,试采井连续产气16天,平均日产超过1万立方米。5月27日开始,中国按照施工方案开展温度、压力变化对储层、井底、井筒、气体流量等影响的科学测试研究工作。李金发指出,试采安全评估和环境监测结果显示,此次试采钻井作业安全,海底地层稳定,大气和海水甲烷含量无异常变化,取得了持续产气时间长、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可燃冰多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永久冻土中,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燃烧后仅会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污染比煤、石油小,更加清洁环保。为中国而骄傲,希望可燃冰的相关技术能够更加成熟。
我国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什么时候投入使用
中新网北京5月19日电 综合报道,18日“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 试采成功”的消息引燃网络,我国可燃冰开采成功具有何种里程碑的意义?可燃冰到底是什么、长啥样?它有哪些用?能代替石油吗?我们多久以后可用上可燃冰?中新网记者为你一一科普。
可燃冰是啥?
5月18日,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在南海神狐海域实现连续8天稳定产气,试采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的历史性突破。这是我国、也是世界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
对于一些人来说,可能会问“可燃冰到底是什么”?
可燃冰的学名是天然气水合物,大多分布于陆地冻土区或距海面900到1200米的深海沉积物中,是由石油天然气与水分子在高压低温条件下结合形成一种固态结晶物质,多呈白色或浅灰色,外观像冰且点火即可燃烧,故又称可燃冰、气冰、固体瓦斯。
来自初中化学课本介绍显示,可燃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还含有少量二氧化碳等其他气体。一体积可燃冰可储载100-200倍体积的甲烷气体,能量高,燃烧值大。
可燃冰有啥用?
目前发现的可燃冰储量大约是化石燃料综合的2倍,在全球被科学家公认为石油、天然气的接替能源。与石油、天然气相比,可燃冰具有使用方便、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等优点,燃烧后仅会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
未来,可燃冰成功商用后,我们目前日常家里灶台、热水器都将可用可燃冰替代天然气。甚至可燃冰还可替代目前的汽油、柴油、天然气为汽车提供动力能源。但加满同样体积的油箱后,可燃冰汽车可跑得更远,燃烧后排放的污染也小得多,可减少对大气污染。
据央视报道,若一辆使用天然气为燃料的汽车一次加100升天然气能跑300公里,加入相同体积的可燃冰能跑5万公里。
可燃冰试采工程第一口井已经关井?
据报道,我国南海可燃冰试采工程第一口井在7月9日关井,该井连续试采60天累计产气超过30万立方米,创造了一系列可燃冰试采的世界纪录。报道称南海可燃冰试采工程作业区位于珠海市东南320千米的神狐海域,从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277米的可燃冰矿藏开采出天然气,试开采连续试气点火60天,累计产气量超过30万立方米,平均日产5000立方米以上,最高产量达3.5万立方米/天,甲烷含量最高达99.5%。获取科学试验数据647万组,取得持续产气时间最长、产气总量最大、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专家表示这次试采成功是世界首次成功实现资源量占全球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可燃冰安全可控开采。通过试验探索和科学研究,我国取得一系列新成果,防砂技术先进,方法可靠,保障产气通道状态良好。网友赞扬称,我国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等技术取得重大成果,也将对全球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试采可燃冰成功,可燃冰为何能改变世界格局?
我国科学家2017年从中国南海发现的天然⽓⽔合物中提取出了约860,000⽴⽅米的天然⽓。 我国比日本相比提取了更多的⽓体。而南海下的可燃冰是未来全球能源供应的关键。可燃冰是⽔和浓缩天然⽓的⼀种冷冻混合物,也可以称它为甲烷⽔合物。在冰冻的状态下这些⽔合物是可以燃烧的,被世界公认为是最丰富的化⽯燃料之⼀。冰中的⽓体会被点着。甲烷⽔合物被科学家们认为是未来能源需求的关键。提取天然⽓是极其困难和消耗能源的,上世纪60年代俄罗斯北部就发现了甲烷⽔合物,但直到近15年才开始研究如何从海洋沉积物中提取天然⽓。中国成功开采出冰冻化⽯燃料是⼀项世界突破,也预示着全球巨⼤储量的商业开发已接近实现。如今中国正利⽤可燃冰技术重塑能源的未来。⽽美国⾃然也坐不住了。随着中国成功开发南海底下的可燃冰,⼀些欧美国家早早已经准备好成为液化天然⽓的⼤出⼝国,并且着眼于液化天然⽓需求量⼤的亚洲市场。中国已经着手于2030年实现甲烷⽔合物⽣产的商业化的计划,并试图摆脱对煤炭的依赖,美国能不着急吗?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率先对可燃冰进⾏探索和研究。但从海底提取可燃冰⽅⾯的进展却屡屡失败。与美国相⽐,中国是第⼀个涉及这⼀领域的国家。美国如今被中国赶超,不眼红那是不可能的。中国可燃冰的持续开发,可以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带⼀路”沿线国家的资源开发合作,这⽆疑给整个亚太地区带来了合作的契机。在南中国海拥有主权的东盟国家,这些国家的主要能源来源是⽯油、天然⽓和煤炭等化⽯燃料。越南和菲律宾能源匮乏,国内能源供应相对匮乏,他们的经济发展对新能源需求迫切。在南海备受争议的海域开采可燃冰,共同利⽤南海丰富的海洋能源很⼤机会可以缓解南海紧张的局势,和维护亚太地区和平稳定。有了先进的技术,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合作,很⼤程度阻挡了世界第一⼤国的⼲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实力会越来越显著越来越强⼤。亚洲的联合与中国的历史性突破,给美国带来了巨⼤的压⼒。可燃冰的开采可能会造成的环境危害,甲烷具有⾼度爆炸性,如果甲烷⽔合物在提取过程中泄露,可能会增加温室⽓体的排放。因为这种⽓体对⽓候变化的潜在影响要⽐⼆氧化碳要⼤得多,所以还会加重全球变暖。因此,这⼀个挑战需要中国科学家们未来不停的探索、改进和突破。
中国试采海域可燃冰是怎么回事?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今天(5月18日)宣布,我国正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这也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其实,可燃冰并非都像冰块一样。在地球上,绝大多数的天然气水合物其实都和泥沙混在一起。此次南海神狐海域试采成功的就是一种泥质粉砂类型矿藏,可以说是未来最具商业价值的一种。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现场总指挥 叶建良:实际上就是接近于黏土,渗透力比较差,对我们开采出气影响是很大的,包括开采出气的强度,还有它的持续性影响很大,所以对工艺要求更高,防沙的要求也更高。天然气水合物储量巨大,仅我国海域预测远景资源量就达到800亿吨油当量,世界资源量约为2100万亿立方,可供人类使用1000年。我国在可燃冰研究之初就确立了这一未来发展前景更为广阔的类型。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 李金发:我们开始就瞄准了资源潜力巨大,具有广泛利用前景的这一个类型。虽然难度很大,但是我们开发成功之后,它的广泛利用更具意义。下一步,试开采团队将继续在附近海域再进行二至三个不同矿区和类别的试开采工作。积累更多试开采经验,为在2030年前进行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开发打下基础。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 李金发:从目前我们试采的连续性和产气量来看,离商业性开采距离不远了。我相信,在2030年以前,具有最大潜力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将会得到商业性开发利用。可燃冰是如何形成的?目前人类已探明的可燃冰主要分布在海底和永久冻土带,要形成可燃冰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原材料、温度和压力。首先,要有一定数量的天然气这一原材料。其次,必须是低温条件,可燃冰在0到10℃时生成,超过20℃就会分解,变得“烟消云散”。因此,无论是在海底还是陆域的永久冻土带都要满足这一条件。最后,必须要在高压条件下才能生成。在0℃时,需要30个大气压才可以生成可燃冰。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副主任 邱海峻:在神狐海域1200米水深以下,200米左右,只要有合适的低温高压环境,就能形成水合物,而且只要气源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就能形成很富集的矿体,这是规律。在原材料、温度、压力三者都具备的条件下,可燃冰晶体就生成了。除了海底,科学家在大陆的永久冻土带也发现了可燃冰。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中高纬度高原冻土带钻获可燃冰实物样品的国家。可燃冰藏在哪?根据2016年发布的《中国能源矿产地质调查报告》的最新数据,我国可燃冰预测远景资源量超1000亿吨油当量,开发前景广阔。那么这些可燃冰到底都藏在哪里呢?在《中国能源矿产地质调查报告》中提到的可燃冰资源量,包括海域可燃冰和陆域可燃冰。2013年在我国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发现超千亿方级可燃冰物矿藏,2015年神狐海域再次发现超千亿方级可燃冰,而且矿藏分布广、厚度大、饱和度高,为我国可燃冰试开采提供了重要参考靶区。2015年,我国利用自主研发的4500米级“海马”号无人遥控潜水器首次在珠江口盆地西部海域发现了可燃冰活动的标志——活动“冷泉”,并成功获取了可燃冰样品。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现场总指挥 叶建良:水合物要有一定的温压条件,也要有一定的气体来源,所以基本都分布在大陆架的边缘地带。其实,我国对海底可燃冰的研究和勘探已经进行了30年,在南海西沙海槽、神狐等海区相继发现存在标志。保守估计,我国可燃冰的总资源约是常规天然气、页岩气等资源量总和的两倍,按当前的消耗水平,可满足我国近200年的能源需求。而在世界上,可燃冰的研究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开始。截至目前,全世界直接或间接地发现的可燃冰矿点超过200多处。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现场总指挥 叶建良:天然气水合物在全球分布非常广,资源量也非常大,所以世界各国都争相关注这方面的研究和试开采工作,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甚至印度也瞄着马上要开采,韩国也准备试开采,实际上大家都在进行国际竞争。它很有可能成为我们今后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
中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这有什么重大
中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这也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我国实现了首次成功试开采可燃冰,这也标志着我国可燃冰的勘探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甚至有望改变全球能源供应格局。可燃冰中含有大量甲烷等可燃气体,极易燃烧。同等条件下,可燃冰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要多出数十倍,而且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残渣和废气,避免了最让人们头疼的污染问题。
南海海域可燃冰试采刷新纪录了吗?
中国可燃冰已试采6周,截至6月21日14时52分我国南海海域可燃冰试采已连续试采达42天,累计产量超过23.5万立方米,超预期完成了试采工程目标,取得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的历史性突破。其间经受台风“苗柏”考验的我国可燃冰试采工程取得超预期的突破。南海神狐海域试采平台上的钻井塔。历史性的突破自5月10日成功点火以来,中国在南海神狐海域的可燃冰试采井已经连续产气超过22天。这一历史性的突破让不少人确信,对可燃冰的商业化开采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与此同时,对可燃冰可能带来的新一轮能源革命的讨论更是愈演愈烈。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协调领导小组副组长李金发此前在北京透露,中国在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试采井已连续产气超过22天,平均日产8350立方米,气压气流稳定,井底状态良好。其中,5月10日至5月26日,试采井连续产气16天,平均日产超过1万立方米。5月27日开始,中国按照施工方案开展温度、压力变化对储层、井底、井筒、气体流量等影响的科学测试研究工作。可燃冰分布在哪里?可燃冰多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永久冻土中,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燃烧后仅会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污染比煤、石油小,更加清洁环保。
南海可燃冰连续试开采60天了?
近日,报道称,自5月10日试气点火以来,本次试采已持续60天,累计产气超过30万立方米,取得了持续产气时间最长、产气总量最大、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9日全面完成预期目标,第一口井的试开采产气和现场测试研究取得圆满成功,并实施关井作业。这标志着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首次试开采取得圆满成功。这次试开采成功是我国首次、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实现资源量占全球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可控开采。“此次试采的成果表明,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理论、技术、工程和装备都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领跑优势,且优势仍在扩大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是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情况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具有燃烧值高、污染小、储量大等特点,被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战略性替代能源,其试采成功对促进我国能源安全保障、优化能源结构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男子带儿寻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