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现智人化石
摩洛哥发现了迄今最古老的智人化石?
据报道,近日英国《自然》周刊网站日前公布了一项重要发现。德国研究人员在距摩洛哥马拉喀什约100公里的一处考古点,发现了距今约31.5万年的早期人类遗骸化石。这些遗骸化石来自5个人:3个成年人、一个青年和一个大约7岁的儿童。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称,这些化石是迄今最早的智人化石。报道称该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这些化石进行了分析,发现了许多和早期或近现代人类一致的特征,包括面部、下颌和牙齿形态,以及较原始的头颅形态。在此基础上,他们认为,这次发现的化石代表了智人的早期发展阶段,将有助于帮助了解智人的进化历程。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团队的负责人让·雅克·于布兰说:“这些化石代表了人类的真正进化根基,是在非洲或世界任何其他地方发现的最早的智人遗骸化石。他们和我们还不太一样,因为在这31.5万年中,人类的头颅仍在不断进化演变,但他们的面孔确实已经和今天走在街上的人们差不多了。”但这些古人类的牙齿比现代人的要大一些。颅骨化石显示,这些智人的脑颅结构和晚期智人的脑颅结构存在差别。由于化石记录的缺乏和现有样本实际年份的不确定性,研究人员一直无法确定智人形成的具体时间和地点。此前已知迄今现代智人的最早化石样本来自东非,约有19.5万年历史,但始终无法确定,现代人类究竟是在19.5万年前“突然”出现,还是在过去40万年间逐渐演化而来的。在摩洛哥境内的这次发现将填补这一研究空白。
为什么说摩洛哥现智人化石会颠覆历史?
西媒称,英国《自然》周刊网站日前公布了一项重要发现。德国研究人员在距摩洛哥马拉喀什约100公里的一处考古点,发现了距今约31.5万年的早期人类遗骸化石。这些遗骸化石来自5个人:3个成年人、一个青年和一个大约7岁的儿童。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称,这些化石是迄今最早的智人化石。该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这些化石进行了分析,发现了许多和早期或近现代人类一致的特征,包括面部、下颌和牙齿形态,以及较原始的头颅形态。在此基础上,他们认为,这次发现的化石代表了智人的早期发展阶段,将有助于帮助了解智人的进化历程。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团队的负责人让·雅克·于布兰说:“这些化石代表了人类的真正进化根基,是在非洲或世界任何其他地方发现的最早的智人遗骸化石。他们和我们还不太一样,因为在这31.5万年中,人类的头颅仍在不断进化演变,但他们的面孔确实已经和今天走在街上的人们差不多了。”但这些古人类的牙齿比现代人的要大一些。颅骨化石显示,这些智人的脑颅结构和晚期智人的脑颅结构存在差别。由于化石记录的缺乏和现有样本实际年份的不确定性,研究人员一直无法确定智人形成的具体时间和地点。此前已知迄今现代智人的最早化石样本来自东非,约有19.5万年历史,但始终无法确定,现代人类究竟是在19.5万年前“突然”出现,还是在过去40万年间逐渐演化而来的。在摩洛哥境内的这次发现将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此次发现表明,智人在30万年前已经到达了非洲北部。这一发现进一步动摇了人类单一起源于东非的假说。于布兰说:“我们的发现使人们对近20年来的有关共识产生了怀疑。”
中国晚期智人化石的发现主要有哪些?
我国发现的晚期智人化石,主要有柳江、资阳、山顶洞、河套等标本。含有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物而没有人类化石的地点更多,如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湖南、江西、广西、云南、四川等都有这类遗址。在西藏定日县也发现了旧石器。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山西的峙峪、河南的小南海和四川的富林等遗址。柳江化石是1958年在广西柳江县新兴农场通天岩的岩洞中发现的。化石材料包括一个完整的头骨(缺下颌)、两段股骨,还有右髋骨、骶骨、脊椎骨,属于一个中年人个体。这个头骨具有黄种人的许多特征,如颜面上部、鼻梁和嘴部向前突出的程度与现代黄种人相一致,硬腭中等大小,先天性第三臼齿缺乏和门齿呈铲形等。年龄在40岁以上。没有发现文化遗物。动物化石属我国华南山洞中常见的大熊猫一剑齿象动物群,表明当时的气候是温暖湿润的。资阳人化石是1951年修建成渝铁路时在四川资阳的黄鳝溪大桥桥墩工程中发现的一个老年妇人头骨。头骨的颅顶部分保存完整,颅底大部缺乏。另有硬腭一块,还发现一个骨锥。头骨比较小,但仍在现代中国人的变异范围内;有一些原始性状,如眉弓较发达,枕骨内面的大脑窝比小脑窝深而且广等。与资阳人标本共存的动物化石有猛犸象、鹿等。有人认为资阳人的时代较晚,但目前还无定论;这里仍把它作为新人化石之一。山顶洞化石是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猿人洞上方的另一个小山洞中发现的,包括三个相当完整的头骨,一男两女,加上其他零星头骨,至少代表八个人,同时发现有骨器和少量石器。1939年,专家魏敦瑞研究山顶洞头骨,认为男性老人接近日本北海道的阿伊努人(过去叫虾夷人),中年女人似爱斯基摩人,青年女人似美拉尼西亚人。1922年,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的大沟湾发现过大量动物化石,其中有一颗小孩的上外侧门齿。1956年,内蒙古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又在乌审旗嘀哨沟湾村附近发现了人类的左股骨的下半段和一块右顶骨破片。这就增加了对河套化石形态的了解。近年又在这一地区发现额骨化石。据报道,在中国台湾台南左镇菜寮溪发现了人头骨片,其年代可能在1万~3万年之间。这是中国台湾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还有在辽宁建平发现的一段肱骨和山东新泰发现的一个臼齿,都属晚期智人;但难以确定是更早些还是更晚些的晚期智人。此外,还有在吉林榆树周家油坊发现的两块头骨碎片和一根胫骨,在江苏泗洪下草湾发现的一段股骨,云南丽江发现的三根股骨。三处的人骨化石,都可能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或其后的人骨。它们确切的地质时代还难以确定。中国发现的晚期智人化石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特征。而且,不仅晚期智人化石如此,前面各章所述的中国的早期智人以至直立人化石也具有不少黄种人的性状。早在1941年,魏敦瑞就指出北京猿人具有一系列与蒙古人种密切相关的性状,如头骨前部正中有矢状脊,后部有缝间骨(印加骨),以及宽阔的鼻骨,鼻梁侧面的轮廓,前突的颧骨,上颌骨的额蝶突,圆钝的眶下缘,铲形的上门齿,上颌、外耳道和下颌的圆枕,股骨的极度平扁和肱骨发达的三角肌粗隆等。从而,他认为北京猿人是智人的直接祖先,与蒙古人种的关系比与其他人种,特别是白种人的关系要密切得多。从现有的化石证据来看,在中国发现的人类上门齿化石都是铲形的,如元谋、周口店、和县、郧县、桐梓、营口金牛山、丁村、柳江、河套、山顶洞的标本,无一例外。在新石器时代和现代中国人的标本中,铲形上门齿占有极高的百分率,高于任何其他种族。另一有关牙齿的特征是第三臼齿的先天性缺失。蓝田猿人的下颌骨是老年人的,但两侧都没有第三臼齿,这是先天性缺失的例子。年龄在40岁以上的柳江上颌骨也没有第三臼齿;在现代人中,第三臼齿先天性缺失的百分率在蒙古人种中最高。从额骨化石来看,蓝田、北京周口店、和县、大荔、马坝、资阳的头骨上都有明显程度不同的矢状脊。保存有部分鼻骨的化石,如蓝田、北京周口店、营口金牛山、大荔、马坝、柳江和山顶洞等标本,都有较宽阔而较垂直的鼻部。保存有颧骨部分的标本,如北京周口店、营口金牛山、大荔、马坝、柳江和山顶洞化石,都具有向前突出的颧骨。印加骨存在于北京周口店、大荔、丁村和许家窑的人化石标本。上述这些在现代蒙古人种中出现率特高的性状,在中国发现的从直立人直到晚期智人中都经常出现,显示着后者对前者亲缘上的继承关系。自然,在这漫长的人类发展过程中,必然也与其邻近地区的人种不断有基因的交流。
晚期智人的化石分布
在欧洲、非洲和亚洲有大量晚期智人的化石发现。大洋洲和美洲也有人类的遗迹。主要的晚期智人遗址有:法国:克罗马农。南非:萨尔达纳、菲什胡克、博斯科普。肯尼亚:甘布勒洞。婆罗洲:尼阿洞。爪哇:梭罗,瓦贾克。中国:山顶洞。澳大利亚:蒙戈湖,科阿沼泽。美国:德尔马,洛杉矶,尤哈,拉克纳海滩,克洛维斯,福松。加拿大:旧克罗遗址。秘鲁:皮基马采洞。委内瑞拉:塔伊马-塔伊马。
非洲智人什么时候走出非洲
一些非洲智人在南非海岸重建家园时“探险家”试着离开海岸去寻找走出非洲的大门。然而,他们面前有一个巨大的沙漠屏障,那就是撒哈拉沙漠。这片沙漠将非洲家园与世界其他地方隔开。对我们的祖先来说,徒步穿越撒哈拉400公里沙漠等于自杀。那么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是自然界的偶然事件帮助了我们。12.5万年前,碰巧赶上了一个小冰期。季风给撒哈拉沙漠带来了降雨,并在非洲北部的山区开辟了一条通道。通往地中海的走廊。气候变化为人类走出非洲开辟了机遇。智人离开非洲的时间与全球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当12万年前的冰期出现时,当6万年前到5万年前,智人开始离开非洲。五万年前,世界开始变暖,智人开始移居澳大利亚、亚洲和其他地区,大约1.6万年左右前再度进入冰期之时,人类开始从西伯利亚踏过陆桥进入美洲,而在下一个全球变暖之时,海平面上升,一部分人类被隔绝在了美洲大陆。人类走出非洲向世界移民的步调与冰期和气候实践的变化时间一致。
欧洲的晚期智人化石和白种人起源讲的是什么?
欧洲的晚期智人化石已有大量的发现。重要的有:在中欧和东欧发现的姆拉德克和普雷德莫斯特,在西欧发现的克罗马农和库姆卡佩尔等。姆拉德克化石发现于捷克摩拉维亚地区,材料包括八个颅骨、若干下颌骨和头后骨骼,以及一些单个牙齿。颅骨形态有较大的变异。总的来说,头骨较粗壮,眉脊发育程度中等,颅后部明显平扁,颅骨的高度大于尼人(尼安德特人的简称)。其年代距今3万至3.3万年,远早于西欧的克罗马农。其形态也比克罗马农原始,可能是中欧已发现的最早的现代智人。其大部分化石标本不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战火中被毁掉了。普雷德莫斯特也发现于捷克,是欧洲早期现代智人化石最多的一个地点,化石标本至少代表27个个体。其年代较姆拉德克晚,大约为2.5万年前,颅骨中有八个的平均脑量为1467毫升(1220~1736毫升),有明显的两性差别。遗憾的是,全部化石标本也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战火中被毁掉了。克罗马农是1868年在法国多尔多涅区的克罗马农洞里发现的,也是最早发现的晚期智人化石。有颅骨四个,属于三个男性和一个女性。比东欧所发现的化石时代稍晚,形态较为现代化。男性颅骨的脑量很大,1号颅骨保存得最好,是老年人;高而圆,额部隆凸,眉脊相当发达,枕部有像尼人那样明显的鼓包。只有1号颅骨带有面骨,面部很宽而矮,眼眶较扁,鼻孔狭窄,很像现代欧洲人。2号颅骨为女性,较小和较纤细。库姆卡佩尔是1909年在法国发现的完整的女性骨骼,包括较完整的头后骨骼。年代不确定。颅骨比大多数尼人为高为窄,眉脊比姆拉德克为显,面部稍大,下颌骨较短、较垂直和较深,无颏隆凸。肢骨较为纤细。另外,1883年在法国发现的尚塞拉德头骨,形态有如适应寒冷气候的爱斯基摩人。1901年,在意大利“小儿洞”发现的格里马迪标本,包括三个个体(成年的一男一女和一个男性少年),凸颌程度很大,保存有较多的头后骨骼,肢骨较尼人为纤细,年代不确定。
非洲晚期智人化石的发现最初可能来自哪里?
过去,一般都认为非洲现代人出现的时期较晚,现代的黑人是由北方的地中海区域迁徙而来的。近年来,一方面年代测定的数据有了很大的变动;另一方面非洲有了不少重要的新的人类化石的发现,年代都比较早。因此,转而认为在亚洲西南部和欧洲的晚期智人最初可能都来自非洲。在讨论非洲各化石地点的年代测定以前,首先需要说明一下非洲石器时代的划分法、名称与其他区域的不同。非洲的石器时代分为早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晚石器时代。1970年,克拉克提出非洲中石器时代(简称MSA)的年代大约距今4万~10万年,大体与欧洲的旧石器时代中期相当。可是,沃格尔和博蒙特在1972年发表一系列非洲各化石地点的14C的测定数据,对非洲石器时代的年代提出了很大的修正,认为中石器时代的开始远早于10万年前,结束于3.7万年前。南非边界洞的沉积,根据氧同位素的测定,表明石器时代的开始早到大约19.5万年前。另一地点克莱西斯河口测定的开始年代大约是12.5万年前。东非的石器时代的年代也同样提前了。埃塞俄比亚齐韦湖附近的石器时代的年代,用钾—氩法测定分别距今约18.1万±0.6万年和14.9万±0.13万年。肯尼亚莱托里地区的恩加洛巴层位的石器时代的年代大约距今12.0万±0.30万年。知识点氧同位素自然界中氧以16O、17O、18O三种同位素的形式存在,相对丰度分别为99.756%、0.039%、0.205%,天然物质的氧同位素组成通常用由18O/16O比值确定的δ(18O)来描述,一般采用标准平均海洋水(SMOW)作为标准品。氧同位素在地球科学中广泛用于确定成岩成矿物质来源及成岩成矿温度。在生物学和医学上有广泛应用前景。综合各方面的数据,非洲从最晚阿舍利时期向最早的石器时代过渡的年代在距今13万~20万年之间。边界洞的研究表明最晚的年代大约为5万年前。在非洲发现的与黑种人的起源有关的主要化石地点有南非的弗洛里斯巴、边界洞和克莱西斯河口,东非埃塞俄比亚的奥莫和坦桑尼亚的恩加洛巴等。弗洛里斯巴化石是1932年在南非发现的,材料包括完整的额骨、部分顶骨和右侧的面骨。其年代可能在4万年前。可能与过去被称作布西曼人、现在自行改称桑人这个族群有亲缘关系,但也有人认为它与桑人无关,而与布罗肯山标本有相似的性状。边界洞位于南非纳塔尔省北部。从1941年迄今,在那里至少发现代表四个个体的化石。洞内有人类长期居住的证据,但地层记录混乱。其年代最晚的在1.5万年前,早的在4.8万年前,对附着在部分颅骨上的土壤测出的年代则在10万年以上。所有人类化石的形态明显属于现代人。德维利尔斯于1973年,博蒙特等于1978年,强调边界洞化石是现生非洲黑人的祖先,但其他人类学家如赖特迈尔于1984年认为不大可能。颅骨测量的多变量因子的分析显示,边界洞化石所属个体与现生的男性桑人相近。克莱西斯河口化石是在这个位于南非好望角海岸的洞穴堆积中发现的。洞中的人类化石有头骨破片和一个较完整的下颌骨。其形态完全与现代智人相似。同一地点发现有中石器时代的石器和许多动物化石。其年代最早为距今12万~13万年,最晚为大约距今6万年。这种人在这里生活的时期至少长达6万年之久。奥莫标本是1967年在埃塞俄比亚南部奥莫盆地的基比什组发现的两个头骨。奥莫2号头骨较大,脑量在1 400毫升以上。其年代不能确定。用铀钍法测定堆积中出土的蚌壳,得出的年代为距今13万年。头骨的形态似为较早的现代智人。在坦桑尼亚莱托里地区的恩加洛巴层位中,1976年发现一个保存相当完整的颅骨,明显呈现代智人形态,但有一些原始性状如发达的眉脊,其他性状则与奥莫头骨相似。从地层对比上可断定其年代相当于12万年前的层位。在地中海以南和摩洛哥大西洋沿岸的马格里的地区的人类化石,其年代距今在5万年以内,显示尼人与现代智人的性状,与西亚的尼人有相似之处,因而认为它们之间互有联系,有基因交流。总的看来,非洲的上述人类化石,其形态近于现代人;其年代的可靠程度不一,都存在某种程度的问题。认为非洲撒哈拉以南的解剖结构上的现代智人分化较早的观点,现有的证据还不能肯定。但是,年代修正的结果显示,过去认为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与北非和欧洲相比,在技术上是落后的和停滞的这一看法,显然是不正确的。非洲撒哈拉南北在技术上的重要变化可能大约是同时出现的,甚至撒哈拉以南更早些,虽然在文化性质上是属于不同系统的。
人的演变过程
大约450万年前,人和猿开始分化,产生腊玛古猿,以后在由腊玛古猿演化成2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进一步再发展为现代人类。关于人类的发展过程,一般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 1、早期猿人阶段。大约生存在300万年到150万年前,已具备人类基本特点,能直立行走,制造简单的砾石工具。 2、晚期猿人阶段。大约距今200万年到30万年前,身体象人,脑量较大,可以制造较进步的旧石器,并开始使用火,如我国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 3、早期智人(古人)阶段。距今10-20万年到5万年前,逐渐脱离猿的特征,而和现代人很接近,如德国的尼安德特人。 4、晚期智人(新人)阶段。大约4-5万年前,这时的人类的进化出现了明显的加速,在形态上已非常象现代人,在文化上,已有雕刻与绘画的艺术,并出现装饰物。如1933年发现的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此时原始宗教已经产生,已进入母系社会。在晚期智人阶段,现代人开始分化和形成,并分布到世界各地。这是一张关于人类进化的示意图,从图片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类从一只猿猴,慢慢学会直立行走,然后有了智慧,开始懂得使用工具,接着进化成了真正的“人”,但是在图的最右边,却又进化成了猿猴的形态,变成了“程序猿”。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就是人类进化的过程,当然还有一部分恶搞的成分,人类还不容易站起来做人了,可最后又成了猿猴形态,多少有点讽刺的含义。此外,还有一张人类进化图也充满着恶趣味,当小编第一眼看到这幅图的时候,真的觉得有点搞笑,猿猴进化着,拼命吃结果最后进化成了猪,显然这是用来讽刺那些“吃货”。但是,当我们冷静下来想想,这些恶趣味的创作背后意味着什么呢?在小编看来,这张所谓的“生物进化图”是误导了那些对生物了解并不深的人们。比如说在1965年,有一幅图揭示了人类的“早期进化”的过程,图名叫做《进步的行进》。此图的作者的是鲁道夫·扎灵格。但是小编觉得这幅图还是缺少证据,不够充分,所以小编认为美国人类学家弗兰西斯·克拉克·豪威尔所制作的这幅图更加权威,因为上面的缩影都是经过研究之后挖掘出来的化石模型,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人类进化的过程。但是在这些化石中,有一些并不是人类化石,是人类旁系化石。可是大家发现没有,当我们看这幅图的时候,会发现这一切都很顺利,很完整,那到底是哪里错了呢?
人是怎么演变过来的
人的演变分为4个阶段,分别如下:
1、早期猿人,距今200万年至175万年年前。能直立行走,且能使用最简单的石器;
2、晚期猿人,距今175万年至30万年年前。具体有元谋人、北京猿人等较早期猿人,行动更加敏捷灵活,懂得火的使用方法,以群居为主,能打造更加精致的石器;
3、早期智人,距今30万年前至5万年前,具体有马坝人、尼安德特人等。外形大多接近现代人,但还有少部分猿人特征,能生产简单工具,捕杀野生动物,懂得人工取火;
4、晚期智人,距今5万年至1万年前,具体有山顶洞人和克罗马农人等,脑容量与现代人相当,外貌特征和形体与现代人差不多,能制造更加复杂的石器、角器、骨器等。懂得简单装饰品的制作方法,能缝制衣服、建造帐篷等。
人类发源地在哪?科学家给出新观点,证明“摇篮”地位争议没意义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 ,在地球 历史 上曾经出现过种类众多的生命,但遗憾的是,其中很大一部分我们都只能通过在化石等遗留物看到,甚至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生物在 历史 上什么都没留下。 根据科学家们的计算,地球上出现过的生物里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消失在了 历史 的长河中,让我们无从考证。 时至今日,生物也在不断地更新和灭绝,有的生物甚至还没来得及被人类发现,就已经消失在了这个世界上。对于人类来说,研究生物甚至是一件需要“争分夺秒”的事情。 地球生物曾经在 历史 上经过了 五次的大灭绝, 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霸主”,比如在人类出现之前,仿佛巨大蜥蜴般的 恐龙 就统治着自然界,从食草类到食肉类无所不包,却在一次意外的灾难,也就是 小行星在撞击地球之后而彻底灭绝 。 相对于在体能上有着绝对优势的恐龙,人类明显是“弱不禁风”的,也没有种类上的优势。那么,人类究竟是靠着什么而一步步走上“地球霸主”位置的呢?这就要说到人类身上一个最特殊也是最关键的器官—— 大脑 了。 人类和其他动物产生差别,首先是从大脑的分化开始的。人类在演化中将成长期的大量时间和能量都集中在了大脑的发育上,让我们逐渐学会了 使用和制造工具 , 建立起了分工明确的 社会 ,足以用集体的力量去对抗那些强大的事物,并且慢慢开始改造自然, 建立起文明 社会 。 目前, 人类是唯一一个在地球上建立了文明的种族 ,我们的足迹也分布得比绝大多数生物都要广泛,几乎地球的每个角落都有人类生存和探险的身影。 在过去,人们认为人“生而为人”,是造物主最特别的作品。但是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渐渐意识到人类并不是最特殊的,而是和其他生物一样经历了漫长的演化。 达尔文的进化论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方向,我们想要知道人类究竟是由什么动物进化而来,究竟是从什么地方开始出现的? 要研究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针对 各种化石、遗迹 展开调查,再做出合理的推断。随着生物化石在各地被发掘出来,人们对于自身起源的研究也有了重大的突破。 现在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人类是由生活在1200万年前的 森林古猿 进化而来的,而这种古猿也是现在的类人猿的祖先。森林古猿经过漫长的演化和分类,产生了一种更加智能的古猿,那就是 南方古猿 。 南方古猿是公认的人类的祖先,也是最早出现的“正在形成中的人”。不过,尽管我们现在已经确定了人类原本的模样,却还是对人类最早出现的地域众说纷纭,持有各种观点的科学家们争论不休,并且都有支撑自己观点的“证据”。 在近代生物学的研究上,人们一度认为人类起源于 西欧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观点,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生物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其他地区的化石发掘量和西欧无法相比,再加上当时的“ 西欧中心论 ”,因此学界将西欧当成了人类发源地。 不过后来随着人们对于亚洲、非洲等地的化石进行了发掘,发现这些化石更加古老,这个说法也就不攻自破,转而变成了对于人类发源地在亚洲还是非洲的争论。那么,如今这个争论有结果了吗?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发现了“露西少女”等重要的原始人类化石,基本上可以确定 智人最早是从非洲起源的 。当时的非洲有着温暖的气候和茂密的植物,十分适合人类的生长和繁衍。 在种群数量逐渐增多到一定程度时,原始人类为了寻找更加适宜生长、食物充足的地方而开始迁徙,足迹也就慢慢遍布了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 智人渐渐打败了尼安德特人等其他原始人种,成为了地球上唯一的人种。 因此现在的人类尽管有着肤色、体格的差别,但毫无疑问都是相同、平等的人类。 人们自然不满足于只将人类发源地范围缩小到一个大洲,还想要继续进行发现和研究。由于 埃塞俄比亚阿瓦什国家公园和南非的奥杜威峡谷 都发掘出过同一年代的古人类化石,因此两地也一直争论,到底谁才是真正的人类发展的“摇篮”。 针对这个问题,来自西班牙的古生物学家 萨努尼 及其团队进行了专项发掘,最终在阿尔及利亚发现了一些古人类制造的工具,比如石斧等等。这些工具无疑支撑了一个不同的观点。 萨努尼认为, 人类也许并不是起源于某一个具体的地方,准确来说整片非洲大陆都是人类的“摇篮”, 人类同时在多个区域诞生和发展,最终逐渐“走出非洲”,遍布世界各地。 因此南非和埃塞俄比亚双方对于摇篮地位的争议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 不过也有科学家对此持有反对观点,因为从基因学的角度来说,人类必然存在一个共同的祖先,也就是“ 线粒体夏娃 ”。 而就现在来说,我们还没有掌握足够的信息,无法确定人类到底是来自于哪个具体的位置。因此,我们在今后也需要持续研究,才能够更加了解我们自己。 人类对于生命的探究永不止步,我们在不断地了解世界运行的规律,也更加了解我们自己。不管人类究竟起源于什么地方,我们现在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同享着这片大地上的一切。 而人类在研究中也会明白,我们并没有和其他生物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也不能成为在我们“主宰”自然的借口。人类如果还想继续发展下去,那么就需要更加重视我们的自然环境,毕竟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我们必须妥善保护。
都是在非洲,为啥摩洛哥人不是黑色皮肤?
因为摩洛哥地处北非,因此靠近阿拉伯地区和南欧,当地人也是以阿拉伯人为主的,因此摩洛哥人长相和黑人是完全不一样的,黑人仅仅分布于非洲的中部和南部,只不过因为黑人的数量比较多,给人一种非洲都是黑人的错觉,而阿拉伯人长相明显更接近白种人的血统,和黑人毫无关系。说起非洲的国家,大家都知道非洲地区的人主要以黑种人为主,所以说想到非洲人往往都是以黑人的形象出场,而在非洲还有个国家叫做摩洛哥,可能一些人都不知道这个国家,但是看到关于摩洛哥的电视,就会发现摩洛哥人长的并不像黑人,反而皮肤还挺白的,有点像阿拉伯一带的西亚人,这个就让不少网友感到奇怪,摩洛哥作为非洲国家,为什么当地人长相和非洲黑人完全不一样呢,其实非洲也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是黑种人。非洲以地理位置也分为北非和南非,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那就是南非,当地人以黑种人为主,而北非地区紧紧靠着阿拉伯地区和欧洲,所以长相和南部的黑人并不是同一个人种,北非国家和阿拉伯都是属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地区,因此摩洛哥其实也是属于阿拉伯文化的范围,像北非的突尼斯和埃及,当地人都是属于阿拉伯人,阿拉伯人血统并不属于黑人,而是属于白种人,所以摩洛哥也是属于白种人为主的国家。摩洛哥当地以阿拉伯语为主,阿拉伯人口占了摩洛哥整个国家的80%左右,所以说并不是想到非洲人就一定是黑人,只不过非洲的黑人数量太多,几乎遍布全世界,所以给人感觉非洲人一定长得很黑,但实际上非洲也是有很多白种人国家存在的,就如同汉族代表了中国人长相,但不代表所有的中国人长得都和汉族一样,像维吾尔族,藏族人长得就和汉族完全不同,只不过人口数量比较少。
同在非洲,为什么摩洛哥人不是黑色皮肤?
提及到非洲,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草原上的狮子、长颈鹿,以及非洲的黑人的典型形象。可是,在摩洛哥这个非洲国家,却极少见到黑人的身影,一眼望去,都是高鼻梁的金发美女,所以,很多人就好奇,为什么摩洛哥人不是黑人黑皮肤呢?从地图上可以看到,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部的一个沿海的阿拉伯国家,面积45.9万平方公里,东部以及东南部和阿尔及利亚接壤,南部紧挨着西撒哈拉,西邻大西洋,北部和葡萄牙和西班牙隔海相望,其中和西班牙只隔一个非常窄的直布罗陀海峡我们需要弄清楚,摩洛哥是属于北非一个阿拉伯国家。在摩洛哥居住的3000多万人口中,有75%属于阿拉伯人,20%属于柏柏尔人,另外还有5%是属于其他民族的人。单单是从人口比例上来看,摩洛哥确实是名副其实的白人国家。摩洛哥虽然是属于非洲,历史上却是由阿拉伯人进入摩洛哥这一篇土地建立的国家。在历史上,阿拉伯人不仅在摩洛哥,也在北非埃及、阿尔及利亚、突尼斯一带建立了国家。所以,北非一带都是阿拉伯人国家,不是传统非洲黑人建立的国家。由于摩洛哥是阿拉伯国家,说的都是阿拉伯语。就算剩下的20%的柏柏尔人,也是欧罗巴人(白人)和尼格罗(黑人)的混血人种。虽然是混血,但是欧罗巴的基因掩盖了原本尼格罗人的基因,因此柏柏尔人的生物特征是白人混血。但是与阿拉伯人不一样,多多少少还是可以看出来他们的皮肤没有阿拉伯人的皮肤白皙。 在地理上来看,摩洛哥的南部是撒哈拉沙漠。撒哈拉沙漠的存在,作为一条天然的屏障,隔绝了摩洛哥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之间的人口流动,避免了整个国家人种被“黑化”。这也就是北非国家多数也都是白人国家的原因所在。 摩洛哥由于历史上是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在文化上深受欧洲的影响,在地理上,与地处欧洲西南角的西班牙仅仅只隔了一个直布罗陀海峡,因此,与其说摩洛哥是个非洲国家,倒不如说因为它更像一个欧洲国家。 摩洛哥人还有一个特别的喜好,就是与部分中国人一样,特别喜欢喝茶。由于整个国家的民众都喜欢喝茶,只要你踏进家门口就能闻到浓烈的茶香气味。而且,走在摩洛哥的大街上,就会发现这里的妇女装饰打扮如阿拉伯国家妇女一样,似乎都有戴面纱的习惯,穿着头到脚连接在一起的白长袍,似乎就是摩洛哥人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服装。
照片中:有史以来最古老的智人化石
(Shannon McPherron/MPI EVA Leipzig) 研究人员在非洲西北部摩洛哥一个名叫Jebel Irhoud的考古遗址工作,他们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发现:地球上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古老的智人的遗骸。这些遗骸包括部分头骨和下颌骨,属于5个人,其中包括一名青少年和一名年幼的儿童。研究人员说,所有这些遗骸都可以追溯到大约30万年前,这使得我们物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0万年前。他们的工作发表在2017年6月8日出版的《自然》杂志的两篇论文中。 在这里,显示了遗址的剩余沉积物和挖掘它们的人(中)。大约30万年前,这个地方,可能是个洞穴,被早期的人类占据。 [阅读关于这个发现的全部故事] 一个黑暗的凹口 (Shannon McPherron/MPI EVA Leipzig) 在这幅杰贝尔伊尔胡德考古遗址的图片中,挖掘区域是一个黑暗的凹口,沿着山脊线向左边倾斜了一半多一点在摩洛哥, 看到了我们的根 (Shannon McPherron/MPI EVA Leipzig) Jean-Jacques Hublin博士首次在摩洛哥的Jebel Irhoud看到新的发现。他指的是在那里发现的其中一个人被压碎的头骨。眼睛的轨道就在他的指尖之外。 碎头骨 (Steffen Schatz/MPI EVA Leipzig) 两个新的Jebel-Irhoud化石,显示它们是在挖掘过程中发现的。人类头骨的压碎顶部(来自被称为Irhoud 10的个体)可以在图像的中心看到(黄褐色)。就在头骨上方,靠着后壁,是另一个人的部分股骨(被称为Irhoud 13)。在这张图片中你看不到的是位于股骨和尖岩石后面的头骨之间的个体Irhoud 11的下颌骨。 现代面孔 (Philipp Gunz/MPI EVA Leipzig) 研究人员用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扫描了几个化石。他们利用得到的图像对摩洛哥遗址发现的头骨和其他化石进行了复合重建。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早期的智人看起来很像今天的人类;他们有着现代的面孔。 不像 (Philipp Gunz/MPI EVA Leipzig) 两种观点综合重建了杰贝尔伊胡德遗址最早的智人化石。研究人员说,虽然他们的脸看起来很现代,但看起来很古老的脑壳(蓝色)表明,大脑的形状,甚至可能是大脑的功能,都有所不同。 2个视图 (Sarah Freidline/MPI-EVA,Leipzig) 这是其中一个被称为“Irhoud 10”的个体的两个视图,他们的遗体在摩洛哥遗址被发现。研究人员指出,所有提议的面部重建都会产生与今天发现的特征一致的特征。这一发现表明,在30万年前已知最早的智人中,面部的现代结构就已经存在了。 强健的下颌骨 (Jean-Jacques Hublin/MPI-EVA,Leipzig) 另一个人的下颌骨,称为Irhoud 11,代表了第一个,在摩洛哥杰贝尔·伊尔霍德遗址发现的几乎完整的成人下颌骨。研究人员指出,骨骼和牙齿的形状既有古老的特征,也有更为进化的特征。 虚拟下颌骨 (Jean-Jacques Hublin/Leipzig) 这一对Irhoud 11下颌骨下颌骨的虚拟重建使研究人员能够将其与古人类下颌骨进行比较,例如尼安德特人,以及解剖上现代人类的早期形态。 提出了 (Mohammed Kamal/MPI EVA Leipzig) 的观点
以色列发现新型远古人类化石,科学家对其进行研究后有何发现?
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以色列的考古人员发现了一种生活在十多万年前的未知远古人类的遗骸,关于以色列发现新型远古人类化石,科学家对其进行研究后有何发现?以下是我的看法。首先,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人员查看了未知的新型早期人类化石,认为这个在以色列拉姆拉市附近发现的遗骸是一个非常古老人类群体的最后幸存者之一。其次,科学家将新发现的谱系命名为“Nesher-Ramla人”种群,此项研究已经发表在《科学》这一杂志上。最后,研究人员表示这一发现重塑了人类进化的故事,该种群大约在4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新发现的人类群体和欧洲古代的尼安德特人群体之间非常相似。一:包括一个生活在14万到12万年前人类的部分头骨和下颚。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人员查看了未知的新型早期人类化石,认为这个在以色列拉姆拉市附近发现的遗骸是一个非常古老人类群体的最后幸存者之一。二:这是一种生活在10多万年前的未知远古人类。科学家将新发现的谱系命名为“Nesher-Ramla人”种群,此项研究已经发表在《科学》这一杂志上。三:研究小组认为,“Nesher-Ramla人”的早期成员在大约40万年前就出现在近东地区。 研究人员表示这一发现重塑了人类进化的故事,该种群大约在4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新发现的人类群体和欧洲古代的尼安德特人群体之间非常相似。关于以色列发现新型远古人类化石,科学家对其进行研究后有何发现?大家还有什么想要补充的,欢迎在评论区下方留言。
来自十多万年前!以色列发现新型远古人类化石
中新网6月25日电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当地时间6月23日,以色列考古人员发现了一种生活在10多万年前的未知远古人类的遗骸。
据报道,当地时间6月23日,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人员查看了未知的新型早期人类化石。他们认为,这个在以色列拉姆拉市附近发现的遗骸,是一个非常古老人类群体的“最后幸存者”之一,其中包括一个生活在14万到12万年前人类的部分头骨和下颚。
当地时间6月23日,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研究人员查看了新型早期人类头骨化石。
科学家们将新发现的谱系命名为“Nesher-Ramla人”种群。该研究已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特拉维夫大学的希拉梅博士说,这一发现重塑了人类进化的故事。研究小组认为,“Nesher-Ramla人型”的早期成员在大约40万年前就出现在近东地区。他们还注意到,新发现的人类群体和欧洲古代的“尼安德特人”群体之间的相似性。
【编辑:孔庆玲】
人类是在几前才出现在地球上
1925年雷蒙达特 (Raymond Dart)辨认了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距今约250万年)的头盖骨,由此开启了人类起源研究的新纪元。根据当今主流科学家的共识,人类起源大致遵循:南方古猿——能人(Homo habilis, 距今约200万年)——直立人(Homo erectus,距今约150万年)——智人(Homo sapiens, 距今约50万年)的进化路线。在非洲大陆,智人分若干个群体撒布于各地,然而只有其中一个群体在距今5—6万年时走出了非洲。他们首先分别奔向欧洲和东亚,进而散布到全球。正是基于上述原因,今天除了在非洲,几乎所有的欧亚大陆人以及美洲人都能够通过基因组测试,找到共同的祖先(走出非洲的那个群体)。相反,今天的非洲人,由于他们的祖先分属于不同的群体,导致了基因组数据在地区间的高度离散,即基因组之间有多处相互区别的分类标记。
上一篇:熊猫苏苏因病去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