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毁灭
帝国的毁灭里这个人是谁
扮演下列人物:(演员:海诺·弗兹 Heino Ferch)阿尔贝特-施佩尔(1905.3.19——1981.9.1)施佩尔又翻译施培尔,著名的建筑工程师,第三帝国战时部长,希特勒的好友。阿尔贝特·施佩尔,一译斯皮尔(Albert Speer,1905—1981)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建筑师,因其建筑设计特点再现了希特勒青年时期的梦幻,从而受到希特勒的赏识,成为他的密友之一。施佩尔从此飞黄腾达,先后担任希特勒的私人建筑师,德国建筑总监,军备与战时生产部部长,使德国的战争机器高速运转起来。因此,人们认为战时的施佩尔对德国而言,在某种程度上比希特勒、希姆莱、戈林、戈培尔和那些将军元帅们更为重要,他们或多或少都成了施佩尔的辅助者,因为事实上是施佩尔在操纵战争这台巨大的机器。演员已经找到海诺·弗兹 Heino Ferch
谁有帝国的毁灭?
使用百度网盘免费分享给你,链接:https://pan.baidu.com/s/1Gj4oSd0CEG1Y2FuLGTDfCw 提取码:bx13《帝国的毁灭》(德语:Der Untergang,英语:Downfall)是德国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执导的一部纪实性电影,2004年9月在德国上映。影片讲述了希特勒人生中最后的12天,其中包括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爱娃·布劳恩自杀于地下掩体的情景。半个多世纪以来,纳粹头目阿道夫·希特勒的形象一直都是一个歇斯底里的战争狂人,然而,这部影片却打破了德国关于这个历史人物的禁忌。片中的希特勒不 ...
帝国的毁灭 请问大家希特勒吃饭发怒后为何和格莱姆说计划?
当时他的意思说:温克将军的部队将在背后进攻苏军,而多尼兹和凯塞林的部队会在两翼包抄苏军,柏林很快就会解围,一千架飞机是希特勒在柏林解围后的计划。计划在一年内生产出一千架飞机(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但当时,这三支德军部队加起来还不到3万人,而在柏林外围有200多万苏军部队(两个方面军,分别由朱可夫元帅和科涅夫元帅指挥),显然,如果他们进攻苏军,就等于自取灭亡,戈培尔没有告诉他这一点。
帝国的毁灭好看吗
还不错
讲的是希特勒人生中最后的12天,电影中绝望无助的气氛,足以让人窒息
再现了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爱娃-布劳恩自杀于地下掩体等历史事件……
相关评论:
http://ent.sina.com.cn/r/m/2005-05-27/1515736125.html
电影背景:
在获得第77届奥斯卡奖提名的外语片中,没有一部如《帝国的毁灭》一般在全球引起那么大的争议。在这部德国影片中,以往只是作为背景人物的希特勒,首次当了一回主人公。影片把镜头对准了希特勒人生中最后的12天,再现了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爱娃-布劳恩自杀于地下掩体等历史事件。执导该片的是德国著名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希特勒的扮演者是曾出演过获奖影片《柏林苍穹下》的德国杰出演员布鲁诺-冈茨。该片在德国取得了 3000万欧元的骄人票房,同时也引发了评论家的众多非议。观众普遍认为,《帝国的毁灭》对希特勒的描写过于人性化,有美化纳粹之嫌,不过也有为数不少的电影专家对这部冷静客观、以人文主义表现手法拍摄的电影盛赞有加。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说:“我的电影非常有争议。作为电影人,我们向当年的受害者展示的不是一个魔鬼,而是一个人。我很为这部电影自豪。”该片赢得了德国顶级电影荣誉奖之一的巴伐利亚电影观众奖。……
求电影《帝国的毁灭》百度云资源,在线等急!
《帝国的毁灭》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UsJt38cVBex87lGi_CgmSA 提取码: fi1d《帝国的毁灭》(德语:Der Untergang,英语:Downfall)是德国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执导的一部纪实性电影,2004年9月在德国上映。影片讲述了希特勒人生中最后的12天,其中包括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爱娃·布劳恩自杀于地下掩体的情景。半个多世纪以来,纳粹头目阿道夫·希特勒的形象一直都是一个歇斯底里的战争狂人,然而,这部影片却打破了德国关于这个历史人物的禁忌。
如何评价《帝国的毁灭》这部电影?
2004年德国电影工作者以他们一贯严谨的态度,为全世界观众奉献了一部反映二战题材的电影《帝国的毁灭》。这部电影以希特勒为主角,讲述了在柏林被苏军攻陷前夕,希特勒和他的将领在柏林地堡下的最后日子。《帝国的毁灭》这部片子自从出来就广受好评,夺取了奥斯卡外语片奖。最值得认可的地方并不在于出色的手法和剧情表演,而是全片对于纳粹希特勒这样长期邪恶反人类的代名词,既没有把他们符号化而是作为人来描绘,在最后的时刻体现出这些人作为人的恐惧、绝望和几分温情。又丝毫不回避他们的恶行和令人发指的理念。这才是对这段历史和人物真实的呈现,也能最让后世所警醒。世上最反人类的行为,不是恶魔而是人所犯下的。这个人物所呈现的出的也和这部片子的主题完美吻合。就像德国人哪怕私人人品如此也不赞成希特勒的理念,如果缺乏同理心和多方位思考同样会成为不自知的帮凶一样。现代人同样不能只考虑自己和自己身边人立场,唯有对其他群体(哪怕纳粹)都以人的角度抱有同理心去多角度理解和审视,才不会重犯纳粹对犹太人的错误。荣格夫人在片子里和现实中就是一面完美的镜子来时时刻刻警示后世。《帝国的毁灭》将纳粹还原为人非但不是为他们洗白,反而是正视悲剧而非回避或者将责任归咎一人。只有看到了恶人中普通的一面,才能看到普通人内心相同的恶,避免悲剧再度发生。这部片子是迄今为止最出色的二战电影之一正因为它的寓意不仅透彻,甚至超越了二战和希特勒等人本身值得任何时代的人时时自省,拒绝再重复类似的悲剧。
对电影《帝国的毁灭》的评价
帝国的毁灭,是在2004年9月8日上映的德国电影。这个电影讲述了纳粹德国第一任元首也是唯一一任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生命的最后12天。
这部电影的背景是在二战欧洲战场上最后一场战役,就是柏林战役时期,也是第三帝国(纳粹德国)最后的日子。苏联的钢铁洪流和士兵们已经进攻德国柏林。希特勒与他的情妇(后来的妻子)爱娃·布劳恩也躲进地堡里面。希特勒的妻子爱娃知道她自己是陪阿道夫·希特勒来一起共赴黄泉的,但是,她并不后悔。谁叫她是希特勒的妻子呢?
她在和希特勒一起自杀的前几天,跟阿道夫·希特勒举办了婚礼。但是,懂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他们双双自杀,我也在上面说了。
这部电影的结局跟悲壮,第三帝国(纳粹德国)的高级将领都集体殉国,虽然他们输了这个世界大战,但是,其实在伤亡人数来看,德国赢了。
这部电影在YOUTUBE和B站(哔哩哔哩)里面被恶搞了不下一万次。里面被恶搞了的词语有:Das war ein Befehl!=我顶你个肺!
Von allem Anfang an bin ich nur verraten und betrogen worden!=我不草你爸!
Sie werden ersaufen in ihrem eigenen Blut!=七万个嫂夫人挨嘞个biu她!
Ich hätte gut daran getan=因此韩大狗打烂个蛋!
Und doch habe ich allein, allein auf mich gestellt, ganz Europa erobert!=我到河北省来,天朝好棒好棒的
Sie ist ohne Ehre!=气死偶咧!
Verräter.=反啦他!
Sie sind Feiglinge! Verräter! Versager!=你死宅,放着跟你讲,妨碍咱的渣渣!
wie Stalin!=喂斯大林!
Fegelein!=飞过来!
Niemals!=尼玛死!
这部电影里还有很多人被网友起了外号,比如:元首(希特勒)、小黄(戈培尔)、我们仨(凯特、约尔、克雷布斯、布格道夫)
影片推荐:《帝国的毁灭》
《帝国的毁灭》(德语:Der Untergang,直译为“沉没,灭亡”)是德国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执导的电影。电影描述了柏林被苏联红军攻陷之前12天的各种事件,以及希特勒身边的一些重要人物。影片从另一个角度,描述了这场可怕的战争,并通过画面和数字说明了战争对于任何国家都是极其残酷的。现在让我们对这部电影进行简单的赏析,并对影片中提到的一些柏林的地名进行简单介绍。
电影一开头的这个老太太就是荣格,是希特勒雇佣的秘书。这一段回忆来自于2001年的一段采访。当时她只是一个22岁的年轻人。按照她的回忆,当时的她对纳粹、种族主义等其实并不了解,身边的亲友曾经多次劝阻她,不要去做希特勒的秘书,但她还是坚持要去。在战争结束后多年,回想起当年的经历,她觉得年轻并不能作为一个借口。
从电影情节可以看出,荣格是一个善良的女生,会为他人着想。当戈培尔夫人带几个孩子进入地堡之后,荣格也曾哄小孩,为小孩做饭等等。
相信大家都知道希特勒的外号叫“战争狂人”,这一点从影片中也可以看出来,不过影片中还表现出希特勒的另一面,这一面恐怕并不是所有观众都了解。作为一个“战争狂人”,希特勒对于军事将领们的劝说基本上听不进去,只相信自己认为对的决策。但从另一角度来看,“战争狂人”希特勒也有温和的一面。比如在地堡里与爱娃举行了婚礼;在自杀前向身边的高级将领和秘书们道别等。而且很多观众或许不知道,希特勒是一个素食主义者,不杀生,很爱护动物(嗯嗯,不杀小动物,但是杀人……)。
由于苏联红军已经攻占柏林近郊,距离市中心非常接近,因此柏林已经乱作一团。影片中的另一个角色——申克博士,是一名军医,他亲眼目睹了柏林变成废墟的全过程。他不顾上级的撤离命令,坚持要留在柏林,帮助救治伤病员,由于他的军人身份,他后来被苏联逮捕。
奥托•君舍是希特勒的副官,对希特勒非常忠诚。这个身材高大的年轻军官,在听到希特勒准备自杀的想法后,感到非常难过,但还是执行了希特勒的命令。
爱娃是希特勒的情人,在柏林即将被苏联红军攻陷时,在地堡里与希特勒正式结婚。爱娃深爱着希特勒,明知进入地堡的话,就不用活着出去了,但还是义无反顾地留在地堡里,最后与希特勒一同自杀。
戈培尔夫人是一个高贵有气质的女士,然而也是纳粹主义的坚定追随者。当看到败局已定时,戈培尔夫人带了几个孩子进入地堡,实际上她最终会杀死这些孩子,因为她认为,没有了纳粹,没有了第三帝国,孩子们也就没有未来,活着也没意义。
影片最后对主要人物的结局进行了介绍,不少人被盟军逮捕,有高级将领在纽伦堡审判中被判处死刑。而本片的其中一个主角荣格,在二战后只是被定性为“年轻的追随者”而不是“战犯”,因此免于牢狱之灾。战后荣格当过编辑,直至2002年仍住在慕尼黑。荣格与希特勒的妻子爱娃都出生于慕尼黑,因此希特勒和爱娃在跟荣格道别时,爱娃还专门对荣格说,“记得去我们的巴伐利亚家乡看看”。
影片的最后,再次出现荣格本人的镜头,荣格提到自己一直认为自己没做错什么,而且自己很年轻,意思是当时自己什么都不懂。当她看到纽伦堡审判时提到的一些事件,例如针对犹太人的屠杀,她也有很大触动,但直到后来她才意识到,年轻并不能理所当然的作为自己为纳粹效力的借口。
本片中出现大量民众伤亡的画面,以及大量受伤军人无法得到良好的医治的情节。体现出在二战中,德国其实也是凄凉的。有人认为,这部影片是在为纳粹德国“洗地”,把纳粹德国描述为受害者,颠倒黑白。因此这部影片也曾受到非议。我认为,影片并没有故意为纳粹法西斯“洗地”,因为历史就是历史,德国是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家,不容否认。而这些情节,只是为了表现战争的残酷,呼吁大家反思战争,热爱和平。
最后我们来介绍影片中提到的一些地名,因为这些地名其实都是著名的旅游景点。波兹坦广场是柏林市区的重要广场和交通枢纽,原为波兹坦通往柏林的道路的一部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这里就是繁华的市区了。
菩提树下大街位于柏林市中心,沿街有柏林艺术学院、柏林博物馆、柏林电视塔、普鲁士国家图书馆、圣黑德维希主教座堂、菩提树下国家歌剧院等著名景点,同时也是柏林的交通枢纽之一。
腓特烈大街是柏林市中心的传统商业街,在东西德分裂时期,腓特烈大街也曾经是一部分属于东柏林,一部分属于西柏林。两部分在冷战时期分别经历了不同的变化。
帝国的毁灭观后感
电影《帝国的毁灭》观后感:在我眼里,这是德国悲剧的核心所在。只是罪魁祸首的靶子太易辨认,以致于人们能轻易地将责任推卸到他们脚下,让他们更加醒目、更加明显。只是,行善可以隐姓埋名,人民的权利可以被代表行使,罪孽却不能被隐藏,也不能以代表的方式清算。该影片是2004年9月8日德国上映的一部战争、剧情、历史、传记类电影,该影片全长约为156分钟左右。该影片由布鲁诺·甘茨、茱莉安·柯勒等演员主演。这是一部纪实性电影,逼真地反映了希特勒人生的最后12天,第三帝国最后的日子。苏联红军已经攻入柏林,希特勒和情妇爱娃也躲到了掩体下。爱娃知道自己是来陪希特勒一起共赴黄泉的,但她并不后悔。即使在她向希特勒为妹夫求情遭拒绝后,她也和希特勒一起举办了最后一次的婚礼。
帝国的终结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帝国的终结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帝国的终结读后感1 《帝国的终结》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作者意在揭露和批判中国古代帝制的乖舛和荒谬。透过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作者对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帝国体制,给予抽丝剥茧式的剖析。《帝国的终结》承续了作者易中天生动、风趣、见解独到的一贯风格,讨论的是帝国体制命运这样的问题。 秦最终夺取了天下,只能归结为秦国有当时最管用的制度,或者说,他们把这个新制度建设得最彻底。这就是初具规模的中央集权制。 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的午餐。伦理治国或者说独尊儒术的原则维护了帝国制度,却让我们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 皇帝对官员常有一种复杂的心理。一方面,他离不开官员;另一方面,他又近乎本能地认为帝国的事情会坏在这帮家伙手里。 奇怪,帝国的产权怎么会成为问题呢?“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不是很清楚吗?公元1911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大清,在内外交困中灭亡了。随同它一起被埋葬的,还有整个帝国制度。 我认为这本书就是对于中国历史的一种解读方式,或者说是对于帝国从形成、发展到终结的历史的一种独特理解。我们如果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便不难发现,“封建”的本意,是对于“天下为公”的“公天下”的理解。 以“历史为鉴”,我们可以更透彻清楚的理解现在的'治国方略。通过读这本书,我对国家和政党体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当今的政治政策有了更加明了的认识。 帝国的终结读后感2 读完《帝国的惆怅》,就顺带着看了《帝国的终结》,这两本书其实内容有部分重复,尤其是涉及到帝国制度的形成、发展以及缺陷的文字。 值得重点阅读的是最后两章,“内在矛盾”与“共和之路”。帝国的产权问题导致了固有的制度无法通过改革使之重新充满生命力。比起产权明晰的、成熟的现代共和国制度,帝国的缺点必然使它走向终结。 民主与民本,国民与臣民,法治与法制,宪政与限政等的区别是很多人不太清楚或者明明清楚,却故意装着不清楚的概念。不理清楚这些,就不会领会共和国的实质。最后一章对共和制度的基本精神阐述的很明晰:“民主关注的重点是授权,政关注的重点是限政。”民主授权,宪政限法,协调二者的是共和,它们必须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一个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然是民主、共和、宪政的。看完全书,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点论述。一直以来我也弄不太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直到看了此书才稍有领悟。 最后,作者认为,在这个没有丝毫共和传统的国度里,建立共和制度“必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摸着石头过河”。其实,要彻底摆脱帝国思想的影响,首先必须建立现代常识意识。国学不必全盘反对,但是应当在宏观上去掉某些有消极意义的古代社会特有等级观念(例如三纲五常、愚忠、无法治观念、官本位思想等等),只继承那些对个人修养和社会行为有实在好处的观念,并且要用符合现代世界共同价值的形式去阐释它(例如仁爱、恻隐等)。这就是易先生所说的继承传统文化的三要素:“抽象继承”、“现代阐释”和“共同价值“。 只有用传统文化结合现代共同价值,才能催生出成熟的共和国,让帝国彻底终结。 帝国的终结读后感3 做为开“明星学者”之先河的易中天先生,本人也曾在“年少无知”的时候的追捧过,追读过一些著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易中天先生开始失望,一部“品三国”一年都没有品完,而三国历史在中国历史中实在微不足道,要说精彩程度不如隋唐,要说矛盾冲突不如魏晋南北朝,要说史料充足更不如明清,要说对中国的影响,唐宋元明清那个时期都比三国强,可易先生偏偏抱着个三国左右品味。读易先生的书也开始索然无味,一篇篇小品式文章的汇总,倒是易先生的几本非历史读物值得一读,《美国宪法的产生和我们的反思》、《破门而入》等,看出了一个学者应有的水平和睿智。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帝国的终结》,本不报太大希望(当初买它完全是因为要把过期书卡用光),但一读之下却有种欲罢不能之感。两千年的帝国史,被一条清晰的线索串联在一起,过去感觉虚无缥缈的“历史车轮”开始逐渐清晰起来。 中国历史,悠悠上下五千年。今人读来,总有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尤其是像我等俗人,看过的历史书籍不少,读懂的不多,知道历史故事不少,后来发现演义的居多。直到看完易中天先生的《帝国的终结》,感觉隐隐的找到了那把钥匙,读懂中国历史的钥匙。 荣格有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与群体,某一特定区域内的个人具有性格上共通性,并由此演化出民族性格,并由民族性格决定了民族的命运。那什么决定了性格呢?如果按佛洛伊德的理论,成人的行为习惯全来自儿时经历,我把这理解为环境决定性格。如果指群体,应该是自然环境决定民族性格。 那我们民族的性格来源于什么样的自然环境?自大禹治水时期,华夏部落就依靠肥沃的土地成为农耕民族,因此自夏以来,农业一直是“国家”发展的核心。为了适应农业生产,中国抛弃了邦国制度建立了集权的帝国制度,因为集权可以形成稳固的政权和稳定的社会环境,进而满足了靠天时、地利、人和的农业生产的需要。同样,帝国为了适应农业生产,政治上采用中央集权,精神上采用伦理治国,行政上采用官员代理。直到帝国制度下产生的内部矛盾不可调和,恰中国的大门又被西方“敲”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被西方贸易融通经济破坏掉后,帝国制度才随清王朝一起走入历史。 一条简单的线索牵起了中国两千年的历史,集权统治的帝国制度使中国历史上反复上演的王朝更迭,就像一壶老酒装了无数的新瓶,虽然每个朝代都有各自的特点,下一个王朝总比上一个好些,但究其灭亡的原因,都是王朝在集权统治中“无法无天”,国家只有法制而无法治,皇权集立法、行政、监察于一身又不受任何监督。而国家另外一个强大势力官僚集团因产权不清,处于一种“打工者”的心态,又拥有牧民的极大权力,形成了一种制度性腐败(如耗羡),破坏农业生产,导致最后每个王朝几乎都亡于奸臣当道、宦官乱政、官员腐败、皇帝昏庸等因素。 这让我想起当初阅读《伟大的博弈》时产生的疑惑?美国建立之初,就存在两种经济理论的争论,一方是杰斐逊主义,一方是汉密尔顿主义。两个派别的争斗贯穿整个华尔街历史,最后汉密尔顿主义取得阶段性胜利。当时阅读是就没弄懂两种经济理论的区别,书对两种思想也没交代清楚。事后我也在网上查找了一些资料,试图搞清楚。可惜国内对美国历史研究的文章不多,提及两种思想的文章更少,感觉上两种思想好像牵扯面极广,远不只经济方面,而是两种立国理论之争。但有一点,杰斐逊主张农业立国,真实的商品生产才能让国家富强。 现在回想起当时的疑问,开始有些明白,两种思想基本上是农业立国与商业立国之争。农业立国立足农业上大规模生产增加社会财富,需要集权统治的保护;商业立国立足贸易交换增加社会财富,需要公平契约的保护。当初美国建国者脱胎于英国,公平契约观念发展出来的民主思想成为立国之本,而农业立国会将社会变成权力社会,甚至集权社会。 集权是中国陷入历史漩涡的原因,而农业民族是产生集权统治的土壤,当我们的民族还处于农业立国,集权统治就不可避免,也就难以冲出漩涡,建立稳定社会。 易中天先生在书的最后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西方社会的民主、共和、宪政的模式到了中国总是水土不服,最好的政治制度是自根自生的,纵然从外国移植过来,也要进行本土化改造后才能发生相当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要在中国传统中开掘出民主、共和、宪政的思想,才能适应国情生长下去。但问题是,我们有这种传统吗?
上一篇:天使恋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