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殊凡
张殊凡为什么要说很黄、很暴力?
关于张殊凡事件......2008年02月13日 星期三 10:35一句“很黄很暴力” 小女生遭遇网络恶搞 2008-1-9 4:28:00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很黄很暴力”。进入2008年,这5个字成为互联网最热的词汇之一。 大量网民正对一个13岁的北京普通小女生小凡(化名)展开“围攻”:散播她的视频,恶搞她的漫画,揭露她的隐私……这一切皆源自她站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镜头前,批评她曾无意间看到的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 震惊 小女孩一句话被网上恶搞 在互联网上打开一个常用的搜索引擎,输入“很黄很暴力”5个字,0.01秒后搜出了31000多个符合的结果;打开另一个搜索引擎,0.11秒后该引擎给出了1160000项相关的结果。这些网页中,有关“很黄很暴力”的视频、图片、恶搞漫画、帖子泛滥成灾,在网络上甚至出现了“很黄很暴力吧”,甚至还有网友将“很黄很暴力”评为2008年第一句流行语。 然而,这些网页却都与一个13岁女孩的名字联系在了一起,她就是小凡。 恶搞并未就此结束,反而逐渐升级。 一些网友在论坛上发起人肉搜索引擎,号召网友一起寻找有关小凡的一切相关信息。他们搜出了小凡的出生日期、在哪个医院出生、在哪个学校读小学,甚至还有小凡的学习情况:连续4年获得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小学三年级就成为了优秀少先队员。“神通广大”的网友们,还在2004年和2005年的两份小学生书法比赛的获奖名单中,把小凡的名字找了出来。小凡的个人隐私,被他们打捞个一干二净。 缘由 曾在电视上说“很黄很暴力” 去年12月2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了一则名为《净化网络视听环境迫在眉睫》的新闻,小凡接受采访时说:“上次我上网查资料,突然弹出来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赶紧把它给关了。”画面上还打出了小凡的真实全名。 “很黄很暴力”这5个字,一夜之间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并演变成前面讲述的状况。 记者还发现,央视这则新闻的视频在不少网站都能轻易找到。同时,一幅以小凡形象恶搞的漫画在网络上也极为盛行。漫画里,一个露着肩膀、哭着脸的小女孩正在哭诉网络“很黄很暴力”,小女孩面前放着有“CCTV”标志的话筒,右边用很大的字体写着“很黄很暴力”。 为什么会跟这个13岁的小女孩如此过不去? 记者浏览了不少网页,发现谈论这个问题的网友却不多。只有少数网友表示,主要还是因为他们对央视报道这则新闻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一名为“玄天邪帝”的网友说,一个网页能又黄又暴力,这很少见,一个小学生怎么能轻易找到?小凡极有可能是在记者授意下,为了配合采访才编造出来这句台词。 昨日,记者通过多方渠道试图与报道这条新闻的中央电视台记者取得联系,虽然辗转获得了该记者的手机号,但该号始终处于关机状态。 呼吁 停止恶搞放过小女孩 在恶搞“很黄很暴力”的同时,另一种声音在网上也越来越强烈。不少网友通过博客、论坛,呼吁停止恶搞,放过这个小女孩,否则可能会对她今后的人生产生不良影响。 有网友认为,一些人将小凡接受采访的镜头恶搞成一幅小姑娘衣衫不整、香肩裸露的漫画,这本身就是一件“很黄很暴力”的事情。一位名为“野云”的网友发帖说:“不管怎么样,这样和一个小孩子过不去,没意思。” 记者了解到,目前有一名自称是小凡父亲的人,在网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表达了他对网友们恶搞行为的谴责,不过发帖者是否真的是小凡父亲,目前尚未得到证实。小凡本人及相关人员暂未就此事发表公开评论。 校方 学生说的话并没有错 小凡所在学校位于海淀区,该校德育处的张主任称不知此事已被网民恶搞,并拒绝帮记者联系小凡的家人。 张主任认为,小凡说出“很黄很暴力”并没有错。现在信息很发达,孩子从任何渠道都可以获得关于黄色或暴力的概念,对于孩子们来说,可能穿得少了就叫黄色。 张主任表示,网民的恶搞行为肯定会伤害到孩子,希望他们立即停止。 专家 恶搞者的心态太浮躁 “这还是表现了不少网友的心态过于浮躁。”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胡光伟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很黄很暴力”只是小凡对互联网的个人看法,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网友们无权过问。这本身并非一个很大的事情,也比较符合目前互联网的现状,网友们如此恶搞,确实有些过火。“这样做不太厚道,不管怎么样,她毕竟只是一个小女孩。” 胡光伟表示,类似恶搞行为并非第一次在互联网上发生,很多网友为了扯眼球,为了增加点击率,会出现一些很极端、很偏激的观点,只图一时痛快。“网络的世界是匿名的,也少了现实世界中的诸多规则,不少网民因此为所欲为,这本身就是一种心态浮躁的表现。” 律师 网民涉嫌侮辱罪 普天成律师事务所的申冰律师认为,网民的言辞已经超越了言论自由的界限,涉嫌侮辱罪。本报记者 王鑫 综合法制晚报 同步播报 保护小凡 百度贴吧清理帖子 昨日,百度贴吧管理组发布《关于×××(小凡)吧的维护说明》。具体内容是,×××(小凡)吧,所讨论的关键词对象是一名学生,同时也是一个未成年人。出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以及保持良好的讨论秩序,百度贴吧管理组将从即日起,对×××(小凡)吧进行一段时间的集中清理和维护工作。在此期间,百度贴吧管理组将根据吧内的实际情况,酌情采取“只可浏览、不可发帖”、“所发布帖子需要先经过审核”或“关闭访问”等几种管理措施。 百度贴吧管理组同时呼吁:请各位吧友和绝大多数的成年人能够注意自己的言行与措辞,认真遵守百度贴吧协议,避免人身攻击、诽谤等内容的出现。
张殊凡的介绍
张殊凡,女,北京市海淀区某学校四年级小学生,在2007年12月27日CCTV新闻联播一则关于净化网络视听的新闻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上次我上网查资料,突然弹出来一个窗口,很黄很暴力,我赶紧把它给关了。”“很黄很暴力”一语,因其类似于猫扑网(mop)的广告语“很好很强大”,同时又是出自一名13岁小学生之口,很快受到许多网民关注,甚至被称为“2008第一流行语”。张殊凡本人也受到波及和影响,被指说谎。
很黄很暴力的事件由来?
13岁的北京女学生张某,在2007年12月27日19时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一则关于净化网络视听的新闻里,接受采访时说:“上次我上网查资料,突然弹出来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赶紧把它给关了。”这个片段被CCTV以实名身份播放出来,一时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
不注意的话,“很黄很暴力”只是一句很普通的话。但是仔细揣摩起来,就会发现别有意味。
上网经验丰富的人都有遇到这样的情况:在登陆某些网站或是电脑中病毒的时候,会弹出一些裸女窗口或性爱窗口。一般弹出窗口的内容仅限于色情与赌博,且大多是有牟利目的的。基本不会出现“很暴力”的窗口。张同学上网时弹出了色情窗口,这点符合逻辑。但是这个窗口又“很暴力”,着实让人一头雾水。
通过综合分析,弹出窗口的内容“很黄很暴力”只有两种情况。
1.弹出的是某电影网站的广告窗,窗内有一些三级情色片和枪战动作片的电影海报,符合“很黄很暴力”。
2.弹出的窗口包含性虐待SM的内容,符合“很黄很暴力”。(只有在色情网站上才有可能弹出SM窗口,为满足有该爱好的人士,点击窗口就可以链接到SM网站。普通网站只有可能弹出一些裸女窗口或性爱窗口,不会弹出SM窗口。)
不论是上述哪种情况,一个小学生上网查资料碰到既很黄又很暴力的网页的几率都极其小。即使真有这样的小姑娘,怎么又恰好让央视CCTV给逮到了呢?倘若真有这样的小女生,她也真的被央视找到了,但这种“很黄很暴力”显然也不是典型,不具有代表性,如何能作为这则新闻“很充分”的证据呢。把“很黄”和“很暴力”放到一起,看似是最有利的证据,却也露出了最大的马脚。按照正常的逻辑来判断,这个小女生是媒体找来的“托”,她在撒谎。
媒体在已有明确价值导向的前提下,通过“托”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这本来不是稀奇的事,但这次发生在一个小女孩身上,显然争议更大。大人怎么可以教小孩说谎呢?!特别又是中央电视台这样的权威媒体。这起了一个不好的示范作用,让小孩子们成长为“在台面上刻意迎合主旋律的虚伪者”。
“很黄很暴力”俨然已经成为2008年开年的网络第一流行语,并有可能成为被未来人类引用的一个典故
很黄很暴力的始作俑者张殊凡最近怎么样了?
转帖2008年一位自称殊凡父亲的网友发的公开信:
各位网友: 我是殊凡的父亲。这几天总是有人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殊凡,这才知道网上的所作所为。上网看了你们的帖子和言论简直忍无可忍,你们真的很过分。殊凡仅仅是个孩子,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也许某些话说得不够得体,但这是你们肆意攻击侮辱她的理由吗?你们不仅用恶毒的语言污蔑殊凡,更有甚者还PS色情漫画侮辱她的人格。你们知道你们的行为给殊凡带来了多大的精神伤害吗?明人不做暗事,第一个PS那张漫画的人你敢不敢站出来承认?我真的不明白你还知不知道什么叫良心。 我觉得殊凡并没有做错什么。你们不是还发动所谓人肉搜索找殊凡吗?我可以告诉你们,我的住址就在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随时欢迎你们来访。同时我也想警告你们,尤其是PS漫画的人,必要时我会使用法律武器维护我和殊凡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 各位网友们,我希望你们不要再出言侮辱殊凡。PS漫画的人,我希望你能诚恳地向殊凡道歉。我希望这件事就这么平静地过去,不要再起什么波澜。这是一位父亲发自内心的请求。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做家长的责任感,去正确地引导教育孩子,而不是在一旁挖苦讽刺。我们应该热爱孩子,即使他们触犯了我们,也应该保持宽容的态度,不是吗? 最后,我诚挚地感谢那些支持殊凡,敢于站出来为殊凡说句公道话的朋友们,感谢那些默默地宽容着殊凡的朋友们,感谢那些知错就改,勇于向殊凡低头承认错误的朋友们。祝你们新年快乐!
详见:http://baike.baidu.com/view/1342320.htm
张殊凡吧:http://tieba.baidu.com/f?kw=%D5%C5%CA%E2%B7%B2
介绍一下张殊凡事件.MOP事件.新闻联播怎么回事(图)
说白了就是利用张的无知,来达到自己宣传的目的。一个小女孩,懂什么叫很黄很暴力吗?难道说有人教?其实cctv的新闻一直都很假,很做作,群众早就习惯了。不过这次居然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充当牺牲品,未免太可惜了。08年的春天张殊凡必然是众网友的恶搞对象,一个好孩子就这样被毁了。
08年 hx年
希望我的回答不被hx掉
张殊凡到底怎么一回事
关于张殊凡事件......2008年02月13日 星期三 10:35一句“很黄很暴力” 小女生遭遇网络恶搞
2008-1-9 4:28:00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很黄很暴力”。进入2008年,这5个字成为互联网最热的词汇之一。
大量网民正对一个13岁的北京普通小女生小凡(化名)展开“围攻”:散播她的视频,恶搞她的漫画,揭露她的隐私……这一切皆源自她站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镜头前,批评她曾无意间看到的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
震惊 小女孩一句话被网上恶搞
在互联网上打开一个常用的搜索引擎,输入“很黄很暴力”5个字,0.01秒后搜出了31000多个符合的结果;打开另一个搜索引擎,0.11秒后该引擎给出了1160000项相关的结果。这些网页中,有关“很黄很暴力”的视频、图片、恶搞漫画、帖子泛滥成灾,在网络上甚至出现了“很黄很暴力吧”,甚至还有网友将“很黄很暴力”评为2008年第一句流行语。
然而,这些网页却都与一个13岁女孩的名字联系在了一起,她就是小凡。
恶搞并未就此结束,反而逐渐升级。
一些网友在论坛上发起人肉搜索引擎,号召网友一起寻找有关小凡的一切相关信息。他们搜出了小凡的出生日期、在哪个医院出生、在哪个学校读小学,甚至还有小凡的学习情况:连续4年获得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小学三年级就成为了优秀少先队员。“神通广大”的网友们,还在2004年和2005年的两份小学生书法比赛的获奖名单中,把小凡的名字找了出来。小凡的个人隐私,被他们打捞个一干二净。
缘由 曾在电视上说“很黄很暴力”
去年12月2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了一则名为《净化网络视听环境迫在眉睫》的新闻,小凡接受采访时说:“上次我上网查资料,突然弹出来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赶紧把它给关了。”画面上还打出了小凡的真实全名。
“很黄很暴力”这5个字,一夜之间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并演变成前面讲述的状况。
记者还发现,央视这则新闻的视频在不少网站都能轻易找到。同时,一幅以小凡形象恶搞的漫画在网络上也极为盛行。漫画里,一个露着肩膀、哭着脸的小女孩正在哭诉网络“很黄很暴力”,小女孩面前放着有“CCTV”标志的话筒,右边用很大的字体写着“很黄很暴力”。
为什么会跟这个13岁的小女孩如此过不去?
记者浏览了不少网页,发现谈论这个问题的网友却不多。只有少数网友表示,主要还是因为他们对央视报道这则新闻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一名为“玄天邪帝”的网友说,一个网页能又黄又暴力,这很少见,一个小学生怎么能轻易找到?小凡极有可能是在记者授意下,为了配合采访才编造出来这句台词。
昨日,记者通过多方渠道试图与报道这条新闻的中央电视台记者取得联系,虽然辗转获得了该记者的手机号,但该号始终处于关机状态。
呼吁 停止恶搞放过小女孩
在恶搞“很黄很暴力”的同时,另一种声音在网上也越来越强烈。不少网友通过博客、论坛,呼吁停止恶搞,放过这个小女孩,否则可能会对她今后的人生产生不良影响。
有网友认为,一些人将小凡接受采访的镜头恶搞成一幅小姑娘衣衫不整、香肩裸露的漫画,这本身就是一件“很黄很暴力”的事情。一位名为“野云”的网友发帖说:“不管怎么样,这样和一个小孩子过不去,没意思。”
记者了解到,目前有一名自称是小凡父亲的人,在网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表达了他对网友们恶搞行为的谴责,不过发帖者是否真的是小凡父亲,目前尚未得到证实。小凡本人及相关人员暂未就此事发表公开评论。
校方 学生说的话并没有错
小凡所在学校位于海淀区,该校德育处的张主任称不知此事已被网民恶搞,并拒绝帮记者联系小凡的家人。
张主任认为,小凡说出“很黄很暴力”并没有错。现在信息很发达,孩子从任何渠道都可以获得关于黄色或暴力的概念,对于孩子们来说,可能穿得少了就叫黄色。
张主任表示,网民的恶搞行为肯定会伤害到孩子,希望他们立即停止。
专家 恶搞者的心态太浮躁
“这还是表现了不少网友的心态过于浮躁。”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胡光伟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很黄很暴力”只是小凡对互联网的个人看法,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网友们无权过问。这本身并非一个很大的事情,也比较符合目前互联网的现状,网友们如此恶搞,确实有些过火。“这样做不太厚道,不管怎么样,她毕竟只是一个小女孩。”
胡光伟表示,类似恶搞行为并非第一次在互联网上发生,很多网友为了扯眼球,为了增加点击率,会出现一些很极端、很偏激的观点,只图一时痛快。“网络的世界是匿名的,也少了现实世界中的诸多规则,不少网民因此为所欲为,这本身就是一种心态浮躁的表现。”
律师 网民涉嫌侮辱罪
普天成律师事务所的申冰律师认为,网民的言辞已经超越了言论自由的界限,涉嫌侮辱罪。本报记者 王鑫 综合法制晚报
同步播报
保护小凡 百度贴吧清理帖子
昨日,百度贴吧管理组发布《关于×××(小凡)吧的维护说明》。具体内容是,×××(小凡)吧,所讨论的关键词对象是一名学生,同时也是一个未成年人。出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以及保持良好的讨论秩序,百度贴吧管理组将从即日起,对×××(小凡)吧进行一段时间的集中清理和维护工作。在此期间,百度贴吧管理组将根据吧内的实际情况,酌情采取“只可浏览、不可发帖”、“所发布帖子需要先经过审核”或“关闭访问”等几种管理措施。
百度贴吧管理组同时呼吁:请各位吧友和绝大多数的成年人能够注意自己的言行与措辞,认真遵守百度贴吧协议,避免人身攻击、诽谤等内容的出现。
作文以“网络语言的自由与自律”为题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自由,是多么崇高的名词。古今中外,有多少人为了追寻它、实现它,惨遭断头的命运?不民主的历史告诉我们,自由的代价是多么的昂贵!
然而,让我们回到现实的二十一世纪。我们活在一个民主的时代,也有着权力享用自由。看似平和安宁的年代,为什么每当新闻画面又出现了“死刑犯”逃亡,又或着犯罪的比率年年升高时,我们感受不到自由的快乐,反而有股莫名恐慌?
法律,是道德尺度的最低底线。若说维持社会祥和的最终防线是法律,那能规范自我的防线,就是自律了。你想让别人控制,还是让自己做主呢?
许多人认为自律是一种“限制”,但我却认为,它是一种“理性”,一种适时而客观,能克制自己的理性。如果只是单纯、毫无顾忌的自由,那会像脱疆的野马,感到短暂的喜悦,却带来长久的负担。
若从生活方面探讨,我们有说话的自由,但却因聒噪而干扰到他人;我们有吃的自由,但却因暴饮暴食导致肥胖;我们有休闲的自由,但却因把持不住时间,而耽搁了正事。自由太美好了,它让我们感到快乐。但自由是需要自律控管的。没有人能拒绝自由的诱惑,但是克制力却会影响一个人。因为懂得自律的人,能控制自己,调适自己;而仰赖感觉的人,只能藉由“法律”的束缚,维持最低底线。缺乏自律,人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伤害。这就好像得到解脱的马戏团大象,它也许为能尽情奔放感到快乐,但通常它不会意识到自己脚下踩死了多少人。
不理性的自由,往往成为杀死自己人生的凶手。自由与自律,两者缺一不可。懂得用自律安排自由的人,人生是自己创造的;而不懂自律的人,只能让法律及外在力量,改变自己。自由与自律合起来就像翅膀,自由是支架,有着飞翔的基础;而自律是羽毛,好让纤细的骨头,能一举跃上蓝天。
上一篇:怎么改变图片大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