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老柴和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如何欣赏(二)
柴可夫斯基的 《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为浪漫时期最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 整部作品的结构设计精巧, 作品的三个乐章分别为奏鸣曲式、三部曲式、 回旋奏鸣曲式。这部器乐协奏曲的形式结构仍然沿用了古典协奏曲的结构模式,为快——慢——快三个乐章。三个乐章彼此间的旋律的关系既独立成章而又相辅相成。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 (D major)。D 大调,奏鸣曲式。规模宏大的第一乐章,具有多样化的旋律音调、精致的动机发展以及丰富的概括性形象。明朗的感情表达,充满着一些傲气勇武和肯定生活的激奋人心的力量。乐曲开始于管弦乐队的一段引子,这个主题纯朴安详,从容不迫地进行着它那动人的讲述。它的力量在不断增长,可以明显地感到一种紧张的活动,仿佛陷入沸腾的生活漩涡中。当这种尘世的喧嚣平息时,独奏小提琴奏出一个宣叙性的乐句,最后停留在一个延长的 G 音,随后进入到深沉、抒情优美、富于歌唱性的第一主题,在这个主题中,小提琴采用有节制的中板速度,并要求用柔美的音色奏出明亮迷人的旋律。这个主题具有最多方面的特性,它的音调贯穿着整个乐章,使音乐有可能获得交响乐的发展。第二主题相对而言则含着淡淡的忧伤,它充满温暖的柔情,但有点伤感。不过,同前一主题一样,它的抒情的基调又带有一种内在的戏剧性的巨大紧张感。结尾华彩乐段中仍采用主部主题材料发展,是对独奏者技巧和诠释能力的考验,也是独奏者炫技的时刻。最后的再现部气势宏伟,由小提琴和乐队共同将气氛引至高潮,最终凯旋版的结束在主音上。
第二乐章:行板,g小调,Canzonetta: Andante (G minor)。第二乐章采用三部曲式,相对于第一、第三乐章显得柔和而伤感。它像一首美妙的小型浪漫曲,一篇率真、朴质无华的抒情诗。如果说,第一乐章的音乐特点,在于柔和、抒情的形象同活跃和时而是英雄性的形象的轮番交替的话,那么,相反地,第二乐章则保持着情绪的统一,整个乐章满是温柔和抑郁,虽然有点伤感,但它始终是非常亲切的。乐章开始时有一小段简朴的乐队引子,接着独奏小提琴(带弱音器)便在乐队的非常透明的伴奏背景上,格外轻柔地奏出乐章的基本主题,它的旋律进行悠缓而情深,一直流入听者的内心深处。行至中段,情绪稍稍有变,音乐变得有些激动而开朗,仿佛欲言又止地宣泄着内心的压抑。这种对比并不强烈,它依然保持原有的抒情气质,也不丧失忧郁的色彩。最后,独奏小提琴静息下来,但是音乐并没有结束,不间断地转入最后的乐章。
第三乐章:终曲,活泼的快板,Finale:Allegro vivacissimo (D major)。这一乐章采用回旋曲式,是属于俄国民俗舞曲特雷巴克的一种,描绘嘈杂喧嚣的欢乐景象,乐队以很强的节奏,快活地进行,宛如一幅人民欢庆节日的图画。当时德国一些评论家对这首协奏曲的一些刻薄的非难,显然也是针对这一乐章的特别浓厚的俄罗斯乡土气息而发的。不过,像这样的民族特点,尽管有人认为鄙俗,但它却为许多进步艺术家所器重和珍视。乐队用欢快的节奏和强有力的表达奠定了一个情感基调,小提琴柔缓的引子过后,便与乐队共同奏出热情洋溢、粗犷豪放的第一主题,它鲜明地体现出俄罗斯民族的性格特征。在几次反复后,重新又回到欢乐的舞蹈主题上来,并直接转入技巧辉煌的尾声。随着管弦乐的共同和弦,全曲在节庆般的热烈气氛中结束。
柴可夫斯基的 《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 , 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所创新, 作品中文化内涵之丰富, 旋律婉转流畅沁人心脾 , 和声色彩丰富扣人心弦 , 配器精湛构思精巧, 使得乐队的交响性与小提琴的技巧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与此同时, 将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的形象即俄罗斯气质给予高度的艺术表现 , 使这部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 所表现出来的 “俄罗斯气质 ”, 是其它三大小提琴协奏曲所没有的, 它不仅是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反应 , 也受时代、 个人因素制约与社会的因素的影响 , 作品以斯拉夫民族式的真挚情感和美妙动人的旋律游走于世界各地。
老柴和他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如何欣赏(三)
1881年12月4日,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的D小提琴协奏曲在维也纳举行了首演。它由小提琴家阿道夫·布罗德斯基(Adolf Brodsky)和汉斯·里希特(Hans Richter)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这首协奏曲是柴可夫斯基最伟大的作品,也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协奏曲之一。然而,它在维也纳的首演引起了有史以来最恶毒的评论之一。维也纳最重要的评论家爱德华·汉斯里克(Eduard Hanslick)在维也纳的 新自由报上 写道:
“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是个才华横溢的人,客观而言,这也是他漫长而自命不凡的小提琴协奏曲。有一阵子它在音乐上动起来,并非没有精神。但是不久,粗俗就占了上风。小提琴不再演奏,它被拉扯,撕裂,切碎。[第二乐章] Adagio 处于最佳状态,但是它打破了,为最终结局让路,这使我们转而陷入了俄罗斯假期的残酷和悲惨的欢乐。我们清楚地看到野蛮,粗俗的面孔;我们听到诅咒,闻到伏特加酒。弗里德里希·维舍尔(Friedrich Vischer)曾经描述过,有些粗俗的画作,使眼睛感到发臭。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第一次给我们带来了可怕的想法,那就是音乐可能也会让耳朵感到发臭。”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很可能正是情感激荡的产物。从1877年7月18日到10月7日,柴可夫斯基与他名叫安东尼娜·米尔尤科娃的性爱狂的前学生维持了仅3个月的婚姻,且自杀未遂。1878年2月下旬,在家人和朋友个鼓励下,柴可夫斯基抵达瑞士日内瓦湖的克拉伦斯,在里奇留别墅(Villa Richelieu)住了下来。在这段时期,小提琴家尤西夫·科特克(Yosif Kotek)频频来访,并一直鼓励柴可夫斯基写作小提琴协奏曲。事实上,尤西夫·科特克也是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灵魂伴侣。
当完成《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后,柴可夫斯基本打算将协奏曲献给科特克,但他已经饱受舆论的压力,因为欧洲对于同性恋的容忍度还非常低,他最终将协奏曲献给了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同僚和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莱奥波德·奥尔(Leopold Auer)。遗憾的是,当奥尔在看过琴谱后表示,独奏部分“不可能演奏”,这再次令柴可夫斯基陷入深深的悲伤之中,并开始对协奏曲进行了长达2年半的修改。直到协奏曲最终搬上舞台,奥尔才就意识到自己错了。他不仅向柴可夫斯基道歉,亲自学习了“不可演奏”的小提琴部分,还成为协奏曲的最伟大的拥护者之一,并将他介绍给自己最优秀的学生,其中就包括米夏·艾尔曼(Mischa Elman)和雅沙·海飞兹(Jascha Heifetz)。
老柴和他的《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如何欣赏(一)
《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 35 号,创作于 1878 年,是柴可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此生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与门德尔松的《e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的《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贝多芬的《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柴可夫斯基在瑞士日内瓦作短期修养时,那里清新温馨的春天气息激发了作曲家的创作灵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就在异国他乡完成了这首协奏曲。这首作品运用俄罗斯民谣的地方色彩,独特的充满哀愁的优美旋律,歌唱青春,歌唱生命,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充分展现了主题小提琴精彩、完美的演奏技巧,同时还体现出管弦乐的丰富表现,造出了比以往的小提琴协奏曲更新鲜的韵味。
柴科夫斯基创作这首《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时正处于他的创作旺盛期,同时也是政治最黑暗的统治时期。到处是监狱、镣铐。但即使这样,民主思想的火花仍在燎原。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一批坚强的民主主义人士掀起了“启蒙主义运动”的大旗 ,而托尔斯泰等则以他们犀利的笔触针贬社会的黑暗 。柴可夫斯基作为一个敏感又有爱心的作曲家显然非常了解这个“可怕的时代”。对他来讲,战斗的武器应该就是音符,社会气氛一定会影响作曲家的总体心境。如果说《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表达的是欢乐的情绪,那可能也是一种“带着镣铐跳舞”式的欢乐。
柴可夫斯基出生于贵族家庭,5岁学习钢琴,10岁被送到法律学校读书,毕业后在司法部工作。然而,他并不喜欢这个职业,辞职后去到彼得堡音乐学院跟安-鲁宾斯坦学习作曲,毕业后赴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小时候的他特别脆弱敏感,他童年的家庭教师芬妮·杜芭赫小姐回忆起这位学生说:“彼得实在敏感得过分,因此不得不十分小心地对待他。微不足道的小事都会刺伤他。他是一个脆弱的孩子。”柴可夫斯基一生承受着敏感天性的折磨,可也许正是多愁善感的性情,使他在日后谱写作品时能把握住内心最深处的渴求与律动,才更加能触动人心。
当时的维也纳乐评家汉斯利克是这么形容《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有那么一阵子这首协奏曲还算是音乐,比例恰当,而且不无才华。但很快地,野蛮占了上风并一致支配乐器直到第一乐章结束。小提琴不再是演奏出来的,它被硬生生地拉扯,被撕裂粉碎,被击打得伤痕累累……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使我们第一次产生了这样可怕的想法,就是音乐也可能玷污人的耳朵。”柴科夫斯基经过这一次磨历,终生再也没有碰过小提琴协奏曲。在这部作品中,一些不寻常的音调,深刻的戏剧性和感人的抒情诗,虽然一时不为人们所理解,甚至招来一些非议,但它最终还是逐渐地吸引了广大音乐界的注意和欢迎,成为俄罗斯和世界小提琴艺术的古典范作之一。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这首乐曲成为最受欢迎和倍受推崇的作品之一,成为检验小提琴演奏家水准的试金石。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演奏用时
您好,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演奏用时大约为35-40分钟左右。这首协奏曲是小提琴曲目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由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于1878年创作而成。这首协奏曲是由三个乐章组成,分别是快板、慢板和快板。这首曲目中的小提琴独奏非常具有挑战性,需要演奏者拥有高超的技巧和表现力。除了演奏时间和曲目介绍之外,还有一些有趣的事实与您分享。例如,这首协奏曲在柴可夫斯基生前并没有得到太多的赞誉,直到他去世后才被广泛接受和欣赏。此外,这首曲目的第二个乐章曾被用作电影《天使爱美丽》的插曲,成为了该电影的经典音乐之一。总之,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首非常经典的曲目,演奏时间大约在35-40分钟左右。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摘要】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演奏用时【提问】
您好,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演奏用时大约为35-40分钟左右。这首协奏曲是小提琴曲目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由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于1878年创作而成。这首协奏曲是由三个乐章组成,分别是快板、慢板和快板。这首曲目中的小提琴独奏非常具有挑战性,需要演奏者拥有高超的技巧和表现力。除了演奏时间和曲目介绍之外,还有一些有趣的事实与您分享。例如,这首协奏曲在柴可夫斯基生前并没有得到太多的赞誉,直到他去世后才被广泛接受和欣赏。此外,这首曲目的第二个乐章曾被用作电影《天使爱美丽》的插曲,成为了该电影的经典音乐之一。总之,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首非常经典的曲目,演奏时间大约在35-40分钟左右。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回答】
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几分钟
这个乐章有17分钟。根据今日头条资料,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17分钟,通常是指其最具代表性的独奏部分,常被单独演奏或选段演奏,这段独奏包含了丰富的音乐元素和感人至深的旋律,足以令听众陶醉。根据快懂百科资料,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D大调、奏鸣曲形式,规模宏大的第一乐章表现了生活的乐趣,具有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宽广气息和明朗悠扬的诗意,其主部主题具有动人的歌唱性,体现了俄罗斯歌曲宽广动人的气息,仿佛在歌唱青春、生命和大自然。
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四大小提琴协奏曲有哪些
1、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2、俄罗斯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3、德国作曲家约翰奈斯·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4、德国作曲家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5、被称之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最著名的大提琴协奏曲
亲,最著名的大提琴协奏曲是《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德沃夏克【摘要】
最著名的大提琴协奏曲【提问】
亲,最著名的大提琴协奏曲是《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德沃夏克【回答】
可以多帮我整理几条吗【提问】
德沃夏克创作这首大提琴协奏曲时,正值他旅居美国的最后一年,一如他最受欢迎的作品“新世界”、“美国”一样,此曲融合了波西米亚民俗音乐与美国印地安、黑人灵歌的素材。当年勃拉姆斯听到这首作品便羡慕地说:“早知道大提琴协奏曲能写得这么优美动听,我也该提笔写一首。”《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Cello Concertos in B Minor)不仅是在乐思上浑然天成,作曲家在结构的设计配套上也相当杰出,德沃夏克天生对弦律性的敏锐加上他对古典乐派的乐曲造型,更提升本曲的经典性。在大提琴主奏与乐团的搭配上,他采取对立抗衡的手法而不是琴瑟和鸣的方式,管弦乐的厚度相当够份量。【回答】
好的【回答】
《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舒曼舒曼的这部《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Cello Concertos in A Minor OP.129)反映了他性格中最为动人的一面。从头到尾都是发自内心的典雅。一位作曲家当他的情感出自内心深处,其敏锐的想象力得到最大发挥时,其作品越感人。就在创作这部大提琴协奏曲的一个月前,舒曼和妻子克拉拉从德累斯顿移居到杜塞尔多夫。他们两人对新的环境满心欢喜。这样欢欣的成果还有《莱茵河》交响曲和这部大提琴协奏曲。【回答】
《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海顿这首《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Cello Concertos in D Major)与舒曼的《a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及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合称为“大提琴三大协奏曲”。该作品创作于1783年,其创作经历非常曲折,这是为当时埃斯特哈齐宫廷乐团的首席大提琴手安东·克拉夫特创作的,据说除了华彩段落的其他某些部分还得益于克拉夫特的建议。至今,这首协奏曲已经成为众多演奏家的保留曲目之一。【回答】
《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埃尔加这部《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Cello Concertos in E Minor)其实与埃尔加两首交响曲一样,均属后期浪漫时代的雄伟巨作,堪称埃尔加晚年最佳的作品,曲中可以听见一代名作曲家晚年的人生孤寂与感叹。这部协奏曲现在已经在大提琴曲目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成为埃尔加具有代表性的标志。【回答】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有哪些?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出生于伏特金斯克市,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那么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有哪些呢?
1、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有:《叶甫盖尼·奥涅金》、《黑桃皇后》、《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第一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f小调《第四交响曲》、e小调《第五交响曲》、b小调《第六交响曲》等。
2、 。作为世界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柴可夫斯基一生当中所创作的优秀作品在世界音乐史的发展上也是占据着重要地位的。
3、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创作方向偏向于浪漫乐派,他的曲子作品往往情感十分的饱满,旋律也十分优美。在柴可夫斯基的前期创作道路上,他这一阶段的作品风格偏向积极地欢乐曲风,能够感受到作品当中对于光明和信心的追求。而后期的作品风格则转向深刻悲剧性的表现。
以上就是给各位带来的关于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有哪些的全部内容了。
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其代表作品有《天鹅湖》、《仙女》、《胡桃夹子》等。1、《天鹅湖》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4幕,作于1876年。这是柴可夫斯基所作的第一部舞曲,取材于民间传说,剧情为:公主奥杰塔在天鹅湖畔被恶魔变成了白天鹅。王子齐格费里德游天鹅湖,深深爱恋奥杰塔。王子挑选新娘之夜,恶魔让他的女儿黑天鹅伪装成奥杰塔以欺骗王子。王子差一点受骗,最终及时发现,奋击恶魔,扑杀之。白天鹅恢复公主原形,与王子结合,以美满结局。2、《仙女们》《仙女们》是芭蕾丹麦学派的代表剧目剧本。该剧写了年轻的农夫在结婚的前一天晚上遇见了仙女,抵制不住她美貌的诱惑,在结婚当天追随仙女而去,结果与仙女悲惨地死去。意在告诫人们要抵制住诱惑。3、《胡桃夹子》《胡桃夹子》是柴可夫斯基编写的一个芭蕾舞剧。根据霍夫曼的一部叫作《胡桃夹子与老鼠王》的故事改编。舞剧的音乐充满了单纯而神秘的神话色彩,具有强烈的儿童音乐特色。圣诞节,女孩玛丽得到一只胡桃夹子。夜晚,她梦见这胡桃夹子变成了一位王子,领着她的一群玩具同老鼠兵作战。后来又把她带到果酱山,受到梅糖仙子的欢迎,享受了一次玩具、舞蹈和盛宴的快乐。扩展资料所有芭蕾舞开始和结束的动作都用这五种姿势中的一个。这些姿势是在18世纪创造的,是为了达到平衡并使脚显得优美。传统的古典芭蕾技术建筑在外开、伸展、绷直的审美基础之上的。它包括:脚的5种基本位置、3种基本舞姿:如阿拉贝斯(arabesque)、阿提秋(attitude)和伊卡特(ecarte);腿部技巧:各种巴特芒(battements)--包括腿的伸展、打开以及ronddejambo(腿的划圆圈)等。各种幅度和舞姿的跳跃;各种旋转;击腿技巧;各种舞步和连接动作;女子的脚尖舞技巧;双人舞的扶持和托举等技巧;以及泼德布拉(portdebras)等。古典芭蕾的这些基本动作(元素),就像字母一样,编导运用这些字母写出不同角色的个性、身份、情绪以及角色在剧情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这些元素按特定的结构手法加以编排、组合、组成形象化的舞蹈语汇来表达剧情,创造出各种富有艺术魅力的舞蹈形象。脚部的五个基本位置:第一位:两脚跟紧靠在一直线上,脚尖向外180度;第二位:两脚跟相距一足的长度,脚部向外扭开,两足在一直线上;第三位:两脚跟前后重叠放置,足尖向外张开;第四位:两脚前后保持一足的距离,两足趾踵相对成两直线,腿向外转;第五位:两脚前后重叠,两足趾踵互触,腿向外转;手部基本位置:1、瓦卡诺娃派(俄国派)第一位:双手在正面的腹前成自然圆;第二位:双手在旁侧伸,在视线范围内,手心向内;第三位:双手上举在头上方的视线内;2、却革底派(意大利派)第一位:双手垂下成自然圆,手指轻触在大腿旁的位置;第二位:双手在旁侧伸;第三位:一手在身体前手心向内,另一手在旁侧伸;第四位:一手在身体前与横隔膜保持相同的高度,然后同时上举在头的上方。(在做这些动作时,臀部不得扭动,不然会被认为失礼,不优雅)
上一篇:宫心计1
下一篇:没有了